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腺腫大
」 猴痘 疾管署 疫苗 本土 發燒妳常覺得很累睡不飽? 醫警告「慢性疲勞」恐增罹癌風險
你是否常常覺得很累睡不飽,小心這可能是「慢性疲勞」!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中指出,慢性疲勞不僅會讓人處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還可能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則提醒,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感染引起,嚴重恐增加罹癌風險,建議盡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對此,洪永祥也提到抗發炎食材的攝取,可以緩解身上的慢性發炎。日前洪永祥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一位30歲的女醫師案例。這名女醫師在生下第2個孩子後,面臨育兒與內科專科醫師考試的雙重壓力,經常感冒且疲勞不堪。儘管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她仍感到持續性的疲憊與不適,甚至出現微微發燒、口乾舌燥、淋巴腺腫大和全身痠痛等症狀。洪永祥診斷,這名女醫師的症狀屬於慢性發炎,已接近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了緩解疲勞症狀,洪永祥建議她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透過4個方法增強抗壓能力:1.提早入睡。2.運動。3.多吃芥藍、甘藍、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4.常靜坐冥想或泡熱水澡。而這名女醫師遵循建議照做,大約1個月後,她的疲勞感大幅改善,感冒頻率也減少。洪永祥強調,十字花科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與膳食纖維,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增加身體抗發炎能力,對改善慢性疲勞特別有效。針對慢性疲勞的誘發因子,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在臉書發文解釋,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引起,此種病毒主要藉由口沫唾液或生殖分泌物感染,而該病毒與鼻咽癌及部分淋巴癌密切相關。劉博仁強調,若長期忽視,免疫力會進一步削弱,增加感染、老化與罹癌風險,建議容易感到慢性疲勞的人應儘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生活方式,以防健康問題進一步惡化。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小夥子見女網友沒戴套…發燒起水泡「痛到睡不著」 醫檢查搖頭
一名青年今年5月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女網友,2人見面後激情難耐,沒有戴套就床戰,結果幾天後出現發燒、肌肉痛、水泡、紅疹及淋巴腺腫大等症狀,痛到難以入睡,拖到6月才就診,檢查發現是「M痘」(Mpox virus)。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指出,M痘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有傳染力,接種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全球M痘累計人數達9萬8千餘人,由於國際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暑假到來,社交活動機會大增,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符合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也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自我防護力,也保護他人。陳南松提醒,M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診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常見感染症狀包括臉部、手腳與生殖器出現不同型態的皮膚病灶、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小便時疼痛或排尿困難等。陳南松呼籲,M痘初期症狀表現較不典型,不易與其他傳染病區分。應避免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出現疑似症狀時,儘速就醫並告知疑似M痘接觸史、高風險場域的暴露,保護自己與他人。
M痘潛伏期可達21天 疾管署籲「打滿2劑疫苗」:最有效預防方式
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端午連假及暑假假期將至,社交活動機會大增,疾管署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符合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也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自我防護力,也保護他人。疾管署指出,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疾管署表示,依WHO及各國監測資料,全球M痘疫情仍持續流行,每月平均新增近8百餘例,其中美洲區約4百餘例,歐洲、西太平洋及非洲區平均1百餘例、東南亞區30餘例;鄰近國家中,中國、泰國及越南等疫情持續,澳洲及香港近期疫情有上升趨勢,日本、新加坡及印尼亦有零星病例。另近期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疫情較去年同期上升,且多屬I型病毒,與全球流行型別(IIb型)不同,需多加留意。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2日累計確診369例病例(34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10例(7例本土及3例境外),於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仍有M痘傳播風險。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2日已有7萬852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萬1280人,仍有約2萬7240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目前全國共167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今年腸病毒恐大流行!醫提醒「1疾病」長很像 10大症狀曝
