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補充
」 中暑 喝水 高溫 熱傷害 熱衰竭別疏忽!腸病毒仍處疫情高點 專業醫提醒注意「孩童4症狀」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曾於1日表示,目前腸病毒就診人數已創下近5年來同期新高,推估疫情要到11月中旬才會脫離流行期。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也發文表示,近期診間內都是許多確診腸病毒的兒童,胡皓淳醫師也表示,如果小孩有出現「4大症狀」的話,千萬不要輕忽,應該要盡速帶小孩就醫。胡皓淳醫師近日在FB粉絲團發文表示,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發燒。患者的體溫可能輕易升到38度,甚至39度。這種發燒通常發生在感染的早期,是腸病毒的第一個信號,尤其在兒童中更為顯著。如果孩子突然出現發燒症狀,應儘快前往診所或醫院進行檢查。此外,喉嚨痛和口腔潰瘍也是腸病毒的常見症狀。感染腸病毒後,喉嚨會感到疼痛,並且口腔內部常常出現小的潰瘍,這些潰瘍會讓患者在進食或飲水時感到疼痛,特別是食用酸性或辛辣食物時疼痛更加劇烈。這些口腔潰瘍有時還會擴散到喉嚨和嘴唇,造成極大的不適。如果孩子無故地食慾不振,也很可能是因為腸病毒引起的口腔疼痛。腸病毒還會導致皮疹,這種皮疹通常會出現在手掌、腳底和臀部等部位,有些人會感到搔癢或出現紅腫。皮疹的形狀和顏色因人而異,有時會形成小的水泡,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影響日常活動。如果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皮疹,應及時帶他們去看醫生,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最後,腸病毒也可能引起胃腸道的症狀,如腹瀉和嘔吐。這些症狀通常會在發燒和其他症狀之後出現,腹瀉可能持續數天,並伴隨著腹痛和不適。嘔吐也常見,這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食慾和水分攝取,可能導致脫水的情況。因此,如果孩子出現腹瀉或嘔吐的情況,家長應格外注意孩子的水分補充,並及時尋求醫療協助。胡醫師強調,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對這些腸病毒症狀保持高度警惕。老師們如果在班級中發現有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該儘快通知家長,並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腸病毒對於兒童的影響較大,而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是減少症狀對孩子造成困擾的最好方式。家長們也應該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特別是在開學季節,病毒傳播的風險較高的時候,保持對症狀的敏感性非常重要。
91歲阿北外出失聯!龍潭警地毯式搜索 發現他倒草叢「全身泥」
桃園市龍潭區10日上午11時許發生一起失蹤案件,1名91歲黃姓老翁一早獨自外出後便音訊全無,其妻察覺不對勁焦急到警局報案求助,員警先安撫好老婦情緒後,隨即派遣警力展開搜索行動,直到天色漸黑最終在老翁住家約3公里外的雜草叢尋獲,他滿身泥濘經送醫治療後幸無大礙。警方表示,聖亭派出所員警10日上午11時許接獲民眾通報,她指稱丈夫一早外出後直到中午遲遲未返家,副所長傅錫城、警員曾建凱及胡安愷受理後,立即調閱監視器畫面追查,結果發現老翁走入一處產業道路,由於當時因天色逐漸變暗,再加上此處多為雜草叢生的田地,員警迅速展開地毯式搜尋老翁。警方說明,最終順利尋獲老翁,員警發現他倒臥在距離住家約3公里外的菜園旁雜草堆中,老翁眼神呆滯疑因驚恐無法說話,且有脫水現象,警方立即將他攙扶並提供水分補充,隨後交由救護車送醫治療,事後老翁並無大礙,其家屬頻頻向警方即時援助與熱心照護表達感激。
熱危害恐造成腎臟受傷! 醫曝「三多三少」預防方法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這些人都是熱危害高危險族群 應特別留意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高溫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 嚴重恐造成腎損傷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謝至同補充,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分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日常「三多三少」 降低熱傷害對健康危害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8月熱傷害716人送醫「比去年多6成」 醫示警:恐致急性腎衰竭
