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活動
」 疫情「2024大稻埕夏日節」圓滿落幕!滿意度破9成,商圈業績大幅成長
全台夏季盛事「2024大稻埕夏日節」於8月10日圓滿落幕,當天閉幕式吸引逾13萬人參與,線上直播觀看次數突破24萬,整個活動期間三場煙火秀吸引近25萬人次參觀。根據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8月15日公佈的調查結果,活動滿意度高達9成,8成受訪民眾表示願意明年再度參與。此外,商圈業者的滿意度達97%,顯示活動對商圈營業額有顯著提升作用。大稻埕夏日節活動期間打造水岸光廊,吸引國內外旅客駐足(圖/北市觀傳局提供)。觀傳局指出,今年籌備過程中有諸多亮點。市府與當地商圈業者協調,商家對於平日時段舉辦的活動表示肯定,認為有助於促進商機。8月3日市府與商圈合作,成功舉辦經典情歌音樂會和文創市集,並首次推出限量周邊商品,受到熱烈歡迎。大稻埕碼頭的活動也令人矚目,除了每週三施放長達300秒的煙火外,碼頭沿岸還設置了長達500公尺的「水岸光廊」,營造夏日獨特氛圍。為了減少活動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市府積極聽取意見,將活動天數從51天縮短至25天,並減少煙火施放次數。為避免交通擁擠,市府與交通局、警察局協調,調整了煙火施放時間,避開下班高峰時段,並加派警力疏導交通,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活動期間,觀傳局與樹德科技大學合作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520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6成為首次參加者,整體滿意度超過9成,8成民眾表示明年願意再參加,5成以上受訪者表示會推薦朋友參與。針對商圈業者的調查也顯示,活動期間大稻埕貨櫃市集的業績增加6成,帶動周邊商圈業績提升,大稻埕商圈營收增長2成,西門商圈來客數增加3成,營業額增長2成,延三商圈更是營收大幅增長5成,人氣超越去年。觀傳局強調,此次活動能夠順利成功,除了感謝商圈支持及居民的配合外,也有賴市府各局處的通力合作,從策劃、交通疏導到環境清潔與安全保障,都經過周密規劃與執行。未來市府將持續努力,將臺北打造成國內外遊客夏日首選的旅遊勝地,展現臺北的獨特魅力與活力。
初三慎防家人吵架 「赤狗日」送窮祕法曝光
雖然許多人都知道「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但初三這天其實也是「赤狗日」,連日下來的忙碌與人仰馬翻,極易在這天累積情緒發生爭執。命理師柯柏成就表示「這一天就請大家好好地睡到自然醒」,同時也分享了「赤狗日」的送窮祕法給大家。命理師柯柏成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表示,民俗上的大年初三俗稱赤狗日,原因是這一天容易爭執吵架,所以這一天都希望眾人睡到自然醒,就算睡到下午也無所謂。柯柏成也提到,家庭很多紛爭,其實都是在過年結下樑子,因為這個節日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尤其是媳婦、妯娌或大小姑面對這個節日,被要求了過多的傳統責任,至少從過年前至少一周就開始忙著採買年貨、大掃除等,忙到了初三實在是人仰馬翻,好好的休息一天是應該的,所以初三這一天就不需要安排任何活動,就算是走親戚拜年或宴客都可以不用,因為有個民俗的赤狗日,沖犯赤狗容易帶來貧窮和不如意。柯柏成也提到,初三這天在農業社會還有老鼠娶親的說法,因為農業社會非常害怕鼠患,擔心這一天去冒犯了鼠輩而遭到報復,所以這一天都盡量減少活動,不去打擾老鼠娶親。除此之外,初三在民俗上也是個送窮日,古代的送窮是把灰塵積在畚箕裡倒在三叉路口,現代如果這樣是會被環保局開單罰款。柯柏成表示,初三這天唯一的外出活動,就是就是把幾天累積下來的垃圾(因為初一初二不能丟垃圾,環保局也不上班)在傍晚時分拿出家門丟垃圾,順便夾帶一張廢紙,只要本來就要丟掉的廢紙,千萬不要拿新的紙,上面寫上「窮」字放進垃圾回收袋一起送出去就可以。柯柏成解釋,「窮」這個字跟「貧」,概念上是兩回事,從字面上看貧是分和貝組成,使用錢有困難為貧,窮是人在侷限的空間下不得伸展,甚至有盡頭的意思,如果過去一年有志難伸,建議試試看這個簡單的方法,把窮這件事情從過年一開頭就送出家門。
翁罹退化性關節炎常軟腳 微創置換人工膝關節不再寸步難行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5歲張姓老翁5年多前診斷出右膝患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因恐懼開刀後遺症,屢屢拒絕就醫建議,終日與柺杖為伍,直到日前他痛到寸步難行經常軟腳,只好尋求醫療協助,經詳細說明手術風險及術後復健療程,總算讓他安心接受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一個月後順利擺脫柺杖。退化性關節炎 女性患病年齡比男性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骨科部長黃揆洲表示,根據統計,國人65歲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比率高達6成,其中女性因較易骨質疏鬆,患病年齡比男性早,約在更年期時期,男性則以六十歲以後居多,症狀多為關節疼痛、無力、僵硬腫脹甚至變形,許多患者甚至因而不良於行,被迫減少活動導致肌肉萎縮。