潘寧
」貧富差距66.9倍駭人 陳建仁強調健全社福接住弱勢
行政院長陳建仁30日上午說明,儘管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但比起世界各國,台灣已相對在可控範圍中,政府仍會積極透過各項措施,讓經濟成長成果「全民都吃得到」。行政院主計總處29日公布2022年「國富統計」及2021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結果,其中2022年底國富毛額為新台幣310.61兆元,較2021年底增加26.18兆元,成長率達9.20%,國富淨額247.14兆元,增加9.63%。平均每人資產淨值達688萬元、年增2.84%,其中以房地產及存款增加幅度較大。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長潘寧馨表示,「國富統計」代表一國各經濟部門擁有的資產總值,包括家庭、非營利團體、企業及政府部門。近幾年數字增加,主要源於產業投資明顯增加,帶動房屋、廠辦、機械設備等增加。 潘寧馨說明,以財富分配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倍數擴大至66.9倍,也就是最頂的20%家庭總財富占全體的62.68%,末尾20%家庭總財富則只占全體的3.134%。潘寧馨強調,儘管數字看似駭人,但與韓國、澳洲及英國最頂20%家庭總財富佔62.06%、62.70%與62.97% 相較,台灣表現並未失控,更低於德國及法國的73.11%、67.89%。值得一提的是,主計總處曾於1991年發布當時的家庭財富報告,當時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約16.8倍,而後因為資料調查的困難度高,未能再次公布。外界意外睽違30年再次公布,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竟飆升達66.9倍。對此,陳建仁強調,面對貧富差距,政府需要透過各種方式,讓經濟成長的成果能夠與全民共享,像這幾年,政府努力加薪、減稅,推動各項社會福利,包括0到6歲國家一起養和長照計畫等,就是希望縮短貧富差距,讓弱勢者得到政府更好的照顧。陳建仁重申,雖然台灣有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政府會積極努力透過各項措施,繼續推動經濟發展和各項社福措施,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堅韌、更溫暖的國家,大家都能夠安居樂業。
台灣貧富差距擴大!30年前16.8倍變66.9倍 學者指出原因
2021年家庭平均財富統計主計總處29日公布民國110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全國家庭財富由低至高,分為5等分,前、後20%的家庭貧富差距達66.9倍,與30年前公布的16.8倍相較,貧富差距大到超乎想像。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處長潘寧馨坦言,台灣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但他強調這是高度自由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平均每戶資產淨值為1638萬元,在最富有20%家庭,平均每戶資產淨值為5133萬元,握有全體近62.68%的財富,反觀最貧窮20%家庭,平均每戶僅77萬元,兩者差距66.9倍。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近幾年在全球央行採貨幣寬鬆政策下,房地產皆上漲,各國股市更屢創新高,台股指數站上2萬點大關後,更擴大貧富差距。