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
」 腦中風吃避孕藥引發血栓!20歲女「3條靜脈全堵住」 醫示警1類人注意
20歲的張小姐平時身體健康,日前因肚子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排除盲腸炎等常見問題後,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上腸繫膜靜脈、肝門靜脈、脾靜脈等3條血管都出現血栓,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她長期服用避孕藥,家人也曾發生過腿部深層靜脈血栓,是血栓高危險群,因此第一時間施打抗凝血藥物後,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以微創方式進行溶栓手術,免除腸子缺血、壞死甚至腹膜炎的風險。楊凱文說明,人體腹腔有許多供應腸子循環的動脈血流,而血流回流到心臟則是要仰賴靜脈。脾靜脈、上腸繫膜靜脈會匯合成肝門靜脈,與心臟的下腔靜脈相通,可說是相當重要的3條血管,要是因堵塞導致腸子血液無法回流,就會造成腸水腫、血液循環變差甚至缺血,症狀表現上則會因蠕動變差導致腹脹、噁心想吐及腹痛。在早年文獻中,約有4成病人因此死亡,原因多是未即時處置,併發嚴重腸子缺血、腸子破裂、廣泛性腸子壞死或是腹膜炎;而今治療進步,死亡率減少至不到1成。醫師指出,靜脈栓塞的常見部位在雙下肢,但任何位置皆有可能形成血栓,危險因子包含遺傳性凝血異常、癌症、手術、長期臥床等,此外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若是病人合併有家族史,更會增加血栓機率。醫師提醒,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圖/院方提供)楊凱文進一步解釋,腸繫膜靜脈栓塞不似腸繫膜動脈栓塞緊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若是慢性栓塞,人體的血管會長出側枝循環,讓血流繞過原本阻塞的地方,不會產生立即危險,但若是急性栓塞,身體沒有時間產生側枝循環,血液就會無法回流,產生各種不適症狀。醫師提到,靜脈栓塞的診斷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要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治療則分成一般抗凝血藥物、溶栓手術、取栓手術3種,大部分病人在抗凝血藥物治療下可以溶解8成血栓,而溶栓手術或取栓手術的選擇則取決於病況緊急的程度。以張小姐為例,由於是急性靜脈血栓,因此醫療團隊先給予24小時的抗凝血藥物注射,之後考量病人尚有腹痛症狀,且年紀較輕,溶栓的出血風險低、有家族病史、栓塞範圍廣泛,為了避免未來因血栓未清除乾淨,長出側枝循環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等後遺症,醫療團隊選擇執行溶栓手術。不過,患者栓塞的3條靜脈沒有與周邊靜脈相通,無法以傳統給溶栓藥的方式直接將導管置入病灶血管,若要將導管直達肝門靜脈,就必須經過肝臟,可能造成出血風險。因此,楊凱文選擇將導管沿著腿部動脈送達腹主動脈,最後進入上腸繫膜動脈,將藥打入動脈後,藉由血液回流到栓塞的3條靜脈,間接給藥。在連續給藥24小時後,張小姐的不適已經改善,且部分的血栓都已溶解,且順利出院,改以口服抗凝血藥治療並定期追蹤。楊凱文醫師提醒,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多,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平常應注意以下幾點來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1、 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尤其是長時間坐著不動,如長途飛行或乘車)和戒煙。2、 如果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應積極管理和控制這些疾病,定期檢查和回診。3、 有血栓形成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向醫生諮詢是否需要進行血栓風險評估,並在必要時採取預防措施。女性病患要使用避孕藥前,也應諮詢醫師評估風險。
下個月就要結婚…28歲女經期血崩 子宮驚現「3cm怪物」醫嚇壞
大陸28歲女子小吳(化名)3年前因患子宮腺肌症導致經期大量出血,血紅蛋白低到只有28g/l(女性正常血紅蛋白為115-130g/l),重度貧血。雖然緊急輸血後撿回一條命,但小吳的子宮已經增大到像懷孕4個多月,有明確的手術需要。然而,已經有男友的她還沒有生育,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接受醫生的建議,就自行出院了。《每日商報》報導,小吳近日再次來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婦科,這次她的情況更糟了,不僅經期大量出血,經超音波檢查還提示腹腔內大量積液,雪上加霜的是,還合併下肢靜脈血栓及感染高熱,血紅蛋白僅有41g/l,體溫一度超過40℃,多項指標嚴重超標。婦科主任醫師呂雯第一時間給出了針對子宮動脈栓塞的治療方案,隨即,婦科李武副主任進行床邊腹部穿刺,引流出陳舊性積血1300ml,而存在腹腔出血,說明很有可能是子宮破裂。這時,小吳的子宮腺肌症已非常嚴重,子宮增大到如孕6月大小,按照治療原則,肯定是切除子宮。「呂醫生,救救我,我真的不想失去子宮!」小吳苦苦掙扎,不肯手術。原來,1個月後她將與男友步入婚姻殿堂,所以無論醫生怎樣勸導,她都誓死要保留子宮,堅決不接受手術。呂雯深知子宮對於未婚未育女性的重要意義,因此同意在手術過程中盡最大努力保住子宮。很快,呂雯聯繫了血庫以保證紅細胞及血漿的充分供應,接著,又開啟全院多學科會診,請各個相關科室協助搶救,由血管外科進行下腔靜脈濾網置入以減少肺栓塞發生率,感染科指導抗炎治療,手術室及麻醉科做好緊急手術準備,ICU為圍術期保駕護航。在麻醉科和手術室的密切配合下,手術很快開始。術中,醫生發現小吳巨大的子宮充斥了整個下腹腔,表面密布巨大扭曲、像蚯蚓一樣的成團血管和2至3cm大突起的內異病竈囊腔,如同面目猙獰的怪物,其中,一個3cm大的囊腔破裂正在活動性出血,這導致了腹腔內大量出血,且證實了術前「子宮破裂」的猜測。呂雯介紹,子宮腺肌症導致的子宮破裂極其罕見,如果不是急診手術,還不知要再失多少血。「術中我們及時用一根止血帶捆住子宮,壓迫子宮血管後切除了子宮大部分腺肌癥病竈,使巨大子宮成功瘦身到幾乎正常大小,因腹腔沒有發現明顯感染,又將患者的腹腔內出血成功回收進行自體血回輸,整個手術相當於0出血。」最終,這場驚險萬分的手術,歷時2個小時才得以結束,術後剔除的腺肌症病竈組織重達860g,而正常的子宮重量只有50g。這場手術不僅挽救了小吳的生命,還成功保住了她的子宮。另外,在整個救治過程中,小吳共輸紅細胞及血漿3260ml,幾乎把全身的血換了一遍。術後陰道流血停止,醫生又為她開始了溶栓治療,隨著各項指標穩定,小吳的身體逐漸康復,術後第10天順利出院。出院時,小吳流下熱淚,「感謝治療中所有幫助過我的醫生,是你們精湛的醫術,成全了我想做母親的願望,真的太感激了!」