及早就醫 以利保留較多骨本年長者常因各種原因抗拒就醫,導致關節炎症狀越來越嚴重,以前述患者為例,若能在關節炎早期就醫,或許可評估採用高位脛骨截骨術或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保留較多骨本。黃揆洲強調,良好的人工關節置換完整過程,除了骨科手術本身外,更包含術前評估、衛教及術後護理、止痛、復健等,需仰賴骨科、麻醉科、復健科、護理部、藥師、營養師、社工師等跨領域團隊共同合作,才能有效降低病人對手術的排斥,以及手術後住院及返家期間的不適,以加強持續復健信心。關節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診治黃揆洲提醒,目前膝蓋或髖關節置換手術發展日新月異,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建議已經患有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者,盡快赴醫治療,若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者走路卡卡作響等前兆,也可以就醫評估檢查,安排保守治療,以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品質。
感冒引細菌性肺炎持續乾咳! 醫授「2訓練」幫助肺復原
69歲簡先生感冒咳嗽,只有自行服用止咳糖漿未就醫,過幾天咳嗽加劇、發燒胸痛,出現呼吸困難現象,家人協助緊急將他送至急診,醫師診斷是感冒引發細菌性肺炎,經抗生素治療並住院2週後出院;但因肺功能受損,簡先生平日經常乾咳或感到呼吸不順,回診透過呼吸治療師指導做肺部復原運動,平日也勤做呼吸技巧訓練,胸悶、呼吸不順的不適感大幅降低。改善肺部疾病損傷 這些方式有幫助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胸腔內科主任醫師陳俊升表示,若肺部產生疾病,除了氣體交換受到影響,也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乃至情緒問題等全身系統性共病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臨床上,除大眾熟知的藥物治療外,也有運動訓練、營養諮詢、疾病認知教育、心理諮商等方式可以改善肺部疾病所造成的損傷。2種呼吸技巧訓練 日常隨時都能做胸腔內科呼吸治療師李泠綠介紹2種呼吸技巧訓練,讓肺部疾病患者日常可隨時練習,一種是腹式呼吸法(Diaphragmatic breathing,又稱橫隔膜呼吸法),練習時兩邊肩膀放鬆,可採正坐姿或平躺姿勢,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口。以鼻子慢慢吸氣2秒鐘,嘴巴慢慢吐氣2秒鐘,重複以上呼吸動作。另一種是噘嘴式呼吸 (pursed lip breathing),以鼻子吸氣時,嘴巴閉上避免口乾,心中默念 1、2,吐氣時慢慢將嘴唇噘起,經由口腔緩慢將空氣吐出,心中默念 1、2、3、4,一般而言吐氣時間約為吸氣時間的2倍以上,圓唇式吐氣,可使呼吸道保持一定壓力,減少肺泡塌陷的程度。呼吸肌肉運動訓練 減少活動呼吸負擔此外,肺部疾病患者平日也能做「呼吸肌肉運動訓練」,陳俊升主任說明,由於肺臟本身沒有肌肉,無法自己調控氣體的進出,在運動、自主換氣或咳嗽時就特別需要藉由吸氣肌、吐氣肌等呼吸肌肉的幫助,而運動訓練即可達到增強呼吸肌耐力與強度的作用,進而減少病人活動時呼吸負擔。平時可進行走路訓練,在平地或緩坡上行走、在慢速的跑步機上行走,因走路時肌肉活動範圍較大,對改善活動力有較直接的成效。另外,針對上肢訓練可以使用手搖車、重物舉高或非支持性舉重運動、使用彈力帶輔助拉伸運動等,增加上臂及胸部的肌肉力量。訓練需持之以恆 定期追蹤莫輕忽陳俊升主任提醒,肺部疾病患者需要持之以恆的執行,增加運動耐受力,促進肺部復原,減少呼吸短促的感覺,進而改善生活品質。同時也要記得定期回診追蹤檢查,讓醫師評估呼吸功能進步情形,量身訂製治療及肺部復原的菜單,幫助順暢呼吸。
2023臺灣文博會當代跨域聲光饗宴點亮臺北市中心 古蹟修復工程鷹架變身科技藝術展演舞台
2023臺灣文博會即將在9月22日開展,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作為文化策展的主展區之一,文化部今(6)日再露出展演亮點,知名科技展演藝術策展人馮建彰及「FREES 自由的設計」團隊,將正進行古蹟修復工程「舊辦公大樓」及「戰情大樓」施工鷹架華麗變身,轉換成「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科技藝術裝置,將於9月22日至10月1日文博會期間,以國內少見大型施工鷹架為主體結構的創作,點亮位於臺北市中心令人期待的文博會空總展區。「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展演作品《森林·鬱》,呈現古蹟與蓊鬱植物錯落的影像(圖/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啟動古蹟修復工程 文博會期間華麗變身科技藝術互動裝置C-LAB園區原為舊空軍總司令部,簡稱空總,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其中「舊辦公大樓」及「戰情大樓」是園區古蹟建築群的中心,分別興建於1940年代及1960年代,代表了空總這塊土地在日治時期工業研究所及戰後空軍總部的歷史記憶。