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
」 生魚片 寄生蟲 淡水魚 保育瀕危魚種重獲新生!南投巴氏銀鮈復育有成 將回放烏溪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組「烏溪水系淡水魚保育跨域合作平台」,公私協力保育烏溪及濁水溪的巴氏銀鮈、溪流細鯽、陳氏鰍鮀、台灣副細鯽等淡水魚,建置庇護系統保全魚種,其中巴氏銀鮈復育有成,並初步在烏溪上游找到合適回放地點,將擇期邀集專家學者現勘,並規畫魚隻回放,協助巴氏銀鮈在野外建立穩定族群。林保署南投分署指出,巴氏銀鮈、溪流細鯽、陳氏鰍鮀、台灣副細鯽分布於烏溪或濁水溪流域,棲地干擾頻繁造成活動水域惡化,還要面對極端氣候挑戰,其中巴氏銀鮈、溪流細鯽瀕臨絕種,因此2021年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中區水資源分署、三河局、縣市政府及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等成立保育跨域合作平台,定期開會交流。針對保育類魚種,除監測族群狀況、魚隻搶救,也推動庇護池系統以保全魚種。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調查,巴氏銀鮈穩定分布在烏溪橋下游至貓羅溪匯流處河段。經盤點,巴氏銀鮈在烏溪有2處潛在棲地、3處域內庇護池,並在冬季易乾涸河段設置2處域外庇護池,作為魚隻暫時庇護所,庇護池內魚隻已自然繁衍。會議決議,庇護所系統及人工照護技術健全後,應推動魚隻回放工作,讓魚隻回歸溪流,建立穩定族群。南投分署與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進行巴氏銀鮈烏溪上游潛在棲地調查,初步找到合適地點,擇期邀專家學者現勘並規畫魚隻回放工作。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分署長李政賢表示,保育工作涉及多種面向和專業,需仰賴夥伴機關、團體的集思廣益和協力合作,研擬的保育方案將視執行成效隨時滾動調整。
中年男愛吃生醃海鮮 肚裡驚見7條活寄生蟲…還有無數蟲卵
大陸一名53歲曾姓男子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疼痛情況更是加劇,就醫發現膽道有結石,還有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原來他愛吃生醃海鮮。據廣州日報報導,曾男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越來越痛,就醫發現有膽囊結石、膽管炎,手術後醫師更是發現,他的膽有結石,還夾出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醫師說,原本手術只要一個多小時,但因為夾肝吸蟲延長到5個多小時,因為蟲在亂鑽,而膽道內還有無數的蟲卵,把蟲卵和蟲屍沖掉很費時。曾男坦言,他平常很愛吃生醃,如生醃蟹、生醃雪蛤,生醃魚每2個月也會吃一次,月初才大吃一次,他雖然知道有寄生蟲,但身體都沒不舒服以為沒事,他知道自己的膽有問題,可能是抵抗力太低了。南城醫院外科主任阮舜說,民眾常吃網紅生醃,體內都可能會有寄生蟲。據悉,中華肝吸蟲肝吸蟲感染症的成蟲,可以寄生在膽中20到25年,輕症者症狀不明顯,蟲體過多會引發細菌感染等。報導稱,肝吸蟲感染症事大陸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疾病之一,吃生醃除了有肝吸蟲,也可能用沙門氏菌等,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會有大量的寄生蟲。阮舜提醒,家中切魚的砧板、菜刀要及時清洗,生熟廚具也要分開。至於要如何百分之百遠離寄生蟲,阮舜說,就是加熱。
文化差異? 印尼媒體熱議「台灣人不愛吃淡水魚」憂有害健康
在台灣的飲食習慣中,對淡水魚的印象往往是刺多、有土腥味,有時還有寄生蟲,因此比起淡水魚,更偏好食用海水魚。近日有印尼自媒體以此為題,在網路上發布影片指出「台灣人不吃淡水魚,且認為河中的吳郭魚不應食用」,與印尼人日常吃吳郭魚的習慣大相逕庭,引發印尼網友熱議,就連當地媒體也下場加入討論。印尼網友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指出:「印尼人在河中看到吳郭魚,往往會立刻捕來吃。但台灣人卻認為這種淡水魚『對健康有害,不適合食用』,因此台灣人一般都不吃淡水魚。」該影片發布帳號追蹤者僅6500人,但影片上傳不到一週,已經累積超過百萬次點閱,有上千名印尼網友留言討論台灣的飲食習慣,還吸引當地媒體的報導。「東爪哇時報」(Jatim times)13日以「台灣人真的不吃淡水魚嗎?社群上熱議」為題報導報導此事,指出台灣人雖然不吃淡水魚的話題在社群網路上引發討論,但台灣政府及當局並未正式「禁止」或「建議」民眾不要食用淡水魚,但可以確定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偏好海水魚。俗稱「尼羅吳郭魚」的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原產自非洲,但以其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被引入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是廣受印尼人喜愛的食用魚種,從街頭攤販和餐廳菜單上都很常見。不過印尼YT影片指出,尼羅吳郭魚雖然在當地被視為能帶來收入的經濟魚類,但在台灣的處境卻截然不同,因為「台灣人認為尼羅吳郭魚是種令人厭惡的魚類,且因存在可能感染肝吸蟲的風險而不被喜愛」。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曾在2003年發布新聞稿呼籲,台灣本土淡水魚類常感染肝吸蟲,因此民眾若生食淡水魚類,有可能會感染中華肝吸蟲。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在台灣工作的印尼網友留言指出,台灣人不願捕捉和食用淡水魚是因為他們認為河流受到污染。也有網友解釋,「台灣河川中的尼羅吳郭魚因未被捕食,而大量繁殖,數量暴增。他們更喜歡吃養殖魚,並認為這種魚更安全且適合食用」。
