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車展
」汽車科技成2023 CES熱點 工研院:「物宇宙」商機比想像中更快實現
今(2023)年全球開始擺脫疫情干擾回歸常態,隨著行業的逐漸適應及業務重啟,科技浪潮會湧向何處?CES(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堪稱年度科技業風向球,也是全球突破性技術及創新應用的試煉場,為協助產業掌握2023年的國際科技重要趨勢,工研院日前舉辦線上「展望2023暨CES重點趨勢研討會」,由專業分析師分享5個最新觀察洞見。(一)2023年消費電子景氣仍面臨考驗 CES 2023展會新創動能不停工研院指出,受到通膨壓力、俄烏戰爭未歇、疫情延續等多重不確定因素,全球消費電子市場成長普遍性放緩,有待創新應用帶動新成長動能。由於智慧電動車市場逐漸成熟,今年共有逾300家車商參與展出,幾乎已成為東京車展、法蘭克福車展、底特律車展等三大車展以外,全球第四大車展;此外,以5G、AIoT、高速運算、感測融合、Web/3D等關鍵技術,驅動各種創新的落實。觀察CES 2023,創新科技主題上仍然吸睛,包括:各種移動載具的自駕化與電動化、沉浸式健康與健身體驗、元宇宙、智慧居家聯網、環境永續創新等議題為展示重點。(二)個人至家庭體感影音再進化 物宇宙商機將快速發展雖然全球已由疫情居家回歸正常的生活模式,元宇宙數位孿生發展已成大趨勢,透過虛擬化(virtualization)及沉浸式體驗(immersion)的兩大技術融合的「物宇宙(Metaverse of Things,MoT)」商機預期將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實現。從家庭、個人、乃延伸到汽車座艙的空間,均較疫情前更強調私領域沈浸感氛圍的建立,透過優化顯示螢幕與使用者互動連結感受。在家庭的應用情境上,尺寸及畫質為廠商首要競逐戰場,透過 80 吋及 8k 高畫質螢幕,嘗試建立以電視為主的家庭客廳連結中心,回歸電視本質的硬派訴求;同時OLED持續發展各種變形,透明、可撓、3D等應用於特殊利基型市場。在個人的應用情境方面,更多VR穿戴裝置上身:除了VR頭盔外,包括衣服、手套、護具等也成為提高沈浸感的配備。借助於 AR/VR 的快速發展,逐漸由專業領域走向個人日常,並加入AI 智能,打造專屬個人化的服務應用,更推波助瀾 AR/VR 由酷炫步入實用性的階段。在車室空間的情境發展上,除了配置更多的顯示屏幕,汽車擬人化提高也使得人機介面不再只停留在單向的語音控制指令,包括BMW、SONY等大廠均嘗試建立人與車能夠進行情感交流的造車工程。(三)疫後健康科技從醫院進入家庭生活 成為新的家庭健康樞紐未來,疫後健康科技將如3C科技進入家庭生活,以往昂貴的專屬教練或營養師,透過科技進入醫學領域後,普羅大眾皆能輕易獲得相同的服務體驗,例如:搭配視覺、壓力感測及情境輔助,屋內變身運動健身房,室內運動更有樂趣;此外,自行車、滑板、直排輪等移動型運動器材均加入電動化行列,除了可增加運動距離外,也可擔任通勤的另一選擇,但電池的輕量化發展為影響關鍵。在增進愉悅生活的面向上,藉由將日常生活小物科技化,則可降低壓力、焦慮、不安、失眠等負面生理狀態。例如韓國MotionPillow止鼻鼾智能枕可感應打呼聲,自動充氣調整枕頭高度,可自然改變打呼者頭部睡姿,停止打呼,增進全家人的睡眠品質;生活日常用品也開始加入自駕功能,例如:加拿大公司GluxKind推出名為Ella型號的嬰兒推車,由於車身具有感應雷達及電池,可跟隨主人行動,自動前進或剎停(遇到障礙或是主人停止前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主移動設備可降低執行家事之負擔,但信賴度仍需提高,才能達到生理及心理負擔的雙重釋放。(四)汽車科技進入開放競爭時代 聚焦安全、娛樂、連結、自駕4大趨勢汽車相關科技是今年關注度最高的主戰場之一,車用領域的廠商越來越不侷限於傳統的汽車供應鏈,隨著車輛的智慧化和電動化程度大幅提升,車用電子也走向開放,迎來各業界的生力軍;隨著高階車用晶片運算力的提升,推升自動駕駛發展,車用半導體將迎來高速成長,高階中央電腦晶片三巨頭已然成型,Nvidia、Qualcomm、Mobileye 的研發規劃接近,車用生態系的建立,將是搶攻市場的關鍵。工研院觀察今年汽車科技的四大亮點趨勢:第一,大量感測器被導入座艙內,進行駕駛者狀態的監控,保障行車安全;第二,在車內的時間也將被更積極地運用,可將遊戲導入車用系統供乘客娛樂外,讓駕駛在等待充電的時間能夠更徹底的放鬆。第三,透過車用系統與家用系統的連結,讓住家與汽車兩個場所進行交互控制,無縫連結以幫助管理時間。同時,自動駕駛的程度也持續提高,可預期相關技術成熟度和導入商用市場的規劃都將展現於不久的未來。