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
」 新冠肺炎 病毒 氣溶膠 氣溶膠傳播 馬桶馬桶沖水病毒噴6公尺!2類人要多注意 醫曝公廁選這種最衛生
內科醫師鄭元瑜日前在YouTube頻道《健康1+1》中表示,沖馬桶所產生的細菌,飛濺範圍可達6公尺,因此建議上完廁所沖水要蓋上馬桶蓋。另外,上公共廁所時,最好是選擇坐式馬桶,如只有蹲式馬桶,建議佩戴口罩。而鄭元瑜也提醒,免疫低下者及長輩這2族群,上廁所要更注意個人衛生,以降低細菌類致病原傳染風險。內科醫師鄭元瑜日前在YouTube頻道《健康1+1》中指出,根據早期研究,廁所內有許多細菌熱點,都是藉由沖馬桶飛濺到空氣中。而每次沖馬桶所產生的細菌,飛濺範圍可達6公尺,已超過一般廁所大小,是很大的汙染範圍。鄭元瑜表示,若沖馬桶時不蓋馬桶蓋,液滴所產生的氣溶膠會像噴泉般快速往上噴濺,瞬間速度約每秒2公尺。沖水的8秒後,氣溶膠晃被輸送到馬桶上方1.5公尺的高度,懸浮在空中,時間可達20分鐘,過程中還會隨著氣流散到物體表面。鄭元瑜透露,氣溶膠要是落在潮溼物體表面,如牙刷、漱口杯等,病原體就會存活比較久。像是常見的像是常見消化道致病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可能會存活到4小時;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存活好幾天,甚至是幾個星期,廁所就會變成有利傳染疾病的條件。因此他也提醒,免疫低下者及長輩這2族群,上廁所要更注意個人衛生,以降低細菌類致病原傳染風險。另外,對於公廁要選坐式馬桶或蹲式馬桶?鄭元瑜指出,最好的選擇是坐式馬桶;如果只有蹲式,建議上廁所前要配戴口罩。
北大西洋正面臨前所未有「極端熱浪」 專家憂心「這兩區」有危險
近幾個月以來,北大西洋的海面溫度出現異常高溫的現象,更出現過幾次極端熱浪,在某些地區,水溫甚至比平時高了5度,這使得人們擔憂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專家認為珊瑚、淺水區魚類尤其危險,而在2021年,曾因一場極端的熱浪,加拿大海岸約10億隻貝類就這麼被「煮熟」了。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和使用,地球暖化污染加劇,海洋和陸地溫度也逐漸升高。根據《CNN》的報導,英國和愛爾蘭沿海在18日發生了奇怪的海洋熱浪,而自1850年有紀錄以來,今年的4月和5月創下了海洋表面溫度的最高值,5月份北大西洋的溫度就比平均高出1.25度。2020年的一項研究更指出,由於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海洋熱浪的發生頻率已增加了20倍以上。英國斯旺西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海草項目創始主任理查德(Richard Unsworth)表示,這次的大西洋熱浪更是前所未有的,更熱的水溫將會殺死魚類、珊瑚、海草、牡蠣等海洋物種。在6月初,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灣沿岸曾有數千條死魚被沖上岸,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的大規模死亡與海洋溫度上升有關,因為較暖的水能夠容納的氧氣更少。報導指出,全球變暖的效應預計今年會更甚,且由於強勁的西風能夠冷卻海洋表面,較弱的風可能使得溫度提高。特別的是,船隻運行時所需的燃料「硫」所產生的「氣溶膠」,雖然對人體健康有害,卻能藉由反射陽光來達到降溫效果,不過因為相關的污染防治法規,要求減少燃料中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也間接地助長了海洋溫度的升高。
使用加熱菸「1動作」就會釋出高毒性物質! 國健署警告:攜帶入境違法並重罰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隨著國境開放,湧現大量的出國人潮,而「加熱菸」也可能會是部分民眾的購物選項之一,國民健康署呼籲,菸害防制法自112年3月22日修正施行後,我國目前尚未有經衛生福利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核定通過之指定菸品(包括加熱式菸品)或其必要之組合元件,與電子煙一樣,皆為所禁止之產品,如旅客入境攜帶,不論數量多寡,依本法第26條規定,處新臺幣5萬元至5百萬元罰鍰,並銷毀或退運該菸品。