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家
」 新冠肺炎 WHO 世界衛生組織 疫情 猴痘剛宣布PHEIC!瑞典驚見更致命「M痘變種病例」 非洲以外首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才剛在美東時間14日,於2年內2度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沒想到,瑞典衛生部長弗斯梅德(Jakob Forssmed)15日就指出,該國出現了首例傳染性更強的Mpox變種病例,且是首次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該變種病毒。綜合衛報、NBC、Newsx的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部長15日發聲明指出,自今年年初以來,該國爆發的Mpox疫情已導致548人死亡,且影響到所有地區,今年通報的病例數更超過15600例,已打破去年整年的總數。截至目前,超過96%的Mpox病例和死亡案例都發生在該國。對此,譚德塞也在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pox案例激增,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因此構成了PHEIC。據悉,本次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因為Mpox宣布PHEIC。禍不單行的是,瑞典衛生和社會事務部長弗斯梅德15日又在記者會上宣布:「我們現在也在下午確認瑞典出現了首例更嚴重的Mpox病例,即I型分支病例。」瑞典國家健康福利委員會首長威澤爾(Olivia Wigzell)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首起病例是在非洲Mpox疫情大規模爆發的部分地區遭到感染的。」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報告稱,剛果某個小鎮出現了1種更致命的新型Mpox變種病毒,可殺死多達10%的感染者。另根據瑞典教授兼首席流行病學家吉斯倫(Magnus Per Gisslén)的說法,目前該病例是I型分支的1個版本,「可能與更嚴重的病症和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瑞典衛生部則在新聞稿中補充,該名患者在非洲待過一段時間,近日才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就診。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該疾病幾十年來始終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非洲以外的多國才因為該病毒的性接觸傳染特性,在一系列以前從未出現病例的國家迅速蔓延開來,因此被宣布為PHEIC。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直至今年才又宣布PHEIC。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 WHO:不排除「捲土重來」
世界衛生組織(WHO)6日表示,奧運會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同時警告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且情況一時難以緩解,短時間內可能出現更駭人的新變種。根據世衛來自84個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百分比於過去數周內不停上升。總體而言,檢測呈陽性比例超過10%,歐洲的陽性率甚至超過20%,美洲、歐洲和西太平洋地區都出現新一波感染。因為呼吸道病毒主要在寒冷的氣溫下傳播,在北半球的夏季出現如此高的感染率屬於非典型現象。世衛流行病暨疫情準備與預防部門主任、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指出,奧運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最近數月許多國家感染人數激增,隨著病毒演變和傳播,出現更嚴重病毒株的風險激增。新出現的病毒株有可能躲過檢測系統,並對現行的醫療干預措施無效。目前的入院人數(包括重症監護)雖仍低於疫情高峰期,但世衛建議各國政府加強疫苗接種,確保高風險族群每12個月至少接種一次疫苗。然而,世衛組織承認,因為疫苗的生產商數量減少,疫苗供應量在過去一年半內大幅下降。范科霍芙解釋,藥廠很難保持2021和2022年的產量,但希望各界充分認知新冠疫苗已經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此外,范科霍芙提到鼻腔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未來或許有望解決傳播問題,從而降低進一步變種、感染和重症風險。
自然災害的頭號殺手 極端高溫致死難察覺
根據外國研究統計,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極端高溫是頭號殺手,造成的死亡人數比颶風和龍捲風死亡人數的總和更多!好在大多數高溫導致死亡和健康危害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最常見的3種高溫造成的疾病為脫水、熱衰竭和中暑,嚴重度依次遞升。尤其中暑來的突然且容易迅速惡化,輕者器官受損,嚴重恐導致死亡,預防勝於治療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據《CNN 》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環境流行病學家塔里克本馬尼亞(Tarik Benmarhnia)表示,酷熱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鬼鬼祟祟」,它不像颱風或其他自然災害引人注意,而是偷偷摸摸的奪走人命。