40多歲女訪友突發腦中風 年輕中風病人占比近年增加逾10%
天氣突然轉涼、氣溫驟降造成許多人身體不適;42歲女子小惠從北部到彰化訪友,正與友人交談過程中,突然感覺腦部強烈疼痛,感覺像跳電一樣,當下小惠蹲下抱住頭部、感覺右側無力慢慢倒下且無法言語求救,而坐在對面的友人察覺她睜著眼睛傾倒,試圖跟她對話、拿水給她喝,後來發現狀況不對,緊急撥打119電話,119救護員判斷疑似中風,並隨即送至醫院救治。把握黃金時間 順利康復彰基醫學中心林志明醫師表示,經急診迅速確診為中風後,隨即啟動中風中心救治流程,於2小時內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再加上動脈血栓移除,把握黃金時間迅速救治小惠,經過加護病房觀察、一般病房復健後,小惠住院10天就順利出院返家,現幾乎未留下任何中風過痕跡。缺血性腦中風 靜脈溶栓治療為小惠執行取栓術的張梓恩醫師表示,小惠屬於前循環之左側中大腦動脈完全阻塞導致之缺血性腦中風,綜合影像與病況評估後判斷符合取栓適應症,故經過靜脈溶栓治療後,立即安排小惠接受取栓治療。取栓過程順利,阻塞的血管幾乎完全打通,使腦部灌流恢復,能降低腦細胞的損傷並有助於功能恢復。中風朝年輕化 注意生活型態從事業務工作的小惠表示,自己平日為了應酬而吸菸、喝酒,因為自己年紀還輕正在打拼工作,而且少有身體不適的狀況,因此儘管事情發生前一兩個月感覺左邊頭脹脹的,但仍不以為意。近來中風年輕化,一般來說小於45歲的中風,根據衛福部統計,比例從10幾年前的5%,到這幾年已經超過15%。年輕病人經常忽略高血壓、糖尿病的控制,也過多使用菸草和酒精消費、缺乏體育活動。另外,高環境污染和氣候的急遽變化也是造成中風的因素。因此受到極端氣候、不良的生活習慣,體重過重等因素影響,以往我們認為老年人才會有的疾病,近年卻越來越多年輕族群發病。
久坐少動造成腿部深層靜脈栓塞! 「經濟艙症候群」沒搭飛機也會得
一位大學教師肥胖卻不以為意,每天通勤要坐上1、2個小時的車程,回家又黏在沙發上不太運動,沒想到某天整條右腿腫起來,緊繃疼痛!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腿部深層靜脈栓塞」不僅造成腫脹不適,血栓一但脫落可能會沿著血流進入心臟,堵塞肺動脈,引發嚴重缺氧甚至休克,致死率相當高,也就是所謂的「經濟艙症候群」。陳先生是一位60歲的大學教師,中年之後一直有肥胖的情形,學校定期的健康檢查發現有血壓和血脂肪偏高的問題,但因平常沒有特別不舒服,就沒有特別在意。他平日通勤要坐上1、2個小時的車程,回家後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也不大運動。有一天,陳先生起床時發現自己的右腿整個腫起來、顏色泛紅,感覺緊繃疼痛。他趕緊到醫院檢查,醫生安排了血管超音波發現右腿的深層靜脈內有大塊血栓阻斷了血流,經過住院使用抗凝血藥之後,腫脹的狀況很快獲得緩解。蘇彥伯表示,正常狀態之下,血液靠心臟的收縮經過動脈輸送至末端器官及肢體供應營養,經過微血管重新在靜脈匯集,透過肌肉的活動以及體內壓力的變化重新流回心臟。這一整個過程應該是持續暢通無阻的,但是當血液的黏滯性增加,流動受到阻礙,加上血管的內皮受到損傷,就有可能引發血栓的形成。以陳先生為例,長年肥胖及高血脂會增加血液的黏滯性,並且引發氧化壓力,而造成血管發炎產生內皮的傷害,再加上長時間的乘車、久坐讓血管的流動受阻,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發血栓。腿部的深層靜脈栓塞不但會造成局部的腫脹不適,血液的不流通會容易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感染以及潰瘍,假若血栓不幸脫落,有可能會沿著血流進入心臟,最終堵塞肺動脈,這時會引發嚴重的缺氧甚至休克,是致死率相當高的疾病,所謂的「經濟艙症候群」指的就是這樣的情形。久坐少動、肥胖、服用避孕藥者要當心蘇彥伯提醒,近年來由於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西化,肥胖人口比率越來越高,生活型態也越來越偏向久坐少動,造成臨床上看到深部靜脈栓塞患者越來越常見,年齡層也越來越低,不可不慎。另外要注意的是,女性長時間使用避孕藥、荷爾蒙,或者是體內潛藏有惡性腫瘤,也是造成靜脈栓塞的高危險因子,臨床上也不時會看到本來是因為深部靜脈栓塞來醫院診治,後來在後續檢查中意外發現有惡性腫瘤的情況。蘇彥伯說明,當病人因為上述的症狀來到醫院,通常會安排抽血檢驗是否有與血管栓塞相關的血液異常,同時安排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偵測血栓的位置以及嚴重程度,如果病人同時有胸燜、胸痛、缺氧的症狀,會安排胸部的電腦斷層確定是否同時有肺部的血栓。當確診有深部靜脈栓塞時,會依病人情況予以治療。3大類治療方式 避免4種危險因子1. 抗凝血藥物當確診有深部靜脈栓塞時,通常會先讓病人住院,並給予強效的抗凝血藥物阻止血栓繼續形成,並且慢慢的讓血栓溶解。2. 藥物合併導管或超音波溶栓倘若血栓很多,延伸到鼠蹊部或是大腿深層的大靜脈,或是藥物的溶栓效果不佳,有時會合併使用導管的方式,直接吸除血栓或者是利用超音波震盪的方式溶栓。3. 血栓過濾裝置有時候考量血栓有掉落到肺部的危險,會考慮在腹部的下腔靜脈放置血栓過濾裝置,避免發生致命的肺栓塞。通常病人在住院治療穩定之後,都會持續以口服的抗凝血藥物治療至少3到6個月,血栓可慢慢消除。醫師提醒,一般民眾要避免深部靜脈的栓塞,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產生下列危險因子,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檢視是否有危險因子,有疑問隨時找醫師詢問,都可有效避免危險的身體病症發生。1. 積極控制體重並且維持健康的飲食型態,可以避免血脂肪上升增加血液的黏滯性以及減少血管內皮的發炎與受傷。2. 避免久坐的型態以及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靜脈的回流。3. 女性在長時間使用避孕藥時要特別注意是否有靜脈栓塞的徵兆。4. 定期的健康檢查,早期察覺可能的誘發引子。
