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
」 澎湖 文蛤 漁民 農業部 核廢水「沒上顎白海豚」時隔7年再度出沒金門海域 中華鯨豚協會:還疑似當媽了!
昨(12日)為世界海豚日,旨在提升大眾對海豚的保育意識。對此,中華鯨豚協會當天也發文分享,11日金門海調團隊回傳1張特別的照片,有一隻沒了上顎的白海豚出沒,原來牠正是團隊曾經紀錄過的白海豚,相隔7年再次遇見這隻白海豚,讓鯨豚協會不禁感動表示:「好久不見,原來妳還活著。」中華鯨豚協會昨在臉書粉專發文稱,他們的海調團隊11日在金門發現一隻沒了上顎的白海豚出沒在北方海域,「瞬間,辦公室的所有同仁都醒了,真的是她嗎?所有人都在等待最後影像辨識的結果」。團隊成員稍後也透過2011年、2017年的白海豚紀錄影像進行比對,興奮地發現「相同的頭型、相同的背鰭缺刻、相同的眉角色斑,激動的說出!就是她!老朋友7年不見了,原來妳還活著!」(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原來,早在13年前的2011年,中華鯨豚協會的成員象哥,第一次在金門海域遇到這隻被截斷上顎的白海豚,當時大家都心想「她怎麼覓食的?怎麼活下來的?她是靠群體養嗎?」後來7年前的2017年,象哥又再度於金門海域紀錄到這隻白海豚,「她還活著!她的群體很努力地在照顧著她。」4年前的2020年,協會開始在金門進行長期的海域調查,象哥時常興奮地說,希望能拍到這隻神奇的白海豚,但是3年內拍到的數十隻白海豚中,就是沒有她的蹤影,懷疑她「傷的這麼嚴重,可能死了,這是多數人的想法。」(圖/翻攝自Facebook/中華鯨豚協會 Taiwan Cetacean Society)「然而,大海就是這麼地驚奇」中華鯨豚協會續稱,「2017年的7年後,我們又在金門北方海域記錄到這隻白海豚,而她的身旁疑似跟著一隻小白海豚,她可能成為媽媽了!!全協會的同仁驚訝且開心不已。」雖然再次拍到這隻被截斷上顎的白海豚是件開心的事,但粉專感嘆,這13年她應該過得很辛苦,「感謝她堅強的活了下來;感謝她的群體沒放棄她;感謝她成為了媽媽,讓我們見識到生命的可能性;感謝金門水試所長期支持協會的海上調查行動;感謝金門的好友們願意與協會共同看日出找海豚;感謝協會的調查志工群願意跟著我們繼續瘋狂;感謝支持協會的捐款者讓我們能持續在金門調查;感謝金門的海一直保護著這隻特別的白海豚。最後,世界海豚日的今天,歡迎留言祝福她!」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有這種感動的新聞,可以多報導一點,讓我們社會多點關心與關愛」、「真的是奇蹟,希望都能一直好好的,太替他們開心了」、「真是難得的紀錄!超感動的相遇紀錄!雖然上顎不見了,還是努力活下去,希望未來繼續好好活著」、「祝福可愛白海豚們自在幸福、平安健康。」
凱米過後突一片白 珊瑚白化擴及澎湖吉貝嶼
地球暖化,海洋高溫拉警報,全球各地紛傳珊瑚白化災情,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中旬指出,從2023年2月起,全球已超過54個國家與地區確定發生珊瑚白化,且擴及大西洋、太平洋跟印度洋,澎湖吉貝嶼在歷經凱米颱風過後,潮間帶軸孔珊瑚也是突然一片白化。珊瑚礁是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系統,也是許多國家的觀光資源,珊瑚提供共生藻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質及提供保護,共生藻提供珊瑚養分,彼此為互利共生。珊瑚白化便是珊瑚共生體對於逆境的生理反應,雖還不等於珊瑚死亡,但當持續接觸高溫等逆境,珊瑚共生體超過生理極限,就會陸續死亡。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預計8月中與中研院團隊對澎湖南、北海與內海及東邊等幾處代表性地點調查,重新記錄珊瑚受影響區域及程度,屆時澎湖珊瑚白化狀況就能有較全面和具體量化數據。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指出,凱米颱風來襲前2周,連日海水持續高溫,讓澎湖海域好幾個測站水溫不分晝夜和漲退潮都罕見維持在攝氏30度以上,沒有回降的波動,那時就已經造成台灣其他地方不少海域珊瑚有白化現象,但澎湖或許得天獨厚,否則按照凱米颱風來襲前那幾周連續高溫,早就白化了。謝恆毅表示,凱米颱風過後水溫雖降了2度,吉貝嶼一帶的軸孔珊瑚有可能已在臨界狀態,經凱米擾動發生暫時性的白化,最好的狀況是在水溫回降後,珊瑚又重新跟共生藻建立共生關係,宿主珊瑚就可在最短時間恢復正常。