加熱菸與傳統紙菸相同 對人體健康皆有害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加熱菸已發表資料顯示,加熱菸為菸草產品,無助於吸菸者戒菸,使用時伴隨產生含有尼古丁和有毒化學物質的氣溶膠,會讓使用者吸入,與傳統紙菸相似,對人體健康都有危害,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使用加熱器加熱 會釋出毒物質氣溶膠2019年發表於菸草控制期刊(Tobacco Control)的研究報告指出,加熱式菸品的使用溫度約在攝氏350°C以下,而其加熱器的塑膠材料部分,在加熱使用過程中,攝氏90°C左右就會釋出急毒性與高毒性物質「甲醛氰醇(formaldehyde cyanohydrin)」,這個物質即使在低濃度下,就具有高毒性;另外,加熱菸組合元件的使用方式,可能會導致使用的時間間隔縮短,因此,增加使用者對尼古丁和其他有害化學物質的攝入量。戒菸才是王道 便利安全管道一次看國民健康署為鼓勵吸菸者戒菸,並減輕戒菸者的經濟負擔,自111年5月15日起,免收戒菸輔助用藥的部分負擔費用。政府提供專業又多元的戒菸服務,包括全國約3,500家的戒菸服務醫事機構,亦可利用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由專業醫事人員協助解決戒菸的難題,重新找回健康。
洗了等於白洗!實驗曝烘手機將細菌全吹到手上
肥皂洗手後再弄乾水分能更有效預防細菌沾染,而為了響應環保,減少垃圾製造,許多公司、營業場所、公家機關等也紛紛在廁所裝上烘手機。但近期一實驗顯示,烘手機反而會透過強風將空氣中的細菌吹到手上,甚至比起自然風乾還要髒。3月25日,TikTok帳號the_lab_life1上傳了一部實驗影片,她分別於商場、電影院以及工作地點採集了烘手機強風的樣本,欲與自然風乾做比較,而經過封箱培養後發現,自然風乾的培養皿中未看見細菌產生,而其餘三者均有不少黏稠的細菌泡沫。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公廁中曾發現能透過皮膚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A型肝炎病毒、諾羅病毒等等,而沖馬桶這個舉動則會使得病原微生物以氣溶膠的形式飄散到空氣中,再加上烘手機的強風,促使細菌在空氣流動中停留更久時間。機器本身沒有問題,但烘手機會把帶有細菌的強風吹到人的手上,進而增加感染的風險。這部影片在TikTok上已達到2330萬播放量,並獲得220萬點讚和1.2萬則留言,網友驚嘆道,「這就是我為什麼從不使用烘手機」、「我都只是甩乾水自然風乾」。也有人提到自己都將水直接擦在褲子上,但實際上衣物褲子因長時間接觸空氣也都會沾染上細菌,若將濕濕的手在褲子上抹乾,也等於白洗了手,最好還是以手紙擦乾,再不濟則選擇自然風乾,以真正達到洗手消毒的效果。
學測結束 專家:進台大醫要60級分
今年大學學測昨日結束,由於數學A及數學B難易度改變,專家分析,台大醫學系申請入學一階篩選門檻要4科60級分,進台大理工學系則要55級分。不過專家也建議,大學招生缺額增多,考生若願意堅持到7月分科測驗,必有更好結果。學測前2天南部氣溫達攝氏30度,許多考生因天熱心煩氣躁,大考中心主任周兆民表示,學測通常1、2月舉行,不開冷氣;這次連電扇都沒開,主要是防疫,避免病毒氣溶膠落地。但相關做法是否通融,會再研議。另高雄市中正高中考場14日早上英文考科時,該區正義里里長劉銀連突然發出近10分鐘清潔周廣播,打亂考生心情及影響作答,不少考生步出考場時抱怨連連。劉銀連15日出面致歉表示不知正在考學測。高雄一考區試務中心表示,傳出廣播聲後,試務單位立即通知制止。升學專家藍天予表示,這次學測數學A變簡單、數學B變難,考生參加申請入學一階篩選時,如果校系採計數學A成績,則門檻比去年加2級分;若採計數學B成績,則比去年降1級分。依此原則,去年台大醫學系通過一階篩選是4科58級分,今年應會躍升到60級分;陽明交大醫學系(醫生組)今年也要60級分;其他大學自費醫牙學系,預計58級分才會通過一階篩選。藍天予說,今年不少頂大理工學系不採計國文,像台大電機系就採計英文、數A及自然等3科,預計通過一階篩選要45級分。去年台大政治系採計數學A,但今年只要數學A或數學B達均標。此外,去年台大園藝系3科共38級分就通過一階篩選,分數低到讓人傻眼,今年改變採計方式,分數應會回升。他預估,今年要通過台大理工學系一階篩選,國、英、數A及自等4科要55級分以上;清大、交大、成大要51至54級分;中央、中山、中興及中正等大學要50級分以上。但大學招生缺額太嚴重了,若考生願意考7月分科測驗,應可進到更理想校系。
學測試場悶熱沒開吊扇⋯考生寫到頭暈 大考中心回應了
112學測今(15)日進入最後一天考程,而昨日全台氣溫偏高,南部甚至溫度飆升到30度左右,考場教室內連電扇都沒開,考生大感悶熱不適,直呼作文寫到頭暈想吐。大考中心則回應,之所以不開啟吊扇或搖頭扇,在於病毒氣溶膠恐落地,不利防疫。相關做法是否通融,將會再研議。對於考場不開冷氣與電扇等問題,大考中心主任周兆民今日表示,由於學測前兩日各地氣溫偏高,大考中心也通知各考區,可視當時氣溫狀況開啟門窗,南部部分考分區也都有做到,即有開啟前後門和窗戶,維持通風。周兆民也說,大考中心辦理過去的指考、去年分科測驗及每年10月的英文聽力考試,考量到季節炎熱,所有考場都會開冷氣,且開冷氣設備都須先檢測,評估是否會發出噪音、漏水與供電情況,確保不影響考試。周兆民提到,以本屆學測而言,考生接近12萬人,由於事前設備檢驗,如此貿然開冷氣,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周兆民指出,學生對冷熱的感知也不一,夏、秋季考場開冷氣,但若考生不想吹,也可申請。但如果學測只在部分試場開冷氣,除了得承擔干擾風險,也有公平性等疑慮。至於不少學生反映為何昨日教室不能開啟電扇通風,周兆民說明,因應疫情,每次考試都會邀請公衛專家進行防疫諮詢會議,從109指考到今年度的112學測,諮詢會議均建議不開啟吊扇或搖頭扇,在於病毒氣溶膠恐落在地面,電扇氣流則容易將氣溶膠捲到空中,不利防疫。但近年氣溫變化確實較大,未來會再做適當研議。
