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溫度
」 高溫凱米挑戰中颱上限!「路徑西折幅度」下週三最關鍵 風雨最大時間出爐
今年第3號颱風「凱米」於今(20)日下午生成,預計朝西北方向移動,不排除襲擊台灣。氣象專家指出,凱米即將經過的海域海溫高、海水熱焓量充足,相當適合颱風發展,若整合速度快,且無其他因素干擾,凱米的強度至少可達中度颱風上限,如果以目前路徑判斷,凱米的外圍環流最快將於下週二(23日)開始影響台灣。臉書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表示,根據資料研判,北方槽線東移使太平洋高氣壓將稍微東退、減弱,勢力範圍往低緯度西伸,凱米將先偏北前進,週三(24日)抵達日本石垣島附近海域、碰到高氣壓邊緣後開始轉向西北,週四(25日)通過台灣北部海域,週五(26日)抵達中國浙江沿海,「高壓勢力強弱是關鍵,將決定颱風西折的幅度」。氣象專家表示,凱米即將經過的海域海溫高、海水熱焓量充足,相當適合颱風發展,若整合速度快,且無其他因素干擾,凱米的強度至少可達中度颱風上限,如果以目前路徑判斷,凱米的外圍環流最快將於下週二(23日)開始影響台灣,週三至週五凌晨,全台灣容易出現短暫雨,其中週四是風雨最明顯的時候。不過,「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強調,凱米的路徑仍有變數,實際的天氣情形仍須視最終路徑而定。另外,根據日本媒體預測,今後隨著海面溫度較高,凱米將隨著向北移動並迅速發展,下週中旬左右有直接襲擊沖繩先島群島的風險,需保持警惕。我國氣象署表示,原位於菲律賓東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已於今日下午2時發展為今年第3號颱風凱米,中心位於鵝鑾鼻東南方約1020公里的海面上,受到太平洋高壓導引,朝西北西轉北北西的方向進行,預計週三及週四中心最接近臺灣,屆時將對臺灣的天氣將造成影響,至於影響的程度還要視其路徑偏轉角度、暴風半徑及強度發展而定。
上月創「史上最熱6月」紀錄 17日前後颱風生成機率曝光
近期的天氣可以說是又濕又熱,甚至有資料顯示,2024年6月創下了「史上最熱6月」的紀錄。而目前也有消息指出,從10日起,全台依舊有午後降雨的可能,尤其是大台北地區與各地山區。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預報員葉致均受訪時表示,9日台灣受到東南風影響,各地天氣晴到多雲,台東和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中南部清晨至上午也有零星降雨。雖然午後在西半部和山區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但相比8日,9日的雨勢稍微減弱且雨區縮小。葉致均推測,從10日開始,由於太平洋高壓逐漸減弱,風向轉為偏南風,早晨中南部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和各地山區會有局部雷陣雨,大台北和山區甚至可能出現大雨。11日至12日這段期間,由於太平洋高壓持續東退,南部有不定時短暫陣雨,中部早晨也會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及山區有局部雷陣雨。13日則因為太平洋高壓增強,風向轉為偏南風,清晨中南部有局部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及山區有雷陣雨。14日至15日,由於東南風主導的關係,台東和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和山區有局部雷陣雨。而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提到,最新的歐洲模式模擬顯示,17日前後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可能生成熱帶低壓,機率分別為60%和30%,而輕度颱風的機率為20%。由於各國模擬有差異,對台灣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此外,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2024年6月被記錄為史上最熱的6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統計顯示,全球地表溫度明顯高於1991-2020年的氣候平均值,並創下新高紀錄。6月,南極洲的海面溫度異常高,海冰覆蓋率創紀錄新低。除此之外,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經歷了極端熱浪,氣溫超過45度並持續多日,導致大量中暑和健康問題。中國北方和中部地區持續高溫,許多城市氣溫超過40度。在美國西部、南部地區也紛紛突破高溫紀錄,在加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氣溫超過45度,甚至引發野火和電力不足的問題。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區氣溫達52度,在當地甚至導致百人死亡。歐洲的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也經歷了極端高溫,局部地區氣溫超過40度,導致當地出現許多健康、基礎設施故障等問題。
世界氣象組織:2023年氣候災害 亞洲地區最為嚴重