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80 年以來,高溫致死的人數增加了74%。隨著氣候變遷,預計高溫將變得更加嚴重,熱浪將持續更長時間;另一項研究顯示,極端高溫與至少17種死亡原因有關,大多數與心臟和呼吸問題有關,令外還包括自殺、溺水和他殺。脫水:難以察覺缺水警報人體需要水和液體才能運作,當流失的水分大於攝取的水分時,人就會脫水。輕度或中度脫水可以透過多喝水來穩定健康狀況,但嚴重脫水則需要就醫治療。問題在於,身體無法及早讓你知道「缺水警報」,當人口渴時才喝水就已經遲了,而且老年人通常在脫水之前不易感到口渴。專家表示,當人不得已在炎熱的天氣外出時,出門前務必喝水,以確保提供身體所需。尤其在高溫下工作或運動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建議至少每15-20分鐘喝一杯水(8盎司,約227ml),但每小時的飲水量不要超過48盎司(約1360ml),否則會導致「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引起混亂、噁心、頭痛等症狀。從炙熱戶外進入室內後,民眾仍應保持水分,喝足夠的水分來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以免慢性脫水增加罹患腎結石、尿路感染等機率。熱衰竭:嚴重恐失去知覺、變成中暑當身體出汗過多而流失大量的水分與鹽分時,就會發生熱衰竭。例如暴露在高溫且高濕的環境下,或者進行跑步或踢足球等激烈體力活動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熱衰竭的症狀包括皮膚濕冷、起雞皮疙瘩、大量出汗、感覺虛弱或疲倦、心跳異常、肌肉痙攣、頭痛或噁心。一旦發現自己或其他人中暑,建議到陰涼處或冷氣房休息一下並補充冷水。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務必及早就醫,「到那時就沒那麼舒服了」西北大學急診醫學助理教授史考特德雷斯頓(Scott Dresden)表示,急診室治療熱衰竭的方式為浸冰塊浴、濕敷床單和吹大風扇。中暑:損害大腦甚至造成癲癇與死亡根據美國CDC統計,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是美國高中運動員死亡和殘廢的主要原因。德雷斯頓強調,極端高溫造成最嚴重的後果是「中暑」,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靈。身體在正常溫度下,會透過流汗、呼吸和上廁所排出水分,但當濕度超過75%時,汗水無法排出就會增加中暑風險,只有當外界溫度低於體內溫度(約為攝氏37度)時,身體才能散發熱量。如果人體的溫度快速攀升,身體的自然冷卻機制「出汗」就會失效,體溫可能會在短短10-15分鐘內飆高至攝氏41度甚至更高,導致殘廢甚至死亡。中暑患者會大量出汗(也可能不出汗)、意志不清、昏倒,甚至發生癲癇。若無及時治療,中暑會迅速損害大腦,導致心臟跳動過快,造成身體停止運作。中暑高風險族群包括兒童、銀髮族、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抗憂鬱症藥物。還有脫水、飲酒、穿太多、曬傷,也都會使身體難以調節體溫,進而中暑。要避免中暑,專家建議穿著寬鬆輕便的衣服、防曬、補充大量水分,並且避開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若要在夏季跑馬拉松或從事其他戶外激烈運動,建議先讓身體適應高溫。當發現有人神智不清、皮膚潮紅、呼吸急促或頭痛,請協助將患者移至陰涼處或有冷氣的地方,並用冷水、冰袋或濕毛巾敷在脖子、頭部、腋下和腹股溝處以降溫,並儘快尋求醫療協助。如何在酷暑下保持健康?除了身體健康,研究顯示,暴露在極端高溫下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孕婦健康問題和不良分娩結果。因此即使沒有在戶外工作或運動,在極端高溫下都應小心。維吉尼亞州洛磯山的急診室醫生史蒂芬妮拉羅(Stephanie Lareau)提醒,不僅要注意溫度,還要關注「酷熱指數」(heat index),是一種綜合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熱指標,這對於與極端高溫造成的疾病至關重要。專家呼籲民眾在計劃活動時,盡量讓大家遠離高溫,特別是小孩與老人較不能承受高溫,應確保每個人都有攝取足夠的水分。拉羅表示,不用攝取特別大量的水,重點是在口渴前與口渴時適度補充,就能夠預防高溫造成的疾病。 原文出處:How extreme heat can kill and how you can stay safe
新冠起源出現新證據 可能跟武漢華南市場「貉」有關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爆發依舊成謎,許多科學家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由動物傳人,和過去許多病毒的傳播模式類似,由於第一時間爆發疫情的武漢是多個實驗室所在地,收集與研究冠狀病毒,因此病毒也有可能是實驗室外洩,如今,有國際病毒專家小組表示,病毒來源可能和武漢華南生鮮市場裡走私的「貉」(或稱為狸,raccoon dog)有關。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所採集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圖/翻攝自@newscientist推特) 根據國際科學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引述國際專家的研究,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所採集的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增添病毒是來自動物傳人而非實驗室外洩的證據。