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症狀
」工程師「蛋蛋」爬滿蚯蚓血管 恐釀不孕!醫推「冷水坐浴」恢復生機
一名35歲年輕工程師因工作需求常久坐打電腦,總是覺得下體悶悶的,仔細一看睪丸,發現上面竟爬滿了像蚯蚓一樣的突起血管,檢查後才發現是精索靜脈曲張。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分享,精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於年輕男性的疾病,成年男性中大約有15%的人有這樣的狀況。這種狀況發生於睪丸的靜脈血管,其中靜脈的瓣膜發揮著防止血液逆流的重要功能。當這些瓣膜因某些原因受損,可能會導致血液逆流,進而引發靜脈的曲張與擴大。顧芳瑜說明,受到人體生理結構的影響,精索靜脈曲張通常好發於左邊睪丸,其症狀可分成三級,一級需要透過仔細觸診才能摸到;二級則是休息狀態下觸診可摸到,但肉眼不可見;三級則是肉眼輕易可見。而精索靜脈曲張可能也會是男性不孕的其中一個原因,顧芳瑜解釋,導致男性不孕的幾個主要原因中,大概有2~4成機率與精索靜脈曲張有關,因為陰囊腫脹時會導致睪丸散熱不佳,進而影響精蟲的活動力,造成睪丸疼痛(蛋疼),嚴重點則可能導致不孕。然而,顧芳瑜表示,如果是單純睪丸外觀有膨大的血管但沒有任何不舒服的話,是不需要治療的。他也分享一個簡單易行的改善方法,可以自己在家準備一臉盆的室溫冷水,每天洗完澡後將睪丸泡在冷水內15-20分鐘,有機會讓睪丸降溫並讓疼痛感下降,持續一到兩個月,精蟲品質就可能可以恢復得不錯。此外也可以用藥物輔助,通常是以口服消炎止痛藥為主,也有少數幫助靜脈曲張的口服藥,大部分輕微的精索靜脈曲張,都可以依靠口服藥物緩解不適。假設冷水坐浴及口服藥都無法解決時,才會建議做手術,手術目的是紮掉膨大的血管以減緩症狀,目前主要有顯微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效果都不錯。但顧芳瑜也提醒,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手術方式,可以完全避免精索靜脈曲張的復發。顧芳瑜更藉機呼籲,不孕原因有很多,精索靜脈曲張僅是其中之一。由於他常遇到很多不孕男性患者來到診所就表明希望做手術,習慣把原因歸咎到比較常見的因素,只求可以快速解決。但他建議還是要交由泌尿科醫師觸診及檢查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後,仍然有精索靜脈曲張問題時,再考慮做手術。
被低估的新冠3/「左流右新」疫苗一起打安全嗎?研究曝「最大副作用是它」
中秋節過後,疾管署打出「左流右新」口號,10/1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步開打,,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新冠疫苗,由於一次接種2疫苗,引起民眾擔心副作用將更嚴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同時打新冠、流感疫苗者,半數都會在注射部位出現局部疼痛,其他則會頭痛、疲倦,但症狀都不超過48小時。「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近5成長者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當慢性病越多、新冠死亡風險就越高,若患有2~5種慢性疾病會提升死亡風險達2.6倍。」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表示,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新冠死亡風險更提升4倍,若為透析患者,死亡風險最高更飆至430倍。再觀察疾管署資料,無論是疫情初期或現在,可以發現新冠重症、死亡案例中9成是65歲以上的長輩,雖然風險如此高,65歲以上長輩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卻僅有1~2成,因此疾管署今年首度讓流感、新冠疫苗一起打,期盼能提升長輩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為何長輩不肯打疫苗?最常見的原因是認為不出門何必打疫苗。「這是錯誤觀念,新冠病毒會在家庭成員間傳播,所以不出門也會感染。」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說,研究顯示7成指標病例是學齡孩童,許多孩子會從學校將病毒一起帶回家,這也是學童列為第一波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的原因之一。疾管署規劃新冠、流感疫苗於10/1同步開打,第1階段開放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則是從11/1日開始開放施打,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為50~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65歲以上長者是新冠重症、死亡的危險族群,若是有多種慢性共病,死亡風險更會大為增加。(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黃耀徵攝)新冠和流感疫苗同時打,許多民眾害怕副作用太強,「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副作用並沒有增強,同樣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吳至行說,依照過往新冠疫情的趨勢來看,下一波高峰應該會落在12月,現在病毒株正在轉換,本來是JN.1,但現在KP.3正在慢慢上升,而11、12月氣候越來越冷,群聚機會也越來越多,疫情就會慢慢升溫,加上10月有國慶假期,一路到12月就會爆發。建議規律施打新冠疫苗,除了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的風險,若是真的不幸染疫,也能有效減緩症狀、副作用。
