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
」 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 腎臟 憋尿 抗生素他約砲半年後性病才發作!妻泌尿道症狀糾纏10年 意外揭尪偷吃「染披衣菌」
年底假期氛圍濃厚,也增加兩性親密關係,近來門診發現,性病患者求診有增多趨勢,台中榮總感染科醫師黃薇諼就表示,近日收治一對情侶,兩人在未採取保護措施情況下有親密行為,男方事後發現小便有灼熱感,女方發現生殖器有異味和分泌物增多,男方坦承,半年前曾與陌生網友約砲,也未做安全性行措施,感染性病又傳染給女友,醫師提醒,披衣菌感染不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育能力。黃薇諼表示,男方在發生危險性行為後長達半年才有症狀,而女方也是因男方的異常情況才注意到自己的感染狀況。據了解,披衣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性傳染病之一,常見症狀包括生殖器分泌物增多、有異味,小便灼熱,下腹疼痛,頻尿以及性交疼痛等,有超過50%的患者,在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導致感染難以及時察覺。黃薇諼指出,無症狀的披衣菌感染,大多因為性伴侶出現症狀或曾有不安全性行為後擔心罹病,主動就醫檢測才發現。還有一些患者則是反覆出現類似尿道感染症狀,初期服用抗生素後有所改善,但症狀持續復發,最終前往大型醫院檢查才確診。她指出,未能及時發現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可能成為無症狀帶原者,透過性行為將疾病傳染給他人。黃薇諼提醒,有發生危險性行為除了可能感染披衣菌,也有可能感染其他性病,建議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並有多重性伴侶者,應前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另據丹麥一份涵蓋50萬名女性研究發現,曾感染披衣菌的女性,相較於從未感染者,罹患骨盆腔發炎、子宮外孕及輸卵管不孕的風險增加30%,另據2023年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不孕男性的精子和精液樣本中,披衣菌感染率較高,且感染披衣菌的男性發生不孕的可能性是非感染者的2.28倍。另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報告,全球15到49歲成年人中,性傳染病病例達3.74億例,其中披衣菌感染佔1.28億例,淋病感染佔8200萬例。疾病管制署也呼籲民眾,要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包括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
醫激推「1加工食物」 抗發炎又加強運動表現
健身風氣盛行下,如何加強、穩定運動表現也隨之熱議,對此腎臟科醫師陳俊吉建議,若民眾不想喝科學化營養補給品,他則會推薦全果型「果乾 」類食物,來即時補充熱量、恢復體力,且其濃縮高碳水化合物(天然糖分),內含的抗發炎、抗氧化物質也有助健康,同時也會加強運動表現。陳俊吉表示,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文獻基礎說明果乾的健康益處,雖然證據等級並不高,但他推薦全果型「果乾 / Dried fruits」類食物,除口味好吃外,濃縮高碳水化合物(天然糖分),內含的抗發炎、抗氧化物質也有助健康,並加強運動表現。1 葡萄乾:經濟實惠,最方便取得。2 椰棗:號稱「沙漠麵包」,穆斯林齋戒月必吃開齋食物。3 無花果:「生命之果」,古希臘奧運選手就開始吃了。4 蔓越莓:除了耐力運動表現外,或許也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的困擾。5 黑棗或蜜棗:可有效解決便秘困擾。陳俊吉提到,其它如金棗、紅棗、枸杞、桂圓,除了直接吃外,也可以煮茶喝,至於鳳梨乾、芒果乾、蘋果乾、香蕉乾,只要加工程度和添加物少,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地瓜乾也很棒,雖然不能算是果乾。陳俊吉表示,果乾保留了膳食纖維,對大部分人的胃腸影響不大,但仍要看個人消化能力而定,且果乾可替代每日一份新鮮水果。
女生「邊洗澡邊尿尿」沒衛生?泌尿科醫揭1好處:對健康有益
有部分女生會趁洗澡淋浴順便小便,有的人覺得方便,但有些人覺得不衛生,還曾有治療師不推薦稱會影響生理習慣。不過最近有國外泌尿科醫師支持女性洗澡順便小便,因為溫水可以讓人放鬆括約肌減少對膀胱的壓力,直言對健康有益。根據外媒《CNN》報導,美國洛杉磯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的泌尿科教授艾柏(Karyn Eilber)回應有關女性淋浴邊小便有害的傳聞,他站在健康的角度分析,淋浴時小便並沒有健康危害,大多時候是很方便。過去有觀點認為,女性站著小便會導致骨盆肌肉無法放鬆,使尿液不能排乾淨。紐約有另一位泌尿科醫師舒特曼(David Shusterman)表示,淋浴時溫暖的環境有助於肌肉放鬆,使尿液自然流出,能避免強行小便對肌肉和膀胱造成壓力。人們小便時尿道內括約肌與尿道外況約肌負責控制尿液從膀胱流出,用力會使括約肌縮緊難排尿,所以在溫暖放鬆的狀況小便對健康更有益。且舒特曼認為,尿液也不太會導致下水道堵塞。不過專家強調洗澡時一個情形不推薦小便,「絕對不能在浴缸內泡澡時排尿」因為溫暖的水是細菌和真菌滋生地,如果泡澡邊排尿容易增加細菌進入尿道,恐怕發生尿道感染的風險。據悉,曾有國內泌尿科醫師指出,尿液是從腎臟過濾出來,經過輸尿管儲存於膀胱,屬於密閉系統,其實算是無菌狀態又乾淨,除非泌尿道感染,才會變成有菌狀態。換句話說,邊洗澡邊小便完全不算沒有衛生的行為,還有人誇讚反而能省水。
16歲女高中生染罕見「沙波病毒」 1天吐8次喝水都害怕