自幼熱愛賞魚!台東生態調查遲遲未歸 文壇新秀卡死石縫不幸逝世
台東縣知本溪日前發生一起死亡意外,25歲的胡姓男子在進行溪流生態調查時不幸喪生,被發現時,其遺體卡在溪流的石縫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台東消防局表示,他們於1日下午接獲報案,指稱有一名在知本森林遊樂區上游進行生態調查的工作人員失蹤,消防人員隨即展開搜救行動,最終在攔沙壩附近的石縫中發現了胡男的遺體,已經明顯死亡。林業署台東分署表示,這次的生態調查,主要是為了建立知本溪的生態資料庫而進行,目的是在進行工程時能夠避開生態敏感區域,將對水域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林業署台東分署也提到,胡男是今年才加入外包廠商的新員工。事發當天,他與一名資深同事分頭進行調查工作。當同伴發現胡男遲遲未歸,甚至用無人機搜尋都無法找到他的蹤影時,立即報警求助。報導中也提到,胡男從小就對溪流賞魚有著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在大學主修文學相關科系,但也經常在媒體上發表關於魚類和水域生態的散文,其才華甚至得到國藝會的認可,獲得補助寫作了一本約8萬字的散文集,內容涵蓋了對淡水魚的觀察、採集、理解與思考,是一部非虛構的文學創作。胡男驟逝的消息傳出後,也讓讓許多熟悉他的網友感到悲痛。其一名友人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說「不管覺得多瞎,但故事就是走到這裡,再也沒有續集了!生於水,回歸於水,願你從此自在優遊,再無罣礙。」
希臘港口遭「大量死魚」堆積 當地政府進入緊急狀態
希臘中部港口城市佛羅斯(Volos)近日因湧入大量死魚,導致當地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政府也將動用資金和資源加速清理帕加塞蒂克灣(Pagasetic Gulf)沿岸及河流中大量堆積的魚屍。根據法新社的報導,雅典通訊社(Athens News Agency)指出,這起事件發生在希臘首都雅典以北開車約3個半小時、中部港市佛羅斯。報導中提到,色薩立大學(University of Thessaly)農業與環境學系教授克勞達托斯(Dimitris Klaudatos)說明,該地去年秋天受到風暴丹尼爾(Daniel)和艾里亞斯(Elias)的襲擊,導致約2萬公頃的平原淹水,這使當地一個湖泊的水位迅速上升。然而隨著湖水水位驟降,魚群被迫順河流向佛羅斯港,最終進入帕加塞蒂克灣和愛琴海(Aegean Sea)。魚群雖然得以入水但卻並非好事,因為淡水魚群根本無法適應鹹水環境,結果造成大量魚群死亡。希臘氣候部民防秘書長帕帕耶奧尤(Vassilis Papageorgiou)宣布佛羅斯港市進入為期一個月的緊急狀態,政府將動用資金和資源加速清理帕加塞蒂克灣(Pagasetic Gulf)沿岸及河流中大量堆積的魚屍。報導中表示,有關當局在8月29日當天就曾於佛羅斯附近海灘清理了多達57噸被沖上岸的死魚,不少居民擔憂這將對他們的生計構成嚴重威脅。當地餐廳與酒吧協會表示,自去年洪災後,觀光客流量已銳減近8成,對當地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該協會主席斯特凡諾斯斯特凡努(Stefanos Stefanou)表示,「這些死魚的情況將導致餐飲業的死亡,這種情況下會有什麼遊客來到我們的城市?」
5000條寄生蟲入侵男童大腦 專家警告5食物「不宜生吃」:蔬菜也在內
中國湖南一名男童罹患怪病,連走路都有困難,父母帶去醫院檢查,沒想到X光診斷結果顯示,男童體內長滿寄生蟲,保守估計有5000條之多,其中一部分已經入侵身體器官、腦部、胸腔和腹腔,追問才知男童生吃帶有肺吸蟲卵的螃蟹所致。因此,各種食物在食用前,最好充分烹調,確保有害細菌和寄生蟲被殺死,以免帶來健康隱患。根據《新浪新聞》報導,每年因為生吃魚、蝦、螃蟹、海螺等海鮮,導致寄生蟲感染的人不在少數,結果吃進醫院,後果一個比一個嚴重,專家便列出是不宜生吃的食物,必須徹底洗淨煮熟,否則一不留神,就可能把寄生蟲吃進肚裡。生食海鮮容易感染寄生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1.肉類蝦、蟹、淡水魚、海魚、田螺,生吃或未完全煮熟,很容易感染各種寄生蟲。2.蔬菜主要是水生蔬菜,包括茭白、菱角、水芹菜、蓮藕、荸薺,要洗乾凈煮熟吃,生吃清爽但是危險,因為水生植物中可能寄生薑片蟲,感染嚴重會引起腹痛、腹瀉、臉部和身體水腫、吸收障礙、營養不良等問題,若小孩感染可能會導致發育不良,嚴重恐怕會衰竭、虛脫而亡。3.醉蟹醉蝦所謂「醉蝦」、「醉蟹」,實際上就是生吃蝦蟹,雖然味道鮮美,但蝦蟹體內寄生著大量肺吸蟲。