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誌鴻
」「鷹眼」遭鏟雪車輾過重傷 醫提醒:留意「3症狀」恐危及生命
51歲的漫威演員「鷹眼」傑瑞米雷納(Jeremey Renner),迎接新年卻意外重傷。他1月1日遭鏟雪車輾過腿部、拖行數百公尺,造成胸部創傷和骨科損傷、大量出血,接受手術後目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說明,人體遭受輾壓大量出血易致死,需留意是否有急性腔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解症與腎衰竭狀況,以免危及生命。搭直昇機送醫急救 住進加護病房觀察當地時間12月31日,暴風雪襲擊內華達州太浩湖地區,積雪高達約7.62公分。瓦修郡(Washoe County)警長辦公室表示,1月1日早上8點55分接到電話,獲報玫瑰山(Mount Rose)公路地區有人被剷雪車碾過。警長貝賴姆(Darin Balaam)表示,傑瑞米發現自己一輛由家人駕駛的車被困在雪中,因此駕駛6.5噸重的「PistenBully」鏟雪車將車拖出來,「成功拖出他的車後,雷納先生離開了鏟雪車,跟家人交談。這時候,鏟雪車開始動了。為了停下鏟雪車,雷納先生試圖爬回駕駛座。根據我們的調查,雷納先生就是在那時候被撞到。」 所幸一位鄰居正好是醫生,緊急協助止血,傑瑞米隨後由直升機送往醫院治療,進行兩次手術。其發言人證實,傑瑞米雷納身受重傷,情況危急,但接受了很好的治療,家人也都陪在身邊,2日已完成胸部鈍傷及骨科手術,狀況穩定,送入加護病房繼續觀察。傑瑞米雷納目前人清醒且能說話,他在IG分享照片報平安,「感謝大家的關心。我的腦袋現在還是一片混亂,無法好好打字。但我要傳送愛給你們。」 好友「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Christopher Hemsworth)、「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Christopher Evans)、「浩克」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lo)等也都祝福早日康復。人體遭車輾壓 「3症狀」恐危及生命洪誌鴻說明,腿部遭到輾壓,造成骨折與大量出血,會造成快速致死的主因就是出血過多,「若有開放性傷口就需要積極止血,以免大量失血造成死亡;若無開放性傷口,血管也可能會跑到肌肉組織與皮下組織,造成500至1000 c.c.的出血。」除了出血,神經血管與肌肉問題也很關鍵,人體出現輾壓傷,有些神經會被扯斷、肌肉被壓傷,容易造成腔室症候群與橫紋肌溶解症,而且橫紋肌溶解症在亞急性期會造成病患腎衰竭等狀況恐危及生命。台灣雖然不常下雪,但交通事故頻繁,用路人若遭到汽機車輾壓該如何自救救人?洪誌鴻呼籲,若人還有清醒的意識,建議移動到安全的地方,假如車禍現場有起火狀況,汽機油進入到皮膚可能會造成化學性灼傷,應盡速遠離有害物質,並請旁人協助移動傷患。若傷患不斷冒血,自救有困難,旁人可以用長條布協助壓住出血點,手邊沒有布料也可以用衣物褲子代替,減緩出血速度就能撐取時間,有助醫護介入救助。術後照護部分,洪誌鴻建議要觀察肌肉腫起造成腔室症候群、橫紋肌溶解症與腎衰竭等併發症,同時多補充維生素D、鈣片等營養素,有助促進骨骼癒合。
機械手臂助換膝 術後當天即能下床
全台350萬人膝關節退化疼痛!74歲的蔡先生膝蓋痛到無法睡,甚至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右膝經傳統手術仍感覺關節卡卡,後來左膝選擇以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手術當天下午就能下床站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表示,傳統手術過程複雜、易有誤差,現有機器手臂輔助,精準度高、術後恢復快。女性關節退化機率 較男性高3到4倍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長期恐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醫師王證琪說明,膝關節退化主因在於年紀,58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關節退化,到了70歲更有70%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就像鞋子穿久了會磨平,軟骨磨久了也會造成軟骨磨損。而女性由於賀爾蒙影響,停經後加速骨頭與軟骨代謝,生活型態也較常蹲,加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65歲後關節退化機率高達男性的3到4倍,出現O型腿、疼痛、甚至影響走路。手術疼痛、術後不適 近半民眾懼換膝王證琪說明,膝關節磨損嚴重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先以復健運動、物理治療;中度可透過非類固醇與抗發炎藥治療;嚴重患者則需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然而,民眾普遍擔心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根據統計,全台逾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但實際上一年僅2萬人進行換膝。機器手臂三優勢:精準、減痛、恢復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表示,傳統手術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易有誤差,患者傷口破壞大、術後有不適症狀。好在近年來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輔助,洪誌鴻說:「機器手臂就像醫師的導航系統。」手術前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尺寸並擺放在正確位置;術中也協助在對的角度下刀,精準度高,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患者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洪誌鴻呼籲,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可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全台逾350萬人隱忍關節疼痛 退化機率「女比男高4倍」
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有超過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之苦,一年約有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然而,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王證琪醫師指出,民眾普遍擔心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的問題,因而對手術感到害怕而卻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分享,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患者傷口破壞大、需要較長時間康復,因此臨床上仍有2成患者不滿意手術成效,而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能做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路徑,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荷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3~4倍。王證琪醫師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及改善關節功能。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醫師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洪誌鴻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約仍有2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而近年也出現智能減痛機器手臂這類手術輔助,有機會改善手術效果。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做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洪誌鴻醫師說明,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可小於1mm,避免在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更快。洪誌鴻醫師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王證琪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皆追求個人化,例如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及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可以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而機器手臂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與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與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與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國外報告也指出,相較於一般傳統手術,患者搭配機器手臂進行手術後會有更高的滿意度、活動度、與功能分數。洪誌鴻醫師也提醒,民眾如果出現膝關節退化症狀,應及早就醫,如需進行手術也不用擔心,現在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可以讓手術更加順利,鼓勵民眾可以多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