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
」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 吐瓦魯 極端氣候 海平面上升雅加達不再是首都!印尼國會宣布改成特區 「這些原因」遷都努山塔拉
印尼國會正式取消雅加達的首都地位,改為特區,並把首都遷至努山塔拉(Nusantara)。印尼政府決定遷都的原因,主要是雅加達長期受到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威脅,並且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和海平面上升,地面正嚴重下沉,儘管雅加達成為特區,但仍是印尼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並將保持其在國家事務中的戰略吸引力和重要地位。雅加達過度開採地下水造成海平面上升,雅加達出現嚴重下沉的情況,估計到 2050年約 95% 的雅加達地區可能被海水淹沒。綜合外媒報導,印尼國會19日正式決定,首都從雅加達遷往努山塔拉,報導引述印尼國會副議長卡迪爾的說法,雅加達將變成一個特別區域,並繼續作為印尼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並保持其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根據報導,雅加達所處的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集中以及全球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逾1000萬,加上周邊衛星市,人口超過3千萬人,除了人口過度集中,過度的城市化和經濟重心集中,也導致印尼發展失衡,雅加達還長期面臨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等天災威脅。雅加達所處的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集中以及全球最擁擠的城市之一。除了發展不均衡以及天災影響,由於雅加達過度開採地下水造成海平面上升,雅加達出現嚴重下沉的情況,估計到 2050年約 95% 的雅加達地區可能被海水淹沒,因此,遷都努山塔拉除了能減緩雅加達的壓力,同時促進印尼東部的經濟發展,讓印尼擁有更平衡的發展。印尼政府早在2019年就宣佈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努山塔拉的興建工程也在2022年中啟動並分5階段開發。印尼政府早在2019年就宣佈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努山塔拉的興建工程也在2022年中啟動並分5階段開發,定於2045年完成興建,努山塔拉的含義是「群島」,象徵印尼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並彰顯其作為「萬島之國」的身份。努山塔拉位於印尼的地理中心,相較雅加達更為優越,且地震活動較少,包括洪水和海嘯等天災風險也相對較低。這座新都距雅加達約1200公里,努山塔拉的首都設計還包括森林城市、智慧城市和綠色城市的理念。據了解,該地區擁有豐富熱帶雨林資源、多樣生物種類和豐富礦產資源,努山塔拉位於印尼的地理中心,相較雅加達更為優越,且地震活動較少,包括洪水和海嘯等天災風險也相對較低。新首都周邊還有如巴里巴伴和沙馬林達等海港城市,未來甚至可藉由3城聯動,形成一個超級大都會區,現任總統佐科威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遷都將幫助印尼實現「全球海洋支點」戰略,成為國家的新政治象徵。印尼國會正式取消雅加達的首都地位,改為特區。(圖/翻攝自X)
少林寺方丈登聯合國氣候大會 宣傳禪宗思想「可解決氣候根本問題」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於15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全球約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與這場會議,其目的主要是討論氣候行動的關鍵議題。而本次最受關注的語彙來賓,莫過於是中國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釋永信在大會上向世界傳遞禪宗智慧,認為禪宗智慧能夠解決氣候的根本問題,也就是「人心危機」。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釋永信在發言中強調,禪宗為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提供了一種古老而常新的生態智慧,這在當下氣候問題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釋永信認為,氣候變化的危機實質上是人心的危機,是由於人類無窮的欲望、不斷的索取導致自我迷失,進而引發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釋永信表示,當前全球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繁、以及生態失衡,這些問題在15年前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就曾被提出,但至今狀況並未得到有效改善。釋永信也提到,2021年7月20日,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地區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三天內的降雨量相當於以往一整年,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這樣的極端天氣正是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警訊。釋永信認為,解決當前氣候變化的手段大多集中於污染治理、技術改造等方面,這些只能暫時緩解問題,卻無法根本解決。釋永信呼籲,人類應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回歸正確的生活態度,善待自然,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穩定氣候系統,真正克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釋永信解釋,禪宗提倡簡樸、節儉的生活方式,僧眾奉行素食,崇尚護生、惜福和慈悲的理念,這些都是一種「心靈環保」,有助於應對當前的生態危機。他希望通過禪宗的智慧,啟發人們的心智、淨化心靈,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並期待少林寺的生活方式和禪宗文化能惠及更多人群,成為全球共享的寶貴財富。