世界氣象組織(WMO)23日報告稱,亞洲是2023年全球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災害最多的地區。洪水和颱風造成的傷亡和經濟損失最高,暖化速度也高於全球平均值。就溫度而言,2023年亞洲年平均近地面溫度是有史以來第二高,較1991至2020年平均值高攝氏0.91度,比1961至1990年平均值更是高出1.87度。西伯利亞西部、中亞、中國東部及日本,都出現高溫情形。2023年,西北太平洋平均海面溫度為有史以來最高。阿拉伯海西北部、菲律賓海及日本以東海域,上層海洋(0至700公尺)升溫現象尤為強烈,升幅高達全球平均值三倍以上。降水部分,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各地降水量皆偏低,中國西南地區發生乾旱,印度季風帶來的降雨量也低於平均值。報告指出,2023年亞洲的水文氣象災害中,80%以上由洪水和颱風所造成,其中洪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遠超其他。2023年6月、7月和8月,分別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發生多起洪水和颱風災害,造成600多人死亡。8月和9月初,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遭受近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洪水,約4萬公頃農村土地受災。
2023年恐成歐洲「高溫年」 世界氣象組織:熱浪成為常態
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共同發布的新數據證實,2023年是歐洲有史以來最熱或第二熱的年份。前者表示,歐洲大陸夏季時間延長,大範圍的洪水和熱浪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各國必須將適應這種新常態作為當務之急。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2023年歐洲陸地氣溫有11個月高於平均水平,其中9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另一方面,2023年歐洲降水量比平均高出7%,12月歐洲河流流量達到創紀錄水準,有25%河流的流量「異常高」——代表歐洲近三分之一的河流流量超過「高」洪水閾值,近七分之一超過「嚴重」洪水閾值。歐洲各地創紀錄的海面溫度也反映了陸地上令人深感憂慮的暖化趨勢,6月份在愛爾蘭以西和英國周圍的大西洋海域出現了令人震驚的「海洋熱浪」。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此次熱浪被歸類為「極端」事件,某些地區甚至「超越極端」,海面溫度比平均高出攝氏5度。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就全年而言,整個歐洲海洋的平均海面溫度是有史以來最熱。地中海和大西洋東北部的部分海域出現有史以來最高的年平均海面溫度」。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顯示,過去20年內,歐洲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增加約30%。94%有相關紀錄的歐洲地區,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都有所增加。2023年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人數尚無準確估計,但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03年、2010年和2022年分別有5萬5000至7萬2000人死於熱浪。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索羅(Celeste Saulo)指出:「氣候危機是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氣候行動的成本似乎很高,但不作為的成本更高。如同這份研究的結果, 我們必須利用科學為社會提出解決方案」。
全球連10月破高溫紀錄 專家揭「化石燃料」是元兇
全球氣溫連續10月破紀錄,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最新報告指出,其中今年3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3月,海面溫度也創下新高,氣候科學家指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圖為1940年1月至2024年3月與1850年至1900年每月全球表面氣溫比較。(圖/翻攝自climate.copernicus.eu)根據《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該機構統計,從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時期(1850-1900)高出1.58°C。