飛利浦開啟空氣清消新紀元 白殺戰隊齊發上市
全球照明領導者昕諾飛(阿姆斯特丹歐洲證券交易所代碼:LIGHT)應用35年專業紫外燈消毒經驗,推出飛利浦UV-C空氣消毒機(大/中白殺)和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以業界齊全、可對應各類型空間需求的各機型,為商辦與民眾提供乾淨好空氣。近日全球多國極端高溫屢破歷史紀錄,台灣連日逼近40度的高溫讓人離不開冷氣房,隨著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增加,門窗緊閉的環境再加上人流所帶入、累積的病毒,讓仍不可輕忽的新冠變種病毒、以及隨之於秋冬接棒流行高峰的流感病毒等空氣中有害物質逐漸累積勢力、伺機而動。「用酒精消毒物品表面已經成為全民日常」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林應然醫師提醒,「WHO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2,氣溶膠傳播為 COVID-19 主要傳染途徑之一,而據觀察,病毒持續不斷變種,在後疫情的風險下,民眾與病毒共存已成為必然趨勢,運用紫外線消殺解決方案,降低空氣傳播的風險是阻斷疫情擴散的主要方法之一,不但很有消毒殺菌效果,也非常經濟環保」。飛利浦秉持著35年的紫外線照明經驗,透過實驗室反覆實驗和延續國外成功案例,一貫精準地為人們打造由裡到外的安心生活環境,讓消毒不再只是「表面」功夫。飛利浦倡議除了雙眼可見的物品要消毒,吐納的空氣也需要徹底清消-空氣潔淨除了仰賴傳統空氣清淨機濾的功能之外,還需要多一機UV-C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飛利浦擁有市面上超完整的空氣消毒產品線,齊備全系列機種,不論是公共或居家場域,皆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空氣消殺解決方案。飛利浦全面守護生活中的各大場域,安心的生活,就得從呼吸乾淨空氣開始。飛利浦UV-C空氣消毒機-超級大白殺,內嵌4支紫外線燈管迅速殺除空氣中細菌;移動輪設計無須固定安裝,輕易實現全領域消殺。(圖/昕諾飛Signify提供)飛利浦第一代UV-C空氣消毒機-超級大白殺,自推出以來廣受消費者喜愛,其安全高效、和人機共處的產品特點,讓各大公共場域、餐廳、辦公室、醫療場所和民眾私宅紛紛添加一機。為符合不同空間的使用需求,飛利浦持續推展適用各情境各場域之空氣消毒解決方案;新推出之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及UV-C空氣消毒機新機型種(大/中白殺)承續第一代空氣消毒機將空氣以循環方式吸入再以UV-C燈管淨化後排出之安全有效技術,並依照坪數大小和使用習慣為每一位顧客提供最貼近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的商品。單人小宅防疫神助手「小白殺」一指消除空氣中有害病菌飛利浦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承襲UV-C空氣消毒系列簡易使用、安全操作之傳統,在使用上無紫外光外洩疑慮,輕巧的桌上型大小可以讓使用者走到哪清消到哪;全新「靜音模式」更可讓使用者即使在睡夢中都不需關閉機台,靜享乾淨空氣。飛利浦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使用全程無紫外光外洩之疑慮;可人機共處之特性讓使用者不需受限使用空間與環境。(圖/昕諾飛Signify提供)三重空氣消毒機制 「中白殺」「大白殺」為各場域高品質空氣把關飛利浦空氣消毒機,延續第一代的產品優勢,推出適合家戶場域使用的「中白殺」、「大白殺」;透過結合HEPA、活性碳濾網和UV-C紫外線消毒燈三重空氣過濾和消毒機制,可以有效對空氣中有害病原體進行消毒。消費者可以依使用場地大小選擇「中白殺」或「大白殺」兩款空氣消毒機。即日起,在全台各大線上通路皆可以NTD $8,900的價格入手飛利浦紫外線空氣消毒殺菌機(小白殺),和以NTD 19,900及NTD 29,900購得飛利浦空氣消毒機(中白殺和大白殺)。透過簡單的增添一機,為居家環境及所在場域提供更安心、更有保障之乾淨空氣。