「今年腸病毒可能會大流行,務必小心。」小兒科醫師許志煌近日在臉書發文示警,呼籲家長應帶家中小孩施打腸病毒疫苗,另提醒有種疾病常常會和腸病毒混淆,那就是「皰疹性齒齦炎」,其主要有高燒、孩子牙齦紅腫潰瘍,輕碰就流血等10大症狀,因為和腸病毒症狀類似,初期恐無法正確判斷,因此提醒家長多加留意。許志煌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許志煌兒科診所》發文示警,「今年腸病毒可能會大流行,務必小心。如果可以施打腸病毒疫苗,預防71型感染,可以減少腸病毒重症的機率。」他還提醒「皰疹性齒齦炎常常會和腸病毒混淆,我最近在門診也時常發現。」他解釋這是疱疹病毒感染所造成,1年4季均可發病,和腸病毒感染「不一樣的地方」,皰疹性齒齦炎發作的位置,大多在口腔的前半部,同時會造成牙齦發炎,以及口腔黏膜、牙齦、舌頭、嘴唇的破損以及流血。許志煌也列出疱疹性齒齦炎的主要症狀,包括「高燒、孩子的牙齦會出現紅腫潰瘍現象,輕輕接觸就會流血,口腔潰瘍非常疼痛,無法吞咽、流口水,往往因無法進食而造成脫水的現象。同時伴有口腔惡臭,以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許志煌續稱,皰疹性齒齦炎其實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這一點和腸病毒支持性療法大大不同。「有時候,和腸病毒的症狀有點類似,在初期無法正確診斷,請家長們要把這個疾病放在心裡。」
快訊/才撐1周就破功!國內爆2起本土M痘「現蹤地點曝」 急匡7名接觸者
我國連續3個月未出現猴痘病例,上周才宣布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疫情消除條件,怎料只撐了短短1周就破功,疾管署今(27日)公布,本周新增2起本土猴痘確定病例,2人均為30多歲男性,分別居住在中部及南部,已匡列7名密切接觸者。疾病管制署今(27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M痘(先前稱猴痘)確定病例,均為30多歲之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中部及南部,2月中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紅疹、水泡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3日、26日確診陽性,由於2名個案近期均無出國旅遊史,故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返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指出,經疫調共匡列7名相關接觸者,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經查2人皆未完整接種2劑M痘疫苗,其中一人完全沒施打,另一人僅接種1劑,提醒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儘速接種疫苗,並完成2劑施打提升保護力。疾管署提醒,民眾若出現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小孩連續發燒5天快就醫!兒科醫最害怕1疾病 嚴重恐「燒壞心臟」致命
大陸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不斷下降,流感高峰即將來臨,尤其耶誕活動之後接著跨年,人擠人狀況增加,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疫情恐怕連帶攀升。兒科醫師提醒,如果孩子連續發燒5天,就算精神再好也應該就醫檢查,因為有可能是「川崎氏症」引起,若沒有及時治療,嚴重可能會「燒壞心臟」,導致心臟血管系統受損。兒科醫師傑登在臉書發文,川崎氏症是兒科醫師最害怕的疾病之一,是一種嬰幼兒及幼兒的發炎性疾病,特別容易侵犯心臟冠狀動脈,引起血管瘤,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直接攻擊心臟導致心肌炎或心律不整,或是讓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炎形成動脈瘤,增加將來形成血栓心肌梗塞的風險。」醫師說明,川崎氏症多發於5歲以下,平均年齡為1~2歲,男女比約1.6:1,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小朋友罹患,位居世界第三高。雖然目前對川崎氏症的發病原因仍不明確,但傾向認為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且不具有傳染性,「有些心肌梗塞的青壯年,被高度懷疑在幼年時有得過川崎氏症,但沒接受適當治療才導致動脈瘤形成血栓」。川崎氏症症狀如下:1.高燒:病患持續發高燒約39~40度,且超過5天,這是川崎氏症最常見的初期症狀之一。2.結膜炎:雙眼結膜充血,但不伴隨分泌物,呈現典型的紅眼症狀。3.口腔黏膜變化:嘴脣可能出現乾裂,口腔內觀察到泛紅、草莓舌的現象,咽部也可能出現發紅。4.淋巴腺腫大:頸部淋巴腺腫大超過1.5公分,但不化膿,可能在單側或雙側出現。5.皮膚紅疹:可能呈現紅斑、丘疹、大片的潮紅,或類似蕁麻疹的鼓起,但不伴隨水泡。6.四肢腫脹脫皮:急性期內,手掌可能泛紅、腫脹;恢復期則可能有指端脫皮症狀。7.卡介苗疤痕泛紅:這是台灣兒童特有的表徵,曾接種卡介苗的疤痕部位可能會突然泛紅,這也是一個額外的特徵。醫師提到,若小孩發高燒超過5天,伴隨上述其他症狀中的4項,就可能是川崎氏症的警訊,「急性期可能會造成心肌炎、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而約20-25%的患者可能引起冠狀動脈瘤,需長期追蹤,因為巨大冠狀動脈瘤不易消失,可能導致破裂、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等其他心臟疾病」。醫師指出,「川崎氏症的治療黃金期僅有短短10天。確診後,患者應盡快接受高劑量靜脈注射型免疫球蛋白(2g/kg) 於10-12小時內注射完畢,並同時給予高劑量阿斯匹靈(80-100mg/kg/day),以有效治療症狀並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由20-25%降低至3-5%。」(圖/翻攝自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臉書)
2歲男童腺病毒引發「咽喉結膜熱」 醫一查:3兄弟交叉感染都中標
台中一名兩歲男童上週高燒不退,家長帶來到大甲李綜合醫院看診,醫師發現他喉嚨化膿,合併結膜炎,沒想到2天後,男童的4歲哥哥也來就診,同樣出現嘔吐、高燒不退住院治療。,同樣出現高燒不退還嘔吐,根據小兒科主治醫師余秋霖指出,兩名男童是因為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結膜熱」,由於活動力不足、食慾下降、高燒不退,須住院治療觀察,由於他們家中還有1歲多的小孩,進一步篩檢也中標,所幸病狀較輕微,醫師提醒,一定要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相互感染。這名兩歲男童在家高燒不退,家長帶來就診後,檢查發現喉嚨化膿,合併結膜炎,而且出現明顯的分泌物與眼屎,是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結膜熱」,由於活動力不足、食慾下降、高燒不退,住院治療,沒想到,過了兩天後,4歲哥哥也高燒不退,還不停嘔吐,檢查後也感染腺病毒,同樣病狀嚴重,也住院治療。余秋霖指出,4歲的哥哥感染腺病毒,不像傳統病狀,一般感病後會高燒合併出現結膜炎、淋巴腺腫大,病症會一起出現,但是,他發高燒住院2後天,才出現眼睛紅;目前已診治過3起類似腺病毒病症顛倒的症狀。由於該兄弟家中還有一個1歲多的弟弟,出現感冒徵狀,擔心也被傳染腺病毒,果然一篩檢中鏢,還好病況不嚴重沒有住院,給予用藥治療,至於兩位住院患者,給予用藥、支持療法,補充電解質,在高燒退了後可產生抗體、逐漸痊癒。余秋霖還表示,腺病毒好發大部分是6個月到6歲的孩童,傳統一般病狀是發高燒3至7天,還有喉嚨痛、扁桃腺紅腫、化膿,也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現象,有的會皮膚長疹子,呼籲要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相互感染。
