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
」 氣候暖化 全球暖化 冰川 美國 洪水嗑鍋養生2/你該進補嗎?專家推薦3時機 2神湯老少通包、四季皆宜
颱風過後氣溫逐漸轉冷,人體開始進入冬季的「閉藏」階段,正是適合進補的最佳時機。專家建議掌握3時機進補,分別是氣溫攝氏23~26度時、持續下雨時、疲倦睡不好時,另外,藥燉排骨、四神湯是專家認為四季都可吃、同時適合所有人的補湯,建議適時滋養身體。「很多人愛亂進補!」鄒瑋倫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她曾有病人在中秋節後吃薑母鴨進補,當時氣溫直逼攝氏38度,所以吃完身體非常躁熱。「攝氏38度時,人體的血液非常暢旺,根本不需要進補,當溫度降到攝氏23~26度時,就是適合溫補的時機。」鄒瑋倫說,古人多以節氣、季節作為進補時機,但如今氣候暖化,四季變得愈來愈不分明。「過去遵循的『秋收冬藏』已難貼合現況,所以看時機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個人體質與狀況。」鄒瑋倫舉例,她有一位病人在夏天高溫38度時大啖麻油雞,身體卻沒有過分燥熱,原因是她長時間待在極度寒冷的冷氣房工作,所以她可以在夏天進補也沒問題。此外,天氣寒冷時也不能天天進補,建議每周一次或一個月2~3次即可。除了氣溫變冷,長時間下雨也適合進補。《黃帝內經》中記載,「因於濕,首如裹」,就說明濕氣過重時,身體會出現沉重不適感。「此時你會覺得四肢沉重、頭痛倦怠,這時也適合進補。」鄒瑋倫補充,許多上班族頻繁加班,極度疲累下精神渙散,卻又睡不好,這時也可以喝一下補湯恢復體力。台灣人熱愛吃鍋進補,但專家提醒要注意氣溫、體質,以免補過頭反而更燥熱。(圖/報系資料照)在四大名補中,鄒瑋倫最推薦藥燉排骨,除了它適合四季溫補之外,從0歲到99歲都可食用,而且多數人也不會再加其他火鍋料入湯。李思儀中醫師則推薦四神湯。「四神湯中包含山藥、蓮子、茯苓、芡實,其中山藥、蓮子健脾益胃;茯苓健脾胃、利濕氣;芡實補腎氣。此外,山藥、茯苓可養肺氣;芡實可緩解夜尿、頻尿;蓮子有助減緩腸胃敏感、拉肚子等症狀。」李思儀說,四神湯屬於平性藥材,適合所有人食用,而且四季皆宜,就連感冒都能吃,不過,唯一要注意的是,部分四神湯會添加薏仁,屬性偏寒涼、且具活血功效,所以女性生理期時不適合吃。鄒瑋倫認為一個好的藥膳補湯,不用挑最珍貴的藥材,只要挑選喜歡得宜就好。「例如喜歡子排、肋排,就挑選品質好的子排,同時搭配認真處理過的中藥材。」鄒瑋倫以生地為例,要蒸一次、曬一次,總共9蒸9曬後才是品質好的熟地,而不是價格高就代表一定好,建議找信譽較好的商家,可以多方聽取建,或找較知名的品牌或診所購買藥材較有保障。
全球暖化!美阿拉斯加「冰川大壩潰堤」 破紀錄洪水侵襲首府
近年受到全球氣候暖化影響,冰川融化的情況變得頻繁出現,美國阿拉斯加州(Alaska)日前就有因一處冰川大壩潰堤,導致破紀錄的洪水侵襲首府朱諾(Juneau),造成100多棟房屋受損或受到影響。根據外媒《CNN》的報導,自2011年以來,由於化石燃料污染造成全球氣溫上升,包括阿拉斯加在內的北極地區暖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兩倍,這也導致冰川變薄,甚至是完全融化,這讓過去是冰川一部分的地區現在已經被一片土窪所取代,而每年夏天這些土窪都會被洪水填滿。據市政府官員報道,七月非常潮濕,降雨量大約是平常的兩倍,而阿拉斯加州一處冰川大壩於8月1日漲滿湖水,最終潰堤,當地官員也於8月5日警告居民可能需要撤離。在冰川大壩潰堤之後,湖泊的水位下降了400多英尺,其中在8月5日到8月6日24小時內下降了350多英尺。官員指出,這些水也於6日導致門登霍爾河水位飆升至創紀錄的15.99英尺,比去年房屋倒塌到被侵蝕的河岸並流入水道時的水位高出一英尺多。當地官員指出,有些街道一度積水3到4英尺,甚至可能更多,造成100多棟房屋受損或受到影響,所幸的是並沒有人員受傷,當地政府也開設了緊急避難所,約有40人在那裡過夜。美國國家氣象局(NWS)報告也稱,5日晚間隨著水位上升,朱諾附近的門登霍爾河(Mendenhall River)周圍的大樹倒塌,河岸被侵蝕。該局進一步補充說,6日清晨,門登霍爾湖的水位達到近15英尺(約4.6公尺),這比2016年創下的紀錄高出3英尺(約0.91公尺),也比中度洪水水位高出5英尺(約1.52公尺)。
「極端高溫」今年恐破紀錄創最熱夏季 歐亞非遊客旅途中慘被熱死
近年來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近期北半球的四大洲溫度更是居高不下,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的氣溫可能會再次創下過去高溫的新紀錄,超越去年夏天,成為全球最熱的夏季。外媒也指出,最近幾天創紀錄的氣溫可能導致亞洲和歐洲數百人,甚至是數千人死亡。根據外媒《路透社》的報導,今年歐洲由於危險的高溫問題,出現大量遊客死亡和失蹤,警方於當地時間17日指出,一名55歲的美國人在希臘馬特拉基島被發現死亡,且這是一周內第三起類似遊客死亡事件;而在沙烏地阿拉伯,近兩百萬穆斯林朝聖者於本周在麥加大清真寺結束朝覲,但據當局報導,有數百人在旅途中因氣溫超過51攝氏度而死亡,至少有530名埃及人死亡,另有40人仍失蹤。報導中指出,許多國家也出現高溫警訊,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地球觀測站稱,地中海沿岸國家由於一周的高溫,導致從葡萄牙到希臘以及非洲北海岸的阿爾及利亞發生森林火災;而塞爾維亞的氣象學家也預測本周氣溫將達到 40攝氏度左右,並發布了氣象警報,並建議人們不要冒險外出。