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
」第十九屆「舊愛新歡—古詩詞音樂創作徵選」 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的完美結合
由漢光教育基金會主辦的「舊愛新歡—古詩詞音樂創作徵選」圓滿落幕,不僅為音樂創作者們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讓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也為現場觀眾帶來豐富的文化視聽饗宴。本屆競賽共有 174 件作品參賽,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由 吳媛蓉憑藉作品「問君何所之」摘下狀元頭銜,以動人的旋律和細膩的情感贏得評審青睞,抱走 15 萬元獎金。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宋具芳董事長致詞。(圖片提供/漢光教育基金會)傳統詩詞焕新 全方位音樂創意呈現漢光教育基金會多年來致力於推動漢學教育,透過此項活動將古典文學推向年輕族群,讓文化資產能在年輕世代中發光發熱。漢光基金會董事長宋具芳表示:「這次音樂創作比賽不僅是一場音樂的較量,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今天不管比賽的結果如何,能站在這個舞台上表演,就是一種最大的肯定。」專業評審團嚴謹把關 見證參賽者實力本屆競賽,由廣播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袁永興開場主持,評審團由國學領域專家孫永忠教授、龍祥輝老師,以及知名音樂人柯智豪、黃建為、湯發凱、石傅德 (Frederick W. Steiner) 組成。評審們一致認為,本屆參賽作品在情感表達與音樂處理方面有著非常高的水準,許多作品令人驚艷,詞曲能傳達出雋永之情。吳媛蓉 以作品 《問君何所之》 奪下年度狀元。(圖片提供/漢光教育基金會)榮耀實至名歸 狀元 吳媛蓉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狀元得主 吳媛蓉 以作品 《問君何所之》 獲得,評審們讚賞她的作品「旋律優美動聽,歌詞富有詩意,將王維〈送別〉詩中描繪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鼓聲一響,彷彿回到了唐朝的終南山。」其他獎項得主各具特色 展現多元創作風格• 榜眼 由新手上路以作品 《無畏》 獲得,創作特色在於「將李白的〈俠客行〉精神、與現代救援者、醫護人員等無名英雄相結合,致敬默默奉獻的精神。」• 探花 由 張倚瑄的《My Lover》獲得,以浪漫風格詮釋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 進士獎 分別由王建騏 的 《夢過多少秋》、以及 張幃與周趙 的 《嫦娥與兔子的異色檔案》獲得,評審們認為這兩首作品「都展現出不錯的音樂素養,前者延伸演繹李清照〈一剪梅〉的思念之情;後者用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了經典的嫦娥奔月故事。」• MV優選獎分別是小麻雀樂團的「買醉」、王建騏的「夢過多少秋」、以及浩聲樂隊的「月下孤影」。賽後加開人氣獎票選 請關注漢光教育基金會IG決賽現場錄製的各組表演精選片段,發佈於漢光IG,同時加開網路人氣票選競賽,再爭取賽後加碼獎金,歡迎大家聆聽,並為喜歡的作品加油打氣。展望未來 文化傳承不懈努力明年將迎來第 20 屆「舊愛新歡—古詩詞音樂創作徵選」,漢光教育基金會表示將持續推動音樂與詩詞融合,期望以多樣化的創作形式,吸引更多青年參與,為古典詩詞注入新活力,共創文化傳承新篇章。
「漢光教育基金會」推動文化創意賦予傳統文化生命力
以「恢弘漢字」、「發揚漢學」、「創新漢藝」為三大職志的漢光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漢光教育基金會』)今(23)日宣布, 由漢光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19屆「舊愛新歡—古詩詞音樂創作徵選」總決賽、將於10月26日盛大舉行,旨在將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生命力。本屆徵選,共有17 組參賽者進入決賽角逐最高榮譽。(圖/漢光教育基金會提供。)(圖/漢光教育基金會提供。)漢光教育基金會 致力推廣漢學教育不遺餘力漢光教育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推廣漢學教育,「舊愛新歡—古詩詞音樂創作徵選」是其重點推廣業務之一,旨在透過音樂創作讓古典文學更貼近現代生活,引發年輕世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基金會董事長宋具芳表示:「希望透過這個比賽,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愛古典詩詞,並將其融入現代生活,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新風貌。」參賽作品多元豐富 展現古典與現代融合之美本屆徵選共收到 174 件作品,經由專業評審團隊的嚴格篩選,最終選出 17 首歌曲進入總決賽。本屆題庫為賽前發起「想聽哪篇古文寫成歌?」活動,經由網友投票選出15篇經典古文;請創作者從中選一篇文選進行譜曲,創作風格不限。最終決賽入圍的17首歌曲,內含有9篇文選;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最受參賽者青睞,各有四組參賽音樂創作人選擇以此為題進行創作。由此可見,這些經典詩詞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依然能夠引起現代人的共鳴,並激發出豐富的創作靈感。評審陣容堅強 專業把關選拔優秀作品為了遴選出最優秀的作品,本屆競賽邀請到國學領域專家及知名音樂人組成評審團。國學主審由輔仁大學中文系孫永忠教授和師大附中龍祥輝老師擔任,負責評審作品的詞曲意境及文學造詣。音樂主審則由金曲獎常客柯智豪、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得主黃建為、男高音湯發凱組成,將從旋律、編曲、演唱等方面評比作品。