新增23例!「30多歲女性外籍看護出水泡」 7/5起猴痘疫苗擴大接種
疾管署今(4)日公布國內新增23例猴痘確定病例,其中21例為本土、2例為境外移入個案(菲律賓及越南),居住縣市為北部15例、中部5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1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9日至6月30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6月27至7月3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4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7月3日累計確診221例病例(206例本土及15例境外移入),其中155例已康復,6例仍住院治療中、60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指出,本次公布之本土個案中,其中1例為北部30多歲外國籍女性。該名個案因6月21日身體出現水泡等症狀就醫,6月30日因症狀未緩解再度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並於7月2日研判為確定病例。因該案職業為外籍看護,衛生局已緊急聯繫並匡列高風險接觸者共6人進行相關防治措施,經初步疫調結果,目前接觸者均無出現相關症狀,衛生局持續進行可能感染源調查。疾管署表示,擴大猴痘疫苗接種對象,將自7月5日起正式調整Mpox疫苗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對象,由原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放寬為「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疾管署統計,截至7月3日共計完成62,468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已接種1劑者44,025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18,443人,約為滿4週應接種第2劑的5成,也提醒可接種第2劑疫苗之民眾,請儘速完成第2劑接種,以達9成保護力。經統計確診個案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且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患乳癌飲食如何調理? 中醫師精闢解析
乳癌雖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但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乳房健康並不難。中醫師周大翔分析,乳癌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1. 乳房大小的改變、變硬。2. 新出現的無痛腫塊,或現存腫塊的改變。3. 乳頭上有鱗片,無法治癒。4. 乳房皮膚隆起、皺紋,或看起來無光澤、有局部凹陷。5. 乳頭有濕疹樣皮膚病變、異常出血或其他不正常分泌物。6. 乳房上有靜脈曲張。7. 乳房皮膚紅腫、潰爛或橘皮樣變化。8. 乳房四周有無法癒合的傷口,或同一個傷口不斷發生潰爛。9. 紅疹、發炎不斷。10. 月經過後,乳房仍持續疼痛。11. 腋下淋巴腺腫大,淋巴腺堵塞會在液下產生腫塊。12. 手臂上方腫大。女性在洗澡時,可一手放於腦後,以食、中、無名指三指的指腹,由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如果發現腫塊,要立即去醫院做乳房攝影檢查。高糖、高熱量飲食曾罹癌機率 癌友建議採低脂高纖飲食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乳癌放化療的患者尋求中醫的協助,通常會以緩解其放化療副作用為第一要務,唐朝孫思邈《千金藥方》強調「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所以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癌友們,飲食上的調理格外重要。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在臨床上常常發現會乳癌患者,撇除家庭遺傳與病史,有很高的比例飲食習慣以高熱量,高糖,高油脂以及常吃加工化學合成食品為大宗,當上述類食物過量攝取時,容易上身體轉變成濕熱體質,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也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乳癌病友接受化療而產生的假性停經症狀,容易潮熱、盜汗與心悸,在中醫的觀點是屬於陰虛血燥的體質,周大翔中醫師指出,此時身體屬於容易發炎狀態,為了因應後續可能的手術、放化療,癌友的首要任務便是儲備體力,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多半會伴隨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疲倦等副作用,在吃不下以前就該顧好營養,建議以優質蛋白搭配低脂高纖的飲食為原則。控制飲食,降低脂肪攝取可減少乳癌風險,尤其要避免高油脂和高糖飲食。建議選擇低脂肪的白肉、海鮮和大豆製品作為蛋白質來源,減少紅肉攝取。烹調方式宜以清蒸和水煮為主,避免煎炒和油炸,以減少攝取的油脂量。周大翔中醫師建議選用健康的油脂來源,如無調味的堅果、橄欖油和苦茶油,有助於增加體內Omega-3比例,減少發炎反應,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此外,應避免過多攝取加工肉製品和含有化學添加物的食品,以及避免使用類賀爾蒙藥物和含有雌激素的美容食品,如阿膠、紫河車、鹿茸,海馬等中藥材,使用中藥材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的建議。加強蔬果攝取有助調節荷爾蒙 優質蛋白質助修復針對預防乳癌,女性朋友可以採取高纖飲食,這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建議飲食以蛋白質和五榖根莖類為主,並加強蔬果攝取。蔬果中的營養素有助於減少癌變風險,蔬菜宜以煮熟方式烹調,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和2份水果,也可以部分替代主食為未精製澱粉,以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並減少油脂負擔。此外,均衡攝取有助於身體調節女性荷爾蒙。然而,部分人可能選擇採取生機飲食,完全不吃肉只吃蔬菜,但這對於乳癌的康復並不理想。周大翔中醫師指出,優質的高蛋白攝取有助於組織修復,素食者可以透過奶類、蛋類和豆製品補充所需的蛋白質。若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容易疲勞且免疫力下降,對於乳癌的康復也不利。因此,在飲食中仍需保持均衡攝取。化療會讓人味覺變苦,病人會較喜愛吃重口味食物,烹調時可加酸味,有助增加食慾,如檸檬、醋、蕃茄、梅子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平常洗澡時可以用溫水沖乳房,經常拍打(手掌拱起來呈空心狀拍打)按摩乳房,加上按摩足底,暢通淋巴預防乳腺炎,從中醫角度,在腳的第二趾趾踝上方,有胸部淋巴腺的反射區,脾胃自律神經結也在腳趾處,經常活動腳部,能預防乳腺發炎、暢通淋巴。