彰化員林市一名16歲的高二女學生,近日持續高燒且頻繁上吐下瀉,特別是在進食後便會出現嘔吐情況,連水都不敢飲用,每天嘔吐多達7至8次,經多次就醫未見好轉後,她被轉診至彰化醫院,透過糞便PCR檢驗後確診罕見的沙波病毒感染,住院治療13天後才出院。女學生日前開始上吐下瀉並伴隨發燒,於是前往附近醫院急診,當時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然而,服藥兩天後症狀仍無好轉,一進食就嘔吐,甚至連喝水都害怕,儘管如此仍不斷嘔吐且持續腹瀉。隨後她轉診至彰化醫院,經檢查確診罹患罕見的沙波病毒,且因長時間不敢喝水引發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女學生回憶,發病前曾拿食物餵流浪貓,懷疑是否因此感染,但馬瑞杉認為,貓感染沙波病毒的可能性極低,目前也無研究證實貓是該病毒的傳播源。女學生的母親表示,女兒以前也曾出現嘔吐和腹瀉情況,但這次的病情特別嚴重,讓她十分擔心。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常見的上吐下瀉通常是由病毒型或細菌型腸胃炎引起,常見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與腺病毒,而沙波病毒較為少見。每年11月至3月是腸胃型病毒流行期,此個案是否是疫情的先遣部隊,尚需進一步觀察。馬瑞杉指出,沙波病毒的傳播途徑多與不乾淨的手部接觸有關,可能因如廁後未洗手,手上殘留病毒,又接觸食物而導致傳染。為防止腸胃型病毒感染,馬瑞杉建議民眾勤洗手,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尤其是在進食前、如廁後、出入公共場所後,以及處理生鮮食材時要徹底洗手。家中如有感染者,應以漂白水稀釋消毒,減少群聚感染風險,並避免生食,建議以煮熟食物為主。
「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衰弱症」老年人 與生心理、社會經濟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說,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五項衰弱臨床表徵 體重、疲憊感、肌握力、行走與體能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肉減少症與衰弱關聯大 使疾病每況愈下葉孟奇表示,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規律運動、保持動態 降低「肌肉減少症」跌倒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葉孟奇說,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廚師腹脹燒到38度!送急診竟「快洗腎」 醫示警「這疾病」易被輕忽:今年7例
57歲林姓男子是一名廚師,有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控制,不過從今年1月中旬起發燒到38.1℃、有畏寒現象、輕微腹脹,除此外並無其他症狀,也沒出去旅遊、或接觸動物、家人同事也沒群聚現象,因症狀愈來愈嚴重,於是前往北市聯醫急診就醫。經檢查,醫師表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指出,林男當時血氧飽和度97%、體溫35.4℃、脈博9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93/50 mmHg,急診發現其腎功能很嚴重,肌酸酐8.1 mg/dl,已到了要洗腎的程度,同時有泌尿道感染、低血壓、肝功能異常、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因病情病危,於是安排住院至加護病房。經過檢查,林男被診斷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王登鶴說明,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主要宿主包括鼠、犬、豬、牛、羊、馬等動物,為人畜共通病,感染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熱帶地區,發生國家遍及全世界,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東南亞病例較多,感染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膽、胸膜炎和腎衰竭。王登鶴表示,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病原會存在於動物的腎臟或生殖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感染,進一步污染水源、土壤等周圍環境,再伺機經由動物皮膚傷口、結膜與被污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感染宿主,皮膚有傷口、戲水、接觸囓齒動物的人較易被感染,農夫、漁民、廚師、食品加工工人、污水或垃圾處理廠的工人都是易被感染的族群,嚴重時將有致命的可能性,死亡率高達5-10%。王登鶴示警,因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容易被醫師輕忽,沒想到這個病而診斷延遲,導致病人死亡,因此提醒大家,在台灣對於發燒、肢體疼痛、或合併黃膽或急性腎衰竭的病人,鉤端螺旋體感染應該列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導致病人死亡。
睡前別再滑手機又放床上! 研究曝:恐接觸「蟑螂糞便細菌」