文化部2018年接手空總後,致力推動科技跨域藝術的創作孵化與國際交流,空總成為2023文博會主要展區之一,將展現過去5年的累積成果。其中,文博會特別將今年3月起在空總展開古蹟修復工程並架設的施工鷹架,變身為科技藝術互動表演裝置「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以原有施工鷹架結構、防塵布為主體,增加燈光、螢幕錯落於鷹架上,有如矩陣棋盤上的數位符號,並配合音樂節奏變換影像,於夜間展現科技藝術表演新體驗。「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展演期間結合光影藝術與DJ表演秀,讓工地成為各種有機組合的表演平台(圖/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支撐未來蛻變的鷹架 登場夢幻大型光影秀策展人馮建彰表示,施工鷹架通常作為施工中的架設工程項目,目的在於維護施工安全與秩序,而本次「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裝置中的鷹架也是以「支撐科技藝術未來蛻變的基本結構」為創作概念,如同支撐AI運算核心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一樣重要。空總施工中的古蹟修復工程,同時也是一顆運算未來的核心載體。此裝置混合工地鷹架的現實意象,輔以光影展演設備,成為一個超大型實體與數位裝置藝術,具有未來科幻感,將過去空軍的古蹟大樓化身為一座可與宇宙未來對話的超大型運算GPU。鷹架GPU自9月22日至10月1日每天晚間5點半至8點期間,將輪流播映《音符實驗場》、《FUTURE VISION LAB Highlight》、《森林・鬱》等3部作品,分別由臺灣知名嘻哈音樂製作人PUZZLEMAN、入圍金曲獎最佳樂團「甜約翰」及「I Mean Us」主唱兼鍵盤手曼達、國內知名動畫業者夢想動畫等大咖製作或參與,呈現出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底蘊與能量,將電子音樂、本土音樂與傳統文化結合,或展現初生嫩芽到森林中蓬勃生命的讚歌。《FUTURE VISION LAB Highlight》節目是與C-LAB合作的單元,播映玖格設計、吳秉聖、NANONANO等藝術團隊和C-LAB未來視覺實驗室的作品,與空總展區東草坪的沉浸影音空間「FUTURE VISION LAB」互相輝映。「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透過藝術計畫改造圍籬,將正在進行修復工程的古蹟轉化為聲光舞台(圖/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寂靜又沉浸式的音樂體驗 邀請大眾參加Finger Drumming音符實驗派對本次活動規劃特殊的寂靜音樂派對模式(Silent Party Mode),鼓勵民眾可攜帶自己的耳機到活動現場體驗,透過掃描展區內的QR CODE,即可以耳機感受音樂與鷹架上影像互動的沉浸感。另有多場知名DJ及手指鼓音樂人的現場演出,包括來自美國的JBlack和臺灣的DJ RAYRAY、PUZZLEMAN等,現場音樂結合大型的光影藝術,讓建築工地成為創造各種有機組合的音樂光影作品平台,這種特殊的表現方式同時也能減少活動聲響對週邊社區的干擾。「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也搭配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策劃推出的《漫遊劇場——點亮空總》活動,由日本藝術家高橋匡太(TAKAHASHI Kyota)擔任燈光裝置設計,以場所的公共性為主題,利用光線、影像對場域進行多樣的嘗試,參加者在活動中穿戴發光的雲形圈圈,在充滿幻想與驚奇的夜間空總漫遊與探索,活動進行時,鷹架上特別的光影流動與設計,將與參與漫遊的群眾互動;活動可至TixFun售票網訂票參與(https://tixfun.com/UTK0201_?PRODUCT_ID=Q013K6P7)。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戰情大樓前廣場還留有舊空軍基地時的建築特色(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王世邦攝影)。「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時間:2023年9月22日至10月1日17:30-20:00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空總展區相關資訊:https://creativexpo.tw/zh/?content=exhibition&subContent=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舊辦公大樓是日治時期的工業研究所,現已被指定為古蹟(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王世邦攝影)。
