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法
」 癌症 腫瘤 肝癌心肌梗塞把握黃金時間 醫授「MONA治療法」可自救
衛福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進入冬天,溫度驟降也提升心肌梗塞的風險。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分享,能採取「MONA」自救,步驟分別是嗎啡、氧氣、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和阿斯匹靈。針對民眾家中沒有嗎啡,能服用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止痛;沒有舌下含片,能喝溫開水助血管放鬆。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在網路節目《小宇宙大爆發》提到,患者被送到急診,懷疑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狀況,必須照X光、心電圖到送往心導管室,過程耗時,因此袁明琦分享正確自救方式,能採取MONA治療法,按照步驟爭取更多活下來的機會。袁明琦指出,在等待救援的15至20分鐘時間,患者能採取醫院急救的MONA治療法。M指的是嗎啡(Morphine),用來緩解疼痛,但民眾家中不會有嗎啡,可服用肌肉鬆弛劑或止痛藥;O指的是氧氣(Oxygen),血管被堵塞時,氧氣無法順利通過,患者要儘快到靠窗觸,保持周遭空氣流通,把氣吸飽後代謝出二氧化碳。N指的是硝化甘油舌下含片(NTG),吃下有助於血管放鬆,家中沒有的話可以喝加鹽或糖的溫開水代替,多少能讓血管慢慢放鬆;A指的是阿斯匹靈(Aspirin),患者血管塞住後,會迅速啟動血小板的凝聚機制,使越來越多血栓形成,服下阿斯匹靈能減少血栓形成,沒有的話也是能喝水稀釋黏稠血液。除此之外,袁明琦也補充說明,身邊有人因為心肌梗塞昏倒,必須將其採頭低腳高的姿勢躺下,避免口水和痰噎住上面位置,還能保護腦部,畢竟腦部缺氧,送到醫院急救往往就來不及。不過袁明琦提醒,若是覺得心臟有問題,及早就醫檢查,有效預防,才是最正確的。
65歲癌末老兵放棄治療回鄉「卻活到102歲」 揭秘長壽秘訣
美國一名高齡長者多年前確診罹患肺癌末期,被宣告僅剩幾個月的壽命;為度過餘下人生,他選擇從美國回到故鄉希臘,定居伊卡利亞島(Ikaria),結果他竟奇跡的多活30多年,以102歲高齡離世,據了解,這名長者離世前,肺癌早已痊癒。《每日郵報》報導,這位定居美國結婚生子的希臘二戰老兵莫萊蒂斯( Stamatis Moraitis)在1976年被診斷出肺癌,經10位醫師評估,他的生命僅剩6到9個月,當時65歲的他決定放棄治療,回故鄉伊卡利亞島(Ikaria)平靜死去。莫萊蒂斯和妻子搬回伊卡利亞島,與年邁雙親同住,起初他臥病在床,由妻子和母親照顧,他一方面做好死亡的心理準備,一方面重拾信仰,除了到教堂做禮拜,週日也會到屋後的小山丘爬山,每天下午,莫萊蒂斯的朋友會來找他,一起喝葡萄酒聊天,他覺得這樣自己至少可以死得很幸福。沒想到過了幾個月,莫萊蒂斯非但沒事,反而覺得體力變好了,他逐漸融入島上寧靜自在的生活方式,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到葡萄園工作到下午,吃飽睡個午覺,晚上就到當地小酒館玩骨牌遊戲,直至午夜。就這樣,莫萊蒂斯在島上度過37年的平靜歲月後,以102歲高齡安詳離世,身上沒有癌細胞。在此期間他從未接受過化療、沒吃過藥,也沒尋求過任何治療法。莫萊蒂斯搬回伊卡利亞島25年後,曾回到美國找他的醫生,想問問他何以能康復,遺憾的是,當初為他診斷的醫生全都過世了。在莫萊蒂斯的故事被曝光前,早有研究團隊關注伊卡利亞島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更長,不僅如此,即使罹患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存活期也比一般人長8到10年,包括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或老人癡呆症的機率更只有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據了解,伊卡利亞人常吃的食品大多未經加工,像是橄欖油、山羊奶和適量葡萄酒。此外,他們鮮少食用精製糖、食用魚肉的頻率高於肉類,加上固定午休的習慣,這些都有益於身體健康。不過當地人認為,「吃了什麼」並不完全是人們長壽的原因,而是島上的生活方式,「在這裡可能賺得不多,但卻不愁吃穿,因為我們自給自足,還能跟親友們快樂地生活」,或許就是島上的飲食與生活、社交習慣,對島民的健康產生了淺移默化的作用。定居美國結婚生子的希臘二戰老兵被醫生診斷罹患肺癌,醫生們認為他的壽命最多只剩9個月,沒想到他多活30多年離世前,肺癌早已痊癒。(圖/翻攝自X)
日本女星瘋迷喝奈米維他命C液!濱崎步演唱會期間瘋狂訂購這款喝的維他命C,透亮嫩關鍵原來關鍵是每天喝三包!
喜愛日本文化的人都應該知道,日本女生對於醫美的接受度一直一來就比較小,但卻對保健食品非常要求,用保健食品變美也是她們的日常生活。最近有在Follow濱崎步ig和演唱會的粉絲們應該都有看到,濱崎步小姐在最近一連串的日本演唱會期間,為了體貼工作人員,大量訂購了好多箱日本超有名、藝人最愛的Lypo-C日本專利奈米頂級微脂體維他命C,據說許多日本女星像是濱崎步本人、富永愛,都是靠它穩膚透亮。濱崎步自己天天喝的維他命C,她也幫工作人員訂購,幫大家補充體力,慰勞工作人員這段期間幫忙演唱會的辛勞。(圖/濱崎步IG)液狀維他命C成為日本女星最愛的保養法到底為什麼日本女星這麼愛這種奈米液狀的維他命C?原來就是因為一般市面上維他命C大部分都是粉狀或是錠狀,吸收率常常不夠好或無法吸收,於是腦子動到癌症病患本身就有在使用的高劑量維他命C治療法上研究,將技術放入保健食品上,想辦法讓維他命C能像點滴一樣打入好吸收。全新來自日本專利奈米頂級微脂體維他命C品牌—Lypo-C,以醫院級的等級製作,將主要成分包覆於奈米級大小與液態均質形式的微脂體中,讓吸收滲透最大化,其創辦人株式会社SPiC代表取締役社長—芝田崇行先生表示:「現今速效時代,能輕鬆幫助人體補充必需的營養素,就是品牌創立最開始的初衷,Lypo-C就是第一個因而誕生的產品。」也因此獲得對保養有極度嚴苛要求的日本女性青睞,在日本已經有『膠原蛋白神隊友』美名,更是許多一線女星、名模隨身必備秘密武器。 Lypo-C日本專利奈米頂級微脂體維他命C30包/2,400元,體貼台灣消費者,8月即將開放Lypo-C線上商店購買(圖/品牌提供、黃筱婷攝)這款維他命C在日本其實藥妝店是買不到的,必須要到診所和官網EC通路才能購入,這也是讓許多台灣消費者去日本會看不到的原因,因為還是要託人購買才能得到它,知名人氣彩妝師游絲棋也說,自己剛好今年三月都在日本上課,因為跟許多居住在當地的日籍友人或是台灣人約見面吃飯,才發現原來日本人都在吃這個,於是好奇心驅使她也託朋友購買,沒想到台灣終於也買得到了,她覺得很開心,她自己建議一周的吃法可以第一天吃三包,第二、第三天2包,剩下四到日就吃一包。 Lypo-C適合在任何時段飲用,Lypo-C液態形式可以靈活搭配各種飲品和食材搭配喝。(圖/品牌提供、黃筱婷攝)持續型錠狀維他命C也是熱門選項當然,如果你還是比較喜歡傳統錠狀的維他命C,也可以試試之前只能去日本藥妝店時狂掃貨的DHC持續型維他命C,現在終於也進台灣啦!據說可以持續型補充,每日維生素C的建議量是1000毫克,如果你跟小編一樣平常蔬果攝取不足,它絕對是助攻好幫手。一天四顆維他命C更有力。DHC持續型維他命C 30日份(120粒)/250元 (圖/品牌提供、取自zubora_happy IG)
13年3度罹肝癌!彰化75歲婦連續抗癌成功 全靠「1習慣」戰勝病魔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並不是絕症!75歲楊女士患有C型肝炎,13年前發現肝癌,5年後又被發現肝癌,再8年後的今年5月又肝癌,13年間先後3度發現不同位置的初期肝癌,3度戰勝肝癌,最大的關鍵在於她定期追蹤檢查,在身體都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就發現肝癌,充分詮釋並實踐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句話。衛福部彰化醫院個案管理師游雅方表示,住彰化溪湖鎮務農的楊女士,在民國96年健檢發現C型肝炎,醫師囑咐她每3個月追蹤一次,民國100年在定期健檢時發現早期肝癌約1公分大,透過無線射頻燒灼術M(RFA,簡稱電燒)殺死癌細胞,到了民國105年定檢時,發現1.3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再次電燒。