網紅「眼腫、狂長皮疹」半年! 一查竟是廉價耳環惹的禍
美國女網友鄧恩(Erin Dunn)於近日在TikTok分享,去年11月開始,她發現自己的眼睛發癢,眼睛、嘴唇、耳朵和手周圍還都出現皮疹,儘管多次去看醫生並進行各種治療,卻似乎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緩解她的症狀,而鄧恩最後找到的罪魁禍首,竟是她一直戴著的廉價耳環。影片一出,便引起熱議,她也說希望人們能從她的故事中吸取教訓。來自亞特蘭大的鄧恩在影片中表示,她在去年11月的某天醒來後,發現眼睛發癢,眼睛、嘴唇、耳朵和手周圍還出現皮疹,儘管她多次去看醫生並進行各種治療,包括滴眼藥水、改變飲食和擦拭類固醇面霜,卻似乎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緩解她的症狀。鄧恩表示,實際上自己嘗試了一切方法來讓皮疹消失,像是使用了類固醇面霜、改變了飲食、扔掉了所有的化妝品,但卻沒有起到任何效果,當時她突然意識到「如果是耳環的問題怎麼辦」,所以她把耳環拿下來,皮疹就在24小時內消失了。影片一出便迅速走紅,如今觀看次數已超過120萬次,鄧恩也補充說,她希望人們能從她的故事中吸取教訓。此反應的原因是鎳過敏,其過敏源通常來自廉價飾品中的鎳和鉻,會導致皮疹發癢、皮膚乾裂、腫脹和水泡。患者通常需要使用過敏藥物或類固醇藥膏,即能有效減緩症狀,但當患者再次接觸鎳時,過敏往往會反覆發作,因此遠離鎳是改善的最佳方式。
七旬嬤手痛「瓶蓋都擰不開」 狂吃止痛藥!就醫才知關節已變形
一位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這些不適深深影響生活。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疼痛,然而效果不佳,尤其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症狀已持續一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石孟潔醫師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多為「對稱性」多個關節腫脹要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她提到,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生物製劑用藥新選擇!輔以物理、職能治療更全面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石孟潔醫師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她也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保健品亂吃恐弄巧成拙 醫:減壓生活更重要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醫師表示,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型的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都應先諮詢醫師。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石孟潔醫師提到,避免壓力過大、以及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最後提醒民眾,如果有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狀況,請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有效的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乳癌患者骨質疏鬆機率高! 醫曝「這樣做」有效減緩症狀
45歲陳小姐因乳癌化學治療造成提早停經,後來到在浴室滑倒造成手臂骨折,才發現自己竟已經「骨質疏鬆」。飲食運動齊手 掌握骨密狀況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呼籲,乳癌康復者應持續掌握骨密度狀況,除了從飲食、運動著手減少骨質流失;一但有骨質疏鬆,必要時應積極治療。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減少背痛等骨鬆症狀,避免與骨轉移症狀混淆,同時也能積極預防骨折。乳癌患者注意 骨質疏鬆機率是同齡女性2倍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與羅東博愛醫院合作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38%)患者因乳癌治療提早停經,約五成(54.4%)有治療中檢測骨密度!16.7%有骨質疏鬆、17.7%有骨質流失;其中,五十歲以上康復者有近兩成(19)%骨質疏鬆、21%骨質流失。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50歲以上國人骨質疏鬆的比例為8.1%,其中女性約每10位就有1位有骨質疏鬆。相較之下,乳癌康復者骨質疏鬆症比例幾乎是同齡女性的兩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黃兆山醫師指出,近年乳癌治療常見化學治療以及芳香環酶抑制劑等治療方式,研究指出,自然停經婦女每年骨質流失只有1%,而化學治療導致提早停經的第一年內,骨質密度可減少8%。此外,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的第一年,骨密度減少約2.5%,可見乳癌治療對骨質流失有很大的影響。定期評估骨質 適時介入治療透過飲食、運動、預防跌倒及生活調整等方式多管齊下,提早預防骨質疏鬆,避免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折及其併發症,以及後續問題造成的身心困擾。營養師舒宜芳建議飲食部分除了必補合成骨質所需的原料像是鈣、維生素D與鎂。還要增加促進合成骨質的食物例如:大豆異黃酮、蛋白質與維生素C等。同時還要減少會促進骨質流失的食物,像是高磷食物、高鹽分食物以及酒精與咖啡因等。除此之外,建議搭配適當的運動,促進骨質吸收合成,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71歲康祺肺疾猝逝!專家列最常見「5病」 全球每10秒死於「它」症狀像感冒