凱米颱風釀災 漁產損失近5億!農業部公告4縣市漁產業全品項現金救助
凱米颱風襲台,多縣市災情嚴重,農業部統計,各縣市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共21億8287萬9000元,其中漁產損失4億9683萬元。農業部28日公告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及屏東縣市的漁產業全品項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以減輕受災漁民負擔。此外,也提供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免息半年措施,全力協助漁民災後復養復建。農業部漁業署表示,凱米颱風造成中南部各地養殖漁業災情,災損金額不斷增加,截至28日止,養殖漁業損失估計近5億元,漁業署28日上午邀集縣市政府及水試所等召開災損專家會議認定,第1批次公告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及屏東縣的魚塭養殖,包含文蛤(含工作魚)、石斑、鰻魚及其他養殖魚種、牡蠣養殖,包含平掛式、插篊式、浮筏式、延繩垂下式、棚架垂下式等品項,另因各地區養殖品項及設施不同,彰化縣、高雄市、澎湖縣等縣市政府在積水消退及實際瞭解後,請水試所配合縣市政府積極勘查並將依勘查情形,公告列入現金救助與低利貸款災損地區與項目。至於天災貸款,漁業署表示,已宣布「農業天災貸款半年免息措施」,免息期間自今年8月1日起至明年1月底止,新舊貸款均免息,舊貸免申請,新貸核准後即適用,且於半年免息期間,均免收保證手續費。漁業署補充,將請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與邀集學者專家組成技術服務團,協助災後復養工作,加強技術輔導,指導養殖場衛生管理、疾病檢診及疾病預防等,加速進行勘災及提供受災漁民復養技術服務。
熱浪來襲!平均海水溫度上升催生 澎湖海域變「水母羹」
澎湖海域連日來傳出大量水母成群出沒,像一鍋「水母羹」,讓人看了觸目驚心。農業部水試所專家提醒民眾,在虎井、鎖港、貓嶼大量出現的水母,可能是無毒櫛水母或毒性較弱的海月水母(缽水母),若是毒性較強的箱水母,民眾就要小心躲避。地球像發燒般炎熱,使得海水溫度也居高不下,連帶導致水母大量增生。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指出,今年尚未有颱風來襲,持續吹南風的情況下,將水母帶往內海,加上長期高溫,平均海水溫度由30度上升為32度,加速水母分裂繁衍,才會密集性出現。澎湖馬公觀音亭海域最早傳出下水晨泳的泳客無一倖免被水母螫傷,前晚在虎井、鎖港海域都分別有海洋保育志工、夜釣小管業者發現海面滿滿水母,就像一鍋「水母羹」,更有浮潛業者眼見經營海域出現水母,只能忍痛直接退費暫停活動。執行夜間違法漁撈查緝群組任務的海洋保育志工陳盡川前晚在虎井海域潛水,守夜待命暨夜間海洋生態觀察時,便遇到成千上萬的小水母而「身陷水母羹中」,還好沒有被螫傷的痛感。陳盡川說,應該是遇上無毒的水母,但夜間在水燈照射下更加明顯,光看就嚇人,對於有密集恐懼症的民眾而言,恐怕會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專家說,水母在盛夏大量出現是自然現象,因為本身游泳能力差,所以成群漂流;不過,部分品種帶有毒素,接觸到皮膚就會像被電到一樣,可能造成不適,呼籲大家多注意。專家同時也提醒,被水母螫傷的傷口不要搓揉,以免狀況更嚴重,一般處理採取傷口消毒,嚴重時必須就醫,接受鎮痛和抗過敏藥物治療。
台南沿海養殖蚵大量「爆殼」死亡損失4億 專家22日赴現場勘查原因
近日,台南南區、安平區與安南區外海浮棚式養殖蚵傳出大量「爆殼」死亡。據台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表示,今年申報養殖數量超過8000棚,卻有高達1/4傳出「爆殼」情形,讓蚵農損失慘重,由於爆殼原因不明,22日將邀水試所醫師等專家到場採樣檢測,找出爆殼原因。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南浮棚式養殖蚵集中在南區、安平區、安南區,每年3月至6月為收成期。近日,南區多名蚵農出海巡視、收成,驚見大串大串的養殖蚵「爆殼」,蚵殼裡面都無蚵,收穫量不到往常一半,讓蚵農欲哭無淚。有蚵農說,近年本土蚵受進口蚵衝擊,又遇上爆殼,生計雪上加霜;有蚵農細數自家蚵死一半、隔壁的死了3分之1,有蚵農提到,多年前曾因周邊疏濬,造成蚵大量死亡,但今年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爆殼仍不清楚。南市區漁會表示,目前外海養殖蚵遭遇大量爆殼異常死亡情形,漁會正在清查相關原因,也已邀集水試所、漁業署等相關單位22日到場調查原因。南市區漁會總幹事林鈺昕向媒體表示,今年申報蚵架養殖逾8000棚,年產值約16億,以目前統計爆殼數量來看,初估損失高達4億,損失慘重,希望能向中央爭取專案貸款補助,助蚵農度過難關。