如果吃進體內,首先會引起腹瀉、腹痛、低熱、食慾減退等症狀;若轉移到肺部,輕則引起胸痛、咳嗽、咳血,重則侵入腦部和其他器官,甚至會在體內「繁衍生息」,更嚴重還可能侵犯大腦引起腦疝,出現死亡的情況。4.生魚片、刺身異尖線蟲是一種專門寄生於海洋動物身上的寄生蟲,若吃進體內,會引起腹痛以及強烈的過敏反應,甚至穿破腸壁在腹腔內形成膿腫;吃淡水魚的生魚片,很可能感染肝吸蟲病,引起膽管炎、膽結石、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5.螺肉田螺很容易感染寄生蟲,若進入人體後,會在人體各個器官間遊走,侵襲人的中樞神經、肺部、眼部等,造成腦膜炎、視力損傷甚至失明。至於田螺的兄弟「福壽螺」不管有沒有煮熟,都不建議食用,因為一隻福壽螺體內有多達6000條寄生蟲,在烹飪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體內寄生蟲較為頑強的現象。此外,福壽螺賴以生存的生水也不能飲用。報導提到,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生吃」,不管是什麼食物,徹底煮熟再吃基本沒什麼問題。而平常也不要喝生水,家中的砧板抹布也最好分開使用,生肉熟肉分開切,一定要警惕「病從口入」。
黑龍江驚見「千斤怪魚」模樣駭人 漁網險被撐爆…真面目揭密
大陸黑龍江省近日有漁民捕到一尾身形詭異的「怪魚」,不僅體型巨大,體重還接近1000斤,甚至差點把漁網撐破。據悉,這條巨無霸名叫「達氏鰉」,主要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據了解,達氏鰉通稱鰉、鰉魚、東亞鰉魚、鱘鰉、鱘鰉魚等,是鱘科、鰉屬的一種大型底棲性淡水魚,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多棲息於礫質和沙質水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食量很大,飢餓時會撕咬同類。達氏鰉的身軀前部粗壯,向後逐漸變細。體呈黃褐色,泛灰綠色調,體側顏色略淺;腹面呈白色,微帶淡黃綠色。無鱗片,背部和體側共有5列菱形骨板(硬鱗),為軟骨硬鱗魚的典型特徵。口較大,長在頭部底面,略呈半月形。吻較尖,呈三角形,底面有兩對觸鬚,中間的一對較向前。有長吻和短吻兩種類型。達氏鰉的壽命很長,最高可達百歲。性成熟期較晚,雄魚為12歲以上,雌魚為16-17歲。懷卵量一般為25萬-400萬粒,平均為100萬粒,魚卵可製成珍貴的魚子醬,在歐洲國家乃至全世界被視為上等佳餚。達氏鰉的懷卵量雖大,但稚魚期死亡率高、群體補充量少,又因魚子醬產業而遭到人類大量捕撈,野生種群已瀕臨滅絕,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極危物種。
見「π水豆漿」很疑惑! 內行網友替他解答
「永和豆漿」一直是民眾們吃宵夜、早餐的熱門選擇,而日前一名網友就在網路上發文表示,自己發現某間永和豆漿的招牌上竟加了「π水」2字,讓他感到非常疑惑。而照片一出也引起網友熱議,其中也有內行網友留言替他解答「π水」究竟是何物。日前一名網友在Facebook社團「路上觀察學院」中發出一張照片,表示他先前在路上發現某間永和豆漿的招牌上竟加了「π水」2字,讓他非常疑惑。因此他便向網友詢問「所以『Pi』水豆漿是什麼東西,還是那個念『ㄊㄨ』水?」貼文一出立刻引起不少網友留言回應,紛紛開玩笑表示「拍水啦只是想道個歉」、「哪個兀?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兀」、「我都叫他3.1415926水」、「買豆漿要先背圓周率」、「對不起真的很π水」。不過其中也有內行網友出面解釋,這邊的「π」其實就是國字中的「兀(ㄨˋ)」,而所謂的兀水,其實是一種高能量水。而網路上對於這種水有相當多神奇的敘述,例如能使生鮮食品不會腐敗、獲是讓淡水魚與鹹水魚同時生存,於是眾人決定以圓周率「π」來形容這種水的神奇之處。
想活得健康? 18年台研究:9食物和總死亡率負相關
大家都想活得健康,醫師說,2021年一項台灣研究指出,探討飲食習慣和總死亡率的關聯性,他們追蹤了18年,列出海鮮、蔬菜等9項食物,。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發文說,很多人為了健康會吃一堆保健補充品,但他認為良好的飲食、運動、睡眠才比較重要,「2021年有一份台灣的研究,探討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和總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性。經過18年的追蹤,該研究列出12項食物,其中9項跟總死亡率呈負相關(死亡率較低)、3項則呈現正相關(死亡率較高)。蔡明劼表示,總死亡率呈現負相關的食物有,富含omega-3的海水魚、淡水魚、其他海鮮、蔬菜、海帶、蘑菇、水果、牛奶、茶;高脂肉類、發酵蔬菜、含糖飲料和總死亡率呈現正相關。他強調,「後面這3項『不健康』的食物,主要是被認為跟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eg.糖尿病)、或一些特定的癌症相關。當然這不是在恐嚇大家,這3項東西不會吃一口就死掉。自己會擔心的話,不要那麼常吃就好了。」至於9種健康食物,蔡明劼說明,「其實也不是多特別,都是平常很容易吃到或喝到的食物」,他只想強調想要,健康要從日常飲食開始。蔡明劼在留言區補充,「研究方法是對2475位台灣人進行問卷調查,找出較常攝取的食物,換算成加總計分。並且在18年後,分析這些食物與總死亡率的關聯性。」
搜奇/職業釣客湖泊釣到「金黃巨鯰」 專家揭詭異模樣:基因突變
