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泥
」 颱風 類鼻疽 高雄 疾管署 山陀兒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創10年同期最高!秋冬腸病毒疫情反常升溫 疾管署估12月底才脫離流行期
秋冬腸病毒反常升溫!疾管署29日公布,國內上周腸病毒就診人次破1.8萬,創10年同期最高,預估高原期將持續至11月底,12月底才會脫離流行期。腸病毒就診人次連2周上升,上周就診情形較前周上升10.3%。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今年腸病毒很反常,秋冬疫情仍持續上升,勢必造成更多孩童感染。今年6月就診最高峰達2萬282人次,若此波疫情惡化,有可能超過當時的最高峰。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易於家庭手足間傳播,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應更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家中嬰幼兒若確診,應在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康芮颱風將至,估計周四、五對台影響最劇烈,恐造成登革熱、類鼻疽疫情升溫。上周本土登革熱新增7例,其中,北市中正區28日出現的個案,經定序發現與中和新店群聚相同,為登革病毒第二型。羅一鈞說,該個案去過新店東面山區,群聚案則集中在新店西側,感染源仍待釐清。衛生局已針對個案居住及工作地周圍環境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加強居民健康監測。整起登革熱群聚案將持續監測至11月24日,疾管署呼籲民眾配合防治措施,切勿擅闖或出入管制區,以免受罰。近期康芮颱風帶來的降雨恐導致病媒蚊孳生,造成疫情擴大,民眾務必主動清除積水容器,減少染疫風險。另一方面,上周國內新增3例類鼻疽個案,均來自高雄,其中1例60多歲男子發病當日就死亡,為山陀兒颱風後第2起死亡個案。男子無汙水汙泥接觸史,推測是吸入型感染,民眾颱風期間應待在室內,室內外皆戴口罩,避免吸入病菌。
新增3例類鼻疽!死亡數歷年同期新高 康芮颱風來襲再拉警報
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快訊/山陀兒颱風奪命第2例!高雄男染類鼻疽「狂喘就醫」當天亡
類鼻疽疫情升溫!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再新增3例類鼻疽個案,其中1人死亡,死亡個案為一名高雄市60多歲男性,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不幸病逝,至今山陀兒颱風類鼻疽死亡已累計第2例。疾管署表示,國內上周新增3起類鼻疽本土病例,患者均居住在高雄市,年齡介於40多歲至70多歲之間,且3人均有慢性病史,其中死亡的60多歲男性並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初步判定應為吸入性感染。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死亡個案!高雄男染類鼻疽 發病住院1週亡
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其中1例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汙水/淤泥接觸史,目前仍醫院住院治療中;另一例80多歲男性因有多重慢性病史,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10月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就醫住院並採檢,10月13日因肺炎及自身慢性疾病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8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7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4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3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且近期持續有颱風生成,外圍環流可能帶來大量降雨,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類鼻疽!高雄男接觸汙水 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颱風後「類鼻疽」疫情恐升溫 衛福部示警6類人:重症機率較高