此外,漢光董事代表、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傳統戲曲研究博士候選人石傅德 (Frederick W. Steiner),也是評審團的一員。獎項豐富多元 網路票選活動邀請全民參與本屆徵選競賽設有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等獎項,獎金分別為 15 萬元、10 萬元、7 萬元和 5 萬元 (兩組)。此外,還增設 MV 優選獎,鼓勵參賽者在視覺呈現上的用心表現,獎金為 2 萬元。決賽結束後,也將於漢光教育基金會官方 IG 平台舉辦網路人氣票選,讓觀眾也能參與評選,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作品;所有入圍決賽的 16 首作品皆可角逐最佳人氣獎(觀看次數最高)、最佳讚聲獎(按讚次數最高)、最佳應援獎(留言次數最高),獎金各為1萬元,三項獎皆可COMBO,一次抱走三項可獲3萬元獎金。明年將迎來第 20 屆「舊愛新歡—古詩詞音樂創作徵選」,漢光教育基金會表示將持續推陳出新,帶來更精彩的賽事內容,邀請更多音樂愛好者參與,共同創造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的無限可能。
居天下之中 「中國」在古代並非國名
首先我要說的是,「中國」這個稱謂不專屬於「中華民國」也不專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詞很早就出現了。在公元前11世紀的商周,那個時候、文獻的中國主要是一個空間「方位」的概念,也是周天子所居住的京師「中央之城」所在、我們現在用「首都」稱之的概念。我們的祖先也認為我們這偌大的民族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而我們周邊的少數民族「蠻、夷、戎、狄」等,他們「居天地之偏」,則稱他們為「夷」!「中國」在古代並非國名、指的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黃河流域中間的這一塊中原,發展出來的地理上的、文化上的、血脈上融合的稱謂。古代在「外交往來」最早使用「中國」的是西漢,、如漢使陸賈對南越王趙佗說:「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唐太宗賜薛延陀國書有:「中國禮義,未始滅人國,以頡利暴殘,伐而取之⋯」以上所文、都將這塊土地以儒家等等諸多文化意義發展出來的國度稱中國、人民稱之為中國人,這也是歷史、文化、血脈,多元融合、堆砌而來的!台灣的語言、文化非常明顯的來自於中原文明河洛ㄧ脈、也就是所謂的「河洛文化」!我小時候住台南,家附近從竹溪寺到體育場周邊是ㄧ大片墳場,我們常去躲貓貓、那兒本省人的墓碑,都刻有堂號如「隴西」、「潁川」、「彭城」、「安溪」、「同安」、「晉江」等等這些「堂號」就都是祖先祖籍的源頭證明。民進黨前主席黃信介和其夫人的墓碑上,都刻有「安溪」、蘇貞昌的祖墳刻的堂號是「海澄」、賴清德母親的墓碑的堂號是「潁川」,這都證明了他們的家族是來自從福建的安溪、漳州的海澄,河南的潁水。好友前立委鄭龍水博士,用台語也就是河洛腔、唱李白的「將進酒」,其韻美無比;臺灣各地都有祭拜「陳元光」的開漳聖王廟,這也是一部福建先民、台灣人的祖先、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的故事。日本人把台灣人當次等人種,強迫推皇民化,一部分台灣人為了謀得自己利益去當漢奸,改日本姓甚至焚燒祖先牌位,甚至出賣臺灣同胞讓日本人在台屠殺台灣四、五十萬人。而今許多政客、為了鞏固政權、也開始用課綱焚燒文化中國!臺灣引以為傲的中醫漢學、戲曲藝術,都來自中國、「中國」是我們血脈的發源之處,是我們祖先墳頭刻記的所在、日本人加漢奸的暴力威脅利誘,都燒不盡我們祖輩的源脈,此刻的一小撮文化鼠輩橫行,就試圖「滅族」?你們眠夢吧!(台語做夢的意思)我們偉大的祖先、血脈都來自中原河洛的「中國」!「中國」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
著述華文新文學史 劇作家馬森辭世享耆壽92歲
知名華人戲劇家與小說家馬森,遺孀4日發文告知,馬森已於2023年12月3日凌晨辭世,享耆壽92歲。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理事陳浩泉也將消息轉發,家屬在文中表示謹遵其遺願後事從簡,「延遲訃告,期能緩和悲慟,祈請諒解」。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楊宗翰曾為《馬森文集》主編,他認為馬森應由創作、學術及編譯3個面向認識,過去他的編譯成果還未被重視,此時更應重讀馬森。馬森1932年10月3日生於山東省齊河縣,少年時期曾於濟南、北京、淡水、宜蘭等地就讀中學,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及國文研究所,1961年赴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院研究電影與戲劇,並在巴黎大學漢學院博士班肄業。他曾於1965年在巴黎創辦、主編《歐洲雜誌》,也曾在台擔任《聯合文學》總編輯多年。晚年移居加拿大,與台灣文壇的互動也漸少。楊宗翰指出,馬森的戲劇與小說等創作在當年是暢銷作品,作為創作者的能力無庸置疑,為文壇所重;而其學術評論,特別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論述尤為學術界創見,也是他一生學術精華,直至今日仍為學界公推影響甚深。馬森於2015年推出的三大冊《世界華文新文學史》可看出其企圖心,推出後的討論與爭議也相對多。馬森曾指出在出版《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時,已覺得「兩度西潮」的立論並不只針對中國的現代戲劇,更應包括全部現代文學在內,因此立志以兩度西潮的觀點寫一部含括世界各地華文文學在內的文學史。楊宗翰指出,馬森在戲劇、小說創作外,以一己之力貢獻於文學史的立論,也看出他將對西方文學的看法融入中國文學,因此他的編譯角色也堪稱台灣文壇重要的啟蒙者,除了向斯人致敬,也希望更多人重讀馬森。
龍山寺招募「解籤人員」 薪資福利曝光有供餐
台北市萬華區的艋舺龍山寺香客眾多,也是當地一大重要地標和國定古蹟,近期妙方就是人力銀行招募解籤人員,希望可以緩解香客排隊的狀況,而薪資福利曝光後,也被發現雖然薪水不高,不過有年終及供餐。龍山寺招募解籤人員。(圖/翻攝自104人力銀行)艋舺龍山寺要徵解籤人員,從人力銀行上可以看出,月薪開出2萬7470到2萬8000元間,固定或變動薪資因個人資歷或績效而異。而福利部分員工餐廳供餐、年終獎金、三節獎金或禮品,另外員工停車位也有。時間方面則是10點19點,月排休8到10天。需要具漢學基礎,有相關解籤經驗;熟觀音一百籤內容者。另外龍山寺還有開缺中餐素食廚師,薪水部分則是開出3萬到3萬5千元。