所謂的貉,外型神似浣熊,在中國被飼養來取用毛皮與肉,這些檢驗的樣本是2020年初自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檯面上採集,不過資料隨後遭到移除,但一名法國生物學家偶然發現這些資訊,並分享給中國境外正在追查疫情起源的科學家。根據資料顯示,從市場中野生動物交易攤位上採集到的部分陽性樣本,也含有「貉」的基因,顯示這些動物或許也被病毒感染。這些分析隨後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率先刊載。根據參與分析的猶他大學病毒學家高德斯坦(Stephen Goldstein)表示,「很可能帶有這些DNA的動物,同時也是病毒的宿主。如果你在人畜共患病溢出事件後去採集環境樣本…基本上這就是你預期會發現的東西」。高德斯坦和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分析是顯示市場內有野生動物感染了冠狀病毒的第一個強而有力跡象。然而,這些病毒也有可能是被人帶到市場,然後傳給了貉,或是感染病毒的人碰巧在動物附近留下了痕跡。另外,美國疾控中心中國辦事處負責人葉雷(Ray Yip)表示,這些發現雖然尚未經過確認,但十分重要。根據《美聯社》引述葉雷的說法,「中國疾管中心公布的環境樣本資訊,是迄今支持病毒動物起源的最強力證據」。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技術負責人、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Kerkhove)則是持不同意見,認為這些分析並沒有在任何動物身上發現病毒,也沒有發現任何動物傳人的堅實證據,「這只不過是給了我們一些線索,幫我們理解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紅寶石公主號爆300多人「嘔吐腹瀉」 美CDC:還沒確定病因
郵輪紅寶石公主號(Ruby Princess)在2月26日至5日航行期間,有284名乘客患不明疾病,也有34名船員生病,症狀是嘔吐和腹瀉。對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說,他們還沒有確定病因。據《CBS News》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調查人員說,在2月26日至3月5日航行期間,紅寶石公主號上2881名乘客中,有284人生病,1159名船員中也有34人生病,症狀都是嘔吐和腹瀉。該機構說,當紅寶石公主號5日停在得克薩斯州的加爾維斯頓時,流行病學家和環境衛生官員說,他們還沒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疾病。寶石公主號發言人指出,工作人員指示生病的乘客,在房間自我隔離,這疾病可能是諾羅病毒引起,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會引起嘔吐和腹瀉。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諾羅有時被稱為「遊輪病毒」,導致遊輪上90%以上的乘客爆發腹瀉。紅寶石公主號說,該郵輪已開始新的航行,目前正進行7天的加勒比遊輪之旅,而患病的乘客有所增加。據了解,紅寶石公主號是公主郵輪旗下的油輪,排水量達11萬噸,而紅寶石公主號曾在2020年疫情大流行初期停靠澳洲,當時船上有數百名陽性病例,而千名旅客入境澳州也讓疫情爆發。
世足/8種可能傳染病風險「包括MERS」 專家示警:避免接觸駱駝
卡達世界盃足球賽的球迷已收到8種疾病威脅的示警,其中包括致命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專家示警,MERS可能會在當前中東國家的比賽期間傳播。根據英國《太陽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旅行與健康合作中心的流行病學家Patricia Schlagenhauf及其團隊在《新微生物與新感染》(New Microbes and New Infections)雜誌上發表論文,提到「世界盃不可避免地帶來傳染病風險」。專家們表示,這適用於卡達及其鄰國。MERS是Covid的致命表親,它殺死了多達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專家列出8種潛在可能會在世界杯舉行期間突然出現的感染風險,名單中包括MERS、Covid以及猴痘(Monkeypox),其中又以Covid、猴痘(Monkeypox)被視為最有可能的威脅。專家們表示,由於前往卡達觀看足球比賽的球迷人數眾多,疾病也可能會傳播到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回顧過去,英國僅記錄5例MERS病例,最近一次的病例發生於2018年8月,確診者從中東返回。衛生專家指出,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可能的。至於MERS的天然宿主被認為是駱駝,目前這種疾病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醫師只能儘力緩解患者的症狀;數據統計,約有35%MERS感染者死亡。專家建議,前往該地區的旅客避免接觸這些哺乳動物。專家甚至進一步警告,人們還應避免飲用駱駝奶,或食用未經適當煮熟的駱駝肉。