現代生活時常離不開3C產品,許多人更習慣睡前躺在床上滑手機,然而有研究人員警告,手機上可能帶有大量細菌,這種細菌普遍在蟑螂糞便中被發現,一旦接觸這類細菌,可能讓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引起感染、痘痘、紅疹、肺炎甚至是敗血症。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據估計,每個人平均1天觸摸手機的次數多達2617次,手機也會因此變得極度不衛生。此前,更有研究發現,智慧型手機的細菌含量是馬桶的10倍,且科學家曾示警,「床上溫暖潮濕的環境是病原體生長和傳播的完美培養皿」。英國寢具品牌「MattressNextDay」就贊助了一項研究,試圖了解手機上究竟藏有哪些細菌。研究人員從10支智慧型手機及10支智慧型手錶上採取樣本,並將樣本放入實驗室生長,以便觀察有哪些病菌存在。結果發現,「智慧型手機是最骯髒的科技產品」,其細菌數量比先前在電視遙控器等物上發現的細菌還要多。報導指出,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上最常見的細菌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這是種常見於蟑螂糞便中的細菌,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但它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併發症,若是免疫力較差者,接觸細菌過後,可能造成眼部感染、疹子、膿皰、腹瀉、頭痛,甚至誘發肺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MattressNextDay」也針對575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74%的受訪者睡覺時會將手機放在頭邊或這頭下,而睡眠專家、「MattressNextDay」執行長馬丁(Martin Seeley)就直言,「記住,你的床應該是讓你休息的避難所,而不是潛在有害細菌的培養皿」。對此,專家建議,可以定期使用含酒精的濕紙巾或紫外線消毒劑來清潔手機,這能幫助消除手機上可能存在的任何細菌,並且應減少讓手機與臉部直接接觸。
吃太多紅肉恐導致「尿路結石」 醫示警「5NG習慣」
尿路結石症的盛行率高,而且發作時往往令人痛不欲生!對此,泌尿科醫師施冠偉也列出5個容易造成泌尿道結石的生活習慣,包括水喝太少、吃太多紅肉、重口味及高草酸的飲食習慣,也建議「日常多喝水、盡量少憋尿,是預防結石的好習慣。」施冠偉近日在臉書粉專「理雞先生 ― 泌尿科施冠偉醫師」發文表示,每年7至9月是泌尿道結石發作的高峰期,夏天長時間在陽光下流汗,太少補充水分,水分攝取減少、汗水流失增加,容易導致尿液濃度提高,就會加速泌尿道結石的形成。對此,施冠偉醫師也列出泌尿道結石風險的5大NG習慣:水喝太少:攝取的水量影響到尿量多寡,當液體變少、雜質濃度變高,會連帶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建議成人一天至少須攝取2000至3000c.c水分。習慣攝取高蛋白、吃太多紅肉: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等,會使尿液偏酸性,進而增加結石形成的可能。習慣重口味飲食:重口味的飲食含鈉量高,高鈉會減少鈣質吸收,增加血液中的尿鈣,容易生成結石。因此建議避免吃進過多高鈉食物,以降低身體負擔。攝取過多碳酸飲料、濃茶、啤酒(高草酸飲食):包括菠菜、地瓜葉、巧克力、碳酸飲料、濃茶、啤酒等,這些都是富含草酸的食物。草酸是結石的原料之一,因此攝取過多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會增加結石形成的機率。太少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及適當補充水分,能減少產生沉澱結晶,有助結石的排出及預防,但需避免太激烈碰撞的運動。施冠偉補充,泌尿道結石早期不會疼痛,若結石小於0.5cm內,能透過多喝水自行排出。若結石過大,造成堵塞引發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須要立即就醫處理。日常多喝水、盡量少憋尿,是預防結石的好習慣,也能盡量降低身體的負擔 。
男子泌尿道壁如水泥牆 釀「泌尿道長期發炎」!腎臟也嚴重受損
61歲梁姓男子這半年來反覆發燒及泌尿道感染,住院多達六次,日前再度復發,轉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多科會診發現包括腎臟及輸尿管等泌尿道系統被一層像是水泥、蛋殼的鈣化物覆蓋,被稱為Encrusted uropathy(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因此造成泌尿道長期發炎,急性腎臟功能惡化。泌尿道發炎非典型腎結石 起因於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表示,泌尿道結石通常會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尿失禁等情形,但這起個案病人並不太會疼痛,而是一再地發炎感染。從超音波發現梁男的腎臟有類似鈣化的強回音反射,卻又不是典型腎臟結石,在腎臟科、泌尿科及感染科一起會診下,進一步從腹部電腦斷層發現鈣的沈積物覆蓋在泌尿道系統的內部表面,包括腎臟髓質及輸尿管,像是一層蛋殼一樣,也可以看成內璧有如敷上一層厚厚的水泥,輸尿管因此阻塞擴大,造成水腎及慢性發炎現象。罕見棒狀桿菌也是原因之一 結石不結塊但如水泥般覆蓋蔡旻叡表示,病人尿液進一步培養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這種細菌致病力很弱,毒性低,培養不易,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然而在少數病人(10%)身上會引起類似結石的沈積病變,產生俗稱鳥糞石的磷酸銨鎂及磷酸鈣混合結石沈積。不同於一般結石的是,石頭不會結成塊狀,而是如本起個案,像水泥般地覆蓋住泌尿道。此病症比較可能發生於免疫力不足、臥床或是長期置放尿管的病人身上。多喝水、不憋尿 一有症狀需積極找出病因蔡旻叡說,釐清病因後,為梁先生使用抗生素及進行多次的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去除石片,已經不再發燒,但其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20,顯見半年的持續性泌尿道發炎已損害腎臟功能。蔡旻叡強調,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不管是哪種形狀,要預防結晶成石,最重要的是多喝水、不要憋尿、適度運動,營造出較為不易結石的環境。
怕公廁髒! 她如廁「這姿勢」反傷膀胱慘住院14天!
