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水
」 疾管署 流感 感冒 發燒 咳嗽「3大工作場所」易誘發氣喘 4症狀超過2個月須留意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將近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約有200萬人患有氣喘,且其中約有8萬人屬於嚴重氣喘。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提醒,氣喘為氣管的慢性發炎,因此民眾若有「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應盡速就醫進行過敏原、肺功能等相關檢測,進一步評估是否屬嚴重型氣喘並對症治療。常見的環境過敏原包含塵蟎、動物毛髮、花粉等,但研究顯示,環境中潛藏在高度活性化學品、工業清潔劑和金屬致敏劑中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礦物粉塵、釩、鎘、二氧化矽、煤、肉毒素等,也恐是引發氣喘反應的過敏因子。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醫師提醒,部分職業長期接觸此類物質,恐在氣道累積發炎反應,增加氣喘誘發的風險。因此民眾若本身有過敏性氣喘且經常身處在以下幾種過敏原高風險環境中,建議應盡速就醫,透過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揪出過敏原,對症治療。高風險環境1:美容美髮工作場域美髮師經常接觸的染髮劑、漂白劑、護髮產品等,部分含有工業清潔劑等化學成分,長期接觸這些高活性化學品恐刺激呼吸道,增加氣管發炎反應。高風險環境2:中央廚房等油煙密閉空間廚師經常身處的高溫、油煙和煤煙環境中,恐含有二氧化硫和肉毒素等微量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持續刺激呼吸道黏膜、加劇發炎及氣喘誘發的可能。此外,廚房通常為密閉空間,排煙不良更容易提高有害物質濃度。高風險環境3:水泥工地或室內裝潢等施工環境建築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接觸水泥、石灰、石膏和鋼材等建材,其釋放的二氧化矽和礦物粉塵也是常見的環境刺激因子;某些建築材料和塗料甚至含有鎘和釩等金屬顆粒,加重呼吸道發炎或過敏性氣喘反應。傅彬貴醫師說明,臨床觀察患者多僅將流鼻水與咳嗽當作過敏或感冒表現,然而醫師提醒若慢性咳痰超過兩個月,即應懷疑是氣管問題並盡快就醫檢查。若持續暴露在過敏原中拖延治療,恐加劇痰增生、進而黏著於氣管壁上阻礙氣體交換,引發氣喘急性發作。若氣喘未積極治療、使氣道長期處於發炎情況,更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氣道變小,最終演變成嚴重氣喘,更恐連帶出現肺功能衰退、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對此,鄭世隆醫師提到,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屬過敏性氣喘。因此透過IgE檢測可找出過敏源頭、進一步對症下藥抑制過敏發炎途徑,遠離致命的急性發作威脅。目前氣喘治療方式臨床建議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醫師提醒民眾,若仍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避免症狀控制不佳演變成重度氣喘的風險。鄭世隆醫師也建議,嚴重型過敏性氣喘患者應遵循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控制病情。而隨著醫療進步,若經過前述治療方式仍未見症狀好轉,現今也有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包括抗IgE、抗IL-5或抗 IL-5受體以及抗IL-4α受體等生物製劑。傅彬貴醫師也分享,曾有一名約40歲的裝潢木工師傅老陳,只要在密閉的大樓施工,急性氣喘就會發作,且狀況長達半年。老陳就醫後首先使用高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治療,但症狀仍會反覆發生。在經過生活狀況與工作環境問診後,發現老陳長期處於高風險過敏原環境,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後,推斷氣喘反應與工作環境高度相關,在更積極治療後,也順利下降氣喘急性發作的頻率。鄭世隆醫師也補充,上述過敏高風險工作環境應從日常保健開始留意,並增加個人防護措施,如工作時佩戴活性碳口罩、保持工作環境通風,皆可降低過敏因子濃度、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若民眾出現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超過兩個月,也建議盡速至氣喘專科進行IgE檢測,目前已有多元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勿放任不管,遵從醫囑才能帶來更好的工作與健康生活品質。
冷氣團襲擊氣溫驟降「嬰兒呼吸道魔王肆虐」 專業醫師紛紛發文提醒
隨著12月多波冷氣團接連來襲,氣溫明顯下降,小兒科診所出現大量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患者。除了常見的感冒病毒和流感外,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也提醒,也要特別警惕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程進展極快,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在FB發文表示,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僅有輕微咳嗽或流鼻水,但在2到3天內可能迅速惡化,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巫漢盟醫師也製作精美的圖表說明,指稱嬰兒感染RSV的住院率是腸病毒的7倍,初期感染症狀為發燒、咳嗽、喘鳴聲,但後續狀況會快速惡化,出現肺炎、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有肺功能受損的情況。