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球
」 癌症 血癌 周邊血IU自爆罹罕見疾病! 自曝身上部分皮膚已壞死:連針刺都不會痛
南韓人氣女星IU(李知恩)近年戲劇、歌唱2開花,從貧窮逆境翻身的經歷更是讓人嘖稱奇,出道後累積大批死忠粉絲。她近日才獲得美國《告示牌》雜誌評為「南韓第一藝人」,卻在此時傳出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Skeeter syndrome),對蚊子叮咬會出現異常的嚴重反應,甚至IU也坦言身上「已經有一部分皮膚壞死」。據韓媒報導,IU近日登上好友劉寅娜主持的廣播節目,兩人話題聊到「殘酷二選一」,在「整晚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但沒有被叮」,與「沒被蚊子干擾但隔天起來發現被叮咬」中間,會選擇哪個選項時,IU罕見露出困擾的表情,沉重表示:「兩個都不喜歡。」IU透露,她從小罹患罕見疾病「斯基特症候群」,若遭蚊子叮咬,就會出現異於常人的大面積腫塊,甚至發炎、流膿,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吃抗生素。而且小時候被叮咬的部位,一直到現在都留有疤痕,甚至該部分的皮膚已經壞死,「就算用針刺都不會痛」,所以她坦言:「我比起蟑螂,其實更討厭蚊子。」根據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資料,斯基特症候群」是蚊子叮咬後出現大面積局部炎症反應,並伴隨低燒,特別容易在2至4歲兒童發生,易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此症在蚊子叮咬後數小時內發生,而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則需2到3天。可由蚊子叮咬數月之後,患者血清可測得對蚊蟲唾液腺抗原之特異性抗體IgE及IgG增加,來確診「斯基特症候群」。林口長庚指出,雖然此疾大致預後良好,但該院曾收治一名7歲男孩,只要夏天一到,蚊子叮咬後局部便出現嚴重潰爛,水泡,腫脹,甚至發燒,全身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抗生素治療無效。經檢查發現病患有慢性EB病毒感染,血液中的白血球有一半是大型顆粒性淋巴球(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即所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故確診為「蚊蟲叮咬過敏症」(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 簡稱HMB)。根據日本學者研究:HMB乃因蚊蟲唾液腺抗原引發患者CD4+T淋巴球活化,進一步誘導慢性EB病毒感染之自然殺手細胞大量增殖,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轉化為淋巴腫瘤,不可不慎。
晚期肺癌新突破!連續免疫合併治療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有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並伴有肋膜間皮瘤,經過兩年免疫合併治療,經影像檢查後顯示幾乎沒有癌細胞,六年多下來,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檢查,生命品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另一位50多歲女性患者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因無法忍受鉑金化療的副作用,醫師建議嘗試免疫合併治療,經過七年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癌細胞大幅減少,且身體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頭號健康隱憂!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選擇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由於肺癌早期多無症狀,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過去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治療,但對許多晚期患者來說效果有限。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種選擇,除了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突破。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 連續超過7天要留意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指出,過去20年來,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數約13,000例5。黃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其實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持續超過七天、連續咳嗽超過兩周,應有所警惕並就醫檢查,特別是無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對肺腺癌的影響,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因此戒菸對於預防肺癌極為重要。從副作用大的化療 到精準標靶治療的演進黃醫師回顧,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和放療,但這些方法的毒性強、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後,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標靶治療成了新的治療方式,對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的病人標靶效果相當顯著,但對於基因檢測陰性的病人,仍需接受傳統化療。免疫調節劑的突破 啟動T淋巴球對抗晚期肺癌2015年,免疫調節劑的出現為晚期肺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黃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透過啟動體內的T淋巴球來對抗腫瘤細胞,打破腫瘤細胞表面PD-L1與淋巴球上的PD-1結合所形成的保護膜,讓淋巴球能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顯著延長了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使用免疫調節劑依PD-L1表現決定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治療黃醫師說明,目前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方式多樣,需根據患者的PD-L1表現來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根據國外臨床研究,PD-L1高表現(超過50%)的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調節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現(1-49%)或低表現(小於1%)的患者可合併化療或使用雙免疫調節劑。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黃醫師建議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持續兩年免疫調節劑療程 顯著提高五年存活率根據臨床研究,持續治療兩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達到五年穩定的成果,對比過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項很顯著的進步。黃醫師指出,免疫調節劑的療程建議持續兩年,許多患者在接受兩年治療後會自費延長療程。