天氣炎熱,高溫頻頻破紀錄,8月份因為熱傷害送醫就有716人,比去年同期8月增加超過6成。對此,醫師警告,腎臟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即時治療,會傷害腎臟功能,甚至演變成嚴重的急性腎衰竭。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總共有716人因熱傷害送醫,比去年8月的442人,增加了61%,其中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的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的影響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說明,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恐造成腎臟損傷。謝至同指出,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熱傷害症狀大多類似,像是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昏迷。至於哪些是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而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也有風險,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注意。謝至同提醒,炎熱天氣下,除了應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外,也可以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夏季結石病號「增5倍」 醫揭真相:水分補充不足
國內健保資料庫的統計,7到9月是腎結石的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更是冬天的3到5倍。醫師提醒,每日飲水量建議在1500cc至3000cc,尤其夏天水分流失較多,建議須增加喝水量,肉不要過量吃,也不要吃太鹹,腎結石更要定期健檢,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說法,台灣人口約有8%到10%有結石,分析其成因,有一半是先天體質問題,另外一半是後天因素,包含水喝得少、汗流得多,尿液濃度高讓一些結晶容易沉澱變成結石,飲食方面,習慣使用高鹽食物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何承勳表示,由於夏日氣溫高流汗多,水分若攝取不足易導致排尿減少,是結石的好發季節,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月至9月為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到5倍,腎臟結石常見症狀包含括腰痛、側腰痛、下腹痛等疼痛,若石頭塞住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甚至有包含血尿和尿路感染等。另外,新光醫院泌尿科醫師盧昱成指出,治療的方式依照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之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的治療方式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健保給付體外震波碎石術,每次的結石廓清率70%至80%;但當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的治療效果有限,常需多次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且可能因結石碎片造成輸尿管阻塞。至於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則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會於腰側開約1公分切口,以利內視鏡穿過體表進入腎臟,需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微創手術方式,使用「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搭配雷射將結石擊碎,可以處理小至中尺寸的結石,屬於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但需要自費。
中暑也有分種類 專業中醫提醒「4類人」不建議刮痧