正當車用供應鏈正在大革新之際,這也代表著臺灣廠商進軍汽車產業並扎根的機會來臨。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包含晶圓代工、專業晶片設計、開發客製化晶片、通訊及影像處理技術等都是很好切入車用供應鏈的機會。(五)「連結」與「永續」是智慧家庭的兩大重點趨勢全球被疫情襲捲的這幾年,強化人們對居家環境的重視,也創造出各式需求,從臥室、廚房、浴室到居家安全監控,都持續推出幫助生活更便利、使用更直覺的電子產品。家電的個人化趨勢顯示家用電子產品已從滿足基本功能需求,進階到打造生活品味的一環。工研院觀察,無縫且直覺的連結體驗是家用電子產品能夠更加深入市場的要素,除了各大品牌持續耕耘的互聯技術,由Google、Amazon、Apple等廠帶頭發展的智慧家庭標準Matter的正式推出,高度整合家電產品互相溝通,也強化了眾廠商對智慧家庭市場的信心,預期Matter的開放生態系將為智慧家庭帶來新一波成長。另外,永續也是各大廠商努力執行的目標,紛紛推出更加環境友善的技術和產品,例如:韓國家電大廠三星發表眾多家用電器節能技術,致力打造Net Zero Home;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發表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提供一站式管理智能家居電源及蓄電需求的解決方案,降低管理的複雜性。工研院預估,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受惠創新消費型電子產品帶動下,在未來持續保有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3.2%的正成長動能,預期至2026年,全球消費型電子用半導體市場可達801億
「台版特斯拉」董座爆掏空4.8億 喊「會還我清白」複訊後聲押
曾在2015年德國法蘭克福車展,發表首款電動概念車,並誇口打造「台版特斯拉」的股票上櫃公司淳紳,爆出董事長沈瑋涉嫌以「非常規交易」,掏空公司4.8億元。董事長沈瑋今日上午被移送北檢,經過3個多小時複訊,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沈瑋被控自2016年間到2019年間,將淳紳公司研發成果、資產陸續移轉到香港商昶洧公司(TPHK),並調度淳紳公司的員工到TPHK工作。另以向TPHK採購1.5億電池包專利使用權、1.4億代理銷售電動轎跑車等名目,變相透過其可掌控的TPHK公司獲取淳紳大額現金。此外,沈瑋等人也假藉如「特別獎金」等名目,從TPHK公司中套取來自淳紳公司的款項約6000萬,同時,為避免被發現這些掏空行為,還在2019年股東會年報上隱匿董事薪資,股東根本無法得知沈瑋實際支領多少薪水。檢察官懷疑沈瑋等人涉嫌違反關係人交易、隱匿財報、以及特別背信等《證交法》重罪,昨(4)日指揮調查局台北市調處,兵分12路,搜索並約談沈瑋、沈妻沈周令熊、沈的女婿張子洋,以及淳紳董事陳明煒、劉璧維、以及公司財會稽核等主管共12名嫌犯到案。而董事長沈瑋今日上午,被移送北檢複訊,面對媒體追問,沈瑋喊冤絕對沒有掏空,相信會還他清白,不過經3個多小時後複訊後,檢方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公司董事兼發言人陳明煒同樣被移送複訊,也遭到聲押禁見。
檢調兵分12路約談12人 淳紳電動車掏空4.8億
以「Thunder Power」發出打造顛覆市場電動車品牌豪語的淳紳公司董事長沈瑋,爆出涉嫌藉各種名目掏空公司4.8億元,台北地檢署4日指揮調查局台北市調處兵分12路,搜索位於北市基隆路二段的淳紳公司及沈瑋等人住處,並約談沈瑋夫婦等12人,依違反證交法非常規交易、特別背信、公司年報資料內容虛偽不實等罪晚間嫌移送北檢複訊。2015年法蘭克福車展上Thunder Power電動車第一次亮相,沈瑋發下豪語效法特斯拉,打造電動車品牌。2019年10月更宣布轉投資昶洧集團,與國機智駿汽車簽訂汽車生產合作意向,將透過國機智駿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代工生產昶洧電動車。不過,檢調發現,沈瑋早在2015、16年間,就以在台灣被駁回的GPS專利技術,空手取得TPHK(香港商昶洧香港有限公司)全部控制權,再掏空股票上櫃的淳紳公司。2016到2019年,沈瑋陸續移轉淳紳公司重要研發成果及資產到TPHK、調度淳紳員工到TPHK工作,並陸續安排不合營業常規的名目掏空,如支出約1.5億的「淳紳公司向TPHK公司採購電池包專利使用權」、約1.4億的代理銷售電動轎跑車及約1.3億的採購零組件等,使淳紳公司產生大額現金流出,變相讓沈瑋透過他掌控的TPHK公司獲取私人不法利益。沈瑋等人也假藉特別獎金等名目,從TPHK公司中套取來自淳紳公司的款項約6000萬。為避免被發現,還在2019年股東會年報,虛偽隱匿應揭露的董事薪酬資訊,使股東無法透過年報得知沈瑋實際支領多少薪資。檢調昨日共約談沈瑋,還有擔任淳紳公司董事的妻子沈周令熊、女婿張子洋、董事陳明煒、劉璧維、財務長秦禮明、會計長黃淑惠、稽核主管藍靜嫻、人資主管彭向陽、法務主管蕭彩綾、前監察人李錦隆,及獨立董事黃文瑞等12人。