良好醫病關係與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療法效果提升黃醫師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堅持與配合。他表示,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得到身體的治療,還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對於他們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面對肺癌這項重大挑戰,黃俊耀醫師呼籲全體國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屬及癌友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政府已開始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助於精準醫學的發展,幫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適的治療藥物;若沒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可使用免疫調節劑。黃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藥上市,他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與醫生合作治療,期望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台灣肺癌治療的成果,讓病人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希望。
台中女腹脹上吐下瀉…罹罕見「嗜酸性腸胃炎」 元凶竟是床被單
台中一名30歲女子因腹脹、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掛急診,一驗發現白血球超標,但沒有發生症狀,最後診斷出罕見的「嗜酸性腸胃炎」,而元凶竟是家中的床被單。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政祺收治病例,這名女子症狀類似細菌性腸胃炎,但白血球飆高,尤其嗜酸性白血球比例飆到正常值6倍,是少見的非典型腸胃炎,假如沒有對症治療,很容易反覆發作。據悉,女子在急診抽血驗出白血球數高達23000(正常值為400至10000),其中嗜酸性白血球比例29%(正常為5%),腹部電腦斷層發現小腸壁變厚,且有明顯腹水情形,經收治住院治療。李政祺指出,女子因明顯腹水,經抽出約800CC腹水並做化驗,發現嗜酸性白血球高達76%,經胃鏡取胃黏膜做切片檢驗,胃黏膜的嗜酸性球異常增加。人體白血球以嗜中性球和淋巴球占絕大多數,還有極少比例的嗜酸性球和嗜鹼性球,嗜酸性球過高又有腸胃發炎現象,排除其他原因後,確診為罕見的「嗜酸性腸胃炎」。醫師提醒要定期清洗床被單,杜絕過敏原塵螨滋生。(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通常罹患嗜酸性腸胃炎的高危險群,是有過敏體質的人,女子做過敏原檢查,發現對塵螨過敏程度較高,推測其過敏體質接觸到獨特的過敏原後,將白血球中的嗜酸性球吸引到腸胃黏膜,導致小腸壁變厚、胃部發炎,也出現腹水,表現的症狀和細菌性性腸胃炎相似,包括腹脹、腹痛、嘔吐、腹瀉情形。李政祺提醒,在台灣罹患嗜酸性腸胃炎的比率約10萬分之6.3,算是少見的疾病,如果當成一般腸胃炎治療,復發的比率很高。好在女子接受類固醇藥物治療後,腹水已消去,腹脹、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痊癒。李政祺叮嚀,患者一定要完整服用藥物療程,不能因症狀改善就自行停藥,否則仍有復發的可能,同時也要定期清洗床被單,杜絕過敏原塵螨滋生,以免再引發嗜酸性腸胃炎。
兒童癌症發病進5年創新低?醫師:受疫情「這因素」影響
根據兒癌基金會資料顯示,2022年兒童癌症新發個案數為436人,每十萬人發率生為12.7,創下近五年新低。不過專業醫生指出,這或許與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少去醫院而延遲診斷的影響有關,實際趨勢還需近一步觀察。兒癌基金會近期發布一則2018年到2022兒童癌症發病數據,相比往年發病率都高於13,2022年兒童癌症發生率卻下降至12.7。根據這樣的情況,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部長王昱程提到,可能是因為兒童癌症發病原因與成人有所不同,且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就醫習慣改變所致,實際情況還需多加觀察。對此,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提到,兒童癌症不同於成人,缺乏顯著的致病因子,多屬於非家族性基因變異所致。兒童心臟科主任賴俊維就指出,兒童癌症中,白血病的發病率佔了三成,4歲以下更為常見。數據顯示,自民國84年至111年,白血病診斷個案高達5354人,白血病又可以分成四種型態,包括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主要是以發病的病程及位置來做區分,而「急性」的意思就在於,它的病程很快,通常會快到還沒察覺症狀,就被診斷為白血病,所以很難去及早發現。而最常見的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就是淋巴的位置產生了病變,根據統計約有 7 ~ 8 成的小孩都是屬於此種類型的白血病。針對上述情況,兒科部主任巫康熙強調,小朋友若有莫名其妙的疼痛、瘀青或不明原因腫塊,這極有可能是兒童癌症早期的徵兆。兒童癌症的治癒率相對高,所以當孩子確診時,就應該及早進行治療,平常也應多觀察家中小孩有無異狀,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比閃電擊中機率更低!弱勢癌終於盼來希望 新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以下簡稱 WM) 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形容WM為「弱勢癌」也不為過。直到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BTKi)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才終於讓WM患者和家屬看到了希望!在台灣,WM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四,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以上,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僅有36%。臨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之間卻又找不出病因,還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身心承受極大壓力。化學免疫療法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一線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張正雄院長指出,年滿65歲以上且有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被視為高風險,其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於一般WM患者。加上年長者多患有心血管等共病症,治療策略不僅應積極處置,更要注重用藥安全性。回顧過去經驗張正雄院長曾遇過一些年長患者因化療而併發肺部感染,差一點就發生不敵病情而離世的憾事,使他更加強烈呼籲專業醫師在制定 WM治療策略時,應全面考慮高風險族群的病情發展速度及共病狀況,還有可能無法忍受化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指出,儘管過去數十年來癌症醫學取得顯著進展,然而一些少見癌症 (如WM) 因患者人數過小而面臨難以取得臨床試驗進展、容易漏診或誤診、缺乏專用藥物等挑戰,實屬弱勢中的極弱勢。患者代表陳女士十分感慨,回溯30多年前的初次確診,她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治療,也曾因經濟負擔讓她放棄治療,一身的病痛與被宣判絕症的絕望,讓她從未想過竟能健康迎接70歲生日。