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
」 疫苗 食物中毒 腸病毒 WHO 流感憂世界大戰爆發?北歐3國推新版民防手冊 瑞典:每個人民都要盡力保衛國家獨立民主
隨著烏俄局勢更加緊張、中東衝突四起,曾經堅定「中立」的北歐國家也開始採取預防措施,讓公民能做好應對準備。其中,瑞典政府18日起開始發放最新版本的民防手冊,內容量是上一版的2倍,希望人民能加強危機應對能力;而芬蘭、挪威也於近期推出新版民防指南,敦促國民應隨時做好準備。根據外媒《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瑞典民防緊急應變局(MSB)在18日開始發放數百萬本更新版的民防手冊「萬一發生戰爭或者危機」(In case of crisis or war),這不僅是6年來首次更新,內容更是上一版的2倍量,而新版共有32頁。這本手冊的內容除了提及如何儲備糧食、緊急用品、如何在遭遇空襲時尋找最近的避難處外,也談論人民可能遇到的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網絡攻擊、假資訊行動和恐怖攻擊等狀況,「若瑞典遭受另一個國家攻擊,每一個人都必須盡一己之責,保衛瑞典的獨立和我國的民主」。瑞典民防局局長弗里塞爾(Mikael Frisell)則發出了「瑞典可能發生戰爭」的警報,敦促官員更快地加強斯德哥爾摩的防禦,「安全形勢嚴峻,我們都需要增強自身韌性,以應對各種危機」。此外,2023年加入北約的芬蘭政府,最近也在官網推出了「為事變和危機做好準備」的指南,呼籲人民針對各種事件、危機和緊急情況提前做好準備,情況可能包括長時間停電及停水、網路或銀行服務長期中斷、自然現象(如風暴或野火)、長期危機(如流行病或軍事衝突)。該指南也列出應急物品清單,像是備用電源、碘片(用於保護甲狀腺免受輻射的影響)和易於烹飪的食物等等,並指出「這並不是提醒人們潛在的危險,而是為了幫助家庭為各種特殊情況做好準備……如果發生異常情況,每個人的準備和行動都會影響全國的應對能力」。作為北約創始成員國的挪威,日前開始向民眾發放民防手冊,敦促國民要做好準備,以應對戰爭、危機或極端天氣等情況時,能夠自力撐過一周時間。目前,挪威政府已發出超過200萬份手冊,建議民眾儲備罐頭食品、義大利麵、寵物食品、水、火柴、蠟燭、急救箱和藥品(包括碘片等),「這些藥片可以在發生核事故時防止放射性碘的侵害,並且只能在當局的指示下服用」。該手冊也提醒,應該儲存不易腐敗的食物和飲用水,且至少要足夠3天分量,例如馬鈴薯、高麗菜、胡蘿蔔和雞蛋等食材,也建議民眾可以在自家花園種植蔬果。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將舊版手冊中的一段話,往前移到更明顯的位置:「如果瑞典遭到他國攻擊,我們絕對不會投降,所有企圖傳達會停止反抗的資訊都是假的」。
首款失智症藥物審查通過 醫:可真正減緩或停止退化
全台失智症人口逐漸上升,衛福部及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19)辦理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的阿茲海默藥物,是20年來首款,且不同於過往的症狀治療,是真的可以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改善病程進行治療的藥物,為重大突破。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說,未來將和健保署討論,盼推動相關藥物給付。根據衛福部今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型最多,占56.88%。徐文俊說,此款單株抗體藥物已經於去年7月在美國通過上市,適用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患者,並於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徐文俊表示,上次出現阿茲海默症藥物是在2013年,只能針對症狀治療,而此款新藥將能實際改善病程,透過靜脈注射打到體內後,可移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沉澱,達到停止或延緩病理變化效果;臨床試驗發現,每兩周施打一次,用藥18個月,可延緩5到7個月的退化,部分個案甚至可完全移除類澱粉沉澱,雖無法挽回已經凋零、死亡的細胞,但可以延緩其他神經元死亡。徐文俊解釋,此類藥物適用患者,必須先確診阿茲海默症,且其嚴重程度範圍在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失智,失智症太嚴重或沒有症狀者不建議使用。不過他提醒,藥物還是有副作用可能,基本上包括水腫,嚴重可能出血,使用上仍要小心。此藥使用條件,徐文俊說明,須先經過腦脊髓液檢查或類澱粉正子攝影,檢查類澱粉沉積、確診阿茲海默症,再進行測驗評估症狀嚴重度;並還需要做基因檢測驗APOE4基因。目前檢測與藥物都要自費,以美國價格預估人年藥費約新台幣70萬元,類澱粉攝影則約7萬元。徐文俊指出,新藥出現後,整個社會對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看法將大幅改變,人們可以不用再害怕檢查,因為「阿茲海默不是絕症」。
站著工作解決久坐問題? 研究示警: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11%
長時間坐著工作可能對健康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像是導致脊椎不適、背痛、頸部僵硬等問題,因此近年來站立式辦公桌被宣傳為解決久坐不動問題的有效方式。然而最新研究顯示,這種做法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增加靜脈曲張和血栓等健康風險。根據外媒《衛報》的報導,近期雪梨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站立超過兩個小時,可能會提高罹患深靜脈血栓和靜脈曲張的風險。該研究涉及超過8萬名英國成年人,研究顯示,長時間站立對心血管健康無法產生明顯改善,反而可能帶來血液循環和代謝問題,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健康記錄資料庫中83,013名成年人的數據,這些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心臟病,他們佩戴設備來追蹤活動狀況。