德國有對雙胞胎兄弟先前到荷蘭一處湖泊釣魚,居然釣到一尾巨大「金黃色鯰魚」,詭異的模樣嚇壞了兩人,有專家認為,這條鯰魚可能是基因突變,也就是所謂的「白變」。據《Live Science》報導,來自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的這對雙胞胎兄弟,其中,哥哥格拉茨(Martin Glatz)是名職業釣客,日前他和弟弟到荷蘭的某處湖泊釣魚,並使用贊助商提供的釣具,原先是要釣一條大狗魚(Esox),未料竟補獲了相當奇特的黃金鯰魚,身長約47英寸(約119公分)。格拉茨看到這條鯰魚上鉤時,嚇得手足無措,趕緊呼叫弟弟準備漁網,將牠巨大的身軀撈起。這尾鯰魚除了體型相當巨大外,就連外型也相當特殊,整隻呈現鮮明的金黃色且「全身閃著金光」,原來是魚鱗閃爍著金黃色澤,這對兄弟檔最後是與鯰魚合照留念後就將牠放回湖中。「這珍貴的相遇令人震驚」,根據格拉茨表示,自己從13歲開始捕魚,從未見過這麼巨大且是金黃色的鯰魚,對於這尾特殊的鯰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專家表示,鯰魚的品種應該是歐洲地區特有的大型鯰魚「歐鯰」(Welscatfish),這是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的魚類,能生長到3公尺、150公斤重。一般來說,歐鯰都是黑色或灰色,金黃色應該是基因突變導致,也就是俗稱的「白變」(Leucism),專家表示,「白變」並非白化症,是基因突變導致動物體內色素減少,皮膚、體毛等部分會呈現白色,但眼睛顏色不受影響,過去常見的白變動物包括孟加拉白虎、白獅,先前在南大西洋島上也曾發現一隻白金色的國王企鵝。德國一對兄弟前往荷蘭一處湖泊釣魚,沒想到釣到一條金黃色巨大鯰魚。(圖/翻攝自team_fishingbrothers IG)
拯救瀕危「飯島氏銀鮈」 林管處攜手台大推生態保育
苗栗縣後龍溪與多條支流,是瀕危的1級保育類野生魚種「飯島氏銀鮈」重要原生棲地,新竹林區管理處最近特別與台灣大學,舉行飯島氏銀鮈保育行動平台會議,邀請政府機關、保育團體針對族群現況、生存危機與保育策略等議題交流,希望藉此透過各方參與與公私合作來推動保育。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飯島氏銀鮈」是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中北部後龍溪、頭前溪及其支流等溪流,喜歡棲息在河川中下游水流比較慢的水潭區,農委會在2009年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幾年各單位在河川治理工程,相繼引發「飯島氏銀鮈」保育議題及關注,像是苗栗縣府水利處去年1月向水利署爭取7200萬元,改建頭屋鄉沙河橋並整治沙河溪,經過專家學者勘察,發現沙河溪右岸箱籠區前水域,是飯島氏銀鮈族群繁衍的棲地,因而緊急停工確保生態不被破壞。新竹林管處後來也委託台大森林環境及資源學系團隊,執行飯島氏銀鮈族群生態調查與保育行動研究計畫,發現飯島氏銀鮈多分布於後龍溪支流的沙河溪、鹽水坑溪及南湖溪,偏好棲息在水流緩慢且覆有砂泥底質的環境,推測1年內約有兩個繁殖期。為更深入推動生態保育,林管處與台大舉行飯島氏銀鉤保育行動平台會議,會中,水利署第2河川局與代表苗縣府的逐跡生態顧問公司,再次分享後龍溪、沙河溪的河川治理與物種保育經驗。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則指出,淡水魚的保育不僅僅是學術研究人員的責任,最貼近物種棲地的第1線水利工程人員,跟在地民眾願意投入守護與關懷,才是讓保育工作得以推動的重要助力。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則認為同為1級保育類的「巴氏銀鮈」,其保育工作也應加強與水利工程人員的溝通;新竹林管處長夏榮生說,平台會議是保育工作推動的開端,希望透過保育平台建立各方溝通管道,共享保育資訊並交流知識。
季節交替皮膚發癢撓不停 中醫授緩解妙招
上班族小雄連假過後,回公司上班處理排山倒海的工作,在一個忙碌的下午,突然發現脖子、手臂及身體癢了起來,仔細一看皮膚上有許多大小不一、塊狀浮腫的紅疹,擦了同事給的止癢藥膏、藥水還是癢得要命,甚至帶著些微刺痛,只能不停搔抓,嚴重影響工作及心情,小雄趕緊前往傳統醫學科求診,經醫師辯證,應是近日工作壓力大引起急性蕁麻疹(風疹)發作。致癢因子 應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中榮灣橋分院中醫師唐佑任表示,致癢原因大致可區分為「外在接觸」、「內在體質」及「疾病引發」,例如皮膚長期處於潮濕狀態,春夏易發汗皰疹、洗澡用過熱的水易造成乾癢等,皆因外在接觸引起;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懷孕體質變化或食物、藥物過敏造成的皮膚癢,則是因「內在體質」導致;另外也有因黴菌、疥蟲感染(疥瘡)、尿毒症、糖尿病、膽道阻塞、寄生蟲等「疾病引發」的癢疹,原因不同,診療方式也不同。中醫正本清源 緩解方式一次看唐佑任醫師指出,臨床上病患常見急、慢性濕疹或過敏性皮膚炎造成的癢疹,中醫採正本清源方式,內服清熱濕毒方及及解毒清肝方,來清除體內風熱、利濕解毒,並藉養血潤燥,強化肝臟功能降低癢感,讓傷口加速癒合。在過敏性皮膚炎方面,中醫則用荊防敗毒方、解毒清肝方,並加服調中益膚方,加入人蔘、防風、蒲公英等藥材,不但可清除體內濕熱,也強肝固脾以改善體質,使病患盡量不受過敏原影響加速康復及避免復發。