美國氣象部門也在當地時間20日,對包括鳳凰城在內的美國亞利桑那州部分地區發布了高溫警告,預計氣溫將達到45.5攝氏度,根據聯邦政府的國家綜合高溫健康資訊系統,周四有近1億美國人受到極端高溫警告,且紐約和大西洋中部各州將在周末繼續承受接近創紀錄的高溫。此外,印度衛生部也指出,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天數是平時的兩倍,印度西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熱浪日數是全國最長熱浪天數的兩倍,而在3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有超過4萬例疑似中暑病例,至少有110人確診死亡,然而要獲得熱浪造成的準確死亡人數是很困難的,大多數衛生當局並不會將死亡歸因於高溫,而是將死亡歸因於高溫加劇的疾病,例如心血管問題,因此當局大幅低估了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這通常會是數千,甚至數萬人。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未來5年有86%的可能性,氣溫將超過2023年,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整體氣溫上升了近1.3度,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氣候變遷正在助長更極端的氣溫峰值,使熱浪更加普遍、更加強烈和持續時間更長。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的說法,就全球範圍內平均而言,在工業化前的氣候,每10年發生一次的熱浪,現在將在10年內發生2.8次,且氣溫升高1.2度。根據WWA的數據,如果全球暖化達到2度,熱浪將在10年內平均出現5.6次,並且溫度會升高2.6度,因此科學家也示警,如果世界繼續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導致氣候暖化的排放物,熱浪將繼續加劇。
巴黎奧運「高溫風險」增高 氣象專家:未來夏天恐無法舉辦奧運
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於7月26日至8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辦,但有專家擔憂,今年巴黎奧運恐會在高溫環境下度過,運動員中暑、熱衰竭的情況恐會提高,因為一項研究指出,由於全球暖化的關係,目前夏季極端高溫已呈現常態,未來甚至有可能面臨到「幾乎無法舉辦」夏季奧運的可能。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英國英格蘭樸次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氣候科學家與熱生理學家(heat physiologists)近期發布一項研究,該研究是與奧運選手合作,評估環境氣溫對運動選手造成的影響。研究報告中表示,根據歷史紀錄,如今的巴黎在7、8月的平均氣溫,已經高出1924年同期的平均溫度3.1度左右。而2003年時,巴黎當地曾出現致命熱浪,導致超過1.4萬人死亡。從2003年之後,法國當地平均氣溫也屢破紀錄,甚至有超過42度的紀錄。因此,專家認為,今年巴黎奧運期間出現極端高溫的機率,是有很大的可能。報導中也提到,2020年的東京奧運,已經是被譽為史上最熱的奧運,當時平均氣溫超過34度,濕度也接近70%,如此環境也讓許多選手十分難受。之所以會造成巴黎奧運面臨極端高溫風險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全球氣候暖化所造成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如果各國在不針對氣候暖化一事祭出有效的方針進行改善,氣溫會逐漸升高,未來「夏季奧運」恐會成為歷史,因為夏天的溫度會高到無法舉辦任何戶外賽事。
地球暖化農業災損已成常態 林岱樺籲農業部化被動為主動
立委林岱樺15日在經濟委會質詢中指出,全球氣候暖化已成為不可逆的情勢,也因為氣候暖化造成農產品產量減少,除了台中水蜜桃外,高雄有多項農產品亦因氣候異常關係導致開花率與結果率皆下降,造成農民收成減少,近來又獼猴偷吃損失,要求農業部對於農產品災損補助應化被動為主動,林岱樺舉例說,台中梨山水蜜桃是當地是最大產地,其種植面積約234公頃,年產量約2,246公頃,且一年只有一收,每年7、8月是水蜜桃採收期,4、5月則是結果期,但有農民反映因氣候異常,造成水蜜桃只開花不結果,導致水蜜桃產量減少,農民收入銳減苦不勘言,今年初估產量恐少五成,很有可能不到四成。林岱樺說,除了台中水蜜桃外,高雄有多項農產品亦因氣候異常關係導致開花率與結果率皆下降,造成農民收成減少;而現今又有獼猴大軍偷吃,包括高雄那瑪夏水蜜桃、六龜芒果、內門鳳梨及芭樂果園皆遭到獼猴入侵果園,導致農民被迫放棄採收,忙碌一整年卻徒勞無功,心血付諸流水損失慘重。林岱樺表示,關於「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第四條規定目前僅就颱風、焚風、龍捲風、豪雨、霪雨、冰雹、寒流、旱災或地震所鑿成之災害給予補助,請農業部研擬考慮應將蟲害、病害及動物入侵所造成的損害納入補助範圍。林岱樺進一步表示,農業部與高雄市政府皆有編列經費補助防猴設施,但對於種植水蜜桃面積達1甲以上的農民來說,架設費用昂貴,設備成本高,補助不足以負擔,對農民來說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甚至曾有新聞報導指出花蓮有民眾誤觸電網慘遭電死,足以顯現電網防治效果有限,亦有可能造成民眾誤觸;因此,她認為農業部應研擬更合適的防阻方案,讓農民與動物皆能夠共存。