108課綱爭議1/東大為何考文言文?日本教授解答 夠自信!就不需「去中國化」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抨擊教育部大幅刪減文言文,痛批108課綱「無恥」,並表示台灣「自宮」的同時,日本正拼命學文言文,許多頂大入學考都將文言文入題,東吳大學日文系教授長田正民向CTWANT記者透露,日本菁英分子認為瞭解漢文代表高級知識分子的修養,例如東京大學的入學考,連理工科都必須考文言文。日本長崎大學榮譽教授連清吉也表示,學文言文能讓日本學生了解古典文學,進而解讀現代文學,藉由大考選出具有涵養的人才。一位嫁到日本32年育二子的台裔太太更向CTWANT記者說,日本沒有「去中國化」問題,而是吸收融合為自己特色,「夠自信,就不用怕!」立委蔡正元12日也在臉書PO出日本東京大學入學考試的考卷,他舉2022年入學考試為例,日本的「國語」科考試總共有4題,其中第2題考濱松中納言物語的典故,跟中國唐朝有關;第3題則直接考中國的文言文經典,《呂氏春秋》的《用民》篇。事實上,日本一直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區桂芝說,「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不斷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各方面的文化幾乎都來自中國。」就連日本的年號都取材於中國古文,例如「明治」取自《易經》中「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意思是聖人朝向南方聽取天下,天剛亮時就開始一日的政務,「向明而治」有勤於政事之意。鑽研日本漢學的日本長崎大學榮譽教授、前淡江大學講座教授連清吉曾發表相關研究,他表示明治時代後,日本的國中、高中就開始有漢文教科書,國中是漢文教育的入門期,會有一些成語故事;高中則是學習漢文知識,除了要了解古文意思,也要學習語法句型的分析,甚至研讀《戰國策》時,也會學習戰國時代地圖與情勢説明。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批評108課綱「無恥」引發關注,也讓社會大眾再次檢視108課綱諸多爭議。(圖/翻攝中天新聞)台裔日籍的岡崎桂禎嫁到日本高知縣已32年,她的兩個孩子都已成年,因此也學習過漢文。「日本的國語教育中,除了自己的古代文學如《平家物語》等,還有很大比例的『漢文篇』,會取材很多中國古代經典如《戰國策》、《史記》、《論語》、《莊子》,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唐詩,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孩子當然不喜歡啊,因為對日本人來說,漢字已經很困難,更何況是文言文!」岡崎桂禎表示,孩子雖然認為文言文、漢學對生活上幫助不大,但也承認有時使用成語就能「一言以蔽之」,短短數字就能精確傳達一個概念或想法,這也是文言文的精闢之處。許多人認為文言文已經過時,但至今許多日本公立大學、包括東京大學的入學考試都有漢文,原因何在?東吳大學日文系教授長田正民表示,「漢文真的很難啊,40年前我讀高中時,也常常在漢文課睡覺,但對於一些很優秀的同學而言,學習漢文代表知識份子的修養。」長田正民說,日本的共同考試相當於台灣的學測,東京大學的共同考試國語科目中一定會考漢文,之後東大會再舉辦一次自己學校的入學考,希望篩選更優秀的人才。東大的獨立考試也考漢文,甚至連理工科也要考文言文。「雖然現在有一些公立大學逐漸刪去漢文的考題,但頂尖大學如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還是持續將漢文入考題,因為它們覺得這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必備的涵養。」長田正民說。漢學深耕於日本,大阪街頭的看板上就張貼一張《論語》的內容。(圖/讀者提供)連清吉教授則認為,這些大學希望引導高中教學更重視漢學,不只為了培養學生古典文學的素養,也期待藉此讓學生對現代文學有更好的解讀能力及訓練語文表達能力,讓學生從內到外更有涵養。岡崎桂禎表示,日本人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許多都來自中國文化,所以不會去否定中國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力,反而是接受、融合之後,再轉化發展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明治維新後日本雖然出現白話文運動,但中學國語課本仍保留文言文、漢學,沒有「去中國化」的問題。
雲科大教授戲迷鑽研楊麗花 歌仔戲歷史唱片缺2套
現年80歲的楊麗花是台灣歌仔戲重要的代表人物,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柯榮三教授長年蒐集楊麗花歌仔戲老唱片,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獎助。雲科大漢學所指出,楊麗花的內台歌仔戲與廣播歌仔戲時期的年代甚早,留下影音紀錄的機會微乎其微,柯榮三蒐集到1967年至1969年之間由惠美唱片公司發行的《楊麗花轟動歌仔戲集》唱片,正好是楊麗花從廣播歌仔戲過渡到電視歌仔戲的時期。今年5月楊麗花紀錄片開拍,製作單位得知柯榮三有這批唱片,向他商借,從唱片的內容例如《白蛇傳》揣摩早年的楊麗花。柯榮三說,2020年左右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有賣家出售《楊麗花轟動歌仔戲集》,2、3年來已收集17套,還缺2套,比較特別的是,民眾熟知的楊麗花大多是扮演皇帝或小生角色,其中一套《台灣四大奇案》裡的周成過台灣,楊麗花扮演的不是男主角,而是從福建的安溪到大稻埕尋找拋棄自己的丈夫的苦旦!柯榮三表示,《安安趕雞》是楊麗花6歲第一次跟著媽媽登台演出的劇碼,可能惠美唱片規畫這一批唱片時覺得這齣戲對楊麗花有紀念意義,所以請楊麗花裝小朋友的聲音演出這個具紀念性的戲碼,這套唱片的《安安趕雞》是目前找得到最早期的版本。柯榮三本身也是楊麗花戲迷,他的蒐集研究在去年發表受到矚目,他表示將持續尋找《楊麗花轟動歌仔戲集》還缺漏的《王華買父》、《顏春敏進京》,未來也計畫出版劇本。
世新大學引爆中文系停招 學界:教育部應面對人文學科危機