結果顯示,站立超過兩小時後,每多站立30分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11%。此外,研究並未發現站立能減少中風、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雪梨大學醫學與健康學院的艾哈邁迪博士表示,長時間坐著或站立都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規律運動,「長時間站立並不能抵消久坐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對一些人的血液循環構成風險,增加循環系統疾病的風險」。雪梨大學麥肯齊穿戴設備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對於那些長時間坐著的人來說,加入偶爾的活動和有規律的運動,可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更好方式。他建議人們可以在日常中定期休息、四處走動,或參加步行會議,以改善健康。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高級心臟護理師麥可葛絲也強調,保持活動是降低風險的關鍵。她指出,儘管該研究顯示站立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並無關聯,但對某些人來說,長時間站立可能對循環健康帶來影響,適度的活動與運動依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國中女生得流感「邊哭邊爬進診間」 醫示警3症狀要特別警惕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近期門診經驗,提到一名國中女生因感染A型流感前來就診,當時病患她邊哭邊爬進診間,癱在椅子上無法動彈,經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陳木榮強調,流感不僅帶來經濟負擔,身體的不適更是極為嚴重,並存在重症風險,提醒家長們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陳木榮回憶,這名國中生因感染A型流感,哭著爬進診間,癱坐在看診椅上,完全無法動彈,「看門診的時候,一個國中的女生,邊哭邊走邊爬進門診,癱在看診椅完全不動」。該名國中生經過快篩確診為A型流感後,他隨即開立抗病毒藥物,並提醒患者如症狀加劇,應立即前往醫院急診,避免發展成重症。陳木榮還分享了流感與普通感冒的區分方法,他指出,若是輕微發燒伴隨咳嗽與流鼻水,可能是感冒;但如果出現高燒和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就可能是流感;特別是病患看起來精神不振,甚至像「被卡車撞過一樣」時,須特別警惕。陳木榮提醒家長,應趁空檔時間為孩子接種自費流感疫苗,「得了流感,金錢的花費之外,身體的不舒服真的超級嚴重,還要承擔重症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雖然在臨床診斷上,流感不容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例如一般感冒(common cold)、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自2019年底爆發大流行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但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病程持續時間也較長,且其他流行病學特徵仍有差異。流感除了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等特色之外,還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衛福部提醒,65歲以上長者、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流感,可引起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腦炎或腦病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在使用aspirin之兒童病人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等併發症。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被低估的新冠1/「不是小感冒」死亡人數比流感多9倍 再感染病逝風險增2倍
中秋節過後,許多診所擠滿看病人潮,宣告進入病毒活躍的「多事之秋」,而蟄伏其中的大魔王便是新冠病毒,當多數人認為新冠疫情穩定的同時,事實上,光是今年至少在年初與6月時就出現2波確診高峰,甚至首度出現孩童死亡案例,吳至行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新冠肺炎絕不是小感冒,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而且再感染者死亡風險更增2倍!疫情爆發已4年,根據疾管署去年9月至今的統計,XBB新冠疫苗全台接種率僅11.82%,6個月至4歲孩童甚至不到1%。「打氣」如此低迷,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看新冠」。「許多人都誤以為新冠病毒已經不具威脅,但其實並非如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說,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情詭譎多變,今年夏天已經造成一波疫情,緊接著馬上要進入呼吸道疾病盛行的秋冬季節,恐又會造成一波新的高峰。黃振國說,過去是「一個人(病毒)的武林」,在一支病毒霸主之下,其他病毒沒有機會侵犯人類,但隨著新冠病毒愈來愈可以在人群間傳染 ,代表病毒愈來愈適應人類。「新冠真的不是感冒!」