她由衷感謝社會各界和健保署的努力,提高 WM患者對新藥的可負擔性,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黃泰中秘書長指出,根據國健署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癌症登記報告,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相較十年前已成長了1.4倍,達到4,261人/年,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更躍升至男女十大癌排行症的第十名。淋巴瘤與其他固態腫瘤不同,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此一特性使得患者初期可能在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他呼籲,當民眾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持續約二至三周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作為陳女士的主治醫師,張正雄院長也分享他多年來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的診療經驗,並特別補充血液高度黏稠症(Hyperviscosity Syndrome,HVS) 對患者帶來的危害,如貧血或異常出血、因神經病變導致麻木等 WM特殊症狀。他解釋,巨球蛋白指的是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 (IgM) 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當IgM濃度超過4000mg/dl或血清濃度高於 4CP時,就可能發生多處黏膜不正常出血。在臨床上,20至30% WM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病變,例如視力模糊或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喪失;嚴重者甚至引起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透過IgM基因檢查、骨髓穿刺和切片檢查,可以在早期鑑別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疾病,有助及早制定WM治療計畫。他特別提到,現在的骨髓檢查跟大家對「抽龍骨水」的想像完全不同,技術非常純熟,在門診僅需不到半小時就能完成,是最快速診斷血液腫瘤疾病的方法。呼籲患者切勿因對檢查的迷思而錯失儘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WM) 的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在 WM治療已經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簡稱 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 (NICE)的準則。依照此先進之照護指引,當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應積極評估改用耐受性高的標靶藥物。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對新型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感到振奮。她表示,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佔十大癌症中第四位,藥費更是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令人欣慰的是,在健保署及社會各界的協力下,新一代BTKi的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519天(短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726天),這表示WM患者的需求得到更廣泛的重視。期盼未來健保政策更加深入支持弱勢癌,提供更多先進治療機會,同時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她罹罕病靠葉克膜維生,終等到大愛肺臟 雙和醫院13小時馬拉松式換肺手術助重獲新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受罕見基因性疾病「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簡稱LAM」的影響,40多歲的凃小姐自五年前發病以來,飽受胸悶、胸痛困擾,因肺部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導致瀰漫性肺間質改變,氧合指數每況愈下,嚴重時只要深呼吸就會引發氣胸無法呼吸,睡覺時也得戴上氧氣鼻導管來穩定供氧,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危及生命安全。肺部逐漸喪失功能 終等到大愛肺臟雙和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肺部逐漸喪失功能,雖兩年前已登錄肺臟移植等候名單,但一直等候不到合適的器官,今年6月更因嚴重呼吸衰竭住進外科加護病房,得用葉克膜(ECMO)搶救才得以維生,所幸在一個月後等到合適的大愛肺臟。若再晚一些,會相當不樂觀。專科團隊配合 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雙和醫院在接獲通知後,由郭光泰醫師率領的肺移植團隊便立即啟動,進行資訊確認、血液及淋巴球交叉配對等術前準備,並率隊前往取得大愛器官,同日晚間由郭光泰主任主刀及資源整合,直到隔日下午才完成肺臟移植手術,歷時近13小時。不僅為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更是雙和醫院在移植醫學領域上的重要里程碑。雙和醫院程毅君院長指出,肺臟移植為外科高難度的手術,除捐贈前的篩選、配對等要求不易達成外,因肺臟與支氣管相連,且需長期與外界空氣接觸來進行氣體交換,感染風險大幅提升,其次則是胸腔部位血管錯綜複雜,出血問題、手術時長及術後的照護對醫療團隊都是考驗,需要多專科團隊的緊密配合才能克服難關。術後照護不得鬆懈 共照團隊助恢復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在術前裝葉克膜維生超過一個月,抗凝血劑讓術中、術後出血狀況變得棘手,後續透過雙重血漿換置術(DFPP)才逐漸改善,另外,凃小姐過去的氣胸病史,也讓胸腔沾黏問題更嚴重,本次移植手術不僅歷時長,難度也相當高,就像是超級馬拉松般困難;此外,術後的照護也相當重要,除安排呼吸治療師協助復健外,凃小姐臥床已久,背部、腿部肌肉出現萎縮、無力狀況,協助恢復肌力,進而提升生活品質為接下來的課題,在共照團隊近3個月的支持下,凃小姐行動及呼吸功能逐漸恢復,出院指日可待。
破除3大錯誤迷思!淋巴瘤無良性皆「惡性」 謹記7症狀早發現、治療
淋巴存在身體各處,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不過許多人對淋巴瘤卻不太了解,認為只有淋巴結才有淋巴瘤的可能,甚至有些民眾認為淋巴瘤和其他腫瘤一樣有分良性、惡性。為破解「淋巴瘤」的錯誤觀念,北榮血液科醫師王浩元整理相關Q&A,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淋巴瘤迷思1: 淋巴瘤有良性、惡性?淋巴瘤(lymphoma)其實就是「淋巴癌」,沒有良性、惡性之分。王浩元醫師表示,只有「淋巴結腫大(enlargement of lymph nodes)」才有分良性、惡性,而良性的淋巴結腫大主要是發炎、感染所致,通常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至於惡性的淋巴結腫大,則是因為癌細胞浸潤造成,不會消退。造成淋巴結腫大的癌細胞,可能是從其他地方的腫瘤癌細胞轉移而來,也有可能是來自於淋巴結該處的「淋巴癌細胞」。當淋巴細胞轉變成「淋巴癌細胞」,就可能形成淋巴癌,因此,淋巴癌只是造成惡性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之一。王浩元醫師說明,由於淋巴球細胞可以簡單分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因此淋巴癌也可以依照淋巴球細胞的種類,分成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淋巴瘤迷思2: 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的?