另外,春春痘(面皰)有時也會造成皮膚紅癢,憂慮失眠、操勞過度的人,女性月經不順、青春期荷爾蒙失調或增加,喜食辛辣油膩刺激食物,也會使體內毒火熾盛,此時會用降火涼血方配合清上敗毒方,個別化論證青春痘的病因採取完整治療,以避免留下傷口及痘疤,常保肌膚細緻白皙。保持生活規律 減少肌膚搔癢及紅疹唐佑任醫師以中醫觀點提醒,當皮膚有癢疹時,飲食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人工合成物,可多吃淡水魚、新鮮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質,並攝取足量的蔬菜幫助肌膚修復,烹調以蒸煮取代炒炸或燒烤,因高糖油鹽可能導致皮膚症狀惡化。而若懷疑對食物過敏,建議先停食海鮮,特別是有殼類(蝦、蟹)及深海魚(鮭魚、鱸魚、鯧魚及白帶魚等),也建議停食堅果,特別是花生及麻油,避免上火,並避免食用芒果、奇異果、榴槤、草莓等易致發過敏的水果。此外,日常生活不要用太熱的水或清潔劑沖洗患處,避免刺激皮膚。皮膚敏感的人最好不要含香精、防腐劑、過酸過鹼的產品,春夏季節變換,要注意防曬,經常曝曬易使皮膚受到刺激產生病變。
大肚溪悲歌2/鳥嘴潭工程害棲地破壞 石虎慘死50公里外海邊
鳥嘴潭人工湖工程是為解決中部用水而動工,民進黨政府視其為重大政績不斷宣傳,蔡英文總統更在植樹節時前往站台,但該工程違法傾倒土方進大肚溪,嚴重破壞當地生物棲地,石虎被迫離開家園,甚至跑到50公里外的海邊遭到路殺,鳥嘴潭違法傾倒的廢土也導致瀕危魚類「巴氏銀鮈」常棲地辮狀流消失,粗暴做法讓環保團體氣憤至極。據了解,南投縣府近年為保護石虎而祭出獎勵方案,農民採取友善方式耕作,每公頃最高核發獎勵金2萬元,若配合架設自動相機監測到石虎,可再核發獎勵金1萬元,南投也成為石虎的重要棲地,大肚溪流域則經常看見石虎出沒的身影。但石虎保育協會發現,自鳥嘴潭人工湖在2019年8月間動工以來,石虎路殺頻率大幅增加,許多「不該是牠們出沒的地方」都發現石虎遺體,連遠在50公里外的彰化都驚傳悲劇。「伸港海邊、台中市區甚至高速公路上都有石虎被路殺,這個頻率太高,分布範圍也廣的太奇怪。」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劉威廷提到,去年的石虎路殺頻率為歷年來最高,而大肚溪下游支流在2019年7月前的路殺紀錄是6筆,2019年7月至今的石虎路殺次數卻高達近20筆,總體暴增3倍之多,合理懷疑是鳥嘴潭工程破壞棲地,以及去年中開始將土方填平河床造成的影響,施工單位中水局卻堅稱「並無此事」。 面對質疑,中水局認為「培厚前後石虎是有增加的」,並在2022年4到6月的監測報告中提到,石虎常出沒之範圍的大肚溪南岸高灘地工程大致完工,對石虎干擾大幅降低,所以石虎在動物通道「被拍到數量微幅上升」。但石虎保育協會審視詳細資料,發現中水局在去年12月提供了2022年通道自動相機監測成果表,當中6月的資料不翼而飛,7、8月更是「全年使用次數最少的月份」,石虎增加說法根本是「睜眼說瞎話」。鳥嘴潭人工湖動工後,石虎路殺事件暴增,去年更是歷年路殺案最高的一年,讓動保人士心痛不已。(圖/翻攝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臉書)除了石虎外,僅存於大肚溪的巴氏銀鮈棲息地也遭受嚴重影響,巴氏銀鮈在2017公布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中被列為極度瀕危等級的名單,牠們體型嬌小、最長約10公分,且身體微微散發銀色光芒,靈動閃耀的外表有如河中精靈,水利署近年一直大力宣揚為復育巴氏銀鮈所做的各種努力,實際作為卻大相逕庭。「中水局帶教授去看已經傾倒的地方,他當然會說這邊不是棲地啊。」劉威廷提到,巴氏銀鮈以大肚溪的辮狀流為棲息熱點,而土方填平了辮狀流,中水局卻聲稱此處本就不是巴氏銀鮈偏好的棲地,更找來國內研究巴氏銀鮈的教授背書,但協會實際詢問,這才發現中水局是在傾倒土方後才找來教授,教授看著面目全非的河床,自然認為並非巴氏銀鮈習慣的環境,倒果為因的說詞再次激發動保和環保團體怒火。雙十吊橋過去因位處青山綠水中而備受觀光客青睞,但如今吊橋旁的大肚溪被土方填平,舉目所及都是灰白色的大小砂石,生物棲地也受嚴重影響。(圖/翻攝GOOGLE EARTH、讀者提供,CTWANT合成)劉威廷說,協會曾向環保署檢舉告發違法傾倒廢土行為,環保署卻回應這屬於「水利法及河川管理辦法管轄,應由該法主管機關確認是否符合規定」,甩鍋、踢皮球的態度讓人幾乎忘記環保署的主管職責,協會目前則與更多環境友善組織一起串聯發聲,希望能喚起大眾對野生動物棲地的關注,還給這些寶貴生命得以安身的家。中水局至截稿前未給出回應,而立法委員陳椒華3月22日曾針對此事召開會議,中水局當時表示,該工程有向三河局提出申請,確保填補土方不影響防洪、河道功能。三河局在會議上則說,河道填土工程旨在保護堤防與橋墩,河川局會審慎評估不讓填土影響河道安全,也會進一步了解每處工程河段是否可再調整填補工程與量能。
吃魚好處多多…營養師曝DHA數值:這種便宜又營養 4類小孩孕婦要注意