而RSV具有高度傳染性,1人可傳染給近5位嬰兒,類似像是嬰兒室、月子中心、托嬰中心等嬰兒集中的場所,更須留意群聚感染。巫漢盟醫師也提醒,如果在嬰兒時期感染RSV,不僅會增加4倍氣喘的風險,這個氣喘甚至可能伴隨一生。巫漢盟醫師也強調,RSV不是一般感冒,目前並無特效藥且病程快速,若惡化導致呼吸困難及缺氧,需立刻住院或使用呼吸器支持 治療,家長不得不防。巫漢盟醫師也回憶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歲時曾因感染RSV而住院,深刻體會到面對孩子急速惡化的病情和長期住院治療時的身心壓力。巫漢盟醫師提醒,RSV的威脅不容小覷,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範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和家庭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定期消毒玩具和家居環境,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如月子中心、親子館和托嬰中心,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也提醒,近期流感病毒、腸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播猖獗,應加強個人衛生保護,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在病毒高峰期受到感染。巫漢盟醫師後來也提到,未來台灣即將引進更多RSV預防措施,這將為嬰幼兒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家長們可以向醫護人員諮詢RSV的預防方法,及早做好準備,讓孩子遠離病毒威脅,健康快樂地成長。
日本關東爆發「蘋果病」!孕婦感染恐致胎兒異常、流產 疾管署:台灣僅零星個案
日本關東地區近期爆發俗稱「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病」疫情,包含東京、千葉、埼玉、神奈川等地都達到警告標準,患者人數更創下25年來新高,而孕婦一旦罹患,還可能導致流產。對此,疾病管制署今(10)日表示,「蘋果病」非法定傳染病,依據國內急診、定點醫師回報、實驗室監測等,目前國內僅有零星個案,也沒有出現特殊狀況,提醒民眾至日本旅遊時應多加防範。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會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如發燒、流鼻水類感冒症狀,在這些病症出現後,臉部兩側面頰會變得紅通通,就像被打了巴掌一樣,又像是「蘋果臉」。曾淑慧說,「傳染性紅斑症」在日本俗稱為「蘋果病」,可能造成軀幹及四肢也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若想要預防感染,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像是手部衛生、呼吸道禮節及戴口罩等。曾淑慧提醒,尤其是秋冬季節,包含流感、新冠(COVID-19)、麻疹等病毒都屬活躍,建議民眾去旅遊時,要避免到擁擠地區,也要多戴口罩;對於孕婦和兒童,目前沒有特異的防護措施,流行期間應該避免到流行地區,以減少感染。關於「傳染性紅斑症」疫情是否會影響台灣?曾淑慧回應,微小病毒B19在國內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不會強制醫院通報,而根據疫情定點監測站、合約實驗室檢驗等,國內目前僅有一些零星個案發生,並沒有傳出相關疫情,但同時會持續監控日本疫情。另外,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傳染性紅斑症」(Erythema inrectiosum)又稱為「第五病」(Fifth disease),發病初期先在臉頰部有紅色斑疹出現,而後在數天內擴散至軀幹,四肢呈現網狀紅斑,也可能出現慢性關節炎;該症狀是藉由飛沫或接觸經氣道感染,有時也可藉輸血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孕婦感染可能造成胎兒異常或流產,應採取適當防護措施。
多毒齊發流感重症增 中市再新添3死
「今天流鼻涕、咳嗽了嗎?」低溫來襲,臨床醫師發現近來多毒齊發,有幼兒園一班3人腸病毒、7人流感,還有1家3口爸爸流感、媽媽腺病毒、小孩黴漿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台中市上周(12月1日至7日)新增3例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目前仍有7人因流感併發重症住院治療中。冷氣團一波波南下,周遭類流感和流感病號驟增,衛福部台中醫院日前收治1家3口全都感冒,爸爸發燒、肌肉痠痛罹患流感,媽媽高燒、紅眼睛和流鼻水卻是典型腺病毒症狀,6歲女兒卻是黴漿菌感染,小兒科主任李德敏說,1家3口罹3種類流感,看來都是從家戶外傳染,幸好爸爸立即使用抗病毒藥降低家戶內傳染可能。小兒科醫師施勝桓則遇到幼兒園1班3人感染腸病毒,另7人得流感,其中感染腸病毒幼童來就醫,媽媽抱怨,一班好多人生病,卻沒有停課機制。施勝桓說,臨床上看到腸病毒、流感、水痘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各種病毒都很活躍,建議戴口罩、勤洗手,並做好環境清消,避免群聚傳染。台中市衛生局指出,依據疾管署傳染病倉儲系統資料顯示,台中市上周(12月1日至7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分別為1萬488人、733人,皆高於去年同期人次;且上周新增4例流感重症、3例重症死亡個案,目前仍有7人因流感併發重症住院治療中,這些個案只有1人打過2024年季節流感疫苗。衛生局統計截至12月7日台中市完成65萬9536人次流感疫苗接種,其中65歲以上接種率41.8%、學生族群64.8%、幼兒族群54.3%,目前台中市只剩15萬4000餘劑流感疫苗,呼籲50歲以上民眾把握時間趕快接種流感疫苗,預估今年不會有剩餘疫苗可供全年齡層公費接種。
「嬰幼兒呼吸道殺手」進流行期! 台中海線1周3例