防疫神隊友!UV-C紫外線殺菌燈守護家人的健康
轉眼間新冠肺炎已肆虐全球超過2年半的時間,而台灣政府的防疫政策也逐漸由「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的潮流趨勢,全球照明領導者昕諾飛(阿姆斯特丹歐洲證券交易所代碼:LIGHT)近日針對台灣民眾之防疫態度進行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六成的受訪民眾對與病毒共存表達憂慮,更有五成以上受訪民眾表示自外返家後除了確實洗手、更換乾淨衣物外,還會以酒精清潔、擦拭外出攜帶的物品表面;另外,家中有無法接種疫苗的幼童及具有高風險因子長輩的民眾中有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對於家人需暴露於病毒威脅中感到十分憂慮。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已無法滿足防疫需求;而對於新冠肺炎可透過空氣傳播(氣溶膠),近七成的受訪民眾表達了空氣也需要經過消毒的看法。許多消費者更開始積極尋找再進一步的有效方式,以杜絕病毒的滲透入侵。飛利浦UV-C紫外線快速消殺酒精擦不到的惱人病菌飛利浦基於35年對照明的研究,使用被證實可有效滅活細菌和病毒的UV-C紫外線輻射來除滅隱藏在空間中的病菌。配備於飛利浦UV-C殺菌燈和空氣消毒機的UV-C紫外線消毒光源,經波士頓大學在病毒實驗中證實,可以在9秒內以每平方釐米5毫焦耳(mJ/cm2)的輻射劑量,成功滅活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達99%,若使用每平方厘米 22 毫焦耳輻射劑量照射25 秒,更可殺滅 99.999% 新型冠狀病毒,有效對空間物體和物件表面進行消毒殺菌。飛利浦UV-C紫外線殺菌燈系列 「銀小殺」、 「大白殺」雙殺出擊秒殺病毒,替環境中空氣及物品表面進行全面消毒殺菌。因應空間大小選擇合適機種,保護健康一把「照」小巧便於移動、變換使用位置的桌上型版本¬-飛利浦UV-C感應語音殺菌燈,暱稱「銀小殺」簡化了使用介面並加強語音提醒功能;一指啟動的直覺式設計、簡約的機身外型以及將使用者的安全放在首位的三重保護機制,確保使用者不會無意中遭受紫外線的傷害。隨時利用15-45分鐘的短暫時間展開「領域性消殺」,替環境中空氣及物品表面進行全面消毒殺菌,在空間較大的環境中,病毒清消更為困難,為了有效殺滅有害病毒,保障健康,例如各大托嬰中心、月子中心、教育機構、餐飲集團紛紛採用暱稱「大白殺」的飛利浦UV-C 空氣消毒機,而為了方便民眾辨識,飛利浦特別為此些場所製發「UV-C殺菌安心場所」標章,讓入內民眾能多一份安心。
國內車市/ VOLVO不只守護你的行車安全 淨化車室空氣連健康一同守護
PM2.5肆虐讓不少人都覺得相當痛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過敏組織統計,全球有有數億人口深受過敏、氣喘與空氣汙染影響,近年來大家也越來越注重居家空氣品質,也因此VOLVO決定要打造無毒健康車室,讓過敏體質的人也可以在移動時受到妥善保護。VOLVO一直以來都以行車安全聞名,而有關健康安全的空氣品質亦是同等重要,VOLVO汽車乘員健康評估專家 Maria Bernander 博士表示:「幫助VOLVO車主改善車室內的空氣品質,除了可以減少空污、過敏和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影響,透過研究顯示,更純淨的空氣能幫助駕駛提高注意力,專注於眼前的路況。近日VOLVO的AAC高效複合清淨科技獲得國際過敏原認證機構 Allergy Standards Limited 哮喘與過敏友好認證,能過濾空氣中高達99.9%的各類型過敏原,透過VOLVO汽車中控螢幕的APMS即時空氣品質監測,可掌握車室內過敏源的即時狀況,進而評估是否需要淨化汽車座艙內的空氣。2020年VOLVO率先導入AAC高效複合清淨科技車款於90及60系車款上,透過電濾式集塵淨化程序 (Air Ionizing Unique),讓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帶電,使微粒能被靜電纖維活性碳濾網中具靜電荷的聚丙烯纖維層補捉,達到更進階的過濾效果。VOLVO 亦透過台灣 SGS 實驗證明,AAC 高效複合清淨科技可過濾99%PM2.5懸浮微粒,更小的PM0.3可過濾98.3%,小至PM0.1~0.3的過濾效果仍高達70%,有效阻隔乘載病毒的「氣溶膠」,在呼吸品質格外重要的當下,打造清新宜人的車室環境。