飆上路/Mercedes-AMG GLE 53 4MATIC+ Coupé 集性能美感於一身
2020年的Mercedes-Benz很不一樣,第二季先是端出入手價不到200萬元的GLB 5+2人運動休旅,打亂同級車市場,第三季緊接著推出3款長尾SUV的GLE Coupé,並囊括柴油及性能油電混合車款,完全燒到追求CP值及性能的SUV潛在客戶。與GLE相比,GLE Coupé最大的差別,在於車側B柱後的線條。Coupé的軸距稍短、車高略低,視覺上更有流線感,當然也會稍微犧牲行李廂及後座的上下空間。但原廠將車型做出鮮明的區別,讓消費者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座駕。扁平的車體加上大尺寸輪圈,大幅降低極速操駕時的風阻。(圖/趙世勳攝)首代GLE Coupé,由賓士首席設計官戈登瓦格納(Gorden Wagener)負責操刀。(圖/翻攝自網路)此次台灣賓士引進三款GLE Coupé,本刊記者試駕的是AMG GLE 53 4MATIC+,全車搭載近90萬元的實用配備,無論舒適度、視覺感受及駕駛體驗,都更上一層樓。車身肌理 流暢迷人AMG GLE 53 4MATIC+ Coupé的水箱罩,採用只出現在AMG車系的直瀑式設計,視覺更顯霸氣,也能降低風阻,並提供引擎足夠的進風;水箱罩下方的保桿格柵及空力套件,同樣是根據空氣力學而設計,以大幅降低風阻。頭燈組標配的是雙鉤型LED智慧頭燈,雙鉤的LED日行燈條,在行駛時增添不少銳利感。不過此次的試駕車,選配了GLE 63S的多光束智慧型LED,在天候惡劣時仍有相當清楚的照明。畢竟不是主打越野運動,因此輪拱並未採用防刮材質,而是以和車色相同的飾板呈現。與輪拱同高的前後車門,以內凹設計呈現肌肉感,車門手把上方的摺線,則是由前葉子板延伸至C柱,大幅增加車側的美感。去年Mercedes-AMG GLE Coupé在法蘭克福車展登場時,就吸引不少目光。(圖/IAA提供)迷人翹臀搭配雙側四出尾管,倒車鏡頭則隱藏在三芒星廠徽下方,巧妙地將美感與性能融為一體。(圖/趙世勳攝)但最吸睛的,還是車尾的翹臀。由於車頂從B柱就一路延伸至車尾,因此導流板的設計可以增加橫向線條,以點綴車尾,加上雙環式的尾燈組、撞色後保桿及AMG雙側四出尾管,讓人看了就知道,這是一輛美麗的性能野獸。車室質感 極盡奢華進入車室最先看到的,是黑紅撞色麂皮Nappa跑車座椅,在劇烈操駕時,能將駕駛牢牢地抓在座位上。車室內大量採用色彩鮮明的皮革及消光金屬材質,搭上選配的碳纖維飾板,鎖定的是重視質感的高端買家。雖然標配的AMG平底Nappa真皮方向盤,已相當有質感,但選配以DINAMICA麂皮包覆,更加提升抓握的舒適感。方向盤的左側按鍵,可調整駕駛輔助等相關設定,右側則是多媒體相關按鍵;方向盤的八點鐘位置,又增加了兩處撥桿,能調整聲浪或懸吊等設定;五點鐘處的旋鈕則可以切換駕駛模式,是相當直覺式的設計。進入車室後最吸睛的,就是搭配Nappa真皮黑紅雙色皮革的跑車座椅。(圖/趙世勳攝)雙12.3吋的整合儀表板,搭配AMG平底方向盤相當合拍,在方向盤的8點鐘及5點鐘位置,還有相當便捷的按鍵。(圖/趙世勳攝)中控搭載的是新世代整合儀表板,採用12.3吋雙螢幕,其中駕駛座前的螢幕除了顯示時速及轉速,任何智慧輔助駕駛的資訊,都能呈現在其中,甚至可以檢視轉彎時的G力值(移動時承受力道的單位)。至於車機則是MBUX多媒體系統,同樣有Mercedesme connect互聯網路,以及基本的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等功能,導航、駕駛模式和車內氛圍燈等設定,都可透過螢幕調整。雖然原廠揚聲器已表現不俗,但試駕車選配了Burmester揚聲器,不僅高低音分明,更支援降噪功能,高速行駛時也能沉浸在音樂中。在車機下方的鞍座,滑開飾板後,就能看到配置了角度相當漂亮的無線充電座及兩個TYPE-C連接埠。再往下檢視,就是相當人性化的觸控板以及各式快捷鍵。動力表現 穩重舒適由於是Coupé車型,後座的上下空間免不了較為侷促,不過坐進176公分高的乘客後,頭頂空間其實相當充裕,膝蓋和前座也有兩個拳頭的距離。由於選配THERMOTRONIC豪華型多區恆溫空調,後座乘客可以自行調整溫度,連B柱也多了出風口。雖是Coupé車型,但一七六公分高的男性坐進後座,頭部及腿部空間仍相當充裕。