彰化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林伯儒指出,楊女士在今年5月定期檢查發現其肝臟有一顆2.5公分大的惡性腫瘤,沒有擴散到肝外淋巴結,而這次的腫瘤比較大一點,位於在橫隔膜下方,不適合電燒,也考量到楊女士年紀漸長,於是肝膽腸胃科轉介到放射腫瘤科,進行俗稱光子刀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法(SBRT)」,也通過健保審查,由健保支應,經過1個星期5天密集的治療,過程順利,目前還在觀察後續情況。衛福部彰化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林伯儒。(圖/衛福部彰化醫院提供)楊女士說,聽到肝癌又來了,會感到憂心,所幸她每次都是在初期即發現,沒有對外擴散。其實,13年間3次肝癌的發現都是透過定期檢查,她本身都沒有不舒服,如果等到不舒服才就醫,可能病情就不樂觀了。楊女士都由丈夫陪同到醫院做治療,有愛相隨,她雖然有點緊張,卻顯得很安心。她說,治療過程不需要麻醉,舒適無痛感,沒有不舒服。林伯儒表示,要進行光子刀治療必須有先進的軟硬體設備、呼吸調控定位、4D電腦斷層攝影等,彰化醫院在4年前耗資1.8億元,引進最新的高精準度直線加速器,可以對病灶精確定位,同時透過呼吸調控,減少腫瘤隨著呼吸移動,因此可以提高放射劑量,確保每次治療都能夠準確破壞腫瘤,避免傷害正常組織。游雅方指出,肝臟是沈默的器官,在臨床上,很多人因為身體出現異狀到醫院檢查時,往往因肝癌末期而為時已晚,這種個案太多了,呼籲民眾最好要定期檢查肝臟,尤其是患有慢性肝炎者。
體育老師指關節劇痛無法運球!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搞鬼
澎湖一名年輕體育老師某天發現指關節劇痛,無法正常運球。起初他自己以為是運動傷害,前往復健科求助,卻多次求治未果,深入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錯失黃金治療期。他提醒,為了避免關節持續惡化,會先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治療,若病情未獲得良好控制,則會評估以「生物製劑」介入。這名體育老師就是在生物製劑治療1至2個月後,症狀才得以緩解,目前已恢復體育教學工作。好發族群別輕忽!「女性」患病率更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較能確定的是「基因」為罹患該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蔡長祐主任表示,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紀約為於三十至五十歲,但也有十幾歲就發病的案例,且「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三到四倍,因此如果親人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史,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蔡長祐醫師表示,患者在半夜時「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激素分泌量最多,這些因子容易導致發炎反應,讓患者在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紅腫熱痛的症狀產生。他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於四肢周邊關節,且為對稱型態。因此一旦民眾發現手指或是腳趾關節有對稱性的疼痛,而且日漸加劇,就要儘快就醫做檢查。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骨骼傷害往往為不可逆,倘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即便以藥物控制了病情,若關節變形骨頭破壞仍無法挽回。類風濕因子輔助診斷 多種治療選擇有效控制病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依據是透過抽血檢查,檢測體內的類風濕性因子及抗環瓜胺酸抗體、白血球數量與血小板數量,並搭配超音波與X光等影像工具來判斷發炎與骨骼破壞程度。蔡長祐醫師提到,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採用「金字塔型」或是「倒金字塔型」的用藥方針,近年來則改為「組合型治療法」,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交互使用。但此方式的效果仍然有限,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伴隨「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後來採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是小分子標靶藥物,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有效被阻斷,讓病情達到更穩定的控制。蔡長祐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現今多元進步的治療方式下,患者若遵循醫囑、勿自行停藥,也能成功控制病情,將其視為慢性病來處置。
錢不夠用、青春流逝體力衰 女性這2大人生階段最憂鬱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據全球統計數據顯示,憂鬱症約佔全世界人口的3%,女性罹患憂鬱症是男性的2倍;台灣憂鬱症人口已突破百萬,成為嚴重的健康與社會議題。台北市珍愛扶輪社與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首度發布「台灣女性憂鬱調查」結果,24%的女性有憂鬱傾向,等於將近每4位女性就有2人感到憂鬱;最容易讓女性感到憂鬱的人生階段是更年期,其次為懷孕期(含產前產後)和中年期。憂鬱前3大主因在1117份的調查問券統計中顯示,以年齡層來看,年輕世代(29歲以下)對「自我認同」最困擾,尤其是19歲以下青少女41% 因自我認同感到憂鬱;中青世代(30-49歲)對「經濟壓力」最有感、橘世代(50歲以上)則受「健康」因素影響最大。50歲以上:健康30-49歲:經濟壓力29歲以下:自我認同2成女性憂鬱不敢說 3成年輕族群不肯說調查數據顯示,女性憂鬱時有4成受訪者絕對不會讓父母知道(42.3%);有2成女性憂鬱時不會說,其中19歲以下族群最明顯的是,有3成年輕族群不願意讓人知道。另外,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伴侶」陪伴,其次為「閨密」;而19歲以下族群則以「都不要人陪伴」最多(35.29%),引起關注。另外,女性最愛的兩大減壓法為「運動」和「找人聊」,但各年齡層減壓方式大不同;橘世代(50歲以上)最愛「運動」減壓、20-49歲女性偏好「找人聊」、19歲以下女性最愛「聽音樂」舒壓。而女性偏好的3大憂鬱治療法則分別為「心理諮商」、「自然療法」和「看西醫」。陪伴憂友重點「3不3要」根據調查結果,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伴侶」和「閨密」陪伴,諮商心理師吳孟眞建議陪伴有「3不3要」原則:不要簡化處境不要急著下論斷不急著給建議要有傾聽的耐心要試圖更多理解要找資源協助諮商心理師吳孟眞建議,學會正確的陪伴方式,可提供憂鬱症憂友心理支援,也可以避免踩雷,反將對方越推越遠,「很多人為了儘快使對方情緒緩和下來,而用『別想太多』、『其實沒那麼嚴重』等話語來回應,其實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還沒有完全理解就給予建議,也只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懂她,比較恰當的回應是『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為你做的?』。多聆聽、多理解,會讓對方感覺自己不孤單。如果發現對方憂鬱情緒持續一段時間沒改善,建議除了找支持系統(家人、朋友的幫忙),也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身心科的協助。」戴愛玲擔任忘憂大使 讓愛9.999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表示,有鑑於年輕世代憂鬱時不願意或不敢讓人知道,在此鄭重呼籲年輕族群善用科技心理諮商工具,可以利用線上或APP尋求心理諮商;而中青世代最希望伴侶陪伴,呼籲伴侶可以多協助日常家務,提供心靈支援與減輕勞務負擔,不失為有效方式;另外也呼籲橘世代的憂友可透過社交式運動,利用運動與人際互動,提升身心健康。他邀請大眾參加「陪伴天使計畫」,完成3階段培訓即可擔任志工,幫助更多憂友走出內心黑暗,走向海闊天空。主辦單位台北市珍愛扶輪社社長何文玉表示,珍愛社除了積極推動計畫執行,全體社友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陪伴天使學習,更拋磚引玉率先捐款新台幣22萬與本計畫專款專用。本次「讓愛9.999讓我陪你999」的公益活動,期待社會大眾支持參與。計畫更邀請「鐵肺歌后」戴愛玲擔任忘憂大使,獻聲公益主題曲《你是我心中的音符》,用溫暖的歌聲呼籲大眾一起加入陪伴忘憂的行列。 公益歌曲《你是我心中的音符》MV