中和群聚延燒!通風樓梯扶手恐散布病毒 中永和大量足跡令人心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63例確定病例,分別為56例本土個案及107例境外移入(5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36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其中較受矚目的中和某社區群聚今日新增5人,其中主要的一棟公寓共計有8名住戶確診。昨天篩檢站共計有377人採檢,其中有2例陽性個案。另有3例為匡列居隔採檢陽性個案。其中案23273、23274為同住家人;案23273為女性,40多歲,為案23274的非同住家人,3/29匡列接觸者採檢PCR陽性,Ct值16,居住地新店區。案23074為7歲男童,就讀外縣市幼兒園,3/28發燒症狀,3/29匡列接觸者採檢PCR陽性,Ct值16.8,居住地新店區。設置篩檢站之後,中和群聚再增加5名確診。(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案23184為男性,70多歲,已接種3劑疫苗,因陪同家人定期到診所,匡列為案23074的接觸者,採檢PCR陽性,Ct值17。案23183為女性,40多歲,無業,已接種3劑疫苗,因家人為案23072的接觸者,陪同前往採檢,PCR陽性,Ct值14.9。案23269也是女性,30多歲,外縣市教師,已接種3劑疫苗,3/20與案22639早餐店的足跡重疊,前往篩檢站採檢,PCR陽性,Ct值11。(圖/新北市政府提供)今天下午新北市政府也公布相關足跡,主要集中在中和、永和、南勢角等地區,包括小吃店、全聯、便利商店等等,足跡遍布相當廣。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與疫共存數位應用系列座談會,講者之一的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就以近期的本土疫情開頭,他指出,目前的疫情已走向跨縣市、跨領域的傳播,傳統靠疫調追感染源的方法已不適用,所以心態要改變、追求重症清零。陳秀熙提到,中和公寓的群聚,很大的關鍵點是因為老舊公寓沒有電梯,住戶出入的樓梯扶手、欄杆都可能造成接觸感染,所以應該要定時清消,另外,老舊通風設備也可能導致氣溶膠傳播,脫下口罩的染疫風險就會提高。(圖/新北市政府提供)
台灣終局之戰「敵人非Omicron」 醫:BA.2比普丁狠
本土疫情趨緩,不過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警告,新冠疫情還沒過去,台灣終局之戰的敵人是BA.2,不是Omicron。他甚至在圖片上方用紅字寫下斗大的標題,「BA.2比普丁狠,香港月死5000人。」潘建志在個人臉書表示,香港這一個月來,新增染疫死亡超過5000例,2月20日累計才228例,3月20日死亡總數竟然來到5401例;基因定序,香港目前100%是BA.2,香港防疫警戒分數比台灣高了3倍,2月20日時是71分,台灣只有23分,香港防疫力道比台灣大很多,而香港人戴口罩的比率,疫調隔離的認真程度,並不比台灣差,第一劑第二劑疫苗覆蓋率差不多,第三劑台灣高一點,46%VS30%。潘建志說,「比對各種數據,台灣還能守住,但香港卻大爆發的原因,我認為只有一個,因為香港疫苗打的比台灣早,抗體逐周漸漸下降保護力不夠,台灣還在3個月保護期內。」而全世界,包括歐洲和亞洲,每日新增確診數字,因為BA.2開始反轉向上增加了,這也是台灣3月19日境外移入數120例,創歷史新高的原因,台灣仍然存在著BA.2爆發的風險。潘建志示警。(圖/翻攝自臉書/潘建志)根據香港學者針對涌邨社會住宅建築群的768名個案研究,調查這波爆發源頭,潘建志指出,他們計算出來,感染病毒的人數,只要短短的1.28天就會增加一倍,也就是說,13天增加二的十次方等於1,024倍,真是太驚人的傳染力了,BA.2傳播力比Omicron高50%是真的,R0應該超過王者麻疹了。潘建志認為,只靠外出戴口罩無法避免病毒擴散,因為在住家裏,人們不會載口罩,空氣/氣溶膠會在防疫旅館或住戶大樓的空氣管道間散佈,香港學者和他一樣也認為用煙霧測試就能確認,先在家庭裡和同棟大樓傳播,居民再去別棟大樓拜訪親友串門子打麻將,進了屋子裡拿下口罩,這樣就傳開了,出門有戴口罩也避開不了,隔離匡列等NPI有其極限,疫苗非常重要。潘建志提及,葵涌邨基因定序結果,100%也都是BA.2,文章中香港學者也和他有同樣的觀點,認為疫苗保護力只有3個月期限,最後葵涌邨封了小區7天,多次全員PCR排查,才把這區的疫情控制下來,台灣目前第3劑到46%,還要再加把勁,「防疫會疲勞,但台灣人口多香港3倍,如果香港的情況在台灣發生,台灣會有多少人染疫死亡,我想都不敢想。」