新增4例流感重症死亡 猴痘本土病例再增17例
疾病管制署27日表示,國內目前流感仍處高原期,上週新增29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為18例男性、11例女性,發病日介於6月6日至6月23日,其中2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22例具慢性病史;另新增4例死亡(3例A型H1N1、1例A型H3N2),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均為男性,發病日介於6月11日至6月15日,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其中3例具慢性病史。疾管署統計,上週(6月18日至6月24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76,297人次,相較前一週(79,957人次)略降,主要受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整體疫情仍處高原期,須持續關注連假後疫情變化。另疾管署說明,上週無新增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4例重症,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伊科病毒21型、克沙奇A4型及A6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今日也公布國內新增17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居住縣市為北部11例、中部4例、南部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8日至6月24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6月20日至6月26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26日累計確診198例病例(185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 140例已康復,5例仍住院治療中、53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統計截至6月26日止,全國共104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為增加民眾接種方便性,其中11縣市、30家合作醫療院所有提供夜間或假日門診服務。呼籲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https://gov.tw/3SG),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儘速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
端午連假別鬆懈 疾管署示警:6大疫情蠢蠢欲動
22日是端午連假,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監測,目前國內有6大疫情仍在蠢蠢欲動,分別是新冠、流感、腸病毒、登革熱、日本腦炎與猴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提醒民眾,呼籲民眾放假這段時間還是要做好自身防護,避免染疫。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3日至19日新增16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均居住臺南市,分別為仁德區12例、東區3例及永康區1例,新增病例與首例病例具活動地或居住地關聯性,研判為群聚疫情。截至6月19日,國內累計17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均居住於臺南市,另有49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15例)、馬來西亞(12例)、越南(7例)、泰國(7例)、馬爾地夫(4例)、印度(2例)、菲律賓(1例)及寮國(1例)移入。另,國內新增3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為高雄市岡山區2例及臺南市西港區1例,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等高風險場域。截至19日,累計6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為高雄市4例,臺南市及花蓮縣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場域。猴痘方面,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9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其中18例為本土、1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居住縣市為北部11例、中部4例、南部4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14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6月13日至6月18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39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截至19日,國內累計確診181例病例(16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123例已康復,6例仍住院治療中、52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流感方面,疾管署表示,流感併發重症個案持續增加,預期疫情將持續至7月,故再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下稱公費藥劑)使用條件「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限至今年7月31日止。防病毒方面,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2歲男童,於今年6月5日發病,6月15日病況穩定出院,經通報檢驗後於6月19日確認感染克沙奇A4型併發重症。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伊科病毒21型、克沙奇A6型及A4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6種疾病中,其中幾種與呼吸道有直接相關,呼籲民眾出遊時,尤其到人潮眾多的地方是,還是要戴口罩自保。新冠肺炎部分還是要完整接種疫苗,如果有出現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