110年台灣家庭財富吉尼係數為0.606,低於澳洲0.611、英國0.62、日本0.678。吉尼係數是評估所得分配均勻程度的工具,數值越大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均等。潘寧馨指出,台灣雖然有貧富差距,但其他先進國家貧富差距更嚴重,台灣仍較均勻。潘寧馨也認為,貧富差距的現象與個人理財、資產配置及家庭財富累積有關。舉例來說,30年前不少南部人北漂工作、置產,若是留在南部置產,房地產因地區不同發展,估值就造成財富差距。潘寧馨再舉例,若30年前開始買潛力股或投資基金,不論是運氣好或有遠見,因每個人對理財的選擇不同,又多了一個財富差距的變數,證明高度自由經濟發展下,財富累積的結果會有顯著差異。富有家庭的資產配置是否和大家不同?主計總處指出,110年前20%家庭資產淨值是5133萬元,現金、存款、股票及共同基金所占比率達57.6%,遠高於全體平均47.1%。值得注意的是,後20%平均每戶負債高達405萬元,高負債是導致其落入貧窮的原因。主計總處官員說,這個族群負債太高,平均每戶負債高達405萬元,比全體平均每戶負債220萬元高出甚多,可能來自購屋貸款或是舉債投資金融性資產,這個現象值得注意。相對於主要國家家庭資產差距,澳洲家庭貧富差距為93.1倍、英國109.5倍、韓國140.1倍、法國627.4倍。潘寧馨表示,台灣各階層的民眾都有儲蓄習慣,這是貧富差距倍數相對於其他國家為低的主因。與上次調查相隔超過30年,潘寧馨表示,這個調查工程相當浩大,且不動產以市值估價,預計往後可能10年內、採不定期的方式發布。
創15年最低!製造業去年11月職缺率僅2.45%因「出口疲弱」
主計總處昨(27)日公布最新職缺統計,受出口疲弱影響,去年11月我國各業職缺人數續減,職缺率降至2.60%,其中製造業職缺率降至2.45%,創下近15年最低,也就是金融海嘯以來最低,顯示製造業用人需求依舊保守。國勢普查處長潘寧馨表示,本期雖有耶誕節等節釋出就業機會,但仍不敵出口的疲弱,因此全體職缺率出現下滑。根據調查,零售業因購物節及百貨週年慶活動較8月增加3千人,然而,製造業由於出口疲弱減3千人,住宿餐飲業雖持續有用人需求,但較8月旅遊旺季也減3千,綜合各業(工業及服務業)於11月底所釋出的職缺有21.9萬個,比8月底減1.8萬個。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指出,若依職缺率觀察,工業及服務業職缺率2.60%,比8月下滑,其中製造業2.45%,則創下金融海嘯以來近15年最低,顯示製造業用人需求仍舊保守。若個別觀察住宿與餐飲業職缺狀況,餐飲業下降最大,減少約4300個職缺,但是住宿業職缺數卻反向增長1100個職缺,11月住宿業職缺率高達5.61%,顯示住宿業空缺數仍多,存在較嚴重缺工問題。主計總處補充說明,過去職位空缺統計為每年2、8月發布,今年改採以季為基礎發布,未來將在每年2、5、8、11月發布統計,這次發布11月數據缺乏與前期11月資料,只能與上次8月統計數比較。
「圍棋小魔女」遭大蟑螂爬上身 專注檢討棋譜:我不能分心
被封為「圍棋小魔女」的創作歌手潘寧推出首張創作專輯《黑房子》,她的母親是圍棋老師,因此她從小就開始學習圍棋,她表示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圈就是學校、棋院以及住家,在高中以前幾乎沒有思考過其他人生路途的可能性,加上父母期許她成為職業棋手,因此圍棋更加成為她不可拋棄的路。潘寧提到自己小時候是個很乖的小孩,乖巧到曾經在父親講解棋譜時,一隻會飛的大蟑螂,停在她胸口的蝴蝶結上,但是她動都不敢動,繼續盯著電腦上的棋譜做檢討,「因為從小被灌輸『天塌下來都沒有這盤棋重要』,讓我感覺除非屋頂掉下來要把我砸死,否則我是不能分心的。」潘寧從小學圍棋,直到大學才開始考慮人生的其他道路。(圖/同言有限公司提供)直到大學時,潘寧才開始思考自己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但因為從來沒有做過圍棋以外的事情,因此就算想要嘗試別的路,卻對自己真正想要的,一無所知,她便將這樣的心境寫成〈想要成為我但我又是什麼〉這首歌曲,相信也是許多在升學主義下成長的孩子們的共同心聲。在〈想要成為我但我又是什麼〉MV中,導演團隊刻意找來兩位非常相似的女性演出,一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對情侶,但在劇情的推陳之下,漸漸會感受到其實她們是不同時期的同一個人,最後兩位主角的擁抱也代表著自己與過去自己的和解。