「陰轉陽」案例恐是隔離時感染? 指揮中心證實曾有16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2/9)新增10例本土案例及44例境外移入,其中包含5例陰轉陽(日翊物流、點點幼兒園補習班)及5名新案例。近來頻頻出現陰轉陽確診案例,由於Omicron潛伏期短,大約2~3天就會發病,隔離後確診的數量照理不應如此高,因此有專家認為可能是隔離後到防疫旅館才確診。對此,陳時中回應,驗到確診的時間不代表就等於轉陽的時間,可能是在檢驗前3至6天就已經轉為陽性,但當時沒有PCR檢驗,或者確診者是用快篩檢測、Ct值不夠低,因此沒有檢驗出來,陳時中也認為陰轉陽人數多,只是因為目前匡列人數多,所以相對來看個案數就多。陳時中說,陰轉陽個案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Ct值低、病毒量高的案例,要去比對是否曾與早先確診的個案有時空重疊的部分,同時也要分析病毒株,如果確認是在防疫旅社內部遭到感染,才可以及早發現,並且趕緊檢視旅社內部的接觸、開門通風、間隔通風等,是否出現問題。陳時中也證實,從去年12月以來,共有8家旅館中的16人改判為本土個案,的確發生防疫旅館內感染的情況,但比例不高,指揮中心都有持續注意。這8家旅館、16例確診,分別是台北市5家7例、桃園市1家7例、新北市1家1例、高雄市1家1例。有專家建議將入境旅客依照各國疫情風險高低分流,到防疫旅館後,則可以分層或分棟檢疫。對此,陳時中表示,現在全世界都屬於第三級風險等級,沒有詳細區分各國風險,所以無法依風險分流。他進一步說,未來世界疫情若有變化,可能就會區分入境者來自低風險或高風險國家,但目前還沒考慮要區分高低風險國家。現在除了落地採檢,檢疫期間總共還做6次的PCR檢驗和快篩,採檢的頻率已經很高。感染權威黃立民醫師稍早受訪時則表示,陰轉陽個案中,確實有可能是在防疫旅館中隔離時感染到病毒,如果通風不佳又有確診個案在其中,把人關在一起的場所就成為一個感染源。黃立民認為關鍵是「氣溶膠傳染」,他提醒,若要將人放進檢疫場所,無論是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通風環境一定要理想,才能把人保護好。
本土確診+82創今年新高 醫曝「疫情高峰點」:想哭了
本土Omicron疫情不斷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2日公布國內新增82例本土個案,創下今年新高。對此,醫師潘建志在臉書PO出三大群聚確診數累積趨勢圖,並預言Omicron疫情高峰點。潘建志醫師22日發文指出,Omicron株向上「拐點」已出現,呈指數等級增加,「我多次含蓄地警示過了,這是R0 =10,空氣傳染(airborne),氣溶膠傳播(aerosol),麻疹病毒等級的威力。」潘建志表示,國外Omicron來的快去的快,「第一例出現到高峰約一個半月(之前變異株約2個月),45天左右。但住院死亡數高峰點會晚1-3星期。」不過對台灣最痛苦的是,高峰落在春節後,潘建志也無奈表示,「看到自己畫的圖我都想哭了。Omicron雖然偏輕症,但乘上確診數實在太高,住院和死亡的絕對數字很多國家創下歷史新高。」潘建志也表示「別說我製造恐慌,我才是治療恐慌症的專家」,他認為面對Omicron病毒,世界各國都遇到困境,台灣不可能輕鬆,「做為負責任的醫師網路寫手,有必要分享我的見解和知識,幫助大家保護家人,趨吉避凶,掌握情況,投資決斷。誠實地公開正確訊息,才是最有效避免恐慌的方法。」
上個廁所也會染病 醫揭「關鍵3角落」滿滿病毒…沖水前「1動作」保平安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再起,經過確診者的疫調足跡,開始有人注意到,「廁所」也是染疫的的高風險地方。但廁所到底要如何散播病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點名,「廁所,新冠病毒奔飛的場所!」提醒病毒通常窩藏在廁所的3個角落,同時提醒用完廁所後沖水,容易使病毒四處噴濺,因此他提醒,民眾到公眾場合上廁所時,沖水前最好先放下馬桶蓋再沖,比較安全。黃軒醫師以美國佛羅里達亞特蘭蒂斯大學在國際期刊「Physics of Fluids 」發表的研究指出,馬桶噴出來的顆粒,在沖水後,約有40至60%,會馬上噴出超過馬桶蓋。大力沖刷生物物質,會導致霧化現象,因此廁所中產生的生物氣溶膠含有病毒糞顆粒,尤其在廁所相對狹窄、人流密集又通風不足,也成為病毒易傳播途徑。黃軒醫師並提到,另外有研究人員針對641個不同環境採檢,發現若有確診者使用廁所時,馬桶附近的地點,都容易遭病毒汙染。他並引用相關研究數據表示,當病毒驗出呈現陽性、汙染最嚴重的物件為馬桶50%、水槽/水龍頭40%、廁所地板10%。而要防範新冠肺炎,黃軒醫師在廁所的使用上,也提出5大建議:1、儘量不要上公共廁所在社區感染大爆發中,我們都不會想去用公共廁所!記得出門前,先在家裡解決自己的排泄問題!如果出外,忽然有內急,真的忍不住,一定要遵守防疫規定。2、廁所內,持續戴上口罩你進入廁所,即使是家中廁所,你是可以戴口罩,因為從馬桶飛濺出的病毒糞顆粒,仍然可以會被自己的口罩阻擋在外,不會直接吸入鼻孔的。更何況,你真的也不知道,前面一個人的糞尿中有COVID19 病毒呢!3、請大家在沖水前,先放下馬桶蓋。基本上,這可以減少廁所內,病毒飛沫,從糞池噴出的濃度!4、廁所使用前,你也可先清潔馬桶座圈 ,因為漂浮的病毒顆粒,可能已經沉澱在馬桶座圈的表面上。5.廁所的冲水按鈕、牆壁,天花板,廁所門,門把…水龍頭等⋯⋯可能存在病毒顆粒沉積表面。記得上完廁所後,請仔細用肥皂洗手,別忘了,也要把手擦乾後,才能離開廁所。
陳時中曝N95口罩存量不足 重症醫「親授3招」證實醫療口罩效果一樣好