大腿水腫不在意!檢查竟是高致命「隱形殺手」作祟 7旬翁險丟命
70歲的蕭先生日前因呼吸喘、胸悶到醫院掛急診,急診室主任發現其為可能致命的「雙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趕緊會心臟內科溶栓處理,救回一命。其實,早在病發前幾天,蕭先生就看到其右大腿水腫,明顯比左大腿腫,已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現象,但他不以為意,而下肢血塊隨著血管進到2側的肺動脈造成栓塞,差點造成憾事。肺栓塞初期症狀不明顯 低血氧表徵一次看彰化醫院急診室主任黃鎧翊表示,肺栓塞的臨床症狀常不明顯,一開始難以發現,卻有高致命性,被稱為「隱形殺手」,主因是心臟通往肺動脈的血管突然被血塊或組織碎片等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血液灌流不足,出現低血氧等症狀,身體表徵包括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肋膜性胸痛、咳嗽、腿部水腫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所致 一般好發左腿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翰指出,造成蕭先生肺栓塞的原因是右腿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血塊從下肢經血管進入肺循環,掉到兩側肺動脈,進而造成肺部栓塞。一般好發在左腿,本起個案在右腿比較少見,個案脫離險境後再加詢問,蕭先生才說前幾天就覺得右腿比較腫,以為是循環不好的水腫,沒有當一回事,在急診時也沒有想到要說明此事。若蕭先生能在發現水腫時就醫,可能就不用陷於千鈞一髮之境。這些人都是高危險族群 下肢水腫快就醫李翰說,肺栓塞的臨床症狀和心肌梗塞、胸腔疾病相似,稍一疏忽,可能就延誤時機。在臨床上,肺栓塞常來自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而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高危險群是老年人、心臟衰竭、肥胖、長期臥床、惡性腫瘤、靜脈血栓栓塞病史或家族史、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賀爾蒙補充、懷孕或產後時期、中風半側偏癱不良於行的人,另外,若工作需求經常久站也容易使下肢靜脈血液鬱積而形成血栓。李翰提醒,若發現下肢水腫,也不一定是靜脈栓塞,也有可能是心臟衰竭、肝硬化、腎功能不全、腎病症候群等疾病引發,還是要盡快就醫釐清原因。
致死率高!久坐不動毛病多 小心「經濟艙症候群」上身
60多歲的陳姓大學男教授,中年開始發福,有高血壓、高血脂,每天花兩小時通勤到學校,回家後就坐沙發看電視,直到某天醒來右腿腫脹泛紅,經檢查右腿深層靜脈血栓,即所謂「經濟艙症候群」,是致死率相當高的疾病,醫師提醒,長年的肥胖、高血脂,再加上長時間久坐,會增加血栓風險,應要控制體重、避免久坐。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彥伯解釋,經濟艙症候群指的是,長時間坐在狹窄空間,缺乏活動,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稠度增加,引起回流不順,自大腿血管出現微小血栓,然後擴至心肺,一旦站起來,血栓到達肺部,就會引起呼吸困難、胸痛、休克,甚至猝死。另長途坐火車、搭飛機、坐巴士或久坐看電視及打牌等,若突然起身,也可能會出現深層靜脈血栓。蘇彥伯表示,一旦發生深部靜脈栓塞時,通常會先讓病人住院並給予強效的抗凝血藥物,阻止血栓的繼續形成,並且慢慢讓血栓溶解,嚴重者可直接吸除血栓或者是利用超音波震盪的方式溶栓。蘇彥伯觀察,近年來國人肥胖人口比率越來越高,生活型態也偏向少動久坐,臨床上深部靜脈栓塞患者越來越常見,年齡層也越來越低,另外,女性長時間使用避孕藥、荷爾蒙,或者是體內潛藏有惡性腫瘤,也是造成靜脈栓塞的高危險因子。要避免深部靜脈栓塞,蘇彥伯建議,控制體重、維持健康可避免血脂肪上升增加血液的黏滯性,並且減少血管內皮發炎與受傷;此外也應避免久坐的生活型態,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靜脈的回流,而定期健康檢查,也可早期察覺可能的誘發因子。
降低中風失能風險!把握黃金時間溶栓、取栓 健保給付放寬為4.5小時
腦中風分為出血型、缺血型腦中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一年約有4萬人缺血型腦中風。為減少中風後失能風險,健保署射出雙箭,在今(112)年10月1日、11月1日起分別將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的給付條件放寬至4.5小時、取栓術執行時間延長至24小時。在10月29日世界腦中風日前,台灣腦中風學會於新光醫院舉辦記者會,與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專家們一同呼籲民眾,中風應把握24小時黃金治療時間,及早發現中風跡象、及早至急診治療,並說明健保給付提案原由。溶栓、取栓有風險 但實證「這時間」治療利大於弊溶栓、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最重要的2項治療,但治療上都有出血風險,過去認為中風後3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溶栓、8小時內執行取栓術,雖然仍有風險存在,但對病人來說是「利大於弊」,因此健保便依此條件進行給付。不過,三總副院長李俊泰表示,在溶栓治療上不論是國際、本土研究都證實3小時、4.5小時內使用都有明顯療效而且是利大於弊。此外,在取栓治療上,北榮神經內科主任李怡慧提到,2018年國際便證實24小時內執行都有療效,不過當時並不知道該如何讓治療的利大於弊,因此證據等級被列為第二等級,但現在證實能用進階腦影像篩選病人、了解每個病人在治療後是否會利大於弊,所以證據等級被列為第一等級,建議在24小時內進行取栓。