長輩常說「吃魚會變聰明」,營養師高敏敏證實此事,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很棒的Omega-3不飽和脂,裡面含有DHA和EPA,可以幫助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對於成年人還有延緩腦部和視力退化,她也列出各種魚類的DHA和EPA數值,同時也提醒有4種魚對於小孩及孕婦不宜吃太多,也建議大家深海魚或淡水魚可以輪流均衡的適量攝取。高敏敏在臉書發文表示,長輩之所以總說吃魚會變聰明,是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很棒的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DHA可以幫助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延緩成年人腦部和視力退化;EPA有助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病風險。高敏敏指出,因此不只小孩需要吃魚,覺得腦力不好使、需要吃魚油時,也可以選擇吃魚,她也PO出各種魚DHA和EPA數值的圖鑑,可以看到2項指數最高是鯖魚,每100gDHA:4503mg、EPA:2851mg。高敏敏也表示,魚類中的營養除了含有DHA和EPA之外,還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升免疫細胞健康、強健肌肉;低飽和脂肪可保持血管暢通、減少心血管疾病;維生素E可抗老、抗氧、護血管、滋潤皮膚、柔順秀髮;加上魚肉的纖維結構比較短,所以比其它肉類容易咀嚼吞咽、更容易消化吸收,供人體使用。高敏敏提醒,吃魚的份量可以依照年齡做調整,1份約為三根手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1-3歲建議每週2份,4-6歲建議每週3份,孕婦則建議每週7-9份;不過應注意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份量,如要攝取,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2份,6歲以下兒童每月不宜超過1份,同時也建議大家,深海魚或淡水魚都有豐富的營養,可以輪流均衡的適量攝取。(圖/翻攝高敏敏 營養師臉書)
被夾手怒咬到「粉身碎骨」…螃蟹最後復仇來了 他胸痛1個月染上這個
大陸一名男子被螃蟹夾手,下秒竟把螃蟹咬碎洩憤,沒想到之後連續胸痛一個月,吃抗生素治療都不見效。醫師詢問細節推測,男子應該是感染肺吸蟲病,果然施以治療後,男子順利康復。根據陸媒《南國今報》報導,湖北省十堰市一名18歲男子日前去抓螃蟹,期間手被夾住,因此氣炸反咬一口,把螃蟹咬到粉碎,一些碎殼還吞下肚,怎料到之後連續胸痛一個月,最後受不了就醫。經過肺部電腦斷層攝影,醫師發現男子雙肺多發高密度影,臨床診斷「肺炎」,但吃了許多藥都沒有改善。之後他到大陸十堰市太和醫院就醫,醫師細細詢問才發現,男子應該是肺吸蟲病。至於肺上的毛病和螃蟹有什麼關係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王梅芳指出,生螃蟹中寄生著一種叫「肺吸蟲」的寄生蟲,十堰地區也是肺吸蟲的高發地區,肺吸蟲和它的蟲卵還存在於川螺等螺內及溪水中,當人們進食未加工或者半熟的生螃蟹、螺類或者飲用了未煮沸的山泉水、溪水時都有可能感染肺吸蟲導致「肺吸蟲病」。王梅芳說明,如果寄生蟲寄生於肺部,常表現為咳嗽、胸痛、咳鐵鏽色痰等,寄生於腦、脊髓、腹腔、腸、腎、皮下等組織可以引起相應臟器受損症狀。主治醫師鄭燚則表示,男子的嗜酸粒細胞很高,身上還有遊走的結節,臨床完善肺吸蟲皮試陽性確診為肺吸蟲病,口服了一個療程的吡喹酮片後,胸痛完全消失了,一個月後肺部滲出病灶也消失了。醫師提醒,儘量不要生食肉魚蝦蟹,生食淡水魚蝦可能導致肝吸蟲病,生吃蟹可以導致肺吸蟲病,生吃福壽螺可能導致管圓線蟲病,生吃豬肉可得囊蟲病,一旦得病,疾病負擔非常嚴重,如果不慎誤食生螃蟹,飲用未加工的溪水而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
營造保育類大鱗梅氏鯿種原棲地 縣府於太武池進行野放
為營造僅存金門的保育類魚種合適的生存環境,縣府11日於太武山上的太武池辦理「金門保育類魚種大鱗梅氏鯿野放活動」,於此區域放流逾百隻大鱗梅氏鯿及金門保育類動物金龜,大鱗梅氏鯿目前已列為國家保育類野生動物,在台灣本島可以說是已完全絕跡,目前僅知在金門本島的水域中還僅存少數不穩定的族群,期待恢復過往生態榮景。楊鎮浯縣長表示,金門地區每逢下半年秋冬時節係為枯水期,於2020及2021年更是面臨金門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不僅對農業灌溉造成影響,更使得原生淡水魚類棲息地面臨嚴重的威脅。近幾年縣府除了增加蓄水空間、導入再生水系統,在林務局經費挹注下,在進行水域基礎工程的同時,同步進行移地保育、外來魚種、龜類以及斑腿樹蛙移除等行動,後續則透過營造原始生物棲息環境,等到環境合適的時候,再將物種送回原始棲地。縣長楊鎮浯今日上午,與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陳課長至瑩、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蘇課長芊遐、金湖鎮代表會蔡主席乃靖等代表,共同於金門太武池野放金門保育類魚種大鱗梅氏鯿。(圖/金門縣政府提供)建設處李有忠處長表示,金門除知名的歐亞水獺外,大鱗梅氏鯿與金龜等同樣為金門重要的保育類物種,此次選定太武池作為保種基地,係該水域為光前溪上遊區域,自然環境較為穩定,外圍環境干擾程度低,不易受到外來物種之侵襲,先前利用旱季已先將太武池中的外來種魚類及垃圾全數移除,且未來若水情穩定,此區域將自然溢流至下游的龍陵湖等區域,從源頭進行管理,透過自然繁衍機制逐步增加族群數量。再生魚坊陳光耀透露,除了太武池環境改善,目前與縣府合作,陸續在許多水源較為穩定之農塘進行改善作業。淡水水域生態系較為脆弱,許多外來魚種因為不當的放生或是刻意引入,影響自然生態,後續威脅原生魚種生存及原始生態環境,如要恢復則需要發揮更大的心力來執行!