本土劇男星康祺於27日驚傳因肺疾辭世,享壽71歲,震驚演藝圈,據友人透露,康祺只要天氣一冷就氣喘,晚年受肺疾所苦常常跑醫院,他在去年4月慶生時,也曾透露當時身體不適,並許下心願「希望往後能健康如意。」如今卻傳出驟逝消息。董氏基金會列出「5種常見肺病」,其中全球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該病每年奪走約300萬人性命,台灣每年有超過5千人因其死亡,但因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因此時常會被輕忽。董氏基金會曾聯合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衛教「5種常見肺部疾病」:●肺炎:肺炎是一種影響肺部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細菌或真菌引起。肺炎一般是透過與感染者直接接觸傳播。肺炎是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透過免疫、充分的營養以及環境清理等,可預防肺炎。●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病,在發作期間,支氣管管道內壁膨脹,導致氣道狹窄,減少了肺部通氣量。所以呼吸困難和喘息反復發作為其特徵,而嚴重程度和發作頻率因人而異。罹患氣喘的風險因素包括吸入誘發氣喘的物質,例如過敏原、二手菸和化學刺激物。雖然氣喘不可治癒,但適當醫治可控制疾病,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肺結核:肺結核俗稱「肺癆」,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空氣傳染。結核病是個可治癒的疾病,同時在多種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之下,按規服藥2週內即可大大的降低其傳染力,持續按規服藥至少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症狀(如:咳嗽超過兩週),應儘速就醫。●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之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其中包括了有「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種類型。「吸菸」及「二手菸」就是造成COPD的主因之一。COPD無法完全根治,但治療可以減緩症狀及惡化速度。●肺癌:肺癌就是指長在氣管、支氣管與肺臟的惡性腫瘤。已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可說是威脅國人生命的頭號殺手。肺癌雖具有高死亡率以及發生率逐年增加等特性,但由於吸菸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預防肺癌,戒菸是第一步。由於肺癌早期往往沒有症狀,所以高危險群之長期吸菸者,應定期接受胸部X光等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每年奪走約300萬人性命,台灣每年則有超過5千人因其死亡,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COPD。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該病患者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因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因此時常會被輕忽。根據研究顯示,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對此,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提醒民眾,若自覺有「咳、痰、喘」的症狀且久久不癒或是具有吸菸史、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善用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初步評估自身狀況,並儘早安排肺功能檢查。
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飆升! 4大醫院投入新藥臨床試驗
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表示,這項疾病不僅需要被重視,更需要盡速開發更好的醫藥,以造福患者。台灣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長庚,符合條件之「巴金森氏症失智」患者可以參加試驗。11月29日是世界動作障礙日,何應瑞教授提供轉譯「國際巴金森與動作障礙學會」(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IPMDS)所發表的一系列圖卡,協助說明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症狀與應注意事項,以供患者與家屬了解與注意。巴金森氏症盛行率持續飆升何應瑞表示,巴金森氏症(也稱為帕金森氏症、巴病或帕病)是目前增長最快速的腦部疾病,成長率超出預期。