新冠康復後就沒事了? 醫師研究:罹患這些慢性病機率飆升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爆發至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選擇「與病毒共存」,尤其Omicron感染者大多數表現為輕症,不少人樂觀認為有望回歸正常生活。不過英國艾希特大學教授斯特林(David Strain)提醒,新冠病毒讓人們「更虛弱」,他認為即使新冠病毒患者康復後,仍然會有後遺症,且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影響;他還發現,之前治療過的一名患者,竟自新冠肺炎康復後,出現老年癡呆症前兆症狀。根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艾希特大學老年病學家斯特林在查房時,碰到一名64歲患者,卻意外發現該患者不到6個月前才自新冠肺炎康復,如今卻出現中風以及嚴重意識不清症狀。同一時間,斯特林讀到一份新研究,發現400名介於51至81歲的中老年人,從新冠肺炎康復後,大腦竟明顯萎縮。斯特林認為,新冠病毒正在使人們「更虛弱」,並且會使患者的疫情加重,或是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即使康復後也可能出現後遺症。他也呼籲應該及早面對相關問題,因為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恐怕會對已經因為人口老齡化與資源不足而苦苦掙扎的衛生系統造成衝擊。報導指出,即使新冠後遺症還需要更多科學研究,但已經有許多數據足以支持斯特林的擔憂,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數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幾乎所有年齡組的心臟病死亡人數均顯著上升,譬如在40至64歲年齡組中,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較2019年增加15%。研究發現,2021年心臟病死亡人數在幾乎各年齡層人數皆有增加。(圖/翻攝自《金融時報》)同時,也有研究人員發現,新冠肺炎康復者發生心力衰竭、中風等疾病的機率,比未感染者高的多,另一份根據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的分析表明,患者自新冠肺炎康復後至少1年內,糖尿病風險與問題會增加。「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疾病實際上是終生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家阿爾阿里博士呼籲,雖然感染薪冠後出現心力衰竭的人數,僅比未感染者多4%,但因為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眾多,這一點比例上的差距已經足以對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不過仍然有研究者認為,從上述結論還言之過早,美國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所長默里博士(Dr Christopher Murray)認為,數據上的增長或許也反應出研究上的一些不精確,例如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第一天年,許多老年人死亡時,死因被評估為老年癡呆,但考慮老年人感染新冠後死亡率很高,因此實際上這些死亡的老人很可能是因為感染新冠而死,而不是癡呆症。
瓦解男人健康的殺手「超級加工食品」!愛吃培根、熱狗患大腸癌風險飆3成
現代人追求更方便快速的飲食習慣,微波食品、加工食品的消費支出也隨之增加。美國研究發現,大量食用「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出29%,不過於女性而言並未存在關聯性。英國醫學雜誌(BMJ)於8月31日發表一項研究,分析20萬受試者長達28年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超級加工食品」與大腸癌之間存在關聯性,不過僅限於男性,而大腸癌也佔據美國好發10大癌症前三名。添加了過量的鈉、糖、飽和脂肪的加工類食品及飲料,皆可以被稱作為「超級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像是火腿、培根、熱狗、冰淇淋、蛋糕、汽水等邪惡食物。研究指出,食用大量「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患大腸癌的風險,相較食用少量「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高出29%。此外,含糖飲料的攝入量增加,如蘇打汽水、水果飲品和含糖牛奶飲料,也與男性罹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該項研究的共同作者、癌症流行病學家張方方(Fang Fang Zhang)表示,目前還無法得知「超級加工食品」為何並未提高女性患大腸癌的風險,不過可能與肥胖、性激素及食用成分有關,「像優格等加工乳製品可能會降低其他類型的超級加工食品,對女性的有害影響。」換句話說,女性食用的「超級加工食品」成分可能與男性有所不同。張方方指出,食品添加劑會改變腸道菌種、增加發炎,甚至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污染物質,都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里約疫情爆發猴子遭下毒 WHO急發聲:猴痘與猴子無關
新冠肺炎還沒平息,猴痘又出來搗亂,肆虐全球。不過或許是因為它的名字,讓許多人認為這次猴痘疫情的爆發是因為猴子,因此在巴西有很多隻猴子被毒死的消息傳出,世界衛生組織也緊急發聲,指出這次的猴痘疫情跟猴子完全無關,希望人們不要傷害動物。綜合外電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流行病學家瑪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9日時指出,目前有多個國家飽受猴痘疫情的困擾,此次猴痘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與動物無關,之所以命名為「猴痘」只是因為這種病毒最早是在猴子身上發現的,但卻有多個國家傳出襲擊動物的消息。《國家日報》指出,在里約普雷圖的森林裡發現了7隻猴子,他們均有中毒的跡象,還發現了一隻不幸死亡的,他們懷疑是猴子是在里約出現3例猴痘疫情後中毒的。哈里斯表示,目前猴痘需要密切關注的地方應該集中在人群傳播這一個事實上,人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衛生習慣,目前阻止病毒傳播的方法就是事先採取預防措施,避免病毒大肆傳播,有症狀就去尋求醫療幫助,她強調「不要污名化任何動物或人類,也不應該去襲擊動物」。目前WHO正在與專家討論要重新將猴痘命名,科學家也寄信給WHO,要求他們要用一個不會造成歧視也不會汙名化的名字,WHO補充,目前還在討論當中,還沒確定什麼時候會正式更改名字。