目前外面的溫度一天比一天高,讓不少在戶外的人都倍感難受,許多民眾也都是想盡辦法的窩在室內吹著冷氣。但有中醫師表示,傳統觀念中認為高溫高濕的氣候特徵讓人容易中暑,但中暑其實有陰陽之分,一直待在冷氣房也很容易種陰暑,而且陰暑與陽暑的處理方式也都不同。另外在於孕婦、年老體虛等4類人,就算中暑了也不能用刮痧來處理。昌盛堂中醫診所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詳細解釋中暑的種類與處理方式。文章中提到,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兩種。多數人認知的中暑屬於「陽暑」,即在戶外勞動或運動時,受高溫侵襲且水分補充不足所致;如果你是戶外活動愛好者,特別容易中「陽暑」。陽暑的成因是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而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常見於廚師、軍警、農夫、建築工人和運動員等人群。其症狀包括體溫升高、不出汗、口渴、鼻息灼熱、呼吸急促、噁心嘔吐、無力倦怠、頭暈頭痛等,嚴重者可能出現神智不清、暈倒和休克等熱衰竭狀況,需緊急送醫。處置陽暑的方法是立即降低體溫和補充水分,將中暑者移至陰涼處休息,解開衣物幫助排汗,飲用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打點滴。中醫認為夏季屬「火」,臟腑對應「心」,過度流汗會消耗心氣心血,導致中暑症狀,因此夏天應避免過度流汗,可以多食用當季瓜果如苦瓜和西瓜,苦瓜有良好的降火效果,而西瓜有「天然白虎湯」之稱,是補水退熱的天然食材。也可飲用綠豆薏仁湯、酸梅湯等,清熱利濕又能生津止渴。而對於民間常用刮痧來治療中暑,文章中也提到,刮痧能疏通氣血瘀滯,讓熱氣排出,中醫的確會使用刮痧來治療陽暑,但刮痧後應補充水分。另外在於過度虛弱、孕婦、年老體虛者與皮膚有傷口或發炎者不適合刮痧。另一種而「陰暑」則多見於常待在室內、經常吹冷氣或喝冰飲的人,因身體無法適應冷熱溫差變化,導致排汗和散熱不良。不同的中暑成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了解兩者的區別非常重要,否則可能會加重身體負擔。文章中提到,陰暑多見於脾胃虛弱、體內濕氣重的人群,症狀類似感冒,如頭痛、頭暈、嘔吐,伴隨身體悶熱、排汗不暢、食欲不振等。與陽暑不同的是,陰暑不建議刮痧,也應避免冰品和寒涼飲料,應該選用熱稀粥、四神湯、冬瓜薑絲湯等調理脾胃、排除體內濕氣的湯品。陰暑與「濕溫病」相似,常因飲食不節、脾胃濕熱所致,平時應清淡飲食,多運動以排除濕邪,避免劇烈溫差引發中暑。
桃園女車主愛犬反鎖車內!警用臂盾一擊救援 2汪汪急探頭呼吸
桃園市1位女車主,近日誤將2隻愛犬反鎖在車內,因沒有備用鑰匙,情急之下報警求助,南竹派出所警員吳其峰和魏義庭迅速趕赴現場,目睹愛犬在密閉車廂內逐漸行動遲緩、呼吸微弱,經過車主同意後,警員展開一場緊急救援行動,最終成功將狗狗救出。事情發生在蘆竹區某大樓地下室,警方接獲報案後,吳其峰和魏義庭2員警到達現場,警方趕抵時發現車窗緊閉,內部沒有通風,2隻愛犬因高溫和缺氧已經無法正常活動。車主見狀焦急萬分,表示可以破窗救狗,並請求選擇較便宜的,右後乘客位玻璃窗進行破壞,員警首先使用警棍進行敲擊,然而十餘下敲擊均無法打破車窗,隨後改用榔頭繼續敲擊,但依然未能成功破窗。眼見情況緊急,2名警員靈機一動,決定使用警用臂盾,吳其峰立即用臂盾的尖銳面對車窗進行一擊,瞬間將車窗玻璃擊破,迅速打開車門,順利將兩隻愛犬救出,並清除現場玻璃碎片。車主對警員的熱心協助深表感激,稱讚2人的機智和快速反應,挽救愛犬的生命,經過短暫的休息和水分補充,2隻愛犬恢復活力,車主緊緊握住警員的手表示感謝。蘆竹分局長林鼎泰也藉此機會呼籲廣大市民,天氣日漸炎熱,切勿將寵物或孩子單獨留在密閉車廂內,以免發生危險,若遇到車輛反鎖或其他緊急情況,應立即撥打119或110報案,請求專業救援,避免悲劇發生。
多喝水也要會喝水!營養師曝4關鍵時機 揭喝水5大好處
「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是真的!水不僅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對於維持身體的生理機能有很大的作用,只要身體內有足夠的水分,就可以減少許多疾病的發生,對此,營養師劉雅惠表示,水是代謝的基礎,人體每天的水量需要達到每公斤體重的30至50毫升,不僅能幫助抑制食慾、減少飲料次數,還具有排除廢物等益處。營養師劉雅惠1月29日於臉書粉絲專頁「營養師Emma」發文指出,由於人體有70%是水組成的,因此每個人每天的水量必需要達到每公斤體重的30至50毫升,倘若出現水分不足時,體內的第一個感覺是口渴,而除了口渴外,肌膚乾燥、便秘、肥胖等問題也將會隨之出現。不僅水分補充的量需足夠,喝水的時機要相當重要,劉雅惠分享,其實喝水的4個小妙招不困難,只要每天起床後先喝1杯水,吃三餐前喝1杯水、每次上完廁所後喝1杯水及運動前中後也喝1杯水,利用分段式的補充水分方式,除了喝的健康,也能喝對時機。許多人都明白喝水對於維持身體的生理機能有很大的作用,但卻好似沒有真正了解到底實際會帶給人們哪些好處,劉雅惠提到,適當的補充水分不僅能夠抑制食慾、避免便秘、減少攝取含糖飲料的次數、幫助人體排出一些不需要的廢物,更能夠幫助燃脂,而在多喝水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默默減重,除了替自己打造一個更健康的身體,也讓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能擁有足夠的營養。營養師劉雅惠1月29日於臉書粉絲專頁「營養師Emma」發文指出,人體除了要適時的補充足夠的水分,補充水分的時機也是關鍵。(圖/翻攝自營養師Emma臉書粉絲專頁)