多數公廁都有清潔人員定時整理環境,不過仍有許多女性顧慮衛生問題,因而選擇半蹲解尿,避免觸碰馬桶坐墊,但據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節目中分享,有女子安排到離島旅遊,行前就有排尿不適的症狀,到了當地深怕公廁不乾淨,因此半蹲著尿尿卻導致發炎,甚至引發腎盂腎炎還要住院治療。歸家豪在《醫師好辣》中分享,該名女子當時半蹲著尿尿,此時尿道開口括約肌無法很好地放鬆,導致「尿到一半就斷掉」,造成骨盆底肌無法好好放鬆,膀胱內的餘尿變多,若裡頭是乾淨的尿還無妨,但女子膀胱裡是帶有細菌的尿液,時間一久就造成膀胱發炎。該名女子返回本島後出現血尿、發高燒的症狀,除此之外,尿液甚至逆流回腎臟,確診為腎盂腎炎,最終收住院治療打了14天的抗生素。對此,他強調,「半蹲式尿尿」大腿無法放鬆,骨盆底肌會不由自主地收縮,就沒辦法把尿排得很乾淨。歸家豪建議,如廁前先沖水也可避免上一位使用者殘留的尿液噴濺到自己身上。不過,他表示,沖水時一定要蓋上馬桶蓋,沖完後可降低馬桶當下的細菌數量,只要馬桶水不直接接觸尿道口附近,基本上是不會感染。另外,也有人會直接「踩在坐式馬桶上」如廁,曾有女大生在《Dcard》呼籲千萬不要!原來她父親的同事患有嚴重的腸胃問題,推估是便祕,因此在家排便時都習慣蹲在坐式馬桶上以便出力,未料馬桶長期被重壓不堪負荷,某天突然爆裂,他整個人從馬桶上摔下,「我爸同事的腳踝直接被馬桶的碎片割斷,僅剩一層皮連著」。
35歲OL頻尿不敢喝水「腎功能惡化」 醫建議多吃「1蔬果」3個月就改善
都說「多喝水有益身體健康」,然而一名35歲的OL卻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多喝水,進而影響腎功能。而OL在求診後,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建議她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果然改變飲食3個月後就改善OL膀胱慢性發炎的狀況。洪永祥近期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表示有一名35歲的OL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困擾,但因為患有膀胱過動症,一喝水就想上廁所,導致她不敢喝太多水,結果造成泌尿道感染。洪永祥解釋,一般人的膀胱蓄尿約300至400毫升時開始收縮,會感到想尿尿,但膀胱過動症患者因泌尿系統老化,蓄尿量可能只達到100毫升就想尿,但如果因此不敢多喝水,腎功能會進一步惡化。雖然OL泌尿道感染的情況在吃了抗生素後有所好轉,但頻尿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腎功能也因此提前老化,OL來就診時,腎功能已經變得相當差,洪永祥形容她的腎功能像是60歲的婦人一樣非常糟糕,腎絲球過濾率只有65ml/min(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大約是100ml/min)。對此,洪永祥也建議OL可以多吃洋蔥,以及其他五顏六色的蔬果。洪永祥指出,膀胱過動症和泌尿道感染患者常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關,多吃富含花青素、茄紅素、兒茶素、植化素的蔬果,這些成分都有抗發炎作用。洪永祥也說明,洋蔥富含維生素B、C和膳食纖維,水分含量豐富,還含有硫化物、槲皮素和一些抗氧化劑,其中硫化物可以改善膀胱慢性發炎,進而提升腎功能,長期食用對腎功能有很大幫助。最終OL在改善飲食三個月後,回診時發現腎功能從65ml/min上升到8065ml/min,且頻尿情況也改善了。
腰痛又血尿!男引出1公升「奶茶尿」 醫師警告最慘後果:摘除腎臟
身體不適要及早就醫!義大醫院泌尿科醫師黃維倫分享他遇過特殊病例,一名60歲男子有腰痛和血尿的狀況,經檢查有結石卡在輸尿管,出現腎水腫狀況,更引出1公升奶茶色的尿液。對此,黃維倫透露最慘後果,有嚴重感染的話恐摘除腎臟。日前黃維倫醫師在經營的臉書粉絲專頁「U and泌的鳥醫師.黃維倫」發文,提到自己遇過一起特殊病例,有一名60歲男性患者,在忍受左右疼痛數個月又發生血尿情形,才趕緊就醫診治;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左側輸尿管有一顆結石,導致尿路阻塞和腎水腫。黃維倫指出,正常的腎臟間質厚度約1.5至2公分,該名病患的腎臟被撐到最薄只剩下0.1公分,「算是非常嚴重的腎水腫」;但病患的狀況無法做輸尿管鏡碎石,因為可能導致腎臟損傷或術後嚴重感染,於是先替病患將腎積水引流出來,才能執行碎石手術。豈料,令黃維倫震驚的是,從管子引出多達1公升的奶茶色液體,而這些液體正是病患的尿液,「當嚴重泌尿道感染的時候,尿液會因為細菌滋生而變濁甚至變臭」,但要有這麼大量又混濁的尿,在臨床上很罕見。最後黃維倫以此案例告誡民眾,腰痛和血尿都是泌尿道疾病的警訊,若有相關症狀或身體不適,都應該及早就醫診治,否則像是該名病患的狀況,若時間一久會導致嚴重感染,最後需要手術摘除腎臟。