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快速飆升,從2002年的每10萬人中約有150人患病,飆升到2009年的每10萬人約有300人罹患此疾病。▲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提供)不僅巴金森氏症,還有眾多疾病也會出現動作障礙,包括路易氏體失智症、肌張力不全、亨丁頓氏症、多系統退化、肌陣攣、漸進性上核麻痺、不寧腿症候群、刻板行為、遲發性運動困難、妥瑞氏症、顫抖、威爾森病等。動作障礙疾病是神經功能異常,會干擾身體的運動功能,進一步干擾日常生活。動作障礙疾病多樣化,包含動作緩慢、不自主運動等,病理原因多樣化,有些病理原因還不清楚。當巴金森氏症患者出現身體無法協調與控制平衡,此為「共濟失調」,導致常常跌倒,病理原因多樣化,很難治療;另外還有「舞蹈症」,身體不自主、不規則且不預期地亂動,導致患者看起來很激躁或笨拙。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還包含了非運動症狀,例如便祕、睡眠障礙、幻覺,甚至記憶缺陷。需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 巴金森氏症治療複雜,大部分情況下僅能減緩症狀及降低惡化的程度,所以需要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由於這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看診,以便正確診斷與治療這項特殊的疾病。何應瑞深耕巴金森氏症新藥開發,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這項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要檢測治療併發認知功能退化的巴金森氏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之效果。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必須符合試驗條件,才可以參加臨床試驗。若患者有意願參加這項臨床試驗,可以就近掛號下列醫院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直接向醫師表達有意願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若條件符合,就可以參加試驗。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台北榮總: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中國醫藥大學: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高雄長庚: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 參考資料:國際帕金森氏症與運動障礙協會
星搜包/陳子玄頻頭暈 DIY牛軋糖隨身急救
「台劇女神」陳子玄為上鏡好看長年飲食控管,今年8月圓夢推出首本寫真《心懸子玄》,更是提早3個月進入魔鬼訓練,但她拍戲繁忙,不時會因為血糖過低眼冒金星,所以她的包包裡必備「甜食」,而近來她迷上手工牛軋糖,自製牛軋糖也成了她急救的最佳聖品。陳子玄與本刊讀者分享她包包裡的必備物品。(圖/林士傑攝)雖然擁有曼妙好身材,但陳子玄坦言以前自己其實是「甜食控」,也愛喝珍珠奶茶,沒健身時體脂高達33%,這2、3年她養成運動習慣,體脂已降到27、28,她也降低糖分攝取,養成只喝無糖溫紅茶的習慣,吃飯也是清淡的雞胸肉等圓型食物,她更自嘲像蛇,「我不太吃劇組便當,一天可以吃6、7顆水煮蛋」。甜食、魚油、口紅、粉餅、刮痧板缺一不可。(圖/林士傑攝)不過高強度工作環境搭配清淡飲食,讓有血糖低的陳子玄經常頭暈,她起初誤以為是貧血,最後才發現原來是血糖過低;有次她在冬天拍跳水戲,得知吃巧克力效果大於薑茶,於是身體疲憊或狀況不佳時,還是會攝取一口巧克力,讓自己維持在好狀態。陳子玄喜歡手作串珠飾品,讓她感覺療癒。(圖/林士傑攝)她感嘆,年過30身體出現許多狀況,記憶力遠不如從前,加上她酒糟肌,皮膚容易敏感,太陽一曬經常臉紅,在鏡頭前十分明顯,所以她也隨身攜帶魚油,讓肌膚消炎減緩症狀,記憶力也逐漸好轉;愛美的她,也會準備自己代言的瘦身產品,補充甜食之餘才不會有罪惡感。陳子玄DIY飾品常用於她工作所需,搭配性也很強。(圖/取自陳子玄IG)但她自招化妝包十分簡易,因為皮膚屬於不易出油的體質,外出經常一妝到底,偶爾才使用口紅、粉餅補妝,陳子玄笑認:「我算是滿懶惰的,不是工作我不太愛化妝、帶隱形眼鏡,崇尚自然也保養皮膚,」。此外,陳子玄力推一款阿嬤推薦的刮痧板,她因為拍戲日夜顛倒,經常中暑不適,「一刮腦袋光明起來了」。陳子玄親手做的牛軋糖竟大受歡迎接到爆量訂單。(圖/林士傑攝)陳子玄過去就讀復興美工,對DIY情有獨鍾,還成立手作品牌「真心製造所」,設計不少手作串珠,前陣子她還到台中市集擺攤,300樣單品耗時1個月,但她不喊苦,「很像學生時代做作品,有被治癒的感覺。」隨身也攜帶不少手作飾品,方便上工時搭配。目前正在使用的GUCCI黑長夾,陳子玄透露其實已經用了7年仍如新的一般。(圖/林士傑攝)事業越做越有心得的她,前陣子突發奇想在限時動態發問,「有沒有人想吃我做的牛軋糖?」沒想到訂單踴躍,碰巧陳子玄有空檔時間,決定不設限,一下子從30份爆衝到1千份,最後足足花了2周才完成訂單,「我手作牛軋糖居然比我的飾品受歡迎,有點難過」。陳子玄也收到許多人稱讚牛軋糖甜度適中,於是她也把心血放入包包中代替其他甜食。因為隨身物品不算多,陳子玄喜歡的包款也多偏小型。(圖/林士傑攝)陳子玄透露偏好小廢包,但她對於皮夾有迷思,認為越大越賺錢,也要避免紅色破財,所以她目前使用的GUCCI黑長夾,十分符合她的需求,加上牛皮材質,已經使用7年仍完好如初。
護理師見「快篩3條線」驚呆! 小兒科醫曝原因:相當罕見