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說,別以為感染新冠病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事實上,新冠病毒會結合人體「ACE2受體」進入全身器官,對心肺、消化系統、大腦、腎臟等帶來損害,相較於流感更加可怕。疫情持續至今4年,民眾對接種疫苗逐漸感到疲乏,根據疾管署資料,去年9月至今的全台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1.82%。(圖/報系資料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比流感高出9倍,今年2月就分別有1歲、6歲孩童染疫身亡,這是睽違10個月後首次有兒童病逝,也敲響警鐘。不只如此,每一次感染新冠病毒都會重創健康。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與密蘇里州退伍軍人醫療服務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合作,針對2020年至2022年44萬3,588名確診者,4萬947名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和首次感染者相比,重複感染者的死亡風險不僅高出2倍,住院風險更超過3倍。此外,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的心臟疾病風險也是首次感染者的3倍,甚至肺部、腎臟、骨骼、肌肉、神經失調等健康問題都恐受到負面影響。吳至行說,另一項追蹤研究也發現,即便是低風險族群,確診後仍有多達7成個案「至少一個器官受損」。「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黃振國強調,當新冠病毒變異大就需要更新疫苗,目前流行的JN.1變異株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很大。而10月開打的JN.1新冠疫苗可以預防現在流行的變異株,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
台東部落「蝸牛小米粽」釀3死 金蘭醬油家族39年前誤信「可補身」…生吞大蝸牛險滅門
台東縣金峰鄉部落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多人食用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後,出現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狀,目前已造成至少12人中毒,其中3人不治身亡。不過,早在39年前,台灣也曾發生過類似案例,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一家人,誤信生吃蝸牛可補身,結果5人卻感染寄生蟲喪命,只有當時人在國外的小兒子倖存。據了解,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誤以為生吃非洲大蝸牛能補身,便在自家飼養非洲大蝸牛。1985年6月27日,一家5人生食非洲大蝸牛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而鍾秋桂夫婦、母親鍾林腰、長子鍾德富不幸身亡,次子鍾德尚則在臥床10多年後去世,只有當時人在國外的小兒子鍾德亨存活。衛福部疾管署曾在官網衛教,廣東住血線蟲感染人類的主要途徑,是經由食用未煮熟、受汙染、寄生之福壽螺,或是蝸牛、蛞蝓、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蝸牛之黏液)等所致,潛伏期約2至3天,最長可達47天。疾管署說明,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造成各種神經學症狀,患者多半出現腦膜炎,以急性劇烈的頭痛最常見,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等症狀,感染的寄生蟲數量較多時,可能危及生命。而台灣早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廣東住血線蟲主要的感染源是食用沒煮熟的非洲大蝸牛,大部分感染者為孩童,但近十年來的散發病例報告,以外籍勞工食用未煮熟的螺類造成感染最為常見。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請勿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螺類、蝸牛等,處理時也應戴手套、洗淨雙手,將砧板清洗乾淨,生食蔬菜、水果前亦務必徹底將其清洗乾淨,才可降低感染的風險。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10月開打!疾管署推電子系統 入校施打「不能選廠牌」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3日)表示,今年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0月1日同步開打,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及新冠最好的方法,尤其流感及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每年流行病毒株有所不同,且去年或過去曾接種的疫苗保護力也已衰退,必須接種當年度新型疫苗才可獲得最佳的免疫保護。為配合2種疫苗校園接種作業,並使家長更方便簽署接種意願書,疾管署推出「疫苗接種行政電子化系統(NIAS)」,家長僅需掃描學校提供之流感及新冠疫苗QR code,即可進入個別疫苗簽署頁面填寫相關資料與簽署意願。該系統橘色表單為流感疫苗,紅色表單為新冠疫苗,透過不同顏色輔助家長簽署時更易辨識;此外,電子化系統亦減少傳統紙本作業之不便及減輕學校行政負擔,家長更安心讓孩子在校園接種疫苗。如家長不於線上簽署,也可選擇紙本方式。疾管署說明,今年提供之公費四價流感疫苗依世界衛生組織選株結果,使用更換H3N2疫苗株為泰國株之新一季疫苗,與目前漸增且預期今年秋冬流行的H3N2病毒相吻合;另新冠疫情依目前監測資料,預估今年流行變異株將持續為JN.1系列(包括KP及LB等變異株系列),新一季公費新冠疫苗採JN.1疫苗株,可有效預防秋冬流行變異株之中重症威脅;2種公費疫苗均可針對流行流感及新冠病毒株提供最新的免疫保護,呼籲家長在接到校方通知後踴躍填寫兩種疫苗意願書,讓孩子在學校完成接種,提高校園接種率達到群體免疫,避免學生感染後造成的身體不適可能影響學習,或傳播至家庭、社區,保障學生健康。