患「腰椎狹窄症」手術怕神經受損! 1治療法降風險改善病況
72歲的戴先生深受背痛和腳麻的困擾多年,最近甚至連走路都開始受到影響,經核磁共振查明病因來自於腰椎有三節段發生脊椎狹窄,造成神經的壓迫。最後與醫師詳細討論,決定以「脊椎雙通道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來改善病況,目前也恢復良好。「脊椎狹窄症」好發逾60歲民眾 「間歇性跛行」為典型症狀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李威佑說明,人體的脊椎由數個脊椎骨與軟組織組成,而在脊椎的正中心有脊髓和神經根通過,當人體結構隨著年齡而退化,逐漸產生脊椎椎間盤高度減少、脊椎骨產生骨刺、軟組織出現增生肥厚等現象,造成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就是所謂的「脊椎狹窄症」,尤其好發於第4、5節腰椎之間的椎管狹窄,且最容易找上超過60歲的民眾。至於常見的症狀,有背痛、臀部位置的轉移痛、下肢疼痛麻木或無力等症狀。李威佑醫師補充,另一個典型的症狀為「間歇性跛行」,意即患者僅是走一小段路便出現疼痛,但在休息過後又會改善。此外,平時站直或是背部後仰等動作,皆可能引發上述症狀,惟背部微彎或坐姿可得到緩解。他提到,輕度的脊椎狹窄症可以透過休息、藥物,或是物理治療得到緩解;當神經症狀惡化且保守治療無效時,則須考慮手術治療。傳統手術將神經做足夠的減壓 但恐有傷害神經風險 李威佑表示,因為狹窄的位置多達三節,醫師通常會建議做神經減壓合併腰椎融合手術,以預防減壓術後產生的脊椎不穩定;脊椎狹窄症手術的核心原則是「將神經做足夠的減壓」,藉由移除部分椎板、骨刺,以及增厚的黃韌帶,來解除神經的壓迫。過去傳統手術因對骨性結構和軟組織的破壞較大,術後可能發生腰椎不穩定的情形,故減壓手術往往會合併腰椎融合手術一起進行。腰椎融合手術需要在體內置入內固定器,過程就有傷及神經的風險性存在,且術後還可能面臨腰椎活動度降低、椎體融合失敗、內固定鬆脫或鄰近節退化等問題。「脊椎雙通道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 精準、降低神經受傷風險李威佑強調,「脊椎雙通道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透過內視鏡影像系統,提供清楚的手術視野,能精準地針對神經壓迫處做減壓,大幅降低神經受傷的風險,且不需要在體內置入內固定器,便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腰椎穩定度。微創手術不僅更精準,神經受傷風險亦更低。不只大大減少患者的術後疼痛,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癌症高價藥悲歌3/傳統型癌症險能理賠?保戶怕未來確診不合用 盼「轉換保單」
癌友希望能用健保身分住院接受自費口服型標靶藥,只要符合「住院必要」取得醫師診斷證明書,便可獲得實支實付住院理賠,此次卻成了健保署清查對象之一,主要是今年以來健保給付癌友1天住院醫療費達16億元而被健保署、醫界與保險公司注意到。CTWANT調查,產壽險公司這三年來就已注意到上述此況,保戶申請理賠金額愈增,面臨保單虧損,而陸續停賣「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近30張保單,其中就有一家人壽公司至今已停賣架上全部的實支實付險,而還未推出新版保單;有三家人壽改版後的實支實付險的理賠設有上限,醫療雜費額度也減少許多,保費計算費率也同步提高。一名癌友跟CTWANT記者說,並非每個患者都有投保癌症險、重大疾病傷病險等,多數是依靠健保;有買商業醫療險者,多數投保基本的醫療終身險與附約的實支實付住院日額險,過去二、三十年來多數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療,保戶也順利獲得理賠,如今癌症患者因為新劑型口服標靶藥物以健保身分住院自費使用,而凸顯此況,據2019年非正式統計,目前國人有七成未投保癌症險。對此,網友熱議「癌友是否買對保險?」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秘書長齊秀惠則回應CTWANT記者說,「實支實付險雖非只針對癌友,但是涵蓋所有疾病治療,因此我們很殷切盼望商業保險可以『補位健保』,達到『可用、好用、實用』的三用條件,也希望『先解禁渴』,健保署、金管會、保險公司等能儘快檢討保單住院條款定義,才能隨著新藥技術的更新,跟上潮流。」至於癌症險上市三十多年來,壽險公司主管分析說,從傳統型癌症險演進到目前一次性給付癌症險、療程型癌症險、照護型癌症險、多次給付型癌症險等,甚至還有加強給付標靶治療項目,較新版本癌症險確實愈能涵蓋到先進治療法與高價藥物。癌症患者接受標靶藥物等療效愈來愈加顯現,逐漸成為健保癌症花費較多項目之一,但非每項標靶治療都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圖為亞大醫院放射腫瘤科。(示意圖/報系資料照)譬如說,癌症險「一次性給付」理賠100萬、300萬等大筆保險金方式,即是目前癌友作為接受新型療法的一種財務轉嫁負擔,由於保戶領取到一筆保險金之後,可以自行決定該保險金用於何種治療與哪些藥物等,也就不會受到要不住院的理賠條件。全癌連線秘書長齊秀惠就提到,許多癌友與家屬也相當憂心,過去買的傳統型癌症險如今很難派上用場,因為僅單純給付保障化療與住院治療等費用,未來是否可以提供「轉換保單」從寬認定體況與費率,才能對接舊型保單不符醫療技術更新的缺口。一名壽險業務通路主管則建議,民眾投保醫療險可就「自己在家裡擔任的經濟負擔程度」與「保大不保小」兩點思考,再依財力規劃,譬如說,壽險身故金一年期保額千萬元的保費數千元,再附加實支實付病房、住院日額與住院醫療雜費等;並優先考慮透過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加大醫療保障,而相對來說原位癌、零期癌等所需醫療費較低,可待財務有餘力時,再附加癌症險。此外,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提到「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並非單獨針對癌症設計的保障保單,當初保險公司主要是考量保戶住院期間須負擔較大的醫療費而就實際花費加以理賠的商品,因此在設計上較少涵蓋門診或非住院保障項目,可研議調整示範條款,請保險公司重新計算相關發生率、費用率等。施瓊華也告訴CTWANT記者,會將癌症病友們的「轉換保單」建議提供給保險公司研議。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則表示,目前各保險公司也會商議如何調整實支實付住院保險的示範條款等,並且更加宣導相關癌症、重大疾病、重大傷病保險資訊。
肺癌合併治療副作用更多?沒有緩解方法? 專家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無法開刀移除癌細胞達到所謂的「治癒」,但也不需因此太過絕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現在3A、3B、3C無法開刀的特別族群,使用合併治療,例如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有機會提高根治的希望。不過,許多民眾認為化療、放療副作用已經很大了,再加上免疫治療就有如毒上加毒。但實際上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涂智彥主任依研究及臨床治療經驗情形為民眾一一解答。第3期肺癌無法開刀 化放療+免疫可提高根治希望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0-4期,第1-4期又可細分為A、B、C不同期別。涂智彥主任提到,一般肺癌需開刀切除乾淨才可稱為「治癒」,3A以前的非小細胞肺癌屬於早期,標準治療就是開刀,3B以後則屬於晚期不能開刀的族群。而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發現時都已屬於晚期,但仍有治療的希望。