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液
」 暈眩勿輕忽耳鳴、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醫警告:嚴重可能耳聾
60歲的王媽媽(化名) 因眩暈長期反覆發作,吃藥未見改善,抽血檢查未發現貧血、高血脂問題,由子女帶媽媽來看診,診間發現患者身型肥胖、脖子較粗短,且問診時家屬反應王媽媽的鼾聲可從2樓傳到1樓且有健忘問題,經過睡眠檢測發現王媽媽患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正壓呼吸器治療2星期後眩暈症狀不藥而癒,健忘情形也獲得了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增加突發性耳聾、耳鳴、眩暈風險嘉義長庚耳鼻喉科蔡明劭主任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就是人在睡眠期間發生呼吸暫停導致缺氧狀況。此症會影響內耳,造成突發性耳聾、增加耳鳴、眩暈機率,有以下四個主要原因:1.夜間間歇性缺氧:夜間間歇性缺氧除導致內耳器官供氧不足,同時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與增加血液黏滯性,使得內耳血液循環不足,進而提升眩暈風險。2. 打鼾引發震動使血管變窄:打鼾的持續高頻率震動會使頸動脈壁發炎、增厚、阻塞而阻礙血液流動,使內耳血管缺血缺氧,導致眩暈,耳聾等症狀。3. 打鼾的震動能量直接導致內耳損傷:內耳的耳蝸和三個半規管是非常精細微小的結構,若經每晚6-8小時的持續打鼾震盪,可能損傷內耳神經、造成耳內淋巴液擾動,導致耳鳴,頭暈症狀。4. 聽力損失:打鼾的聲響可高達50-80分貝,80分貝已等同摩托車喇叭聲,長時間持續暴露於噪音中,不僅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聽力損失,更有研究指出打鼾者的床伴因長時間暴露同等噪音,也會導致聽力損失。▲嘉義長庚耳鼻喉科蔡明劭主任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耳聾風險為常人2倍睡眠呼吸中止症男女病徵有著差異性,男性常見症狀是鼾聲如雷,開車度咕,注意力不集中;女性常見症狀則是情緒起伏大,心情憂鬱,失眠,頭暈頭痛。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耳聾風險為常人2倍。民眾若發現出現單耳或雙耳突然聽不見,一定要盡速就醫,因臨床上發生突發性耳聾的患者有1/3是完全無法恢復的!蔡明劭醫師特別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一般成人盛行率約15%,男女比約3:1。但60歲以上則有超過六成罹患率,且男女比例接近1:1 (70%男性和56%女性罹患)。故年長女性應更警覺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居家睡眠檢測、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預防耳聾蔡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高風險族群為年長者、糖尿病患、肥胖者,目前並沒有方法能有效預防,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是一個可能的預防之道。另突發性耳聾病患若能及早進行居家睡眠檢測了解自身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並治療,可望保護內耳功能與聽力,降低未來再次發生突發性耳聾的風險。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闡述,居家睡眠檢測透過認證醫療設備就能在家中簡便收集睡眠關鍵的生理數據,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指標AHI (apnea- hypopnea index)和血氧濃度等資訊。這種檢測比傳統方法更為簡便,利用少量線路即可取得必要資訊,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並降低因環境改變導致的睡眠困擾。在美國,居家睡眠檢測已成為主流,有效縮短了患者的等待時間。