猴痘疫情大爆發!舊金山進入緊急狀態 有如1980年代愛滋病大流行
全球猴痘患者至今已累積逾1.8萬例,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正式將該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對此美國舊金山還在28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只為了應對猴痘確診不斷增加及全國疫苗短缺的危機。目前已知有3成的加州猴痘案例出現在舊金山,也讓當地民眾想起1980年代摧毀數個家庭的愛滋病大流行。據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報導,全美猴痘確診數已飆升至4600例左右,而舊金山的官方數據也顯示當地已有261例猴痘患者,據該市衛生官員菲利浦(Susan Philip)的說法,這個確診數字佔了全加州約三成的病例,因此為了讓有關當局能調動更多資源與人力來應對疫情,舊金山於當地時間28日正式進入緊急狀態,但並未進行任何公共區域的管制或封鎖,因為猴痘病毒主要還是透過親密行為或個人用品的接觸來傳染,且迄今為止,有9成的美國病例都是男男性行為者。LGBT+社群也在稍後贊成舊金山進入緊急狀態的決定。目前舊金山已收到8200劑用來對抗猴痘的Jynneos疫苗,但這遠低於官方起初要求的3.5萬劑,導致民眾得在有分配到疫苗的診所外排隊數小時才能接種疫苗,而且還不一定排得到,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舊金山,目前已幾乎變成全國性事件。流行病學家警告,延遲篩檢意味著實際病例數可能遠超過官方所公佈的確診數據。
大馬專家:今年是「再次傳播年」 曝恐每2週感染一次、長新冠風險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2年多,近期又有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疫情,馬來西亞衛生專家警告,2022年很可能是「二次感染covid-19」案例爆發的一年,隨著100多個國家檢測到BA.4、BA.5亞種病毒株確診個案增加,現時有很多人已經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這有可能導致,每2到3週就感染一次新冠」。根據大馬媒體「Berita Harian」報導,馬來亞大學醫學院社區醫學與預防系流行病學家諾蘭(Noran Naqiah Hairi)指出,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新冠肺炎,而感染數字隨著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橫行而增加,由於兩種亞型變異株較之前的病毒株更具感染性,而且能更好地對抗人體內疫苗抗體,因此即便患者先前曾感染新冠,仍然有機會再次感染。諾蘭形容,2022年是變異病毒株再次散播的一年,並分析指出隨著確診病例增加,住院及死亡病例也將隨之而來,不過最後會有多少人入院或染疫而死,仍然還不確定,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二次感染會使死亡、血栓和肺部損傷的風險增加一倍」,還會使住院風險增加兩倍。「隨著新病例增加,我敦促公眾繼續採取預防措施。防止你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確保始終使用口罩」,諾蘭呼籲,即使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紛紛放鬆防疫措施,但「COVI-19與流感不同」,每一次感染都會影響個人的免疫系統,且感染「長新冠」風險也會隨著每次感染而增加,因此民眾仍不好掉以輕心,持續避免擁擠的地方,確保完整接種疫苗,如果身體有不適,切記趕緊進行檢測。
猴痘疫情持續延燒 美CDC成立緊急行動中心應變
猴痘疫情在全球擴散,為防止成為下一波大流行的病毒,美國先行啟動緊急行動中心(EOC),白宮也宣布會分配猴痘疫苗供民眾施打。根據《衛報》報導,為因應猴痘疫情爆發,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宣布將會成立緊急行動中心(EOC),於28日正式啟動。CDC官員斯科特保利 (Scott Pauley) 表示,緊急行動中心的啟動有助於進一步協助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的工作。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部門已經聯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和調查猴痘病例。他也補充「目前有300名工作人員與當地州級醫務人員一起研究猴痘。」猴痘疫情在全球各地擴散,為防止成為下一波大流行的病毒,美國先行啟動緊急行動中心。(圖/翻攝自衛報)截至27日,美國28州共有306例猴痘病例,其中加州和紐約的病例數最高。流行病學家和健康經濟學家Eric FeiglDing於28日指出,預計到8月全球猴痘病例數將達到10萬例,並督促世界衛生組織採取行動。對此,世衛組織(WTO)回應,雖然猴痘的全球傳播速度令人擔憂,但尚未對全球情況發出警報。白宮也宣布將會分配30萬劑猴痘疫苗,預計未來幾個月也會有大約160萬劑疫苗可供施打。
最慘猴痘男「連跑4醫院才確診」 專家批檢測系統扯後腿:黑數恐超乎想像
