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鈉
」貨車翻覆!貨物遭村民哄搶一空 肯亞政府示警:那是化學毒物
肯亞奈羅比(Nairobi)近期發生一起車禍事件,一輛貨車因為車禍的關係而翻覆,結果車上的貨品被附近的居民哄搶一空。為此,肯亞政府特別發出警告,希望民眾能把這些貨品歸還回來,因為這些失竊的貨品是劇毒化學物「氰化鈉」,肯亞政府擔憂有民眾因為不熟悉化學品而中毒。根據《BBC》報導指出,這輛貨車是在肯亞奈羅比-納庫魯(Nairobi-Nakuru)高速公路上翻覆,貨車翻覆後,後方乘載的貨品就被附近的居民哄搶一空。而肯亞政府在得知遭居民哄搶的貨品是氰化鈉後,隨即因為車禍現場的氰化鈉外洩情況發出警告,不僅呼籲民眾避開車禍現場,更要求任何有發現貨品的人,可直接向就近的警局報案。肯亞衛生部表示,氰化鈉只能由穿戴防護裝備的人員處理,並警告民眾不要接觸這些白色顆粒狀物質,該化學品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且在環境中持續時間超長,甚至會在食物鏈中積累,對生態系統造成長期影響。據了解,氰化鈉的用途十分廣泛,包括熏蒸、從礦石中提取金銀以及化學製造。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U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的資料顯示,氰化鈉對人體的危害極大,會影響人體對氧氣的吸收,導致迅速死亡。如果人類不慎接觸的話,會產生頭痛、頭暈、呼吸急促、噁心、嘔吐和痙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死亡。
河豚神經毒素「氰化鈉千倍」中毒致死率6成 專家教2招預防
南投縣仁愛鄉26日有人吃河豚發生中毒意外,釀1死8中毒。對此,毒物專家招名威表示,「中毒事件屢見不鮮,真的很讓我心驚驚。」,他也教2招預防。南投縣衛生局也說,民眾應避免食用河豚。招名威在臉書發文,「日本美食這麼多,唯獨河豚料理一直是我望之卻步的美食,畢竟,中毒事件屢見不鮮,真的很讓我心驚驚。河豚毒素是名為Tetrodotoxin的化合物,不是網傳的氰化鈉,別搞錯了!」招名威說,「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強度與痲痺性貝毒相當,約為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具耐熱性,加熱並無法將毒素破壞,所以無論生吃或熟食河豚肉,都會中毒!」回顧過往的河豚中毒案件,招名威說,「多因不明瞭自己吃的是河豚,或吃到其他非河豚但卻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而台灣河豚有30多種,肝臟跟卵巢毒性最高,雖然有些河豚肉沒毒,但是內臟可能有毒,料理時會汙染到肉,「加工業者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誤把台灣產河豚製成香魚片,常常造成食物中毒事件。」招名威強調,「中毒症狀還是以攝入的劑量為標準,中毒症狀大多是在食後3小時內,通常是10~45分鐘產生。主要以影響神經系統為主,常見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劑量高、嚴重時則可能導致複視、無法發聲、瞳孔擴大、眼肌無力、抽搐、血壓下降繼而肌肉鬆弛、橫膈膜運動停止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約為61%,很高!」招名威說,「但麻煩的是,由於無解毒劑,因此也只能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對於嘔吐嚴重的患者,補充足夠的體液及電解質。如未產生呼吸衰竭,比較不會造成死亡,但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最後,如何預防?盡量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也避免食用內臟部位,能事先預防方才能減少中毒的機率。」至於要怎麼預防?招名威說,「盡量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也避免食用內臟部位,能事先預防方才能減少中毒的機率。」南投縣政府衛生局也說,有毒河豚所含之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其潛伏期短,民眾食用河豚後約10~45分鐘即有症狀,主要為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失聲、漸進性肌肉麻痺、四肢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意識消失等,由於目前並無解毒劑,且毒素不會因加熱而失去毒性,即使河豚經過烹煮後仍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台灣水產品種類繁多,民眾可選擇無毒的魚種食用,避免食用河豚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切勿貪圖美味冒險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