林岱樺指出,農業部所推廣的智慧農業,其中「自動化」雖可節省時間,人力,大面積種植,但若因氣候變遷其農產品收成不佳的情況將會一直存在。她要求農業部應該將智慧農業的重點放在「智慧化」和「精準化」來提升產能,進而以協助農民因應氣候變遷。林岱樺說,農業部應「掌握種源基因定序」為主軸,以「調適科學」為架構,進而才有機會調整農時,找出適應物種,針對耐寒、耐熱、耐旱等不同極端氣候的情形,發展出不同的種植技術,以利農民因應未來氣候變遷。林岱樺說,農業部應除了補助之外,應有全新的政策規劃,對於農產品災損補助應化被動為主動,應主動要求各縣市政府在第一時間與中央聯繫,啟動災損評估,主動補助以確保農民生計,不要等到民怨沸騰或是媒體報導後才提供協助;同時亦讓智慧化農業的「智慧化」和「精準化」,協助農民在氣候變遷的時代也能種植與豐收。
產量剩一半!台灣恐陷「香菇荒危機」衝擊菇農生計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天災與糧食危機正對人類造成衝擊!台中新社是台灣香菇的最大產地,不過因氣候暖化導致香菇菌種弱化,促使香菇產量大幅下滑近一半,菇農紛紛擔憂生計受到影響。台中市新社區以盛產香菇聞名,因此當地還有一條廣為人知的「香菇街」,不僅販售菇類產品的小店林立,遊客也可以在觀光農場體驗採菇樂趣,只是身為家庭主婦不可或缺的餐桌食材,香菇卻面臨減產危機。據《TVBS新聞網》報導,台灣菇類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陳宗明表示,國產香菇大多採太空包種植,以往每包「香菇太空包」可產出300克的香菇,但如今卻減產剩不到200克,每年平均產量約5000公噸的香菇,現在只能產出約3000公噸,產量直接腰斬。香菇為何越來越難種?陳宗明透露,包括氣候變遷、種植菇類的木屑品質及菌種弱化,這3種因素都會影響香菇生長,其中最關鍵的原因為「菌種弱化」。為了協助菇農解決菌種弱化問題,台中市轄區8家農會攜手台農投公司,共同出資成立蕈源生物科技公司,並與日本合作研發適合台灣高溫氣候的「抗熱型」香菇菌種,盼能提高國內香菇的產量與品質。
罕見!澎湖綠蠵龜疑受暖冬影響 最後一窩蛋2月才孵化
受暖冬影響,澎湖今年紫菜和海菜都歉收,且疑連海龜產卵都受影響,造成澎湖望安綠蠵龜保育區一窩龜卵遲至日前才孵化,創下最晚孵化的時間紀錄。不過,現在是相對低溫的環境,孵化後多是雄龜,有助於改善目前雌龜遠多於雄龜的生態失衡狀況。澎湖縣農漁局祕書張宏安表示,一般海龜產卵主要於5至10月,孵化50至80天不等,故孵化期間落在7至12月,但這窩直到11月才產卵,比其他龜晚1個月才上岸,加上冬天氣溫低孵化期又拉更長,孵了80多天到2月才孵化,確屬少見。農漁局指出,望安綠蠵龜保護區,去年18窩總計產下969顆卵,孵化出613隻稚龜(其中有44隻狀態不佳送救傷中心收容)。其中日前孵化出的即是最後一窩(第18窩),於21日孵化,總卵數72顆,孵化50顆、27隻活稚龜、孵化中死亡22顆、未受精0顆。27隻稚龜中有5隻臍帶未脫落,卵黃未吸收完全,進行暫時收容照護2至4周。由於海龜出生時的性別並非像人類一樣是由X和Y這2條性染色體所決定,而是會在孵育之前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產生雌雄之別,愈接近「關鍵溫度26至28℃」孵出的雌雄比例愈相等,但如果孵化溫度低於此時,孵出的多是雄龜,高於此則多是雌龜。受氣候暖化影響,不少地方打破高溫紀錄,孵化成雄性的數量加速銳減,像澳洲大堡礁的綠蠵龜,雄、雌比例是1:116,如果繼續惡化,可能會影響到族群繁衍。也因此推論,第18窩很有可能多是雄龜。
4年砸766億改善空汙 環團批「減量目標過於保守落後」
環境部24日提出第二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並加強管理重要汙染源,從高處遠眺台北市區,遠方籠罩在一片茫霧中。(圖/中國時報范揚光攝)為改善空汙,行政院近日核定「第二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包括環境部等9部會及國營事業將在4年內投入766億,目標在2027年全國PM2.5可達每立方公尺13微克、中南部區域每立方公尺15微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較2019年改善80%等目標。但環團指出,WHO(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即提出PM2.5應小於每立方公尺5微克,政府核定的減量目標過於保守、落後,且北、中南部目標不同,中南部民眾情何以堪。根據環境部空汙報告指出,2022年全國細懸浮微粒手動測站年平均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2.4微克,各汙染物的全國年平均濃度亦均符合空氣品質標準,持續改善中,僅有臭氧不降反升。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表示,第二期的改善重點為PM2.5及臭氧,前者的問題集中在中南部、11月至4月等,後者挑戰為氣候暖化、背景濃度上升抵銷改善作為等,中央政府未來4年將編列116億元預算、國營事業650億元預算協助改善。張順欽指出,將透過盤點可行前瞻技術,推動與產業減量協談,強化定期檢查及認證管理、鼓勵老舊車輛汰舊換新,港區防制、營建工程、農業露天燃燒、河川揚塵及民俗活動會透過各部會專案管理,同時加強台中電廠、中龍鋼鐵、興達電廠、中鋼公司及中油公司減量,並強化空氣品質不良季節應變能力。二期方案的目標為全國平均達到每立方公尺13微克,中南部每立方公尺達15微克,但更希望各測站都能達到13微克的目標。「目標太保守及落後」,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說,全國的13微克目標過於保守,而每立方公尺15微克是2012年訂定的空氣品質標準,但中南部卻要在2027年才能達到,更是落後,此外臭氧前驅物的VOCs減量目標過於保守,鋼鐵業等高汙染行業標準也太寬鬆,應加大步伐及力道。台灣健康空氣行動盟召集人葉光芃則批評,WHO(世界衛生組織)於2021年提出PM2.5應小於每立方公尺5微克,現在還用這樣的標準就是在危害人民健康,且去年空氣品質較前年惡化,改善就說是環境部的努力,空品不佳就說是天氣的影響,令人看不下去。至於外界關切的空汙費,張順欽也說,將針對固定汙染源季節性費率增加有害物種,調整減免額度、增列減免項目;移動汙染源則擬提供汙染較低的燃料浮動式調整費率,營建工程類則會提供自主減量減免。