涂智彥主任表示,3A、3B、3C比較特別的族群,以縱膈腔淋巴結轉移來講,屬於N2、N3的3A、3B、3C患者化放療(CCRT)是標準的治療,而現在搭配免疫療法或其他進階療法可以讓腫瘤獲得更好地控制,提高根治的希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涂智彥主任指出,傳統治療5年存活率3A(37%)、3B(22%)、3C(17%)加起來平均不到3成,但根據目前最新研究結果,這類的病人治療方式也有很多種選擇,依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方式以及治療先後順序,可排列組合出許多治療方法,而現在的標準治療之一是同步化放療(CCRT)後加免疫治療,使用後存活率比單用同步放化療(CCRT)高。另外,涂智彥主任也提到,以前抽菸的肺癌患者預後都不好,做完傳統治療後腫瘤仍會惡化,但有個3B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54歲男性患者,本身有抽菸史,使用免疫治療後追蹤一年半腫瘤沒有惡化且存活時間拉長,過程中也沒有特別的不適,只有皮膚癢、紅疹等副作用,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合併免疫治療可能增加副作用 緩解方法有「這些」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會擔心副作用因而害怕治療,對此涂智彥主任表示,一般CCRT副作用包括化療造成的體力變差、白血球下降等,或放療造成的肺炎、食道炎等,若加上免疫治療,其實副作用增加的幅度並不高,臨床上觀察到副作用增加的幅度大概約3-5%左右。然而每個人身體對藥品的反應不盡相同,需要醫療人員定期監測療效及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若懷疑出現副作用,請盡速聯絡醫療人員。涂智彥主任提到,以研究結果、臨床治療經驗來看,有些病人會增加一部份的副作用發生,例如:肺纖維化、荷爾蒙失調(甲狀腺素低下、腎上腺素低下等)皮膚癢等,但這些副作用都是可控、非致命的。像甲狀腺素、腎上腺素低下可以補充荷爾蒙改善,涂智彥主任表示,原本荷爾蒙低下造成的疲倦也會因這樣的補充緩解,至於肺纖維化會定期做X光檢查,也可同時了解治療效果,如果有肺部纖維化的情形,提早停藥、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治療其實就可以改善。因此,涂智彥主任建議,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開刀的患者,仍有根治希望,首先應該接受同步放化療(CCRT) ,並且可選擇搭配鞏固性的免疫治療或其他進階治療法,近年來肺癌治療方法蓬勃發展,希望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應與醫師討論,了解治療、副作用緩解方法,找出更好、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終結癌症2/細胞治療奏效「3大癌存活期增5倍」 超強印鈔機!一年商機逾2億美元
細胞治療成為抗癌新救星!國際研調機構指出,2022年CAR-T細胞治療商機高達2.19億美元,預估10年後可翻倍達6.43億美元,市場前景驚人,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71歲的蔡先生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腫瘤惡性度高,經過數次的化療、標靶都無法獲得很好的效果,在與醫師討論後,今年2月決定接受CAR-T細胞治療法(全名「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醫師向CTWANT記者表示,先將蔡先生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濃縮冷凍後,全程低溫運送到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培養出CAR-T細胞大軍,之後冷鏈運輸回台,再輸血回蔡先生體內。CAR-T移植1個月後,以正子斷層造影精密追蹤,蔡先生的癌細胞「零檢出」。葉士芃說,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CAR-T細胞治療,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會被殲滅,且經過2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無復發。自2022年由台大醫院率先提供CAR-T細胞治療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三總、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CAR-T治療雖然成效佳,但一整個療程須自費約1200~1500萬,加上需使用患者的自體細胞,將細胞寄到國外量身訂做,等待時間至少兩個月,很多末期患者等不及,且末期病人的細胞品質也可能不佳。最重要的是,CAR-T治療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症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周德陽說,「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即時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有效延長肺癌、乳癌的存活期。(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gd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而CAR.BiTE-gdT在自動化大量製備製程下,成本約可降為五分之一。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
醫療糾紛1/最衰的冠軍!這個科別最常被告 專家教「病患自保3步驟」
有「台灣美容教母」封號的「美體小舖」台灣區創辦人黃慧娟因美容療程猝死,醫美診所遭黃女兒子提告,5/25日判決出爐診所民事判賠371多萬元,刑事判負責人2年多刑期。依統計,全台每年約1萬2千多筆醫療糾紛,刑事案由整形外科居冠,民事第一名則是骨科,專家建議,面對醫療爭議,民眾可掌握「理性分析」、「保全證據」、「尋求資源」3步驟自保。長期研究醫事法律的廖建瑜法官2019年在《月旦醫事法報告》上發表《從判決快遞看醫療訴訟發展趨勢》,整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的醫療糾紛判決,刑事糾紛案件以整形外科最多,民事糾紛的第一名則是骨科。兩年後,廖建瑜再次發表,《從地方法院民事醫療判決看最新發展趨勢-引用最高法院次數觀察》,延續2年前統計,整理出截至2020年10月的醫療糾紛案件,此次僅更新民事糾紛案,冠軍仍是骨科,但後面的名次全變了,2年前依序為神經外科、牙科,這次變為醫美、急診。「浮出檯面的醫療糾紛,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簡稱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表示,醫改會創立20年以來,已經進行上萬件的醫療糾紛諮詢,大約每年有500~600件,各縣市衛生局的醫療爭議調處服務,每年也平均約500~600件左右。「這些數字的背後,如果用科學模型去回推,應該至少有1萬2000多筆醫療糾紛,而這些是大眾看不見的。」吳奎彥說,參考《醫事法》相關論文資料,發現刑事糾紛第一名是醫美,其次是外科、急診;民事糾紛冠軍則是骨科,其次為醫美、婦產科,其他如急診、外科、牙科也紛紛上榜。「就算是不同資料來源,但可以發現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科別大同小異,它們分別有一些共通點,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醫病專業知識出現落差』,這或許也是骨科民事糾紛最多的原因。」以案例實際說明,一位50多歲婦人因右腿麻木、跛行而向骨科名醫求診,醫師建議進行內視鏡手術,表示只需1.5小時的時間,沒想到實際手術長達8小時,且術後婦人大小便失禁、臀部及陰部皆毫無知覺,且左腳自腎部麻木至腳趾、合併刺痛感。最後發現婦人是罹患罕見併發症,由於機率低,就連手術同意書中都沒有列出,因此醫師也認為不必告知,沒想到卻發生了,最後法官認為醫師未善盡告知義務,因此判醫師與醫院應給予婦人精神賠償200萬元。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威明曾受訪表示,骨科的醫療糾紛特別多,和手術量多有關,且近年新治療法增多,骨材及藥物種類也大增,若治療前溝通不佳或結果不如預期,都易引糾紛,目前骨科最常見的手術包括關節置換手術、骨折手術、脊椎手術。 「美體小舖」台灣區創辦人黃慧娟(最左)因美容療程猝死,5/25日判決出爐,診所民事判賠371多萬元,刑事判負責人2年多刑期。(圖/翻攝自美體小舖臉書)吳奎彥說,多數民眾面對醫療糾紛的第一反應大多是驚慌失措或憤怒,例如有些民眾會選擇抬棺抗議等等,但這些對事件本身沒有幫助,他建議要掌握3原則。首先一定冷靜下來,理性思考醫療事件的過程與爭議點,同時釐清自己的訴求。第二,仔細回想過程之後,要趕緊保全證據。「除了收費單據之外,建議要跟醫療院所申請『全本病歷』,根據《醫事法》全本病歷要保留7年,這裡面會有患者所有的就診紀錄、病程、檢查報告、影像病歷、同意書等,是非常重要的資料。」第三,尋求資源。「例如醫療院所內都會設立關懷小組,處理患者申訴案件,幫忙處理患者與醫師之間的糾紛,如果無法解決或對結果不滿意,可以再去地方政府的衛生局進行醫病爭議調處,衛生局會請公正第三方幫忙居中協調,如果是重大爭議或涉及嚴重傷害,也會請該領域其他醫師幫忙檢視病歷,並且釐清醫病責任歸屬。」吳奎彥說,醫療糾紛具有高度專業的特性,而且極度個案化,很難用一致的標準概括討論,當糾紛發生時,維持冷靜最為重要,所以也不建議民眾以爆料的方式威脅醫療院所,「因為風向太難預測了,萬一不利於你,恐怕雪上加霜。」