射出雙箭對抗中風、失能 放寬溶栓、取栓健保給付因此,健保署自112年10月1日起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加1600人受惠、每年可減少80位中風失能病人,預算約6900萬點。另外,自112年11月1日也將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械取栓術」執行時間,參考台灣腦中風學會等專家所提之國際實證和臨床指引建議,由原先「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使用」,延長至「24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565人次受惠、每年可減少188位中風失能病人,預算約1.13億點。而41歲的葉小姐就是健保給付放寬的受惠對象之一,葉小姐表示自己本身是新光醫院員工,在10月13日發現有口齒不清、手腳無力、無法打字等中風跡象,到新光醫院急診已是中風後4小時左右。由於健保放寬讓她施打rt-PA藥品可獲健保給付,不須自費4-5萬元才能接受治療,葉小姐也成為新光醫院第一例健保放寬給付的適用者。她表示,在當下接受治療便以改善6成以上,隔天就已恢復到十分,相當感謝健保放寬和醫師的治療。中風把握24小時黃金治療期 控制危險因子遠離危害除了給付條件的時間放寬外,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特別提醒,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之黃金治療時間將從3小時改為24小時,民眾應把握24小時黃金治療時間前往急診治療。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則表示,健保給付放寬相信能讓中風恢復機會有翻倍增加,但事實上不論是溶栓、取栓執行率都只有10-15%,應該可以更好,而預防腦中風也是防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因此呼籲:注意早期中風跡象、及早就醫,提升執行率、降低失能機會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應戒菸、控制危險因子遠離中風危害
搶救腦中風! 11月1日起健保放寬「溶栓、取栓時間」
中風嚴重者的家庭經濟負擔,平均一年增加50至100萬元,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就有機會恢復至能正常上班。健保署繼10月放寬中風溶栓,從「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自11月1日起,將再放寬給付對象,經動脈機械取栓從發生中風8小時內,延長到24小時內,溶栓和取栓放寬給付對象,兩者相加,預估1年多2165人受惠,預算約增1.83億元。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國內109年至111年,每年約有4萬人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住院,且高達6成5病人無法回復原有工作,嚴重者終生臥床。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說,腦中風可簡分兩大類,缺血性(腦梗塞、腦缺血)中風及出血性(腦出血)中風,其中缺血性腦中風為國內最常見的型態。他形容,中風就像馬桶阻塞要把阻塞拿掉,若經由靜脈溶栓,自費價格約4至5萬元,健保10月給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從3小時內使用延長到「4.5小時內」。其次,若經由動脈機械取栓,原本規定發生8小時內可給付,超過時間,自費價格約30至35萬元,但不少獨居、甚至偏鄉地區,可能因此錯過。健保署長石崇良26日宣布,11月1日起,針對「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患,由原先「限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使用」,延長至「24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565人次受惠,預算約1.13億元。石崇良說,若在加上10月放寬的對象,預估1年約新增加1600人受惠,預算約6900萬元,「兩者相加,一年可多2165人受惠,預算共增加近1.83億元,評估1年至少能減少268位中風後失能病人」。
喝1碗冰綠豆湯 男睡醒「手腳抬不起來」…醫一看搖頭:中風了
夏天來碗冰涼的綠豆湯,是許多人的至高享受。但中國大陸浙江1名40歲男子,卻在喝下1碗冰鎮綠豆湯後拉水便,隔天還出現半身無力、口齒不清症狀,緊急就醫診斷為中風,好在搶救後保住一命。醫師也解釋,1碗綠豆湯為何會引發健康危機的原因。據《澎拜新聞》報導,從事銷售業務的鄭男跑完外勤返家後,立刻從冰箱拿出綠豆湯喝下,未料當晚先出現水瀉,隔天醒來發現手腳無力、走路不穩,症狀還不斷加重,左側手腳變得難以移動與口齒不清,被家人緊急送醫。醫師診斷他為俗稱中風的腦梗塞,加上已錯失發病4.5小時內黃金時間,無法進行靜脈溶栓,所幸其他腦部組織未完全壞死,還有靜脈溶栓機會,搶救後已有逐漸好轉。收治的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聖表示,鄭男因夏天出汗多及腹瀉,水分嚴重流失使血液濃稠,加上冰品及空調使血管收縮,鄭男又有高血壓和抽菸習慣,被「內外夾擊」而中風,呼籲民眾應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與短時間內讓身體溫差過大而誘發中風。
心血管沉默殺手!56歲男罹急性肺栓塞 「超微創導管抽吸血栓」救回一命