南太平洋友邦皆「氣候難民」 陷氣候危機恐被海洋滅國
據報導,我與吐瓦魯邦誼可能生變,因大陸可能再次提出「人工島計畫」,企圖拉攏吐瓦魯。事實上,台灣另外2個南太平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和帛琉皆屬於「氣候難民國家」,同樣深受氣候危機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曾有報告指出,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最多上升超過一公尺,吐瓦魯是世界上深受氣候變遷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未來數十年恐面臨被海洋滅國的重大危機。2017年11月蔡英文總統出訪吐國時,因吐國機場跑道長度僅5000呎,華航737無法降落,外交部另外花約5千多萬元,包租兩架加拿大龐巴迪環球6000豪華商務客機供蔡英文及隨行人員乘坐,媒體團尚無法隨行。吐瓦魯總理拿塔諾(Kausea Natano)表示,「填海計畫對吐瓦魯人的生命和生活很重要,希望填到海拔5至10公尺,即使海平面上升也能讓所有吐瓦魯人居住」。他曾計畫在首都富納富提島的環礁地帶,用附近採集的砂土填海,預計面積約16平方公里。然而,填海計畫需要大筆資金。吐瓦魯資源匱乏,土地貧瘠,被聯合國列為不發達國家之一,當地人主要從事捕魚和種植椰子、香蕉、芋頭等農業活動。因此填海計畫資金也只能依賴外援。2019年吐瓦魯舉行大選時,親台灣的索本嘉(H.E. Enele Sopoaga)敗選,就引發人們對新總理將與台灣斷絕關係、轉而支持北京的擔憂。時任吐瓦魯外長柯飛(Simon Kofe)2019年透露,當時有陸企曾接觸吐瓦魯,稱有意合作約4億美元的人工島計畫,但吐瓦魯保證,吐國將維持雙方外交關係並承認台灣。不過,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在幾天後就做出外交轉變。為解決被海水淹沒的危機,吐瓦魯去年11月與澳洲簽署協議,澳洲同意讓那些因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園的吐瓦魯人,逐步移居澳洲,澳洲還承諾為吐瓦魯的土地開墾提供資金,將首都富納富提的土地擴大約6%。然而,這項條約事後卻引起部分吐瓦魯人反彈,他們認為澳洲意圖侵犯吐瓦魯主權,協議目的只是想趁機防堵中國,並干預26日即將來臨的吐瓦魯國會選舉。
鯨魚和海豚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有望幫助拯救地球卻因氣候變遷面臨絕種危機
科學家警告,海洋熱浪、極端天氣以及有害藻類不斷繁衍,正在對地球造成危害,而鯨魚和海豚對於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卻因氣候暖化面臨滅絕,目前有9種物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其中就包括獨角鯨。杜拜7日舉辦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上鯨魚和海豚保育組織向各國代表們指出,這些海洋大型生物應該被視為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的方案之一,其重要程度與雨林可以相提並論。樹木因為能吸收二氧化碳,而被賦予解決二氧化碳問題的重要任務,不過這些大型海洋哺乳類所排出的排泄物,因為富含鐵,因此為浮游生物提供了完美的生長條件。這些浮游生物能吸收大約40%的二氧化碳,其量是亞馬遜雨林所吸收的4倍之多。然而近年來的氣候變遷,也對這些大型海洋哺乳生物造成影響,南大洋鬚鯨的主要食物是磷蝦,不過磷蝦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已經減少30%。海洋溫度上升,也使寬吻海豚向北遷移到加州,並在那裡補食較小的港灣鼠海豚。研究報告《熱水中的鯨魚》(Whales in Hot Water)合著者之一的艾德古道爾(Ed Goodall)警告「氣候變遷正在損害鯨魚的健康及繁衍,從而影響人類。」他也強調「我們需要各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解決氣候變遷的根本問題,以便野生動物能回歸,並繁衍生息,成為我們面對當今世代最大挑戰的盟友。」艾德古道爾更提到「鯨魚的壽命可達100歲,在此期間牠們的身體會累積碳,當牠們死亡並沉入海底時,碳就會轉移到深處,並在那裡保留幾個世紀。據了解,1頭鯨平均可以吸收33噸的二氧化碳,而1棵樹每年最多只能去除48磅重的二氧化碳。假如鯨魚最終擱淺在沙灘上,或是因被捕而沒有下沉到海裡,那些碳將會重新回到大氣中。」西爾維亞厄爾博士(Sylvia Earle)也表示「充滿鯨魚的海洋將幫助我們所有人,牠們和海豚為應對氣候變遷提供了一線生機。世界必須看到,如果我們繼續破壞這些生物的棲息地,將會失去什麼。」