因為狐臭、單親遭同學霸凌!她咬光指甲怕到不敢上學 網爆動:家長要硬起來
校園霸凌的問題非常棘手,近日就有網友發文分享,自己好姊妹的女兒因為有狐臭,再加上單親家庭的身分,常常在學校遭到霸凌,甚至還因此壓力大到咬光指甲、不敢上學,更讓她好姊妹的憂鬱症又復發,更扯的是,老師也坐視不管,因此原PO上網求助廣大網友,希望有辦法幫助母女兩人度過難關。有位匿名網友近日在《爆料公社》發文表示,「我要投訴高雄鳳ㄨ國中七年級發生長期言語霸凌,而陳姓導師處理態度從漠視到消極處理。」原PO指出,被霸凌的學生是她好姊妹的女兒(化名為小惠)。因為小惠天生有狐臭的情形,她自己也很謹慎的用止汗劑處理,一流汗就會擦洗。雖然單親,但她姊妹對小惠的衛生習慣教育都是很到位,小惠從小就是一個熱心、嘴甜有禮貌,而且愛笑的女孩。原PO補充,剛上國中的小惠原本還被老師選任為班長,很愛去上學,但從去年10月開始,孩子變了,變得不愛去上學,還常常躲在家裡的房間哭泣,甚至還把指甲咬的光禿,姊妹察覺不對,問了小惠才知道她在學校已經被霸凌了一段時間。「在學校有6個固定的同學,每天就是對著小惠言語上的霸凌,內容不是說她狐臭,不然就是恥笑小惠單親、沒有爸爸。」甚至在學校體育課或者是需要分組討論的時候,還會慫恿別的同學不要跟小惠在一起,下課也不要跟小惠講話互動,「我們問她老師不知道嗎?小惠說老師知道。」原PO怒轟,「老師知道?卻這樣放任這種情形天天發生?!真不知道我們台灣的教育怎麼了,老師都這樣子了,難道要發生出什麼憾事才出來道歉嗎?」而且小惠的媽媽還因為如此,痊癒的憂鬱症又復發了,「看著原本快樂的母女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身為姊妹的我只能求助社團的大家!」貼文一出也引發網友熱議,有人便建議原PO可以勸她媽媽辦理轉學,「孩子過得非常痛苦,寄予老師能給予協助,但說實話,老師也無法強迫要求同學一定要去喜歡接受,也只能勸導。學校多少都會有這種愛欺負別人的爛學生,為了孩子好,建議轉學!才國一換個環境學習,遠比繼續待在垃圾場好!」也有網友呼籲家長要硬起來,「我的話,導師不處理,那就處理導師跟霸凌的同學,我的小孩都被欺負了,我還跟你們客氣什麼,去學務處、校長室鬧,通常都要強硬一點學校才會有作為,不然他們都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還有人針對狐臭提出看法,「小蘇打粉就可以解決狐臭問題了,直接撲上去有人會紅腫,可以用水稀釋找個滾珠瓶子,或是日本那種擦蚊子咬液體瓶子裝小蘇打粉水,每天早上擦,保證一天沒狐臭,如果還是有,就隨身攜帶補一下馬上好」、「這事要分二部分解決,刑事部分就不多涉獵,小朋友的部分,還是要改善,不然會影響到自尊心跟未來的身心發展。身材的部分如果過重務必減肥,皮膚的部分找皮膚科醫師諮詢,看是否有藥膏或是其他治療法。飲食部分也務必聽從醫師營養師建議,什麼食物該避免就盡量不要吃,希望小朋友能重拾自信。」
銀髮族癌症「CAR-T治療成功首例」 難治型淋巴癌腫瘤全消失
今年71歲的蔡伯伯,一年半前赫然發現頸部淋巴腫大,原來不以為意,在家人提醒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經檢查後被診斷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是高惡性度腫瘤,屬於難治型,其病程進展非常迅速,如未及時治療得宜,病人可能在幾個月或1-2年內就會有生命危險之虞,萬不可拖延與輕忽。蔡伯伯在經歷第一線治療後,不到一年淋巴癌就復發,使用數次第二線的化療與標靶治療也無法完全根除腫瘤,困境中再接再厲,經過與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深入討論,蔡伯伯與家人於今(2023)年2月決定接受全球淋巴癌新治療方式- CAR-T細胞治療法。葉士芃醫師協助導入國際高規格品質、也是國內唯一核准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整體治療過程非常複雜,須先在醫院內以高規格品質管控認證的實驗室將病患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收集足量並做濃縮冷凍處理,全程低溫運送到國際大藥廠坐落於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後,培養出具有能準確並持續獵殺癌細胞的CAR-T細胞大軍,之後再度冷鏈運輸回台送醫院移植給病人。同年3月底,蔡伯伯住院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緊接著進行CAR-T 移植,住院約兩週後就順利出院。CAR-T移植後一個月,以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精密追蹤,蔡伯伯的難治型癌細胞「零檢出」。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指出,蔡伯伯的成功案例,是國內醫界以CAR-T治療癌症成功的第二例(第一例為孩童血癌),然而,在七旬長者是首例成功,在長者年齡細胞條件相對艱難挑戰以CAR-T成功打擊難治型淋巴癌,屬難能可貴。也讓CAR-T治療長者癌症成功帶來機會,提供蔡伯伯更好的醫療效果與生活品質。葉士芃醫師指出,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極為重要,當淋巴惡性癌化後形成癌症為惡性淋巴癌。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國內約有9成淋巴癌患者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國民健康署 2020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國內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十,平均每 10萬人有8.1人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十(每10萬人有6.5人死亡),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則排名第九(每10萬人有5人死亡)。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好發於中高齡者,因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目前第一線的主力治療為化療加標靶,儘管治療成果佳,但仍有4成左右的病人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進入第二線治療階段時,需要加強化療強度或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但對於身體機能較差的中高齡者;高強度的化療或骨髓幹細胞移植有較高的風險,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承受此種治療,且如果移植前無法有效控制淋巴癌,移植效果也不佳。細胞免疫療法CAR-T對此一困境帶來的突破性改變!葉士芃醫師說,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細胞免疫療法CAR-T,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能有效被殲滅,且經過兩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能維持沒有腫瘤復發。