猴痘疫情在各地迅速傳播,更有醫師預估未來3個月全球將有400萬人染疫,但各國的醫療體系真的準備好了嗎?紐約一名男子日前懷疑自己感染猴痘,但「求診4個醫生」才確認陽性,前幾個醫生都認為他罹患性病或直腸癌,因此延誤治療時機。就有科學家憂心,實際確診數可能因誤診而「比官方數據還多」。綜合外媒報導,美國猴痘疫情目前雖僅有約200例,相比英國約800例、西班牙和德國的500多例,防疫表現堪稱優良,但科學家擔憂「實際疫情遠超過官方統計數據」,因為據美國CDC資料,許多患者沒有接觸史和海外旅遊史卻還是染疫,疫情恐怕已在社區傳播,而「誤診」和「檢測系統失常」更可能加劇疫情傳播。這次爆出的紐約男多次誤診,可能就是上述情況的冰山一角,該名「對猴痘相當熟悉的科學家」驚覺可能染疫後立即就診,並要求醫生進行猴痘檢測,卻被認為是罹患性病拒絕,轉而要他接受性病檢測,結果呈現陰性;男子數日後因病情加重,奔赴急診室要求做猴痘檢測再度遭拒,僅獲得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沒想到他再去一間大型醫院急診室,檢查出直腸異物這一典型猴痘症狀,竟又再被誤診為直腸癌。直到男子透過人脈找到醫師並成功進行檢測,才確認為猴痘陽性。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努佐(Jennifer Nuzzo)表示,一旦傳播鏈無法建構,就意味著失去重要的傳染環節,輕症患者甚至可能在未察覺自己染疫情況下,持續散播病毒。然而,科學家批評現行的檢測系統不只無法正常運作,甚至「在阻礙醫生進行檢測」,呼籲當局消除繁冗的程序以降低黑數出現的機會。
新冠疫情撼動流感傳播 澳洲「過去2周增逾4萬例」19歲以下最慘
新冠病毒大流行讓全球警醒,不過在澳洲,受到疫情影響,流行性感冒的盛行季節也出現變化,令人難以預測。澳洲媒體報導,當地流感季節提早到來,5月份感染人數飆升10倍,就連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出現兩次流感高峰,流感季節延長。墨爾本的流行病學家蘇利文(Sheena Sullivan)表示,這是新冠疫情撼動了流感季節。位於南半球的澳洲進入嚴重流感季節,澳洲國家法定疾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從年初至今已經有8萬7989起流感病例,其中超過54%是在過去兩周被感染。(圖/翻攝自News.com.au)根據《澳洲新聞網》(News.com.au)報導,位於南半球的澳洲進入嚴重流感季節,過去2周新增超過4萬起流感病例,澳洲國家法定疾病監測系統數據顯示,從年初至今已經有8萬7989起流感病例,其中超過54%是在過去兩周被感染。澳媒《ABC》也指出,澳洲的流感病例增長速度和感染性質令專家擔憂,從2022年4月中旬起澳洲每周新增流感病例已突破過去5年平均,5月份的感染人數較前月飆升10倍,達到3.5萬人,其中98%屬於A型流感病毒。數據指出,自今年4月以來,已經有733人因流感住院治療,其中19歲以下年輕人是受影響最嚴重的族群,占整體住院率的一半以上,其中有27人不幸病逝。目前澳洲提供孕婦、原住民、特殊疾病病患、6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成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圖/達志/美聯社)墨爾本的多爾蒂感染與免疫研究所與世衛組織(WHO)合作的流感研究參考中心資深學者蘇利文博士表示,新冠大流行基本上是撼動流感季節變化的巨大推手,但她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基本上沒有看到任何社區傳播的流感疫情,全球傳播情況也很有限。另外,澳洲代理首席醫療官貝內特(Sonya Bennett )表示,澳洲面臨流感跟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威脅,「因為國際旅行限制、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等一系列防疫限制,讓澳洲過去兩年的流感病例非常少,但隨著限制逐漸鬆綁,流感病例正逐漸增加」。貝內特指出,目前5歲以下兒童的流感疫接種率低於往年,而這年齡區間也是受到流感影響最嚴重的人群之一,目前澳洲提供孕婦、原住民、特殊疾病病患、6歲以下兒童和65歲以上成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新冠病毒打亂流感傳播模式 專家認:全球流感季恐已無法預測
新冠病毒不只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就連流行性感冒的盛行季節也變得難以預測。澳洲流行病學家蘇莉文(Sheena Sullivan)指出,不只澳洲出現流感季提早到來、感染人數暴增10倍情況,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也出現二次高峰,顯示流感季已發生改變,認為新冠大流行的發生,是流感季模式改變的主因之一。據《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統計數據顯示,澳洲今年4月中旬的流感每周新增病例已超越過去5年的平均值,5月染疫人數相較4月更飆升10倍、約3.5萬人感染,其中有98%染疫者為A型流感病毒,且這波流感中的H3N2病例的重症死亡率,為較輕微的H1N1的4倍,令專家感到相當擔憂與疑惑。類似情況也出現在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英國倫敦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全球流感中心主任麥考利(Peter McCauley)指出,過去美國流產季約莫在3月就結束,今年卻在流感季末期出現二次高峰,且直到本月(6)仍繼續傳播,部分地區甚至有更活躍跡象;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與盧森堡等國,也出現流感季延長趨勢。麥考利表示,英國與鄰近歐洲國家和美國相反,這期冬季的流感病例創10年新低數字,而南美洲則出現非流感季的流感病例、中國已近1年半未通報A型,僅有B型案例,卻在幾周前於南方出現A型傳播,完全顛覆過去「A比B早且更快達到高峰」的模式。參與WHO流感合作項目的蘇莉文認為,「新冠大流行是撼動流感季模式的關鍵之一」。