台中1歲男童有感冒症狀,日前因呼吸急促就醫,確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緊急住院治療。大甲李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余秋霖表示,近來正值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尤其有「嬰幼兒呼吸道殺手」之稱的RSV病毒,該院1周就有3例發生。余秋霖表示,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感染的病例逐漸增多,當時男童出現感冒症狀,由母親帶到醫院就診,診療過程中發現,男童喘鳴聲音特別大,呼吸也很急促,馬上從鼻腔取出鼻涕檢驗,確認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較流感高2倍強度」,余秋霖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特別強,透過飛沫或近距離接觸傳染,尤其以1歲以下的嬰兒更容易遭傳染,或是年長者抵抗力差也容易被感染,病毒潛伏期約2至8天左右。余秋霖說,嬰幼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下呼吸道黏膜會受到破壞,引起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常出現呼吸急促、喘鳴、發燒,也會咳到吐,若沒有及時治療,甚至可能出現肋骨下凹陷、胸骨上凹陷、發紺、呼吸困難等症況,嚴重時恐引發嚴重呼吸衰竭,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據了解,RSV病毒的流行期在秋冬季節,以台灣來說大約是11月至2月,高峰期常出現在初冬時、約12月至1月左右。即便感染過也不會有免疫力,有些民眾甚至同一年反覆感染好幾次。余秋霖說,該名患者住院6天,期間安排排痰、點滴治療,同時採用支持性療法,已逐漸恢復健康。
爸媽喊「被寶寶傳染」一家3口全感冒 醫搖頭:別再污衊他們
最近天氣一下轉涼,感冒的人越來越多。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分享,一家三口感冒,爸媽覺得是寶寶傳染給他們,讓他有點傻眼,「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巫漢盟昨(19日)在臉書《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分享,一對爸媽帶著8個月大的寶寶來看診,因為寶寶咳嗽、鼻塞、流鼻水,食慾也不好,檢查後確認是感冒,因此詢問「最近家中有人生病嗎」。爸爸回,「應該是他翻身不蓋被子著涼了啦!而且我們現在也有一樣的症狀,一定是他傳染給我們的啦!」巫漢盟反問,「真的嗎?老實說寶寶待在家裡要生病很困難,而且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他有去托嬰中心或保姆家嗎?還是他有機會出去外面被別人傳染?」這時換媽媽回,「他沒去上學也沒保姆家,平時是我們自己帶。因為他比我們早有症狀,所以我們才說應該是他傳染給我們的。」巫漢盟說,「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對他不公平,寶寶其實也是被傳染的受害者,他真的不可能是傳染源,因為他無法自己偷溜出門,去到外面被傳染後,然後再回家傳染給你們。」巫漢盟分析,這次的狀況有2種可能,第一是爸媽帶寶寶出門時,大家同時被別人傳染了,只因為寶寶抵抗力較弱,先出現症狀,而爸媽的症狀較晚出現而已;第二就是爸媽先把病菌傳染給寶寶,寶寶先出現症狀,而爸媽症狀較晚出現。巫漢盟直言,寶寶因別人傳染而生病,已經夠可憐了,請不要再污衊他們是傳播病菌的兇手,不然他們會很傷心的,感冒不是因為著涼,而是病毒感染所致。
流感重症病例數、死亡數10年同期最高 5歲童「四肢抽搐」併發腦炎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2日)表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1日起截至11月11日累積20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2例B型),其中26例死亡(25例A型H1N1、1例A型H3N2),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十年同期最高,且26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重症個案中最年幼的是北部5歲女童,本身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1月初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隔天突然失去意識、四肢抽搐痙攣送醫,疑併發病毒性腦炎,轉到加護病房治療,後續確認感染H1N1流感,給予抗病毒藥物後症狀緩解,3天後轉一般病房,住院第5天出院。 死亡個案方面,林詠青提到,最年輕為中部40多歲女性,本身有癌症病史,未接種當季流感疫苗,因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持續1週沒有改善就醫,經檢查發現血氧濃度偏低、雙側肺炎、呼吸衰竭轉送加護病房,後續病況持續惡化,入院第7天因為併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病逝。疾管署統計,截至11月11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465.8萬人次(疫苗使用率約72.4%),剩餘177.9萬劑;新冠疫苗則持續高於去年,已累計接種109.1萬人次,為去年同期(45.7萬)2.4倍,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呼籲尚未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長者及幼兒仍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保護力,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
感冒快好時「傳染力最強」? 專業醫提醒:口罩戴到「這時間」為止