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底杜拜登場 聚焦重點一次看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預計30日在杜拜登場,美國等富裕國家能否為窮國擠出氣候災損重建基金、大陸是否應該為基金出資,還有能否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議題為本屆大會重點。本屆氣候大會將有將近200個國家、超過7萬人與會。美國總統拜登今年不會出席,將由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與會。美國的目標是推動包括大陸在內的所有國家,立即終止新的燃煤發電許可,也希望更多國家解決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問題,並將此納入下一屆氣候目標。不過美國對化石燃料的整體立場不明確。在國際氣候融資方面,美國本月雖同意一份為氣候災損國家提供新基金的臨時協議大綱,但前提是闡明富國沒有必得出資的責任。COP28由產油大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辦引來側目,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執行長賈比爾(Sultan al-Jaber)擔任峰會主席更是引來抨擊。賈比爾期望會中對2015年簽定巴黎氣候協定以來的進展與挫敗做出強力回應、減碳的結果、突破性的氣候融資協議,以及讓災損基金上路。深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小島國家聯盟(AOSIS)39個成員,多年來亟力向外界證明氣候暖化對島國的威脅。AOSIS要求由已開發國家為首,讓全球排碳量在2025年觸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並要求增加再生能源,最終汰除化石燃料。AOSIS一直是推動氣候災損重建基金的主要聲浪,呼籲富國兌現2009年的承諾,在2020年前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但到現在仍未達標。大陸雖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持續主張美國等富裕國家應該貢獻更多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這點與美國的看法分歧,美國堅持北京應該為氣候基金出資,並加快減碳速度。歐盟出席本屆COP28即是為了兩大目標:增加再生能源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均溫首次超過攝氏2度!11月成最熱月份 科學家警告:恐帶來不可逆災害
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莎曼沙分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首次突破攝氏2度。先前科學家就一再提醒,如果溫度超過標準,將為地球帶來不可逆的傷害。根據外媒報導,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副主任莎曼沙(Samantha Burgess),日前在X(前推特)發文,表示17日的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了攝氏2.06度。另外,17日全球均溫比1991年至2020年的水準高出攝氏1.17度,創下11月最熱的一天。在一天內就超出均溫攝氏2度,不僅意味著超出「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標準,也代表地球暖化速度正在加速,恐怕在未來會帶來更極端的氣候變化。根據專家分析及數據顯示,今年預計將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2022年9月更是由史以來最熱的9月;自同年5月以來,隨著熱浪席捲世界部分區,包括美國南部至非洲、南美洲、大陸及日本,隨後的每個月都創下全球溫度的月紀錄。2022年夏天,全球平均溫度首次達創紀錄水平,並超過巴黎氣候協定1.5度的標準。不過科學家就警告,2023年11月將可能成為由史以來最熱的月份,如果全球暖化急速加劇,將可能發生毀滅性,甚至不可逆的氣候災害。
10月破紀錄!2023成12.5萬年來最熱 科學家:極端氣候「災難」恐增多
2023年恐怕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AMS)日前指出,10月的平均氣溫比2019年高出攝氏0.4度,幾乎是12.5萬年以來最熱的一年;科學家擔心人們將面對更多致災性的極端氣候。綜合外媒報導,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進行;根據非營利研究組織氣候中心表示,9日發布的國際數據分析顯示,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底是最熱的12個月,平均溫度比工業時期時高出攝氏1.32度。該報告發現,促使全球暖化的主因為大量的石燃料燃燒所致;氣候中心科學副總裁安德魯表示,「我們因為項大氣中釋放太多二氧化碳,以至於現在必須經歷這些。」