她認為,新冠疫情迫使人類改變衛生習慣,減少社交、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行為,與全球性的交通往來縮減,導致流感社區傳播幾乎銷聲匿跡、全球傳播也受到限制,但也讓人類自過去2年多來,喪失一部分免疫力,因為人們過去通常藉由接觸流感病毒來獲得免疫力,如今流感變得難以預測,與新冠疫情打亂流感模式,對此,蘇莉文坦言現在是「人類追著流感跑」,而不是預測流感會跑到哪。此外,澳洲、美國、紐西蘭、日本與南非,近來也出現不尋常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情高峰,蘇莉文認為,這些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異常感染,可能也和流感一樣,因新冠病毒的出現而改變傳染模式。她強調,不論是新冠、流感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做好個人衛生都能降低感染機會,而各國政府與專家,則要重新找出傳播模式與建立追蹤監測系統。
全球猴痘突破千例 無特定療法讓WHO緊急開會討論
近期在歐洲、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地區爆發猴痘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於20日急忙開會討論。據了解,這是一種在患者手上和身上長許多像水痘一樣的膿瘡病毒,雖然說患者大多可以自我康復,但由於目前沒有固定的療法,也是引發公衛專家一陣緊張。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猴痘(monkeypox)一開始是在猴子身上被發現,過往很少傳播到非洲以外的地區,但近期不僅是在美、加、澳等地爆發病例,就連法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傳出有相關案例。根據WHO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感染猴痘人數突破千例。為了抑制猴痘的擴散,目前德國衛生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呼籲自西非返國的民眾,如果皮膚出現異狀,應盡速就醫。而瑞典衛生部長哈倫格倫(Lena Hallengren)則表示,決定將猴痘列為一般危險疾病,並且允許採取預防傳播的措施與追蹤疑似病例。據了解,猴痘是人畜共通疾病,最早是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身上發現,1958年,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猴子身上發現了猴痘病毒,1970年代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首例人類感染案例,症狀包括燒、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以及在手部和臉部出現像水痘一般的皮疹等症狀。根據WHO資料顯示,自1970年以來,有11個非洲國家都曾通報過人類感染猴痘的案例,其中包含了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民主剛果、加彭、象牙海岸、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剛果共和國、獅子山及南蘇丹共和國。在於傳染途徑部分,猴痘的傳染途徑包含飛沫、體液、密切身體接觸,共用床單、衣物等都可能染病。醫學專家不排除,猴子只是猴痘的「假性宿主」,其實病原體是透過大鼠傳播出去。目前猴痘有2種病毒株,分別是比較溫和的西非病毒株(致死率1%)與剛果病毒株(致死率10%)。人類遭感染後,大多在2至4周內就會自行痊癒,但在兒童身上比較容易演變成重症情形。目前為止,對於猴痘仍然沒有特定的治療方式,但流行病學家暨衛生經濟學家丁亮(Eric Feigl-Ding)曾表示,天花疫苗對於猴痘的保護力高達85%,不過由於天花早已滅絕的關係,「全球45歲以下人口,大多數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
比爾蓋茲提組「抗疫世界隊」集結3千專家 每年砸290億抗未知傳染病
近2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人類該如何面對不斷變易的未知傳染病?世界富豪、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本週二(12日)在溫哥華舉行的TED大會中提議,全球領導人應創建一支由專家、醫師和外交官員組成的流行病對應隊,幫忙鑑別、追蹤各種新出現的病毒,他預估該組織每年需投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290億)。根據《溫哥華太陽報》報導,比爾蓋茲12日於TED大會上發表演說,談及過去2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稱「過去幾年我們經歷的就像一場可怕的全球災難,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經殺死了數百萬人並顛覆經濟系統,我們希望阻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演說中他重新談到自己曾於2015年發表的一場TED演說,他當時針對西非爆發的伊波拉病毒疫情,警告全球當權者必須為下一次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做好準備,「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所以現在我的希望很明確,如果我們採取正確措施,新冠肺炎可能是最後一次病毒大流行」。比爾蓋茲表示,在許多公眾都對目前仍持續流行的疫情感到疲憊之時,他提出「全球流行病應對與動員」計畫(Global Epidemic Response and Mobilization;GERM),實際內容為組建一支由3000名醫師、流行病學家、公衛專家和外交官員組成的團隊,由世界衛生組織管理、協調,幫助各國衛生部門盡速控制可能爆發的流行病。「這不會便宜,但他能夠拯救性命」,比爾蓋茲透露他預估這支團隊每年將需要10億美元資金,同時呼籲富裕國家的政府能夠加緊支持他的想法。比爾蓋茲坦言,GERM目前只是一個初步提議,他希望在接下來幾個月內,世界各國能夠對此達成某程度的共識,雖然對於組織結構、資助計畫等還需要經過討論才會清楚,但他強調財政負擔應該落在富裕國家身上。比爾蓋茲呼籲,雖然GERM的準備工作耗資巨大,但如果不及時替下一次的疾病大流行做好防護,世界將花費將會更大,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新冠肺炎目前已經造成全球政府損失近14兆美元,「我們必須花費數十億美元,以節省數兆美元」。