隨著11月的到來,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感冒患者增多。而坊間也傳聞感冒快好時「傳染力最強」,輔大醫院耳鼻喉科胡皓淳醫師也為此深入解釋,更提醒感冒生病的民眾要把口罩戴到「症狀消失」為止。胡皓淳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感冒的傳染期其實比人們想像的更早,當民眾感染感冒病毒時,傳染期從症狀出現前1至2天就開始,並持續到症狀出現後的5至7天左右。也就是說,當民眾開始打噴嚏、流鼻水或感到喉嚨痛時,其實已經具備傳染性,雖然自己可能尚未感覺到明顯的不適。在感冒的初期和中期,病毒在體內繁殖速度最快,這段期間的傳染性最強,也最容易透過打噴嚏、咳嗽或直接接觸傳播給他人。至於「感冒快好時傳染力最強」的說法,胡皓淳醫師解釋,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當感冒逐漸痊癒,症狀減輕,例如不再頻繁打噴嚏、流鼻水減少時,許多人會以為自己已經不具傳染性。但儘管症狀減輕,呼吸道中仍可能殘留少量病毒,這些病毒仍具傳染性,尤其是透過飛沫傳播。因此,即使感覺好得差不多,身體仍可能帶有病毒,有傳染他人的風險。胡皓淳醫師提醒,在症狀完全消失前,應該保持謹慎,避免與他人過於密切接觸,並且應戴好口罩,減少病毒傳播的可能性。遠離人群、謹慎防護,是在感冒期間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最佳方法。
吃冰傷身? 醫曝竟能緩解「胃食道逆流」
吃冰傷身?中醫師艾莉絲表示,正常體質吃冰還是溫熱食物,都不會不舒服,而吃冰能緩解不適。台大癌醫梁恆彰也說,吃冰有助於緩解胃食道逆流。中醫師艾莉絲在健康節目《健康零距離》說,真正的正常體質,可以吃冰也可以吃溫熱的東西,都不會不舒服,吃冰會不適其實和其他原因有關,如有人會在夏天貼三伏貼,希望能消熱氣,也要看個人體質跟狀況。艾莉絲指出,她的門診是治過敏,而三伏貼其實跟冰水火不容,很多病人說貼了沒效,還是打噴嚏流鼻水,大多是有偷偷吃冰,如果是虛火要先吃中藥,吃麻油雞、當歸鴨不會燥熱。台大癌醫梁恆彰指出,胃食道逆流要吃冰,是因為食道、胃和噴門腫起來了,會覺得火燒心,跟牙齦腫一樣要冰敷,所以西醫治出血性胃炎,嚴重要灌鼻胃管再用冰水洗胃,所以胃食道逆流用溫水沒用。至於喉嚨痛呢?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表示,小孩如果腸病毒嘴巴破很多洞,吃冰能緩解不適,不過還是要看醫生,吃冰的只能當紓緩症狀,比較好入口。有人說越怕冷要吃冰的鍛鍊,艾莉絲說,建議不要,寒會生百病,台灣溼氣重,身體又是偏寒的,可能會得癌症,在臨床上看到滿多案例,還是要吃溫熱一點。
張衛健蒜頭塞鼻止鼻水! 她一做「臭魚味黃膿」狂流 醫看驚呼:都爛掉了
反覆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等問題令人煩擾,先前港星張衛健曾於微博發文表示,指自己遭受鼻子過敏感困擾,居然以蒜頭塞鼻紓緩症狀,而近日中部就有一名女子因為過敏鼻塞,於是將大蒜切片塞鼻孔治鼻塞,沒想到卻造成鼻竇堵住發炎,求診時醫生還聞到患者鼻涕有一股魚腥味,大喊「裡面已爛掉了」。張衛健曾發文稱,以蒜頭塞鼻可有助紓緩鼻子敏感。(圖/翻攝自張衛健微博)張衛健日前在微博發文表示,自因為鼻子過敏,回憶起媽媽教他以蒜頭塞鼻紓緩症狀,但蒜頭塞鼻真的可紓緩鼻過敏?包括社交媒體抖音上也流傳多段影片,片中網友就使用偏方通鼻,就是將蒜頭塞進鼻孔內,維持10到15分鐘後才取下來。不過,耳鼻喉科醫師指出,這樣的做法對於鼻腔健康其實弊多於利。吳昭寬醫師說大蒜確實有助於治鼻塞,但是用大蒜水洗鼻,而不是塞鼻孔。(圖/翻攝醫師好辣YT)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吳昭寬醫師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這名女患者年約40歲,因為經常過敏,由於怕吃抗組織胺藥物會昏沉,於是在媽媽建議下,採用「大蒜塞鼻」的祖傳療法,這名女子表示,自己上網查還真的很多人推薦。據吳昭寬表示,即便現在的抗組織胺藥物號稱不會經過大腦屏障,仍有很多人吃了後整天昏沉無法做事,而大蒜素具有讓鼻黏膜瞬間收縮的功能,經過刺激後血管收縮、滲透壓改變,確實能讓鼻涕變少,但他也指出,「是要用煮過的大蒜水洗鼻子」,而非直接將生蒜塞鼻孔。吳昭寬醫師說大蒜確實有助於治鼻塞,但是用大蒜水洗鼻,而不是塞鼻孔。(圖/翻攝醫師好辣YT)這名女患者就是因為暴塞多片生蒜堵住鼻竇,造成鼻涕出不來,「死水無法滾動,就會發炎、發臭」,當患者來就醫時,黃稠的鼻涕直接流了下來,女患者當時還大口抽吸鼻涕,但「吸一半就堵住」,購過內視鏡探查發現,原來鼻子內已經爛掉,還有發黑蒜頭積在裡面。吳昭寬最後以洗鼻器幫患者灌洗鼻腔,由於她的鼻竇已經受傷了,造成很多黏液、黃痰和黃鼻涕,必須使用大量抗生素,且吳昭寬也建議她開始洗鼻子以緩解症狀。除此之外,吳昭寬建議,若過敏發作卻沒有抗組織胺可服用,或對藥物會產生副作用,可以刺激腋下穴位,「假設右邊鼻塞,可用拳頭或是罐子夾在左邊腋下,此舉能稍微穩定神經」;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洗鼻器洗掉過敏原與鼻涕,按壓鼻翼兩側的迎香穴、印堂穴,藉此舒緩過敏鼻塞症狀。吳昭寬醫師說手放腋下刺激穴會,也能緩解鼻塞。(圖/翻攝醫師好辣YT)
國中女生得流感「邊哭邊爬進診間」 醫示警3症狀要特別警惕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近期門診經驗,提到一名國中女生因感染A型流感前來就診,當時病患她邊哭邊爬進診間,癱在椅子上無法動彈,經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陳木榮強調,流感不僅帶來經濟負擔,身體的不適更是極為嚴重,並存在重症風險,提醒家長們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陳木榮回憶,這名國中生因感染A型流感,哭著爬進診間,癱坐在看診椅上,完全無法動彈,「看門診的時候,一個國中的女生,邊哭邊走邊爬進門診,癱在看診椅完全不動」。該名國中生經過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後,他隨即開立抗病毒藥物,並提醒患者如症狀加劇,應立即前往醫院急診,避免發展成重症。陳木榮還分享了流感與普通感冒的區分方法,他指出,若是輕微發燒伴隨咳嗽與流鼻水,可能是感冒;但如果出現高燒和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就可能是流感;特別是病患看起來精神不振,甚至像「被卡車撞過一樣」時,須特別警惕。