56歲的曾先生是肺癌病人,外出購物時突然感覺胸悶,接著漸漸感覺呼吸不到空氣與嘔吐,緊急由家人轉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發現曾先生有雙側肺動脈都有血栓,也就是「急性肺動脈栓塞」,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徐中和主任評估,曾先生的肺癌病情已有腦轉移,若採傳統靜脈注射溶栓藥,或是強效溶栓藥輔以超音波震碎血栓的治療方式,對腦部將造成大量出血風險,與家屬討論後,改採以「超微創導管抽吸血栓」,以針孔大小的導管順利清除血栓,成功救回一命,術後第8天曾先生順利出院,門診固定追蹤,曾先生病情也控制良好。另一個案為50歲的吳女士,無三高病史,平日保持運動跑步健身,作息正常,3年前爬樓梯忽然呼吸嚴重轉為短促,進行胸部電腦斷層,竟發現吳女士雙側的肺動脈栓塞,轉介到徐中和主任緊急進行手術取栓;徐中和主任分析,吳女士有大片肺栓塞需打通,如果採傳統的靜脈注射溶栓藥,可能有高出血風險,因此改採新一代治療:以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也就是局部麻醉靜脈的方式,將導管直接置放在肺動脈,以超音波的能量配合溶栓藥物來震碎血栓,吳女士血栓清除率達9成以上,輔予血栓溶解劑治療,不僅減少出血風險,施打的溶栓藥物劑量約傳統治療的5分之1,腦出血的風險極低,相對安全的治療。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為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而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篩的高風險族群。徐中和主任指出,急性肺動脈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的情況,常見的情形是腿部發生靜脈栓塞之後,漂移進入心臟和肺臟之後發生的。由於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徐中和強調,急性肺栓塞並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診斷就能找出問題,然而,嚴重急性肺栓塞若併發循環系統休克,死亡率超過 50%,因此需快速投入精準診斷和正確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抗凝血治療、血栓溶解治療、心導管介入治療之血栓抽吸手術、導管置入之局部血栓溶解術及外科手術等。徐中和主任進一步說明,治療肺栓塞的方式,傳統是藥物治療與傳統開刀手術,新一代的治療,是以微創導管進行抽吸血栓,病人只有進行局部麻醉,依靠醫療科技透過導管吸出體積較大的血塊,血栓清除率都在8到9成以上,施打的溶栓藥物劑量約傳統治療的5分之1,手術的傷口也非常小僅0.2-0.3 cm,有助於大幅改善病人預後、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同時也縮短了病人住院天數。
「權威齊聚」周邊血管學會首度成立 盼截肢悲劇不再發生
國內第一個周邊血管的學術組織-「台灣周邊血管學會 TSPI (Taiwan Society of Peripheral Interventions)」於112年5月21日在台北君悅酒店宣布正式成立,享譽全球醫界技術精湛的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Japanese Endovascular Therapy, JET),由前主席飯田修(Osamu Iida)醫師領銜,以及仲間達也 (Tatsuya Nakama)、藤原昌彥(Masahiko Fujihara)等多位日本權威心血管醫師來台與會,國內醫界包括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權威、前台大雲林分院黃瑞仁院長、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甘宗旦副院長、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導管室陳俊吉副主任等多位專家雲集現場。學會發起人與首任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醫師指出,這是國內第一家以周邊血管相關的醫學知識和研究宗旨所成立學術組織,學會除了以促進周邊血管臨床實務發展和提升國內專業水平為努力目標,並藉由國內外知名醫學權威的影響力,將引進亞洲領先和世界級的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與知識,帶領「台灣周邊血管學會 TSPI (Taiwan Society of Peripheral Interventions)」邁向世界頂尖水準的周邊血管學會。此外,目前台灣醫界進行周邊血管治療的用藥,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參考,但是亞洲人在人種和基因與西方其實有差異,將來與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JET)交流臨床經驗與數據,共同朝制訂適合亞洲人治療的周邊血管治療指引。徐中和醫師進一步說明,台灣在周邊血管疾病長期被國內醫界忽視,在急性動脈阻塞的臨床數據顯示,送來診斷正確與治療時已經太晚,有三成面臨被截肢的命運,還有三成死亡率,在急性動脈阻塞的病人中,有七成是心房顫動的病人。像是有些患者突然發生下肢麻痛、冰冷或無力,求診數科醫師都沒想到是急性下肢動脈阻塞,最後延遲診斷而走上不幸被截肢的命運。在慢性動脈阻塞的部分,典型例子像是不少病人下肢傷口久久無法癒合,看了很多醫師,結果都沒發現是下肢動脈阻塞造成傷口不易癒合,走向截肢的悲慘命運,其實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打通動脈血管,避免截肢的結果。徐中和醫師強調,台灣在周邊血管檢查部分,長期以來缺乏投注在血管超音波專業檢查人員培訓及教育栽培上,造成診斷不便,基於這些原因,讓包括他在內志同道合的醫師一起發起學會,希望幫助更多民眾得到即時診斷與正確治療,避免受截肢的命運。 國內醫界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權威、前台大雲林分院黃瑞仁院長指出,國人對糖分的代謝能力較差,這是台灣糖尿病盛行的原因之一,建議糖尿病人在每年例行追蹤增加上下肢血壓比「踝肱血壓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檢查自己下肢動脈健康狀況,維護周邊血管健康。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JET),由前主席飯田修(Osamu Iida)醫師指出,日本和台灣的社會結構和種族基因相似處甚多;都同樣面臨高齡化社會,日本和台灣人民也都是糖尿病盛行率高,這些也是日本醫界高度關心的議題。未來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JET將和台灣周邊血管學會 TSPI合作,交流分享臨床經驗與數據,共同努力提升治療技術,並進一步做到預防疾病來增進雙邊國民的周邊血管健康。台灣周邊血管學會 TSPI成立儀式在5月21日上午台北君悅酒店舉行,在成立儀式上,學會主席向大家介紹了學會的發展思路和未來計劃,未來也會持續引進新的周邊動脈藥物氣球、藥物支架、動脈鈣化斑塊清除器械、急性溶栓取栓器械等, 並推廣新的手術治療,包括以腎動脈電燒治療高血壓、免開刀攝護腺導管手術治療、 關於男性病患幸福的鳥動脈微創治療手術,以及細胞治療在下肢動脈的應用等等, 並呼籲大家共同努力,為周邊血管醫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冷氣團報到!四肢「凍未條」 醫:小心「腳中風」恐變「烏骨雞」