Omicron感染者25%會「腦霧」? 他分析論文指「免驚」
Omicron肆虐全球,台灣疫情也拉警報,雖然先前有專家指出Omicron症狀較輕微,不易導致重症和死亡案例,卻有報導指出,英國ZOE公司近日發現,有25%的Omicron確診者會出現「腦霧」症狀,令許多人害怕;不過有臉書粉專查找多篇論文稱「根本不用擔心」。Omicron造成感染者「腦霧」的消息令許多人擔憂,臉書粉專「Hung x Hung 跨國日記」今日發文,指出由於母親也擔心「得Omicron是不是很容易腦霧?」,讓他一頭霧水,查找了一下媒體報導,發現確實有許多報導宣稱「英國研究指出,每4人就有一個感染Omicron會腦霧」。「Hung x Hung 跨國日記」接著查找報導資料來源,發現出自於英國ZOE公司旗下的APP「ZOE COVID Study」,有25%的使用者主動透過APP回報自己有「腦霧」的現象,然而若患者出現疲憊、打噴嚏、喉嚨痛等情況相當容易得知,但「腦霧」的症狀是什麼呢?貼文引述英國國民健保署(NHS)定義,腦霧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足、感到迷茫、思考比平時慢、想法變得模糊、健忘、精神疲勞等,「腦霧的症狀可說包山包海,別說感染Omicron可能會腦霧了,根本連熬夜或運動完都會腦霧了吧」。「Hung x Hung 跨國日記」指出,回報自己有腦霧情況的Omicron確診者很可能只是因為在生病的狀態下,感到腦袋「鈍鈍的」,且就算真的有腦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暫時情況,起因甚至不是病毒。貼文繼續貼出多篇文章、Youtube影片,指出英國ZOE公司當初公布資訊的文章,內容並未提到腦霧,英國流行病學家、ZOE公司在生物學方面領頭人斯佩克特(Tim Spector)進行相關發表時也未曾提到腦霧症狀。「Hung x Hung 跨國日記」在整理過這些資訊後指出「看到這邊,大家應該不會再因『25%的Omicron患者「腦霧」』這樣幾乎沒有意義的數據感到恐懼了」。
Omicron鼻腔快篩容易「偽陰性」 專家警告:應盡速研發咽部快篩
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目前的抗原快篩試劑容易在Omicron面前出現偽陰性結果後,現在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米納(Michael Mina)也支持這個論點,表示目前的快篩試劑沒法準確的檢測到Omicron變異株的存在,呼籲廠商應該盡速研發、獲得批准,讓民眾可以進行咽部快篩。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一份在論文平台medRxiv上的醫學研究報告表示,研究人員讓29名感染Omicron變異株感染患者在多日同時進行唾液PCR核酸檢測與鼻腔快篩,結果研究結果指出,PCR檢測比快篩還要快檢測出病毒,PCR結果的出現甚至比快篩還要早上3天。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米納表示,當患者感染Omicron變異株後,病毒會先聚集在患者的咽喉與唾液部分,之後才會達到鼻腔,所以在鼻腔快篩可以篩檢到病毒前,其實患者的喉嚨已經有病毒,具備傳染能力了。米納也呼籲,廠商應該盡速研發、獲得政府批准,讓民眾可以採取咽部快篩,讓民眾染疫的狀況可以在第一時間準確地呈現出來。
染Omicron「5大症狀」曝光:不會喪失嗅覺 和原始病毒株全不同
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在全球各地陸續出現確診,英國也爆發首例死亡病例,讓不少人感到擔憂。有專家認為,Omicron出現的染疫症狀,似乎和先前的病毒株有所不同,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新冠變異株Omicron病例的日益增加,讓許多國家憂心忡忡,根據《每日星報》報導,有醫生和流行病學家表示,Omicron的症狀和以前的病毒株包括Alpha、Beta和Delta都不同,傳統的3種症狀為發燒、持續咳嗽、嗅覺或味覺喪失、改變,但最新的報告顯示,Omicron出現5種不同的症狀,包括喉嚨沙啞(與喉嚨痛相反)、乾咳、極度疲倦、輕度肌肉痠痛、盜汗。感染Omicron可能出現5種症狀。(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南非醫學協會主席庫媞(Dr Coetzee)是最早發現Omicron病毒株之一的醫生,她注意到診所的患者表現出和Delta變異株不同的症狀,在11月18日就提醒衛生官員「臨床表現和Delta不同」,當時7名患者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似乎和正常病毒感染有密切相關。庫媞指出,病人表現出極度疲倦、肌肉痠痛、喉嚨沙啞和乾咳的症狀,但是和之前的變異株不同,不會導致味覺或嗅覺喪失。另外,她也注意到,病患出汗太多,以致於睡衣和床上用品都濕透了,這也是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明顯跡象。針對Omicron首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初步釋出的資料,就是告訴大家,有染上Omicron死亡的情形,但究竟是不是常見、年齡分布、比例等,還要等相關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