坊間流傳「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這是正確的嗎?王浩元醫師表示,以往所謂好治的是指「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B細胞淋巴瘤,病理切片只有少少幾顆淋巴癌細胞,而難治的是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病理切片視野所及大多是癌細胞,但現在用好治的、難治的去形容淋巴瘤已不太恰當。王浩元醫師說明,在過去只有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的年代,相較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不過過去15年來淋巴瘤的治療突飛猛進,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或細胞免疫治療被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坊間流傳的說法並不太恰當。淋巴瘤迷思3: 淋巴瘤只會出現在淋巴結?許多人在頸部、腋下觸摸到硬塊,大多都會有所警覺可能是淋巴結出現問題,但王浩元醫師指出,淋巴瘤雖然最常發生於人體的淋巴結,但它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等。雖然,頸部、腋下、腹股溝等3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當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是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我們摸不到的地方,例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謹記淋巴瘤7症狀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王浩元醫師表示,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等7症狀都有可能是淋巴瘤,民眾可用「燒、腫、癢、汗、咳、瘦、累」7字訣記憶,無痛的腫塊是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雖然最常出現於淋巴結區域,但要再次強調,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不限於淋巴結。醫師也提醒,民眾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即使是淋巴瘤的第四期,仍然存在治癒的可能性,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型態可分成近百種淋巴瘤診斷,而不同的淋巴瘤有各自對應的治療策略,唯病人、家屬、醫護三方密切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成功治療的機會。
罕見「麻生病」台灣絕跡 印尼看護來台卻發生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一名來台已6年的印尼看護,因手腳關節疼痛,且開始出現紫斑前往就醫,但卻遲遲無法找出病因,最終病情惡化轉往三軍總醫院,才發現這是台灣絕跡的罕見「麻生病」,但由於初期未能接受妥善治療,後續因壞死性的過敏性血管炎,經搶救後仍不幸死亡。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王永志收治了這名32歲的印尼看護,他分享該個案在台當醫療看戶長達6年,發病前10個月開始出現間歇性關節疼痛,包括雙側肘部、手指關節和膝關節等處,當時並未接受適當藥物治療,後續四肢皮膚出現紫斑狀病灶,才到醫院就診,藥物治療數天後病情仍惡化,因此轉診到三軍總醫院。王永志表示,病患入院時病況危急,四肢皮膚已呈現壞死情形,經由皮膚切片顯示出小血管具有血栓形成,伴隨嗜中性球、淋巴球和巨噬細胞浸潤,特殊染色發現耐酸性桿菌,並經由基因檢測確定為麻風分枝桿菌,透過疾管署取得治療藥物。麻生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主要是與患者長期密切接觸,或經由鼻腔、上呼吸道黏膜接觸到含有細菌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潛伏期持續時間約2至20年,疾病會影響周邊皮神經、皮膚及黏膜,造成各式各樣的臨床症狀。這名患者也出現了麻生病產生皮膚變色的雷諾氏現象,這樣的狀況相當罕見,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過敏反應引起壞死性的過敏性血管炎,診斷極具挑戰,病程進展快速且具威脅性,特點是四肢皮膚出現紫紺狀的斑塊,造成嚴重壞死病灶,常因疾病的延遲診斷導致缺乏適當的治療。王永志指出,麻生病在台灣極為少見,甚至算是早已絕跡,主要為東南亞地區境外移入個案,每年確診個案大約都在10人以內,臨床醫師常常容易忽略,透過這起特殊案例希望提醒民眾,若是有長期東南亞地區旅遊史或是當地移入之民眾,當出現異常皮膚表現時,千萬不要忽略一些罕見疾病包括麻生病,要儘速至大醫院就診。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 816療法可消滅病毒
B型肝炎治療突破瓶頸!國際自然療法專家潘念宗9月於「量子醫學」講座發表消滅病毒的新療法,透過BDORT(O環測試法)輔以肝炎標本檢測,施以水針灸「量子醫學816療法」,有效排除體內的「汞」、B肝病毒、石棉、整聯蛋白β-1(CD29)、過量電磁波、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幫助A肝、B肝、C肝和愛滋患者恢復健康。病症卡關 體內含汞恐有高度危險性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B型肝炎若不治療恐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然而,許多人並不知自己有B型肝炎。經過幾年COVID-19肆虐,潘念宗在治療確診者時,發現有些病患潛藏B型肝炎病毒,當排除體內的「汞」後,同時也消滅了B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的病毒與毒素。汞(mercury)是地殼中自然存在的元素,也是一種神經毒物,會傷害人體的中樞系統、腎臟、大腦,甚至造成先天缺陷。潘念宗說明,體內若有汞,會造成下述危害:破壞粒線體,使細胞沒有能量,引發許多疾病。汞會破壞染色體,使細胞癌化。破壞蛋白質,使細胞酵素遭到破壞。1997年証實,汞使細胞產生病態自由基,這種因為過量的氧化壓力產生病態自由基,會破壞細胞、組織,引發炎症甚至壞死。另外,汞使得抗藥性活動基因活躍,導致藥物失效。汞也會破壞免疫系統B細胞,施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如何檢測汞是否存在?潘念宗表示,可以透過化學測定、物理測定、量子測定來檢查。化學測定:女性常擦的口紅汞含量較高,可送到衛生單位用化學測定鑑別。物理測定:物理測定的部分,目前最尖端的儀器是蘇聯聖彼得堡大學研發的 RA915 雷射分離儀器設備,可以檢查到ppb的10億分之1(十的負九次方),即使微量也可檢測出來。量子測定:使用順勢療法,把汞試劑稀釋成濃度最低的10的負400次方,透過糾纏共振現象來確認是否有汞存在,是目前最嚴格的測定方法。結合經絡穴位 量子醫學816療法利用水針灸排汞潘念宗提及,許多人施打疫苗,打的是含防腐劑摻汞的室溫疫苗。汞對人體危害甚鉅,幾乎是人類病症的卡關者。例如乳癌病患體內若有汞,「治療也一定失敗」,他因此為病人實施「先排汞、後治療」的程序。汞就如火車頭,當汞排出體外時,能帶出後面很多車箱內的毒素,跟著一起排出體外,例如病毒、EMF、石棉、癌幹細胞(CD24、CD44、CD133)等毒素。根據國際自然療法學院表示,自然療法是一種強調人體自癒力的醫學,提倡使用無副作用、無侵入性、無創傷性的方法改善病患的身體健康。主要分類有:能量醫學、環境醫學、運動醫學、情緒療法、草藥及營養療法、膳食療法、物理療法、水療法等。潘念宗表示,「量子醫學816療法」是非常精準先進的量子醫學,消滅B型肝炎需要全身清淨解毒途徑(Full Body Detox Pathway),並具備BDORT(O環測試法)、20條經絡系統、23個穴位、順勢療法、量子光儀器、太陽風暴等5項原理的知識與臨床經驗。