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電子化系統(NIAS)相較傳統紙本簽署方式,提供4大優勢,節省學校與家長的時間,讓校園接種更加簡便與精確,大幅提升接種作業效率:一、 兩種疫苗同時簽署,孩子可以在學校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除了每年定期接種的流感疫苗,今年也能在學校接種新冠疫苗。孩子可以在校園接種疫苗,為忙碌的家長節省帶孩子外出接種的時間,大幅提升疫苗接種的效率與便利性。二、 簽署方式更簡單,QR code線上簽署好方便:家長只需掃描學校提供的QR code,就能輕鬆完成子女的2項疫苗在校接種的線上簽署,免去繁瑣的紙本程序。另不方便使用線上簽署的家長,仍可以選擇傳統的紙本簽署方式。三、 增加顏色輔助,流感疫苗是橘色、新冠疫苗是紅色: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的接種意願書顏色不同,QR code也各自對應不同的簽署連結。家長只需認明表單顏色,橘色對應流感疫苗,紅色對應新冠疫苗。四、 大幅提升便利性,全程電子化管理更省時:透過NIAS系統,所有家長意願書簽署與學生資料管理都可以在線上完成,提升接種意願調查作業效率。家長不需擔心遺失文件,且在意願書簽署期限截止前,隨時都可以修改接種意願。針對外界好奇入校接種流感疫苗是否能選擇廠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入校接種包含5種廠牌,但同一學校應該會指定一種廠牌,這部分會由地方衛生局安排,基本上家長不能指定,否則會引發混亂;倘若臨時改變心意不想在校接種,家長可以提供補接種單,後續自行前往診所施打,但掛號費可能須自行負擔。
52歲女無症狀竟罹胃癌二期 達文西手術1周出院
一名52歲女性經健檢發現胃潰瘍和息肉,透過切片病理檢查,發現是胃癌第二期,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李博彰醫師,電腦斷層顯示,病患在幽門前端處,腫瘤約3公分,經醫病溝通,執行達文西手術切除,約一個禮拜之後出院,目前持續回門診追蹤。李博彰醫師表示,腹腔鏡手術呈現3D影像,達文西手術是放大3D影像,對醫師來說,視野更清楚,血管淋巴也看得更清晰,尤其,達文西器械進到腹腔之後,多角度旋轉方式,讓醫師更容易操作,對病患來說,達文西機器手臂不會拉扯到病患的肌肉或皮膚,傷口小,流血少,疼痛指數少很多,住院天數大概五天到七天,視病人胃蠕動狀況出院。目前該項達文西手術已納入健保,降低病人負擔,也讓病患多一種選擇,也多了安全。李博彰醫師提醒,胃癌手術後,要特別注意飲食,醫師會和營養師搭配,讓病患循序漸進,從水、輕流質、流質,或是軟的食物慢慢進食,當胃蠕動較為正常後,大概1-2個月可以恢復比較正常飲食。李博彰醫師強調,胃癌一般表現出如同胃潰瘍或胃炎的症狀,因此,建議定期健檢或有上腹痛時儘早就醫揪出病症,等到有明顯阻塞或出血症狀出現時,可能都中晚期了。初期胃癌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消化道出血問題,發現病症儘快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預後和治療效果也會比較好。李博彰醫師提醒要預防胃癌,首先,飲食儘量低鹽低油,少吃醃漬和油炸食物,多吃新鮮蔬果,避免菸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運動習慣。另外,有胃癌家族史,建議定期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因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高達90%的胃癌歸咎於幽門桿菌感染,根除幽門桿菌,可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最後,定期健檢很重要,這名病患就是透過健檢揪出胃癌,因此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健檢驚見胃潰瘍、息肉!一檢查「胃癌第二期」 初期可能症狀曝光
一名約52歲女性,經健檢發現胃潰瘍和息肉,透過切片病理檢查,發現是胃癌第二期。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醫師李博彰透露,電腦斷層顯示,病患在幽門前端處,腫瘤約3公分,經醫病溝通,執行達文西手術切除,約一個禮拜之後出院,目前持續回門診追蹤。李博彰表示,腹腔鏡手術呈現3D影像,達文西手術是放大3D影像,對醫師來說,視野更清楚,同時,器官血管淋巴看得更清晰,尤其,達文西器械進到腹腔之後,多角度旋轉方式,讓醫師更容易操作,對病患來說,達文西機器手臂不會拉扯到病患的肌肉或皮膚,傷口小,流血少,疼痛指數少很多,住院天數大概5天到7天,視病人胃蠕動狀況出院,目前該項達文西手術已納入健保,降低病人負擔,也讓病患多一種選擇,也多了安全。李博彰提醒,胃癌手術後,要特別注意飲食,醫師會和營養師搭配,讓病患循序漸進,從水、輕流質、流質,或是軟的食物慢慢進食,當胃蠕動較為正常後,大概1-2個月可以恢復比較正常飲食。李博彰強調,胃癌一般表現出如同胃潰瘍或胃炎的症狀,因此,建議定期健檢或有上腹痛時儘早就醫揪出病症,等到有明顯阻塞或出血症狀出現時,可能都中晚期了;初期胃癌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消化道出血問題,發現病症儘快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預後和治療效果也會比較好。李博彰指出,要預防胃癌,首先,飲食儘量低鹽低油,少吃醃漬和油炸食物,多吃新鮮蔬果,避免菸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運動習慣;另外,有胃癌家族史,建議定期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因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高達90%的胃癌歸咎於幽門桿菌感染,根除幽門桿菌,可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最後,定期健檢很重要,這名病患就是透過健檢揪出胃癌,因此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腸病毒流行期 台南開學前就診人次增加