陳木榮提醒家長,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得了流感,金錢的花費之外,身體的不舒服真的超級嚴重,還要承擔重症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雖然在臨床診斷上,流感不容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例如一般感冒(common cold)、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自2019年底爆發大流行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但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病程持續時間也較長,且其他流行病學特徵仍有差異。流感除了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等特色之外,還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衛福部提醒,65歲以上長者、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流感,可引起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腦炎或腦病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在使用aspirin之兒童病人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等併發症。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男童鼻孔卡「巨大鼻屎」 醫夾出傻眼!竟是絨毛玩具
耳鼻喉科醫師陳世璽近日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發文,指出他在看診時,遇到一名小學4年級的弟弟,出現流鼻水、咳嗽的情況。結果在檢查之時,弟弟突然對他說「我鼻孔裡有顆巨大鼻屎」請他幫忙挖出來,結果陳世璽一夾才發現,大鼻屎居然是一顆絨毛玩偶,當場傻眼。耳鼻喉科醫師陳世璽24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耳鼻喉科 陳世璽醫師」中發文,表示他23日晚間在看診時,遇到一名4年級的弟弟,已經流鼻水、咳嗽持續了2天。結果當他在幫弟弟看診時,弟弟突然神秘兮兮地對他說「我鼻孔裡面有一個巨大鼻屎,我都挖不出來,可以幫我挖出來嗎?」後來,陳世璽就替弟弟將鼻子裡面的「巨大鼻屎」夾出來,但一看卻發現,雖然該異物表面沾有一些鼻屎,但那個東西其實是絨毛玩具的一部分。當下陳世璽便試探性的問弟弟,有沒有塞玩具進去,但弟弟回答沒有「看旁邊的爸爸臉色不太好看,為了他回家之後的安全起見,我就沒有再追問下去了。」陳世璽指出,還好弟弟很聰明的鋪了個梗,很快就找醫生幫忙拿出來,最怕是小朋友都不敢說,一直讓異物留在裡面。陳世璽也透露,鼻腔異物一開始沒什麼症狀,或是有點流鼻水,時間久了,有異物的那側會開始產生單側的黃鼻涕、鼻異味、鼻塞、反覆鼻血等。最後,陳世璽也提醒家長們,有責任與義務提供小朋友們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也要不斷提醒千萬不要把任何東西放進自己的身體內。萬一沒其他感冒症狀,鼻子出現上述症狀,而且是「單側」,一定要想到有鼻腔異物的可能性。
孩童咳嗽咳不停!慎防「走路型肺炎」 兒科醫師示警「7症狀」
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近期發文表示,最近時常遇到孩童罹患有著「走路型肺炎」之稱的黴漿菌肺炎,而且清一色都有著7大共同特色。謝宗學醫師為此特別撰文呼籲,家長如果遇到孩童有這些症狀的話,一定要將其帶到醫院治療。謝宗學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近期觀察到罹患黴漿菌肺炎的孩童有著以下7種症狀:1. 年齡大於 5 歲2. 發燒天數大於 3 天以上3. 咳嗽越咳越厲害,有時候微喘4. 幾乎沒有流鼻水5. 喉嚨不太紅6. 看過 2-3 次診所,甚至已使用過抗生素,但症狀仍沒有改善7. 活力食慾正常或是稍微差,看起來不像重症患者謝宗學醫師解釋,只要符合以上七點,加上胸部X光右下葉肺炎的表現,最後的診斷幾乎是別稱為「走路型肺炎」的黴漿菌肺炎。謝宗學醫師提到,目前黴漿菌肺炎的治療較為棘手,因為這種肺炎對以往常用的抗生素「日舒」(Azithromycin)效果不佳,必須改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如Doxycycline進行治療。而與日舒每日服用一次,連續三天即可不同,Doxycycline 需要每日兩次,且至少服用七天以上,這使得治療過程大為延長。謝宗學醫師也安慰表示,黴漿菌肺炎通常不會引起過度嚴重的病情,家長也無需過於恐慌,只有少數出現併發症的孩子需要住院治療。大部分患者只需按照醫師指示在家服藥,並定期回診即可。但謝宗學醫師也提到,對於不能吞嚥膠囊的孩子來說,服用Doxycycline是一個挑戰,因為膠囊內的藥粉極苦,這需要家長多費心協助孩子按時服藥,這也是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週末白露報到!命理師揭5大禁忌 示警「2類人」恐遭病魔纏身
在二十四節氣中,每年的白露多在國曆的9月7日,並且太陽黃經位在165°。白露節氣象徵時節逐漸轉陰,天氣漸漸涼爽,夜晚水氣凝結,到了清晨時,樹葉與花朵會有很多露珠,而古人也以四個節氣搭配五行,秋天五形為金,金又為白,以白色來形容秋天的露水,故稱為「白露」。塔羅牌專家小孟老師分享白露相關禁忌,提醒民眾注意。1、穿衣不宜裸露:白露之後天氣會轉涼,所以穿衣服不宜外露,容易感冒著涼。2、禁喝冰水:白露天氣轉涼,喝太多冰水容易頭暈發冷,寒氣過重。3、忌過度運動:白露毛細孔會變小,倘若這個時候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氣血循環不好,身體不易代謝,身體淤堵會有損健康。4、睡覺冷氣不宜調太低:冷氣調太低容易過冷,身體容易在夜晚發冷,導致寒氣過強,易流鼻水鼻塞、手腳冰冷。5、忌夜晚不蓋被:白露天氣轉寒,夜晚較涼,因此睡覺一定要蓋被子,切勿讓寒氣進入筋骨,導致筋骨酸痛。另外,小孟老師特別提醒,沖龍與雙魚座2類人,外出遠行要注意安全,尤其要遠離感冒中的人,以防病魔纏身。
1歲女童發燒、流鼻水!就醫檢查竟是「川崎症」 醫曝「關鍵徵兆」家長多加注意