挑戰「終極縱走路線」南三段! 男「耳石脫落」瞬間天旋地轉待救援
南三段山線,被譽為「終極縱走路線」,前(15日)再次發生一起登山意外,事發當天,50歲的傅姓男子在抵達無雙溫泉山域時,突然遭遇「耳石症」發作,導致天旋地轉無法行走。南投縣消防局接到報案後,展開長達12小時的艱難救援,最終在當日深夜時,成功將傅男安全救出。「南三段」指的是丹大、東郡群峰,位於中央山脈深處,地勢最為陡峭複雜,被譽為百岳縱走四大障礙之一,南三段深入中央山脈偏遠山區,全程高達3000公尺以上,擁有至少10座以上的高山,且未納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因此難度更勝丹大、馬博、奇萊等路線,因此登攀南三段又被山友譽為「終極縱走路線」,行程極艱辛,難度遠勝其他路線。南投縣消防局前(15日)上午11點左右,接獲報案,傅姓男子與其他8人計劃自花蓮縣瑞穗林道登山口攀登南三段,原計畫於15日從南投縣信義鄉郡大林道下山,未料傅男突然發作「耳石症」頭暈目眩難受無法行動,南投縣消防局調派信義及玉山消防分隊4名消防員和林保署人員,展開了長達12小時的救援行動,穿越南三段陡峭的地勢,直至當日下午5點30分許才接觸到患者及領隊。搜救人員表示,接觸到傅男時其意識清楚,經過簡單治療後,情況稍微緩解,得以緩慢行走;隨後,消防人員陪同護送傅男下山,直到深夜11點左右,終於安全抵達郡大檢查哨由友人陪同離去就醫。南投基督教醫院表示,耳石脫落,又被稱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的暈眩症,該症狀發生於內耳橢圓囊的耳石脫落,進入半規管,造成頭部轉動時淋巴液流動不穩,引起嚴重的頭暈、目眩、噁心嘔吐感,此時可使用耳石復位術,同樣姿勢待部暈眩後,通過轉頭部,將耳石重新引回橢圓囊,約10分鐘狀況便會有效緩解。
婦一碰眼科手術就暈眩! 醫揭5種可能原因
一名70歲女性發現近年來視力漸趨模糊,前往就醫後發現是罹患了白內障,並由眼科醫師安排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到了正式動手術的時候,以為可以重獲新「視」界,無奈只要一躺上手術檯,眼前景物就會開始旋轉,甚至感到噁心嘔吐。這名女性本以為是因為過度緊張,導致手術無法順利進行,於是只好延後開刀。兩週後再上手術檯,一躺下又是相同的情境,手術只能再度延期,難道復明無望了嗎?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專科陳建志醫師以及精神科專科曾秉濤醫師指出,只要搞清楚成因,並對症下藥,仍是有機會解救靈魂之窗。眼科手術做不下去跑來暈眩門診?醫:這些原因勿忽視!在暈眩門診中,因為眼科手術而導致暈眩症狀的人確實不多見,而這名女性也很納悶,只是開個眼科手術,甚至還沒動刀就發生狀況,為什麼本來是看眼科,還要跑到暈眩門診呢?實際上,這類發生在眼科手術的暈眩現象又叫做「眼科手術暈眩症」(ophthalmologic-operation dizziness/vertigo),主要發生在眼科當中最常見的白內障手術,主要成因有以下5種:1. 耳石脫落非小事,沉積在半規管內讓你暈!當耳石顆粒自橢圓囊內的耳石斑脫落,再順著內淋巴液循環,沉積於後半規管或水平半規管,就會在患者躺下時,因慣性及重力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流動,導致患者以為還處在改變姿勢的狀態,引起眩暈及眼震。2. 耳石也會跑錯棚?黏著在頂帽照樣暈!當耳石順著內淋巴液循環,沉積於半規管根部壺腹內,黏著在頂帽上,就會在患者躺下時,因重力作用,使頂帽向低處彎曲,讓患者以為一直在改變姿勢,進而引起眩暈及眼震。3. 過敏人要小心!耳石斑向上浮起宛若大怒神過敏體質會使耳蝸分泌出蛋白質濃度較高的內淋巴液,比重也較高,一旦患者躺下,橢圓囊內耳石斑的比重便相對較低、向上浮起,患者會以為身體正向下墜落,引起眩暈及眼震。