曼谷最快7年內「沉入大海」! 專家示警「經濟損失近18兆、1045萬人受影響」
全世界有數個國家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造成海平面上升,而這些國家的國土恐將沉入海裡,其中,位在東南亞的泰國就有專家示警,稱首都曼谷在未來8年內會沉沒,若泰國政府不及時作出應對,恐釀成高達約新台幣17.5兆元的經濟損失,影響1045萬名居民。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泰媒報導,泰國商會大學(UTCC)經濟學院院長阿努頌(Anusorn Thamjai)近日引述「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年吸引大批觀光客的曼谷由於地勢較低,恐怕會在未來7、8年內沉入大海,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上千萬人受到影響。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這份研究,曼谷有80%以上的面積恐會沉入大海,估計經濟損失將達18.6兆泰銖,折合新台幣約17.5兆,影響超過1045萬人。報導也指出,早在今年5月就有專家示警,曼谷可能會在21世紀末前被海水吞沒,但這個時程恐怕會大幅提前。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對此,阿努頌在報導中建議,泰國政府應做好預算規劃,建造一座水壩或沿海公路,同時管理好沿海土地的使用,同時種植紅樹林作為吸收水分的緩衝區,除此之外,各界應將投資分散至各個地區,並啟動保護曼谷和周邊地區沉沒的相關投資,避免曼谷下沉後經濟毀於一旦。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另外,泰國氣候變化與環境局副局長克薩瓦旺(Pavich Kesavawong)先前也曾指出,針對曼谷面臨的氣候危機,政府正在研擬因應措施,其中有參考歐洲的荷蘭,藉由興建堤防的方式來防堵海水倒灌;同時納入跟印尼一樣「遷都」的計畫,解決曼谷每逢雨季就會引發水患的情況。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圖/翻攝自X)
全球暖化讓海平面快速上升 聯合國秘書長:遲早影響全球人類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太平洋島國論壇領袖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的污染大國必須減少碳排放,否則將面臨全球性的災難。古特雷斯表示,目前太平洋地區的島國是全球最脆弱的地區,小島國雖然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微乎其微,但卻承受著最嚴重的後果,而如果不加以遏止,遲早會影響到全球人類。根據《BBC》報導指出,古特雷斯表示,海平面上升、海洋暖化和酸化等現象正加劇對太平洋島國的威脅。古特雷斯將這些現象歸因於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燒。古特雷斯警告「海洋正在吸收大量的熱量,這些變化最終將影響到所有人。」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暖化世界中的洶湧海潮》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海平面正在以3000年來前所未見的速度上升中,報告提到,過去30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約9.4公分,但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海平面上升了15公分。除了氣候變遷對對太平洋島國產生影響外,古特雷斯也批評國際金融機構沒有為這些國家提供足夠的支持。古特雷斯解釋,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資金分配程序過於繁瑣,對小島國的援助反應遲緩,許多當地的社區已經因為海平面上升受到生計威脅,但批核建設海堤的資金已經等待長達七年。在會中,許多太平洋島國代表對澳洲也是大肆表達不滿,批評其未能採取足夠的措施應對氣候變遷。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大污染國,尤其是G20國家,必須肩負起減排責任,否則世界將突破2015年《巴黎協定》中設定的1.5攝氏度升溫門檻。古特雷斯強調,只有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內,才能避免格陵蘭、西南極洲冰蓋的不可逆的崩塌危機發生,呼籲全球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確保減少碳排放,並且強調這是全球共同的責任。
破紀錄熱浪席捲南極大陸! 極端高溫比正常值高出27 °C
一場破紀錄的熱浪正在席捲地球上最冷的南極大陸!氣象數據顯示,自7月中旬以來,正值冬天的南極洲部分地區的氣溫已比正常水平高出27 °C,且預計這波高溫將持續到8月上旬。據CNN的報導,最新數據顯示,南極洲東部部分地區出現異常高溫,往年維持在-50 °C至-60 °C,如今卻處於-25 °C至-30 °C之間,且預估這波高溫將持續至8月上旬。全球氣溫上升和日益惡化的溫室氣體破壞,導致南極洲在冬季出現異常高溫。「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大氣冰層暨氣候部門科學負責人布雷斯多(Thomas Bracegirdle)坦承:「現階段我們只能說,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我們預計南極洲將會出現更多的極端高溫,但針對該特殊事件,我們必須進行更多研究。」由於地球大部分冰層位於南極洲,如果全部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超過45公尺,即使是體積較小的冰層融化,例如位於南極洲西部的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或被稱作「末日冰川」,也會導致海平面上升3公尺,這將對全球沿海地區或城市造成災難性後果。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研究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的統計,這是過去2年來南極洲遭遇的第2次嚴重熱浪。同時,2023年的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導致南極洲氣溫上升了2 °C,預計到2100年將進一步上升5 °C至6 °C。