三軍總醫院收治一名一歲女童近日因發燒、流鼻水及嘔吐等症狀入院,而在經過一系列診療後,最終被確診為川崎病。該女童在住院前並無特殊病史。在入院四天前,女童開始出現發燒、流鼻水和嘔吐症狀。兩天後,家長帶她至診所就醫,並開始服用症狀控制藥物。然而,病情未見好轉,仍然有持續高燒和嘔吐狀況,家長隨即帶她至本院兒科急診就醫。川崎病導致冠狀動脈擴大病變 須預防血栓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徐萬夫說明,女童於急診就醫,嘴唇發紅乾裂、雙側眼結膜充血、手腳掌紅腫,軀幹部位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皮膚也有發紅現象。因為此時已經符合診斷川崎病的臨床要件,入院後隨即給予川崎病第一線藥物免疫球蛋白治療及阿斯匹靈後,病童隨即退燒且上述臨床症狀改善,在持續觀察經過36小時沒有再次發燒後讓病童出院。然而在經過一週後,病童再次出現有發燒嘔吐情況,眼皮發紅浮腫,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已經有擴大,故判斷為頑固性川崎病,於是立即再次住院,期間接受了川崎病第二線與第三線藥物的治療。雖然第一時間會退燒且抽血顯示發炎指數改善,但在多日後又會再次發燒,後來在使用第四線的藥物後,病童的狀況終於獲得控制,然而由於冠狀動脈擴大病變的關係,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在經過一年的追蹤治療下,病童的冠狀動脈狀況控制良好,沒有發生狹窄與血栓導致血管阻塞的事件。發燒超過五天、伴隨四種以上症狀 早期川崎病徵兆徐萬夫醫師提到,上述一歲女童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川崎病案例,以下提供一些早期識別川崎病的關鍵徵兆,若患兒持續發燒超過五天,並伴隨下列四種以上的外觀症狀,即應提高警覺: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乾裂、舌頭發紅等)雙眼結膜充血(通常沒有合併分泌物)頸部淋巴結腫大(通常為單側)手腳腫脹發紅多形性紅疹(通常在軀幹及四肢)若符合川崎病的診斷,臨床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安排抽血檢驗以評估病童的發炎狀況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冠狀動脈是否受到影響。治療第一線藥物為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大部分的川崎病童都會在24小時內明顯退燒且臨床症狀改善;出院後醫師會再安排定期於門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評估是否出現冠狀動脈病變的情形。第一線藥物治療仍發燒 恐是頑固性川崎病然而,如果在經過第一線的藥物治療後,病童仍然持續有發燒,或是有發生以下狀況時,就要懷疑是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發燒:如果病童在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24至36小時後仍然持續發燒退燒後再次發燒:若病童在治療後的兩週內再次出現發燒,在排除其它引起發燒的原因後,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的川崎病相關表現:包括皮膚與黏膜的持續發炎,以及冠狀動脈的擴大等冠狀動脈病變風險高 識辨評估、醫病合作最重要徐萬夫醫師提醒,由於頑固性川崎病童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更高,且目前研究對於頑固性川崎病的最佳治療方式也有待更多的研究提供臨床證據,所以對於臨床醫師來說,即時的識辨評估病童是否可能發生頑固性川崎病、依據病童的狀況制定個人化的評估與診療方式、與家長和照顧者充分說明解釋及提供支持等,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7歲女童流感爆急性腦炎 雙親忍痛器捐遺愛人間
7歲的露露(化名)因被傳染流感,今年4月因連續二天發燒且咳嗽流鼻水,第三天早上意識不清,緊急轉送到馬偕兒童醫院,到院時腦幹反射已有一半消失,血壓下降,心電圖產生變化,有明顯心肌炎現象,經團隊搶救後血壓暫時平穩,但已出現不可逆的腦幹損傷,在住院68天後,完成心、肝、腎器官捐贈,讓露露遺愛人間。露露從家長發現意識改變到緊急送醫,時間非常緊湊,不過已因為病毒攻擊而出現不可逆的腦幹損傷導致腫脹發炎,進入加護病房後當晚即進行急救,所幸急救後血壓轉趨穩定,之後經腦部MRI等相關檢查發現,腦部受損嚴重且持續意識昏迷,與家屬說明及召集包括神經科、麻醉科、護理師、協調師、社工師及牧師、關懷師等跨團隊進行器官捐贈討論會議下,雙親決定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馬偕兒童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田智瑋表示,露露過往沒有其他病史,如同一般正常小學1年級的學生活蹦亂跳,此次受到來勢洶洶的流感病毒併發猛爆性心肌炎與急性壞死性腦炎,屬於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到院時情況已非常危急,團隊為把握黃金搶救期一直採取積極治療方式。無奈露露受到病毒侵犯腦幹已造成永久性損傷且一直未清醒,完全仰賴呼吸器,在多次向家長解釋病情時,家長均非常理性瞭解病毒威脅的可怕,由於與主治醫師有同為基督信仰的支持,露露的雙親在過程中表現的令團隊疼惜不捨,更不時關心問候照顧露露的兒童加護病房團隊成員。露露雙親在明白心愛的孩子已無法救回的情況下,依靠信仰的力量給了內心充分的支持,願以聖經一粒麥子落在地裡的教導,來祝福需要等候器官捐贈的孩子,使生命得以延續。馬偕醫院器官捐贈協調師郭惠娟表示,依器官捐贈條例規定,需於腦死判定後才能完成器官捐贈,得知家屬器捐意願後,緊鑼密鼓進行器捐登錄,與各相關醫院協調師連繫,由於兒童器官捐贈屬實少見,依法為優先與兒童等待者進行配對,若無法完成配對,才會找尋第二順位的成人等待者。郭惠娟表示,依器官捐贈登錄中心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為止,113年等候器官移植病人多達1萬1300人,已完成受贈者不到600人,顯示只有約5%的等待者可以有獲得移植機會。