與過往傳統化學治療效果相比,病人治癒與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2017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全球首個細胞免疫療法CAR-T,用以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此開創性癌症治療將全球醫學進展推進到下一個里程碑,開啟再生醫療的新紀元。衛生福利部也在2021年10月核准台灣首張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張免疫療法CAR-T藥物許可證,此CAR-T細胞療法也是已通過數個大型臨床試驗驗證的標準治療。葉士芃醫師說,淋巴癌常見的6大症狀有燒、腫、癢、汗、咳、瘦。其中臨床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腫,例如,脖子、腋下或腹股溝長了一顆東西,病人往往能觸摸得到淋巴結節或腫塊,也就是淋巴結腫大。此外,臨床表現還包括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發燒,夜間盜汗及體重減輕。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淋巴癌細胞也可能侵入骨髓,伴有血球低下或不正常之白血球出現等病徵,葉醫師呼籲發現上述病徵者,應儘快到血腫門診接受詳細檢查,千萬不可拖延,以免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並指出,癌症是個多變的且複雜的疾病,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癌症治療的生力軍,卻也不是每個病人、每種疾病狀況都適合採用CAR-T治療,要有完美的配套計畫與團隊照護,才能提高成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有鑑於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中醫大附醫數年前全力籌措GTP實驗室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率先成為台灣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的細胞免疫療法CAR-T之醫學中心。對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即刻起已能掌握治療時機,無須遠赴國外治療或是苦等待療效與安全性尚未確定的臨床試驗、恩慈名額。
長庚、史丹佛合作大突破 打造「幹細胞外泌小體」再生治療法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大部分再生能力的治療效果,在於它們所釋放出外泌體的效果。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李振宏醫師和褚柏顯教授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工學院Sarah Heilshorn教授合作,突破現狀,獲得提取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外泌體的方式,打造出安全性更高、排斥更少、療效更好的幹細胞外泌體治療方式。林口長庚這項基礎試驗和研究獲得成功,除了為之後幹細胞治療和轉譯研究帶來進展,更將是未來發展台灣再生醫療的重要起點。研究成果並榮獲國際項尖國際期刊「生醫材料(Biomaterials)」於2022年12月發表和刊登。「胚胎幹細胞」一直被認為是再生醫學的重要細胞來源,而且已經被廣泛探索並運用於未來各種疾病的可能治療用途和方向,包括心肌梗塞、視網膜疾病、脊髓損傷、傷口復原和中風後的神經元修復。但「胚胎幹細胞」一直受限於許多疑慮,包括注射活性幹細胞進入人體,有微小的機會產生畸胎瘤,需仔細追蹤。且因細胞結構完整尺寸大,容易產生排斥,在人體內的穿透力較差,也無法通過血腦屏障,應用範圍有限。因此目前再生醫學的尖端研究方向,都在尋找不須直接注射活細胞的新治療模式。而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最早是由日本學者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的研究團隊於2007年發表和證實,它與「胚胎幹細胞」非常相似,同時也克服了之前「胚胎幹細胞」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兩個重要的疑慮:一是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和另一是使用人類胚胎的道德考量。林口長庚心臟內科李振宏醫師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可取代「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範疇,而且它大部分再生能力在於它分泌的外泌小體(通常直徑為30-150nm)會通過擴散作用,作用於鄰近的細胞,誘發再生能力,以達增生修復之效果。李振宏醫師解釋,在很多情況下,使用幹細胞治療方式時,若是換成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治療時,外泌小體的治療也會有和幹細胞治療的同樣效果,甚至增加了細胞本身的存活率。而且使用幹細胞直接療法時,實驗過程通常需要有非常嚴格的儲存和運輸方法才可以維持幹細胞的活力和表現,並需要小心使用細胞表徵方法的偵測來避免之後可能的畸胎瘤產生。但外泌小體治療與細胞治療相比,不易引發排斥而且安全性相對較高;外泌小體也被發現具有抗發炎、延緩衰老,甚至可穿透血腦屏障等許多優勢。因此使用源自於幹細胞來源可治療的成分,並避免直接使用活細胞的治療策略,已被認為更易於利用、生物製造和量產,成為未來轉譯成臨床治療方法的一個重要的進展。由於美國史丹福醫學院和工學院積極投入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和外泌體的研究,因此李振宏醫師由醫院派往美國史丹福與工學院Sarah Heilshorn教授進行討論和研究,找出了利用當前的生醫材料,克服困難取得幹細胞外泌體的方法。李振宏醫師表示,目前「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培養,必須藉由小鼠肉瘤癌細胞的可溶性基底膜所提取的分離物,來維持它的原始特性。然而,使用這種方式培養「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取得的外泌小體,未來並不適合臨床人體的試驗和應用。本研究團隊是以人類蛋白的重複氨基酸序列為基礎,精準建構地設計出非從傳統動物體中產生的「類彈性蛋白」,不但能成功培養好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還發展出分離外泌小體可靠的技術,讓我們更容易取得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褚柏顯主任強調,經過設計重組的非動物來源的蛋白胜肽基質,可以穩定和安全的用於製造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並改變其後續對於治療的促生存效力,此發現可望提供再生醫學治療許多疾病全新和可靠的研究方向。林口長庚醫院溫明賢副院長表示,這項重大的成果也促使各種人體臨床試驗研究積極進行中,希望對於未來的疾病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例如,使用癌症來源的外泌體作為標誌物,可用於檢測和預測癌症治療後的效果和反應。另外,也可利用幹細胞外泌體的再生治療效果解決許多棘手的問題,如腦中風、阿茲海默症、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關節退化等等疾病。這項基礎試驗和研究獲得成功,除了為之後幹細胞治療和轉譯研究帶來進展,更將是未來台灣高階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黃金大咖挺進2/癌友福音?細胞免疫治療提前上市 生技股看漲縮短投資回收也有風險