「冬天與PM2.5濃度」增加心血管併發症 臺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當前,全世界人類正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所帶來對人體的影響,尤其是身處亞熱帶國家的台灣民眾,在季節性變化時該如何保養心血管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顯得格外重要。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以及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副研究員曹崇銘針對城市氣候溫度、相對濕度和PM2.5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效益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季節的效應顯示冬天是一個心臟血管負擔增加、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而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對於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來說,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共招募了台北市86名上班族進行實驗,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度,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0.66 和0.61 mmHg、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則分別下降0.62 和0.59 mmHg、左心室最大負荷皆顯著下降。反之若冬天環境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將顯著增加,冬天與其他季節相比,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顯著升高,但是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是降低的。在相關研究中也發現,受測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及紅血球細胞數量及發炎指標、人體收縮壓和舒張壓、以及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在冬季顯著高於夏季。冬季主動脈血管硬度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冬季時人體的心率及心臟輸出量皆降低,表示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要的心血管適應,是人體冬季減少活動和保存能量的自我保護機制。此外,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臺大的研究顯示,相對濕度每增加1%,手臂舒張壓會降低0.5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降低0.58mmHg。當心臟仍在努力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時,心臟必須提高心率及心臟輸出量,才能更快地將血液輸送到身體(例如皮膚周圍毛細血管),以控制身體的核心溫度平衡。研究發現,相對濕度每增加1%,心率增加 0.92次/分鐘,心臟輸出量增加70.02毫升/分鐘。而臺大的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每增加 1μg/m3,手臂舒張壓會增加 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 0.45 mmHg,因此PM2.5的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從古至今祖先的智慧都教導我們寒冷的冬天,要避開寒冷,求取溫暖,食物要溫補。酷熱的夏天,要避開暑熱,求取清涼,食物要解熱。氣候季節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人體如何適應,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對於生活在亞熱帶城市的臺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如何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臟血管造成的風險,是目前必須慎重面對的健康議題。
9歲女童被蛇咬傷 奶奶竟放蜘蛛「以毒攻毒」結果慘爆