水喝不夠恐增腦中風、心梗風險! 營養師曝喝水學問
人的身體中有70%是水分組成,因此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相當重要。營養師張珮蓁指出,要是人體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嚴重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而在補充水分時,也需注意許多細節,才能正確地將水分吸收。營養師張珮蓁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Patty營養師 陪你一起吃」中發文,表示喝水的學問很大,絕非有喝就好。張珮蓁指出,每天喝的水分至少要是體重的30倍以上,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容易使血液水分減少,進而使血液黏稠,加速血球老化、血管硬化。嚴重時,還會增加血栓、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不過,張珮蓁提醒,喝水的時候要「適量多次喝」不要一次瘋狂灌水,在白天活動較多時,每小時補充約150-300毫升,確保水分充足。而這樣也可以有飽足感不亂吃東西,定期去尿尿也可以避免泌尿道感染。另外,運動時的補水時機也是相當重要,前、中、後都要適時補充水分。張珮蓁進一步說明,運動半小時前,應補充300到400毫升的水量,若喝完後都沒有產生尿液,或尿液顏色很深,代表身體可能處於缺水狀態,建議持續緩慢補充直到尿液呈現淡黃色。在運動過程中,每20分鐘應再喝100到150毫升的水量,以補充流汗流失的水分;運動後半小時內,應再補充150到200毫升。不過此時要注意,避免短時間大量灌水,否則容易電解質失衡,產生噁心感、頭暈等不適。最後張珮蓁也透露,其實茶、咖啡、湯都是水分來源,不過她建議,下午2點過喝白開水就好,以免茶跟咖啡影響睡眠。
微波剩菜「這動作」害全家掛急診 6旬婦慘釀急性腎損傷
用微波爐加熱剩菜也要小心!一名60多歲婦人長期追蹤糖尿病,日前她加熱番茄炒蛋時,不介意加熱不均勻、菜的中間還是涼的就食用,導致全家人腸胃炎掛急診,就連自己也出現急性腎損傷的症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這名婦人在他的門診追蹤健康狀況,原本糖尿病一直控制得不錯,在上一次回診時卻發現,她的腎絲球過濾率掉了30分,「這是很嚴重的一件事,通常代表有急性腎損傷,而最常見原因就是感染」。洪永祥隨即詢問對方是否有感冒,或是出現泌尿道感染、急性腸胃炎,婦人這才坦承,她一個星期前掛了急診,且是全家都中招,係因她將放隔夜的番茄炒蛋拿去微波爐加熱,食物表面已經是溫熱狀態,中間還是涼的,但想著正值夏季炎熱,涼涼的也蠻好吃,一家人就跟著吃下肚。後來,全家人在飯後開始上吐下瀉,甚至只能到急診打點滴,而婦人則因患有糖尿病又腎衰竭,造成腎功能急速下降。對此,洪永祥解釋,微波爐加熱時,可能會有受熱會不均勻的狀況,如果時間不夠,建議要再加熱一次,至少加熱至70度以上。至於要如何保存剩菜,洪永祥提出「6重點」提醒民眾:避免將剩菜擺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食物要裝在乾燥、密封的容器裡,如保鮮盒、密封袋以阻絕空氣;大份量料理要分裝保存,避免細菌汙染;剩菜「趁熱」就要放進冰箱,低於60度就可能引起細菌汙染;隔餐菜要加熱至70度以上;剩菜最好一次食用完畢,避免反覆加熱。
穿短褲坐高鐵!陸女「感染真菌」起疹癢到爆 官方回應了
大眾交通工具因來往人潮眾多,衛生安全難免掀疑慮,一名大陸女網友控訴,她日前乘坐完當地高鐵後,身體突然開始莫名發癢,求診竟被醫師告知是「真菌感染」,讓她相當傻眼。據陸媒報導,最近有一名網友曬出褲子沾上噁心黃漬的照片,崩潰發文直呼「你永遠不知道上一個人在座位上幹了什麼,而且小桌板也是能不用就不用,要用最好拿酒精或者濕紙巾擦一下,以後再也不敢在小桌板上睡覺了」,她也忍不住呼籲大家,「坐高鐵一定要穿長褲啊!」貼文曝光後,高鐵座椅的衛生問題再度引起關注,網友紛紛留言回覆,「上次坐高鐵就看到有人把腳ㄚ放在了桌板上」、「不要輕易趴在小桌板上睡覺!!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上一個旅客是不是光著腳架在上面」、「媽媽有一次坐高鐵,下車發現屁股後面濕了,還發臭,懷疑是小孩子在座位上尿尿。」另外也有不少苦主分享類似經歷,「我之前穿短褲坐高鐵,然後下車之後我的大腿就開始癢,巨癢無比,去醫院檢查真菌感染了,我治了好久!腿都摳爛了,從那之後我都帶一次性的坐墊」、「上周穿短褲坐高鐵…腿上跟有跳騷一樣一直癢,回到家好像傳染給我老公了,他當天過敏去打了針(他以前從沒過敏過蠻奇葩的)」、「上次夏天坐高鐵,就兩小時路程,泌尿道感染了」、「上次高鐵下來腿上真的密密麻麻的疹子。」對此,大陸國鐵集團表示,高鐵座椅套每隔180天就會換洗一次,乘客若發現座位有髒污,可向列車工作人員反應,工作人員將即時處理。