北海岸淡水魚人碼頭掀「夜經濟」 3年吸客千萬人創收53億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今(5)日於市政會議上以「北海夜金閃閃.光的夜經濟」為主題,說明過去3年施政成果與目標「發展特色經濟及永續健康」,從「沒有」到「有」,推出從實體到線上「美味農業得來速」、白天到晚上「萬金杜鵑」與「北海潮與火」、從陸地到海洋「北海岸時尚藝術季」及從陸地到天空「淡水漁人碼頭煙火秀」,帶動地方夜經濟,3年來吸引超過1千萬人次造訪北海岸及東北角,帶動農村逾53億經濟效益。新北市農業局以「先開通路再開農路」為基礎,打造多樣農漁產品牌,透過農業創生、農村再生及青農力計畫,開發多樣農產加工品,打造農漁產業鏈,推動全年經濟。並且因應疫情期間消費模式改變,推出線上通路「美味農業得來速」,3年來累計銷售量達3.6億元,也以元宇宙概念打造虛擬魚市,融合傳統市場及電商優點,打造新商業模式,連同實體通路、智慧販賣機等通路,協助農產銷售。萬里、金山杜鵑花卉產銷班以生產杜鵑花苗為主,以往多用於工程美化造景,新北農業局為協助杜鵑產業發展,推出「萬金杜鵑」品牌,透過結合在地商家推出聯名商品,並與國際花藝設計師、青農共同布置產地花藝展,讓居民認同在地杜鵑花苗批發產業,進而變成足以代表萬金地區的地方意象。此外,也在萬里瑪鋉溪畔搭配燈飾展出上百種杜鵑,讓杜鵑花之美從白天可以延續到晚上,將北海岸打造成夜遊新景點,吸引人潮留駐,創造4.1億夜經濟產值。淡水漁人碼頭煙火秀將人潮一路由夏季延續到中秋甚至到國慶連假(圖/新北市政府提供)除了創造產業鏈外,也透過異域合作翻轉既有印象,吸引人潮湧入北海岸。中角灣是北海岸最知名衝浪天堂,白天吸引大量民眾前來衝浪,以往大多在白天停留後就離開金山。透過「北海潮與火」夜間光影藝術妝點北海岸,結合知名國際舞團火舞表演,傳遞金山特有「蹦火仔」捕魚文化,將遊客留到晚上,帶動周邊食宿商機,3年來吸引超過50萬人到訪。石門富基漁港以萬里蟹聞名,產季常湧入大量饕客,港內突堤碼頭原本僅是用來供漁船停靠,為增加漁港空間多元利用,與時尚業合作舉辦「北海岸時尚藝術季」,邀請學生設計師辦理畢業成果展,國內知名模特兒走秀展示漁港時尚,除了讓學生有個舞台實現夢想外,也改變民眾對漁港印象,逛漁港儼然成為時尚潮流,在非產季期間也能帶來人潮,銷售額成長30%。另外,7、8月為淡水漁人碼頭旅遊旺季,為延續暑假人潮旺季並帶動漁港商機,農業局特地選在9、10月以吸睛的漁港煙火秀搭配水舞聲光表演,以光影在秋夜吸引大批人潮湧入,將人潮一路由夏季延續到中秋甚至到國慶連假,3年來吸引約825萬人到訪。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農業局3年來從「沒有」到「有」,推動夜經濟帶動地方產業發展,3年來吸引超過1千萬人次造訪北海岸及東北角,帶動逾53億經濟效益,也為新北市帶來破百項全國首創及第一。未來市府也持續以「友善環境、生態共好」核心理念,協助農漁民先創通路,鏈結產業,同時跨界串聯不同領域夥伴,深耕地方,共創特色經濟,用具體行動帶給市民身心靈健康,打造健康城市。
颱風梅花送禮 民眾「海灘排隊撿海腸」回去煮火鍋
颱風梅花已遠離台灣,近日在大陸浙江、上海、山東登陸,16日又再次登陸遼寧,成為唯一個登陸東北地區的颱風。而梅花離開山東煙台後,民眾在海灘上撿海腸,回去煮成火鍋享用。據《秒聞視頻》報導,山東煙台某處海灘16日出現了很多被颱風吹上岸的海腸,民眾甚至撿了一大桶回去煮火鍋。目擊民眾表示,「之所以有那麼多海腸是因為颳颱風,颱風過後海邊都會有,現場人很多,持續排到半夜吧,早上還有去撿的,收穫也不少。」去年11月也有出現很多海腸,甚至還有出現海參。據網友「科學未來人」在微博發文說,萊州市的海腸比較小,價格便宜,而煙台的海腸又大又肥美,可以做成烤海腸、海腸撈飯,或是剁成餡拿來做水餃、直接拿來清燙都很好吃。海灘上撿海腸的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沙灘上、水裡到處都是,餓了」、「看成大量肥腸」、「只有我不知道海腸是什麼嗎」、「颱風一會吹來蝦,一會吹來海腸,真是大自然的餽贈」、「在青島吃的海腸撈飯好吃」、「養殖場的老闆要賠到脫褲了」、「我就說今天傍晚為什麼那麼多人往海邊跑,現在知道來不及了,虧了虧了」。此外,在煙台另一個海灘,也有出現大量的鯽魚、鱧魚等淡水魚,民眾說,颱風過後水庫水量充沛,水庫洩洪時會把淡水魚沖到海裡,這些魚在海水中就死了。看影片請點我。
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 宣告正式滅絕