從非洲部分地區到格陵蘭(Greenland)、南美和南極洲,全球今年3月都出現高於平均的氣溫,該機構並指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造成異常高溫的主因,據C3S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這種異常高溫紀錄成為長期趨勢,「每月高溫紀錄清楚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氣候正在迅速變化」,令人擔憂。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按照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以內,而新的高溫紀錄不代表協定所設限制已遭突破,因為協定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不過勃吉斯表示,「現實是我們極為接近(上限),而且時間已經不多」。另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GICCE)氣候科學家奧圖(Friederike Otto)表示,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若不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地球暖化將導致更嚴重的乾旱、火災、熱浪和暴雨。除此之外,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儘管聖嬰現象3月後已趨緩,但平均海面溫度和海洋氣溫仍呈現不尋常高溫,海洋溫度上升意味著大氣含水量更多,導致天氣更不穩定,例如強風和豪雨。
聖嬰發威全球恐迎來最熱7月 科學家示警:明年更熱
氣候變遷正導致熱浪持續且加劇,中央氣象局指出,今年「5至6月」是史上最熱梅雨季之外,7月也創了不少紀錄,堪稱是「台灣史上最熱的7月份」!如今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席氣候科學家施密特(Gavin Schmidt)也表示,2023年7月可能是全球「若不是數千年,也是數百年來」最熱的一個月,甚至警告明年會更熱!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正經歷持續的熱浪,除了發生農作物枯萎、冰川融化和野火風險增加等情況。(圖/達志/美聯社)《法新社》先前報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正經歷持續的熱浪,除了發生農作物枯萎、冰川融化和野火風險增加等情況,高於常溫也導致中暑、脫水和心血管壓力等健康問題頻傳。針對這樣的狀況,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Change Service,C3S)負責人布諾坦普(CarloBuontempo)表示,氣溫變遷正使整個氣候系統變暖,尤其是今年,還有兩種現象可能發揮作用,包括聖嬰現象(El Nino)及與較弱風有關的海洋異常高溫。NASA首席氣候科學家施密特21 日也證實,「我們看見世界各地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美國、歐洲和中國的熱浪正全面性地打破紀錄。(圖/達志/美聯社)除了歐盟專家的說法,據《CNN》和《衛報》報導,NASA首席氣候科學家施密特21 日也證實,「我們看見世界各地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美國、歐洲和中國的熱浪正全面性地打破紀錄」,他更指出,這些影響不能僅歸因於「其實才剛出現的」聖嬰現象。施密特表示,「我們正見到整體暖化,幾乎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海洋。幾個月以來,我們目睹破紀錄的海面溫度,甚至在熱帶地區之外也是如此」,施密特預計這種情況將會持續「因為人們持續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熱浪狂襲,全球恐迎來最熱7月。(圖/翻攝自推特)目前的現象讓今年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年的可能性增加。據施密特計算,可能性達到50%,但其他科學家認為可能性高達80%,他初,雖然估計值彼此之間略有不同,但極端高溫的趨勢是正確無誤,接下來更會反映在美國機構隨後發布更穩健的月度報告中。除此之外,施密特更表示,「我們預計2024年會更熱,因為聖嬰現象才剛開始,且將在年底達到高峰」,另外,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與美國緬因大學彙整的資料顯示,7月初全球氣溫創下歷史新高,地球表面以上2公尺的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7.23℃。世界氣象組織氣候服務主任修伊特(Christopher Hewitt)也表示,隨著聖嬰現象發展,預期接下來會聽到更多打破高溫紀錄的消息,他同時認為「這些影響將延續到2024年」,並警告這樣的現象,對地球來說並非好事,需要全球高度關注。全球恐迎來最熱7月,影響將延續到2024年。(圖/翻攝自推特)
北大西洋正面臨前所未有「極端熱浪」 專家憂心「這兩區」有危險