此療法使用9393噴液,可提高長壽基因蛋白、正常幹細胞、粒線能量系統與殺手性T淋巴球,殺死躲在細胞內的病毒,並且有效排除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登革熱等病毒。以噴液體噴完全臉(約需3瓶共60cc ,噴400次)。由於臉、耳、手、腳等有諸多穴位,用雙手掌輕輕將噴液塗擦整臉、兩耳與腳底。噴過噴液後去排尿,體內毒素會隨著尿液排出。大陽風暴對電訊網和人類健康影響甚鉅 3招防堵此外,潘念宗也發現,今年7、8月診治77個病例,原本毒素、病毒出現在不同的經脈位置,但太陽風暴一來,釋放爆發性輻射,使得患者毒素病毒多集中在足陽明胃經St12「缺盆穴」,故太陽風暴不可不慎。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近2百年來地球發生36次瘟疫,其中有27次與太陽風暴有關。通常人類身體約有2萬高斯EMF,但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病患臨終前的電磁波(EMF)會高到480,000 Gauss,尤其太陽風暴來臨時,人體電磁波更會高達4,320,000 Gauss。當太陽風暴來臨時,許多有病症的民眾感到身體不適,潘念宗除了使用順式療法標本的816新療法為病患診治,也提供幾個方法以減低危害:盡量不出門,不得已需出門,最好攜帶可阻擋EMF的特別傘(檔汽車前窗玻璃的遮陽板材質)。有太陽風暴的日子,回家要馬上洗澡,以降低EMF。如何知道是否有太陽風暴?以BDORT手法持480,000 Gauss的磁鐵棒,指向當地天空,兩手容易拉開即是有太陽風暴。
天明製藥企業第二曲線 從0到1創造再生醫療新里程碑
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6659,下稱:天明製藥)自1968年成立以來,以科學中藥、一條根、台灣清冠一號等產品聞名。在台灣製藥業中,天明製藥是唯一一家同時擁有檢驗、製藥、銷售、醫療軟體和再生醫療GTP細胞製備場所的公司。天明製藥在產業界的投入速度和準確度相當快且準,詹詠寧董事長表示中醫藥、再生醫療及醫療軟體,現為天明製藥最主要的產業服務發展目標,目前已服務超過1962家基層中醫診所和702家合作藥局,市場覆蓋率近60%,形成一個整合型服務鏈。再生醫療領域,天明製藥在短時間內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於2018年開始建置「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成功獲得臨床IND試驗計畫的批准。在詹詠寧接任董事長的帶領與傳承,於申請後期的一年內連續獲取TAF檢測實驗室(編號:3982)及GTP細胞製備場所(編號:TP112C032)認證。天明精準GTP細胞製備中心專注研發和生產免疫細胞治療與細胞委託產品,已成熟的製備技術服務《特管辦法》開放項目,接受醫療機構委託生產NK自然殺手細胞。未來,會因應法規的調整,投入研發製程。「天明精準TAF檢測實驗室」(編號:3982)業已通過符合主管機關規範標準的受託檢驗單位,檢驗把關細胞品質。天明製藥詹詠寧董事長表示,回歸在醫療選擇權上,希望台灣能加速通過法規為癌症患者能提共更多的治療選擇。(圖片提供/CTWANT拍攝)之所以選擇進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而不是免疫藥物治療領域,天明製藥詹詠寧董事長表示原因有兩點。首先,製藥產業有西藥、中藥,另一塊則是生物製劑三個領域,天明製藥希望臺灣加速通過完善政策和法規,讓俱備GTP資質的細胞製備場所,未來能生產高品質的細胞產品,受益醫療機構和民眾。其次,天明製藥希望通過細胞治療的研發和臨床應用,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整合治療選擇。 除此之外,天明製藥也積極投入臨床合作已跟亞東紀念醫院投入合作研發腫瘤浸潤淋巴球TIL細胞先端技術。延攬國內腫瘤內科權威醫師賴基銘教授擔任醫療長,提升與醫院和學術機構進行臨床研究和技術交流的橋樑。人才是公司寶貴的資產,使得天明製藥投入再生醫療領域,能以跨界合作和知識共享的方式,加快研發和推廣,同時更努力舉辦各式再生醫療論壇,期許提升台灣再生醫療領域的服務新契機。天明製藥在免疫細胞治療癌症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更專注於研究NK自然殺手細胞技術的增殖,這種先天性免疫細胞具有強大的毒殺能力和高效的作用機制。許多醫師也指出,末期病患的免疫系統已難以提供有效的自體免疫細胞。如果能夠提早應用細胞治療方法,將有望使更多病人獲得有效的救治。目前,已經成功申請通過「實體癌第四期」的治療,新案「第一至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治療計畫案已接受主管機關審查,這些治療適用多種常見實體癌患者。 臺灣細胞治療經過主管機關多方研議,參考歐美與日本雙軌制管理模式在2018年通過《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技術。美國產業界與病人在2015年推動「right to try」運動,希望病人更早使用再生醫療。因為過去,當癌末病人在已經失去其他治療選擇時,只能去日本接受治療,這個運動的興起促使人們關注台灣末期癌症患者無法合法獲得這種先進治療方式的問題。詹詠寧董事長說明:「目前天明製藥與台北中山醫院合作成立了中山天明細胞治療中心,邀請專業臨床醫師,包括:賴基銘醫師、李世明醫師、吳濬哲醫師、施俊雄醫師、陳文哲醫師等人,根據《特管辦法》,已經通過CI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 「實體癌第四期、第一期至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癌症別:肝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胰臟癌(第四期)、肺癌、卵巢癌、腎臟癌、乳癌(第一到三期)」、NK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癌第四期,癌症別: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卵巢癌、乳癌、胃癌、腎臟癌、頭頸癌(含鼻咽癌)、食道癌、神經膠質母細胞瘤、胰臟癌」和自體脂肪幹細胞計畫(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治療方案,並提供精準醫學檢測,以服務民眾。」天明製藥為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尤其對於傳統治療無效或無法進行其他治療的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圖片提供/CTWANT拍攝)台灣是全球第二個將細胞治療列為常規醫療的國家,這對於台灣人民在癌症治療和退化性疾病方面是一個新的里程碑。而天明製藥在癌症治療領域的努力和成就將為國內外需求者帶來巨大的幫助。在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尤其對於那些經歷傳統治療無效或無法進行其他治療的患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透過增強免疫系統的能力,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地對抗癌細胞,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品質。 天明製藥除了與台北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光田綜合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安醫院雙十分院提出了治療計劃。此外,他們也在推廣國際醫療,讓海外的癌症患者、恩慈治療等有需求的患者來台接受治療。治療結束後,這些患者可以返回居住地並繼續追蹤和持續照護,以滿足患者在治療需求方面的互助互惠,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希望更好地照顧全民健康。 天明製藥在細胞治療領域的耕耘和創新,詹詠寧董事長接任傳承,帶領團隊共同創造企業發展第二曲線。從0到1投下龐大的資金與人力,不斷研究發展,回饋社會,促使傳統中藥邁入現代化、期望在經營團隊帶領及全體同仁努力下,發揮團體共榮的精神,繼續推動中西醫整合與再生醫療發展,提供患者高品質產品,使製藥產業更加卓越成長。
夫妻「1抗原」太相似導致反覆流產! 減敏治療可增加活產機率