國內器官捐贈個案不多,兒童個案更是少之又少,露露則是馬偕兒童醫院成立10年來首次的腦死後判定器捐個案,且心肌炎在治療後可達到捐贈條件,原本雙親同意捐贈更多器官遺愛人間,在完整評估與進行配對後,僅有心、肝、腎找到合適受贈者,並已完成移植手術。田智瑋表示,臨床上,病人一旦進入疾病末期或為安寧照護個案,均會由醫療人員在合適的情況下說明器官捐贈事宜,露露的雙親在孩子驟然離世的悲痛下,願意捐贈可用器官,屬實難得,過程中團隊給予家人完整的支持與陪伴,更在獲得器捐同意與完成評估的情況下,與受贈醫院相關團隊全體總動員。田智瑋表示,病毒感染重症的前驅症狀常見有高燒、嘔吐、嗜睡、抽筋、手腳無力與意識不清,露露在連續高燒二天後,第三天凌晨嘔吐後再入睡,之後失去意識,怎麼叫都叫不醒,便是很明顯的病毒感染現象,家人發現後緊急送醫,即使經過積極救治,還是挽救不了已被病毒侵犯的腦部。田智瑋提醒,疫情解封後,新的一波免疫負債開始報復性回溫,臨床觀察,此次伴隨流感與COVID-19感染人數呈現另一個高峰,為減少病毒威脅的機會,仍要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涉足人潮過多的地方,有免疫疾病與老人、小孩,更要格外留意。
流感重症奪命!7歲童昏迷68天腦死 器捐造福3家庭遺愛人間
年僅7歲的女童露露(化名),今年4月感染流感,連續高燒2天後,隔天開始嘔吐、意識不清,趕緊送醫急診時,腦幹反射已消失一半、血壓下降,出現癲癇症狀,有明顯心肌炎現象。雖然經過團隊搶救後,血壓暫時平穩,但因不可逆的腦幹損傷,在住院昏迷68天後,父母決定簽署心、肝、腎器官捐贈,讓露露能夠遺愛人間,造福至少3個家庭。據了解,這是馬偕兒童醫院成立10年以來,首個因腦死判定後器官捐贈的案例。馬偕兒童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田智瑋表示,露露過去沒有其他病史,如同一般正常小學1年級學生一樣活蹦亂跳;但在今年4月間,露露連續發燒2天且咳嗽、流鼻水,到了第3天上午病況更急轉直下,被緊急送至馬偕兒醫急診室搶救。田智瑋指出,露露不幸感染流感病毒,併發猛爆性心肌炎與急性壞死性腦炎,腦部已受病毒攻擊而損傷嚴重,屬於流感併發重症個案,起初到院時情況就非常危急,腦幹反射已消失一半,血壓下降,有明顯心肌炎現象。待露露住院2、3天後,田智瑋告訴露露的父母,以露露的情況來說,恢復機率很低,若經治療後變好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沒有改變甚至變差,就可能要考慮是否走向安寧照護,或是選擇器官捐贈。68天過後,露露一直未見好轉,甚至需要藉著呼吸器維生,腦幹也已出現永久性損傷,無法清醒。最終院方與各科醫師、社工師及牧師、關懷師等團隊協調,與家屬討論器官捐贈,而露露的父母最後也決定放手,同意捐出露露的心、肝、腎等器官。馬偕兒童醫院分享首個腦死判定後器官捐贈案例,7歲女童遺愛人間,把愛再傳給3個家庭。(圖/馬偕兒童醫院提供)馬偕紀念醫院器官捐贈協調師郭惠娟表示,國內器官捐贈不多,兒童個案更是罕見,原本露露的雙親同意捐贈更多器官,但在完整評估和進行配對後,僅有心、肝、腎找到合適受贈者,並已完成移植手術。郭惠娟也進一步說明,截至目前為止,今(2024)年國內等候器官移植病人多達1萬1300人,已完成受贈者不到600人,只有約5%等待者能獲得移植機會。田智瑋提醒,病毒感染重症的前驅症狀中,常見的有高燒、嘔吐、嗜睡、抽筋、手腳無力與意識不清,疫情解封後,新的一波免疫負債開始報復性回溫,流感與COVID-19感染人數均呈現另一個高峰,因此民眾仍要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地方,尤其免疫疾病者與老人、小孩,更要格外留意。
長時間待冷氣房恐患冷氣病! 還可能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隨著夏季氣溫不斷飆升,許多上班族每天在冷氣環境中會待上超過20個小時,不僅會因為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出現頭暈、頭痛、精神不濟、眼睛乾澀、手腳冰冷或流鼻水等適應不良症狀,還可能引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根據知名復健診所疼痛專科醫師王竣平的觀察,夏季來診所就診的患者中,有不少人提到有肩膀痛或大腿痠痛等症狀,其實很可能是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所引發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冷氣房為何會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肌肉收縮和僵硬:在冷氣環境下,肌肉容易收縮和變得僵硬,增加受傷風險,進而增加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發生。血液循環不良:冷氣的低溫會讓血管收縮,影響肌肉組織的血液供應和代謝,進而加重疼痛症狀。疼痛感加重:冷氣增加了身體對溫度變化的敏感度,對於已受損或受傷的肌肉和筋膜組織來說,疼痛感會更加明顯。肌肉彈性降低: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中,會讓肌肉失去彈性,容易導致運動時的拉傷或損傷,進一步加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程度。此外,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和焦慮也可能誘發或加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如何預防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適度調整冷氣溫度:辦公室的冷氣溫度應保持適中,避免過冷或過熱。定時休息和活動:長時間坐著工作的人,應定時起身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或休息,避免肌肉長時間受壓。加強運動和伸展:適當的運動和伸展可以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和彈性,減少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風險。緩解壓力:保持情緒穩定和正常作息,可以有效紓解肌肉的壓力。面對炎熱的夏季,雖然冷氣讓我們感覺到舒適,但長時間暴露在冷氣環境中也會存在健康風險。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適度調整冷氣的使用方式,並採取相關預防措施,才能度過一個健康的夏天。