本周五是國中小開學日,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台南截至8月27日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22,798,較去年同期增加7.3%;為避免腸病毒疫情傳播,台南市衛生局9月底前將完成全市國小、幼兒園年度防疫措施查核,防止腸病毒於校園及機構內傳播。抗菌以500ppm濃度漂白水(漂白水:水=1:100)消毒才有效,其他常見清潔劑(酒精、酚類等)則不具腸病毒消毒效果。為避免腸病毒疫情傳播,台南市衛生局將於9月底前完成台南市校園210家國小及580家幼兒園年度第二次腸病毒防疫措施查核作業,並督導校園及機構內員工應落實相關防疫措施,防止腸病毒於校園及機構內傳播。此外,持續透過發燒監測或入園口腔篩檢,以達校園或機構人員健康監測之目的,盡早進行環境隔離和清消;若出現幼學童群聚事件,也會立即進行疫調、環境查核與病毒口腔採檢,釐清社區流行病毒株,避免群聚延續擴大。衛生局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強且開學日將至,除家庭手足間,校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場所,也易因密切接觸、頻繁互動而造成傳播風險,籲請民眾仍應提高警覺,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教職員工,務必教導幼兒及學童們正確洗手的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及洗手五時機「看病前後洗手、用餐前、接觸幼兒前、如廁後、擤鼻涕後」,落實個人衛生。衛生局指出,學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也應遵守「生病不上學」的防疫措施,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亦針對幼童常接觸的門把、桌椅、玩具、室內遊戲等環境,以500ppm濃度漂白水(漂白水:水=1:100)進行定期消毒,降低病毒傳播,其他常見清潔劑(酒精、酚類等)則不具腸病毒消毒效果。台南市長黃偉哲呼籲, 5歲以下幼童為併發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應留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手腳無力、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儘速至本市5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成大醫院、永康奇美醫院、郭綜合醫院、臺南新樓醫院、麻豆新樓醫院)就醫,以掌握黃金時間治療,降低重症發生的機會。
剛宣布PHEIC!瑞典驚見更致命「M痘變種病例」 非洲以外首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才剛在美東時間14日,於2年內2度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沒想到,瑞典衛生部長弗斯梅德(Jakob Forssmed)15日就指出,該國出現了首例傳染性更強的Mpox變種病例,且是首次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該變種病毒。綜合衛報、NBC、Newsx的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部長15日發聲明指出,自今年年初以來,該國爆發的Mpox疫情已導致548人死亡,且影響到所有地區,今年通報的病例數更超過15600例,已打破去年整年的總數。截至目前,超過96%的Mpox病例和死亡案例都發生在該國。對此,譚德塞也在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pox案例激增,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因此構成了PHEIC。據悉,本次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因為Mpox宣布PHEIC。禍不單行的是,瑞典衛生和社會事務部長弗斯梅德15日又在記者會上宣布:「我們現在也在下午確認瑞典出現了首例更嚴重的Mpox病例,即I型分支病例。」瑞典國家健康福利委員會首長威澤爾(Olivia Wigzell)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首起病例是在非洲Mpox疫情大規模爆發的部分地區遭到感染的。」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報告稱,剛果某個小鎮出現了1種更致命的新型Mpox變種病毒,可殺死多達10%的感染者。另根據瑞典教授兼首席流行病學家吉斯倫(Magnus Per Gisslén)的說法,目前該病例是I型分支的1個版本,「可能與更嚴重的病症和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瑞典衛生部則在新聞稿中補充,該名患者在非洲待過一段時間,近日才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就診。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該疾病幾十年來始終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非洲以外的多國才因為該病毒的性接觸傳染特性,在一系列以前從未出現病例的國家迅速蔓延開來,因此被宣布為PHEIC。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直至今年才又宣布PHEIC。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認中國崛起體現在「奧運成績」:成美國全方位競爭者!