蛇是很多人害怕的爬蟲類之一,假如不小心被蛇咬傷,應該要盡快送醫急救。不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有一名9歲女童,在晚上踩到軟軟的東西,隨後被咬傷腳部,奶奶判斷是蜈蚣咬傷,並抓蜘蛛放在傷口上吸毒,豈料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嚴重。據《泉州晚報》報導,事情發生在7月6日,女童在夜間踩到軟軟的東西,結果被咬傷腳,奶奶看了傷口,判斷是蜈蚣咬傷,聽信親戚的建議,抓蜈蚣房在傷口上「以毒攻毒」,但情況沒有起色,反而口腔出血嚴重,只好趕緊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女童的傷口上不僅有蛇毒,還是蜘蛛毒,立刻清理傷口塗藥,幸好肝以及相關臟器沒有受損,之後會持續檢查追蹤各項指標。假如被蛇咬傷,醫生提醒要先冷靜,不要驚慌亂跑,減少活動,盡可能延緩毒素擴散,可以用清水沖洗傷口,在傷口向心臟方向約3至5公分處用繩子、繃帶或布條綁起來,並趕快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疾管署曾提醒,被蛇咬傷應牢記「5要5不」,無論什麼蛇咬傷都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住毒蛇外觀,如果記不起來建議用手機拍下來;要盡速移除身上飾品;要用紗布或條狀物包紮起來,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到醫院就醫,並且切記不要用刀子割開傷口、不要用嘴巴吸出毒液、不要冰敷以免組織壞死、不要喝酒或刺激性飲料以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
性早熟世代1/疫情另類現象!女孩光速「登大人」 6歲長胸8歲初經報到
疫情不僅徹底改變全球民眾的生活,甚至也改變了女孩的發育節奏?!國外許多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因性早熟求診的孩子竟然倍速成長,一名台北市的醫師發現國內似乎也有同樣情況,一位6歲女童的骨齡原本只是稍微超前、胸部微微隆起,但8歲時遇到疫情竟「光速發育」,1年後骨齡暴增為12.5歲,初經也來潮!2020年3月,當時正值疫情險峻時刻,當時義大利實行嚴格的封城措施,佛羅倫斯梅耶爾兒童醫院觀察到「性早熟的孩子突然變多」,於是成立研究團隊,統計2015~2019年3月的性早熟孩童人數為16人,但2020年同期竟然是37位,創下史無前例的新高紀錄,人數也比之前增加1倍。另一家位於羅馬的耶穌聖嬰兒童醫院也發現相同情況。疫情前,2019年3月到9月這段期間,有87位女孩被診斷為性早熟;2020年疫情開始後,同一段時間,竟然有高達215位女孩因為性早熟來求診,性早熟的發生率甚至增加近1.5倍。「不只國外醫院觀察到這種現象,國內也出現許多這樣的案例!」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李翊誠醫師說,疫情期間許多8~9歲女孩因初經報到而求診,人數比以往多出許多,其中一位女童尤其令他印象深刻。「這位女童6歲時就因單側胸部微微隆起而求診,檢查後發現骨齡僅略微超前,所以安排定期回診,大約7歲時遇到疫情爆發,所以便沒有持續追蹤,結果1年後小女孩再到醫院時竟然已來初經!」李翊誠坦言,當時他真是嚇了一大跳,因為女童僅有8歲,但當時骨齡竟然已是12.5歲,在短短一年內光速成長。「原本女孩預測身高為160公分,但因為初經來潮,現在縮水到150公分而已。」疫情險峻時,外送、外帶機率大幅增加,過於頻繁接觸塑膠餐具,也可能是導致性早熟孩童增加的原因之一。(示意圖/林士傑攝)疫情到底如何影響女孩的發育?李翊誠說,目前沒有明確的相關研究,只能推測原因,而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長時間待在家中躲病毒,減少許多運動、活動,又攝取過多脂肪,很容易讓體重上升而引發性早熟。」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則在粉絲頁發文表示,接觸3C螢幕時間變長、心理壓力也可能是性早熟的原因。「義大利研究顯示,在區域封鎖的這段期間,孩子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增加了2.5個小時,而3C螢幕散發出的藍光會導致人體分泌的褪黑激素減少,因而影響生理時鐘。在動物身上,已經有研究人員觀察到褪黑激素減少會加速青春期的發育。」此外,黃世綱認為封城、疫情所帶來的劇變,也會帶給孩子無形的心理壓力。「孩子無法上學、無法跟朋友直接互動、家長的焦慮、整個社會與生活狀態的劇變,都會讓孩子心底的安全感一點一滴消失,而心理壓力也是造成性早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疫情期間或是在家居隔的時間,很多家庭都選擇外帶或是外送食物,經常接觸塑膠容器,也增加了塑化劑的暴露,都可能是造成孩童性早熟的原因。
北捷運量降一半 23日起調整2時段班距「這路線首班車時間也改變」
疫情洪峰將至,民眾自動自發減少活動,最近台北捷運運量降到50%,台北捷運公司宣布,23日起,淡水信義線、板南線、中和新蘆線平日離峰班距調為4.75分,松山新店線調為6至8分,環狀線調為10分鐘,文湖線不變。此外,圓山站往象山方向,首班車發車時間從原本早上6時2分調整為6時3分。明天起北捷平日尖峰時段,也就是上午7至9時、下午5至7時30分班距不變,平日離峰與假日班距則會調整。北捷指出,平日離峰淡水信義線、板南線及中和新蘆線班距由4.5分鐘改為約4.75分,松山新店線由5至7分改為6至8分,環狀線9分改為10分,文湖線不變。北捷表示,假日班距會視實際搭乘旅客量情況機動加開班次,但淡水信義線及板南線在上午10時前及晚上8時後無區間車,班距從4.75分鐘改為9.5分,環狀線由9分鐘改為10分鐘,文湖線、松山新店線及中和新蘆線假日班距維持不變。此外,除了班距改變,北捷說,圓山站往象山方向首班車發車時間,從早上6時2分調整為6時3分,其餘各站發車時間不變。