農曆新年人潮多 攜帶寵物外出務必使用牽繩、注意毛小孩水分補充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不少民眾會藉著假期期間,帶著心愛的毛孩一起在家歡喜過年,或四處安排走春行程。因為每個毛孩的個性和需求都不同,飼主必須要多加留意,才能與寵物開心過好年!避免寵物外出緊張走失 務必使用項圈及牽繩獸醫團隊創辦人林瑋真獸醫師表示,貓犬聽覺敏銳,過年的鞭炮,容易讓牠們受到驚嚇,嚴重可能出現精神緊張、甚至不願意吃飯的狀況。因此過年期間特別需要準備一個安全的小空間,讓貓犬可以躲藏,並在裡面準備熟悉的毯子、小玩具等,幫助安撫貓犬。如果貓犬過於敏感又無法遠離刺激時,林瑋真醫師提醒飼主可以跟獸醫師詢問能舒緩情緒的營養配方或藥物。同樣的,如果要帶毛孩出門,建議在外出籠中放置毛孩熟悉的玩具或毯子,來安定牠們的情緒。且外出務必使用項圈、牽繩、外出籠等,以免寵物太興奮跑遠而走失,更需要確保毛孩隨時都有補充水分與安靜的休息空間。寵物食品選擇 應注意的品質及規範過年是人們大快朵頤的時刻,謝明瑞獸醫師表示,有些飼主會為了貓犬特別準備充滿新意、形狀名稱都擬人化的年節點心。飼主選擇時不要被這些產品的新奇包裝吸引,應該要注意產品營養成分是否符合美國飼料管理協會(AAFCO)或歐洲寵物食品工業聯合會(FEDIAF)、國際標準組織(ISO)的食品品質及安全規範,以及選擇有提供明確聯繫方式的負責廠商。謝明瑞獸醫師也提醒飼主,飲食太快轉換,吃平時不吃的食物乃至人類餐桌上的東西,都可能導致腸胃道不舒服,甚至造成腸胃炎、胰臟炎、嘔吐、腹痛等狀況。知名寵物食品總經理張堇琪表示,如果過年希望寵物同歡,最好的選擇,是適口性好的貓犬專用濕糧,不但維持營養均衡,也能補充水分。林郁玟醫師提醒,過年期間,大多數獸醫院及診所都會休診,如果貓犬有長期服用藥物的需求,請務必提早請獸醫師開立備用藥品,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建議飼主在過年前,事先確認有營業的獸醫院及診所資訊,當突發狀況發生時,才能盡速前往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2024春節期間營業動物醫院一覽表。建議飼主儲存連結,以備不時之需 。過年期間營業動物醫院一覽表:https://www.royalcanin.com/tw/about-us/news/veterinary-clinics-open-during-cny
老翁便秘想到「用手挖」 致死率9成以上壞死症找上門嚇壞他
南投1名72歲老翁長期排便不順,竟突發奇想,想要「用摳的試試看」,怎料不僅沒有順利排便,反倒因細菌感染引發「佛尼爾氏壞死症」,差點連「命根子」都要切除才能保命,所幸最後治療效果良好,也讓老翁嚇得表示「以後不敢亂挖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指出,現代人因久坐、負重、生活作息不正常、心理壓力大、缺乏運動、水分補充不足以及高纖維食物攝取不足等問題,常會引起便秘,而便祕通常會有排便困難或解不乾淨的感覺。林敬淳醫師也分享1則病例,他表示南投有名72歲老翁,因年紀較大,腸胃蠕動功能差,因此長期受便秘所苦,平時靠軟便劑幫助排便。但日前便秘加劇,他竟突發奇想,以為可以用手將糞便摳出來,沒想到不僅沒順利幫助排便,肛門周圍的肌肉反而感覺「痛痛的」,不過老翁卻以為是痔瘡發作而不以為意,直到幾天後症狀仍未改善,老翁才到醫院就醫。醫生檢查時在外觀沒發現異狀,因此先開藥讓老翁返家觀察,但2天後老翁卻因症狀加劇再度就醫。這時老翁不僅肛門周圍出現紅腫,紅腫區域甚至沿著筋膜一路延伸到陰囊、會陰、前腹壁等部位。醫生立即安排老翁接受電腦斷層及手指內診,最後確認老翁因細菌感染,引發壞死性筋膜炎,這種情況也稱為「佛尼爾氏壞死症」。佛尼爾氏壞死症是屬於十分嚴重的急症之一,若不緊急執行清創手術,死亡率高達9成以上,即使患者已接受治療,死亡率仍有20%至30%。林敬淳醫師也提醒,佛尼爾氏壞死症發作快速,致死率高,任何小傷口都不能掉以輕心。糖尿病患,或是免疫力低下等高危險族群,一旦發現肛門周圍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的症狀,就要盡速至醫院就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而南投這名72歲的老翁,手術過程十分順利,他也在經過醫療團隊盡心照料下,於住院20多天後順利出院。經過20幾天的驚魂記後,老翁仍心有餘悸地向醫生表示「我以後再也不敢亂挖了!」
適時補充水分預脫水! 不只開水,營養師揭「這些食物」也能補水