巴黎奧運11日正式落幕,中國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對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1詞的哈佛甘迺迪學院(HKS)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Interest)撰文分析,中國從過往的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出該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乃至於體育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不過,若美中2大強權最終進入「以全面戰爭為結局的修昔底德式競爭」,雙方都不可能獲勝。因此2國的政治菁英必須找到既競爭又合作的大國關係。曾擔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國防特別顧問、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國防計畫助理部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9日在美國政治與外交雜誌《國家利益》上,以「中國vs.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China vs. America: TheGeopolitical Olympics)為題撰文指出,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領域的競爭一樣,本屆奧運會僅有2個超級大國斬獲了最多數量的金牌:中國和美國。艾利森感嘆,「中國從1個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該國也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直到40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面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20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面金牌,而美國則獲得了36面金牌。此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隊奪得39面金牌,總獎牌數則為113面,而中國隊則拿下38面金牌,總獎牌數為89面。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曾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所領導的哈佛學者小組,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1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20年中,美中1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而這麽做的目標在於,提供1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上述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5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科技、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資料來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20年發生的未來情境做了總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坦率的判斷。艾利森指出:「5份報告的結論都是相同的:1個本世紀初還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國家,未來將與我們並駕齊驅,在某些情境下,甚至超越了我們。」艾利森指出,雖然美國情報機構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堅稱中國「是日益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不過這是1個過時的錯誤認知。如今問問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他們會告訴你,中國必須被視為1個「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competitor)。艾利森也分析:「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FBI)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採用的衡量國民經濟的最佳單一標準,中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FBI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1。他們還反駁,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4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1大貿易國、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艾利森表示,美國仍然位居先進科技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發展,未來10年可能更為關鍵。雖然美國目前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西方的綠色轉型發展將亮起紅燈。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艾利森認為,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獨霸全球,在幾乎每個大陸上也都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和基地網路。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軍事對手。尤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系統改變了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中,中國更以18比0取得勝利。艾利森還引用了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lexander Milley)將軍的名言:當「『所有底牌都掀開』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贏過中國。」艾利森進一步解釋,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1/30。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且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武力量已確保能「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因此艾利森以奧運會做比喻,提出5個值得進一步反思的要點。首先,艾利森認為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如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更大的一塊餅,「用習近平最喜歡的1個詞來說,就是『雙贏』。」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1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賽局理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第三,中國外交官經常否認美國所謂美中2國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者。儘管大陸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前外交部長秦剛還聲稱,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現任駐美大使謝鋒也強調,中美競爭應該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但艾利森認為,習近平本人就是拳擊手,而正如習近平所言,在拳擊運動中,「耐力、力量、場上的控制」是最重要的。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覆滅。包括艾利森本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且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並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是該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各領域的霸權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競爭,而艾利森也提醒,歷史上大多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最終都以「戰爭」畫下句點。