世新大學將停招中文系一事,引起學界關注,台灣中文學會發表聲明指出:厚植人文是最好的人才投資,堅持理想才是大學社會責任所在。台灣的自由、開放傲視華文地區,以之連結國外漢學,讓人文思想在旅行中獲得更多的思辨火花,更使得台灣中文系開創出學術與實務的新局。期待教育部能從政策面著手,面對近幾年人文學科發展失衡的危機。台灣中文學會表示,少子化及時代產業變革,讓每所大學都在審慎因應當中。但科系的調整變動,應在充分溝通並尊重師生意願下進行,系所一旦減招、停招,更應保障學生受教權與教師工作權益。因此世新校方與中文系師生仍應保有暢通管道,廣納意見、全面考量。文字是思考、創造、表達的工具,也是各學科的交集與基底,語言的邊界,就是思考的邊界。厚植人文絕對是最好的人才投資,堅持理想才是大學社會責任所在。主管機關教育部除確保師生聲音被聽見與重視外,更期待能從政策面著手,面對近幾年人文學科發展失衡的危機。中文系在語文教育及專業領域面對時代挑戰,一向與時俱進,積極面對。中文系不能也不會自外於台灣社會,台灣大一國文或相關課程的調整與創新,已具備從工具到應用,思辨至創造的整體提昇,不僅令華人地區驚艷,亦足以令世界刮目。學術上,我們有屬於臺灣本土的抒情論述,從古典到現代,讓經典常新。台灣中文學會強調,台灣的自由、開放傲視華文地區,以之連結國外漢學,讓人文思想在旅行中獲得更多的思辨火花,更使得台灣中文系開創出學術與實務的新局。文,無處不在,文之大用亦與人類相終始。努力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期盼各界持續關懷世新中文,並與中文學界共同努力。
「台灣人的台大」 北科大校友宋恭源豪捐台大2億元成立「頂尖研究講座」
光寶集團創辦人宋恭源今(15日)與台灣大學校長陳文章進行「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捐贈儀式,將自2023年至2032年,為期10年期間,每年捐贈2000萬元,10年下來共計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宋恭源是北科大校友,但是在台大校長陳文章一句「台灣人的台大」,讓宋恭源決定豪捐,協助台大邀請國際頂尖學者來校擔任短期或長期講座教授,以及與台大相關領域研究團隊進行更進一步的各項學術深度交流。宋恭源表示,台灣之所以是一個幸福之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而要培養好的人才,最關鍵就是在「教育」。台大是台灣最高學府,不僅是台大校友的台大,也是台灣人的台大。宋恭源說,希望能貢獻一己之力點燃第一道通往世界級的學術之光,藉由這個頂尖講座的成立,邀請到國際諾貝爾獎等級的大師來臺,帶進跨地域、跨領域的激盪交流,相信不只能裨益學子,拉高視野格局,更能激發老師在學術上更多的深入交流,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世界級人才。陳文章說明,為提升師生國際視野、專業領域深度與廣度,「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經費所特邀的候選人,其研究領域包含前瞻關鍵技術與富含法理底蘊的領域,包含 : 半導體及數據科學、永續與綠色能源、精準醫療、量子科技、漢學、法學研究等的學者,並須符合具備諾貝爾奬得主或國外具世界知名度的重量級學者等資格。
南山新時代3/尹崇堯已經再想下一個60年! 永續策略必須與世界接軌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對於孩子寄予厚望,他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只要你出來久了,一定會碰到雨天,一定會碰到大風大浪,就是要克服!」他與妻子王綺帆育有一對兒女,44歲尹崇恩與40歲尹崇堯姊弟倆現皆擔任潤泰集團相關公司董監事之外,也以行動延續父親11年前創辦唐獎理念,關注「永續發展」氣候變遷影響社會環境等議題。8月1日唐獎頒獎典禮中,原本媒體期待捕捉到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與全家人共同出席畫面,當天尹衍樑感冒未現身,妻子王綺帆與兒子尹崇堯兩人則以唐獎教育基金會董事身分,起身向現場來賓致意;女兒尹崇恩雖非該基金會董事公開亮相,同樣地也出席該場活動,共同見證此刻。尹衍樑長女尹崇恩2022年11月出任潤泰精密材料董事後,於今年5月出席股東會,受到外界注目。(圖/報系資料照)尹衍樑從家業潤泰紡織出發,以土木、營造、建設坐大,跨足兩岸零售量販,進而投資生技及金融,金融雖非尹衍樑本業,但他對金融業一直情有獨鍾,從1986年投資光華投信、安泰人壽,後出場獲利160億元,2000年投資華信銀行,後輾轉併入永豐金,當中最大手筆的就是在2012年買進南山人壽。也就在2012年同一年,尹衍樑創辦全球性學術獎項「唐獎」,以諾貝爾獎未及涵蓋的領域,設有「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個獎項,得獎學者可獲贈5千萬元(內含1千萬元研究費用),「這是尹總裁一生最大的夢想,鼓勵專業人才不斷地投入探索人類所需要的智慧,透過卓越的研究成果、社會實踐引領全人類發展」。尹衍樑子女近幾年來逐漸參與潤泰集團經營,進入旗下公司董事會,翻開南山人壽、潤泰材年報,尹崇堯擔任潤泰全球、潤泰創新、潤弘精密工程、潤泰材等八家以「潤」字頭命名的公司董事,並擔任潤成投控、南山人壽與南山產物董事,涉及營建、金融事業版圖。南山人壽啟動原鄉醫療關懷列車,董事長尹崇堯(中)、總經理范文偉(左)向參與活動的部落民眾宣導防詐騙意。(圖/南山人壽提供)「潤泰公主」尹崇恩過往較為低調,2022年11月擔任潤泰保全、潤福生活事業的監察人,並出任潤泰精密材料董事,首度進入潤泰集團核心事業董事會,今年5月她現身潤泰材股東會主席台上,備受注目,面對媒體採訪,則微笑婉拒;她擁有政治大學會計所碩士、法律研究所學位及會計師執照,2011年與愛情長跑十年的學長結婚,現為永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之前也曾進入南山人壽服務。「永續發展」在唐獎成為一個獨立獎項,可見尹衍樑很早就看到世界發展趨勢,國家、企業、每一個人與地球緊密相連,尹崇恩、尹崇堯在董事會公司治理層面上,應該也會受父親影響,著墨愈深。今年4月,在第三屆電子通信、物聯網和大數據國際研討會的ESG公益論壇上,尹崇恩發表「循環經濟與水泥產業」專題演講,提及潤泰精密材料是國內水泥產業的「減碳先驅」,未來「能源整合」與「綠色經濟」將是營運主軸。尹崇堯與南山人壽團隊則正研擬參加今年12月在杜拜舉辦的COP28氣候峰會,實際瞭解國際與各國氣候ESG研究內容,「永續策略必須與世界接軌,公司治理需要更高的思維,對南山下一個60年是很重要的一環。」