民眾在疫情期間普遍知曉,新冠快篩結果都會以1條線和2條線來代表陰性或陽性,但小兒科醫師柳雱邁卻指出,快篩其實也有3條線的,尤其這種快篩可以同時檢測2種病毒,所以當2種病毒都中招的時候,就會呈現出3條線。臉書粉專《柳雱邁小兒科》近日貼出一張有3條線的快篩,並表示有護理師詢問他為何會出現3條線。對此,柳雱邁也指出,一般新冠快篩結果,常常會以1條還是2條來代表陰性或是陽性。但快篩偶爾也會遇到3條線的,因為有些快篩可以同時檢測2種病毒,當2種病毒都是陽性的時候,就會呈現3條線。柳雱邁續稱,雖然流感疫情趨緩,但近期有呼吸道症狀合併高燒、酸痛、倦怠的病人,很多快篩結果都還是A流,「昨天比較特別,竟然一個診篩到2個同時感染A流和B流的病人!同時感染2種病毒相對罕見,但症狀倒不見得一定比較嚴重。」此外,柳雱邁還提醒,若大家有類流感症狀請儘速就醫,符合條件者目前仍可使用公費抗病毒藥物,包括克流感、易剋冒、瑞樂沙等,都可以幫助減緩症狀嚴重度和縮短病程。「然而,抗病毒藥物只能在感染的最初幾天內投藥才有效,所以儘早就醫非常重要喔!」
妥瑞氏症發作!「蘇格蘭甜心」歌唱一半「頭肩狂抽搐」 粉絲這反應暖哭人
今年26歲,有「蘇格蘭甜心」之稱的路易斯卡柏狄(LewisCapaldi),2019年以單曲〈Someone You Loved〉一鳴驚人;首張專輯《地獄般乏味的程度》(Divinely Uninspired to a Hellish Extent)更連續2年稱霸英國銷售專輯冠軍。近期他舉行演唱會,但表演到一半,他的妥瑞氏症(TouretteSyndrome)卻突然發作,頭部和肩膀抽搐不停,台下歌迷發現後,竟立刻全場大合唱,幫因抽搐而唱不下去的偶像,攜手接力唱下去,超溫馨的場面被人錄影流出,暖哭不少人。蘇格蘭歌手路易斯卡柏狄(Lewis Capaldi)日前在演唱會上突然妥瑞氏症發作,一度無法演唱下去。(圖/翻攝推特)上月21日晚間,路易斯卡柏狄(LewisCapaldi)在法蘭克福演出時,忽然妥瑞氏症發作。從曝光的畫面可看到,路易斯卡柏狄在演唱會上,當演唱到歌曲〈Someone You Loved〉時,突然整個人發病,面部與四肢明顯抽搐,肩膀抖動不停,令他不得不停下表演,但這時台下的歌迷看到偶像因為病發,身體不由自主地抖動,導致影響表演之後,竟開始幫偶像大合唱,而路易斯則靜靜等著抽搐結束,雙方互相扶持的場面,相當暖心又感人。後來等到抽搐停止後,路易斯又繼續把歌唱完。事發這段影片被上傳到社群媒體後,大批網民感動不已,稱讚 路易斯卡柏狄相當有表演精神,及坦承自己病情的正向和勇氣。路易斯卡柏狄去年曾對外公開,他被診斷出妥瑞氏症。據了解,妥瑞氏症病患在壓力大或是情緒興奮激動時,會容易突然發生不自主、毫無意義和重複性動作,例如不停地抖動頭部、聳肩,或是發出非自願的聲音,通常在平靜下來或是集中注意力後,就能減緩症狀。
「臭藥丸」一吞就止瀉!專家驚曝:正露丸主成分是瀉藥
百年經典老牌、家戶必備的藥品「正露丸」,是不少人對付消化不良及腹瀉的「腸胃仙丹」。不過,有專家指出,正露丸的主要成分「木餾油」其實是瀉藥,大大顛覆了民眾對於「止瀉」功效的認知。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退休教授林慶順,近日在其經營的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分享正露丸的成分及療效,他透露從成分標示中可得知,正露丸的最重要成分是木餾油,而台灣網站也特別說明,「日本藥典木餾油為天然成分,在不停止腸道運動的同時調整腸內水分的平衡,從而發揮其功效。」林慶順引用美國CDC聲明指出,櫸木餾油中的主要化學物質是苯酚、甲酚和癒創木酚,常被當成消毒劑、瀉藥和止咳藥使用。根據大幸藥品的官網介紹,腸道運動與功能異常或腸炎,都會造成腸道無法順利調節水分,因此才引起腹瀉,而以木餾油為主要成分的正露丸、正露丸糖衣A,不單只是抑制大小腸的運動來減緩症狀,而是透過恢復腸道功能改善腹瀉問題,因此正露丸「不會讓腸道的正常蠕動停止」,所以腸內的細菌、病毒、毒素也會被排出腸道外。
貼藥布發癢要當心嚴重恐「過敏性休克」 醫建議5步驟處理
有些人肩頸痠痛或手腳拉傷,就會貼一片痠痛藥布,但貼完就癢得受不了。皮膚科醫師表示,原因這可能是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對藥布過敏,他建議採取5步驟處理。醫提醒,藥布貼6個小時就應該撕掉,讓皮膚透透氣。皮膚科醫師陳昱璁近日在臉書發文說,貼藥布會癢是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對於藥布上的藥物成分(例如解熱鎮痛消炎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或是藥布材質(例如橡膠、乳膠類)的過度敏感,輕則皮膚出疹、紅、腫、癢、痛,嚴重者可能有水泡、脫皮、甚至全身過敏性休克的可能。」陳昱璁表示,藥布疹最初發生得位置會在貼藥布的位置,「紅疹的形狀就跟藥布一樣,因此如果發現身上的紅疹範圍跟剛貼過沒多久的藥布形狀吻合以及時間點吻合(先貼藥布才出現紅疹),那就可以推論是藥布過敏引起的藥布疹。醫師表示,可能是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對藥布過敏。陳昱璁指出,若真的因為藥布發生過敏症狀,他建議以下5步驟:1.若為初期且輕微的開始發疹、過敏,趕緊移除藥布,保持清潔,透氣乾爽即可,塗抹清爽型(不需要太油)的保濕修護乳液可加速皮膚復原,勿因搔癢感而抓傷皮膚引起感染的可能。2.溫柔地清潔患部,假使皮膚表面無破皮,用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潔都可;有破皮則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可將皮膚表面的藥物清除避免持續誘發過敏,如果有產生水泡處,不需將水泡刺破,輕蓋一層紗布將其保護,水泡表面上的皮是一層很好的皮膚屏障,可以避免傷口感染。假使水泡不小心破裂,可塗四環黴素或紅黴素藥膏,或至鄰近門診/藥局尋求協助。3.可以先局部冰敷減緩症狀,可以拿冰塊或保冰磚在外層包覆毛巾後敷在患部上,並且要以冰敷15分內暫停數分鐘的原則,避免患部凍傷。4.若以上措施皆無效,儘速前往皮膚科醫師門診評估是否有投藥需求,醫師會依症狀及患者需求選擇局部外用藥膏、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藥物或靜脈注射抗過敏藥物來治療。5.就醫後務必配合醫師積極治療避免色素沈積與感染。陳昱璁強調,「如果要使用治療痠痛的藥布,皮膚敏感者一定要仔細審閱自己是否對於內容物過敏,或是可以直接到皮膚科門診由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布,通常藥布藥效大約可以釋放6小時,因此時間到了就應撕除,也讓皮膚透氣。而原本就發生過對藥布嚴重過敏的人,建議選擇其他方式改善痠痛,以免過敏復發呦!至於想要探究是對什麼成分過敏,可至醫院皮膚科門診作貼敷試驗(patch test),檢驗特定的過敏原。」