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冰河研究學者史坎波斯(Ted Scambos)指出,目前南極洲的高溫偏差值尚未達到2022年的記錄,但覆蓋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布雷斯多也表示,原本造成持續熱浪(南極渦旋崩潰)的一系列大氣條件預計平均每20年才會發生1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尋常的事件。」根據2020年的研究報告,1989年至2018年間,南極的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倍以上。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南極氣象研究所的研究氣象學家米克懷契(David Mikolajczyk)示警:「未來的冬季可能會發生更多這樣的熱浪,這可能會使這塊冰冷大陸的防熱能力下降,並在隨後幾波熱浪中加速融化。」
曼谷「這時間點」恐被淹沒!海平面不斷上升 泰國政府:有考慮遷都
泰國以觀光業聞名,不少觀光客都會造訪首都曼谷(Bangkok),然而全球暖化問題加劇,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泰國氣候變遷辦公室評估,曼谷在本世紀末恐被海水淹沒,為了避免曼谷成為「海底之城」,泰國官方為此考慮遷都,不過目前仍處於假設階段。泰國氣候變遷辦公室評估,曼谷在本世紀末恐被海水淹沒。(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新加坡的《亞洲新聞台》等外媒報導,泰國首都曼谷過往在雨季時,經常飽受洪水問題困擾,天災一直是政府頭痛的議題,隨著曼谷人口已破千萬,加上全球暖化趨勢,有專家示警,因為海平面不斷上升,曼谷恐在21世紀結束前遭海水淹沒。隨著曼谷人口已破千萬,加上全球暖化趨勢,有專家示警,因為海平面不斷上升,曼谷恐在21世紀結束前遭海水淹沒。(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泰國氣候變化與環境局副局長帕維奇(Pavich Kesavawong)警告,曼谷可能無法適應當前全球暖化趨勢,「全球暖化已經超過攝氏1.5度,如果我們繼續保持當前的趨勢,曼谷大概會被淹沒」,他也透露,關於首都曼谷面臨的氣候危機,政府正在研究因應措施,像是參考歐洲著名的低地國荷蘭,藉由興建堤防的方式來防堵海水倒灌;同時當局也有將「遷都」納入計畫之中。隨著曼谷人口已破千萬,加上全球暖化趨勢,有專家示警,因為海平面不斷上升,曼谷恐在21世紀結束前遭海水淹沒。(示意圖/達志/美聯社)這並非泰國首次提出遷都。前首相帕拉育在位時,也曾提出同樣的建議,2019年時,這位前總理在「泰國與世界相連大會」(Connecting Thailand with the World Conference)拋出遷都議題,藉此因應曼谷海平面上升以及交通壅塞、環境汙染和人口過度稠密問題。針對遷都議題,帕維奇也提到,這部分牽涉問題太過複雜,因此仍在初期、假設階段。除了泰國打算遷都,目前東南亞有計劃遷都的國家就有緬甸,當地軍政府於2005年11月6日將首都從仰光遷到北方320公里的奈比多(Naypyidaw),此外,印尼首都雅加達(Jakarta)也因為面臨人口過剩、環境污染、於交通壅塞及地層下陷等危機,預計在今年正式「遷都」至婆羅洲島的東加里曼丹省(East Kalimantan),新首都名為「努山塔拉」(Nusantara),在印尼語中有「群島」之意,不過高達350億美元的遷都計畫也備受爭議。隨著曼谷人口已破千萬,加上全球暖化趨勢,有專家示警,因為海平面不斷上升,曼谷恐在21世紀結束前遭海水淹沒。(圖/翻攝自X)
氣候變遷報告出爐!全球暖化嚴重「台灣夏天恐達7個月」 3縣市被淹
集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及調適科研諸多學者戮力完成之新版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於今(8)日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國際會議廳舉辦《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公開說明會,也是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由國科會和環境部首度聯合公開發布之科學報告。會中由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環境部次長施文真以及氣象署署長程家平開幕致詞。本次說明會計有國家調適行動業務相關部會、各縣市政府以及關心氣候變遷調適議題各界共約680人參與。《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教授李明旭擔任主編。2位主編於會中說明科學報告費時1年半的編撰流程以及科學關鍵重點。科學報告提到,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除了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的升溫也會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在生態影響上,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面積將大幅減少。科學報告也顯示,全臺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其連續不降雨日數越來越多,豐枯水期的差距增加,乾旱事件的強度及頻率會提高;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一次;未來侵臺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數量將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臺灣的水資源管理與災害風險都會造成影響。海平面上升幅度相較於臺灣既有堤防之防護,影響相對不直接,但加上颱風暴潮影響,仍會造成部分沿岸低窪地區排水困難與淹沒面積增加。此外,在暖化2°C的情境下,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海岸溢淹面積增加,其中以雲林縣(4.3%)、台南市(3.29%)、基隆市(2.26%)為前3,新北市則居第4,淹沒面積達1.5%。2位主編強調,此報告內容為收錄與參考國內外科研成果,為科學研究階段性成果之彙編,然而氣候變遷科研正快速發展中,建議各界仍須持續關注相關國內外科研成果之更新與發展。同時,此科學報告也反應了科學社群對於現階段國家推動調適工作的期許,期許國家在氣候治理上,除了政府部門現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也應加強重視因應水資源、農漁業、生態系統國土規劃、人體健康在未來降雨不均、熱浪、海平面上升等衝擊下之調適工作,也期待科學資訊的彙整對調適政策的研擬與推動有所助益。