4. 牽一髮動全身!「這裡」暴露在頭顱內一躺就暈上半規管上方缺乏骨性外殼,跟顱內之間僅隔一層薄膜,甚至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就會在患者躺下時,產生多餘的內淋巴液擾動,引起眩暈及眼震。5. 血管也會「擾民」!基底動脈狹窄易引發眼心反射若基底動脈因動脈硬化而狹窄,在眼科手術時,便容易誘發眼心反射,導致心律降低、心搏輸出減少,進而使得基底動脈血流減少,腦幹因而發生缺血,引發眩暈及眼震。▲圖為內耳機轉所引起的眼科手術暈眩症。眼前的黑不是黑!解決暈眩,眼科手術有望順利進行陳建志醫師、曾秉濤醫師表示,若患者本身已有暈眩症,建議先治療暈眩,而後再考慮接受眼科手術,否則暈眩引起眼震,手術就難以施行精準。若是上述病因1及2,則以「耳石復位術」為主,把耳石轉回橢圓囊內,即可痊癒。若是病因3,應先找出過敏原並加以迴避,不然就只能口服抗組織胺,使內淋巴液比重回復正常。若是病因4,目前沒有特殊方法可以根治,除非透過手術修復;若實在難以進行手術,就只能請患者睡眠充足,避免偏頭痛發作,以此增強腦幹抑制眩暈及眼震的能力。若是病因5,會建議口服抗血小板劑或高濃度二十碳五烯酸,增加血球通過狹窄處的能力,預防腦幹中風。
一搭飛機就嚴重暈眩?竟是「這1地方」在作怪
疫情的抗戰持續2年之久,不少民眾都希望可以早日出國遊玩。如今隨著國境解封,醞釀已久的出國旅遊潮開始爆發,不過部分民眾卻出現了一搭飛機就暈眩的情況,難道是太久沒搭飛機,產生不適應的症狀嗎?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指出,搭機暈眩症背後成因難用「暈機」一言以蔽之,不過如果及早正確就醫、對症下藥,就能安心享有無後顧之憂的出國體驗。搭機暈眩症作祟!4大常見成因總整理1. 動暈症動暈正是最為常見的暈機成因,這是因為在航程中,機身搖晃會刺激人體前庭系統,導致產生眼球轉動及身體擺動反射,但同時卻因為身處密閉空間,視覺影像無法搭配,於是大腦就會自動解釋為震動視幻覺,進而帶來眩暈的感受。 2. 偏頭痛發作出國前,部分民眾有過度興奮或焦慮的情況,因此睡眠不足,進而誘發偏頭痛。當電位通過腦幹時,引發功能異常,再隨著機身搖晃,大量的前庭訊號輸入腦幹,前庭神經核無法有效調節及抑制,就會全數輸入大腦,引發眩暈。 3. 耳石膠病變此類患者本身已有過敏體質,組織胺循環至內耳,橢圓囊內耳石膠生成品質不良,一旦機身搖晃,就會使耳石掙脫耳石斑,導致兩側內耳靜態平衡覺輸入不同,患者就會誤以為身體正向一側傾斜。若有耳石掉入某一支半規管內,就會在患者轉頭時,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循環,引發眩暈。4. 上半規管裂這類患者上半規管跟顱底間,已無骨質間隔,膜性半規管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如此一來就會在機身搖晃時,致使該處不斷突起又凹陷,而內淋巴液產生多餘的擾動,就會引發眩暈。▲陳建志醫師解釋,搭飛機暈眩症有4大機轉,分別是動暈症、偏頭痛發作、耳石膠病變、上半規管裂等。 改善以上情況,醫師會根據病因給予治療。精神專科醫師曾秉濤指出,若是焦慮、失眠或偏頭痛發作,會開立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或血清素受器調節劑;若是耳石沉積症,會施行耳石復位術;若是過敏發作,會給予抗組織胺,改善耳石膠品質;若是上半規管裂,會施行平衡訓練,加強大腦對於暈眩的調控,抑制眩暈。正確就醫不拖延,擁有開心出國的體驗針對暈機症狀,陳建志醫師建議,民眾若在航行過程中遇到暈眩發作,可以儘早服用暈車藥;回國下機後,若仍持續暈眩,可先前往住家附近的診所就診,如耳鼻喉科、內科、神經科、家庭醫學科或一般科皆可。▲圖為陳建志醫師以耳石復位術治療搭機暈眩症患者(非當事者)陳建志醫師舉例,診間曾有一位老太太在某次搭乘長途航班飛往歐洲後,眩暈持續發作超過半年,以為是俗稱的「登陸不適症」,但後來確認只是三半規管耳石沉積症及頂帽耳石黏著症,經過耳石復位術就痊癒了。陳建志醫師呼籲大家,已有暈眩症者,最好及早就醫找出病因,或是在搭機前,先服用暈車藥預防搭機暈眩症,讓出遊品質不因疾病而大打折扣!