Omicron引爆全球新一波疫情,不少歐美專家呼籲民眾改戴防護力更好的N95或KN95口罩,造成北美口罩價格飆升。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表示,目前台灣有1,000多萬個N95口罩,直言「大家都戴會不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認為,只要用口罩固定器或在口罩兩邊打結,就能提升防護力,也會比N95囗罩更耐戴。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儘管外媒不斷報導1個醫療口罩不足以抵擋Omicron,但他認為除了改戴N95口罩,民眾也可從改善手頭上的口罩防護力做起,並透露只要幾個小技巧,就能增加防護力和提供比N95口罩更好的佩戴感。黃軒指出,實驗證實,戴「3層Layout的醫療口罩+3層Layout的布口罩」能降低96.4%的傳染性氣溶膠,而且一定要戴醫療口罩(內層)與布口罩(外層),而「不是隨便的戴上2層醫療口罩」,用錯方法等於無效。如果是不想戴2層口罩的人,可以選擇在口罩兩側的角,於耳朵處打結在一起並固定在口罩上,接著將口罩戴上並弄平,盡可能地減少側面間隙,就能增加醫療口罩的密合度。數據顯示,使用單層口罩雙旁打結法,能有效降低95.9%傳染性氣溶膠,而未打結的口罩,則只降低84.3%的傳染性氣溶膠。黃軒也建議免疫力低下或有心肺疾病、重症等患者不要戴2層口罩,若內層的醫療口罩潮濕又沒有即時更換,反而可能會孳生更多細菌並增加氣流阻力,進而影響到呼吸功能。(圖/翻攝白袍藥師米八芭臉書)至於在口罩兩邊打結的詳細打法,黃軒引用「白袍藥師米八芭」臉書粉專的貼文,表示先把口罩對折,將口罩雙邊打結,位置越靠近口罩越好,接著調整口罩與繩結間多餘的布料再戴上,就可以增加口罩密合度。如果不想打結,也可使用口罩固定器,實驗證實,使用口罩固定器能降低90%的傳染性氣溶膠。不論是戴2層、打結或是固定器,都能提升口罩的防護力,黃軒也提醒,民眾不一定要用到N95囗罩,應把N95口罩留給防疫人員和醫護人員。
防疫旅館群聚是氣溶膠傳染? 陳時中認「機率小」揭病毒傳播路徑
醫師潘建志在臉書PO文表示,他認為桃園防疫旅館群聚事件的原因是氣溶膠傳播,他寫道,「台灣大樓都有管道間,從一樓直通頂樓排氣口。旅館房間廁所天花板換氣扇,抽空氣由通氣管排到管道間。」而這次的傳播,就是因為這樣的設置出現了兩大Bug,第一點「通氣管穿牆進到管道間,穿牆的洞沒密封,管道間的空氣,隔壁房的空氣,會回流進廁所,病毒氣溶膠傳進房間。」第二個Bug則出現在「換氣扇本有防止空氣回流的『止回閥』,但便宜機種閥門效果差,換氣扇關閉時空氣還是會回流。」他強調「兩個Bug只要有一個就夠了。」潘建志表示,旅館內通常窗戶都是緊閉,旅客也不會戴口罩,所以透過空氣就感染到病毒。針對這樣的推測,陳時中於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雖然不能說不可能,但空氣傳播的機率是小的,目前還是認為應該是環境感染。」陳時中舉例,例如工作人員收垃圾時可能觸碰到沾有病毒的物品,由於有戴手套,所以工作人員本身是安全的,但可能會一時疏忽觸碰到一些公共物品,例如門把或牆壁,然後民眾取餐時可能恰巧碰到同一個地方,就因此感染到病毒。陳時中強調,還是會針對排氣系統進行檢查,但目前推斷應該是環境感染,目前環境剛剛採檢完畢,有結果會再跟大家說明。
打完2劑BNT僅6個月有效 名醫曝「與病毒長期抗戰」4大關鍵
新冠病毒流行至今已經多款疫苗問世,但許多研究都指出接種疫苗一段時間後效力會大減。以色列研究指出接種2劑BNT疫苗2個月後效力減弱,第7個月疫苗有效性只剩下原本的20%低水準;史丹佛大學研究更稱有人接種2劑BNT疫苗6個月後,體內抗體完全驗不出來。花蓮門諾醫院醫師賴賢勇表示,4大關鍵一定要做好,才能與病毒長期抗戰與共存。《蘋果日報》採訪賴賢勇,整理出他對各廠牌新冠疫苗的看法,由於病毒會不斷變異,所以疫苗的保護力下降並不意外。他認為民眾應該做好個人防疫,才能有效達成公共衛生的防護,並且自創了R=V×T÷I,的公式,也就是Virus病毒濃度乘以Time接觸時間除以Immunity免疫能力就會得出Risk感染危機。賴賢勇表示病毒會不斷變異,疫苗保護力下降得以預見。(示意圖/馬景平攝)近來許多聲音討論何時才能脫下口罩,但賴賢勇卻認為一定要「戴好戴滿」!他表示就連布口罩都能讓感染機率大減6成,而醫療口罩的防護力自然更高。賴賢勇解釋,新冠病毒的傳播載體是飛沫或氣溶膠當,所以戴口罩這種物理隔絕方式很重要。雖然台灣目前戶外病毒的濃度不高,但賴賢勇提醒室內「換氣」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通風,例如教室就可以利用「打開斜對角的窗戶」來讓室內空氣流通。有些人擔心病毒會因此流散開來,他表示不用擔心,因為病毒的濃度會被稀釋、持續降低。至於沒有斜對角窗戶的房間,也可以在同樣位置放電風扇、抽風扇來換氣。賴賢勇強調,與病毒長期抗戰的4大關鍵分別是在室內還是要戴口罩、在室外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以及保持通風。