再生醫療概念股這三個月的漲幅近5%,其中向榮生技(6794)就有131.79%驚人,亞果生醫(6748)超過四成,訊聯(1784)、三顧(3224)、樂迦再生(6891)、台寶生醫(6892)、路迦生醫(6814)也都超過20%以上,長聖(6712)最新股價來到213元,2021年最高曾來到496元。以上皆為投入細胞治療為主的生技個股,另可見大集團投資身影,像是宏碁(Acer)為三顧與樂迦再生(二家為關係企業)的跨域開發合作夥伴,與三顧合作首案即瞄準個人化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開發,並以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佳世達(2352)去年5月宣布,以5.45億元投資大江生醫集團旗下的大江基因(6879)私募案,就是以基因檢測、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等產品的研發及製造為主。路迦生醫(6814)醫療長劉炳中告訴CTWANT記者,由於細胞免疫再生療法的研發費用太高,再生醫療雙法若通過,有了法源依據,有助於鼓勵更多醫院、企業投入這個領域,增加競爭力,建立價值鏈,並且隨著多元化產品上市也可以降低費用門檻。路迦生醫以免疫細胞治療培養技術提供為主,從其股價來看,今年2月行政院通過衛福部《再生醫療雙法》草案,包括《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以來,股價從30元逐步上升,最高到43.15元,目前在38元上下起伏。路迦生醫醫療長劉炳中,因為父母、親友罹癌而投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投資成立路迦。(圖/CTWANT資料照)劉炳中說,路迦在癌症細胞治療特管法部分,已從原本合作的花蓮慈濟、柳營奇美、新光、板橋中興、亞東紀念等醫院再增加臺北榮民總醫院就是做自體免疫細胞(CIK)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或實體癌第四期之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近半年來累計收案治療人數,應用在大腸癌、肺癌、胃癌、胰臟癌及鼻咽癌上。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則說,目前關注再生雙法通過焦點之一,是可使二期臨床藥物提前於國內上市,未來已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再生醫療藥品可有提件提早上市,將針對急迫性且沒有其他治療方式的疾病小範圍使用,許可期限將不超過五年。意味CAR-T、CAR-NK等細胞治療法經過基因改造,不適用於特管辦法,風險高但療效顯著的細胞治療藥物只要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就可於台灣上市,也就是目前各界關注對於病患、藥廠的影響性,因此觀察生技個股可多加了解該再生醫療藥物的「投資報酬回收年數的縮短情況」。近期受到股民熱議的長聖,是由董事長劉銖淇醫師與醫界朋友於2016年共同創立,以幹細胞與癌症免疫細胞新藥研發為主,已連續兩年獲利,2022年營收6.28億元,獲利2億元,每股盈餘EPS為2.95元。黃文清說,業界多認為長聖為國內特管法細胞治療龍頭,主要是以中國醫藥大學、中研院等研究機構授權的技術,開發免疫細胞療法與幹細胞療法的新藥,與特管法下的細胞治療服務。目前多家醫院、生技業投入細胞治療,圖為台大醫院就CD19 CAR-T細胞治療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表成功個案說明。(圖/報系資料照)以長聖為例,可觀察其主要業務兩大塊,「新藥開發」有5項pipelines臨床技畫通過TFDA或FDA的核准正在執行中,以及「細胞委託製造服務」有45件細胞治療計畫通過特管辦法核准執行中。向榮生技股價4月28日以76.8元作收,研發幹細胞新藥、幹細胞技術應用與再生醫學領域細胞治療,今年3月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三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執行,異體細胞庫登記申請也在去年12月獲得美國FDA來函通知核可通過,有利細胞產品推展到海外。亞果生醫研發生產人體組織器官修護用之生醫材料為主,從骨科、牙科、心血管專科、眼科、外科手術、傷口照護到運動傷害等專科使用之醫療器材,有膠原蛋白、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再生醫學細胞治療部分,再生細胞醫學上,以「膠原蛋白顆粒於促進毛囊生成或血管生成之用途」毛髮增生技術取得專利等。黃文清說,這一波再生醫療概念股的股價上漲,是股民對於未來再生雙法通過帶給的想像空間龐大,可多了解該個股在細胞療法研發進度,觀察授權的機會,評估公司長期營收挹注來源與可期的獲利。但他也提醒,投資人很難預測臨床試驗結果、醫療成效,待報告出爐揭曉恐有所震盪,還是要審慎評估自己的承受風險能力與財務狀況。
目標2年內完成貓咪腎臟藥 前東大教授:希望每個毛小孩都用得起
有養貓的民眾都知道,貓咪的慢性腎臟病是個十分棘手的病症,該疾病會讓貓咪的腎臟功能喪失30%以上,病程更是超過3個月以上,十分折磨貓咪與鏟屎官,更是家貓的死因之首。而現在有前東京大學的教授研發貓咪用的腎臟要有成,目標要在2025年前完成藥品。而在被問到價格時,該名教授只表示「希望能讓所有毛小孩的飼主都能負擔的起」。臉書粉絲團「加藤軍台灣粉絲團2.0」日前張貼出一張梗圖,圖片中描述一名前東京大學的教授表示,希望能在2025年前完成貓咪腎臟藥的開發。目前已經完成了臨床實驗,等到藥物完成之後,屆時就可以大幅度的延長貓咪的壽命。而在被問及藥品的價格是否非常昂貴時,該名教授僅表示「我想讓每個毛小孩的飼主都能負擔的起」。 據查,這是一起真實的新聞,梗圖中所提到的前東京大學教授名為宮崎徹。宮崎徹教授先前曾在東大醫院擔任消化內科的醫師,在任職期間接觸到許多腎臟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就萌生希望能找到「根本性治療法」的念頭。之後宮崎徹就從臨床醫師轉成研究員,並且在熊本大學、路易·巴斯德大學。而在巴斯德大學期間,宮崎徹發現了一種未知的蛋白質,這種未知的蛋白質能延長體內巨石細胞的壽命,宮崎徹就將這種未知的蛋白質命名為「AIM」,全名是「Apoptosis Inhibitor of Macrophage(巨噬細胞凋亡抑制劑)」,並且在1999年發布相關論文。宮崎徹教授雖然發現了AIM,但對於要如何具體的使用AIM,在當時還是沒有頭緒。之後宮崎徹教授又轉戰巴賽爾免疫學研究所、德克薩斯大學進行多項研究,甚至因此在海外生活長達15年之久。宮崎徹教授認為,就是因為自己太過專注於本職學科上而產生盲點,所以必須打開自己的視野,才能徹底理解AIM的用途。在這段時間,宮崎徹教授一直四處接觸各種新領域,甚至一度要跨足轉考音樂研究所。而一直到2013年,在一場面向民眾的演講中,宮崎徹教授聽到一位獸醫表示「貓咪容易死於腎衰竭」後,剛好契合自己現在正在研究AIM與腎障病之間的關係,所以再次萌生想要解決貓咪腎臟病的問題。宮崎徹教授解釋,在血液中,AIM會與「IgM」這種抗體結合,當出現廢物、誘使人體發病的垃圾的時候,AIM會從IgM中脫離而出,轉頭清理這些垃圾。但是宮崎徹教授發現,貓咪血液中的AIM無法從IgM抗體中分離,這也導致AIM無法發揮清理垃圾的用途。後來宮崎徹教授還接受企業的資金,出資成立了研發貓咪藥物的公司。但由於疫情的因素,出資企業中斷了資金,這也讓宮崎徹教授在社群網站上宣布即將中斷貓咪腎臟藥的研究。沒想到這篇貼文意外地引起不少飼主的回響,不少飼主或愛貓人士都抱持著「必須要幫宮崎徹教授」的念頭,捐贈了許多金錢到東大。這也逼得東大必須要開一個專屬的窗口來處理這些大批的捐款。最終,有2萬民眾參與了捐贈,捐贈金額高達3億日圓。而目前宮崎徹教授也與寵物食品公司合作,開發保護貓咪腎臟的保健食品,宮崎徹教授預計在2023年春季就可以問世。雖然該保健食品無法達到治療貓咪腎臟病的目標,但是用於「預防」卻是沒有太大的問題。至於眾所關心的貓咪腎臟病用藥,宮崎徹教授表示,目前這藥物已經完成了臨床實驗「接近完成」,預計在2025年前可以完成。宮崎徹教授表示「等到藥物完善後,將會大幅延長貓咪的壽命,如果現在的貓咪因為腎衰竭的因素只有15歲的話,屆時很有可能存活到30歲之久」。而被問到這款藥物的費用會不會很昂貴,宮崎徹教授則表示「我得到所有愛貓人士的大力支持,所以藥物價格也不會太昂貴,我想確保任何毛小孩的飼主都有能力使用」。也有報導中提到,除了貓咪腎臟藥外,宮崎徹教授也在研究AIM更多功能,他目前也正在研究AIM與人體腎臟、失智症之間的關聯。屆時如果研發成功,宮崎徹教授所推處的藥物將會對於洗腎、失智症患者有著強大的幫助。
癌症新解方!存活期可望延長3至5倍 最快年底進行臨床試驗