日本玩用「這裝置」她竟發炎急衝藥局買藥 網驚:超噁
在日本不管走到哪裡,如廁時幾乎都可以使用「免治馬桶」,現在在日本的普及率更高達八成左右,然而有女網友表示,她在日本旅遊開始習慣用免治馬桶沖水,卻忘記公共場所的噴頭不一定乾淨,在出遊期間念珠菌感染,讓她無奈嘆「大家去日本還是要多多注意」。原PO日前在Dcard以「日本公共免治馬桶容易導致陰道炎」為題發文指出,自己在日本用免治馬桶沖水太習慣了,一時忘記公共場所的噴頭不一定乾淨,尤其是人特別多的地方,豈料在遊玩期間念珠菌感染,只好趕快到藥局買藥擦,心情十分無奈,「大家去日本還是要多多注意,祝大家旅途愉快」。此文一出,網友紛紛直呼「我的天外面的免治馬桶我真的不敢用,只要不是自己家裡的我都覺得好可怕」、「一直不敢用免治馬桶的噴頭,總覺得細菌一堆又是藏在馬桶深處」、「誰會用公眾廁所的免治馬桶阿,超噁」、「本來就不太能用免治馬桶,因為水會噴濺到陰道口,很容易把肛門的細菌或其他的細菌帶去那邊,而且也會太潮濕導致感染」。對此,台中榮總婦產科醫師謝筱芸曾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免治馬桶透過噴嘴噴出水柱沖洗肛門,也有沖洗外陰的功能,若是噴嘴遭到汙染、沒有常清潔,恐怕容易滋生細菌,就算定期清潔噴嘴,泌尿道感染的女性更要謹慎使用。她強調,原則上尿液是無菌的,只要用乾淨衛生紙壓乾尿道口就好。
家中沒人生病…兒醫幫3月大發燒嬰快篩 爸媽臉三條線
近期第6波Omicron疫情升溫,本土併發症爆增,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最近不少小孩發燒,而一名3個月大的寶寶發燒,沒其他症狀,驗了新冠快篩「爸媽臉上也逐漸出現三條線。」巫漢盟在臉書發文,「好一陣子沒幫病人做新冠病毒快篩了,但最近發燒的孩子突然變多不少,而且溫度都燒好高呀,目前據我門診觀察,感覺呼吸道感染的比例最高,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有遇過,反倒是腸病毒最近比較少了!」巫漢盟表示,「一個三個月大發燒的寶寶,沒有其他症狀,問不出特別的接觸史,爸媽也說家中沒人生病,我先幫他檢查尿液去排除泌尿道感染,結果是正常,再來我決定先做新冠病毒快篩看看,叮咚!果真試紙很快呈現兩條線,爸媽臉上也逐漸出現三條線。」巫漢盟說,他跟爸媽衛教後,也講了何時要去醫院,「看樣子最近大家都要好好保重,必要時戴口罩勤洗手,也可以去打疫苗唷!」疾病管制署18日表示,疾管署說,近期國內疫情上升,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6.9萬劑、NovavaxXBB疫苗約4.1萬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
女友人出遊過夜!用完浴室「散發超濃魚腥味」 她驚呼可怕:不敢同房了
「被浴室的超濃魚腥味嚇到!」有妹子近日發文抱怨,她與另2位友人同住一間房,早上等比較不熟的A女用完浴室後,原PO就進去準備盥洗,豈料「裡面味道超級可怕!真的整個充斥超濃魚腥味⋯」由於這問題尷尬到極致,原PO也沒有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但聽說她還有個熱戀中的男朋友⋯總之覺得好恐怖,下次不敢再和她同房。」1名女網友今(20日)半夜在Dcard發文表示,最近跟朋友群出遊2天1夜,其中一位朋友A女算是比較不熟,也是第一次和她有過夜的旅遊行程,「但分房剛好分到我和朋友A、朋友B三人一間」,結果早上等A女從浴室出來後,原PO隨即走進去準備盥洗,怎料突然撲鼻而來一股超級可怕的味道,「真的整個充斥超濃魚腥味!」原PO還表示,她一邊懷疑自己的嗅覺,一邊在想到底是那個女生的味道?還是從浴室哪裡散發出來的?「她也只是上個廁所,刷牙洗臉而已⋯可以瞬間充斥濃臭味,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面對這尷尬場面,原PO也坦承「我都不敢對任何人提起這件事情,也不敢問朋友B有沒有聞到」,因為有點怕B女誤會是她散發出來的味道,「不過我和朋友B不是第一次出去過夜,之前都相安無事」。