38歲瑤瑤(化名)經歷了四次懷孕初期的流產,多次檢查後被診斷為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進行免疫學檢查後,發現她和丈夫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高度相符,可能是導致反覆性流產的原因;經過經驗性減敏治療後,她成功懷孕,順利產下了健康的嬰兒。三次流產率高達31% 逾半夫婦不明原因「反覆性流產」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醫師蕭存雯說明,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一次流產後再次流產的的機率為15%;連續2次流產,下一次流產率為17至31%。據美國生殖醫學會2020年報導,約2%的育齡夫婦受苦於反覆性流產,其中約一半可找到原因,如先天性血栓疾病、抗磷脂抗體症候群、解剖構造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和內分泌失調等。但仍有50%的夫婦受苦於不明原因的反覆性流產(Idiopathic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母體免疫耐受性失調 「減敏治療」增活產機率蕭存雯表示,由於胎兒一半的組成是來自先生,對母體來說屬於半個外來物,為避免排斥反應,母體在胚胎著床及懷孕期間會產生免疫容受性,形成幫助母體容忍帶有父源抗原的胎兒安全的在媽媽子宮內生長發育。然而,部分患有反覆性的夫婦,可能因為身體裡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抗原相似性太高,反而無法啟動媽媽身體的免疫調節反應。因此,若有反覆性流產的病人,就會考慮夫妻一起做「免疫學檢查」,確認是否為免疫機能異常而造成,並考慮接受「減敏治療」。減敏治療 增加活產機率「減敏治療」做法及可能的機制,是將先生或第三者血液中的淋巴球分離出來後,分次打到媽媽的皮下組織,逐步促進母體產生阻隔性因子,以適當引發免疫調節反應,避免因異體免疫功能異常的反覆性流產,藉此增加活產機率。而在減敏治療前需要接受常規血液檢查,避免血液途徑傳染的傳染性疾病(如:B型、C型肝炎、愛滋病、性傳染病等)發生。每次的施打必須慎重,醫師會評估當天是否適合施打,臨床顯示有部分接受減敏治療後發生輕微的過敏反應,如局部紅腫、微熱感等,而極少數會引發全身性過敏反應。非全是年紀問題 積極治療、對症下藥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蕭存雯強調,反覆性流產或是不孕不全然是「年齡」的問題,年輕女性也可能遇到備孕困難的關卡,建議若有此方面的困擾,應及早積極治療並尋求生殖醫學科醫師幫助,抽絲剝繭的找出問題點,各個擊破以進行精準的個人化懷孕計畫。
血癌兒又發病「急尋當年捐贈者」!父曝最新進展:恩人應該得知了
一名劉姓父親在臉書發文求助,由於孩子罹患T-ALL白血病(又稱血癌),幸虧2年前獲得恩人捐贈周邊血才得以續命,怎料孩子今年血癌再度復發,急需當年的捐贈者再度救命,希望透過網路力量找到對方,後來劉父也撤文並指出,「已經獲得正常管道的大力協助。」對此,他今(14日)再度透露最新發展。劉父周三(12日)在臉書曬出一張暖心小卡,並發文透露「如果您對這張卡片感到熟悉,您就是我要尋找的人」,原來孩子罹患白血病,幸好2021年配對成功幸運獲得周邊血救命,「但他今年年初病情再度復發,經台大醫生判斷後,建議他要到國外尋求CAR-T治療,由於國內2位合格的捐贈者因為家庭因素無法捐贈,因此需要您(恩人)再度捐贈淋巴球」,礙於法律規定,院方無法提供捐贈者的相關資料,他只能透過網路途徑尋找當年的恩人。貼文曝光後,立刻湧入大批熱心網友轉發,劉父昨(13日)再度發文曝喜訊,「目前已經獲得正常管道的大力幫忙,先前文章一併撤下」,並向網友們致謝。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劉父今(14日)受訪時表示,透過臉書發文求助實屬無奈之舉「沒有別條路可以走」,而當年的捐贈者應該已經得知此消息了,如今也收到許多回饋表明願意驗血,目前則「被動」等待大家捐血,期盼完善資料庫後,不僅自家孩子能獲得救治,也能讓更多病友受益。對此,慈濟醫院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表示,院方已經收到對方主治醫師申請啟動骨髓捐贈配對,將盡全力協助媒合與治療。
PO文救血癌兒「急尋好心人」 父今天曝喜訊感謝大家
一名男子昨天(12日)在臉書PO文寫下,他的小孩因罹患血癌,於2021年時遇到好心人捐贈周邊血,小孩才得以續命至今。不幸的是在今年初,小孩的血癌又復發了,期望可以透過網路找到當年那位好心人,請求她的協助。貼文一曝光,就受到很多熱心網友的分享,在網路上瘋傳。不到24小時的時間,男子再次PO文表示,感謝大家這一天的幫忙,感激不盡,謝謝大家的分享。PO文的男子姓劉,他表示自己的孩子在2021年8月時被發現罹患了血癌,慶幸的是當時有人捐周邊血,才讓孩子當年從鬼門關前逃了回來。沒想到不幸的事又發生了,小孩的血癌在今年初再次復發,醫師建議劉先生可以帶著孩子到國外尋求CAR-T治療,而且已經聯絡上中國上海交大,但國內另外2名捐贈者,因為其他因素而無法捐贈。所以劉先生才想說透過網路的力量,希望2021年出現的那位好心人,可以再次捐贈淋巴球給小孩。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顯示,CAR-T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的英文縮寫,2017年8月30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了地球上第一個CAR-T細胞。這是是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自體T細胞,它可以產生人工T細胞的受體做為一種免疫治療。這樣的治療方式是利用嵌合抗原受體識別癌細胞,讓癌細胞遭到打擊和消滅。科學家從人類體內獲得T細胞,改造它們後,將它們輸入癌症患者體內來攻擊癌細胞腫瘤。CAR-T雖然被稱為癌症治療的海豹特種部隊,這種治療方式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存在,包含了神經毒性以及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神經毒性可能累積在血液或淋巴系統裡,在臨床上出現的形式有很多種。經過CAR-T治療後的患者有79%會出現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會出現的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腎功能下降。
兒血癌復發「急尋2021年捐贈者」!爸爸曬小卡求助:拜託聯絡我
是在找你嗎?一名父親在臉書發文求助,由於孩子罹患T-ALL白血病(又稱血癌),幸虧2年前獲得恩人捐贈周邊血,才得以續命。怎料,孩子今年血癌再度復發,急需當年的捐贈者再度救命,希望透過網路力量找到對方,喊話「如您仍願意相助我們,拜託您聯絡我!」該名父親昨(12日)在臉書曬出一張暖心小卡,並發文透露「如果您對這張卡片感到熟悉,您就是我要尋找的人」,原來孩子罹患白血病,幸好2021年配對成功幸運獲得周邊血救命,「但他今年年初病情再度復發,經台大醫生判斷後,建議他要到國外尋求CAR-T治療,由於國內2位合格的捐贈者因為家庭因素無法捐贈,因此需要您(恩人)再度捐贈淋巴球。」他隨即透露,礙於法律規定,院方無法提供捐贈者的相關資料,只好透過網路途徑尋找當年的恩人,「我願盡一切努力,讓您一同與我們前往國外醫院,如您仍願意相助我們,請您向我聯絡。」尋人啟事曝光後,熱心網友紛紛轉發至各大社團,並留言打氣「已轉發,希望有好消息,祝一切順利,早日康復」、「祝福你,之前陪阿孫在兒醫治療,我感同身受」、「希望可以讓她/他看到訊息和你聯絡!請加油和保重!」、「希望您的小孩能順利找到捐贈者,希望每一位病友都能平平安安的度過這個難關。」
免疫新招1/對抗「突破性感染」有絕招 醫:疫苗打「這裡」效果更好!