北市估23日達疫情高峰「高中以下停課2週避難?」 雙北回應了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預估,目前是黎明前的最後黑暗,以近日的數字觀察,市民自主減少活動,大家變得比較小心,因此北市疫情頂點往後朝23日移動。台北市議員游淑慧建議,下週起高中以下應暫停到校上課2週,避免更多小朋友染疫。對此,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17日)做出回應。游淑慧在臉書表示,「從4月28日到5月10日,短短12天,台北市高中以下學生確診人數就破萬,這週也還在持續攀升。之前市府預估5月23日到月底是疫情高峰期,就是下週了,因此我今天將正式發文給教育局,要求『別再拖了』,建議下週起(5月23日)高中以下暫停到校上課兩週,要快決定,才能讓家長有時間應變。」游淑慧指出,「之前教育局面對我的質詢,官僚冷漠回應:『議員,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我要告訴市府,你們沒有權力慢慢來,因為每慢一步,就會有更多小朋友確診。」針對高中以下是否暫停到校,蔡炳坤回應,目前市府正與相關單位商討停課方案,最快明天(18日)有望定案,屆時會正式對外宣布。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日視察台大篩檢站,他受訪時表示,學校停課牽一髮動全身,目前多數國中已採線上教學,小學、高中還在觀察中,前者牽涉到家長照顧問題,後者要考量跨區學生,雙北必須一致,所以不能輕率決定,目前雙北教育局長已在討論,後續還要跟教育部聯絡,看要怎麼處理。新北市長侯友宜則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新北市有都市和偏鄉的差距,目前市府已商議出一套應變模式,分為高風險、低風險、線上上課、實體上課、分流上課等;至於是否停課?侯友宜指出,,目前並沒有新的計劃,但新北市隨時準備好面對疫情變化,並以最快速的方式滾動修正,做出最好的調整。
柯文哲拋4個數字「軟封城」 3天時間足夠用「且戰且走的打法」
衛福部預估,5月11日本土確診最高達到10萬2743例,眼看本土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再過3天確診數恐不準,進入黑暗時期,至於什麼狀況要「軟封城」,柯文哲指出,最後底線是看醫院容量,北市府每天會看4個數字,包括防疫專責病床的病床數、空床數、每天出院和住院數,現在需要用氧氣的人才可以住院,如果不需要用氧氣就下轉回家、防疫專責旅館。柯文哲5日午間視察北士科車來速篩檢站,被問到上午在市議會稱全台5月8日進入黑暗期,他解釋,因為PCR量能有限,若超過篩檢量能,就無法用PCR當確診,加上全台仍缺快篩劑,恐怕市面上也買不到快篩,「我們還在想辦法,變成有症狀才來(篩檢)」。由於快篩劑仍不足,柯稍早說要將現有的防疫急門診,轉成上呼吸道症狀急門診,先前稱將「防疫急門診」改為「上呼吸道急門診」,柯文哲表示,台北市目前有11個篩檢站或急門診,且還有最大的台大醫院尚未投入戰場,若要更改,11篩檢站都要同步更動,「且戰且走,每天看疫情變化」,目前每天都會看報表預測3天後的事情,以台北市動員速度來看,3天時間足夠用「且戰且走的打法」。柯文哲表示,最後就是看自己的症狀,「你要是活得好好的也不用管啊」,真的得病了,有發燒、喉嚨痛及流鼻水,症狀還是會跑出來,醫學上叫症狀治療,「若他是帶原者沒病就算了,我們只治療有病重的」。至於大家最關心的「軟封城」,柯文哲表示最後底線是看醫院容量,當「全部黑掉」時,就到最後看醫院病床數有無被佔滿,「每天會看4個數字,包括防疫專責病房的病床數、空床數,每天出院和住院(數字)」。關於衛福部稱全台於11日確診破10萬,而北市是否會呼籲市民減少活動,柯文哲表示,目前需要稍微壓制的是聚餐、群聚及餐飲,其他部分對感染影響相對沒那麼大,但群聚、餐飲可能要先暫停一下,不過北市也僅能道德呼籲。柯文哲強調,自己的最底線就是醫院量能,這1、2天會再找醫院院長開會,大家要共體時艱,住院標準一定要更嚴格,需要使用氧氣以上才可以住院,不可以僅是咳嗽就跑來住院,且倘若住院後不需要用氧氣,就要「馬上給我下轉,原則上回家或到防疫專責旅館」。
謝龍介交鋒黃偉哲籲「自律」減少跑攤 台南市府這樣說
台南市疫情升溫,許多議員紛紛「自律」停辦後援會相關活動,甚至盡可能減少跑攤。市議會定期會25日進行衛生局業務報告時,獲得國民黨提名參選市長的謝龍介便認為,市長黃偉哲因擁有執政優勢還在趴趴走,希望對方能夠以身作則。黃偉哲事後回應說,現今中央並沒有升級管制,他完全遵照中央的規定辦理。謝龍介指出,現在很多議員都已自律減少活動或停辦活動,像他參加公祭就盡量提早到以避免群聚,目前只剩市長一個人還在跑攤,他要求市長如果要跑攤,宣導防疫就好,不要假藉防疫之名進行選舉。謝龍介還說,執政者有其優勢,但這是禍福相倚,選民都在看,如果疫情控制不好,就會投射到選舉上。對於現任者以防疫工作為名露臉,各縣市都一樣,這是一個選戰新形態,有舞台與沒有舞台的選將,都在想盡辦法因應選戰,像他現在除了媒體之外,也透過網路等平台,爭取與民眾的互動。許又仁、林美燕、林燕祝、盧崑福、尤榮智等議員,也呼應謝龍介的看法,分別表示因疫情嚴峻,已停辦後援會的餐敘、旅遊活動,並盡量減少跑攤行程。不過,黃偉哲強調,目前中央並沒有升級管制,一切就遵照中央的規定;如果中央規定不跑攤、不公祭的話,他也會遵照辦理,但中央目前的政策是朝慢慢開放。市府也表示,市長是防疫工作第一線的指揮官,相關行程也都有在進行防疫宣導,這件事沒人做也不行。
7成5膝關節炎患者「忍痛不手術」 恐影響心肺功能