猴痘疫情燒進南台灣!南投2男長水泡、淋巴腺腫大 就醫才驚覺確診
南投難敵猴痘疫情!南投縣衛生局指出,截至12日止,本縣累計2例本土病例,分別為35歲、51歲男性,發病日介於上月27日至28日,因身體長水泡、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就醫採檢通報確診,2人均無國外旅遊史,皆有高風險親密性接觸行為,匡列高風險接觸者7人。南投縣衛生局建議,接種猴痘疫苗預防。南投縣衛生局局長陳南松指出,猴痘(Mpox)以性接觸傳播為主,須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才有較高傳播風險,常見感染症狀,包括臉部、手腳與生殖器出現不同型態的皮膚病灶,淋巴結腫大、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小便時疼痛或排尿困難等。衛生局表示,截至12日止,南投縣累計2例猴痘本土病例,分別為35歲、51歲的男性,發病日介於5月27日至5月28日,因身體出現水泡、淋巴腺腫大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並通報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同住家人共7人,因猴痘病毒潛伏期為5天至21天,因此已對相關人員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疫調人員指出,確診的2名男子均無國外旅遊史,不過都有高風險親密性接觸行為,1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染疫,另1人無接種疫苗;目前2人已結束第1階段自主健康管理,進入第2階段居家自主健康管理。陳南松呼籲,接種猴痘疫苗,是預防猴痘病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接種1劑有4成至8成保護力,而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其保護力可趨近9成,2劑疫苗至少間隔4週(28天)以上才可接種;建議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等近半年有高風險性行為者,可至醫院接種猴痘疫苗;若出現疑似症狀儘速就醫並告知接觸史,保護自己與他人。
猴痘疫情延燒!花蓮出現首例 單周狂加18例創新高
本土猴痘病例再創新高,東部也首度淪陷!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再寫下單周新高紀錄。其中花蓮也首度出現個案。新增本土猴痘個案縣市分布分別為:新北市4例,高雄市、南投縣、桃園市、台中市各2例,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台北市、宜蘭縣以及新竹縣各1例。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3例、東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30日至6月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3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46例病例(134例本土及12例境外移入),其中83例已康復,9例仍住院治療中、5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以及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6月5日止,全國共96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且為增加民眾接種時間安排之彈性,其中10縣市、19家合作醫療院所有提供夜間或假日門診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5日共計完成44,68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67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44,413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42,21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35,269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9,411人(約為滿4週應接種第2劑的37%)。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確診個案中9成無接種疫苗,有16人曾接種過猴痘疫苗,但大多(11人,約7成)是在接種第1劑疫苗前或接種後14天內暴露。該署提醒,有關暴露後預防接種,需於無症狀時接種,方可具保護效果,民眾如已出現猴痘症狀,如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則不建議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具保護效果,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疫情延燒!累計確診破百例 疾管署:今新增20例創新高
疾管署今公布本土猴痘新增20例個案,其中17例為本土、3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泰國2例及日本1例移入,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6例、中部1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1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16日至5月2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80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該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9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53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4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2日共計完成32,608人次猴痘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9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2,410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1,04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29,942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2,666人。