(圖/趙世勳攝)由於軸距和車身夠長,後行李廂的空間多達655公升。(圖/趙世勳攝)行李廂的空間雖不比休旅車型寬敞,但因為車身夠長,仍有655公升的容量。將後座倒平,容量更提升到1790公升,一家四口來趟三天兩夜的行程,行李也能輕鬆負載。本刊記者這回試駕AMGGLE 53 4MATIC+ Coupé,從台北市直奔西濱快速道路,在市區難免走走停停,但即使車重達2300公斤,起步仍相當輕快。雖然維持3.0升直六汽油引擎,但因搭載48V EQ Boost輕油電動力,加上採用電子渦輪增壓及AMG Speedshift TCT 九速手自排變速箱,所以從低速到高速的換檔間,依然毫無頓挫感。行駛至彎道時,會微微感受到選配的主動車身穩定系統作動,車身側傾及G力沒有預期中的感受,緊急剎車時也不會明顯感到車身劇烈前後晃動,可見Mercedes-AMG在這部分,確實下足了功夫。AMG GLE 53 4MATIC+ Coupé內建多種駕駛模式,即使在海灘上行駛也不怕會刁車。(圖/趙世勳攝)3.0的直六引擎採用電子渦輪增壓,加上48V輕油電馬達,讓2300公斤的車體開起來依舊輕盈。(圖/趙世勳攝)4MATIC與4MATIC+大不同4MATIC在賓士各式車系都能看到,大致分為Mercedes-Benz及Mercedes-AMG兩個系列。第四代普通版的4MATIC,在行駛間可以將前後輪動力輸出調整為前45、後55,AMG的4MATIC,可調整為前31、後69,使車輛動力更偏向後驅。至於4MATIC+,則是Mercedes-AMG的最新設計,可針對駕駛模式智慧分配四輪動力,甚至可讓前後輪動力的分配比例,達到前0、後100,直接變身為後驅性能車。.豪華進口跑旅比一比(圖/各車廠提供)
飆上路/Mercedes-AMG GLE 53 4MATIC+ Coupé 集性能美感於一身
2020年的Mercedes-Benz很不一樣,第二季先是端出入手價不到200萬元的GLB 5+2人運動休旅,打亂同級車市場,第三季緊接著推出3款長尾SUV的GLE Coupé,並囊括柴油及性能油電混合車款,完全燒到追求CP值及性能的SUV潛在客戶。與GLE相比,GLE Coupé最大的差別,在於車側B柱後的線條。Coupé的軸距稍短、車高略低,視覺上更有流線感,當然也會稍微犧牲行李廂及後座的上下空間。但原廠將車型做出鮮明的區別,讓消費者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座駕。扁平的車體加上大尺寸輪圈,大幅降低極速操駕時的風阻。(圖/趙世勳攝)首代GLE Coupé,由賓士首席設計官戈登瓦格納(Gorden Wagener)負責操刀。(圖/翻攝自網路)此次台灣賓士引進三款GLE Coupé,本刊記者試駕的是AMG GLE 53 4MATIC+,全車搭載近90萬元的實用配備,無論舒適度、視覺感受及駕駛體驗,都更上一層樓。車身肌理 流暢迷人AMG GLE 53 4MATIC+ Coupé的水箱罩,採用只出現在AMG車系的直瀑式設計,視覺更顯霸氣,也能降低風阻,並提供引擎足夠的進風;水箱罩下方的保桿格柵及空力套件,同樣是根據空氣力學而設計,以大幅降低風阻。頭燈組標配的是雙鉤型LED智慧頭燈,雙鉤的LED日行燈條,在行駛時增添不少銳利感。不過此次的試駕車,選配了GLE 63S的多光束智慧型LED,在天候惡劣時仍有相當清楚的照明。畢竟不是主打越野運動,因此輪拱並未採用防刮材質,而是以和車色相同的飾板呈現。與輪拱同高的前後車門,以內凹設計呈現肌肉感,車門手把上方的摺線,則是由前葉子板延伸至C柱,大幅增加車側的美感。去年Mercedes-AMG GLE Coupé在法蘭克福車展登場時,就吸引不少目光。(圖/IAA提供)迷人翹臀搭配雙側四出尾管,倒車鏡頭則隱藏在三芒星廠徽下方,巧妙地將美感與性能融為一體。(圖/趙世勳攝)但最吸睛的,還是車尾的翹臀。由於車頂從B柱就一路延伸至車尾,因此導流板的設計可以增加橫向線條,以點綴車尾,加上雙環式的尾燈組、撞色後保桿及AMG雙側四出尾管,讓人看了就知道,這是一輛美麗的性能野獸。車室質感 極盡奢華進入車室最先看到的,是黑紅撞色麂皮Nappa跑車座椅,在劇烈操駕時,能將駕駛牢牢地抓在座位上。車室內大量採用色彩鮮明的皮革及消光金屬材質,搭上選配的碳纖維飾板,鎖定的是重視質感的高端買家。雖然標配的AMG平底Nappa真皮方向盤,已相當有質感,但選配以DINAMICA麂皮包覆,更加提升抓握的舒適感。方向盤的左側按鍵,可調整駕駛輔助等相關設定,右側則是多媒體相關按鍵;方向盤的八點鐘位置,又增加了兩處撥桿,能調整聲浪或懸吊等設定;五點鐘處的旋鈕則可以切換駕駛模式,是相當直覺式的設計。進入車室後最吸睛的,就是搭配Nappa真皮黑紅雙色皮革的跑車座椅。(圖/趙世勳攝)雙12.3吋的整合儀表板,搭配AMG平底方向盤相當合拍,在方向盤的8點鐘及5點鐘位置,還有相當便捷的按鍵。