疲勞搔癢藏危機「存活期不到5年」 骨髓纖維化症狀不易察覺
常常感覺疲勞、骨痛、食慾下降嗎?這可能並非工作勞累惹的禍,而是骨髓纖維化在作怪!在台灣,骨髓纖維化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極容易被忽略、也有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可能。因症狀不易判斷,常見如: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容易被誤認是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往往因而延誤就醫造成疾病惡化,導致患者平均存活期不足5年,林口長庚血液科郭明宗醫師提醒,民眾如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求診評估是否為疾病前兆,以免忽略小症狀、造成健康大問題。然而,骨髓纖維化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後,有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產生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治療上一大限制。不過,治療方式陸續革新,郭明宗醫師指出,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新型藥物,如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等,在臨床治療上適用性更高,不僅可改善既有藥物的副作用、更能有效減少脾臟體積,未來期望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提供病友更多元、安全的治療選擇。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民眾對骨髓纖維化認知度有限,且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等引發睡眠障礙,連帶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加重身心負擔。然而前述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混淆,因此,林建嶔醫師建議,如中高齡民眾觀察到自身長期有此類症狀,切勿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據統計有約10%-20%患者會因未能即時獲得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加上現有治療選擇有限,導致骨髓纖維化患者平均存活期僅3.5~5年,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一旦罹患骨髓纖維化,便需要依靠穩定治療控制疾病進程,而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但因風險高、且需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其餘治療選擇則包括口服化療藥、脾臟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輸血、標靶藥物等。臨床治療上,醫師會優先評估患者狀況是否適合做骨髓移植治療,若無法執行,則以標靶藥物為首要選項,是現階段臨床上可有效減緩病程、醫師也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雖然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風險較低、負擔較輕,但過去因選擇有限,也造成目前骨髓纖維化患者一旦出現副作用或抗藥性停藥,即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郭明宗醫師說明:「目前一線標靶藥物在減緩症狀上雖有幫助,但衍生副作用如貧血、頭暈、腹瀉、嘔吐、疲勞,時常導致病友不適、中斷治療。」林建嶔醫師也說明,目前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患者有可能在2~3年後就會出現藥物效果變差、脾臟變大、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浮現的狀況,然而,過去多數患者僅能以調整現有藥物劑量的方式,只求在可負擔的情況下持續治療,實際上卻無法長期穩定的控制病情,成為骨髓纖維化目前的治療困境。林建嶔醫師分享,過去就曾遇過一名患者服藥2年後陸續出現脾臟腫大、疲勞等症狀,評估後改使用新型藥物進行治療,目前患者反應良好,脾臟慢慢變小,也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期待患者的症狀得以重新獲得改善。醫師說明:「如今陸續有新型藥物問世,除了可減緩症狀,國外研究更顯示治療後患者脾臟腫大症狀可減少體積逾3成,症狀明顯獲得緩解,且在現有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身上仍有減緩症狀與副作用的效果,擺脫現有治療使用數年後效果陸續減退後、即無藥可用的困境,有望改善病程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成為患者接續治療、活命的希望。」
幼童染疫竟有「狗吠聲」 恐罹哮吼症!嚴重需插管救命