中國45%主要城市都在下陷!每年災損337億元 2.7億人面臨洪水風險
根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出版的期刊《科學》(Science)於18日發表的論文顯示,中國近一半主要城市面臨「中度至重度」的地層下陷問題,45%的城市每年下陷超過3毫米;16%的城市每年快速下陷逾10毫米,並造成每年75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337億元)的經濟損失,預計未來1世紀內,中國沿海城市可能有1/10的居民將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綜合《和訊網》及《中華網》的報導,中國華南師範大學敖祖瑞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中國近半數主要城市正在面臨「中度至重度」的地層下陷,包括45%的城市土地以每年平均超過3毫米的速度下陷,其中16%的下陷速率更是逾10毫米,使2.7億人面臨洪水風險。下陷主因則包括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建築環境對地下土壤帶來的沉重壓力等,尤其都市化進程更是加速了地下水資源過度開採,以及大量建築物的重壓,受影響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合肥和西安等。由於中國城市人口已超過9億人,因此「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的土地下陷,都有可能對城市生活構成重大威脅」,涉及居民安全、基礎建設、交通運作及生態環境等多個層面。地層下陷問題造成每年75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337億元)的經濟損失。(圖/達志/美聯社)研究估算,地層下陷已使中國年經濟損失超過75億元人民幣,凸顯了問題的嚴峻與急迫,例如擁有1500萬人口的天津,近幾年都是水患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未來,隨著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地層下陷持續,預計下個世紀,中國將有近1/4的沿海土地低於海平面,洪水風險劇增。除沿海城市,中國舊煤區亦因過度開採出現類似狀況。地下礦產開採導致土地結構變化,引發地層下陷。地方政府常採取向礦井注漿加固等臨時措施,但無法從根源解決問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尼可斯指出,地層下陷不僅是中國的全國性問題,也是全球的重大危機。今年2月的研究顯示,全世界約有6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下陷風險,尤其印尼更是如此,其首都雅加達(Jakarta)大部分區域目前已低於海平面,加劇洪水風險並嚴重威脅居民生活與生態環境。
吐瓦魯新總理拒談「兩個中國問題」:與台灣「共享民主價值」
2月26日全票當選吐瓦魯總理的戴斐立(Feleti Teo)於3月1日指出,吐瓦魯與台灣共享民主價值,並重申其政府將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排除轉向北京的可能性。61歲的戴斐立1日透過Zoom首次接受國際媒體採訪,他向《美聯社》表示,「我們與台灣的關係純粹基於民主原則,而且他們對我們非常忠誠。」他補充:「我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需要投入時間參與『兩個中國的討論』(the two-China discussion)。」還表示希望與台灣重新談判發展援助協議。他認為應對氣候變遷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仍是該國的首要任務。2月26日全票當選吐瓦魯總理的戴斐立(右)。(圖/達志/美聯社)報導補充,戴斐立和他的8位內閣部長於2月28日宣誓就職,1個多月前,位於澳洲和夏威夷之間、僅擁有11500人口,但具有重要地緣戰略價值的吐瓦魯舉行了國會大選。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國諾魯共和國(Nauru)1月與北京宣布建交後,吐瓦魯成為台灣僅剩的3個太平洋友邦之一,我邦交國也剩下12國。據悉,中華民國與諾魯於1月15日斷交後,吐瓦魯駐台大使潘恩紐(Bikenibeu Paeniu)隨即在接受《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專訪時表示,有來自吐瓦魯的消息人士告訴他,該國可能在1月26日國會大選後跟隨諾魯腳步,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潘恩紐姪子、同樣角逐新總理的吐瓦魯前財政部長塞夫潘恩紐(Seve Paeniu)當時也宣稱,吐瓦魯將在大選後重新檢視與台灣的關係。不過塞夫潘恩紐最終未能當選吐瓦魯總理,而他也被排除在戴斐立的內閣部長之外。
氣候變遷害棲地消失...海龜蛋驟減 蘭嶼蛇類改吃蜥蜴蛋
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全球沿岸棲地漸消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團隊5日表示,經研究發現,蘭嶼蛇類原以「海龜蛋」為食,因海龜面臨沒有沙灘可產卵的危機、加上人為保護海龜,導致蛇類轉而掠食「蜥蜴蛋」,其中「梭德氏草蜥」蛋每年遭掠食最多,高達1萬7589顆,導致蜥蜴等爬行類族群量急遽下降,恐瀕臨滅絕。科博館學術副館長黃文山研究團隊在蘭嶼長達監控爬行類群集動態長達23年,團隊指出,海岸侵蝕造成沙岸面積大量削減,海龜面臨無沙灘可產卵危機,加上人為介入保護,導致原以「海龜蛋」為食的蛇類取食遭阻,改而掠食「蜥蜴蛋」,改變爬行類食物網平衡。黃文山表示,生態人士自1990年中期起在蘭嶼「小八代沙灘」展開保護海龜巢行動,阻蛇類掠食「海龜蛋」;蘭嶼最大海龜產卵地「東清灣」自2001年起,即少有海龜築巢紀錄,小型蛇類「赤背松柏根」過去主要在海龜產卵的沙灘覓食,被迫改變取食陸生「蜥蜴蛋」,每年掠食「蜥蜴蛋」約5000到1萬8000顆。調查顯示,其中「梭德氏草蜥」蛋被掠食數量最高,每年多達1萬7589顆。此外,長尾真稜蜥、多稜真稜蜥、斯文豪氏攀蜥及股鱗蜓蜥的蛋也損耗極大,蘭嶼多數爬行類生物族群數量急速下降,掠食者「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等蛇類,未來可能隨之面臨滅絕的風險。此項研究集結科博館、台灣大學及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三方跨國團隊,在2023年底登上國際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