(圖/趙世勳攝)中控搭載的是新世代整合儀表板,採用12.3吋雙螢幕,其中駕駛座前的螢幕除了顯示時速及轉速,任何智慧輔助駕駛的資訊,都能呈現在其中,甚至可以檢視轉彎時的G力值(移動時承受力道的單位)。至於車機則是MBUX多媒體系統,同樣有Mercedesme connect互聯網路,以及基本的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等功能,導航、駕駛模式和車內氛圍燈等設定,都可透過螢幕調整。雖然原廠揚聲器已表現不俗,但試駕車選配了Burmester揚聲器,不僅高低音分明,更支援降噪功能,高速行駛時也能沉浸在音樂中。在車機下方的鞍座,滑開飾板後,就能看到配置了角度相當漂亮的無線充電座及兩個TYPE-C連接埠。再往下檢視,就是相當人性化的觸控板以及各式快捷鍵。動力表現 穩重舒適由於是Coupé車型,後座的上下空間免不了較為侷促,不過坐進176公分高的乘客後,頭頂空間其實相當充裕,膝蓋和前座也有兩個拳頭的距離。由於選配THERMOTRONIC豪華型多區恆溫空調,後座乘客可以自行調整溫度,連B柱也多了出風口。雖是Coupé車型,但一七六公分高的男性坐進後座,頭部及腿部空間仍相當充裕。(圖/趙世勳攝)由於軸距和車身夠長,後行李廂的空間多達655公升。(圖/趙世勳攝)行李廂的空間雖不比休旅車型寬敞,但因為車身夠長,仍有655公升的容量。將後座倒平,容量更提升到1790公升,一家四口來趟三天兩夜的行程,行李也能輕鬆負載。本刊記者這回試駕AMGGLE 53 4MATIC+ Coupé,從台北市直奔西濱快速道路,在市區難免走走停停,但即使車重達2300公斤,起步仍相當輕快。雖然維持3.0升直六汽油引擎,但因搭載48V EQ Boost輕油電動力,加上採用電子渦輪增壓及AMG Speedshift TCT 九速手自排變速箱,所以從低速到高速的換檔間,依然毫無頓挫感。行駛至彎道時,會微微感受到選配的主動車身穩定系統作動,車身側傾及G力沒有預期中的感受,緊急剎車時也不會明顯感到車身劇烈前後晃動,可見Mercedes-AMG在這部分,確實下足了功夫。AMG GLE 53 4MATIC+ Coupé內建多種駕駛模式,即使在海灘上行駛也不怕會刁車。(圖/趙世勳攝)3.0的直六引擎採用電子渦輪增壓,加上48V輕油電馬達,讓2300公斤的車體開起來依舊輕盈。(圖/趙世勳攝)4MATIC與4MATIC+大不同4MATIC在賓士各式車系都能看到,大致分為Mercedes-Benz及Mercedes-AMG兩個系列。第四代普通版的4MATIC,在行駛間可以將前後輪動力輸出調整為前45、後55,AMG的4MATIC,可調整為前31、後69,使車輛動力更偏向後驅。至於4MATIC+,則是Mercedes-AMG的最新設計,可針對駕駛模式智慧分配四輪動力,甚至可讓前後輪動力的分配比例,達到前0、後100,直接變身為後驅性能車。.豪華進口跑旅比一比(圖/各車廠提供)
沒人弄得懂 這輛車為什麼叫CX-30
過去車廠推出新車,有其一定的規則,所以從車名便可清楚看出車款的屬性、大小、定位等資訊。以MAZDA來說,CX代表休旅家族,由小到大分別為CX-3、CX-5、CX-7、CX-9,而房車則直接以Mazda3、Mazda6來命名。這種再單純不過的邏輯在車界使用已久,直到近十年車廠開始發展模組化,許多零件可共用,只要針對某些需求重新開發,便可快速衍生出許多新的兄弟車款或跨界車型,原本的命名邏輯也因此變得有點亂。所以當年今年3月的法蘭克福車展出現MAZDA CX-30時,很多車媒也一頭霧水。如果要很認真定位,根據原廠的說法,這輛尺寸介於CX-3與CX-5之間、車高又偏低的休旅車,是以第四代Mazda3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跨界休旅車,而非網路所傳是中國大陸才有的CX-4的海外版。事實上,本刊記者認為,CX-30的造型要比CX-4好看得多。8.8吋的中央資訊顯示幕,可透過手機連接支援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兩種介面,也可透過排檔桿下方的旋鈕,選擇各種機能模式。(圖/王永泰攝)8.8吋的中央資訊顯示幕,可透過手機連接支援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兩種介面,也可透過排檔桿下方的旋鈕,選擇各種機能模式。(圖/王永泰攝)
福斯電動車ID.3 法蘭克福車展全球首發