由於Delta病毒傳染力極強,台灣頻頻出現突破性感染案例,根據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自7/2至10/29共有578名境外移入病例,其中189例符合突破性感染,比例突破3成以上,近日更出現國內首例接種4劑疫苗依舊突破性感染的案例,案16529分別接種2劑AZ、2劑BNT,卻依舊中鏢。一份最近發表的英國研究顯示,英國接種滿2劑新冠疫苗者,每500人中就有1人發生突破性感染,約占0.2%左右,而影響突破性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疫苗種類、接種時間多長、變種病毒強弱、個人免疫反應。其中,接種疫苗後引發的個人免疫反應相差甚多,舉例來說,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效果就比較差。「關鍵就在於肌肉量!」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黃信彰理事長表示,維持免疫力的重要新觀念就在於肌肉,因為肌肉除了能維持生活自理能力,也能活化免疫細胞,「所以新冠疫苗才會注射在肌肉層,因為這裡是免疫重鎮!希望能刺激出更多的抗體生成!」但由於大多數老年人的肌肉量較少,疫苗刺激出的免疫反應也就跟著減少,所以效果才會不佳。德國癌症研究中心也曾進行研究,希望了解肌肉量流失如何影響免疫系統,因此將名為「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的病毒,分別注入肌肉量不一的小鼠身上,結果發現,肌肉量較多的小鼠較能抵抗感染。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發現小鼠的肌肉細胞會對慢性感染做出反應,釋放出介白素-15(一種細胞激素,在免疫系統中主要刺激T細胞的增生),肌肉量愈多的小鼠釋放愈多,這能讓免疫T細胞潛藏在骨骼肌中,避免消耗T細胞數量,使免疫系統能夠長時間對抗病毒攻擊,這項研究也發表於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除了飲食均衡之外,多到戶外運動也能刺激骨骼、肌肉生長,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圖/焦正德攝)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是對抗病毒的方式之一,但多數人卻往往忽略,尤其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流失,員榮醫院家醫科醫師黎雨青說,「研究顯示,40歲之後,每10年身體就會流失8%的肌肉量,但多數人並沒有感覺,只覺得自己變得虛弱,但就醫又查不出哪裡生病,最後只能歸咎於『老了』!」黎雨青說,根據西班牙一項大型研究顯示,肌肉量流失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當肌肉量下降10%時,感染風險就會增加;下降20%時會影響傷口癒合;下降30%時會虛弱到臥床;下降40%時死亡率就大幅增加,而其中多數皆是死於肺炎,顯見與呼吸道疾病非常相關。疫情期間,許多長輩都減少外出的機會,黃信彰也提醒:「肌肉流失速度比想像中更快,若是缺乏運動會更惡化!」建議秋冬防疫應該從「增肌」做起,均衡飲食、多外出活動,才能維持充足肌肉量,進一步提升免疫力。
紅斑性狼瘡治病關鍵找到了! 國衛院揪出「基因兇手」助及早診斷
自體免疫疾病是我國十大重大傷病第三名,也是門診第三常見疾病。它是一種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異常活化而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疾病,例如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往往難以早期診斷出來,因而延遲了治療時機。患者飽受病痛之苦,必須終生治療與用藥,承受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因此自體免疫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醫界長久以來的挑戰。臨床上很難及早診斷症狀輕微的全身性紅斑狼瘡(SLE),並且發現SLE患者多為女性(占9/10),病患家族中也常發現不只一位家人罹患SLE。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譚澤華特聘研究員與莊懷佳助研究員團隊,與台中榮總副院長藍忠亮醫師(現中國醫副院長)、高醫大顏正賢前院長組成合作研究團隊,以及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洪維廷醫師、陳一銘醫師共同研究,證明MAP4K3 (又名GLK)蛋白激酶基因變異為SLE關鍵致病因子。此項研究已在今(2021)年10月發表於全球知名、風濕病醫學領域研究型第一名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國衛院譚澤華特聘研究員率合作團隊,自2009年起研究SLE致病成因與精準之生物診斷標記,分析臨床檢體及基因改造小鼠研究,在2011年首度發現調控發炎反應的酵素蛋白激酶GLK是自體免疫疾病SLE的致病關鍵。再歷經7年研究,證實GLK過量表現在SLE病患之T淋巴細胞中,誘發IL-17A細胞激素大量產生,是造成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元凶。然而,GLK過量表現於SLE病患中的成因,多年來仍懸而未解。為了增進統計分析之信賴度及研究結果之廣效性,研究團隊結合了中榮及高醫兩端的SLE病患檢體,以深度次世代基因定序(30萬reads/ gene)分析健康者、SLE病患、病患家屬之DNA樣本共431例。研究發現高達四成的SLE病患帶有GLK基因之體細胞性基因變異(somatic variant)或遺傳性基因變異(germline variant),這些基因變異造成GLK之mRNA或是蛋白質過度穩定而增量,因而誘發IL-17A細胞激素產生,導致自體免疫疾病。若能定期追蹤帶有GLK基因變異的女性家族成員,可望藉由基因檢測篩檢,提早在輕症時即診斷出SLE,以利及早治療。除了鑑定出SLE疾病相關之基因變異,國衛院免疫醫學中心團隊乃全球首度為MKRN4基因驗明正身,推翻科學界既往認定MKRN4為「假基因」(pseudogene)的概念。研究證明MKRN4實為帶有重要功能之泛素酶,MKRN4泛素酶負責將過多之GLK泛素化且引發GLK降解而減量。然而帶有特定的GLK基因變異時,則會逃脫MKRN4調控之GLK降解作用,造成GLK在T淋巴球中過量表現,誘發IL-17A導致之自體免疫反應。目前國際上研發的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療法著重於生物製劑,如:抗IL-17A抗體目的在抑制細胞外過量的IL-17A,然而抗體藥發展成本較高。譚澤華特聘研究員研究團隊已開發可精準鎖定GLK之小分子抑制劑,直接從源頭關掉使IL-17A無法產生,具有潛力發展為成本較低的自體免疫疾病小分子標靶藥物,期待進一步推展臨床試驗。此次多機構長年不懈的合作研究,帶來高度臨床應用價值的發現,GLK基因深度定序期待推動成為全身性紅斑狼瘡或是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精準個人化醫療基因檢測項目,嘉惠自體免疫疾病高風險族群。
治癌這樣吃1/同樣罹病生死卻迥異 醫師:關鍵在發炎指數!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8年度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連續38年高居死因之首,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比10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12秒。研究顯示,無論是哪種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比例均偏高,高達75%癌友確診時已被診斷出營養不良。基隆長庚醫院林奕岑營養師說,「多數患者都是沒有食慾、體重下降才就醫,因此才發現罹癌,其實這時候身體已經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正是身體發炎才導致罹患癌症,若是沒有改善,還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圖/馬景平攝)「以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為例,大概每2位就有1位患者正處於發炎狀態。」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說,由於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負責吞噬病菌,當身體發炎時,嗜中性球會大量增加,淋巴球則會減少,因此經抽血檢查,若嗜中性球數量為淋巴球數的三倍以上,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研究顯示,若是發炎指數愈高,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就會愈短,這也是為何一樣罹癌,有些患者治療效果好、有些則較差的原因,而結果往往就是生死兩途。抽血檢查後,若發現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多於「淋巴球」太多,就顯示身體正在發炎,也會使癌友的存活期縮短。(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除了利用抽血得知是否發炎之外,體重也是一個觀察指標。「我當時吃不下、體重驟降,所以醫師就趕緊幫我安排營養門診。」48歲的簡小姐罹患大腸癌,一確診就立即手術切除腫瘤,但因為厭食而瘦了一大圈,根本沒辦法進行後續的化療。若一個月體重降1%、六個月降10%以上就是警訊,而食量降低1/3、疲倦也都是相關症狀,後來經過抽血檢查,簡小姐的發炎數值果然超標,於是林奕岑便著手安排營養改善計畫。體重下降是癌友身體發炎的症狀之一,尤其進入治療階段,情況可能更加惡化。(圖/123RF)「簡小姐有個迷思,她認為反正活動量不多,所以也不必吃太多,還可以餓死癌細胞,但這是錯誤觀念。」林奕岑說,癌友所需的營養與一般人不同,需要高熱量、高蛋白、EPA脂肪酸、適醣、適脂,簡稱「5好」飲食原則。在這樣的原則下,簡小姐挺過種種不適與副作用,目前進行到第17次的化療,即將抵達治療的終點站。