台灣高溫炎熱的天氣令人容易流汗,身體的水分流失速度也會增加,水分能幫助維持體溫、消化、新陳代謝以及激活體內的化學反應,適當的水分攝取有助於提高能量水平,改善皮膚狀態,並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攝取充足水分 日常標準一次看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秀如表示,每日每人建議的基本需水量為「體重x30cc」,如5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的水分攝取量至少要1500cc。建議每隔1至2小時飲用一杯水,以確保身體始終保持適當的水分水平,運動或戶外活動大量流汗者,記得要額外補充水分,建議每隔15分鐘額外補充150cc水分。這些食物也含水分 善用料理方式也能補水除了適時的水分補充,也可透過飲食來補充水分,選擇水分豐富的蔬果,能有效維持水分平衡,如多汁的西瓜、哈密瓜、葡萄和梨子,以及多種蔬菜,如清爽的青瓜、多汁的番茄和營養豐富的甘藍,都是理想的選擇。此外,也可嘗試涼拌食料理,如涼拌麵、涼拌海鮮或涼拌豆腐,這些食物不僅帶來水分,在酷暑的夏日,也是一份美味清爽的菜餚。張秀如分享,善用湯品補充水分,清淡的蔬菜湯、滋補的雞湯或清爽的豆腐湯,不僅能夠提供水分,還有助於補充鈉和礦物質,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或是自製果汁與冰沙,選擇無糖或少糖的選項,不僅提供水分,還能增添多種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口渴就要立刻喝水 時刻留意尿液顏色除了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張秀如提醒,感到口渴時就要立即喝水,同時要注意尿液顏色,淡黃色的尿液意味著水分攝取良好。另外,也要注意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可能導致脫水,最好的水分補充仍為開水,若要喝飲品以無糖茶或果汁為佳,每日攝取足夠水分,有助身體機能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每天喝水不到500毫升視力變差 醫:缺水致眼睛曲度變化
人體一般含水量為7成,隨著年紀會慢慢減少,到了老年,身體將剩下約5成5左右的含水量,人體每個器官都是含水的,若長期缺水,對身體的破壞將會是全面性的。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健康好生活》表示,一名55歲的患者每3個月會回診一次,這名患者主要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腎功能偏差,某次這名患者在第1個月就回診,患者表示,在午餐過後總是昏沉想睡,就像得了重感冒,還伴隨著全身肌肉痠痛、記憶力以及視力變差。患者表示,眼睛已尋求眼科醫師的幫助,但診斷結果為正常,而患者的視力貌似又會恢復正常,於是洪永祥幫助他進行抽血、驗尿檢查,發現這名患者三高、尿酸、腎功能都惡化,尿液甚至為極度濃縮。經調查,患者1天喝不到500毫升的水量,下午會飲用咖啡,而咖啡會造成利尿,加重此名患者的缺水狀況。洪永祥表示,患者之所以會視力變差,是因為缺水導致眼睛曲度變化,視力短暫改變。洪永祥建議患者,將咖啡替換成500毫升的水,患者聽取建議後表示,自從水分補充足後,肌肉痠痛、大腦記憶、嗜睡都得到改善,像重感冒的症狀都消失了。洪永祥提醒,急性腎功能衰退的患者,腎臟只要水分充足,腎絲球的過濾率就會進步,所以適時補充水分很重要。
激烈運動後竟出現血尿? 醫:小心橫紋肌溶解症
疫情解封又迎接暑假,許多人奔向爬山、游泳或戶外運動,或是勤跑健身房鍛鍊體態與健康。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提醒,適度運動對於控制體重、增進心肺功能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幫助,但若運動過於劇烈,超過肌肉的負荷,就有可能在運動後因為肌肉受傷,導致尿液變紅,甚至尿量減少等狀況,此時的小便變紅褐色不一定是真的血尿,很可能是得了「橫紋肌溶解症」。什麼是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症是肌肉受傷、壞死後造成發炎的一系列症候群。受傷的區域會疼痛、 僵硬、無力、腫脹,尤其近端大塊的肌肉如肩膀、上臂、大腿等更容易發生。除了肌肉的症狀外,也會有許多代謝的廢物跟發炎的物質被釋放到血液中,受傷的肌肉會釋出大量的肌球蛋白,這些肌球蛋白經過腎臟排出到尿液中,使尿液呈現暗紅或褐色,造成腎臟的損傷,發炎過程中水分會滯留在組織中,讓身體缺水的狀況更為嚴重,而使腎功能進一步惡化。橫紋肌溶解症也會造成電解質的異常,肌肉細胞中的鉀跟磷離子被釋放到血液中造成高血鉀、高血磷,鈣離子會沉積在組織而造成低血鈣,這些電解質的變化跟發炎反應會進一步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為什麼會得到橫紋肌溶解症? 曾柏榮說明,過度的運動是造成橫紋肌溶解症常見的原因之一,運動強度過高、時間過長都可能造成肌肉的損傷,尤其炎炎夏日,若水分補充不足、熱無法排出,造成熱衰竭、中暑等,更會加重肌肉受傷的風險。除了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外,車禍、跌倒、撞擊等外傷也可能直接傷害肌肉造成橫紋肌溶解症。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藥物、毒物、感染、甲狀腺疾病或發炎性肌肉病變等。4招預防橫紋肌溶解症 避免過度的運動造成肌肉損傷,運動前需要足夠的熱身安排訓練計畫時應衡量自身體能狀況,勿從事強度過高的運動運動時需要多補充水分,並注意肌肉的症狀、適度休息如果運動後出現相關症狀則盡速就醫檢查 運動是很好的生活習慣,適度的運動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運動強度越強、時間越久就對身體越好,如果讓肌肉受傷,甚至到橫紋肌溶解症的程度反而對身體有害,所以運動要適度、水分要充足才能真正強身健體。 原文出處:夏天運動後血尿? 小心橫紋肌溶解症