澎湖漁民釣獲50公斤大耳 釣線拉不動還以為「中地球」 這金額賣出
澎湖漁民19日一早和友人駕船出海在馬公港外海釣,意外釣獲1尾重達50公斤、俗稱大耳的中華馬加鰆。由於大耳的力道大到拉不動,漁民初還以為是「中地球」(魚鉤勾到礁岩),後來經一番混戰,才讓他釣上來,並以市價每公斤2000元賣出,意外發了小財。釣到這尾大耳的漁民阿勳,是昨日上午在馬公港外的四角嶼和雞籠嶼間延繩釣。在上午10至11時間,眼看都沒什麼動靜,正想要返航時,突然間見釣鉤一沉中餌了,但又拉不回來,起初還以為是「中地球」。阿勳說,但見釣線又一直出去,於是趕緊開船追,就這樣折騰了一陣子,等到釣線有鬆些回來,想說獵物大概也筋疲力盡了,才和朋友兩人一起拉回釣線,直到快露出水面時,赫見是條大魚身影,還以為是鯊魚,但後來看到頭尖尖的,才確認是比人高的大耳。阿勳指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使用巴隆和白帶魚等活魚作餌,沒想到就釣到這大魚,懷疑是因天氣壞才跑進來馬公港外礁石避風浪吃餌。不過,50公斤重的大耳還不算大。澎湖過去就有漁船捕獲重達74公斤的大耳紀錄,前年也有捕獲身長230公分、重量達77公斤的大耳紀錄。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表示,大耳體長可達200公分以上、體重100多公斤。而在澎湖海域出現的鰆魚家族,依市價由高而低排列主要以「台灣馬加鰆」(俗稱「白北(腹)仔」)、「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和「中華馬加鰆」(俗稱「大耳」)為主,其中大耳之名由來,就是牠的兩側胸鰭大大圓圓的像是耳朵模樣。
日8月排放核汙水…首批秋刀魚抵台 農業部:將儘速公布「採驗結果」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於8月底中午起開始排放核汙水到太平洋,引發外界對海鮮食用產生疑慮,其中在北太平洋捕撈秋刀魚的台灣遠洋漁船業者更是首當其衝。如今隨著首艘秋刀魚漁船已返抵高雄小港漁港,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今(25日)也對此表示,將陸續針對抵台的秋刀魚逐批檢查,並將結果儘速對外公告。立院經濟委員會今審查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關於農業部及所屬單位預算部分,陳駿季列席報告並備質詢。會前陳駿季接受媒體聯訪時,也回應日本排放核汙水的影響。他解釋,早在日本福島核電廠發生事故以來,國內就組成專案小組,從水域監測到漁獲量都有進行有效監測,範圍包括北太平洋海域與國內鄰近海域。陳駿季也指出,截至目前為止,所有檢測的漁獲物與水質,都在安全標準之內,沒有異樣。尤其在日本公布氚廢水排放措施後,政府也進行跨部會分工,農業部的職權就是會確保漁民權益與國人食用魚的安全。至於近日到港的秋刀魚,陳駿季則表示,將採取逐批採驗,並進行相關檢測,所有檢測結果也會盡快在漁業署網站公布,請消費者安心。而上個月水試所也已派船到北太平洋漁場進行水域與漁獲取樣,相關檢測都在安全規範,以現階段的數據來看,民眾可以安心食用魚產品。
日本今排放第2批核廢水…東電:連續排放也安全 核安會回應了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今(5日)啟動第2批含氚福島核廢水排放,預計排放7800噸並耗時17天。東電表示,該批核廢水經排放前檢測,氚濃度低於安全標準值,即使連續排放也能確保安全;我核安會則指出,嚴密掌握日本第2次排放動態及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測數據,以及持續透過跨部會平台因應。東電9月21日的第2批核廢水放射性核種分析指出,氚以外核種濃度與標準值上限之比值總和為0.25,符合小於1判定值;IAEA於22日公布的報告也指分析具高可信度、數據沒高於日本管制限制。