在2016年巴黎車展以概念車亮相的Volkswagen ID電動車,歷時3年後,終於在法蘭克福車展以「ID.3」之名正式發表。以「3」命名,代表繼Beetle、Golf後,Volkswgen正式在電動車領域踏出關鍵一步,之後ID. CROZZ SUV、ID.BUZZ、ID.VIZZION和ID.BUGGY等各式電動車也將陸續加入量產。(圖/台灣福斯提供)Volkswgen ID.3擁有革命性的全新車室設計風格,並且配備先進觸控感應的顯示和中控螢幕。(圖/台灣福斯提供)ID.3是全球第一款採用二氧化碳零排放製程的碳中和電動汽車,肩負生產重任的茲威考(Zwickau)廠區使用再生能源進行相關生產,並安裝1,600多台最新一代的智慧機器人。ID.3發表前在全球接單已超過3萬台,Volkswagen預計將於明年夏天開始交車,售價從2.9萬歐元(約新台幣98.6萬元)起跳,比特斯拉Model 3在的德國的售價便宜1.34萬歐元,在歐洲很具競爭力。依車型不同,Volkswgen ID.3可行駛330-550公里。(圖/台灣福斯提供)此外,ID.3採用的高效能電池模組,分配於車身底部,有利於車體配重更完美,讓操控更為靈活;而依據版本不同,可行駛330至550公里;同時具備快充功能,使用30分鐘100 kW的充電輸出設備後,即可行駛290公里。ID.3採用高效能的電池模組,分配於車身底部,並且取得完美車體配重。(圖/台灣福斯提供)ID.3以主流的中型掀背車型問世,與Golf造形相似,但空間更寬裕,而且使用全新的Volkswagen標誌。進入車室可看到時尚簡約的革命性設計語彙,搭配觸控感應的多功能顯示螢幕和中控螢幕、智慧語音控制功能,加上MEB模組化底盤打造長軸距優勢的開闊車室空間,呈現嶄新的內裝視覺感受。生產ID.3的茲威考(Zwickau)廠區已安裝1,600多台最新一代的智慧機器人,並且準備開始量產。(圖/台灣福斯提供)
法拉利F8 Spider發表 最快半年後台灣見
法拉利旗下新一代的敞篷跑車,搭載法拉利史上最成功中後置V8引擎的Ferrari F8 Spider,終於在法蘭克福車展重磅登場。這輛在設計上與F8 Tributo互通、擁有Retractable Hard Top可折疊式硬頂敞篷的優美跑車,不管在性能或造型,都堪為同級別產品的頂尖之作。法拉利的V8引擎早已是運動性能與駕駛樂趣完美結合的絕佳典範,尤其在採用中後置引擎配置的雙座車型上則更為顯著。也因此四十多年來,法拉利在提升中後置引擎的性能表現上著力甚多。F8 Spider所搭載的V8渦輪引擎,已連續4年贏得「國際年度引擎大獎」,甚至一舉奪下「巔峰引擎大獎(Best of the Best)」,在該獎項的評選歷史上創造無可匹敵的紀錄,並在全球車壇及引擎製造商中樹立難以超越的標竿。F8 Spider的外觀設計延續F8 Tributo的風格,擁有Retractable Hard Top可折疊式硬頂敞篷。(圖/台灣蒙地拿提供)搭載法拉利史上最成功中後置V8引擎,0-100km/h加速只需2.9秒,0-200km/h加速也只要8.2秒。(圖/台灣蒙地拿提供)全新F8 Spider最大亮點在於強大且即時的瞬間動力,不但沒有絲毫渦輪遲滯,更擁有V8引擎獨具特色的渾厚聲浪。0-100km/h加速只需2.9秒,0-200km/h加速也只要8.2秒,如此非凡的性能及操控表現,要歸功於法拉利從一系列賽道經驗中研發的創新空氣力學設計。F8 Spider才剛在歐洲發表,報價為26.2萬歐元,法拉利總代理台灣蒙地拿表示,未來引進台灣的售價尚未定,不過應該不會與F8 Tributo的1,558萬元差距太多。至於時間,根據過往台灣蒙地拿與法拉利原廠的默契,記者估計最快半年後就可以看到這輛絕美的敞篷跑車。全新F8 Spider座艙設計以駕駛者為中心,全新方向盤集成所有控制按鈕,運動座椅也進行全新設計。(圖/台灣蒙地拿提供)全新F8 Spider座艙設計以駕駛者為中心,全新方向盤集成所有控制按鈕,運動座椅也進行全新設計。(圖/台灣蒙地拿提供)
BMW旗艦休旅 X7全台首試
【記者/王若】從5月中BMW X7正式發表以來,本刊記者一直向總代理汎德公司詢問有無試駕的機會,但因為法規認證程序,始終沒有試乘車。直到七月下旬首批X7交車,記者特別向車主商借試駕,搶先帶讀者一窺這輛500萬等級的豪華旗艦休旅車。其實BMW在旗下X休旅家族逐漸到位前,就想開發一款7人座的旗艦休旅車,早期是在X5身上以選配方式加裝第三排座椅,但原廠眼見競爭對手奧迪有 Q7、賓士有GLS等真正的7人座,於是趁著X5進入換代之際,也跟著進行車系X7的研發,並於2017年的法蘭克福車展,首次以概念車身分亮相。知道了歷史,回到眼前這輛龐然大物。台灣引進的X7,統一為搭載3.0升渦輪增壓汽油引擎的iDrive 40版本,標準版為7人座,售價488萬元。據了解,從年初預售至今,今年的200輛配額早已預售一空,而其中更有3成以上的車主,加價選配更豪華的6人座設定。借來的這輛X7,包括6人座、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主動調節懸吊系統、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全地形越野套件等選配,實際售價已將近540萬元。