隨著冷氣團不停報到,民眾經常出現四肢「凍未條」的狀況。一名七旬婦人日前發生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因此轉院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經過醫院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婦人是「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醫師團隊立即藉由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及溶栓術,將婦人慘變「烏骨雞」的下肢搶救回來。一名七旬婦人因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到他院就醫,經過外院醫院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婦人有下肢動脈栓塞情況,因此轉院到高醫進行處置,高醫團隊經確認婦人狀況後,藉由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及溶栓術將婦人栓塞的腳部搶救回來。「腳是人的第二心臟」高醫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強調,周邊血管疾病不是只靠心臟科打通血管就好 它是需要跨領域團隊來共同照護的疾病,心臟血管內科這些年在周邊導管治療的進步,幫助民眾保肢且救命,就是希望能讓民眾的2個心臟都一樣強大。許栢超教授進一步表示,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過往因為民眾對於周邊血管疾病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早期導管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設備不夠精良,因此最後患者常面臨截肢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生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過往大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主要在冠狀動脈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周邊血管疾病也是重要的環節,以嚴重肢體缺血病人為例,如果肢體傷口不易癒合,據文獻資料,3年後的死亡率可高達5成。但常見下肢深層靜脈栓塞也可能致命,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主要症狀是單側患肢腫脹,嚴重者會因血栓跑到肺部造成可能致命的肺栓塞,若無好好治療,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栓塞後症候群,如靜脈潰瘍、肺高壓等問題,緊急的導管搶救就成了拯救肢體和生命的關鍵。
冬天「腳中風」恐截肢命危 自我檢查4症狀!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長輩們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可能併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高度警戒包括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乾枯發黑)、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72歲的張奶奶,有高血壓、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 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情形,然而,張奶奶還出現右下肢冰冷,並且出現異常疼痛,一週後家人帶張奶奶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診,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下肢動脈阻塞治療團隊召集人徐中和醫師檢查後,在郭奶奶的右下肢膕動脈發現血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嚴重阻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召集「24小時溶栓團隊」啟動,立即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在黃金時間雙管齊下搶救:運用「機械性取栓」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張奶奶血液循環獲得大幅改善,成功避免截肢的危機,徐中和主任特別提醒,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 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事件的形成。