東電4日再確認經1200噸海水兌1噸處理水稀釋後,氚濃度每噸約63至87貝克,遠低於日本國家安全標準40分之1每公升1500貝克要求;5日確認天氣及海象後,於當地時間上午10點20分開始排放,其排放總量與第1批相同。東電表示,自首批廢水8月24日至9月11日排放以來,每天都經目視、設備方式確認,排放後定檢也沒發現問題;第2批則有多個機構對核電廠周圍海域海水、魚類進行監測,其中與環境省每日、每週檢測一次,跟水產廳每週4次公布魚類檢測結果。(圖/翻攝自核安會)但即使有IAEA與科學數據背書,以及所有核電廠都會排放含氚核廢水、部分電廠核廢水氚濃度遠高於日本福島核廢水,但太平洋國家對人類首次有7級核災核廢水排放海洋有疑慮。我核安會就指出,將持續嚴密掌握動態、數據,並透過跨部會平台採取相關配套因應。核安會表示,第1批排放的最外圍(氚濃度為背景的千萬分之一)目前已擴散至日本本州東部海域,氚濃度影響為安全的綠燈,且遠低於背景變動範圍,對環境輻射影響可忽略。農業部水試所2日已完成北太平洋公海的秋刀魚漁場海水與漁獲取樣,完成分析後將公開在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另目前每日預報已納入第2批排放的日本源頭資訊,綜合評估排放至今擴散影響。核安會指出,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增設「跨部會輻射監測整合儀表板」、「一周擴散預報概述」及「排放資訊即時看」,提供最新監測動態資訊,並與農業部、衛福部、海委會持續嚴密監控,對漁產、日本進口食品、海水及環境生態樣品取樣檢測,迄今均無輻射異常。
日本排核廢水憂漁獲被汙染 漁民嗆中央無作為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於昨日中午12時進行福島第一核電廠核汙水排海作業,引發日本、韓國各地民眾示威反彈,國內漁民更怒批,都說沒問題,連日本漁民都反對了,不然請日本人先吃吃看啊!政府必須和漁民說明核汙水的排放可能造成的影響,未來漁獲若受到汙染,水產品價格將會崩盤,到時再怎麼補償都於事無補,建議應成立跨國的專家小組,但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具體回應。全國漁會總幹事林啓滄表示,業界極力反對日本核汙水排海,但昨天已排放,後續希望中央政府監控整個水域、海域影響程度、水質有無變化,也應適度公開資訊,讓消費者、漁業界安心。蘇澳區漁會理事長蔡源龍表示,日本開始排放核汙水,不能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說沒問題就沒問題,連日本漁民都反對了。更別說台灣的漁民現在只有「害怕」,呼籲漁業署農業部、外交部等積極出面替漁民發聲,要編列嚴格檢測魚貨是否受汙染的預算,否則百姓人心惶惶不敢買魚吃,將嚴重影響漁民生計。台北漁產公司董事長鄭世維認為,日本排放核汙水恐影響海洋生態,漁民及消費者難免都會擔憂,台灣各大魚市場並無精密儀器可檢測,加上早上批發時間匆促,沒有時間等待檢驗報告,呼籲漁業署與專家、學者合作,推出一套管控機制從源頭加強檢視、把關。對此,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對任何影響水產品安全衛生的作為都不樂見,漁業署在日本宣布排放日期的隔天就已發文外交部,要求外交部與日本政府嚴正反映台灣並不認同日本的做法。張致盛指出,福島核災後國內就一直長時間進行水產品監測,目前檢測4500多件的結果都是安全的,除了今年檢測量能會提高到3000件以上外,9月水試所的試驗船將會到北太平洋漁區採集水體和魚體樣本,建立排放前後的數據來定時比對檢測,以保障國人食安。
為期2個月!馬糞海膽下月開放採捕 放流成效差學者籲養殖
澎湖下月1日起將開放馬糞海膽採捕期2個月,由於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和水試所等單位都曾數度放流海膽苗,但澎湖海域還是每況愈下,幾乎看不到馬糞海膽蹤跡。有退休學者就建議,在海膽完全養殖技術已獲得突破下,不如就用養殖來取代放流。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養殖學系退休教授郭金泉表示,澎湖科技大學養殖學系張國亮技士在2017年就宣稱已可量化生產海膽,且首度投入海膽量產就交出3萬顆中型紫海膽與馬糞海膽亮麗成績。加上農漁局種苗繁殖場場長柯志鴻去年說明,育苗技術已趨成熟,這幾年成功育成第二代種苗,小海膽每個月可成長1公分,並已研發成功最終的精緻飼料,若將此轉給養殖戶大量飼養,後續只要考慮到相關養殖的技術和環境條件並推廣,要吃到物美價廉海膽就指日可待。馬糞海膽原名為「白棘三列海膽」,因為其生殖腺備受饕客喜愛,每年澎湖縣政府開放採捕之日,就是馬糞海膽被抄家滅族之時,也因此在濫捕下,近年產量遞減之快,價格也越來越高。澎湖縣政府2007年開始管制馬糞海膽採捕,到2018年因資源持續銳減,原訂每年3.5個月的採捕期縮減至2個月。然而因為管制措施只制定禁捕期及採捕大小,卻完全未制定採捕許可證照與總量管制、禁止採捕區域,並落實嚴格的撈捕回報及漁獲統計,尤其未能確實嚴格執法,加上消費市場炒作,在人為貪婪濫捕下,只要一開放採捕,馬上就被趕盡殺絕,甚至傳出多起民眾為採海膽而溺斃喪命的不幸事件。