X7的外觀整體略顯方正,只有車尾設計上較為圓渾。X7 xDrive 40i小檔案車身尺寸(mm) 5,151×2,000×1,805軸距(mm) 3,105引擎型式 直六渦輪增壓排氣量(c.c.) 2,998最大馬力(hp/rpm) 340/5,500最大扭力(kgm/rpm) 45.9/1,500變速系統 10速手自排傳動型式 4WD前輪尺寸 275/40 R22後輪尺寸 315/35 R22車重(kg) 2,060平均油耗(km/l) 10.10-100km/h加速(秒) 6.1售價(萬元) 488車長達5,151mm,模特兒Angeline在X7旁變得格外嬌小。本周伊林車女郎:周妍杏星座:獅子座身高:165cm體重:44kg三圍:32C、23、34雖然是初次見到這位美麗的模特兒周妍杏(Angeline),卻總覺得十分眼熟,細聊之後,才知道她還身兼演員、直播主的身分。曾經客串演過電視劇,擔任過微電影、短片、廣告女主角,也有許多平面作品,出道多年,擁有很多死忠粉絲。最不可思議是,Angeline除了和演藝事業相關的走秀、唱歌、跳善外,平常也會彈鋼琴、畫畫,是個多才多藝的藝人,她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戲劇作品可以帶給她的粉絲們。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ngeline0806/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ngeline.chou/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8期《周刊王》和2164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僅需「旺透價39元」,2019/08/07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
370匹馬力的高麗棒子 KIA Stinger GT 3.3 AWD試駕
韓國汽車工業在多年經營下,已有能耐與其他國際品牌一較高下,但說到頂尖性能車,歐洲車廠所樹立的高牆卻依然難以突破。這個現況可能即將改變,被一根兇悍無比的刺針狠狠穿透……。撇開超跑不提,講到性能車時,腦海中第一時間通常會浮現出許多歐洲車款,有可能加上一些日本車,然後一拍大腿又想起了幾輛值得入列的美國車。至於韓國車,別鬧了,你有認真思考嗎?KIA很明顯地想要打破在性能領域存在感薄弱的問題,於是在2011年法蘭克福車展上推出了KIA GT概念車,結合Gran Turismo經典元素與強大動力,打算用這款重型武器登上競爭激烈的性能世界。經歷6年持續研發,更找來前BMW M Power部門總工程師Albert Biermann擔任高性能開發部暨集團執行副總裁,親自在知名德國紐柏林賽道進行研發與調校。最終成品,就是這次在大鵬灣展現於眾人面前的KIA Stinger。企圖旺盛直指豪華品牌KIA投注了大量時間與資源,打算一步到位,讓Stinger直接挑戰豪華品牌。外觀採用品牌辨識度極高的Tiger Nose虎鼻設計,長車頭與向下斜略至車尾行李箱的車頂線條,讓整輛車有種斜背車型的俐落與健美。無論是頂級性能版本Stinger GT 3.3 AWD或者是較平價的Stinger GT Line 2.0 RWD,皆搭載專屬空力套件、電動天窗、19吋鋁圈,並在引擎蓋與前葉子板上安裝散熱孔,替原本就已頗為濃厚的性能氣味畫龍點睛。想挑戰豪華品牌,光靠帥氣外表不足以服人,內裝質感更是決勝關鍵要素。既然有著GT之名,那就必須要兼顧性能與實用舒適,因此在流線外型下,車內仍保有足以容納5名成人的空間,雖然後座頭部可能會略顯緊迫,但大致上來說還是很夠用的。性能火花才是決勝戰場KIA總代理森那美導入Stinger GT 3.3 AWD以及Stinger GT Line 2.0 RWD,不過這次在大鵬灣因為時間有限,僅針對Stinger GT 3.3 AWD進行試駕體驗。相處時光不長,但留下的印象卻十分深刻。試駕一共安排了溼地彎道、繞錐和直線加速三個關卡。對於搭載3.3升渦輪增壓V6引擎,最大輸出370匹馬力、1,300轉就能爆發52公斤米扭力,且採四輪傳動配置的Stinger GT 3.3 AWD來說,直線加速無疑是強項。切換到Sport+模式,起跑時油門一踩,立刻就能感受強大動力和四輪傳動結合所爆發出來的加速力道,令人心跳加速、備感刺激。在溼地彎道關卡,Stinger GT 3.3 AWD的四輪傳動系統獲得了很好的發揮,四輪保持優異循跡表現,略為轉向不足的特性,帶給駕駛穩定、安心的操駕感受。