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非常類似,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1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所決定的,如果缺乏對方的合作,雙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都有能力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艾利森也舉例:「這2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當初都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蕭條。」,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和中國都並未面臨1場真正的經濟崩潰,但艾利森表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崛起,並最終點燃了第2次世界大戰,我們都不想再看到類似的悲劇重演。而且,預防流行病、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以及核武器擴散的危機,也需要美中雙方的協調與合作。艾利森因此拋出疑問:「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難到這些不是相互矛盾的要求嗎?」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中,似乎一定要有1個人戰勝另1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呢?答案正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生活是很複雜的。」美國和中國政治菁英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艾利森表示,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competi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的3C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管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的私下溝通。不僅包括2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此外,2國還在台灣、氣候變遷、芬太尼、貿易等議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艾利森文末也引用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2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艾利森補充:「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得起住這項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做到這一點。」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 WHO:不排除「捲土重來」
世界衛生組織(WHO)6日表示,奧運會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同時警告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激增,且情況一時難以緩解,短時間內可能出現更駭人的新變種。根據世衛來自84個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百分比於過去數周內不停上升。總體而言,檢測呈陽性比例超過10%,歐洲的陽性率甚至超過20%,美洲、歐洲和西太平洋地區都出現新一波感染。因為呼吸道病毒主要在寒冷的氣溫下傳播,在北半球的夏季出現如此高的感染率屬於非典型現象。世衛流行病暨疫情準備與預防部門主任、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指出,奧運至少有40名運動員檢測結果呈陽性,最近數月許多國家感染人數激增,隨著病毒演變和傳播,出現更嚴重病毒株的風險激增。新出現的病毒株有可能躲過檢測系統,並對現行的醫療干預措施無效。目前的入院人數(包括重症監護)雖仍低於疫情高峰期,但世衛建議各國政府加強疫苗接種,確保高風險族群每12個月至少接種一次疫苗。然而,世衛組織承認,因為疫苗的生產商數量減少,疫苗供應量在過去一年半內大幅下降。范科霍芙解釋,藥廠很難保持2021和2022年的產量,但希望各界充分認知新冠疫苗已經發展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此外,范科霍芙提到鼻腔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未來或許有望解決傳播問題,從而降低進一步變種、感染和重症風險。
赴日旅遊注意!日本新冠肺炎病例「單週破5萬」 疫情連10週上升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指出,日本新冠肺炎病例數自今年5月中旬起,已連續10週上升,第28週(7/8-7/14)報告55,000餘例,每家醫療機構平均就診人數為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日本此波疫情以KP.3為主要流行病毒株。疾管署今(23日)表示,國內上週(7/16-7/22)新增77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7/9-7/15)新增896例下降,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12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04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下降,惟仍處流行期且死亡數上升,仍須留意重症發生風險。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病例檢出以JN.1占比37%為多,KP.3、KP.2及XDV.1占比上升,分別為18%、17%及11%,LB.1占比為16%,呈下降;境外以JN.1占29%及KP.3占26%為多,其次依序為KP.2占17%、LB.1占12%及XDV.1占12%,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提到,日本新冠肺炎病例數自今年5月中旬起,已連續10週上升,第28週報告55,000餘例,每家醫療機構平均就診人數為11.18例,是前一週的1.39倍,日本此波疫情以KP.3為主要流行病毒株。近期正值暑假旅遊旺季,病毒傳播風險增加,請規劃前往日本之民眾,應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並落實勤洗手 、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89.1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7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24%、2.3%;由於國際疫情仍為流行,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現有XBB疫苗,無須等待新疫苗,以避免重症/死亡風險。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70.8萬劑、NovavaxXBB疫苗僅約2,400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應儘速接種。
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心房顫動中風率增5倍「胸悶頭暈要當心」 新治療手術僅需1小時