烈日工作狂喝「1飲料」…他尿顏色變深、體溫高達38度 醫示警:別輕忽
最近天氣實在太熱,千萬要多補充水分,尤其是長時間在戶外活動的朋友。腎臟科醫師林軒任指出,大量流汗加上水分補充不足可能會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嚴重時會神智不清、失去知覺,甚至還有病人出現 「可樂尿」,可是有生命危險的,千萬不能輕忽。林軒任在粉專《引人入腎・林軒任醫師》提醒,這幾天台灣就像烤蕃薯一樣,溫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每次碰到這種悶熱的天氣,門診就會遇到大量流汗加上水分補充不足,而導致熱衰竭、熱中暑,甚至橫紋肌溶解症的病人;橫紋肌溶解症可能使人處於體溫升高、嘔吐腹瀉,嚴重時會神智不清、失去知覺,甚至全身性抽搐,之前甚至還有病人出現 「可樂尿」,可是有生命危險的。林軒任舉例,曾碰過一名40歲病患,其每天頂著烈日在工地工作,口渴時僅以能量飲料舒緩疲勞,日前工作到一半,感到全身痠痛、異常疲憊、尿液顏色變深,結果發現體溫竟高達38度,緊急送醫,抽血發現肌酸磷酸脢指數極高,確診為熱衰竭併橫紋肌溶解症,所幸點滴注射治療3天後,順利脫離險境。林軒任指出,患者抽血報告顯示肌酸磷酸脢(CPK)高達7000 IU/L(正常值約38-174 IU/L),血液及尿液更出現大量肌球蛋白,且腎臟功能指數飆升,腎臟指數中的肌酸酐指數2.7mg/dl(正常值約0.5-1.3 mg/dl),若無及時治療,除了可能造成多重器官傷害外,更恐需緊急透析,或有致命危機。林軒任表示,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民眾,往往為了解渴和提神,沒有正確補充水分,僅選擇飲用能量飲料,因其大多添加酒精和咖啡因成份,若單一過度飲用,可能引發噁心嘔吐、腎衰竭、橫紋肌溶解、肝臟受損、心律不整等症狀,通常建議一日攝取量不超過120毫升,以免服用過量而對身體造成危害。
天熱易中暑!「藥物」也會增加中暑可能 服用5類藥建議諮詢醫師、藥師
天氣漸漸炎熱,而台灣的夏季又濕又熱,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會產生中暑、熱傷害。此外,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指出,事實上有5類藥物可能會增加中暑風險,建議民眾可以諮詢醫師或藥師,並進行相應的預防措施。5類藥物增加中暑風險 利尿劑、降血壓藥等都在列太陽露臉天氣晴朗,許多人喜歡趁這時候從事戶外活動,不過隨著氣溫上升,中暑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民眾在外活動、工作時,要留意補充水分,並應盡量選擇在一天之中較涼爽的時間外出。不過除此之外,民眾或許不知道,有些藥物事實上也有增加中暑風險的可能,因此藥物的使用上也要特別留意。食藥署表示,有5種特定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增加中暑的風險,包含:部分治療偏頭痛及過敏的藥物:會促進血管收縮,進而影響流汗的散熱作用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會抑制腺體分泌、減少流汗,例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組織胺等乙型受體阻斷劑: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疾病的乙型受體阻斷劑,會影響皮膚血流,降低散熱功能利尿劑:可能會增加脫水的風險甲狀腺補充劑:可能會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量產生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使用上述藥物,切勿自行調整或停用藥物,應諮詢醫師或藥師,並進行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保持足夠的水分補充、維持室內通風以及做好防曬等。中暑高危險群要注意 補充水分、適當休息而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除了服用藥物者外,嬰幼兒、65歲以上的長者、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等,都是容易因高溫造成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天氣逐漸炎熱,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有中暑情形產生,在濕熱的環境下或是從事過於劇烈的活動時,都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並且適當的休息、散熱,減少中暑產生的機會。資料來源:藥博士正藥說-天氣開始轉熱!但竟有藥物可能增加中暑風險?