雲林文蛤大量「開殼暴斃」災情慘! 漁民採收不到1成哭出來
雲林縣沿海鄉鎮文蛤傳出大量死亡災情,縣府農業處日前會勘台西鄉災情,24日已向農委會建議啟動現金救助,25日雲林縣長張麗善再前往口湖鄉勘災,發現災情非常嚴重,有漁民採收不到1成,眼見血本無歸,採收到哭出來,農業處也將建請農委會針對口湖地區文蛤災情啟動現金救助,幫助漁民度過難關。張麗善會同口湖鄉長李龍飛、鄉代會主席王溪邊、縣府農業處長魏勝德、新聞處長卓宜姿、水試所助理研究員林志訓等人到口湖地區文蛤池勘災,漁民現場採收文蛤給大家看,只見大部分文蛤都開殼暴斃,沒有開殼的用手撥開,裡面都是泥沙,明顯死亡,收成不到1成。雲林縣口湖鄉文蛤大量死亡,文蛤殼堆積如山。(圖/張朝欣攝)張麗善表示,沿海地區近期文蛤死亡原因,與極端氣候造成天氣冷熱變化劇烈、晴雨不定有極大關連,且無論大小文蛤都無法倖免,幾乎每池都全軍覆沒,沒有任何收成,是文蛤產業前所未見災損,將請農委會盡速啟動天然災害救助,予以現金救助,減少漁民損失。張麗善說,口湖鄉公所已開啟災損速報,請漁民向鄉公所通報,文蛤死亡容易出現延遲性災損,已指示農業處與農委會討論,希望能就實地養殖情況從寬認定,讓受災漁民都能獲得救助。林志訓指出,經過勘查,近期文蛤死亡與氣候變化有極大相關,請漁民多注意氣候與魚塭水質變化,如發生死亡情形,一定要將死亡文蛤徹底清除,塭水與塭底土壤全面消毒後,再重新放養。魏勝德提到,口湖鄉文蛤養殖約有1300多公頃,目前公所通報已逾380公頃受災,將發函建議中央公告天然災害救助;另台西鄉通報受災面積已逾600公頃,24日已發函建請中央公告為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地區。
文蛤暴斃逾5成災情擴大 已達天然災害救助標準
雲林沿海文蛤死亡災情擴大,平均暴斃超過5成,不少魚塭高達7、8成,甚至全軍覆沒。台西鄉公所統計全鄉養殖約1500多公頃,已申報受災魚塭有600多公頃。漁業署、水試所人員23日會勘表示,已達天然災害救助標準。雲林縣上周末出現高溫及降雨,台西鄉、口湖鄉陸續傳出文蛤死亡,縣府農業處22日勘災,漁業署、水試所23日會勘。漁民黃良安當著會勘人員的面前走入魚塭,撈起一把文蛤,10顆有8顆是開口的(死文蛤)。他表示,養殖文蛤40多年來,每年3月、6月、9月季節交替時,他都特別注意魚塭的水質、底土變化,所以在細心防範下,他的養殖池文蛤死亡情況並不嚴重;但上個月下雨後,他的文蛤池也出現暴斃,還愈來愈嚴重,目前死亡量已達7、8成。漁民王碧麗也說,她放養1公頃的文蛤,今年全軍覆沒,損失上百萬元。台西鄉民代表陳文求指出,不只即將收成的文蛤死亡嚴重,連文蛤苗也傳出災情。水試所台西試驗場助理研究員林志訓認為,此次文蛤死亡原因主要是氣侯變化,氣溫高造成魚塭有機物分解加速,梅雨不如預期,水質惡化雪上加霜;此外,強降雨後,魚塭水質鹽度降低也會造成文蛤死亡,極端氣候衝擊下,養殖環境越來越惡化。縣府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表示,經縣府會勘2天確認台西損失超過2成後,23日已函文農委會建議啟動天然災害救助。
高溫豪雨致災 台西文蛤已8成死亡、暴斃逾600公頃
雲林沿海文蛤死亡災情擴大,平均暴斃超過5成,不少達7、8成,有些魚塭全軍覆沒。台西鄉公所統計全鄉養殖約1500多公頃,已申報受災魚塭有600多公頃。漁業署、水試所人員23日會勘,水試所人員表示,已達天然災害救助標準。雲林縣上周末出現高溫及降雨,台西鄉、口湖鄉陸續傳出文蛤死亡,縣府農業處22日勘災,漁業署、水試所今日會勘。漁民黃良安當著會勘人員的面前走入魚塭,撈起一把文蛤,10顆有8顆是開口的(死亡)。(圖/中國時報記者周麗蘭攝)漁民黃良安當著會勘人員的面前走入魚塭,撈起一把文蛤,10顆有8顆是開口的(死亡)。他表示,養殖文蛤40多年來,每年3月、6月、9月季節交替時,他都特別注意魚塭的水質、底土變化,所以在細心防範下,他的養殖池死亡情況不嚴重,但上月下雨後,他的文蛤池也出現暴斃,也且愈來愈嚴重,目前死亡量已達7、8成。文蛤在池裡暴斃,撈起來只有殼。(圖/中國時報記者周麗蘭攝)漁民王碧麗表示,她放養1公頃文蛤,今年全軍覆沒,損失上百萬元。台西鄉民代表陳文求指出,不只即將收成的文蛤死亡嚴重,今年連文蛤苗也傳出災情。水試所台西試驗場助理研究員林志訓表示,本次文蛤死亡原因主要是氣侯變化,氣溫高造成魚塭有機物分解加速,梅雨不如預期,水質惡化雪上加霜;此外,強降雨後,魚塭水質鹽度降低也會造成文蛤死亡,極端氣候衝擊下,養殖環境越來越惡化。