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2日止,全國共8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單周新增20例猴痘「創新高」 疾管署提醒「打疫苗14天後才具保護力」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0例猴痘病例,其中17例為本土、3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泰國(2例)及日本(1例)移入,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6例、中部1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1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16日至5月2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80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該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9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53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4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2日共計完成32,608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9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2,410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1,04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29,942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2,666人。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2日止,全國共8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又增12例!均為本國籍男性 韓國案例也激增「旅遊有風險」
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2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0例、中部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3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3)年4月15日至5月12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9日至5月1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0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2022)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65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疾管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91例病例(81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46例已康復,6例仍住院治療中、3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15日,共計完成27,55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5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7,392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6,540人次。疾管署表示,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服務之2萬瓶猴痘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完成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供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為因應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民眾接種需求及提升服務的方便性與可近性,統計截至5月15日止全國共7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可直接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欲進行接種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猴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資訊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另為加速提升疫苗接種涵蓋率,縣市衛生局亦將針對轄內資源、服務量能及優先接種族群接種可近性等,進行綜合評估,視需要協調合作醫院加開夜間或假日門診,或設置社區外展接種站,提供猴痘疫苗接種服務,詳細資訊可洽各縣市衛生局。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Mpox疫苗的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方開始產生保護力,對於疾病之防護才會有效,因此提醒在14天內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再增15例! 疾管署緊急增購疫苗已抵台「下周開始接種」
疾管署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確定病例,為14例本土、1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14例為本國籍男性、1例為外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2日至5月7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9例病例(69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37例已康復,8例仍住院治療中、3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8日共計完成25,255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22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5,133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4,528人。第二階段疫苗(1萬瓶疫苗)預計於5月中旬完成接種服務。