清涼劑可助降溫? 中暑急救5步驟一次看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對熱愛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而言,是個期待已久的季節,但隨著氣溫上升,中暑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食藥署提醒,使用清涼劑可以幫助降溫,但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等急救5步驟,才能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說明,中暑是由於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無法正常散熱,再加上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的狀況。面對中暑患者,掌握以下急救5步驟能夠降低中暑帶來的死亡風險:1、陰涼: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2、脫衣:鬆開衣物以幫助通風3、散熱:於皮膚灑水、扇風幫助降溫,可使用冰袋至於頸部、腋窩或鼠蹊部4、喝水:補充含鹽分或含電解質的冷開水,不要使用純水。若患者意識不清,則應避免飲水5、送醫:盡快送醫使用特定藥物副作用 可能增加中暑風險!部分治療偏頭痛及過敏的藥物會促進血管收縮,進而影響流汗的散熱作用。而一些藥物具有抗膽鹼作用,會抑制腺體分泌、減少流汗,例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組織胺。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臟疾病的乙型受體阻斷劑會影響皮膚血流,降低散熱功能利尿劑的使用可能增加脫水的風險甲狀腺補充劑則可能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量產生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在使用上述可能增加中暑風險的藥物,可以諮詢醫師或藥師,並進行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保持足夠的水分補充、維持室內通風以及做好防曬等,切勿自行調整或停用藥物。使用清涼劑是否可以幫助降溫呢?市售清涼劑多是添加冬綠油、薄荷醇或樟腦等成分,這些成分能夠刺激人體感覺受器,將訊號傳遞至大腦,進而產生涼爽的感覺。不過這些成分對皮膚血管的影響略有不同:冬綠油及薄荷醇能夠促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有助於降低皮膚溫度。樟腦用於皮膚則會使血管收縮,減少血流量,通常用於緩解皮膚紅腫、灼熱。因此,若希望透過清涼劑來幫助降溫,食藥署建議選擇含冬綠油或薄荷醇成分的產品較為合適。不過使用清涼劑並不是中暑時的首要處理方法。及時透過冷水擦拭皮膚、留意水分補充,以及選擇在一天之中較涼爽的時間外出,其實就能夠有效幫助降低體溫。
喝起來甜甜卻「鈉」麼鹹!醫師曝超商5地雷 喝太多恐尿結石
你喝的甜不只是甜!泌尿科醫師陳鈺昕在臉書發文指出,喝飲料也可能鈉超標,而超商常見的運動飲料、果菜汁、酸梅湯、楊桃汁與可可,都是鈉含量偏高的飲品,小心喝多了造成身體負擔。陳鈺昕表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公克的鹽,但國民健康局統計發現,國人成年男性每天平均攝取4580毫克鈉,超出建議攝取量1.9倍,成年女性也超過1.5倍。而鈉含量超標可能導致水腫、增加腎臟負擔與尿路結石風險。因此,除了吃要小心鈉超標,喝也要注意以下喝起來不鹹、鈉含量卻不容忽視的「鈉含量刺客」:1.運動飲料2.果菜汁鮮榨果菜汁通常沒有鈉含量過高問題,但市售飲料有時為增添風味加入鈉,建議購買時確認營養成分3.酸梅湯4.楊桃汁與酸梅湯一樣製作原料為醃漬物,本身鈉含量就偏高5.可可也出現在高草酸飲料的危險名單陳鈺昕提醒,若攝取過量的鈉可不是「多喝水解決」這麼簡單,因為人體每日能排出的鈉含量有限,建議遵循以下3守則,從根本減少鈉攝取:1. 少喝加工飲料,以水作為主要水分補充來源2. 少喝火鍋湯底3. 減少使用調味料、醬料,品嚐食物原味
氣溫飆高別再吃冰淇淋消暑! 營養師曝「解熱、防中暑飲食妙招」
氣溫持續飆高,各式消暑聖品及冰品陸續上市,民眾常冰飲料下肚而覺得清涼暢快。只是冰品及涼飲真的能解身體的熱及渴嗎?吃冰淇淋無法散熱 且易致體內濕氣堆積樂生療養院營養室蘇嘉華主任表示,吃冰只會讓身體更加燥熱,像冰淇淋是由牛奶、奶油、糖等原料製成,含有不少脂肪,而食物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會讓身體進行消化作用時,造成體溫上升,因此吃冰淇淋的降溫,只是暫時的、而不能讓身體真正散熱。另外,有些人在吃清冰時,會加糖漿、煉乳、水果等,甚至再來份聖代冰品大餐、大快朵頤,這時除了冰的寒性外,搭配冰品的佐料與水果的大量糖分,容易導致體內濕氣堆積,晚上吃更容易熱量堆積,造成肥胖。這些中暑常被誤認感冒 嚴重恐致命蘇嘉華營養師解釋,戶外勞動或運動者受高溫侵襲且水分補充不足時,會讓體熱不易排出體外,造成中暑,嚴重會高燒昏迷、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而從高溫室外突然進入低溫涼爽的冷氣房,也會造成體表面的毛細孔、微血管急速收縮,導致體內熱氣出不來,而有頭痛、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的中暑,這類狀況常被認為是疲勞或感冒而輕忽。