即使面對抓地力較為不足的溼滑地面,在高速過彎時不會因為車身動態快速變化而驚慌失措。由於車輛重達1,878公斤,連續激烈轉向操控,對Stinger GT 3.3 AWD是一項考驗。搭配電子懸吊,與優異調校的底盤,在繞錐關卡依然能發揮那清楚精準的車頭指向與敏捷的轉向反應,樂趣十足。單純以性能來看,在200萬元級距Stinger GT 3.3 AWD應該難逢對手。除了性能表現,外觀與內裝同樣也有堪比豪華品牌的水準,足以讓Stinger被放在天秤上和其他豪華品牌的對手比較。而最後一道關卡,同時也是最關鍵的難題,恐怕就是品牌本身了。 搭載3.3升雙渦輪增壓V6引擎,最大輸出370匹馬力、1,300轉就能爆發52公斤米扭力。 Stinger既然有著GT之名,在流線外型下,內裝也以豪華取向。 中控台上的多功能智慧影音系統相當好用。 在溼地彎道關卡,Stinger GT 3.3 AWD的四輪傳動系統獲得很好的發揮。 車尾造型流線,位於兩側的4根排氣管十分剽悍。 Stinger GT 3.3 AWD規格表長寬高4,830/1,870/1,400mm 軸距2,905mm 引擎型式V6雙渦輪增壓 排氣量3,342c.c. 最大馬力370/6,000 ps/rpm 最大扭力52/1300-4,500kgm/rpm 變速系統8前速手自排 傳動型式全時四驅 懸吊系統 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0-100km/h加速 4.9秒 平均油耗 9.4km/L 售價219.9萬元
370匹馬力的高麗棒子
韓國汽車工業在多年經營下,已有能耐與其他國際品牌一較高下,但說到頂尖性能車,歐洲車廠所樹立的高牆卻依然難以突破。這個現況可能即將改變,被一根兇悍無比的刺針狠狠穿透……。撇開超跑不提,講到性能車時,腦海中第一時間通常會浮現出許多歐洲車款,有可能加上一些日本車,然後一拍大腿又想起了幾輛值得入列的美國車。至於韓國車,別鬧了,你有認真思考嗎?KIA很明顯地想要打破在性能領域存在感薄弱的問題,於是在2011年法蘭克福車展上推出了KIA GT概念車,結合Gran Turismo經典元素與強大動力,打算用這款重型武器登上競爭激烈的性能世界。經歷6年持續研發,更找來前BMW M Power部門總工程師Albert Biermann擔任高性能開發部暨集團執行副總裁,親自在知名德國紐柏林賽道進行研發與調校。最終成品,就是這次在大鵬灣展現於眾人面前的KIA Stinger。企圖旺盛 直指豪華品牌KIA投注了大量時間與資源,打算一步到位,讓Stinger直接挑戰豪華品牌。外觀採用品牌辨識度極高的Tiger Nose虎鼻設計,長車頭與向下斜略至車尾行李箱的車頂線條,讓整輛車有種斜背車型的俐落與健美。無論是頂級性能版本Stinger GT 3.3 AWD或者是較平價的Stinger GT Line 2.0 RWD,皆搭載專屬空力套件、電動天窗、19吋鋁圈,並在引擎蓋與前葉子板上安裝散熱孔,替原本就已頗為濃厚的性能氣味畫龍點睛。想挑戰豪華品牌,光靠帥氣外表不足以服人,內裝質感更是決勝關鍵要素。既然有著GT之名,那就必須要兼顧性能與實用舒適,因此在流線外型下,車內仍保有足以容納5名成人的空間,雖然後座頭部可能會略顯緊迫,但大致上來說還是很夠用的。性能火花 才是決勝戰場KIA總代理森那美導入Stinger GT 3.3 AWD以及Stinger GT Line 2.0 RWD,不過這次在大鵬灣因為時間有限,僅針對Stinger GT 3.3 AWD進行試駕體驗。相處時光不長,但留下的印象卻十分深刻。試駕一共安排了溼地彎道、繞錐和直線加速三個關卡。對於搭載3.3升渦輪增壓V6引擎,最大輸出370匹馬力、1,300轉就能爆發52公斤米扭力,且採四輪傳動配置的Stinger GT 3.3 AWD來說,直線加速無疑是強項。切換到Sport+模式,起跑時油門一踩,立刻就能感受強大動力和四輪傳動結合所爆發出來的加速力道,令人心跳加速、備感刺激。在溼地彎道關卡,Stinger GT 3.3 AWD的四輪傳動系統獲得了很好的發揮,四輪保持優異循跡表現,略為轉向不足的特性,帶給駕駛穩定、安心的操駕感受。即使面對抓地力較為不足的溼滑地面,在高速過彎時不會因為車身動態快速變化而驚慌失措。由於車輛重達1,878公斤,連續激烈轉向操控,對Stinger GT 3.3 AWD是一項考驗。搭配電子懸吊,與優異調校的底盤,在繞錐關卡依然能發揮那清楚精準的車頭指向與敏捷的轉向反應,樂趣十足。單純以性能來看,在200萬元級距Stinger GT 3.3 AWD應該難逢對手。除了性能表現,外觀與內裝同樣也有堪比豪華品牌的水準,足以讓Stinger被放在天秤上和其他豪華品牌的對手比較。而最後一道關卡,同時也是最關鍵的難題,恐怕就是品牌本身了。(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