每當颱風侵襲,台灣的類鼻疽疫情往往會隨之上升。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此致病菌以腐生之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猪、猴、囓齒類、鳥類等。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菌本身對多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即使在實驗室細菌培養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在臨床上也不一定有效。目前一般認為急性期需要用針劑的第三代頭孢子素(ceftazidime),視臨床情況使用 2~4 週。急性期治療後還必須使用長期20週的維持療法(maintenance treatment ),以避免復發,目前一般認為有效的處方為合併的抗生素療法(如:Chloramphenicol、doxycycline及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
南迴公路驚傳翻車意外 連結車翻覆衝到對向再撞小客車
屏東2日12時許發生聯結車翻覆意外,31歲傅姓男子駕駛聯結車沿台九線行駛至獅子鄕台9線442公里時,車輛左側翻覆至南向車道,與對向駕駛自小客車68歲郭男擦撞,兩人送醫後無礙,詳細肇事原因仍待進一步釐清。枋寮警分局於2日12時31分許接獲報案後立刻派員到場處理,車禍發生於獅子鄕台9線442k處,傅男開著裝載汙泥的聯結車行經該處時因不明原因翻覆到對向車道。雙方駕駛經酒測後數值皆為0,脫困後手、腳輕微擦挫傷,員警進行交通疏導保持車流順暢,並依規定進行測繪及現場處理,詳細的事發原因及後續相關肇責仍待警方進一步釐清。
台南環保局驚傳亂倒廢棄物!撈汙泥垃圾回填坑洞 害積水飄惡臭
台南市環保局日前遭人投訴,內部部門作業未符合相關規定亂倒廢物,疑將污泥池中的垃圾撈起後丟到一旁挖好的洞,導致積水飄散惡臭,讓人不免質疑台南市環保局是想便宜行事才做出此舉,台南市環保局針對此事表示,目前正在調查釐清案情中。據了解,有人爆料環保局所挖的地並非所屬疑是林務局的,環保局人員砍伐對方土地的樹木後,直接回填掩埋,甚至在一旁挖出深坑,將污泥池裡不可溶解的物品撈起後丟進,例如寶特瓶、鐵鋁罐及塑膠袋等物,導致大自然環境受到侵害,污染土壤恐怕無法再種植。爆料民眾表示,台南市環保局並未依照正常程序處理廢物,呼籲台南市市長黃偉哲及議員們應詳細徹查此事是否違法,倘若繼續放任環保局為便宜行事將污泥回填,土地恐怕會受到污染因此無法使用,造成環境污染,由於環保局本身就是監督單位,帶頭違法的行為相當不可取。
本土再添6例!凱米颱風過後「類鼻疽暴增53例」疫情重災區曝
類鼻疽疫情持續升溫!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27日)公布,國內上周新增6例確診本土病例,截至目前已累計60例個案、7例死亡,其中感染類鼻疽最嚴重縣市為高雄市41人。疾管署今天表示,我國上周新增6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今年已累計60例確診個案,創下自2006年以來同期新高紀錄,其中53例為凱米颱風過後的確診個案,病例分布縣市為,高雄市41例、台南市6例、台中市3例、屏東縣2例、嘉義縣1例。疾管署指出,上周新增的6例個案均居住在高雄市,年齡介於50多歲至70多歲之間,且都有慢性疾病病史,其中1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目前6人皆收治於一般病房治療中。對此,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提醒民眾感染類鼻疽的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嚴重甚至恐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應儘速就醫治療,並告知醫師有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
颱風後類鼻疽迎高峰再增30例「高雄最多」 已釀3死!
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疾病管制署表示,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30例為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台南市4例、台中市2例、嘉義縣1例,且其中包含3例死亡個案。疾管署13日公布國內上周新增19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包含3例死亡個案,分別為高雄市15例、台南市及台中市各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4日至8月7日,其中17例具有慢性病史,7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而死亡個案為50多歲女性、80多歲女性及60多歲男性,均具慢性病史,因類鼻疽併發肺炎或敗血性休克死亡。其餘新確診個案14例仍住院中、其中2例於加護病房治療。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30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台南市4例、台中市2例、嘉義縣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而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因此近期仍持續會有個案出現。此外,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台61曳引車爆胎「90度翻覆」阻通行 大量汙泥撒落車道畫面曝