另一個搶救下肢成功的治療個案,是80歲的郭伯伯,郭伯伯為多重慢性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持續性心房顫動並心衰竭,並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多重病史, 郭伯伯因為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一天,警覺情況不對到中國附醫急診,徐中和主任檢查,在郭伯伯右下肢前脛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經過緊急導管溶栓手術, 並再經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 以及藥物氣球及支架得使用, 血栓順利移除, 血流也恢復正常,避免重殘被截肢的命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徐中和主任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在下肢最為常見,臨床出現的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麻木、不良於行、走路疼痛、腿部潰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最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病人甚至被迫截肢,而病人截肢後,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是非常棘手的疾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發生率約12%, 尤以步入中年45歲以上的人居多,台灣人口步入高齡社會,臨床疾病也呈現上升趨勢。徐主任指出,醫護團隊務必搶在病人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6到8小時內,確定病人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至於該如何辨別自己或家人可能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徐中和主任說明,依嚴重度,臨床病徵大致分成四期:第一期(輕微或無症狀):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低,有輕微麻木感。第二期:行走當中腿部容易疲勞無力,休息片刻又能繼續往前走,之後重複出現同樣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第三期:血管阻塞嚴重連靜止休息時局部循環不足,已出現持續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第四期:皮膚因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發生潰瘍和壞死,逐漸延伸到足部及腳踝。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而突發急性阻塞。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雙管進行「機械性取栓」手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大幅下降到3%,臨床成果發表在今年(2022年)4月醫學期刊「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 成績斐然。
按摩2天後四肢抽搐2小時…22歲女「半身癱瘓」險喪命 醫生揭原因
刮痧、按摩是為了舒緩身體上的不適,但須避開頸部。大陸一名22歲女子近日做推拿紓壓,2天後突然四肢抽搐,且持續長達2小時,送醫後被發現左側小腦、腦幹急性腦梗塞,隨即被送入搶救室。幸運的是,因溶栓及時,患者的腦血管被開通,僥倖撿回一命,1週後康復出院。《澎湃新聞》報導,寧波北侖區人民醫院(浙大醫院北侖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倪華夫表示,患者送至醫院時說話不清,左側手腳擡不起來,核磁共振顯示急性大面積腦梗塞。因尚在溶栓時間窗內,醫生立即進行溶栓治療,過程中血管CT提示右側椎動脈重度狹窄,左側椎動脈閉塞。醫生表示,「青年人發生腦梗的機率低,而且她沒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等腦血管病高危因素,肯定有其他原因造成腦梗」,經過進一步詢問,才得知患者發病2天前做推拿按摩,可能是按摩手法過重,或對頸部過度牽拉、扭轉,使腦部椎動脈管壁內膜撕脫剝離,導致腦梗塞。倪華夫解釋,腦部椎動脈血管壁分三層,分別是內膜、中膜和外膜,當受外力作用或有病變時,可能出現內膜撕脫、剝離,「按摩可能使動脈管壁內膜受到外力撕裂,形成開口,血流進入內膜與中膜之間,形成假腔,並在血流沖擊下變大,擠壓真腔,導致血管堵塞」。醫生提醒, 「很多人喜歡按摩,還讓師傅大力點,如果按摩手法不正規,可能導致動脈夾層,形成血栓。」
「不吃藥」血糖飆3倍!40歲工程師驚爆急性腦中風
86歲女病患,本身患有高血壓與心房顫動,生活尚可自理。某天突然左側肢體無力與眼睛偏斜,呈現半癱,立即送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醫。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急性顱內大腦動脈堵塞。在神經內科趙怡靜醫師與神經放射科李喬華醫師評估與解釋風險後,掌握黃金時間三小時內,趙怡靜醫師先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治療,接續再由李喬華醫師進行動脈內取栓手術。趙怡靜醫師表示,透過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和動脈內取栓1個多小時手術,使得全阻塞的血管獲得部分暢通,缺少血流的腦細胞獲得了更多的灌注。兩個禮拜後女病患順利出院,已經可以自由行走,生活上可以自理。李喬華醫師也提到,另一名約40多歲男性工程師,本身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最近服藥順從性不佳,某日突然出現意識昏迷與去大腦皮質反應,立刻送到急診室搶救,病患血糖值高達400毫克/分升(mg/dl),正常人為126毫克/分升(mg/dl)以下,暴增3倍多。經檢查後,診斷為後循環雙側脊椎動脈與近側基底動脈阻塞。李喬華醫師建議,民眾如果有三高問題,一定要按時服藥,減少血管病變與損傷導致急性腦中風的機會。另外,也建議民眾要定期健檢。李喬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動脈內取栓手術,打通率為59%至88%,術後90天後追蹤,有良好預後的比率占33%至71%,但有可能出現顱內出血比率為7.7%,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都有風險,但越早發現越早送醫,就越有機會獲得更多可能的治療方式。趙怡靜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以下症狀,可能就是急性中風的徵兆, 一定要儘快就醫。BEFAST(盡快)B: balance 走路不平衡,不穩E: eye 眼睛偏斜,視力模糊複視F: face 臉部或嘴角歪斜A: arms 手腳無力或偏癱S: speech 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T: time 盡速送醫