最後她也只能找各種理由一直待在另一間朋友的房間裡,順勢使用他們的廁所。原PO最後也崩潰直呼,「那個女生是發炎超嚴重還是怎麼樣?至今還是個謎,但聽說她還有個熱戀中的男朋友...總之覺得好恐怖,下次不敢再和她同房。」她也補充,會提到她有男朋友是因為,聊天時她有一直提起每個禮拜週末都一定會去男友家住,「抱歉我就自動會思考到那方面的事。」貼文曝光也引發網友熱議,「還真的沒聞過…不過這麼濃的味道,穿著褲子時應該就會聞到了」、「陰道滴蟲感染」、「可能是尿液的味道...因為我曾經也被自己尿液的魚腥味嚇到,可能因為飲食控制吃太多蛋白質或不知道什麼原因,偶爾會有某一泡尿魚腥味超重,但下一泡尿又沒有了,所以可能是尿味」、「糖尿病嗎?我也有聞過這種味道,對方有糖尿病」、「月經!」、「認真說,女生有泌尿道感染,會有很重的異味」、「我前室友月經來期間都有很濃的魚腥味,但我不敢跟她說,害我好痛苦」、「有可能是下水道的味道吧。」
護理地獄3/落跑護校生吐心聲:實習好寒心 錢少壓力大「被性騷只能噤聲」
護理師離職潮有多嚴重?依衛福部數據,2021年疫情時護理師離職率為10.13%,2022年已升至11.73%,而護理師空缺率也升至6.53%,皆創下10年新高。尤其今年2~4月,已有800多名護理師離職,代表衛福部的利多政策仍留不住護理師。「我最受不了『花花班』,大夜班接著上早班,也太慘了吧!為什麼會如此不合理?」30歲的王小姐正是8年前落跑的護校畢業生,她去醫院實習看到職場環境後,就決定說掰掰。王小姐透露實習時有一次巡房,竟發現患者倒在廁所裡,已經沒有氣息。「我真是嚇壞了,而且忍不住一直想:如果我再早一點來巡房,是不是就能救回患者的命?這個念頭一直揮之不去,讓我感到很自責。」對二十出頭的新手護理師來說,醫院工作的高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尤其是白色巨塔裡的權力不對等實況。「在部分醫院,護理師被規定要盤髮、不能染髮、不能做指甲、只能穿白襪;我也聽說很多護理師跟病人或家屬有紛爭、甚至遭到性騷擾,醫院高層都要求護理師忍耐,將事情壓下來。」除了精神層面,由於需要長時間憋尿、輪班,泌尿道感染、睡眠障礙都是護理師常見的疾病,還有常常沒時間吃飯,所以護理師往往會準備一杯超大杯手搖飲防身,不只能止渴、有時還能止飢,卻嚴重傷害健康。「還有薪水太低,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竟然只值一點點錢!」王小姐說,護理師的底薪大約只有2萬多,要靠著各種獎金、輪班,層層加總起來才能增加收入,「真的是辛苦錢!但還是太少了,所以很多人寧願選擇別的工作。」王小姐目前擔任企劃工作,而她的同學們也大多轉行,有些可以轉任藥廠業務,年薪破百萬又不必輪班;少數擔任護理師的都轉調到門診單位,或是乾脆護病比低的加護病房,相較之下比較輕鬆。衛福部曾設定目標,2030年台灣的護理人力目標要達到24至26萬,但目前全國僅18萬名護理師,若不能徹底改善護理工作環境,未來護理師人數恐再創新低。臺大醫院、成大醫院企業工會近日也召開記者會,希望衛福部能正視加護病房護理人員難以休假的現況。(圖/報系資料照)為了留人,衛福部今年實施夜班津貼,希望為護理缺口止血。「這根本是加假薪!」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許多醫院「加薪資、扣獎金」,錢根本沒有到護理師的荷包,已經陸續收到不少投訴案。陳玉鳳說,有護理師抱怨,至今只收到1月的夜班津貼,也有護理師提供薪資條,證明雖然增加津貼,但獎金卻減少了,一加一減之後根本沒差。另外,許多醫院違法跨科支援,能力較好的護理師必須承擔更多工作量,導致護理師「相互壓榨」,人力持續流失。陳玉鳳認為,要真正改善護理環境,首先要盡快公佈合理三班護病比入法時程,避免護理師過勞;其次是建議由「醫院」給護理師全面加薪,而且要加的是底薪,不能僅是政府編列預算有時效性的夜班薪貼,或是其他能被砍掉的獎金。另外,護理班表長期違反勞基法,希望勞動部ヽ衛福部ヽ立法院等落實查緝監督,同時列入評鑑分數,讓護理師能好好休假,而非在醫院被凹,休假在醫院上課、寫紀錄、交班,還不能報加班、不能報加班費。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呼籲,政府先前承諾的白班開刀房、急診和ICU的津貼政策,應該盡快提出,以增加護理師留任的意願,「今年6~8月是關鍵期」,若白班津貼儘速實施,就能增加護理人員回任,同時吸引今年畢業的護理系學生投入醫院職場。
一滴現形1/台南囡仔勇闖美國FDA 瑞磁自創全球唯一液態晶片「病毒無所遁形」