唐獎十周年8/1實體頒獎6位得主現身 創辦人尹衍樑率全家出席
東方諾貝爾獎「唐獎」在台灣成立,今年適逢10週年發表紀錄片,此外將在8月1日舉行疫後首次實體頒獎典禮,唐獎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預期攜全家出席,慎重迎接得獎的世界精英;唐獎進一步規劃未來設立博物館,展示永續發展獎、生技醫藥獎、漢學獎、法治獎等內容。每兩年頒佈一次的世界大獎唐獎,繼2018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辦第三屆唐獎頒獎典禮後,2020年因疫情肆虐改採線上頒獎、2022年因台灣邊境管制延後舉辦。睽違5年的實體典禮,今年六位唐獎新科得主包括永續發展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卡塔林·卡里科、德魯·魏斯曼和彼得·庫利斯、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法治獎得主雪柔.頌德絲等都將飛抵台灣領獎與參加唐獎週活動,預計他們的現身,並於在台期間與各單位的交流,將在台灣產官學界掀起一波波熱潮。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表示,這次來台的得主都是國際頂尖學者,對世界有卓越貢獻,尹衍樑為設立這個大獎,已經努力30年,為跟諾貝爾奬所表彰的基礎科學有所區隔,唐獎除了設計不一樣,進一步強調創新與實際應用,對於人類文明發展有引領作用。曾任三屆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的薩克斯教授,在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制訂與倡導及「巴黎氣候協定」達成貢獻良多;卡里科等三位教授成功開發對抗COVID-19之mRNA疫苗,拯救無數性命;曾在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服務近30年的羅森教授,精研中國藝術文物,為無聲之物發聲,具體證明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互影響;頌德絲教授則對比較憲法有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推動亞太地區的立憲工程。唐獎藉由邀請得主來台領獎、與國人交流互動,不但能激勵四獎項領域的研究發展,也是將台灣介紹給國際的最佳模式。為迎接10年里程碑特別製作的「唐獎十年 志為典範」影片(今(11)日也在唐獎Youtube首播,十分難得地一次採訪尹衍樑創辦人、唐獎評選委員會總召集人錢煦院士、唐獎教育基金會陳振川執行長、中研院翁啟惠前院長、唐獎董事曾志朗院士、陳長文律師、永續發展獎評選委員會召集人劉兆漢院士等多位唐獎重要人士,帶領觀眾從設立目的、獨到之處、十年歷程、未來期許等面相來回顧唐獎。陳振川希望,正值全球動盪不安的當今,觀看來自台灣的唐獎透過四個獎項的頒發,致力帶動全世界各領域一起合作,朝尹衍樑期許的「以唐朝發展創造的精神,來重建人類的黃金時代」意義。
曾參與國語辭典編審!《一字千金》文字學大師許學仁病逝 享壽71歲
文學大師許學仁教授於12日傳出病逝的消息,享壽71歲。其親友在臉書上發表悼念文章,內容中提到許學仁教授在跟中風搏鬥近半年後,最後因感染不幸離世。該名親友也哀悼「謝謝您為語文奉獻一生,我愛您,ㄧ路走好。學術界同悲啊!」據了解,許學仁教授是花蓮東華大學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字學、訓詁學、語文領域課程與教學,致力於古文字整理等漢學研發工作,而許學仁教授也是也中興文藝獎章得主。除此之外,他過去曾擔任國語辭典編審會前總編輯,也曾參與公共電視節目《一字千金》節目說文解字。在許學仁教授逝世的消息傳出後,也讓不少親友在臉書上發文哀悼,緬懷過去許學仁教授的光彩與提攜。許學仁教授過去曾參與公視節目《一字千金》。(圖/翻攝自YouTube)
立陶宛正妹初訪武漢 精準預言肺炎「成全球疫情」
立陶宛女子珊卓拉(Sandra)曾於2019年時以交換學生之姿前往中國,並且在北京與武漢待了3個星期。而在離開武漢之後,他看到了武漢出現神秘病毒一事,當時就推測「可能會上升成國際疫情」,而之後正如珊卓拉所料,這個神秘病毒就是如今人們所熟知的新冠病毒。YouTube頻道「不要鬧工作室」近日訪問到立陶宛的珊卓拉,珊卓拉自述自己從小就很喜歡野生動物,11歲時就前往多間動物收容所當志工,也時常拯救流浪的小野貓。甚至在15歲時自己聯繫動物園,並且在動物園內負責訓練世界最小的猴子「狨猴」,由此可見其對動物的高度興趣。珊卓拉表示自己在2019年高三時,曾與歐洲30名同學交換到中國短暫留學,在這3星期的留學過程中,他們前往了北京、武漢等地,雖然也是受到不少文化衝擊,但意外地勾起珊卓拉對亞洲的興趣,甚至大學開始主修亞洲學。而在他們離開武漢後,珊卓拉透過新聞得知武漢當地出現神秘病毒,在追尋了一些資料後,珊卓拉就發現,這是一種全新的病毒,在當時很難有有效的醫療方式,無法有效快速地阻止傳播。而且武漢當地人們居住活動空間狹小,人潮密集,當時珊卓拉就判斷「這會上升成國際疫情」,並且跟當時留學團的朋友分享。當時武漢的神祕病毒,其實就是現今全球人們都知道的「新冠病毒」。而雖然因為疫情的因素讓全球停擺近三年,但珊卓拉還是趁這時候開始研究亞洲文化,之後也因為台灣與立陶宛交好的關係,珊卓拉順利的申請到台大漢學學位的攻讀機會,目前除了在台學習相關知識外,也用運許多課餘時間,四處體驗觀察台灣優美的風景與人文風光。
博奕求生1/台海和平處於大國夾縫中 俄學者建議學習「柔弱勝剛強」之道