27歲男挺大肚「每天產奶1KG」 原因曝光…竟是這裡破掉
一般而言,除了孕婦會有凸起的肚子,或許就是身材較臃腫的人。不過,中國浙江有一名27歲男子,肚子不僅隆起宛如懷孕,每天還能從腹部流出至少1公斤的「奶」,到底發生什麼事呢?根據《上海電視台》,男子2019年因為慢性腎病接受腎移植手術,但是手術不久,就出現下腹部墜痛的症狀,腹腔引流管中每天至少流出500至1000毫升不等的乳白色液體,經過禁食等一系列保守治療,情況並沒有好轉,因此轉院進一步求診。醫師針對男子的病情進行詳細分析,認為呈乳糜樣的腹水是由淋巴管滲漏、破裂,造成乳糜漏入腹腔,人體的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抵抗外來細菌、病毒以及分解、消化吸收體內代謝產物的作用。男子經過手術後,生活才恢復正常。(圖/翻攝自上海電視台)正常來說,淋巴液為淺黃色,而腸道的淋巴來源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後產生的大分子脂肪和蛋白,外觀上呈牛奶樣,稱為「乳糜」,一般人進食後,食物變成乳糜樣營養成分進入淋巴管系統,再進入血液循環,淋巴管損傷後,會造成乳糜液漏出、盆腹腔積液,引起腹脹或壓迫症狀。醫師分析認為,男子極有可能是因為手術後,因醫源性損傷導致淋巴管破裂,使得淋巴液外溢,出現這種小概率的併發症「淋巴瘺」(淋巴管瘺)。淋巴液的持續流失,不僅會導致患者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等,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醫師為男子制定嚴密的手術和治療方案,最後手術順利完成,隔天男子腹腔引流出的「牛奶」明顯減少,顏色從乳白色變成淡黃色,手術後半個月,伴隨男子拔掉引流管近3個月,他終於恢復了正常生活。
16歲少女腹痛嘔吐「驚見小蟲在腸子蠕動」 兇手竟是家中寵物
飼養寵物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許多人會養貓或狗,甚至將牠們視為家人。中國杭州一名16歲少女,家中養了一隻貓和一隻狗,沒想到她最近感到腹痛噁心,到醫院檢查赫然發現,肚子裡竟然有條蟲,把大家都嚇壞了。根據《杭州日報》報導,少女近日經常感到腹痛、噁心嘔吐,讓家人非常擔心,急忙送醫就診,做了腸鏡檢查後,赫見一條活生生的小蟲在腸子裡蠕動,外觀白色細長,長度約0.3公分,附著在直腸壁上。經臨床檢驗中心醫生查驗,證實為鉤蟲。由於少女經常接觸貓狗,推測是接觸貓狗糞便導致感染,這種蟲會使人長期慢性失血。檢查發現,少女的腸子裡有條蟲。(圖/翻攝自杭州日報)醫生解釋,鉤蟲成蟲寄生在小腸上段,以口囊內的鉤齒咬附腸黏膜,以血液、淋巴液、脫落上皮細胞為食,使患者長期慢性失血而導致貧血,有些甚至因貧血加重心臟負擔而引起心功能不全。主要症狀包括,腹部不適、隱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貧血、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發熱等。醫生說明,鉤蟲好發於45歲以上人群,接觸土壤、動物糞便、不乾凈水源都有可能中招,因此要特別注意個人的飲食衛生,注意洗菜衛生,生食、熟食的菜板、菜刀要分開,要做到勤洗手,在接觸汙染物品時,要注意防護,事後消毒,對寵物要做好清潔衛生,定期給寵物洗澡、驅蟲,防止傳播疾病。
17歲妹狂腹瀉…檢查驚見「活蟲爬腸道蠕動」嚇壞醫 驚悚畫面曝光
許多人喜歡吃生魚片,享受海鮮的鮮美,然而食用未確實煮熟的食物有一定風險,因食材中極可能藏有寄生蟲,須小心病從口入,切勿因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慾,賠上了自身健康。大陸廣東省一名17歲少女近日時常腹瀉,同時伴有腹脹、全身疲乏等症狀,原以為是腸胃炎,不料就醫檢查後發現腸道爬滿寄生蟲,畫面十分驚悚。《中國熱點》報導,小青(化名)2個月前出現腹脹、腹痛、腹瀉、黏流樣便,還總感到疲乏無力,在醫院考慮胃腸炎,予消炎、止瀉處理沒有什麼效果,並且症狀加重,越來越消瘦,後轉到另一醫院就診,驗血白細胞增高、貧血,繼續加強抗炎、補充電解質、調理菌群失調等治療,也未見好轉。