吐瓦魯落選總理稱「中國金援沒有根據」 拿塔諾:確信新政府將支持「台吐邦交」
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國諾魯共和國(Nauru),於1月15日宣布與中華民國(台灣)斷交,我邦交國僅剩12國。接著我國另一個南太平洋友邦吐瓦魯(Tuvalu)又驚傳會在1月26日國會大選後跟進諾魯與台斷交。然而,吐瓦魯現任總理拿塔諾(Kausea Natano)昨(1月31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卻聲稱,他確信新國會及新任總理將支持台吐邦誼。中華民國與諾魯於1月15日斷交後,吐瓦魯駐台大使潘恩紐(Bikenibeu Paeniu)隨即在接受《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專訪時表示,有來自吐瓦魯的消息人士告訴他,該國可能在1月26日國會大選後跟隨諾魯腳步,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潘恩紐姪子、即將角逐新總理的吐瓦魯財政部長塞夫·潘恩紐(Seve Paeniu)也證實,吐瓦魯將在大選後重新檢視與台灣的關係。自2019年9月擔任吐瓦魯總理至今的拿塔諾,在今年1月26日的國會選舉中失去連任機會,因此前吐瓦魯總理(2013年至2019年)索本嘉(Enele Sopoaga),將與成功連任財政部長的塞夫·潘恩紐等人,競爭新任總理職位。對此,《中央社》昨也分別專訪索本嘉及拿塔諾,2位前後任國家領袖在採訪過程中皆表達支持台灣與吐瓦魯邦交的立場。前吐瓦魯總理(2013年至2019年)索本嘉(Enele Sopoaga)。(圖/達志/美聯社)拿塔諾提及吐瓦魯國會選舉結果時,向《中央社》記者表示,他認識所有即將進入新政府的菜鳥及資深國會議員當選人,「我可以堅定地說,他們大多數人都支持吐瓦魯與台灣的關係。」拿塔諾被問到國外媒體多以「親台總理落敗,意味吐瓦魯可能轉向中國」為題報導時也重申,他將繼續支持台吐的邦交關係,他確信大多數資深議員、新任總理也是同樣立場。至於吐瓦魯駐台大使潘恩紐及財政部長塞夫·潘恩紐的言論,拿塔諾則認為,各別議員可以談論自己的觀點,「但這不是群體觀點,更不是團隊或是看守政府的觀點」,而是財政部長的個人觀點,「他有權利說出他編造的言論,但這不是政府評估兩國關係的想法。」此外,「轉向中國大陸」的路線,是基於北京會給予他們更多財政支持的假設,但他認為這個假設是錯誤,且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不過諷刺的是,諾魯也曾在2019年與其他10個台灣友邦,聯名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力挺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時任總統安格明(Lionel Rouwen Aingimea)事後更透過政府聲明表示,「諾魯跟台灣的關係就像家人一樣,且我們與台灣站在一起,捍衛民主價值和法治。」沒想到諾魯最終仍在賴清德當選後,選擇與台斷交。吐瓦魯是一個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的島國。(圖/達志/美聯社)報導補充,吐瓦魯沒有政黨,所有候選人都是獨立參選。國會選舉結束後,16位新科國會議員將展開長達數天的複雜協商,形成不同派別,人數最多的派別將組成新政府並選出總理。此外,吐瓦魯自1979年以來一直與台灣維持邦交關係。據悉,吐瓦魯是一個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的島國,位於南太平洋,屬於大洋洲。由於地勢極低,最高點僅海拔4米,因此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對吐瓦魯造成嚴峻威脅,是全球遭受全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嚴重的國家。此外,吐瓦魯國土面積狹小,僅有26平方公里,位居全球主權國家中倒數第4,僅大於諾魯、摩納哥與梵蒂岡。由於地處偏僻且缺乏旅遊資源,吐瓦魯是全世界最少遊客到訪的國家。
南太平洋友邦皆「氣候難民」 陷氣候危機恐被海洋滅國
據報導,我與吐瓦魯邦誼可能生變,因大陸可能再次提出「人工島計畫」,企圖拉攏吐瓦魯。事實上,台灣另外2個南太平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和帛琉皆屬於「氣候難民國家」,同樣深受氣候危機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曾有報告指出,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最多上升超過一公尺,吐瓦魯是世界上深受氣候變遷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未來數十年恐面臨被海洋滅國的重大危機。2017年11月蔡英文總統出訪吐國時,因吐國機場跑道長度僅5000呎,華航737無法降落,外交部另外花約5千多萬元,包租兩架加拿大龐巴迪環球6000豪華商務客機供蔡英文及隨行人員乘坐,媒體團尚無法隨行。吐瓦魯總理拿塔諾(Kausea Natano)表示,「填海計畫對吐瓦魯人的生命和生活很重要,希望填到海拔5至10公尺,即使海平面上升也能讓所有吐瓦魯人居住」。他曾計畫在首都富納富提島的環礁地帶,用附近採集的砂土填海,預計面積約16平方公里。然而,填海計畫需要大筆資金。吐瓦魯資源匱乏,土地貧瘠,被聯合國列為不發達國家之一,當地人主要從事捕魚和種植椰子、香蕉、芋頭等農業活動。因此填海計畫資金也只能依賴外援。2019年吐瓦魯舉行大選時,親台灣的索本嘉(H.E. Enele Sopoaga)敗選,就引發人們對新總理將與台灣斷絕關係、轉而支持北京的擔憂。時任吐瓦魯外長柯飛(Simon Kofe)2019年透露,當時有陸企曾接觸吐瓦魯,稱有意合作約4億美元的人工島計畫,但吐瓦魯保證,吐國將維持雙方外交關係並承認台灣。不過,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在幾天後就做出外交轉變。為解決被海水淹沒的危機,吐瓦魯去年11月與澳洲簽署協議,澳洲同意讓那些因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園的吐瓦魯人,逐步移居澳洲,澳洲還承諾為吐瓦魯的土地開墾提供資金,將首都富納富提的土地擴大約6%。然而,這項條約事後卻引起部分吐瓦魯人反彈,他們認為澳洲意圖侵犯吐瓦魯主權,協議目的只是想趁機防堵中國,並干預26日即將來臨的吐瓦魯國會選舉。