新北幼兒園群聚擴大!兒科醫提6大防疫措施 示警「氣溶膠傳播」最危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6日)公布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案,共8名幼兒及1名家長染疫,引發不少家長恐慌。對此,小兒科醫師吳昌騰建議,除了學校老師教職員完成2劑疫苗接種、全體師生正確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勤洗手外,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說話禮儀」與「改善通風」,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傳播風險。吳昌騰醫師6日在臉書發文,「面對新冠病毒,學校的策略。今天最重要的新聞是,新北幼兒園新增9例確診,其中一位為學童的母親,其他8名都是學童,感染源應為幼兒園老師。 這則新聞真的令人相當憂心,因爲擔心可能還有後續的感染病例。新冠病毒的傳染方法很多,其中最令人擔心是『氣溶膠傳播』。」貼文提到,目前學校的防疫策略為教職員須完成2劑疫苗接種、全體師生正確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良好的說話禮儀,以及改善通風,「前四項,大家都知道,但還是要好好執行。我講講後面兩項。」醫師指出,我們說話時發出的飛沫particles數目和沉默時相比,particles數目高達10 倍,大聲說話或唱歌時甚至會飆到50倍,「當你是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又沒戴好口罩時,大聲講話時,傳播病毒的機會就大增了」。吳昌騰強調,「因為新冠病毒在室內的傳播率高於室外,但如果室內通風良好,這將會大大減少傳播機會。教室中,最危險的情境是,教室沒有好的通風,老師是感染者,如果老師又沒有戴好口罩。因為老師比學生說話說得更多,有時候也會提高他們的聲音音量讓別人聽到,這會加倍潛在的傳染性飛沫particles。」
Delta病毒進來了!重症率2.5倍 醫曝「3大特性」:當成另一種病毒
長榮3名機師確診,他們和其中一人確診的兒子都已確認是感染Delta病毒。潘建志醫師表示,Delta變種病毒在人體內複製更多更快,且出現3大明顯的改變,導致住院率、重症率增加,約是2.5倍,直言「要當成是另一種病毒」。潘建志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讓民眾更加瞭解Delta病毒,第一句就寫道「台灣,我要進來了。」他表示,Delta病毒出現3大明顯的改變,首先從圖中可見曲線往上移,代表人體內的病毒量增加,中國研究更直言增加了1000倍,而確診個案,測量到PCR的CT值通常比較低。潘建志醫師以一張圖解釋Delta病毒的特性。(圖/BillyPan 潘建志醫師粉專)第2點是曲線往前擴張,潛伏期從5天減少到4天。這個特性也讓感染Delta病毒的病患更快有傳染力,症狀出現更早。但是,越短的潛伏期,就越不容易防堵。可能在病患身上的病毒被檢查出來之前,病毒已經傳染給別人了,來不及隔離。第3點則是曲線往後擴張,病毒存在體內的時間變長,有學者認為隔離期要從14天延長到18天。潘建志表示,人體內的Delta病毒量增加,毒從口腔或鼻腔排出體外後,在空氣中的濃度增加,形成氣溶膠的機率變大,停留在空氣中更久,傳的更遠。「原先我們戴的口罩,比方N95,可以排除95%的微粒,有5%的微粒通過,但如果空氣中的病毒粒子數目增加10倍,5%的病毒量比之前也會增加10倍,傳染力自然上昇。在三密空間中變得更危險,社交距離要拉得更遠。」潘建志直言「Delta特性如此不同,要當成是另一種病毒。」
加國研究氣溶膠恐傳播病毒 羅一鈞認了外科口罩擋不住這樣說
根據加拿大研究指出,外科口罩過濾氣溶膠效果只有10%,N95和KN95口罩才能有效過濾50%呼出的氣溶膠,外界好奇指揮中心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建議民眾配戴N95口罩?指揮中心表示,外科口罩在防範氣溶膠本來就不會比N95來得有效,但是依舊有一定的保護力存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外科口罩是來防大顆粒的飛沫,氣溶膠比飛沫更加微小,在空氣傳染時會發生,N95口罩用在醫療場域,例如在加護病房、負壓隔離病房等執行插管、抽痰等,這時就會建議配戴N95。羅一鈞指出,這研究告訴我們,外科口罩主要用於防範飛沫,但在防範氣溶膠上不能期待會有更好的表現,不過密合度上還是有10%阻擋力,任何物理性屏障對於防範氣溶膠都會有一定的效果,不過N95無法久戴,因此不會建議民眾在一般場合戴N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