在兩岸近代史研究著述頗豐的俄裔美籍漢學家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V.Pantsov)在他最新著作「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一書中指出,美國雖在對日抗戰及國共內戰前期,曾是國民政府、蔣介石政權的主要盟友,但蔣介石很早就意識到,不指望美國軍事支援贏得勝利,並曾在民國38年2月日記中,寫下「美國政府猶豫無能,殊令人可痛又可笑」。他認為,美國雖曾批評蔣介石的「貪腐政權」該為國共內戰失利負責,但國府的失敗也隱埋著長期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前後矛盾」。潘佐夫在這本蔣介石傳記新書中同時記載,民國3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取得蘇聯史達林答應對日作戰,在雅爾達會議做出形同將中國大陸東北賣給蘇聯的決定,從那時起,幾乎就已注定國共內戰中國府的失敗。因為若當年蘇聯未佔領東北,沒有在關鍵時刻對當時還未成氣候的中共給予關鍵支援,中共能否打敗蔣介石,恐怕仍是未定之數。潘佐夫教授認為,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前排由左至右)參與的雅爾達會議,簽下密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必敗。(圖/報系資料照)儘管如此,「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一書中也記載,當蔣介石到台灣後曾全力支援美國總統尼克森上台,但尼克森最後卻因美國亟欲結束越戰之考量、推動與北京關係正常化,蔣介石失望之餘,再度於日記中沉痛寫下「已對美絕望、將另起爐灶,以圖自救與自主」。新書中透露,當蔣介石萌生「另起爐灶」之念,蘇聯當時也因為與毛澤東的關係有些緊張,蘇聯與中華民國又因此展開接觸,一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官員,以英國媒體身份掩護其莫斯科特使的身分,來台欲與國府商談中華民國與蘇聯結盟的可能,蔣則期待蘇聯提供台灣攻擊性武器,但因最後蘇聯領導班子內部對此事看法分岐,蔣介石也對蘇聯失去興趣,兩國結盟不了了之,不然,全球歷史恐怕又會改寫。台灣推動民主化後,不少人對蔣介石的印象只剩模糊的「威權統治者」,對蔣介石曾領導全中國對日抗戰的歷史日逐漸淡忘,不過,當年國府在日本侵華戰爭、國共內戰期間,所面對的大國博奕困局,時至今日卻更為激烈,也對台海和平形成顯著影響。陳納德將軍(圖右)在二戰期間協助國府抗日,他所率領的飛虎隊更是立下赫赫戰功,與蔣介石夫婦(圖左一、左二)關係很好,但卻與當時的直屬上司史迪威不和。(圖/翻攝自公共電視紀錄片)潘佐夫教授在接受本刊越洋採訪時則表示,1930年代,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引爆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美、蘇等大國對世局各有盤算,卻都想利用中國大陸戰場牽制日軍,但對國民政府立場卻是忽而友好、忽而翻臉,現在來看,實屬大國博奕下的必然。儘管當時蔣政權夾在美、蘇兩大強權中,也曾試圖力爭美、蘇支持並爭取武器、經濟援助,但也因大國考慮己身利益優先,再加上國府政策出現失誤,終究導致國共內戰失敗。對於仍然夾在大國博奕下的台灣,該如何趨吉避凶,確保台海和平?潘佐夫認為,蔣介石日記中所言的「自力更生,別相信大國,更不能完全依靠大國」可供台灣讀者參考,至於他個人的補充則是,謹記並研究老子的「柔弱勝剛強」之道。
博奕求生2/蔣介石功過評價多元 潘佐夫:他也是追求全民平等的夢想者
蔣介石的身後評價在台灣褒貶不一,俄裔美籍學者潘佐夫教授也坦言,時至今日,評價蔣介石功過仍非易事,尤其蔣在二戰後期,受美國輿論與史學界當時興起的「自由主義」及「左翼觀點」影響,形象極為負面,直到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前總統的媳婦蔣方智怡把「蔣中正個人日記」寄存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並在2006年開放全球學者研究後,蔣的形象才漸漸重被評價。潘佐夫的新書引用西方學者較不易接觸到的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密檔資料,希望讓讀者能從現代中國與二十世紀世界史脈絡中,發現蔣介石適切而客觀定位,以及昔日蘇聯及其領導人史達林,如何對蔣政權在中國大陸的起落扮演「巨大且重要的角色」。潘佐夫表示,蔣介石的功過既多元又複雜,有人指他是背信又狡獪的統治者,要為150萬民眾死亡負責(包括為阻止大陸鄭州被日軍攻下,無預警炸毀鄭州黃河堤防造成眾多平民傷亡),有人指他是法西斯,還有人說蔣是「務實主義」者,一些台灣年輕人也告訴他,蔣介石是血腥的獨裁者,「如果不恨他,也該把他忘掉」。潘佐夫則認為,蔣介石非完人,有犯錯、罪行,但仍須將其放在時代脈絡、社會背景下檢視,更不應刻意忽略歷史。當中國從滿清帝制轉入民國,蔣必須面對當時中國與其它國家的「世代落後」,而且設法克服,世界各國也鮮少出現從集權到民主轉換過程,能選擇不流血路徑的先例。在此之下,歷史中的蔣同時也有偉大革命家、解放中國各民族的鬥士、愛國者、20世紀的政治軍事領袖,二戰英雄等多種不同角色,甚至是一位追求「全民普遍平等」的夢想者。他說,蔣政權及其統治下的人民,用「鮮血與灰燼」的犧牲代價,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慘勝,確保國家主權,從日人手中收回台灣,緊接著卻又迎來國共內戰慘敗,退守台灣。蔣介石記取國共內戰悲劇性錯誤,在民生主義與社會公義基礎上治理台灣,轉變為繁榮富庶之地,「在大陸失敗、於台灣成功」是他命名此書為「失敗的勝利者」的原因。「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一書的作者潘佐夫認為,蔣介石率領的國民政府在二戰期間,面對美蘇英等大國博奕努力求生存的歷史教訓,十分值得今日台灣參考。圖為潘佐夫在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中,透過越洋視訊用中文與現場讀者交換意見。(圖/聯經出版社提供)潘佐夫教授在俄國出生,祖父格奧爾基·鮑里索維奇·愛倫堡也是一位在莫斯科國立大學任教的漢學家,曾出版蘇聯時代第一本關於毛澤東的傳記。受祖父影響,潘佐夫從小就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先後在莫斯科國立大學、蘇聯社會科學院求學,取得歷史學與比較政治學博士學位後,又到大陸山東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擔任美國俄亥俄州首都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教授,「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是他繼毛澤東傳、鄧小平傳後的另一本兩岸近代史著作。