COP28協議難產…未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挨轟太過軟弱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的協議難產,難照表定時間閉幕。主要是峰會主席提出的最新版氣候協議草案,疑似在產油國龍頭沙烏地阿拉伯施壓下,未納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引發歐美國家和小型島國不滿,砲轟協議太過軟弱。COP28東道主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1日公布最終協議草案,提出可供各國減少碳排放的8個選項,其中之一是「以公平公正、井然有序且合理的方式,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生產,以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但草案未如多國所要求,提及「逐步淘汰」(phase-out)燃煤與石油天然氣,也未強調10年內削減用量,科學家直指這是避免氣候變遷加劇的必要之舉。本屆於杜拜召開的COP28,原訂台北時間12日下午閉幕,但近200國代表對協議內容歧見仍深之下,協商料進入延長賽。事實上依過去經驗,歷屆氣候峰會鮮少按時閉幕。澳洲、加拿大、智利、挪威、美國、歐盟等與會國,要求本屆氣候峰會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做出堅定承諾,痛批峰會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提出的草案過於軟弱。挪威外長艾德(Espen Barth Eide)指出:「大多數國家期盼更強而有力的協議文本,載明逐漸減少消耗,最終實現逐步淘汰或擺脫化石燃料的長期目標。」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對海島國家生存構成嚴重威脅。馬紹爾群島談判代表席克(John M. Silk)表示,「我們不會對走入海底墳場默不作聲。」,他說他們國家不是來簽死刑令,要求停用化石燃料。據熟悉內情人士爆料,COP28峰會主席賈比爾在協議草案避談淘汰化石燃料,係受到沙烏地阿拉伯、也就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龍頭的施壓。《路透》據6日目擊的信件報導,OPEC秘書長蓋斯(Haitham Al Ghais)敦促成員國,對COP28任何針對化石燃料的協議說不。
全球暖化影響首當其衝!未來恐無法生存 小島國家聯盟籲淘汰化石燃料
作為全球暖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由39個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的島國組成「小島國家聯盟」(AOSIS)聯合起來為生存而戰,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主要推手。據法國電視台和《法新社》報導,小島嶼國家因海平面上升面臨滅絕威脅,再加上颶風和龍捲風的破壞,這些島國往往是氣候變遷災難性影響的最早見證者。AOSIS主席舒斯特(Cedric Schuster)4日表示,「對我們發展中的小島嶼而言,核心目標是將全球均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以下。」他敦促各國恪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的關鍵承諾,也就是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5度以內。馬紹爾群島氣候代表史提格(Tina Stege)說,「現在每個人都感受到火災、乾旱和颶風,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快感受到它們,且影響會更快地衝擊我們。當你意識到你的鄰居、你的家人、你的阿姨正處於危險之中時,你必須採取行動。」 這些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小島國也有使用化石燃料的需求,但島國希望美國或沙烏地阿拉伯等富裕生產國首先作出表態,他國再跟進。斐濟的COP28首席談判代表堯沃里說,「我們必須努力消除(化石),否則這個世界就無法生存,包括它們(富國)。」
全球暖化惹禍…地球5生態系統面臨崩潰邊緣 專家示警「恐有大規模災難」
英國艾希特大學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報告更指出,包括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5個主要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另在COP28召開的同時,今年11月氣溫更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英國艾希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教授連頓(Tim Lenton)所領導的研究團隊,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導致自然世界的臨界點。雖然報告中列出的26個臨界點,許多都與全球暖化有關,但其他人類活動,像是砍伐亞馬遜雨林,也可能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該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導致5個主要的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分別是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報告警告,從冰蓋融化威脅到災難性海平面上升,再到熱帶珊瑚礁大規模死亡,一旦世界跨越一個臨界點,應對眼前的人道主義災難可能會分散人們對阻止其他災難的注意力,從而造成大規模飢餓、流離失所和衝突的「惡性循環」。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王寳貫表示,臨界點的研究,是希望找出哪些可能會引發某些環節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改變,例如年雨量減少到某個數值,可能會造成某個植物群落整個永久消失,那就是一種臨界點。目前的結論只能當作參考,但國家應積極投入研究,作為長期規畫的根據。而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6日表示,在非同尋常的11月氣溫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另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紀錄表示,今年11月的月均溫攝氏14.22度,比之前最熱的11月高了近3分之1攝氏度,打破過往11月高溫紀錄,使2023年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46度。這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針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帶來了壓力。