你知道鞋子會不合腳,但你知道膝關節也會不合腳嗎?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健保門、急診人數統計,全台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醫師更指出,依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有近三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且人數逐年增加。國內首度針對350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及患者家屬術前症狀、顧慮、決定換膝原因,以及換膝後滿意度的大型追蹤指出,許多患者當初遲遲不換膝,選擇忍痛、減少活動,起因於擔心術後問題。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醫師提醒,留意換膝3關鍵,可降低術後疼痛、不適,呼籲患者勿忍痛延誤治療時機。退化性關節炎為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且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但黃炫迪醫師表示,根據國內研究,換膝前有逾5成患者表示無法久站,更有超過7成連走路都有問題。然而,超過7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5成擔心術後疼痛、4成則擔心10-20年後需再次置換,因此有高達7成5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恐已成熟齡族患者退休生活隱憂。黃醫師進一步分享,診間曾遇到一名70歲爺爺,因為害怕術後疼痛、10-20年後要再次手術置換,遲遲不願換膝,最終膝蓋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更連帶使得心肺與代謝功能的負面影響,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最終無法外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造福許多膝關節炎患者,但近20年主流使用的人工全膝關節需要高度仰賴醫師技術與經驗,克服每位患者膝蓋、原生骨頭的差異。在持續優化、修正後,已有能使手術更加精確,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疼痛的技術。陳健煜醫師進一步補充,想成功換膝、擁有健康的老後行動力,有3大關鍵注意點:1.分左右膝,貼合度高使得行動自然、復原快陳醫師分享,部分全人工膝關節並不像鞋子有區分左右腳,為左右腳共用同一種人工關節,因此手術中需要依靠醫師專業判斷、分別截去左右腳骨頭,來克服人工關節先天設計上的不足。若選擇分左右腳的全人工膝關節,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更有助於患者術後復原,且大幅減少因截去骨頭、不夠貼合所導致的不適感受。2.尺寸選擇多元,減少誤差、術後疼痛陳醫師提醒,全人工膝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大於1厘米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疼痛、不穩定,甚至磨損。因此醫師提醒,尺寸多、更符合亞洲人體的全膝關節,能幫助醫師施行手術時更準確,減少術後誤差導致疼痛的狀況。3.多種版型選擇更貼合骨骼,減少骨頭位移與二次手術機會陳醫師說明,部分全人工膝關節版型選擇不多、貼合度存在誤差,需高度仰賴醫師經驗與技術,常衍生各種後遺症,例如: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導致患者在術後10-20年後需再次進行膝關節置換。而全人工膝關節有較多版型選擇,較貼合骨骼,幫助患者在術後日常運動中減少位移、轉向等問題。此外,因應關節炎年輕化,人工膝關節的襯墊也有突破,在原先的基礎下加入了天然抗氧化劑-維他命E,大幅增加使用年限,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需要再次置換的機率極低,也減少了二次手術機會。陳醫師分享,先前在診間曾遇到一名75歲女士,罹患膝關節炎多年,在醫師建議其狀況需要置換全人工膝關節後又因為擔心術後疼痛、復原差,忍了3年遲遲未換膝。但因為嚮往回到過去的生活狀態、體驗各種活動,經醫師評估最終置換新一代全人工膝關節,術後恢復的狀況良好,三個月內就再次去做最喜歡的國標舞、高爾夫球等在罹病後無法做的活動,且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醫師提醒患者,若退化性關節炎嚴重,且採取保守治療後症狀無改善,就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置換,選擇最符合需求的全人工膝關節,避免因擔憂換膝術後問題多,反而忍痛,影響身體狀況與退休生活。