出版「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一書的聯經出版社總編輯涂豐恩則透露,聯經近期接連出版兩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重量級著作,除由俄國學者潘佐夫的「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外,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我國研究員郭岱君女士,集結多位兩岸日美近代史學者研究撰述、出版計畫跨越10年的「重探抗戰史」完結篇「抗戰與中國命運」,也在國際書展前出版。「原本同仁還擔心這幾本近代史新書,非近年相對熱門的台灣史出版品,也不見得符合當下政治氛圍,恐影響銷路,但觀察參與兩書新書座談會、與作者互動的讀者十分踴躍,也不乏年輕讀者,潘佐恩教授新著更是聯經國際書展攤位銷路最好的一本書,令我們既意外又欣喜」。涂豐恩認為這些現象,代表對兩岸近代史有興趣的讀者其實仍不少,更直白的說,台灣現在面對的許多問題,其實就是兩岸近代史的延續,讀者希望透過史學家耙梳最新史料,認真嚴肅、不帶政治情緒的全面評論蔣介石功過「鑑往知來」,造成這幾本書近期探詢度都很高。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邀請十多位兩岸及美日近代史學者共同著述的「重探抗戰史」系列叢書,在歷經10年的出版過程後,出版完結篇「抗戰與中國的命運」,備受讀者矚目。(圖/報系資料照)
杜紫軍、孫大川入陣 張善政在桃園打造國家隊
桃園市長張善政人事佈局再打好牌,市府人士今(15)日透露,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即將接任桃園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總幹事,且也將針對工策會進行組織再造,總幹事一職將調整為「執行長」,並設置「產業服務組」、「人才培育組」與「勞資合作組」,轉型更能為產業創造價值的組織;另外,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也將加入由市府捐助成立的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擔任董事,為原住民人口全台第2的桃園推動原民事務,再加上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擔任桃園公共工程體檢委員會總召集人,張善政廣納中央級人才,為桃園打造一支前所未有的國家隊。市府人士表示,即將以工策會執行長一職重出江湖的杜紫軍,將完全不支薪,以義工的方式協助張善政推動企業服務與產業發展工作;為了讓工策會有不同以往的面貌與功能,張善政與杜紫軍多次深談,導入企業的思維與架構,因此將總幹事調整為較符合企業營運概念的執行長,也會設立3個組別,分別為服務企業團體、促進投資的「產業服務組」;協助企業養成人才、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的「人才培育組」;以及為了讓市府與各產業團體、勞工團體的互動更緊密,也將成立「勞資合作組」,建立勞方與資方的合作平台。另外,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數超過8萬人,人數是全國第2,僅次花蓮縣,也是台灣西部原住民族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現年70歲的孫大川是卑南族人,擁有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學位,返台後積極投入推動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也曾擔任過原民會主委,對原民事務的推動非常嫻熟;此次張善政邀請孫大川擔任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勢必將能為桃園的原民事務有更長遠的規劃。市府人士說,杜紫軍曾任經濟部長、國發會主委與行政院副院長,孫大川曾任原民會主委與監察院副院長,再加上曾擔任過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與內政部長的李鴻源,3人除了專業程度無庸置疑之外,更都是中央院級與部會級的人才,此次他們願意應張善政之邀再次投入公共事務,完全是被張善政為桃園規劃的願景所打動,這也呈現張善政對人才的磁吸效應,張善政廣納中央級人才,在桃園組建國家隊,為桃園發展加速前進。
中視採訪唐獎得主 罕獲大英博物館開放入內拍攝
中視新聞記者余意、楊其皓、古水興日前飛往英國及加拿大,專訪今年唐獎得主,先是到英國7天,採訪今年唐獎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教授,她是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專研中國青銅器、玉器,一直非常關注大陸與中亞鄰國交流,而這次最特別的就是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進行專訪,館方罕見開放讓台灣媒體於開館前入內拍攝。採訪過程還可能面臨各種挑戰,中視記者余意提及,一開始與教授溝通訪綱時,其實對方對媒體拍攝有諸多限制,經過幾天相處之後,羅森感受到中視採訪團隊的專業與熱情,並且相當尊重博物館繁瑣的規定,以及對待文物的謹慎態度,讓她對台灣媒體大為改觀,原本很注重隱私的她,甚至還邀請團隊到她家拍攝,事後更寫下感謝mail給記者。這其中的過程也是余意最深刻的一環,「能讓受訪者從有戒心到敞開心扉,進而對台灣媒體徹底改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訪問唐獎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教授,中視團隊罕獲大英博物館開放入內拍攝。(圖/中視提供)結束英國行程後,採訪團隊趕緊飛往加拿大溫哥華,台灣與英國的時差為7小時;英國與加拿大的時差又是5小時,所以採訪除了要抓緊時間之外,還要克服時差,余意回想:「到加拿大後只要一到下午就會很想睡,就算現在回來台灣還是日夜顛倒,克服時差真的很難!」另外,她還觀察到國外目前都沒有人戴口罩,如果戴口罩走在路上,反而要承受許多異樣眼光,但在人多的場域,她為了自我保護仍選擇戴上,即使內心壓力不小。而出國前,公司也特別準備清冠一號讓記者帶出國,以備不時之需。這趟出國採訪,剛好遇上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前,台海情勢一度緊張,受訪者一聽到中視新聞來自台灣,都表達關心之意,讓余意備感溫暖,她則希望透過這次中視團隊所採訪記錄的唐獎得主專題,讓不同文化可以交流,並實踐各族群相互包容與尊重。
三民書局爭產2/台灣出版龍頭創立69年 劉振強花1.6億編辭典爭口氣