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佈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1日晚間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另外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則是野外滅絕。長江流域分佈著多達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擁有白鱀豚、白鱘、中華鱘等大陸國家重點保護水生生物12種。其中白鱘於2003年最後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而長江鱘(達氏鱘)則是因為未能發現除增殖放流種群外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據和訊引述網世界自然基金組織(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專案)周非表示,這次紅色名錄更新結果提醒需要通過搶救性保護來扭轉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回顧近年大陸也在加大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力到。大陸農業農村部陸續發佈《中華鱘拯救行動計畫 (2015- 2030)》、《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畫 (2016-2025)》、《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畫 (2018—2035)》,例如計畫中對於長江鱘的表述則是「自然繁殖終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人工群體極需保護」。
搜奇/12歲男童釣到「3公尺活化石」 8歲童靠一支魚竿捉3百公斤巨鯊破世界紀錄
不少人喜愛釣魚,而釣到的漁獲種類或是重量、長度,就成了釣客口中熱議的話題,澳洲先前就有一名8歲男童跟著父親到雪梨外海釣魚,沒想到竟釣起一尾重達3百公斤的虎鯊(tiger shark),且打破了世界紀錄,另外,美國一名12歲男童則是釣到一尾長9英尺11英吋,換算約3公尺的鱘魚,追平愛達荷州的紀錄。美國12歲男童釣到長3公尺的鱘魚。(圖/翻攝自@KREM2臉書)綜合外媒報導,來自愛達荷州的12歲男童泰勒(Tyler Grimshaw)和父親以及釣魚嚮導韋斯那(JoeWeisner)一起淺網當地的「蛇河」(Snake River)釣魚,沒想到泰勒鏡釣到一尾巨大鱘魚(Sturgeon)。在鱘魚上鉤後,泰勒並沒有驚慌,過程中,他把魚竿夾在雙腿間,利用自身的體重當成槓桿和鱘魚搏鬥。泰勒和這條鱘魚激戰了50分鐘後終於成功將魚釣上船,他表示當下興奮到不知所措,「這條魚比我以前見過的任何東西都大」,而嚮導韋斯也難掩興奮知情,「這條魚真的很特別,牠是絕對的巨人」。熱愛釣魚的泰勒過去曾釣過重達48磅的鱒魚。(圖/翻攝自@UtahDWR推特)這尾鱘魚長達3公尺,他們在抓到後反覆測量3次,確認牠追平了該州捕獲和釋放的鱘魚紀錄。根據報導,鱘魚是地球上體型最大、壽命最長的淡水魚,外型極似恐龍,更被稱為是「活化石」,不過鱘魚目前面臨絕種危機,許多國家都加以保護。據了解,這也是泰勒釣過最長的一條魚,他還打趣裝做咬住魚尾巴,作勢要吃掉鱘魚,「味道很好、吃起來很棒」,但眾人在合照留念後就將鱘魚放回河中,期待牠能長到更大,而泰勒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釣到另一條更巨大的魚來打破自己的紀錄。泰勒釣到這尾大魚還開玩笑說「很好吃」。(圖/翻攝自Jones Sport Fishing臉書)除此之外,據《每日郵報》報導,在澳洲則是有一名8歲男童順利釣起一條3百公斤的虎鯊且打破了世界紀錄。8歲的傑登(Jayden Maillauro)從2歲開始就愛跟隨爸爸釣魚,如今是哈金港釣魚比賽俱樂部(Port Hacking Game Fishing Club)年齡最小會員的他,先前與父親及船長艾貝(IbbyDardas),乘坐7.3公尺的小船赴雪梨南部外海釣魚時,意外釣到這條虎鯊。澳洲8歲童捕獲怪物級巨鯊 。(圖/翻攝自每日郵報臉書)根據傑登表示,期間他在海上放了一排魚餌,沒想到意外引誘到這尾虎鯊,傑登發現虎鯊當下很緊張,儘管已有釣魚經驗,還是擔心若有閃失恐錯過這條虎鯊,「我希望能捕到牠,我不想失去牠,我真的很興奮」,經過一番纏鬥,虎鯊也順利被他釣起,而當眾人返回西爾維尼亞(Sylvania Marina)碼頭時,才發現打破了世界紀錄。原來,這隻虎鯊重達692磅,約314公斤,打破了世界紀錄,比1997年創下的紀錄還多了2公斤,1997年的世界紀錄,是由希斯(Ian Hissey)所釣起的312公斤的一隻虎鯊,這項紀錄已維持22年,8歲的傑登才40公斤重,但他卻只用了15公斤的釣魚竿釣起這尾虎鯊,對他來說,小小年紀能釣到「重量級大魚」,無非是一項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