相關研究人員發現,過去12個月裡,大約全球90%的人口(約73億人)經歷了至少10天的高溫;在印度有12億的人經歷了至少30天的高溫;而美國至少有8800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6%,其中德克薩斯州(Texas)休士頓在7月致8月時連續22天出現極端的高溫。在此期間僅有冰島(Iceland)及非洲賴索托(Lesotho)2個國家的氣溫低於平均值。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莎曼沙(Samantha Burgess)指出,2023年10月是全球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10月,地表平均溫度為攝氏15.3度,這也表示上個月的氣溫比近期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85度,比之前最熱的10月高出攝氏0.4度」。除了前所未有的地表溫度之外,海洋溫度也持續飆升;據悉,南極冰海也連續6個月維持在最低水平,儘管2023年已經進入尾聲,但是異常熱的氣溫卻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至於不斷飆高的氣溫,主因其為人類活動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加上今年聖嬰現象導致東太平洋海洋水溫上升。氣候變遷也助長日益嚴重的極端氣候,包括今年造成數千人死亡的利比亞洪災、南美洲的嚴重熱浪,以及加拿大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野火季;科學家因此擔心,未來幾年,甚至幾個月人們可能將在面對更多極端氣候災難。
《未來少女》日光之橙重視環保 團員收集A4紙做成筆記本
《未來少女》日光之橙自選秀舞台畢業後活動邀約不斷,近期受邀擔任「1111永續生活行動共好」公益宣傳大使,呼籲大家要重視全球暖化、正向思考來傳遞美好生活議題而來,些議題對女孩們來說並不陌生,也正是日常身體力行的一部分。隊長Bonnie表示:「去年應邀參加表演,當時還只是練習生,也還沒參與《未來少女》的錄製,今年則是以日光之橙隊長的身份,帶領大家擔任公益宣傳大使,感覺就像是回娘家一樣特別開心,希望能發揮我們的力量,讓大家重視綠色環保及氣候暖化的問題。」日光之橙正在籌備新單曲。(圖/相信未來提供)平時在團隊中扮演正能量擔當的玉歆說:「自己是個樂觀派,每當隊友感到沮喪的時候,都會負責幫大家排憂解難,希望透過這次機會,能把自己樂觀的正能量傳遞給更多人。」Phoebe則提到自己高中就加入環保社團,甚至會把只使用過的一面的A4紙張,收集起來做成筆記本,送去給偏遠地區有需要的人,提醒大家環保要從自身做起。日光之橙也正在籌備新單曲,特地邀請選秀中合作〈Babayaga〉跟〈Wanna Be My Lover〉兩首單曲,並登上英國K-POP排行榜的韓國音樂人操刀, 團員表示:「期待能盡快將音樂作品帶給大家,全新的單曲也將會讓大家再次驚艷,希望歌迷朋友能夠多多支持。」
台灣人愛吃乳製品前8月產值285億元創新高 「這一味」成長最快
就是愛吃冰淇淋!經濟部統計處6日表示,台灣人飲食西化,加上健康飲食觀念,讓乳品消費產值逐年穩定成長,2021年突破400億元,2022年續增至405億元,創歷年新高,而今年1到8月產值達285億元,也創歷年同期新高,年成長5.2%,其中以冰淇淋成長速度最快,近5年平均成長8.3%。據台灣的行業統計分類,乳品製造業包括鮮乳、調味乳、鮮奶油、優格、乳酪、冰淇淋等製造。乳品是重要蛋白質來源,而鮮乳加上保久乳的產值占比近6成為最高,加上近年手搖飲料、咖啡店等飲料店展店多,生產值持續攀升,111年為242億元,創歷年新高,近5年平均成長5.0%;調味乳的占比約15%,近5年平均成長3.4%,不過發酵乳因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降低含糖飲品購買意願,近5年平均年減1.4%,今年1到8月占比持續下探至11.6%;不過隨著氣候暖化、夏季溫度飆高,加以廠商在冰品口味上不斷推陳出新,推升冰淇淋產值持續攀升至去年的28億元,創歷年新高,近5年平均成長8.3%,增幅為各項乳製品之冠,今年1到8月占比升至8.6%。而我國乳品主要仍以進口為多,去年突破9億美元,年增11.1%,近5年平均成長4.4%,進口來源以紐西蘭為大宗,近5年進口平均成長7.9%,占比全體約49%,以進口乳粉最多,其次分別為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各占12.6%、8.7%及7.0%,均以進口乳酪、乾酪、乳製品塗醬為主。
登革熱爆發破8千例! 國衛院出動AI無人車滅蚊登國際期刊
今年登革熱疫情爆發,截至18日全台共有8181例病例[i]。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利用「無人車」進入下水道,以殺蟲劑噴灑或用高溫水槍沖洗有斑蚊出現蹤跡的溝渠,證實可有效將溝渠病媒蚊密度指標由0.62降至0.19。研究成果於今年6月發表於國際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ii]。地下道、天溝成死角 南部疫情重災區登革熱由斑蚊為媒介,在我國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由於病媒蚊喜好高溫的習性,疫情流行區域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性氣候國家,全球每年平均超過3億9千萬的人感染。然而,隨著全球氣候暖化以及新冠疫情後的國際與國內人流移動增加,今年初在台灣南部陸續爆發疫情,加上梅雨及颱風更讓挑戰加劇,造成登革熱疫情往中北部城市蔓延,從路邊溝渠或下水道,或是屋頂難以清潔的天溝,都是蚊媒傳染病的防治死角所。