「每個醫生聽到我的點子後,都說要做、這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但科學家朋友們都叫我不要做,因為實在太難了!」今年70歲的瑞磁生物科技集團ABC-KY (6598)創辦人何重人說。在一個陽光耀眼的午後,何重人在內湖的辦公室接受CTWANT記者專訪,內湖的辦公室很簡約,大螢幕投射的是他所發明的數位生物條碼(BMB)的介紹,一般人可能不太容易聽懂,他耐心解釋,就像個大學教授;他成功在美國拿到FDA認證的多元診斷試劑,已可驗出78種疾病,但他不滿足於年年擴增的「產品菜單」,想要挑戰下一步,就是由一滴血液,來判讀癌症患者是否會復發。瑞磁生技美國子公司Applied BioCode 於2008年在美國洛杉磯成立,2015年在台北設點,創辦人何重人是不折不扣的台灣人,1954年在台南出生,自中興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念生化碩士、物理化學博士,當過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他笑說,就是讀書讀太久,後來找工作總想找符合專業和喜好,挑來挑去選不到喜歡的,幸好美國創業風氣盛,只要有新點子就能獲得啟動資金,他在2008年成立Applied BioCode,經過十年研發和打磨,終於在2018年取得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自動化分子診斷系統的上市許可,同年還取得17項腸炎檢測試劑,2019年則拿到呼吸道20項體外診斷試劑的上市許可。瑞磁2018年取得17項腸炎檢測試劑、2019年拿到呼吸道20項體外診斷試劑的FDA上市許可。(圖/瑞磁提供)自嘲在「在學校待太久」的何重人,在化學、物理、光學與生物技術等跨領域累積豐富知識,加上出自半導體強國台灣,因此想到半導體製程技術,採用6吋晶圓切割成300萬個磁珠,打造出細如塵埃的微小晶片,以QR code的形式黏在生物探針上,放置在特製的溶液試劑中,若檢體中出現相對應的細菌或病毒,就能被晶片上的生物探針抓住,在專門的機器拍攝下呈現不同色彩,這組BMB就可得知這次生病的「確切兇手」。「我們用QR code便宜又準確的優勢,縮小100萬倍來做,」何重人說,過去做生物檢測,一次只能一個人做一種,答案出來發現錯了,才能再試別種,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花精力在這上面,然而他的創新作法,一次可確認或排除10多種病毒,一台機器更可在3.5小時,同時完成96人的檢體,可說是又快、又好、又便宜。以一個正在打噴嚏的病人為例,過去只能戳一次鼻子、驗一種病毒,就像我們平常驗新冠肺炎的方式,根本就不符合時間與成本效益,所以大部分都靠瞎子摸象,吃一般感冒藥去壓症狀,運氣好就見效,運氣不好反而延誤治療,現在有了這項新技術後,用棉花棒戳鼻子、放進試劑、拿去機器拍照,短時間內就能知道,到底是A型、B型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還是新冠、腸病毒,甚至是百日咳桿菌、肺炎黴漿菌等都能測出,讓醫生對患者用藥做出正確判斷。瑞磁生技副總陳祐寧表示,目前有腸胃道檢測、呼吸道檢測、新冠與流感檢測等診斷試劑產品,均拿到美國FDA核可,最新推出的是多元真菌檢測,則是將傳統耗時2周以上的真菌培養再檢測,縮短到5個小時就能完成;接下來每年將陸續推出新品項,像是性傳染病與抗藥性基因檢測、泌尿道感染結合抗藥性基因檢測等。用瑞磁的技術,做一次鼻腔採樣,就能有7種不同的病毒檢測。(圖/翻攝自Applied BioCode官網)先前研究也發現,瑞磁的新冠加流感七合一檢測,一次上機做96個檢體僅23分鐘,而業界龍頭大約要花50分鐘,但檢測結果差異不大,所以在疫情期間瑞磁順利取得美國 FDA 緊急使用授權(EUA),且一次鼻腔採樣就能做到7種不同的病毒檢測,比業界龍頭更強。陳祐寧透露,美國當地醫院目前幫病人做檢測,大多採用亞培、羅氏等巨頭企業產品,雖然一次做一種,但在醫療保險支應下,美醫療業者不太容易改用新產品,不過,最近美國保險業開始有降低給付趨勢,台灣產品因性價比相對高,能提供醫院或實驗室彈性挑選檢測與出報告的項目,以符合保險給付上限,有望受到更多的青睞。由於傳染病、過敏原等檢測開發產品已上軌道,已交由團隊研發,何重人告訴記者,他現正研究如何透過血液變化、而非開刀取檢體的方式,探討癌症復發的可能性,進而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時扎個血做檢查,就不需時時提心吊膽。」他期待地說。儘管沒有前例可循,科學家朋友也認為太過困難,不過何重人說,「在醫院看到很多患者與家屬,為了這難以根治的癌症腫瘤在憂慮,感覺很沉重。」如果這技術做出來能幫助很多人,讓他有持續做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