新冠肺炎與感冒症狀怎麼分? 醫師曝2大關鍵
中國大陸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全球民眾人心惶惶,尤其現在正值流感、感冒的的流行期間,新冠肺炎症狀又跟感冒很類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中心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分析,在沒有旅遊史的線索前提下,新冠肺炎與感冒幾乎很難光靠症狀去區別;但就目前臨床症狀觀察,兩者若要說有什麼最大不同,他從病例報告上分析,「幾乎沒有流鼻水」、「不帶痰的咳嗽」,是區別新冠肺炎與一般感冒的2大關鍵。謝宗學在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表示,上月31日時,自己帶了2位研究醫師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美國首例武漢肺炎病例報告,他問2位醫師:「在沒有旅遊史的前提下,如何只依靠臨床症狀,懷疑病人可能感染武漢肺炎?」2名醫師皆回答「無法判斷」,因為新冠肺炎症狀太不典型,如果光靠症狀,實在很難和其他感冒病毒做出區別。謝宗學在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的分析。(圖/翻攝臉書)謝宗學根據該病例報告與其他研究進行分析,目前他發現,罹患新冠肺炎最大與其他感冒病毒的分別,在於新冠肺炎「幾乎沒有流鼻水」及「大多數是不帶痰的咳嗽」這2大關鍵差別。謝宗學進一步提到,以臨床症狀來說,新冠肺炎有點類似「黴漿菌感染」;而從血液報告來看,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呈現白血球低下、白血球中的淋巴球也低,近似「流感病毒感染」;若從胸部X光片觀察,其感染不像一般細菌肺炎,常是單側、界線分明的斑塊,而是「雙側、毛玻璃浸潤」,症狀近似SARS,甚至比SARS更嚴重。謝宗學指出,如果病人沒有明確的旅遊史、接觸史,若發現臨床症狀像黴漿菌感染、血液檢驗的白血球分析像流感病毒感染,需將其納入武漢肺炎鑑別診斷。而若併發重症時,如果胸部X光片類似SARS,也需高度懷疑,可能是罹患新冠肺炎重症。謝宗學也提到,自己的分析只是基於目前現有的研究報告去觀察,未來醫界若對武漢肺炎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謝宗學最後並提醒,光依靠臨床症狀、血液報告、胸部X光的檢測,是無法完全「確診」新冠肺炎的,最終的診斷,還是要以PCR篩檢,才最準確。
【舒心BAR】吳若權:遠離癌症要靠自己
醫學上的角度來看,可能致癌的因子,包括:基因、飲食、作息、生活習慣,以及種種汙染。但最關鍵的原因,其實是免疫力降低。癌症時鐘快轉,每年罹癌人數不斷的增高,罹癌的年紀也在逐年下降。我身邊有很多年輕的朋友,三十幾歲就罹癌,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幾年前我的母親,也在一夕之間,被診斷出癌症的末期。幸好及時接受最先進的西醫治療,再配合中醫調養,目前病情獲得很好的控制。也許你跟我一樣,有類似的經驗,常常聽到癌症這個名詞。但直到它發生在我們最近的親友、甚至是自己身上,才突然驚覺原來癌症離我們這麼近。依循醫囑 提升免疫《癌症的真相》一書作者泰‧波林吉(Ty M. Bollinger),在一九九六至二○○四年期間,有七名家庭成員因癌症過世。他因此走遍全球,訪問醫生、科學家和癌症存活者,盡可能地學習不同種癌症的治療方法,同時汲取醫療產業相關知識。其中包括各種另類、自然療法。他認為:絕大多數的疾病包含癌症在內,可以很容易地預防,而且有機會痊癒。很多罹癌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癌症之後,心中會浮現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我?」就醫學上的角度來看,罹癌的原因,不外乎是接觸到一些可能致癌的因子,包括:基因、飲食、作息、生活習慣,以及種種汙染。但真正會讓癌細胞形成、發展成腫瘤,甚至帶來致命的威脅,最關鍵的原因,其實是免疫力降低。因為只要人體免疫系統低下,導致無法杜絕不正常的細胞萌生,也無法在這些不正常細胞發展為成熟的惡性腫瘤之前消滅它們。最近這幾年,正逐步興起而且受到醫學肯定的免疫療法,之所以能夠產生非常明顯的療效,就是基於這樣的理論,而挽救某些病人的生命。我認為,無論病人罹患哪一種的癌症,不妨盡速諮詢二位以上醫生的意見,再從中選擇自己最信任的醫療處理方式,開始治療。等到西醫診斷明確,治療方式確認後可以用中醫輔助。或許每個醫生建議的療程、用藥,都有他的主張。病患或家屬也可能有不同角度的意見,但只要回到以「保護免疫系統,可以正常運作」為最核心的思考,就可以在茫然中找到對治的方向。除了醫藥的協助,充足的營養、睡眠,適當的運動,尤其「保持樂觀的精神,每天開懷大笑!」是提升免疫系統最珍貴,也最不花錢的處方。肯定自己的努力,感恩別人的付出,學習以正念度過療程,終必走向康復的道路。輕量多動 流汗排毒此外防癌最有利的武器是運動。我為你節錄《癌症的真相》書中有關運動的四個觀點,最後第五個觀點,是我陪媽媽治療癌症過程中,實際運動經驗的分享:一、流汗可排除身體的神經化學毒素運動可以讓身體大量流汗,而流汗是身體排毒的重要方式之一。身體有兩種不同的汗腺,包括遍及全身的「外分泌汗腺」,和只存在於頭皮、腋下及生殖部位的「內分泌汗腺」。流汗除了可以「排毒」,也能釋放出抗菌物質二、有氧運動使血液和氧氣流動透過激烈運動用盡全身力氣時,能夠提升心跳率,也能將攝氧量最大化,對於心臟、肺、血管有所幫助。無論騎腳踏車、走路、跑步、游泳,甚至是跳舞,一天進行不間斷的體能活動至少二十分鐘,一個星期三次,每次達到最大心跳率的六○%(或更多),能讓你睡得更安穩、想法更正面。三、反覆彈跳有助去除毒素和癌細胞反覆彈跳,是比較激烈的有氧運動,對淋巴特別有幫助,因為它在活化淋巴系統的同時,也能最大化的去除毒素和癌細胞。「淋巴球」是淋巴系統的初級細胞,占白血球約二五%,它能帶出並清除異常的身體細胞,包括癌細胞。四、重訓鍛鍊肌肉、減少身體缺氧只要持續、適當地做有氧運動,並結合重量訓練,不但能有效增強心臟、肺和免疫系統,還能製造肌肉和消除肥胖。透過重訓器材,做一段不超過四十五分鐘的循環訓練,以較輕的重量做較多的次數,一次約二十下,它能增加心跳率並增長肌肉,同時減少身體缺氧。如果你想要避免癌症和慢性病,建議每日做較低強度,連續多次的訓練會比較好。五、若無法做激烈動作,打太極也很不錯我媽媽是一位曾經二度中風的患者,二十年前就失去自由行動的能力。她兩年前罹患癌症,在榮總接受西醫的免疫治療後,惡性腫瘤獲得很好的控制而消失,但後續有些副作用需要長期調養。我陪媽媽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接受日間照護,清晨每天都要打太極,儘管媽媽是坐在輪椅上,用手跟著螢幕上的網路影片比畫,加上現場有醫師親自帶領示範,二十分鐘下來,也能流出滿身汗,是個很有效的運動。以上所分享的運動觀念,不只是可以幫助到癌症患者,以及相關親友,其實對每個人的自我保健,也都適用喔。———————————————《癌症的真相》作者走遍世界,訪問醫生、科學家和抗癌成功者,發現許多替代性自然療法具有驚人功效,並使上千個幾近癌末的患者有顯著的復原成果。———————————————吳若權身兼暢銷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企管顧問、生涯顧問、情感與親子專家,以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看更多↓↓《舒心Bar》吳若權:逆轉變調人生《舒心Bar》吳若權:憤怒中療癒痛苦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6期《周刊王》和2162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24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時報周刊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