臺北榮總兒童重症團隊4月起進駐兒童專責病房,由兒童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負責重症醫療,總醫師與資深住院醫師24小時輪值,具兒科加護病房資歷的護理師專責照護重症孩童;並優化從急診到加護病房及轉診流程,期望掌握黃金救援期,挽救每一個寶貴生命。新生兒醫療中心鄭玫枝主任指出,今年4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攀升,國內確診案例至今已超過300萬人,未成年患者約占1/5,雖大多數為輕症,但少數兒童會發展成重症,甚至有致命的風險,特別是抵抗力不足又尚未符合注射疫苗的5歲以下幼兒,需更小心因應。鄭玫枝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後,重症患者會因為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免疫風暴引起多重器官程度不一的發炎。近日國內發現多起孩童因新冠肺炎病毒導致急性腦炎的案例,有些病童病情惡化進展非常快速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侯明志副院長(左二)至專責病房贈送童書,讓家長跟染疫的孩子可以一起共讀舒緩心情。(圖/臺北榮總提供)另針對幼兒呼吸道常見的中重症哮吼症(Croup),會因為氣管內腫脹,導致無法順暢呼吸,咳嗽時會出現類似狗吠聲,嚴重時會有呼吸窘迫甚至需要插管的可能。從兒科急診的早期診斷、用藥,至住院後的抗病毒與抗發炎藥物治療,以及必要時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的呼吸道支持,盡快減緩症狀,讓病童呼吸順暢、家長安心。臺北榮總侯明志副院長日前則至兒童專責病房贈送童書,慰勉陪病家長的辛勞,並對於醫護同仁每天在厚重的防護裝備下,排除萬難執行各種治療表達感謝。侯副院長表示,兒童染疫住院初期,家長無法陪伴,心中焦慮可想而知,在臨床症狀改善後,醫師會評估讓家長進入陪病,親子共讀童書可疏緩心情,增加親子關係,父母關懷陪伴,更有助於病童早日康復。
熱到暈不等於中暑 醫解析「4常見熱傷害」:熱休克死亡率高達63%
時序來到夏天,隨著氣溫升高,許多民眾也逐漸感到體溫升高不適,似乎中暑而前往醫院看診;對此,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澄清,其實有許多民眾僅是被「熱到」,而非中暑。翁梓華在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解釋,台灣位於熱帶雨亞熱帶交界,烈日當頭下常會對民眾造成「熱傷害」,而所謂的「熱傷害」是指身體在酷熱環境中無法有效維持正常體溫,進而產生不適的症狀,「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醫學上所定義的『中暑』,死亡率可能超過一半!」翁梓華透露,醫學上對於熱傷害(Heat injury)是廣泛指熱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問題的根源主要來自於人體對於散熱的調控失敗,最後導致熱量蓄積,進而對身體導致傷害;例外,他也特別解析4種常見的熱傷害分類,希望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觀念。1.熱暈厥(Heat Syncope):這才是民眾版常說的『假的中暑』,成因主要是因為患者可能因長時間站立、運動,同時天氣又太熱,讓周邊血管擴張最後導致血液回流到大腦的量不足而造成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大多只要稍微散熱就無礙2.熱痙攣(Heat Cramp):成因主要是身體在天氣熱的時候運動,流失太多水分與電解質,而肌肉也因為電解質的不平衡而產生類似抽筋的現象,這樣的情況,通常在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後就會緩解3.熱衰竭(Heat Exhaustion):這個的情況又比熱痙攣更嚴重,身體已經達到溫度控制的臨界值,會伴隨體溫的上升(但體溫不高於40度),同時可能會伴隨肌肉抽筋、噁心、嘔吐、頭痛等現象。4.熱休克(Heat Shock):這才是真正醫學上的『中暑』,身體已經對於體溫控制失去控制能力,這類病人甚至會『無汗(Anhidrosis)』,症狀會是高溫(>40度)加上神經學症狀,像是譫妄、走路不穩、昏迷、癲癇,死亡率甚至可以高達63%。翁梓華指出,急診對於一般熱傷害如:熱暈厥、熱痙攣等,多採取支持性療法,若病患在初步照顧之後有所改善就會讓其返家休養;但如果是熱衰竭或是熱中暑就會積極降溫,像是讓病人吹電風扇、泡冰水、甚至是直接把冰塊倒在患者身上(鼠蹊部、腋下、頸部),儘量在一個小時之內讓體溫降到39度以下,減緩症狀。醫師以圖解析4種常見的熱傷害分類。(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粉專)
中藥能攻能守!清冠一號先治癒 再「補脾肺」修復呼吸道
一名約50歲的確診病患,出現咳嗽、喉嚨痛、鼻涕倒流、忽冷忽熱、全身疼痛等症狀,透過中醫大新竹附醫視訊門診,求診中醫科主任徐新政,徐主任除了給予清冠一號治療,也依照病患症狀,開立銀花、連翹、牛蒡子、蒼耳子等清熱止痛中藥材,經過約4天,在第2次視訊門診,病患症狀減緩許多,已經沒有喉嚨痛症狀、咳嗽也減少許多。徐新政表示,確診個案可以透過視訊診療,開立處方,請親友到藥來速領藥,減緩症狀。確診個案痊癒後,也會擔心是否會造成呼吸道損傷,留下後遺症此,中藥會著重在補脾肺幫助營養,會選用四君子湯,包含人參、茯苓、白朮等,作為滋養,增加抵抗力。至於6歲以下孩童無法施打疫苗的孩童,徐新政表示,除了周遭大人一定要打滿三劑疫苗形成孩童保護力,家長也可考慮讓孩童服用清肺飲增加免疫力,清肺飲中有選用滋陰潤肺的藥物像是麥門冬、杏仁等,還有黃耆善治胸中大氣,藉由補氣加強免疫力,達到平日保健保養的作用。處方的部分組成像魚腥草、枇杷葉、黃芩等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的成份,如果有輕微的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咽痛、咽乾也可以緩解。一般民眾如果要保養呼吸道,也可食用。徐新政強調,任何藥材,都要依個人體質不同,由醫師評估開立處方簽。
布魯斯威利罹失語症「疑失智造成」 3大症狀需警覺!