53歲任職於科技業劉先生罹患陣發性心房顫動,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智慧型手錶近一、兩個月監測顯示,心房顫動發作記錄每周持續增加至 10-15%,不時感到心悸且運動受到限制,轉至臺北榮總心臟內科就醫。於今年6月中接受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術(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術後無任何不適,住院3天後即返家,定期追蹤近1個月,在智慧型手錶監測下,症狀大幅改善,未再出現心房顫動不適。臺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羅力瑋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年紀越大產生機會越高。依流行病學統計,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胸悶、呼吸急促、頭暈或無力,然而有些患者並無症狀。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滯留,這些滯留的血液若形成血塊脫離心臟,可能會引發血栓。因此,心房顫動病人的中風機率是正常人的 3-5倍,且心房顫動亦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不要耽擱。羅力瑋主任說明,除生活型態調整及預防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治療、戒菸、戒酒、運動等方面外,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仍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控制與心導管消融術為主。一般的治療共識,若病人的心血管合併症較多,特別是年紀較高的病人,傾向採用心律不整藥物控制為主。若病人相對年輕,或症狀明顯,抑是合併有心臟功能不佳的情況,則可考慮採用心導管消融術治療。目前國內常見的心導管消融術主要為射頻輻射燒灼術搭配3D立體定位技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或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Cryoballoon Ablation, CBA)。手術成功率方面兩者相仿,長期復發率約25-40%,有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後3至6個月內仍有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或再次電燒。臺北榮總心律不整中心引進最新脈衝場導管消融手術(PFA),利用多個電脈衝點來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因具有心肌組織的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可避免對周圍的組織造成損傷,減少過去心導管電燒消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如肺靜脈狹窄、食道損傷及膈神經損傷等;手術時間由3至4小時縮短至1到2小時內,與其他電燒手術相比,兼具精確度高、不損害周圍組織、減少併發症、手術時間短等多項優點,安全性表現更佳,為心房顫動導管消融性治療手術新選擇。
不只BC肝,「這1肝病」已變新世代隱形危機! 醫點名:40+應盡早肝篩
過去臺灣社會曾飽受肝炎所苦,肝炎惡化成肝硬化與肝癌等慢性肝病更曾是國內十大死因之一。但隨是疫苗與藥物普及,肝病的成因與流行病趨勢也出現轉變。BC肝之外 更須留意脂肪肝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江明峯主任表示,隨醫療與藥物普及,BC肝炎威脅降,反之因不良飲食與習慣導致的脂肪肝成最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脂肪肝是近十年來最容易被忽略的肝病,也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一種,脂肪在肝臟過度的堆積,導致肝臟長期發炎,疾病可能直接進展為肝癌,且初期大多無症狀。他舉例,診間便曾遇兩名介於30-40歲的女性病人,因擔任護理人員,長期忙碌輕忽脂肪肝危害,已惡化為肝癌,所幸及時發現,手術切除肝腫瘤救回一命。脂肪肝好發年齡下降 這些人都屬高風險族群過去脂肪肝好發年齡層約為50歲以上,但隨飲食精緻化,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江明峯醫師表示,年紀邁入中年、平時工作忙碌、少運動、經常外食的亞健康族群,正是脂肪肝高危險群。脂肪肝牽連全身器官 定期檢查莫輕忽脂肪肝是可透過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而逆轉的肝病,但一旦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就不單是飲食減重控制或減重就可處理的。江明峯醫師強調,不是肥胖才會造成脂肪肝,脂肪肝是全身系統性新陳代謝疾病一環,實際上的危害如腦部、心血管、腎臟等多種慢性病,遠比想像還要可怕。因此,全民都應透過篩檢察覺危害,並積極透過生活型態改變逆轉脂肪肝。尤其40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異常。
台灣未來40年「失智人口恐增50萬」 醫師示警多補充2營養素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先前衛福部公布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失智症協會表示,雖然盛行率約8%改變不大,但人數仍隨人口高齡化持續上升,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未來40年內,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將從目前的35萬人增至85萬人。對此,就有醫生提醒,營養不良和體重快速下降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尤其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容易引發早期失智症。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失智症科醫師暨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目前國內65歲以上的失智症人口佔所有長者的約8%,但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甚至改善的,只要有好的生活規劃,包括控制三高、正常飲食和良好的睡眠等。徐文俊的臨床研究發現,失智症早期患者常發生體重過度減輕的問題,這可能是由於大腦中與食欲和飲食行為相關區域的損傷或萎縮有關。因此徐文俊也提醒,如果三個月內體重無故減輕5%到10%,例如50公斤的體重突然減少2.5至5公斤,導致BMI快速下降和肌肉量減少就要注意,徐文俊強調,一般性營養不良,特別是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並引發失智症,甚至加速疾病進程。事實上,衛福部先前公布了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全台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為7.99%,與2011年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的8.04%相近,其中各類型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型最多,佔56.88%。調查結果還指出,失智症在女性中的盛行率為9.36%,高於男性的6.35%。徐文俊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女性壽命較長,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女性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高於男性,因此女性失智症的比例自然高於男性。衛福部說明,失智症是緩慢進行且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然而早期發現與治療可有效延緩疾病的進行、維持病人的功能與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壓力等,透過提早使用失智症照護服務,還是有機會維持生活品質,因此衛福部提醒,若有失智個案需要諮詢或安排轉介服務資源,可逕洽詢全國各縣市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或以手機或市話直撥1966,將有縣市照顧管理中心專人提供申請長照相關服務資訊。
女大生醬料碟放守宮 疾管署揭「這病菌」可傳人…美曾爆16州感染
一名元智大學女大生日前私自攜帶守宮到壽司郎用餐,並將寵物放在醬料碟上引爆爭議。針對衛生疑慮,疾管署今(25日)表示,人類接觸守宮、壁虎等兩棲爬蟲類,可能感染其帶有的沙門氏菌,民眾如有接觸,務必保持良好手部衛生並常洗手避免感染。該名女大生原在IG限動分享「碟上守宮」照片,並寫下「壽司胖胖包」,遭其他網友截圖並Po在Dcard,經轉傳後掀起網友兩極熱議,其中又以守宮是否會「汙染」醬料盤,最引發網友討論。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則說明,沙門氏菌感染症、大腸桿菌感染症、隱孢子蟲病、芽孢梭菌感染症及曲狀桿菌症等疾病,為兩棲爬蟲類相關傳染疾病,即使是健康的爬行和兩棲動物,其消化道也可能攜帶最常見的沙門氏菌。曾淑慧指出,守宮、壁虎等爬蟲類可能帶有該菌且無症狀,並具傳播能力;民眾如接觸爬行動物或其環境,沒洗手觸摸臉、眼或嘴等部位,就有感染沙門氏菌風險,以及產生可能的傳播。加拿大衛生部今年5月發布調查報告,指當地至少7地區的沙門氏菌感染,在流行病學上可能與直接或間接接觸守宮有關;美國2015年也有16州因飼養守宮感染沙門氏菌事件,20例個案中有3人重症住院。疾管署再次呼籲民眾,如接觸守宮或壁虎等寵物後,務必保持良好手部衛生、常洗手,避免可能的沙門氏菌等病原菌感染。另外,桃園市衛生局因消費者不屬食安法規範對象,僅能對業者就消費者攜帶寵物入店用餐,應根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有管制措施,要求業者限期改善否則開罰。台灣壽司郎則擬將對女大生採取法律行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