高血壓患者顧慮疫情不回診 竟爆發腦中風
67歲的張太太(化名)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原本每三個月會固定回醫院拿藥。今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時,因顧慮疫情不敢到醫院來,停藥停了3-4個月之久」。她說:「在發病前1天,曾有過眼睛上吊無意識,但約10分鐘後就恢復。直至隔天感覺頭暈不舒服,過5分鐘後就癱軟倒下爆發腦中風,失去意識」。張先生說:「太太倒下去的瞬間,頓時覺得眼前一片漆黑,但當下腦中突然閃過救護車經過的畫面,便立刻打119通知救護車,於10分鐘後立刻抵達醫院,在醫護與消防隊的合作下,並配合醫療救治的過程,聽從醫囑,順利將自己太太從鬼門關拉回來」。近年來,國內外都有不少名人中風甚至英年早逝的例子,如哆啦A夢配音員富田耕生、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金鐘影帝吳朋奉等,讓很多人替他們感到惋惜,更喚起了國人對腦中風議題的重視。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達1萬2176人,平均每43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雙和醫院中風中心陳龍主任表示,造成這種差異現象的關鍵因素,就是「送醫時間」。陳龍主任提到,腦中風可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研究資料顯示,高達4~5成以上的出血性腦中風病患,到院前心跳停止、沒有血壓,來不及急救就已經死亡,尤其是腦幹出血,平均死亡率更高達6成以上。出血性腦中風是因腦血管破裂引起,常見的原因包括:高血壓、蜘蛛膜下腔出血及動脈瘤破裂;一旦發生腦出血,血塊會壓迫鄰近腦組織、腦壓升高,嚴重時就會造成昏迷、死亡。台灣有8成的中風都是「梗塞性中風」,是血栓堵塞造成的,根據中風治療指引,症狀發生之後經評估要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新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林士閔科長表示,勤務上常遇到民眾對於中風徵兆警覺性不夠,誤以為是疲勞導致手腳痠麻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或症狀發生後,自己搭計程車或開車去醫院、誤信民俗療法,放血、針扎手指頭、手指掐人中等,這些都是錯誤迷思,呼籲民眾不要誤信偏方,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期及送醫時間。對於腦中風的推展,新北市政府於2016年建置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照護網,把握發病後黃金治療期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2017年進化至2.0版引進動脈取栓術,幫助部分中風病人黃金治療時間延長至6小時,提高復原能力與治癒機會。北市政府消防局黃德清局長也提到,為落實院前救護與院後患者銜接照護,消防局未來將整合行動急診室2.0,執行遠距醫療於全部救護分隊100台救護車上配置智慧型傳輸裝備,透過行動載具將患者生命徵象、到院前中風指標測試傳輸至醫師手機,並將到院前中風指標測試影像傳輸至急診檢傷電腦,使醫院端及早啟動中風治療流程,縮短病人到院後注射靜脈溶栓劑或執行動脈取栓時間。為減少腦中風死亡、失能比例,從接獲民眾報案那一刻開始,就會啟動消防局腦中風到院前搶救行動。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杜永光院長強調,腦中風往往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除嚴重致死外,多有後遺症出現,僅十分之一的病人可恢復到原先狀態。杜永光院長說,腦中風是可以預防,只要清楚瞭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並配合定期檢查,簡單的生活守則就是「少油、少鹽、少菸酒、多運動」,有三高病人要定時服藥,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遠離腦血管病變所帶來的威脅。
男運動完開冷氣爽睡!醒來嘴歪「左半身體全麻」 醫檢查曝少「關鍵動作」
杭州一名50多歲的王姓男子日前運動回家後,就開冷氣在沙發上睡了一覺,沒想到醒來後卻發現身體左半邊不聽使喚,手機也拿不住,家人看見他連嘴都歪了,趕緊將他送醫,經檢查判斷為中風。根據《都市快報》報導,杭州一名50多歲王姓男子外出運動,跑了幾圈後返家,汗流浹背的他馬上沖了個澡,之後開了冷氣,躺在沙發上睡了一覺,沒想到他醒來後卻發現身體的左半邊不聽使喚,左手左腿完全抬不起來,家人還發現他的嘴巴歪掉了,趕緊將他送到浙江省人民醫院。經電腦斷層、驗血等檢查,醫生診斷為腦梗死(俗稱中風),立即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王先生治療後症狀逐漸好轉,並住進病房進一步檢查中風原因。3天後,王先生的左手左腳的力氣已經基本恢復正常,除了能獨立行走,嘴也不歪了,口齒也變清晰。醫生也分析王男中風原因,認為他因大量出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才會導致中風。由於身體出汗後大量缺水,血容量下降,血液濃縮,血黏度增加,血液變得黏稠,容易形成血栓,而王先生平時又有抽菸習慣,血管本來就有些輕度狹窄,更容易造成血管堵塞;若是顱內血管堵塞沒有及時就醫,導致腦細胞缺血壞死,恐將留下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