疾管署表示,因應猴痘防治需求緊急增購之20,000瓶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於5月8日晚間運抵台灣,待完成通關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程序後,於本週撥配至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有關第三階段疫苗接種作業,疫苗可供應量較多,醫療院所也已累積疫苗接種服務經驗,為提升服務的可近性與民眾預約接種的方便性與彈性,同時考量民眾數位落差或語言隔閡,以及需檢核符合接種第2劑條件等作業,經綜合評估且與衛生局研商後,由縣市衛生局因地制宜針對符合接種對象需求安排多元接種服務。其中符合近6個月曾有高風險性行為的民眾,可依各縣市衛生局的接種規劃,直接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衛生局亦將視需要設置社區外展接種站提供接種服務。第三階段接種服務預計下週開始,詳細可預約接種醫療院所服務資訊等,將於下週二記者會說明。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猴痘疫情持續延燒!本土再增12例 首見6旬老翁中鏢
猴痘疫情持續,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近一周國內新增12例猴痘個案,皆為本土案例,分布為新北6例、台北2例、新竹縣2例、桃園1例、彰化1例,皆為本國籍男性,其中一名為60多歲男性,為目前國內最年長的猴痘確診個案。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和上周新增15例相比,猴痘疫情持平,沒有出現令人擔憂的「等比級數上升」情形。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周新增12例猴痘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北部11例及中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3月16日至4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皰疹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4月18日至4月25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國內累計52例,分別43例本土、9例境外移入;其中25例已康復,11例仍住院治療中,16例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全球猴痘疫情已趨緩,上週新增低於100例,本週新增8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區及西太平洋區;惟亞太國家近期疫情上升,日本自今年2月起病例數驟升,迄今累計120例,韓國疫情亦呈快速上升趨勢,自今年4月起已累計確診26例,另泰、星、港等國均有零星報告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4月1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82%。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25日共計完成1萬5724人接種猴痘疫苗,其中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共接種1萬5345人。第二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共3萬個名額,已於4月24日上午登記額滿。目前疾管署正在採購下一批猴痘疫苗,預計5月中下旬到貨,第三階段將可提供6萬人接種。羅一鈞表示,近期接獲外界反映疫苗意願登記有數位落差等問題,將與各縣市衛生局研商第三階段接種事宜,提供因地制宜、較多元的接種服務方式。
猴痘激增15例…羅一鈞曝恐爆到5月初 自備床單防感染「抓錯重點」
疾病管制署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13例本土、2例境外移入個案)。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以潛伏期推估,4月底、5月初是疫情發展關鍵期,可能有潛藏個案陸續發病;至於有專家提出到旅館自備毛巾、床單預防染疫,他直言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提醒民眾勿抓錯重點。疾管署指出,13例本土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北部12例及南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於3月26日至4月16日間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紅疹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4月11日至4月17日確診。2例境外移入個案則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及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確診前均有境外活動史,並於回國後陸續出現症狀,於4月11日確診。羅一鈞表示,以目前有限疫調、發病日與暴露接觸史等資料推估,猴痘確診個案的增加,和清明連假時間較長、社交活動頻繁有關,主要傳播途徑仍是人與人間的親密接觸、性接觸等,發生情境包含三溫暖等營業場所,或者透過網路交友軟體與不特定人士、不熟識的人接觸為主。羅一鈞表示,新增的15例個案都沒有接種過猴痘疫苗,社區整體感染風險提高,加上猴痘有21天的潛伏期,估計從現在開始一直到4月底、5月初,都是疫情發展關鍵期,不排除後續有潛藏個案發病,另近期也有出國人潮,觀察鄰近的日本、韓國疫情升溫,東南亞也有案例出現,確診個案恐持續增加。至於有專家提出到旅館自備毛巾、床單預防染疫,羅一鈞直言,經參考猴痘傳播力與侵襲率等相關國際文獻證據,以及先進國家對於猴痘確診個案之隔離政策與處置措施,又考量猴痘傳播具侷限性,須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才有較高傳播風險,應避免和不特定人士進行親密接觸,呼籲外界勿抓錯重點。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17日共計完成7,024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43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6,981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6,826人。另,自4月10日開放第二階段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至今日中午12時,完成登記民眾計25,163人,將依據民眾登記順序與所選擇醫院提供名額,依序寄送電子郵件通知民眾進行門診預約掛號。請民眾於收到預約掛號通知後,至所提供的醫院網站連結,完成預約掛號,並依掛號時間前往醫院接種疫苗。目前尚有4,837個名額可登記,請符合條件民眾儘速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https://mpox.cdc.gov.tw/)」登記,以完成疫苗接種,保護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