好萊塢明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因罹患失語症宣布息影,消息猶如一顆震撼彈,襲捲各大版面新聞,更讓所有觀影粉絲心碎,然而失語症一詞對大眾而言似乎非常陌生,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也是台灣失智醫療的重要推手甄瑞興主任說明,失語症患者會不知不覺的逐漸失去說話和理解他人所說的話的能力,說話時會混淆句子中單詞的順序造成語意不清,他們可以流利地說話,但他們說話的內容可能沒有意義的,他們也可能很難理解別人在說什麼。有時候無法回憶起不經常使用的單詞的含義,在說話時很難找到正確的字眼。失語症發病因素有很多種,而患者退化速度也因人而異。語言能力在早期受到影響,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其他如記憶力也可能會受損。有些人會出現注意力及視覺空間功能慢慢下降,常常伴隨抑鬱、不自信,判斷力差或不適當的社交行為。最後因行動困難,最終將更需要日常生活護理照顧。死亡原因往往是因臥床後產生褥瘡、吸入性肺炎、尿道感染而導致的敗血症。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甄瑞興主任表示,布魯斯威利的失語症原因十分可能是退化性的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是額顳葉型失智症的一種,是由於控制言語和語言的大腦區域額葉,顳葉受損引起的疾病。此病的發病年齡通常在65歲之前,患病原因不明,有統計認為可能是基因突變或在童年時有學習障礙有關。造成失語症的原因大部分是左側大腦的語言區出問題,臨床上失語症的發生是腦血管梗塞或是腦出血為最常見,也可能是腦瘤,或是罕見退化性的「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以上三種原因視病灶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智能,而一般因中風而造成的失語症通常伴隨有對側肢體無力。亞東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組張博雅語言治療組長說明,失語症簡單可分為三大類:表達性失語症、接受性失語症以及全失性失語症,根據不同類型的失語症,語言治療師會提供不同的治療策略,治療目的為重新建立或改善病患與人溝通的能力,會由增加聽覺理解、口語表達、文字閱讀、書寫等各方面,依照其損傷程度由其能力開始訓練,以達成基本生活需求至自我思想表達等目標。復健團隊亦會針對病人表現的程度,調整使用的溝通方式與工具,製造積極的溝通情境以重拾病患溝通的信心。若家中有失語症患者,該怎麼做?醫師提供以下6大建議1.與失語症病人說話時要面對面,讓病人可以透過對方的表情、動作得到非口語的訊息。2.說話速度放慢、語音要清晰,使用簡短的句子(但不要使用寶寶語)。3.談論具體的人、事、物。4.對話過程中,隨時注意病人是否能理解意思。5.可搭配非口語的方式進行溝通,如:圖卡、手勢、溝通輔具(APP)。6.病人說話時,給予多一點等待時間再回應。失語症對於許多民眾來說較為陌生,但若發現身邊親友出現三大症狀: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愈來愈少說話、說話詞彙與形容詞愈來愈少等,有可能就是罹患失語症,須盡速就醫檢查。雖然目前失語症無法被完全根治,只能透過藥物語治療減緩症狀,但藉由了解失語症的起源與病因,盼能夠帶給周遭更多不幸罹患此病的病友關愛,與更好的照護與溝通方式。
60歲婦人膝關節疼痛難耐 中醫針灸6穴位改善
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平時不敢出門,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開始疼痛不已,外出時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骨科醫師建議若無法改善可能需要換人工關節,故李女士尋求中醫幫助希望能減緩症狀。膝關節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導致軟骨磨損,進而形成骨刺、關節變形產生膝關節疼痛問題,因而影響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王怡婷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酸痛而沉重,天氣陰雨時可加重或誘發症狀,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醫師取陰陵泉、足三里穴,健運脾胃、利濕消腫;取內膝眼及犢鼻穴,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取血海穴改善血液循環以濡養關節;取伏兔穴強化股四頭肌;除了上述6穴位,並搭配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之中藥共同調理身體。李女士經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醫師提醒,膝關節退化並不是老年人專有的疾病,若常常姿勢不良、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提早面對關節炎的問題,所以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以減輕膝蓋壓力、多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是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以及避免受傷。
免打針!輝瑞研發新冠口服藥避免重症 預計最快今年對外公布
與德國BNT聯合開發新冠疫苗的美國知名藥廠輝瑞,近日傳出新研究的新冠口服用藥取得不錯的成果,該藥物可以緩解確診患者的症狀,避免患者病情演變成重症,目前該藥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階段,預計最快在今年就可正式對外公布。根據《science times》報導指出,輝瑞與德國BNT在共同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新型口服用藥的方式。後來經過18個月的研究,兩間公司共同研發出口服用藥「PF-07321332」,這款藥物屬於蛋白酶抑製劑抗病毒藥物,在病毒複製的過程中,蛋白酶可以有效的抑制病毒的複製,這項技術其實也早就使用在肝炎、愛滋病的藥物中。報導中指出,雖然目前現行的新冠疫苗可以有效的降低感染率,但是如果民眾在確診初期,就在家中自行服用「PF-07321332」的話,可以有效地降低民眾因為病情惡化而重症的機率。目前這款藥物在7月進行了第一階段的臨床試驗,被投放在一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與高風險的病人身上,以此來觀察該藥物是否能有效降低確診病患的住院率與死亡率。而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則在8月開始進行,這時候主要是在檢查藥物對於低風險族群的影響。目前還有第三階段的臨床試驗需要進行。報導中表示,如試驗結果順利的話,預計在2021年就會對外公開,推估該藥物可以有效的成為防範新冠肺炎的防線,民眾在感染初期就使用藥物的話,可以有效的降低因為染疫而需要住院的需求,可以有效的減緩醫院量能不足的問題。
肩痠、便祕、失眠 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60多歲林先生2年前右肩痠痛當成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治療,卻不見改善,甚至出現右手抖、動作變慢、睡不安穩且寫字不靈活,醫師診斷疑似巴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後已明顯改善。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說,巴金森氏症致病可能部份源自腸道,前兆包括手抖、肢體僵硬及便秘,呼籲及早就診治療。李佳維指出,林先生初次就診一坐下,放在膝蓋的右手指微微顫抖,經仔細詢問,陪診的林太太稱丈夫反應、動作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評估後疑似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林先生肩膀緊繃酸痛好了很多,右手抖動也改善很多。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他說,人們對於巴金森病印象侷限於典型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但在這些症狀出現前,可能已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問題。他說,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跑過諸多科別,像是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等,也有可能因肢體僵硬誤為五十肩或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腸腦軸(Gut-brain axis)」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腦部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症狀前,常有便秘困擾。李佳維呼籲,巴金森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緩症狀,以擁有較好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