白開水為主攝取來源 吃冰最好在這時因此,優先以白開水為攝取來源,並避免利尿的咖啡因飲品、多熱量的含糖或運動飲料;分段補充每次150-200CC為佳。而大熱天吃些冰品是可以的,但量不能太多,並盡可能在正中午11點至16點的時候吃,且切忌空腹吃,最好是飯後1小時再吃,避免冷熱食物交錯刺激腸胃不適,切記適量適時、不要過量。降低身體燥熱感 這些涼感食物有幫助要降低身體的燥熱感,蘇嘉華營養師分享,可攝取涼感的食物,如綠豆、紅豆、仙草、愛玉、或黑豆水、本土無糖青草茶、西式甜菊薄荷茶、中式桑葉麥冬菊花茶及枸杞蕎麥茶等飲品;適量的水梨、蓮霧、西瓜、楊桃、香瓜及奇異果等水果也可補充因熱所消耗的體力恢復疲勞,但體質偏寒、懷孕婦女及需要控制血糖的朋友不宜吃多。
端午節前後腸病毒來勢洶洶 中醫師曝「驅毒避邪法」降感染風險
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上升,已高於2017年以來的同期。而農曆五月初五為一年一度端午節,端午前後,由於氣候愈加悶熱潮濕,也是腸病毒等許多濕熱疫病蠢蠢欲動的時節,中醫因此發展出一套驅毒避邪的方法。腸病毒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 5歲以下較易感染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表示,中醫認為腸病毒屬於溫病疫癘,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侵犯人體而發病。感染腸病毒雖然可能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腹痛、腹瀉,但比例並不高;腸病毒的「腸」,是代表此類病毒經由「腸道」感染,大多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播,故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而腸病毒一般潛伏期約3至5天,最常出現的症狀反而是咽喉痛、發燒,甚至合併口腔黏膜、牙齦、舌頭以及手腳掌出現水泡潰瘍等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症之典型特徵。最容易感染腸病毒的年齡層落在5歲以下小朋友,同時這階段也需特別留意腸病毒重症的出現。中醫採清熱、解毒治療 緩解不適、縮短療程莊照宇總醫師指出,針對腸病毒的治療,中醫常採用「瀉脾清熱、解毒透疹」的治療原則,初期發燒、咽喉紅痛,選擇銀翹散合麻杏甘石湯;若咽喉腫痛明顯,影響進食吞嚥,可改為普濟消毒飲,配合外用的吹喉散,以有效縮短病程,避免小朋友脫水或營養失衡;針對口咽及手足部的水泡,若合併腹悶脹、胃口不佳,則可用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氣散,酌加薏仁、茯苓、桑白皮化水濕,以及銀花、牡丹皮、清血熱。若小朋友原先有癲癇、熱性痙攣病史,甚至處方可提前加入鉤藤、燈心草等清心肝鬱熱,穩定神經系統。做好腸胃保健、增強免疫力 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腸病毒的預防方面,由於酒精對腸病毒無效,因此,莊照宇總醫師建議,洗手、戴口罩,甚至用漂白水做居家消毒,預防效果會更佳。由於腸病毒經由腸道感染繁殖,故平素加強腸胃道的免疫防護很是重要,在中藥保健茶飲方面,可選擇金銀花、連翹、藿香、扁豆、薄荷等解熱毒化腸胃濕氣;並配合穴道按摩,如合谷、曲池、魚際、神門、陰陵泉等通暢身體循環;飲食方面,也要盡量少食用烤、炸、辣、甜食等高熱量食物,並配合適當運動與水分補充,方能有助於免疫力提升,降低腸病毒感染與傳播的風險。
「瑪娃走了」周六起多雲到晴 明部分地區仍需小心陣雨
瑪娃颱風帶來大雨後就快速離去,並在6月1日凌晨2時轉為輕颱,雖趨於緩和,並解除了大雨特報,但明(2)日北部地區仍短暫雨後多雲,花東有局部陣雨,而午後中南部山區也需提防短暫雷陣雨。中央氣象局指出,周六(6/3)至下周一(6/5)各地將恢復成多雲到晴的好天氣,高溫也將上看3字頭。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明日颱風遠離、水氣減少,除了北部、花東、中南部山區外,估其他地區會是多雲到晴的好天氣,而氣溫則普遍回暖,北部及東半部將達31至33度,中南部更可到35度以上,攜帶雨具的同時,也應多注意防曬及水分補充。此外,今晚至明早南部沿海空曠地區、恆春半島、基隆北海岸等將有8至9級強陣風,恆春半島沿海及馬祖更可能有長浪出現,要特別留意安全。未來一周天氣會相對穩定,周六至下周一各地為多雲到晴,而周二(6/6)和周三(6/7)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將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地區及其他山區也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直至下周五(6/9)水氣逐漸增加,南部及東南部地區會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午後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