食安連環爆2/越南牡蠣更毒!A肝病毒重金屬全都有 「混充本土」長期攝取恐致癌
越南牡蠣頻頻出包!除了A肝病毒,更被驗出致癌物無機砷,且超標5.4倍!越南牡蠣一斤比國產便宜20~30元,近年來進口量暴增20倍,已佔進口9成,也直接壓縮本土產量,例如受害最深的台南便減產5成。由於不需標示產地,因此部分不肖業者便將越南牡蠣「混充本土」銷售到市面上,長期攝取恐增加罹癌機率,蚵農表示進口、本土牡蠣難以分辨,建議從邊境時就要註明進口牡蠣產地,同時嚴格查驗,才能保障消費者食安權益。根據食藥署資料,今年1月以來,共輸入1142公噸的越南牡蠣,計有624批,其中2批被檢驗出重金屬「無機砷」超標,依照「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無機砷上限為0.5 mg/kg,而超標的2批越南牡蠣分別為2.7mg/kg、1.3mg/kg,等於超標5.4倍、2.6倍。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表示,2018年至今,有19批越南牡蠣不合格,其中諾羅病毒14件、重金屬4件、A肝病毒1件。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則表示,根據近兩年統計,越南牡蠣曾檢出重金屬鎘超標,此次檢出無機砷超標為近兩年首見。根據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資料顯示,砷是一種廣泛存在地殼中的自然元素。在大自然中,砷與氧、氯和硫形成無機砷化合物。在動物和植物體內的砷,和碳與氫形成有機砷化合物。其中無機砷毒性較強,會形成慢性中毒。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on Cancer,,IARC)已確認無機砷是人類致癌物,許多研究指出長期攝入無機砷可能導致皮膚癌、肝癌、肺癌,也會影響孩童智商發展與孕婦肚中胎兒健康,患者可能會皮膚暗沉,手掌、腳底與軀幹長出小型的繭或疣。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暨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曾受訪表示,牡蠣被檢出無機砷可能是因為飼養環境不佳,牡蠣成長過程中吸收累積有關。人體長期攝取砷會累積在骨頭,恐危害骨髓造血及免疫系統,建議不要吃超標食品。越南牡蠣短短6年進口量暴增20倍,也壓縮到本土牡蠣的生存空間,圖為嘉義縣東石鄉蚵農工作畫面。(圖/CTWANT資料照)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資料,越南牡蠣從2017年進口150公噸,到2022年成長到3023公噸,短短6年暴增20倍,在進口牡蠣中占比高達9成,主要就是因價格低廉,一斤比本土牡蠣便宜20~30元,也嚴重影響本土牡蠣產量。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全國第三大牡蠣產地的台南,牡蠣年產量自106年到110年,從年產4,266公噸銳減至2,144公噸,減產50%,年產值也從近8億元減少到為3億元。然而大量越南進口牡蠣進入市場卻沒有加以標示產地,一般民眾根本難以分辨所購買產品來源,嘉義縣東石鄉自產自銷蚵農陳宏聰曾受訪指出,東石、布袋沿海養出來的本土牡蠣,每到冬季便因東北季風而產量減少,中盤商就會進口越南牡蠣來混充,流向消費市場、小吃店。陳宏聰認為,政府除推行國內牡蠣產銷履歷及QRcode溯源,更應從進口端嚴格把關,提高進口牡蠣檢驗的量能,要標明產地,才能和台灣本產有所區別,讓消費者能擇優選購。越南牡蠣為何頻頻出包?熟悉海鮮市場的業者透露,主要是水源遭受汙染,因為越南並沒有嚴格稽查工廠廢水的處理,因此導致水源污染嚴重,因此才會有A肝病毒、重金屬鎘與無機砷的問題。食藥署回應,行政院的食品安全辦公室有召集農委會、衛福部針對標示部分,啟動市售牡蠣產地標示的聯合稽查專案,目前並沒有發現越南牡蠣混臺灣牡蠣的情形,未來會繼續督導業者落實。水試所目前有一套多重元素分析資料庫,若清楚標示為台灣牡蠣,百分之百不會判斷為進口,這可作為行政單位未來溯源管理的依據,藉檢測方法分辨進口和國產牡蠣。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牡蠣最厲害的就是鋅含量很高,而鋅是300種以上酵素的構成要素,可促進生長、神經發育、維持正常的免疫及生殖系統,與調節內分泌功能。如果對牡蠣有疑慮,可改吃淡菜、紅蟳、板腱牛肉,或是一些堅果種子如南瓜子、奇亞籽、白芝麻等,同樣含有豐富的鋅。