台61線南下後龍交流道下匝道口12日凌晨4時許發生翻車事故,41歲梁姓男子駕駛曳引車行經途中,左後輪因不明原因突爆胎,使整車失控向左翻覆,導致整片前擋風玻璃碎裂脫離及裝載的大量廢土撒落路面,造成梁男手肘割傷,所幸他自行脫困,警方獲報到場預計上午9時許排除狀況,恢復正常交通。據了解,梁男駕駛裝載砂石的曳引車,正從新竹載運汙泥欲前往南部的棄土場他原先與同業相約一同下交流道後再轉國道3號繼續南下,未料他在沿台61線南下後龍交流道下匝道口處行駛時,左後輪竟突爆胎,整車當場失控往左側翻,導致曳引車前擋風玻璃脫離破碎,使梁男手肘割傷,幸好他已自行脫困。警方表示,凌晨4點10分獲報,台61線後西濱快速道路苗栗後龍交流道發生交通事故,到場後發現是1輛曳引車側翻,大量汙泥遍布馬路,起初員警懷疑梁男偷載廢土汙泥違法清運,立即聯繫苗栗縣環保局稽查人員調查,梁男見狀急忙拿出合法清運證明書表示清白,事後他在現場進行簡單包紮後隨即離去。警方說明,由於曳引車體積龐大,再加上因翻車緣故導致大量汙泥掉落車道,影響來車通行,警方已通報相關單位派鏟土車及大型拖吊車到場處理,預計最快到上午9時才能搶通,警方和公路局苗栗工務段將全力排除現場狀況並實施交通管制,避免再度發生意外。
高雄新增6例「類鼻疽」確診個案 1人重症入住ICU治療中
凱米颱風襲台帶來強風豪雨,而在凱米颱風走後,南部縣市也陸續傳出有民眾感染「類鼻疽」的消息,高雄市衛生局於今(9日)指出,6日至8日共新增6例類鼻疽確診個案,截至目前,累計13例住院治療中,其中1例重症收治加護病房、1例已出院返家。高雄市衛生局表示,6日至8日期間新增6例類鼻疽確診病例,年度累計達19例,而新增病例中楠梓區有3例,梓官區2例,鳳山區1例,截至目前,已有13例患者正在住院接受治療,其中1例重症患者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另有1例已出院返家。這6例確診病例的年齡介於52歲至95歲之間,發病日期在7月24日至8月3日之間,症狀包括發燒、全身虛弱、鼻塞、咳嗽、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等,除1名50多歲男性患者無慢性病史外,其他病例均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等慢性疾病。疾管署也曾公告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表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颱風效應!單周爆11例本土類鼻疽 5年同期最多「確診高峰才要來」
疾管署今(6)日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類鼻疽最常於颱風後2到4周發病,預估至8月下旬均為確診高峰,今再度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注意類鼻疽診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五年(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颱風後「類鼻疽」升溫!單週增11例都在南部 疾管署再發醫界通函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因類鼻疽疫情常伴隨颱風侵襲後發生,疾管署今日再度發布致醫界通函,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5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在「地」美食?黑鮪魚放地上分切還被腳踢 東港漁會急解釋
在「地」美食?近日有YouTuber跑到東港買黑鮪魚,影片中可看到漁民直接在拍賣場地板分解黑鮪魚,割下來的肉則散在四處,就有網友看了不禁直呼「你各位敢吃這樣切出來的生魚片?」有網友近日在PTT八卦板以「東港殺黑鮪魚過程也太噁」為題發文指出,有看到YouTuber「老蟹的生活日常」去東港買條黑鮪魚現場殺,但一看到殺魚的環境時都快昏倒,因為漁民不僅直接在拍賣場地板殺魚,底下還完全沒有鋪任何東西也沒用水沖過,且割下來的肉還直接丟在地上,甚至用腳踢,「人都不敢躺地板上了,你各位敢吃這樣切出來的生魚片?」直呼真是在「地」化殺魚。此文一出,網友則留言表示「在地美食,直接在菸蒂檳榔渣的地板上分切,再用佈滿汙泥的雨鞋踢走鮮肉」、「地板的水還有跟煙灰煙頭檳榔渣接觸」、「要做生魚片的食材這樣處理?超噁」。對此,「老蟹的生活日常」則留言補充,「魚肉分切回去後會馬上送進低溫冷凍,解凍時也都會使用鹽水做清洗,這點也請各位放心」。東港漁會則表示從去年開始,就要求漁民分切魚肉時,一定要舖薄板子,也強調會再嚴格把關。東港漁會表示從去年開始,就要求漁民分切魚肉時,一定要舖薄板子。(圖/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