2023年屢創恐怖紀錄!地球氣候已進入「未知領域」 彭啟明:令人擔憂
受氣候變遷影響,今年已出現許多史無前例的極端天氣紀錄。對此,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近日也示警,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的氣候危機已進入「未知領域」,這也讓氣象達人彭啟明坦言,「讀到這篇文章,有點令人擔心……」據Oxford Academic的報導,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UP)代表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AIBS)出版的科學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24日刊登了一篇由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所發表、標題為《2023年氣候狀況報告:進入未知領域》(The 2023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Entering uncharted territory)的文章,內文指出,用來追蹤氣候變遷的35個地球生命體徵中,有20個處於創紀錄的極端數字,直言「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關於氣候危機的未知領域,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目睹的情況。」研究分享的數據顯示,許多與氣候相關的紀錄在2023年被大幅打破,特別是與海洋溫度和海冰相關的紀錄,例如7月7日南極海冰創下自衛星資料出現以來的最低每日相對範圍,另海洋酸度、冰川厚度和格陵蘭冰量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而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含量則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氣溫方面,今年6月至8月更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時期,7月初創地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全球日平均表面溫度,可能是過去10萬年來地球上最溫暖的溫度,另截至9月12日,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超過1.5°C的天數已超過其他年份,且總數恐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加拿大今年的野火截至9月13日,已燒毀面積達1660萬公頃,排放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超過了加拿大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0.67億噸。此外,2021年至2022年間,全球樹木覆蓋率損失率每年下降9.7%,達到2280萬公頃。另根據2023年1月迄今的統計數據,3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均達到創紀錄水準。內文強調,氣候變遷可能導致一系列重大的極端天氣災害,其中一些事件表明,極端氣候正在威脅更廣泛的地區。預估到21世紀末,全球恐有多達3億至60億人會發現自己處於地球宜居區之外,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酷熱、糧食供應有限,以及死亡率上升等風險。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昨上午也在臉書分享這篇文章,並感嘆「有點令人擔心……因為今年的破紀錄實在太多,不大真實的感覺。」
接受馬紹爾駐臺大使呈遞到任國書 蔡英文:持續深化兩國邦誼
蔡英文總統今(30日)上午接受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新任駐臺特命全權大使卡蒂爾(Anjanette Kattil)呈遞到任國書,歡迎她來臺履任,並表示,持續強化夥伴關係,期盼未來兩國在國際上繼續相互扶持,為雙邊關係發展再創新的里程碑,也為全球的繁榮發展一起做出貢獻。蔡英文致詞時首先代表臺灣人民,歡迎臺灣的好朋友卡蒂爾大使來臺履新。她說,卡蒂爾大使曾經在2016年到2019年,擔任駐臺大使館的副館長,對臺灣非常熟悉,並且在回國之後,與我們大使館的同仁也持續有密切互動。當今年4月,柯布雅(Kitlang Kabua)外長來臺訪問,卡蒂爾大使也以外貿部次長的身分一起來訪。蔡英文表示,感謝卡蒂爾大使長期以來對臺灣的支持。相信由卡蒂爾大使駐節臺灣,臺灣和馬紹爾群島將更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也持續深化兩國邦誼。蔡英文指出,現在全球都面臨著氣候變遷的挑戰,尤其臺灣和馬紹爾群島都是海洋國家,對於升溫、海平面上升等議題,更需要加強交流合作。就在上個月,在座的外交部吳釗燮部長與馬紹爾群島等4個國家,共同簽署「對抗氣候變遷聯合聲明」,希望一起因應全球暖化的挑戰。她提到,不僅是環境議題,臺灣和馬紹爾群島在醫療、農業、教育等各領域,也持續強化夥伴關係。藉此機會,她也要感謝馬紹爾群島在國際上為臺灣發聲,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蔡英文期盼,未來,在卡蒂爾大使的協助之下,兩國在國際上繼續相互扶持,為雙邊關係發展再創新的里程碑,也為全球的繁榮發展一起做出貢獻。卡蒂爾大使致詞時首先感謝蔡總統的致詞與熱情接待,很高興能回到她視為第二個故鄉的美麗國家。卡蒂爾大使感謝在場所有人,為促進馬紹爾群島與臺灣間合作的貢獻及努力,以及對馬紹爾群島大使館同仁與歷任大使們的大力協助,也期待未來持續見證兩國深化邦誼。她表示,馬紹爾群島與臺灣之間存在獨特的連結,雙方有共同的南島文化遺產,對民主、法治、尊重人權、和平、繁榮、良好治理與全球公民道德等共享價值與目標,也讓兩國邦誼更加堅實。自兩國建交以來,這份友誼在外部壓力下,仍不斷創下新的里程碑,雙方在經貿、氣候、環境、人民交流等各領域,持續深化合作。
太平洋「核棺材」崩解中…放射性物質流大海 專家揭最後大限