今增286例本土!雙北下「內用禁令」 夜市、地下街、市場等一率限外帶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繼昨(19日)新增567例本土個案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再公布295例確診病例,其中9例為境外移入、286例為本土感染,疫情未見減緩趨勢。台北市政府稍早拍板,要求超市、夜市、地下街、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即起採外帶及外送,禁止內用。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6例本土個案為155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居住縣市以新北市157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87例,桃園市17例、宜蘭縣8例、彰化縣6例,基隆市5例、高雄市及臺中市各2例、新竹市及雲林縣各1例。萬華活動史相關84例、茶藝館相關60例、某社團相關7例、某水果商相關4例、遊藝場相關2例。關聯不明63例、其他已知感染源38例、疫調中28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北市府下午舉行記者會,市長柯文哲宣布,除了餐廳以外,不管是傳統市場、夜市、飲食攤,將一律採外帶、外送,希望民眾減少內用;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市府將發佈行政命令,要求北市境內的超市、夜市、地下街、攤販集中場、批發市場、公有零售市場即起改採外帶及外送,同時會派員稽查。柯文哲提到,位於萬華的4個快篩站19日共篩檢1271人,其中58人為陽性,比例為4.6%,雖然新冠肺炎潛伏期為2到7天,現在的數字有可能只是反應上週狀況,但值得慶幸的是,陽性率沒有繼續往上攀升,顯示大家減少活動對減緩疫情是有效的,希望市民繼續配合自發性封城。另外,新北市經發局稍早也宣布,即起量販店、大賣場、超商、傳統市場等場所,所有餐飲禁止內用,全面外帶,公告後即刻實施,若違反規定將開罰3000至1萬5000元。
北市府徵召退休、離職醫療人員!萬華快篩陽性率5.1% 柯文哲:傳染可被壓制
國內新增本土267例,新北市129例最多,以中和區26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70例以萬華區31例為多,全國皆進入三級警戒。北市府19日下午舉辦防疫記者會,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18日陽性率平均為5.1%,看起來有下降,傳染可被壓制。根據柯文哲表示,北市4個快篩站,18日快篩總數1213人,陽性率平均5.1%,18日在記者會中雖然說是4.7%,但因為作業是到晚間12點,因此確定為5.1%。最近從11%到9.7%到10%到7.9%,以及現在的5.1%,雖然疫情滿嚴峻,但看來是有下降,不過若大家又開始活動起來,還是會蔓延。由於19日開始全台停課,活動繼續下降,柯文哲指出,這也代表停止活動,也減少傳染機會,趨勢上看見傳染可被壓制,「有效公衛防疫措施靠國民合作,所以拜託大家減少活動,出外戴口罩,在外面不要吃東西,吃飯、揉眼睛前先洗手,公共衛生措施要做!」停止一切非必要活動,抑制病毒傳遞。另外柯文哲還表示,要向台北市的退休、離職的醫療人員發出徵集令,「現在國家需要你們到防疫前線作戰,防疫旅館、檢疫所的病人監看」。台北市府目前規劃,回一線的退休醫護人員需要經過1周訓練,上線後每8小時可領5000元薪資。另外,現在統計上看起來確診者只有20%需要醫院、4%需要加護病房,也就是說確診者不一定馬上送到醫院,甚至將來有些確診者會直接在防疫旅館就出院、解除隔離。柯文哲表示, 雖然疫情蠻嚴峻,但透過大家活動的下降疫情有控制, 如今全台進入三級警戒,活動會繼續下降,柯文哲認為停止活動、減少傳染機會在公共衛生上防疫效果是有,有人會說母群體不見得每天一樣,但就統計趨勢上看傳染是可以壓制下來。另外,以統計來看,確診者只有20%需要醫院、4%需要加護病房,也就是說確診者不一定馬上送到醫院,甚至將來有些確診者會直接在防疫旅館就出院、解除隔離。
55歲男腰痛「自行針灸」!10公分長針斷體內游走 醫驚曝:恐致命
一名55歲男子在女兒陪同下前往就醫,他面露痛苦,表示自己的腰經常疼痛,由於多次去醫院治療卻未見效果,加上去醫院也要花上不少錢,因此他決定「自行針灸治療」,沒想到卻不慎將針斷在了腰內。醫生趕緊安排手術,終於將長10公分的針取出。根據陸媒《北晚新視覺》報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醫生張兆鵬11日凌晨遇到一個「奇葩」病例,一名55歲男病患在女兒陪同下來到醫院,他面露痛苦,指著腰表示疼痛,張醫師隨即詢問情況,得知患者因椎間盤突出經常腰痛,但他沒有工作,也沒有醫保,多次前往醫院仍未見效果,加上去醫院也要花上不少錢,所以決定自己施針自己治,已經治療了半個多月。(圖/翻攝北晚新視覺)沒想到事發當晚,患者自己針灸時,不慎將針斷在了體內,醫生仔細一看,發現患者腰椎右側2公分處,有個多次施針留下的痕跡,但卻沒有看到斷針,醫生表示,「患者已經在外求醫輾轉5個多小時,時間長了,隨著肌肉的運動,斷針會往深處走,如果不及時取出,一旦傷到脊柱脊髓神經和大血管,後果不堪設想。」張醫生趕緊連絡電腦斷層工作人員,透過影像確認斷針位置並進行手術,終於將長10公分的斷針取出。(圖/翻攝北晚新視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馮淬靈教授也提醒,針灸應交由專業人員完成,若是不慎讓針斷在體內,應保持冷靜,減少活動,避免針陷入更深,並儘快到正規醫院取針;若是讓針殘留體內,長久成為異物,形成肉芽腫,恐造成更大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