常見文蛤被誤會是「日本人」多年 一查DNA發現竟是台灣原生種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針對文蛤DNA鑑定,發現台灣市場隨處可買的養殖文蛤,竟然並非過去認知從日治時期飲靜的日本麗文蛤,而是台灣原生、未被描述過的新品種,3月也正式在國際期刊發表論點並命名為「台灣文蛤」。這也讓插畫家「怪奇事物所」畫了一張文蛤照,俏皮建議公家機關或企業集團,以後不要再拿黑熊、石虎當吉祥物了,「台灣蛤不只貼近庶民生活,也更符合台灣精神」。平常常吃常見的文蛤,結果是台灣原生種。(圖/報系資料照)水產試驗所指出,過去文蛤在台灣的名錄中記載為麗文蛤、中華文蛤、普通文蛤等,但這些都是被錯誤鑑定的「台灣文蛤」。相關研究確定台灣文蛤並非麗文蛤,而是台灣原生種,並在今年3月底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Molluscan Research中,命名為「台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水試所經DNA鑑定確認,台灣文蛤與麗文蛤的DNA序列相差9.53%,與中華文蛤也相差7.59%。並針對其他相似種進行調查與研究,確認「台灣文蛤」主要分布於台灣與大陸南部沿海;中華文蛤分布於大陸沿岸;麗文蛤分布於日本和韓國;普通文蛤則只分布於東南亞。這樣驚人的發現讓插畫家「怪奇事物所」表示,這震驚程度已然超越「你親生老爸另有其人」,而是「恁蛤仔咧你根本不是人(黑猩猩和人類的DNA 只差 1%)」,他也議公家機關或企業集團,以後不要再拿黑熊、石虎當吉祥物了,「台灣蛤不只貼近庶民生活,也更符合台灣精神」。
軍演擾魚群?漁民狂捕50條地震魚嚇傻直呼沒看過 專家給答案了
台東縣成功漁港魚商指稱,有漁民1次捕獲近50尾俗稱地震魚的皇帶魚,總重量達400餘公斤,地方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是日前天花蓮地震影響,也有人推測是中國大陸可能在海底演習,造成地震魚受驚擾,不過,水產試驗所東部中心主任何源興表示,應該是漁民技術獨到。成功鎮阿春新鮮魚貨的王俞文說,該漁船是小船、不是定置漁網,捕到的地震魚最大尾19公斤、小尾約7公斤,過去一般漁船每次出海能捕到1尾就不錯,3尾已很少見,沒有想到這次能夠捕到近50尾,就連80歲父親也說「從來沒有看過」。小鎮對此議論紛紛,有人推測是地震的影響,也有人懷疑是否對岸在海底軍演,造成魚群受驚擾。不過,水試所東部中心主任何源興表示,這是花蓮地區某漁民以延繩釣法釣得,該漁民對於釣皇帶魚有獨特技法,也能掌握魚的棲息地,才能1次釣到這麼多。
「像恐龍的鯊魚」台東被捕獲 好心魚販標下野放、真面目曝光
台東縣成功鎮漁民捕獲1尾「長得像恐龍的鯊魚」,經水試所人員鑑定,是已列入IUCN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波口鱟頭鱝 」,這尾罕見大魚在新港漁港拍賣市場由魚販陳文榮標購,陳文榮說,並不是每條鯊魚都要殺來吃,難得這條大魚還活著,將予以野放。新港漁港「漁隆1號」在成功外海活捉1尾重36公斤、長約1米的大魚,今天在漁市場拍賣,由魚販陳文榮以近3000元標購,陳文榮說,過去標到的鯊魚多數都已死亡, 發現這尾大魚還「活跳跳」很開心,先將牠安置在池裡,等牠穩定後,再予以野放,讓牠重回大海的懷抱。被形容為「長得像恐龍的鯊魚」,經水試所東部中心鑑定,中文名稱為「波口鱟頭鱝」,俗名為「飯匙鯊」,雖然名字中有「鯊」,卻是魟魚的近親,IUCN在2019年已列入紅色名錄中極危的物種。在台灣的沿近海偶可捕獲,但是並不多見。據悉,波口鱟頭鱝主要吃螃蟹、貝類,頭部前圓而寬闊,魚體背面為藍黑色、有白色圓斑,長像十分獨特,個性溫馴,是大型水族館中餵食秀的動物明星。
我水試所創全球首例 完成黑喉人工繁殖紀錄