拜登首度鬆口「這原因」將考慮退選 隔天立刻確診新冠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美東時間6月27日的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會中出現「毀滅性演出」,導致民主黨內換人呼聲不斷,如今拜登(Joe Biden)終於在17日播出的採訪中首次鬆口,若出現「健康狀況」,他可能會重新考慮與川普(Donald Trump)競選的決定。沒想到他卻在當天稍晚檢測出Covid-19陽性,目前症狀輕微。綜合CNBC、BBC的報導,黑人娛樂電視台(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主持人戈登(Ed Gordon)在16日的採訪中詢問拜登:「您個人會希望說:『如果我看到這點,我就會重新評估參選』嗎?」根據17日播出的1段採訪片段,拜登答道:「如果我出現了一些健康狀況,如果有人、有醫生來跟我說:『你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那他就會考慮。沒想到拜登隨即在拉斯維加斯首場造勢活動結束後的17日檢測出Covid-19陽性,白宮新聞秘書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根據白宮醫師的說明稱,拜登有「上呼吸道症狀,包括流鼻涕和乾咳,還出現一般性的身體不適。他在首場競選活動上狀態良好,但考量到他的症狀沒有好轉,我們對他進行了COVID-19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白宮醫師則表示,拜登已服用了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並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指導,在德拉瓦州(State of Delaware)里霍博斯比奇(Rehoboth Beach)的住家中進行自我隔離。此前拜登已安排在美國最大的拉丁裔非營利倡導組織「UnidosUS 」的年會上發表公開演說,但如今被迫取消。對此,「UnidosUS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穆爾吉亞(Janet Murguía)也在會議上宣布:「我剛剛和拜登總統通了電話。他對今天下午無法加入我們深感失望。大家都知道,總統參加了許多活動,但他剛剛檢測出了新冠病毒陽性。」報導補充,拜登曾在2022年7月首次檢測出Covid-19陽性,並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出現康復停藥後又反彈陽性的狀況。另根據白宮醫師的1份備忘錄顯示,拜登已接受多次Covid-19疫苗加強注射,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9月。此外,他第一次感染時為輕症,包括流鼻水、疲勞、高燒和咳嗽等症狀,同時也服用「Paxlovid」進行治療。
網傳「三伏天」不能沖涼吃西瓜「避免受寒」? 事實查核平台:身體保健全年皆重要
對中醫略有接觸的民眾都知道,近期不少中醫診所都開始推出「三伏天」的治療方案。但近期有網路傳聞表示,在三伏天這段時間,要好好保護身體、不要受寒,尤其是不要沖冷水澡、吃西瓜。為此,事實查核平台也特別撰文表示,內容中雖無錯誤,但實際上「避免身體受寒」是全年皆會要求的,不會是只有在三伏天這幾天。據了解,近期網路上謠傳,馬上進入三伏天了,其中7月11日至20日是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是中伏,8月10日至19日是末伏。在這段期間,千萬不能做以下五件事情,分別是出汗不洗冷水浴、夜裡不能光身睡、胃腸不能進冷飲、喝水不能喝太快、皮膚不能遭暴晒。除此之外,內文中還要求在這段時間內,下列水果最好少碰,分別是火龍果(性涼)、荔枝(容易上火)、西瓜(易傷脾胃)、芒果(增加體內濕氣)。為此,MyGoPen也特別查詢資料後,撰文解釋網路傳聞與事實不符之處,根據根據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官網於 2020 年 10 月更新的「冬病夏治的三伏貼」衛教,「三伏日」當中的初伏、中伏、末伏,是農民曆「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通常都在國曆七、八月間,每年略有不同。而2024年的三伏貼時間應為7月15日(初伏)、7月25日(中伏)與8月23日(末伏)。MyGoPen在文章中表示,傳言提到「火龍果性涼、西瓜易傷脾胃」在三伏貼時不能吃,中醫師蔡懷德解釋,水果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性質上大多屬於偏寒涼,柑橘、瓜類因為汁水較多,普遍認為較偏涼性。同屬良性的小黃瓜、苦瓜可以透過烹飪的方式改變屬性,但水果幾乎無法烹煮,所以沒有改變屬性的機會。但蔡懷德也表示,網路傳聞中有提到荔枝也不能多吃,但學理上龍眼、荔枝、榴槤屬性偏溫熱,傳言說三伏天不宜吃荔枝,是比較少聽到的說法。蔡懷德也強調,對健康的一般人來說,夏天適量且適當的攝取水果對於清暑氣、利小便的確是有幫助,並非對所有人都是傷脾胃,除非是腸胃虛弱習慣性腹瀉的病人,或是正值感冒流鼻水、打噴嚏的病人才會不適合;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即使是正在做三伏貼的病人,也可以適量吃一些,只要別當飯吃、不要空腹吃就好,而且最好在白天、陽氣比較旺盛時吃,避開睡前、半夜。除此之外,對於網傳不要洗冷水浴、不要光身睡等禁忌,蔡懷德醫師也解釋,在三伏天做三伏貼,主要是希望在敷貼期間「調養陽氣」,達到刺激循環、增強體機能,提升身體對溫差或是外在誘發免疫系統的物質的抵抗力,所以可以看到,三伏貼的治療方針都是以「調養陽氣」為主。所以病人做三伏貼完以後,醫師都會叮囑在這3到4周的時間內,避免包括生冷食物、直吹冷氣、沖冷水澡等等各種阻礙治療效果的食物和行為。但蔡懷德也解釋,在現代社會不可能不吹冷氣,也很難不吃口感涼爽的水果或飲料, 現代化中醫的要求是吹冷氣沒關係,但是不要直吹、滿頭大汗時吹。同樣的,洗澡可以洗稍微涼一點的水,但是直接沖冷水就不可以。但蔡懷德也提到,避免冷水澡、冷飲、曝曬等,其實是放諸四季皆準,並不是只在三伏天、或是做三伏貼時期才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