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專案助研究員劉韋良從過往研究中發現,許多路邊溝渠或下水道,可能是傳播登革熱的白線斑蚊(Ae. albopictus)、埃及斑蚊(Ae. aegypti)2種病媒蚊的潛在滋生地。研究團隊與高雄市衛生局、經緯航太公司合作,運用無人車系統,包含一組可實時觀測的有線監控設備及一台可裝載高溫水槍或藥劑噴槍的機械車,履帶設計連崎嶇地形都可行進,經由遙控進入地面下溝渠間等隱蔽或危險區域,準確追蹤病媒蚊的行跡,補足無人航空器無法拍攝到的部分。溝渠病媒蚊密度指標 由0.62降至0.19經緯航太董事長羅正方表示,無人車系統107年5月至8月期間部署在高雄市5個行政區,並輔以蚊子誘殺桶監測病媒蚊密度,監測出下水道中約有21%有斑蚊蹤跡。經由噴灑殺蟲劑與高溫水槍沖洗後,溝渠病媒蚊密度指標(gravitrap index)由0.62降至0.19,不僅有效降低病媒蚊孳生,同時減少人工勞動成本,並降低接觸病媒蚊的風險,提高工作的安全性。研究團隊也開發出空中噴藥無人機,能尋找隱性孳生源,並利用空拍影像判讀積水潛在位置並進行噴藥,今年疫情期間前進嘉義園區。▲空中噴藥無人機能尋找隱性孳生源,並利用空拍影像判讀積水潛在位置並進行噴藥。(圖/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劉韋良表示,無人車系統還有持續優化的可能性,台灣地狹人稠、都市林立,若能搭配航空無人機與地下無人車系統同時進行空中、地面及地底的觀測監控,可更完整的掌握城市中病媒蚊孳生情形,更精準地進行化學及生態防治措施,有效降低登革病毒傳播的機會。防治登革熱3撇步國衛院在此次疫情中主要扮演智庫,多次派員協助病媒蚊監測化學成效評估,並協助媒合地方政府與空拍無人機廠商合作,找尋天溝或空屋頂樓水塔等人力難以巡查的隱性孳生源,針對高處天溝積水處及防火巷投擲防治藥物,防堵疫情擴散。並提醒民眾做好登革熱防治工作:無論屋內或屋外只要容易積水的地方都是病媒蚊孳生的場所,要記得「巡、倒、清、刷」加強清除孳生源。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做好防蚊措施,以減少病毒再傳播的可能。如經醫師診斷感染登革熱,請多休息多喝水,遵照指示服藥。 [i] https://nidss.cdc.gov.tw/nndss/DiseaseMap?id=061
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AI預警氣候及早應對傳染病威脅
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甚至全球蟲媒分佈的變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帶領研究團隊在《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節目中說明,人工智能AI技術不僅在經濟領域引起關注,近期《自然》(Nature)也報導了人工智慧(AI)應用於氣象預警,及早應對全球極端氣候與疾病衝擊。▲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確認今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1個月。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南北極的冰川亦快速消融。北極的格陵蘭海冰正在以每10年13%的速度迅速消融,對整個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衝擊全球的永續健康。陳秀熙團隊分析,根據不同的碳排放情境預測顯示,在最嚴重的情況下,2030年夏季北極海冰可能會完全消失;南極目前正處於冬季,也觀測到異常高溫現象,冰穹C地區往年冷到攝氏-50度左右,今年7月卻比往年平均熱40度,造成南極冰層快速消融,平均每年融化3200億噸冰冠,南極海冰面積也減少了260萬平方公里。全球暖化還造成日本腦炎傳播與蟲媒分佈的變化,受到雨量和溫度影響,豬隻被蚊蟲叮咬後造成日本腦炎的傳播。現今暖化速度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對立,一些地區甚至超越了氣候指標的極限。▲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人工智慧如何預警氣候?如何預警極端氣象事件,成為當前科學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也影響全球國家對於氣象監測資源之合作共享議題,AI對於氣象預警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電影《氣象戰》提出緩解全球氣候災難之衛星科技,透過封堵水壩上的小洞,成功地阻止災難。片中全球合作運用衛星技術結合人工健康與智能健康應用,實時監測氣象情況,提前發出預警與調控。提升大眾對於科技預測氣候災難的意識。例如為了預防火災,近地衛星OroraTech可監測地面溫度,並利用SensaioTech的IoT物聯網數據設備來測量森林數據,可精確預測野火的發生機率與區域,避免大火、降低全球暖化衝擊。為了緩解暖化多重威脅,首要重點是考慮全球碳排放量的變化。目前碳排放情境不僅惡化暖化速度,也增加氣候變遷敏感疾病(CSDI)風險。陳秀熙團隊表示,除了建立全球夥伴關係以大幅減少CSDI的風險,人工智能也能應用於疾病預測,包括氣候指標疾病預測工具CLIMSEDIS、傳染病傳播預測模型Insights、蟲媒疾病預估模型Mosqlimate以及登革熱風險預測工具DART等模型。