「圍棋小魔女」潘寧自揭內心黑暗面 許哲珮為她做「療癒催眠」
曾在亞洲盃業餘圍棋大賽獲女子個人賽第三名、被棋界譽為「圍棋小魔女」的潘寧NIN,不僅擁有圍棋六段老師身份,還有著豐沛的音樂創作能量,她在八年前在手機裡哼出第一段旋律,並醞釀了多年的創作能量後,終於在11月1日發布個人首張全創作專輯《黑房子》,深掘內心的黑暗面。《黑房子》由金曲、金音製作人許哲珮,以及巨星御用、大嘻哈導師剃刀蔣擔任截然不同調性的製作人,對於潘寧而言,他們就像是她的北風與太陽,兩人「軟硬兼施」,分別製作出既柔軟又堅韌的作品。除了力邀製作人共創外,全幕後工作團隊也讓人相當驚艷,不僅由三金鬼才王希文老師操刀編曲、結合精湛的真實弦樂隊演奏,還特別將音樂送至美國葛萊美獎級Studio DMI進行母帶後期處理,可見潘寧對於作品的講究。專輯製作人許哲珮(右)為潘寧(左)做了「療癒催眠」。(圖/同言有限公司)而這一切竟是潘寧自己寫電子郵件過去詢問邀請,「一開始做專輯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做一張很好聽的專輯,於是我開始寫信給想合作的老師們,寫信的時候緊張到手都在發抖,無緣合作的老師們有些會給幾句建議,有些則是幫我轉介,雖然這些老師們都不具名在專輯中,但我心中很謝謝這份善意。」值得一提的是,專輯製作人許哲珮為潘寧做了「療癒催眠」,並認為這張專輯是潘寧的自我救贖之旅。而潘寧不僅發現這張專輯是一個「起點」,也感覺到建構的黑房子已經在製作過程中,不知不覺消失殆盡,「每個人的心中、身體裡,或許都有一座黑房子。我們以為是痛苦構成了黑房子,或許其實是我們自己建構了它。」在製作專輯的過程中,潘寧深掘了像是成長過程中所歷經自身與家庭的掙扎、身為女性而承擔的恐懼及傷害,又或是多年前親友生了場大病等內心的黑暗面,雖然構築起她心中的「黑房子」,但也成為完成專輯的關鍵,「可能是來自從小艱困環境下培養的毅力及耐心,得以讓我完整專輯的是最柔軟、脆弱的自己終於不再躲藏,我很慶幸自己能完成這張專輯,我也因此,拾回了最珍貴的東西。」《黑房子 》共有八首歌曲,詮釋著痛苦與美好共存的種種過程,潘寧認為人生就像持續被染上無限的黑,直到褪去所有的墨色,才能夠找到自己靈魂的平靜,回到一個純白的新生兒狀態,面對心靈真正的需求與意義,她也希望每個聽到這張專輯的人都能知道「你並不是孤單一人,讓我們陪你一起從黑房子裡走出來」。
薪水成長追不上物價 實質薪資水準低於16年前
今(10)日公布最新的員工薪資調查結果,平均經常性薪資為44,320元,跟去年同月相比,多出接近2%,但考量物價因素後所算出的實質性經常性薪資則為40,763元,比2003年時還要低了100多元,很明顯地告訴大家物價上升的速度,高於薪資成長幅度。根據主計處定義,所謂「薪資」是公司支付給員工的報酬,分為經常性薪資(薪水、每月津貼等等)及非經常性薪資(獎金、加班費等等),而加入物價影響後,就是實質薪資。今年前十個月的實質性經常性薪資平均達40,763元,而16年前,2003年的實質性經常性薪資則有40,893元,比現在還要高出130元,顯示出這16年間,物價長成長幅度高於薪資成長。而國勢普查處副處長潘寧馨表示,近16年的名目薪資雖然增加了約20.22%,但消費者物價(CPI)卻增長了20.61%,因此才會有實質薪資比16年前低的狀況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