由於我國沿近海漁獲量大幅減少,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近年執行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不僅已蒐集近20物種外,更開全球先例完成黑䱛的繁殖。水試所透露,俗稱黑喉的黑䱛具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目前市價每台斤約新台幣1000元。水試所表示,我國沿近海漁業漁獲量在民國69年達最高峰40.82萬公噸後逐年減少,102年僅餘37%為15.26萬公噸,近3年維持在16-18萬公噸的水平。在農委會支持下,水試所結合漁撈與養殖領域人力,並藉漁民的協助,針對消費需求高,但資源量明顯下降或地方有個別需求之物種進行種原蒐集,期透過人工繁殖與種苗放流手段增裕資源。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圖右)參訪水試所,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圖左)向他說明復育計畫。(圖/中國時報記者張志康攝)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透過水試所的研究,可以讓國內的沿近海漁業資源不虞匱乏,還有機會將其中高經濟價值的物種轉為養殖,水試所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目前水試所分別針對大洋性、陸棚性及定棲性等不同物種進行蒐集,包括俗稱紅喉的赤鯥、俗稱黑喉的黑䱛、日本馬頭魚、馬糞海膽等。其中,黑喉在水試所努力下,成功孵化魚苗,創下全球首次成功人工繁殖紀錄,希望2至3年,可以成為種魚。水試所強調,在行政院與農委會經費支持下,該所3艘試驗船(含2艘汰換)與3處種原庫新造(建)工程將於2024年陸續完工驗收,搭配既有1艘試驗船與3處種原庫,逐一突破與建立各標的物種的種原取得與繁殖技術,在適當的地點放流適當的物種,同時運用該所開發之人工海藻床復育技術,進行放流物種的中間育成,提高放流效率,有效增裕我國沿近海漁業資源,滿足國人的消費需求。
冬天太熱惹禍?台西文蛤暴斃 漁民採收驚見全開口損百萬
台西鄉近日傳出文蛤暴斃情況,有些魚塭零星死亡,有些幾乎整池暴斃,養殖戶質疑是氣候異常造成,水產試驗所人員今(9日)下午會勘推測,今年冬天氣候異常持續高溫,池中有機物過多又遇池水高溫,造成底土惡化,導致文蛤缺氧暴斃。台西鄉民代表陳文求指出,這幾天陸續接到文蛤養殖戶反應快採收的文蛤發生開口暴斃情況,情況越來越嚴重,林姓漁民的4.5公頃文蛤池原訂12月底收成,不料文蛤幾乎全開口,全軍覆沒損失600萬、700萬元。陳文求表示,今年冬天氣候十分異常,11月底突然改吹南風,接著連續幾天入夜起霧,後來就發生文蛤死亡情況,不只台西鄉,彰化縣、台南市也有類似情況,盼相關單位協助找出原因,若是因氣候異常造成,希望啟動相關救助機制。水試所9日派員前往會勘指出,冬季是文蛤成長的最佳時節,養殖戶會保握時間加強用料,但今年氣候異常,入冬後仍維持高溫,氣象局資籵顯示11月28日、29日,台西鄉還高溫31度,研判池中有機物過多又遇高溫,造成底土惡化,導致文蛤缺氧暴斃。雲林縣府農業處表示,下周將邀集相關單位勘災,協助養殖戶爭取天然災害救助。
水試所「金門海岸四季之美-海洋天空游」 即日起開放電話報名
本縣水試所訂於111年9月25日(日) 上午10時至下午5時辦理「金門四季之美-海洋天空游」海洋環境教育活動,此活動課程期望藉由講堂的海洋物理-風與浪的原理解說,使參與的學員感受海洋的風與浪產生的金門獨特海洋資源及人文文化。並藉由親子協力彩繪手作海洋生物造型風箏,增近親子交流互動。戶外教學將帶領學員至海濱潮間帶,實際觀察海洋物理環境及生態資源現況,並由放飛風箏活動感受海洋季風的力量。期望學員藉由瞭解海洋資源及親近海洋活動,建立保護海洋、永續使用海洋資源及永續文化傳承的觀念及態度。活動內容包括室內講堂、手作活動及戶外教學等豐富的內容。 活動報名相關資訊自即日起開始受理,參加對象以親子關係之成人及國小之中高年級生為主(以一位成人搭配一至二名兒童為限),報名人數20人。相關活動流程及說明請登錄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j8qnHtQVqEgRJzsE6,本次活動皆為免費,相關活動經費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洋保育教育推廣計畫」補助。 因應新型冠狀肺炎的防疫措施,本次活動講師及工作人員均施打完三劑新冠疫苗;活動當天謝絕旁聽,凡參加者需佩戴口罩,進入活動場地前將測量體溫並進行酒精消毒,如有身體不適或體溫超過37.5度,請在家休息勿前往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