癌症長期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細胞治療為全球新興療法,透過施打免疫細胞、幹細胞等特定細胞來治療癌症等疾病,然而,實體腫瘤(肺癌、乳癌、大直腸癌等)仍是當今細胞療法公認最難攻克的城池,而實體癌症也佔了超過9成的所有癌症病人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有了全球革命性重大突破,專家團隊歷經多年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T免疫細胞治療」,在動物實驗展現多項亮麗成果:包括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且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以肺癌和三陰性乳癌等小鼠模式證明能延長3-5倍生存時間,癌細胞消失9成以上;以及此新型奈米抗體基礎CAR.BiTE搭配T細胞,即使癌症靶點變異或丟失、抗原異質性也逃不掉等重要特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多項全球創新生技成果首先獲得科學研究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於2023年3月接受刊登,此外,相關研究技術已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並且技轉給長聖國際生技公司,預計於今年內開展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有表現HLA-G靶點的癌症患者的治療,為末期實體癌症治療帶來全新策略。周德陽院長指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自行研發的「CAR.BiTE-T 細胞治療」是以廣大的實體癌症病人為中心,為全球醫學做出重要貢獻,專家團隊在實驗室歷經多年挑戰,成功跨越現行細胞治療法的鴻溝,做到能對抗多種實體癌症(肺癌、大腸癌和乳癌等),並且以異體移植產品大量大規模製備,具備隨取隨用,幫助癌症病人無法等待自體細胞製造的時間和風險。此外,「CAR.BiTE-T 細胞治療」有助於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普遍應用,未來將有望應用於各種表達HLA-G的癌症病人,而且能合併標靶和化療使用,可望大幅改善病人預後,延長生存時間。周德陽院長說,現行的六個CAR-T產品,甚至是開發中的CAR-T產品,幾乎是以病患的自體免疫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再回輸病人體內來對抗癌症,對於末期癌症病人經常因為無法等待細胞產品多達兩個月製作時程,而緩不應急。此外,癌症病人本身免疫能力已經不良,所以病人的免疫細胞品質通常欠佳,常常無法順利製成細胞產品,加上末期癌症病人血液都有正在轉移的癌細胞,也容易汙染自體CAR-T產品;另外,運用病毒來作基因改造製作CAR-T細胞也有突變風險,這些無疑是當前CAR-T治療癌症病人最大的困境。周德陽院長強調,基於上述臨床困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開發的多靶向、多功能CAR.BiTE-T是屬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的免疫細胞治療方案,更可貴的是,專家團隊的設計採取比照一般藥物般架上隨取隨用的策略,對於搶救晚期癌症病人來說,達到跟時間賽跑,並解決病人本身細胞品質問題以及額外的致癌風險等問題,非常用心貢獻癌症病人。
部分女性45歲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 醫授1招有效緩解治療法
更年期症狀常被忽略!一名年約50歲老闆娘,因疫情影響家中生意,情緒相對低落,白天常與家人發生爭執,心悸、胸悶都令她困擾不已,夜間盜汗、淺眠更讓她無法好好休息恢復體力;雖然擔心荷爾蒙療法,但與她充分討論,並接受短期荷爾蒙補充後,回診時滿心的神采飛揚溢於言表。女性更年期常見這些症狀 但非人人皆會出現不適根據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女性更年期指的是婦女由有生育能力過渡到無生育能力的狀態,是女性朋友的必經階段;由於雌激素降低,引起腦部下視丘血管舒縮中心不穩定,導致失眠、盜汗、熱潮紅、心悸等;而缺乏女性賀爾蒙,陰道乾澀、性交疼痛及反覆泌尿道感染也層出不窮。蘇茗軒醫師表示,雖然並非每位女性皆會出現,但比例上四到六成女性都有程度不一的更年期症候群。此外,雌激素降低也會影響脂肪代謝,許多女性也會發現怎麼少吃了,體重還是不斷增加。平均50歲左右停經 多數45歲開始有症狀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蘇茗軒指出,根據研究,台灣平均停經年齡為50歲左右,但其實許多女性約45歲開始就有更年期症狀,由於這段期間生活重心容易放在工作上,另一半也忙於事業,而子女也正處於青春期,是需要更多關懷的階段,因此出現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情況並不難理解。種種因素導致女性朋友忽略自我身體狀況,隱忍更年期症狀帶來的不適,少數人甚至患上憂鬱症,讓自己與家人都困擾不已。緩解更年期症候群 日常可以這樣做蘇茗軒醫師提醒,要緩解更年期症候群,若無荷爾蒙使用禁忌,荷爾蒙補充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除改善症狀外,荷爾蒙補充也能減緩骨質流失、預防關節退化,保護心血管、降低大腸癌發生;另外搭配規律運動,可同時降低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代謝問題,也可改善睡眠品質、低落心情,增進夫妻性福。在工作忙碌之餘,也要多愛自己,迎接人生的下一階段。
預防「攝護腺肥大」 泌尿科醫師:少攝取這4種食物
隨著年齡漸長,許多男性都會有「攝護腺肥大」導致排尿不順暢的困擾。對此,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50歲過後有一半的男人都會因「攝護腺肥大」而深陷排尿不乾淨和頻尿等麻煩,除了定期服藥控制之外,他還建議平時減少攝取紅肉、乳製品、咖啡因和酒精飲料等,可以有效預防。醫師顧芳瑜25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水龍頭在滴水可能是零件磨損,但若是小便時在滴水…可就不能輕忽了,這表示您可能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使用藥品治療就能緩解不適症狀,讓生活品質更好,花個3分鐘了解跟攝護腺有關最常見的問題吧!」首先顧醫師指出,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的正下方、直腸正前方,下方接尿道。年輕男性攝護腺大約「核桃」一般大小,但會隨年紀逐漸增大。(圖/翻攝自臉書)顧醫師接著說明,「攝護腺肥大」在醫學上稱之為「攝護腺良性增生」,大約在45歲前後,增生的機率直線上升,而且會伴隨著7種常見的症狀,包括:尿流細小無力、小便所需時間拉長、常覺得膀胱裡的尿液無法完全排空、才剛上完廁所2小時內就需再次解尿、解尿需要用力,且解完後還會滴滴答答、有時尿急會有來不及上廁所的情況、晚上睡覺容易頻尿。顧醫師除了指出「攝護腺肥大」有藥物治療、低侵襲性侵入治療法,以及手術治療3種療法之外,還分享預防「攝護腺肥大」的4種飲食方式,包括:少吃紅肉,因紅肉可能使攝護腺癌風險增加,應採用低脂肪飲食。少喝咖啡因飲料,因咖啡因是天然的利尿劑,但仍屬刺激性飲品應避免攝取過多。減少乳製品攝取,攝入全脂牛奶可能會增加攝護腺肥大的機會。減少酒精攝取,攝護腺體受到酒精的刺激,更容易充血加重肥大程度。(圖/翻攝自臉書)
39歲視帝和女星妻11年婚已掰了 男方牽緋聞對象走紅毯回應離婚事
香港視帝級演員王浩信掰了結縭近11年的愛妻陳自瑤,根據港媒報導,近年,這對夫妻鮮少公開放閃,未料16日被爆出兩人已正式離婚,報導更指陳自瑤要因此接受另類療法紓解負面情緒,而王浩信則寄情於工作,在大陸發展事業。王浩信和大一歲女星陳自瑤於2011年11月結婚,並育有一個女兒。(圖/翻攝自王浩信微博)據《香港01》報導,39歲的王浩信憑《踩過界》勇奪兩屆視帝獎項,和大一歲女星陳自瑤於2011年11月結婚,並育有一個女兒。然而夫妻倆近年頻傳失和,男方更傳出2021出席TVB台慶頒獎禮時,攜緋聞女星蔡思貝一同登場,獨留陳自瑤一人走紅毯,引發熱議,16日更傳出這段11年婚姻關係已畫下句點。王浩信出席台慶頒獎禮,挽著緋聞女星蔡思貝走紅毯。(圖/翻攝自微博)根據報導,王浩信曾和蔡思貝因為合作《踩過界》爆出關係曖昧,甚至被直擊到男方晚間直奔女星香閨,就在緋聞鬧得沸沸揚揚之際,王浩信竟還挽著蔡思貝一同現身,除了紅毯不同框,王浩信奪下視帝、上台感謝陳自瑤時,鏡頭竟捕捉到女方面無表情、毫無反應,直接引發熱議。王浩信奪視帝致詞感謝太太,陳自瑤被鏡頭拍到面無表情。(圖/翻攝自TVB USA Official YouTube)除了頒獎禮零互動引起高度關注,陳自瑤在2021年就傳出因為婚姻壓力,導致情緒崩潰,並赴醫療中心治療情緒症狀。面對傳言,陳自瑤回應,是報導寫得太誇張,並解釋近年來會接受冥想,接受「髗骶骨治療法」是為了養生、美顏,跟情緒問題無關。這對夫妻面對婚變、情緒崩潰謠言頻傳, 16日再度傳出已經離婚,對此,王浩信工作人員稍早出面否認兩人已離婚並指,「一切安好,並無此事。無意佔用公共資源,感謝關心」。王浩信透過工作人員回覆否認離婚傳聞。(圖/翻攝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