三民書局在1953年由劉振強和友人柯君欽、范守仁創立,當時因為劉等3人自認只是「3位小民」,所以將書局取名為「三民書局」。創立時三民書局蝸居於台北市衡陽路,與文具行和其他書局共用店面,1961年遷居重慶南路,雖然歷經柯、范兩位共同創辦人退股等風波,劉振強獨資經營的三民書局仍日益茁壯,歷經近69年的努力,成為出版1萬多種書籍的業界龍頭,還擁有重慶南路、復興北路兩棟大樓,室內總面積達1200多坪的大型書店。提到三民書局,不能不介紹創辦人劉振強,祖籍江蘇南通的他,堪稱台灣出版界傳奇人物,他少年適逢戰亂,17歲隻身從上海來台,孤苦無依、流落街頭,幸經好心的台北關渡陳姓阿嬤收留,不但讓他有棲身之所,每餐還讓他吃白米飯,陳姓阿嬤和家人卻只吃番薯籤,讓劉振強感念一輩子,視阿嬤如親生母親,經常照顧、奉養,不但替她送終,還買了數百坪墓地,每逢阿嬤忌日總要親自上香致意。劉振強做生意的特色是以現金結帳,因此大受同業歡迎,不過也經常讓他在月中就資金用罄,月底只能呆坐228公園發愁,還好總有貴人相助,讓他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有學界人士認為,三民書局的成功除了來自上海的劉振強極具生意頭腦又刻苦耐勞,也與他現金買斷學者著作權的作法頗有關係。以三民書局1957年開始發行的大專黃皮教科書為例,只要是念過大專院校的學生幾乎都使用過,而三民書局多擁有這些教科書的著作權。不過如果以為劉振強只是靠著手捧現金,就讓學富五車的大教授心甘情願配合,那就大錯特錯,他經常資助阮囊羞澀的學者,不開立字據、也不催討稿件,讓學者們心甘情願替他寫書。劉振強創立的三民書局成出版界龍頭,他預付稿費訂金、不催稿,許多學者心甘情願替他寫書。(圖/三民書局提供)教育界盛傳,1987年前後,劉振強得知台大教授胡耀恆好不容易獲得宿舍承購資格,但付不出頭期款,劉親自登門拜訪資助,讓胡嚇了一跳,直說「我怎麼還你呢!」劉連說不必還,以後寫了書交給三民出就可以了。胡在宿舍住了30年,書稿也拖了30年,胡終於在80歲交卷,將《西方戲劇史》大作交予三民書局出版,成為學界佳話。不要以為拖30年才交稿太離譜,還有一位台師大教授黃慶萱曾撰文自述,他1974年簽約收了三民書局2萬元訂金,開始撰寫《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一書,直到2020年才全部交稿。黃寫書的46年間,劉未曾催稿,讓黃慶萱感念不已。劉振強在出版界最著名的事蹟,首推編纂三民書局鎮店之寶「大辭典」,劉明知編辭典吃力不討好,仍從1971年起,以公司盈餘和房地產向銀行借貸籌資,費時14年出書,耗資巨資1億6千餘萬元。由於當時台灣印刷廠都是採用日本漢字的銅模,字形既不標準也不夠美觀,劉不願「大辭典」誤人子弟,乾脆以教育部公布的標準字體為準,自費刻了3套銅模,光是鑄字用的銅模和鉛條,就買了70噸。三民書局耗資1億6千萬元出版《大辭典》,讓日本漢學家驚艷,還榮獲金鼎獎優良圖書獎。(圖/翻攝三民書局網路書店)可惜台灣當時印刷技術不夠成熟,因此拿到日本印刷,對方營業部負責人與劉面談時,竟把腳翹在咖啡桌上,不屑地說:「中國人還會有用14年才完成的事嗎?」劉受了日本人不少氣,仍耐著性子跟對方協商,後來日本漢學家看到「大辭典」內容大為驚嘆,從此不敢小看劉和三民書局。出版「大辭典」後,劉振強深刻認識到,市面上排版通用的日本漢字急需改進,他開始還進行造字工程、自行成立造字工作室,並發展專屬的中文排版軟體系統,以因應電腦作為出版工具時代的來臨。劉振強不惜成本、致力出版業基礎工程,奠定他在台灣出版界無可動搖地位。
土地公給安全感「別怕,我罩妳」 德國正妹不回去了:我是台灣人
來自德國的年輕女子曼然在台灣生活了一陣子後,終於理解什麼是「緣分」,最後決定不回德國了,因為自己就是台灣人。她笑說,土地公總給她一種安全感,彷彿告訴她,來到這邊不用怕,會罩她。曼然日前接受YouTube頻道「不要鬧工作室」訪問時表示,當初在環島的時候,不管去到哪裡,都會看到土地公,「他總是給我一種安全感,他告訴我,我來到這邊不用怕,他罩我。」她娓娓道來,19歲到父親的故鄉義大利生活,在那裡認識了很多華人,因此對華語還有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回到德國後她念漢學,認識了來自台灣的林老師。曼然說,「她教了我什麼是緣分,一個在德語和義大利文都無法解釋的詞彙,我決定到台灣,林老師的家鄉。」來到台灣,她發現台灣一年四季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很適合她的蔬食創意料理,也讓她跟各地小農變成麻吉。在尋找在地食材同時,她發現自己對台灣很多東西有連結,像是很喜歡龍鬚菜,搭配義大利橄欖油,有家的感覺。曼然透露,在台灣生活的這幾年,遇到了很多好人,「我覺得像是找到上輩子的好朋友,他們像是我的知己和貴人,用中文跟他們溝通,才能把我連德語都說不出口的心裡話跟他們無私的分享,那一刻我才真正了解林老師所說的緣分。」很多人說曼然外國臉孔下,一定藏著台灣人的靈魂。她也提到,台灣跟義大利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就是,人都很熱情跟好客,這部分讓她自然而然地快速融入台灣的在地生活,「有一天我在一間土地公廟前,啃著玉米、喝著青草茶,然後跟爸媽講,我不回去了,因為我就是台灣人。」雖然爸媽很無言,但相信一定會支持她的決定。
淡水清朝老屋崩塌瞬間曝光 沒通過文資保存被建商「清水溝」弄垮
淡水水碓仔老屋清朝年間建立,百年來見證淡水發展史,32歲雷姓屋主不願老房子被拆除而努力保護,向文化局提報文資保留,卻於9月時被駁回,70歲許姓男子8日下午帶著47歲蔡姓男子和30歲林姓男子,聲稱是要「清水溝」,卻以電鑽鑽地導致老宅倒塌,警方現已將蔡男等人逮捕,確切案情仍須釐清。據了解,該間老屋歷史悠久,是淡水雷家的祖宅,雷家在當地經營糧行,還辦漢學教育,是水碓代表人物之一,老宅對雷家後人而言更有特殊意義,現任屋主希望能夠保留,另一派持有者卻主張拆除重建,雙方纏訟多時,現任屋主更提報文資保留,卻在9月時被駁回。老宅受不了電鑽震撼力而倒塌,瓦解瞬間被對面監視器清楚拍下。(圖/翻攝畫面)8日下午3時許,許男帶著林男和蔡男重返老宅,他們聲稱是要「清水溝」,實則是以電鑽鑽地,老宅受不了強大震撼力而倒塌,驚險一幕被監視器清楚拍下。根據本刊取得的監視器畫面,老宅突然倒塌,瞬間變成廢墟,一旁民眾聽聞巨響連忙前來查看,更波及到一旁停放的5台機車,所幸當時屋內沒人,沒有造成傷亡。警方獲報後,在3小時內將許男等人逮捕,他聲稱確實受建方指使拆除半塌房屋,但當天僅請蔡、林2嫌清除該處水溝,警方訊後將他們和賴男依毀損、侵入住宅和恐嚇等罪移送法辦,確切案情則仍須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