今年7月初,小青因頭暈、乏力、浮腫,前往中山市博愛醫院腎內科檢查;經過化驗,主任醫師梅儷凡發現患者的血紅蛋白為57g/L、白細胞27.2x109/L、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11.0x109/L,遠超出正常值,於是立即請血液風濕科會診,「我們就把重度貧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這條線索作為突破口,順藤摸瓜。」17歲少女感染寄生蟲。經過一系列檢查,包括過敏原測試、免疫化驗等項目,結果都是陰性。醫師尹泉替小青進行胃腸鏡檢查,驚見患者的腸腔內佈滿活生生的蟲子,當場嚇了一跳,隨即安排驅蟲、降酸性細胞、糾正貧血等治療,終於幫助小青完全康復。醫生透露,患者平時很愛吃生魚片,每逢親戚家聚會,總會把最嫩的魚、肉、菜放入佐料生吃,所以才會感染寄生蟲。醫生提醒,少量寄生蟲進入人體後,可被胃酸破壞,危害不大,但有時蟲卵會進入腸道,在腸道發育成蟲,繼而進入腸壁、血液、淋巴液、肌肉等,在身體各個部位安家,不可不慎。
阿嬤腳腫到「滲水珠」求救 美女醫一看驚呆…下一秒結局逆轉笑噴
對慢性疾病患者來說,身體的一點點小小徵兆,都必須非常留意。現任衛福部台中醫院住院醫師、屏東醫院主治醫師的吳欣岱,在臉書上分享了看診的故事。她提到日前在門診的診間,遇到一位雙腿發紺、腳背水腫到像麵龜的阿嬤來求救,她一看到阿嬤的發腫的腳背,滲出大量像是分泌物的水珠,嚇到急著蹲下來仔細檢查,結果因為家屬的一句話大逆轉,讓她笑出來,同時也鬆了一口氣。本身是個專業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的吳欣岱,提到因為她的專攻科別,所以門診常見各種與血管相關問題而來求診的患者,像是洗腎患者的動靜脈廔管、靜脈曲張、腿部的動脈等疾病問題,她提到,這類病患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水腫」。有一位阿嬤的腳水腫到「滲水珠」求救,差點把吳欣岱醫師嚇一大跳。(圖/翻攝臉書)其實會造成水腫的原因有很多,吳欣岱醫師解釋,有人是因為腎功能不良、也有人是因為循環不好,也有人是長期臥床缺乏運動,因此她也對患者的各種情況,都會相當關注。吳欣岱醫師提到,某天有個阿嬤來她的門診,一進門她就發現患者的雙腿發紺、水腫非常嚴重。吳欣岱醫師回憶,原本她還靠在椅背上看診,但一看到阿嬤的腿腫成這樣,馬上蹲下來查看,結果發現阿嬤的腳背,甚至還「滲出」一滴滴水珠,讓她忍不住懷疑,「哇…竟然腫到滲出清澈的分泌物,是淋巴液嗎?皮膚會不會感染?會不會蜂窩性組織炎?」她的腦海中,瞬間把所有可能發生的糟糕情況,全都想了一輪。而就在她正當在苦惱的時候,家屬馬上說:「我傘帶太小,阿嬤腳被雨淋到啦!那是雨水!雨水啦!」一句話瞬間讓吳欣岱醫師一聽馬上警報解除,笑說「看診看昏頭了」,直言「是雨水不是淚水,也不是組織液好嗎?」看到吳欣岱醫師分享看診經驗的網友們,也紛紛在留言處回應:「嚇死我了,害我也突然從沙發上坐直認真看」、「我還想說這個滲液怎麼這麼清澈」,大家都很好奇,原來診間還有這麼幽默的對話,特別的看診經驗,也讓大家都笑翻。
豬肉片沒涮熟!男突抽搐...一照「700條寄生蟲」體內狂蠕動
豬肉等肉製品千萬一定要煮熟再吃,否則寄生蟲可能跑進體內。在大陸浙江一名朱姓男子突然出現抽搐、頭暈的病症,一檢查發現體內居然有700多條寄生蟲,經檢查是豬囊尾蚴蟲;他這才想起,發病前有吃火鍋,似乎太猴急,肉片沒涮熟就吃下去。綜合陸媒報導,朱男發病前一個月曾購買豬肉、羊肉煮麻辣火鍋,結果過了一段時間,突然在半夜出現抽搐、吐白沫等癲癇症狀,初步檢查有「顱內多發鈣化」,不過當症狀消失,也就不以為意,沒有進一步詳細檢查,直到癲癇反覆在半夜發作,才驚覺事態嚴重,轉往大醫院求診。腦部白點病便。(圖/翻攝自都市快報)主任醫師黃建榮表示,經過顱磁共振,顯示兩側大腦半球多發病變,結合血和腦脊液中囊蟲抗體陽性,診斷為腦囊蟲病,由此誘發癲癇。醫師表示,豬肉、羊肉很有可能有豬囊尾蚴蟲寄生,加上朱男吃火鍋時沒有將肉片涮熟就食下,導致寄生蟲通過消化道進入大腦。醫師解釋,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後,蟲卵經腸道內消化液的作用孵化出幼蟲,鑽過腸壁,隨血液循環及淋巴液到達全身各處,由於大腦的血液循環量最大,最常累積的部位就是腦部。醫師提醒,遠離腦寄生蟲病應以預防為主,如砧板生熟分離,烹調時必須煮透等,目前朱男接受治療後,病情已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