近幾個月以來,北大西洋的海面溫度出現異常高溫的現象,更出現過幾次極端熱浪,在某些地區,水溫甚至比平時高了5度,這使得人們擔憂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專家認為珊瑚、淺水區魚類尤其危險,而在2021年,曾因一場極端的熱浪,加拿大海岸約10億隻貝類就這麼被「煮熟」了。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和使用,地球暖化污染加劇,海洋和陸地溫度也逐漸升高。根據《CNN》的報導,英國和愛爾蘭沿海在18日發生了奇怪的海洋熱浪,而自1850年有紀錄以來,今年的4月和5月創下了海洋表面溫度的最高值,5月份北大西洋的溫度就比平均高出1.25度。2020年的一項研究更指出,由於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海洋熱浪的發生頻率已增加了20倍以上。英國斯旺西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海草項目創始主任理查德(Richard Unsworth)表示,這次的大西洋熱浪更是前所未有的,更熱的水溫將會殺死魚類、珊瑚、海草、牡蠣等海洋物種。在6月初,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灣沿岸曾有數千條死魚被沖上岸,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的大規模死亡與海洋溫度上升有關,因為較暖的水能夠容納的氧氣更少。報導指出,全球變暖的效應預計今年會更甚,且由於強勁的西風能夠冷卻海洋表面,較弱的風可能使得溫度提高。特別的是,船隻運行時所需的燃料「硫」所產生的「氣溶膠」,雖然對人體健康有害,卻能藉由反射陽光來達到降溫效果,不過因為相關的污染防治法規,要求減少燃料中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也間接地助長了海洋溫度的升高。
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逾20% 聖嬰現象來襲全球爭奪LNG
據外媒周五(9日)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NWS)周四(8日)證實,聖嬰現象(El Nino)來臨。隨著交易員重新評估供應風險,歐洲天然氣期貨大漲逾20%。荷蘭近月天然氣期貨周五上漲21.5%,至每兆瓦時32.75歐元。該合約本周累計上漲逾35%,創下去年8月能源危機最嚴重時期以來的最高漲幅。上一次聖嬰現象在2019年發生,該特徵是太平洋海面的溫度高於平均值,此天氣型態導致全球商品市場大幅震盪,加上當前海面溫度較為溫暖,潛在影響會更大。有跡象顯示,歐洲迎來熱浪侵襲之際,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料劇烈波動,各國對天然氣的爭奪正在加劇。依國際貨幣基金(IMF)報告顯示,聖嬰現象循環開始的前四季,非燃料商品價格漲5.3%、原油價格漲13.9%。燃料價格上漲,歸咎乾旱期水力發電量減少,各國對化石燃料更依賴。儘管近幾個月來,歐洲天然氣庫存處於高位和工業需求低迷壓低了價格,但交易員對供應可能收緊感到不安。人們擔心,未來幾個月流入歐洲的液化天然氣(LNG)數量將會下降。隨著北半球進入夏季,高溫天氣可能會增加從歐洲到亞洲的製冷需求,進而加劇對LNG的爭奪。相關統計顯示,對那些向歐洲出口LNG的美國供應商而言,夏季時段在亞洲市場更有利可圖。此外,分析師還指出,今年夏天LNG出口設施的維護工作將非常繁重,這可能會加劇天然氣價格的漲勢。然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歐洲最大的幾個經濟體工業天然氣需求並未顯示出有意義的復甦跡象。標普全球大宗商品的數據顯示,由於全球經濟放緩,以及轉向可再生能源,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荷蘭5月份的天然氣需求較上年同期下降了近10%。此外,儘管本周漲勢驚人,但相較於去年8月的高峰,歐洲天然氣價格已經下跌了約90%。
反聖嬰現象連2年侵襲…今年台灣冬天會很冷? 吳德榮:還要觀察
今年台灣的冬天會很冷?由於反聖嬰現象(La Niña)連續第二年侵襲,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提出示警,表示造成全球嚴冬和乾旱的氣候再次出現,今年的冬天可能會變很冷;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光靠目前的數據資料,還不能夠論斷,反聖嬰現象會對台灣今年冬天氣溫,會造成多大影響,還需更多資料評估。NOAA近期在聲明中提到,專家們從9月就開始意識到,包括赤道太平洋低於平均海面溫度,以及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異常熱,還有大氣低層東風和高層西風異常等現象,懷疑「反聖嬰現象」正在逐步逼近,如果真的一如預料,那就會是連續2年發生反聖嬰現象。而要理解所謂的「反聖嬰現象」,必須先認識何謂「聖嬰現象」。所謂「聖嬰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的氣壓東高西低,海水東冷西暖,而反聖嬰現象,就是剛好反過來,當赤道太平洋平均海面溫度變低,台灣附近的冷高壓,就會往台灣移動壟罩,就有可能讓台灣的冬季,變得更寒冷。不過有氣象專家認為,現在評估反聖嬰現象,還有點過早,氣象專家吳德榮也表示,目前有一部份的預測的確符合反聖嬰定義,但還有些資料,是落在正常的範圍內,因此還不能全然斷定,今年一定有反聖嬰現象,還是要等更完整的觀測資料,才能進行精準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