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重新喚起各界對核子議題的注意,也讓冷戰「核武競賽」過往重新浮上檯面。美國過去在魯尼特島(Runit Island)建造核武試驗廢料貯藏掩體時,雖考慮到各種風險並加固,卻沒料到全球暖化造成的海面上升,會導致掩體損壞、輻射外洩。美國在1947年到1958年多次在馬紹爾群島埃內韋塔克環礁(Enewetak Atoll)的魯尼特島進行核試,接著在70年代於該島建造被後世稱為「棺材」或「墳墓」以及「魯尼特圓頂」的水泥核廢料掩體。但曾被認為萬無一失的掩體,依然敗在人類的間接破壞上。海拔本就不高的魯尼特島,受海平面上升影響,不斷遭到海浪侵襲,其中就包括魯尼特圓頂,而圓頂經過海浪長年拍打與侵蝕,已出現裂痕並讓放射性物質洩露到地底與海洋,也讓「圓頂被海浪淹沒就是浩劫開始」傳言廣泛傳播。不過,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海洋放射學家布斯勒(Ken Buesseler)表示,儘管這座核棺材裡確實有頭等待被釋放的怪獸,不過多年來都只監測到少量放射性物質洩露,且都在安全值標準內,但布斯勒也警告,魯尼特圓頂將在本世紀末被部分淹沒。
教科文組織建議「威尼斯列瀕危世遺」 前市長嗆:沒知識判斷不用理
義大利水都威尼斯(Venice),每年全球有千萬名遊客造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近日建議,將威尼斯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對此,威尼斯前市長批,這種沒有知識的判斷,他們不用理會。據《BBC》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表示,威尼斯應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為這座義大利的指標城市正面臨著因氣候變化,導致遊業過剩、過度開發和海平面上升的不可逆威脅。教科文組織稱,義大利當局缺乏遠見,來解決威尼斯的問題。這對義大利當局來說是一個打擊,因為他們被批評不能保護歷史名城和周圍的潟湖。對此,威尼斯市政府發言人表示,他們將仔細閱讀提案,也會跟政府進行討論。不過,威尼斯前市長卡恰裡(Massimo Cachari)開嗆,教科文組織是地球上最昂貴、沒用的機構之一,他們在沒有知識的情況下做出判斷,被給出這種意見,不用理他們。卡恰裡說,他們不給義大利資金做出改變,只會批評,好像威尼斯需要成為世界遺產一樣,他們是要更多的援助。據了解,教科文組織早在2021年就將威尼斯列入危險名單,不過最後被義大利政府擋住,他們祭出禁止大型郵輪開進聖馬可運河。義大利《共和報》報導,教科文組織專家已致函給該國政府,要求報告最新情況和時間表。據教科文組織報告,全球暖化讓海平面上升,四面都是水的威尼斯,非常容易遭受洪水侵襲,而每年有2800萬名遊客造訪該地,城市擴張項目對該地造成損害。
地中海區域成為氣候變遷「熱點」 IPCC總結5大威脅
全球3大洲近日屢遭極端氣候干擾,其中橫跨南歐、北非及西亞的地中海區域更遭野火肆虐,後被科學家列為氣候變遷「熱點」。同時,綜合《法新社》、《Phys.org》引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統整地中海區域面臨的5大威脅,包括致命熱浪、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海平面上升、外來物種入侵。致命熱浪地中海區域正如美國和亞洲部分地區,最近幾週受到極端高溫的侵擾。預測數據指出,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 Island)及西西里(Sicily Island)將會打破攝氏48.8度(119.8華氏度)的全歐溫度紀錄。IPCC在其2022年公布的「氣候變化影響以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報告當中指出「由於地中海的氣候變化,熱浪正在增多,外加都市化,熱浪會在都市圈被放大」,造成疾病和死亡。另外,瑞士伯恩大學科學家,曾於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中海東部的熱浪強度、廣度和次數陸續多了約6至7倍。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北非接連發生的乾旱,導致農民必須為可怕的收成做足準備。其中突尼西亞的小麥農民查瓦奇(Tahar Chaouachi)表示,「我們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乾旱,過往4年氣候一直很乾燥,但我們預計這個季節會有降雨,實則不然,情况變得更糟了。」同時,高溫的環境也使用於灌溉的地下水乾涸,IPCC表示,一旦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北部的橄欖產量恐會下降5分之1,而自19世紀以來,全球已暖化超過攝氏1.1度。對此,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直指,「地中海對大多數作物都產生了重大不利影響。」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西班牙今年7月23日大選之前,當地的乾旱加劇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緊張局勢。歐洲乾旱觀測站表示,地中海區域6月有一半的地下水低至見底。IPCC警告,氣候變化將加劇地中海區域大多地區的水資源短缺,預計北非的湖泊和水庫存量將會减少45%,地表水量也將减少55%,「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受到地中海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海平面上升近幾10年以來,地中海盆地的海平面每年上升2.8毫米,威脅沿海地區與遭受潮汐影響,就會淹水的威尼斯等城市。IPCC表示「海平面上升已波及地中海周邊的沿海地區,預計沿海地區的洪水、侵蝕和鹽化的風險就此提高」、「這些衝擊將侵害農業、漁業、水產養殖業、都市發展、港口營運、旅遊業、文化遺址及許多沿海生態系統」。外來物種入侵除了珍貴的海灘,氣候變化還威脅地中海區域及其漁業帶來的糧食供應。IPCC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中海海洋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特徵是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外來物種入侵。」報告揭露,隨著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東部直至2060年,將有20%以上的被捕撈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滅絕;2050年漁業收入可能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