WHO全球永續發展指標透過AI應用,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事件時,確保工作和經濟成長發展目標。在工業化過程中,利用AI達到零排放降低石化燃料造成潛在風險,並減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地區以及脆弱族群,受極端氣候影響而遭受的傷害,進一步減少不平等現象。全球也可透過共同的氣候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預測蟲媒疾病 減少登革熱爆發風險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全球60%人口居住於登革熱流行區域,經濟弱勢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將面臨持續嚴重登革熱流行爆發威脅,已發展國家如歐洲、美洲疾病風險亦上升,發展全球夥伴經濟合作以降低碳排放有助於減少全球登革熱流行爆發風險。陳秀熙團隊引述一項研究利用哥斯大黎加資料探討中美洲極端氣候登革熱風險,登革熱傳播氣候因子包括:溫度、降雨、濕度,其他因子則包含:病媒蚊密度、蟲卵指數、孑孓指數等。登革熱氣候預測因子預測,可利用5平方公里高解析量測值觀察氣候災害監測站資料、北大西洋洋流海溫異常指數,了解洋流區域海洋表面溫度每週間監測,結合人工智慧方法,建立登革熱流行傳播機器學習模式,運用氣候因子,預測區域層級不同時間之登革熱風險變化,以及各區域登革熱時序風險演進。不過,部分極端風險區域Queopos(極低風險)、Montres de Oro(極高風險)於學習階段之預測略為偏離。顯示該研究運用AI預測登革熱流行傳播風險果,僅局部地區預測較接近,原因在於沒加入病媒分佈、人口特性、社經地位分佈等非氣候因子。過往人工智慧氣象因子預測台灣登革熱風險,運用聖嬰現象因子、海溫監測、降雨量、短波輻射環境溫度遙測,等氣象預測因子,同樣未能達到精準預測之目的。因此,陳秀熙團隊認為,後續在發展人工智慧運用時,若能納入生物與疾病特性考量,將有助於提高區域登革熱風險預測準確度。團隊先前運用氣象、區域傳播特性以及疾病特性發展日本腦炎預測模型,結果顯示5月到8月為日本腦炎發生高峰期,因此採取3月前完成疫苗施打將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而前2週溫度上升與前一週降雨量增加將提高日本腦炎發生風險,此為環境對於病媒蚊生態影響所致。此為運用疾病、環境,結合氣象資料達到準確預警疾病之範例模式。人工智慧即時氣候預警成效評論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發生,陳秀熙團隊指出,需要進行即時氣象預測,因此需要空間精準、時間精準、變化精準以及強度精準,主要著重於變化上的準確性,其中受影響的決策領域包括:緊急應變服務與資源配置、能源供應管理、洪災應變措施規劃、航空交通規劃、海上航線引導以及貨運零售倉儲管理。過去幾十年間,氣象預測主要仰賴於傳統數值天氣預報(NWP),雖然準確度非常高,但速度較為緩慢。近十至二十年間,AI崛起發展出不少預測模型,Google DeepMind於2021年發布人工智慧生成模型DGM(Deep Generation Model),預測能力佳;FourVastNet優點為速度提升,但準確度不如預期;而盤古氣象模型,則兼具速度與準確性,其優異性能也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將其系統納入考量,期待在未來天氣預測可降低氣候災難之衝擊。 節目這裡看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全球暖化與蟲媒傳播登革熱威脅 (I)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即時氣象預測與疾病衝擊 (II)
奧地利冰川驚見「男性遺體」 警方推估死亡超過20年
隨著氣候暖化影響,全球的冰川都在逐漸消失當中。位於奧地利提洛邦(Tyrol)的施拉滕基斯(Schlatenkees)冰川,被人發現1具預估死亡超過20年的男性遺體,其為近2個月來,同一地帶出現的第2具人類遺骸。根據《衛報》報導,一名導遊當地時間18日在施拉滕基斯冰川約2900公尺的的放,發現1具男性遺體,並在附近找到1個裝有現金、1張銀行卡和1張駕照的背包。當地警方根據現有線索推斷,該名男子2001年死於冰川,時值37歲,詳細身分將在數週以後,DNA鑑定結果出爐才能確定。早在6月下旬,一名登山客就在施拉滕基斯冰川發現人類遺體和滑雪板,當時警方透露,「該具遺體應已死亡數10年。」提洛邦警方發言人維赫韋德(Christian Viehweider)表示,「在如此短的時間發現冰川的人類遺體,實屬罕見。」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俱樂部(Austrian Alpine Club)年度報告揭露,施拉滕基斯冰川是奧地利境內自有記錄以來「融化速度最為嚴重的冰川」,因其2021年至2022年期間,損失高達89.5公尺的冰層。此外,還有登山者7月在鄰近的瑞士特奧杜爾(Theodul)冰川,發現一名1986年失踪的登山家遺體。
氣候暖化冰山潰堤 阿拉斯加首府遭破紀錄洪水淹沒
由於氣候暖化的因素,美國阿拉斯加5日發生冰川大壩潰堤的事情,這也導致當地首府朱諾(Juneau)遭遇破紀錄洪水淹沒,目前有關當局已經發布撤退命令,要居民即刻撤離。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冰川潰堤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因為河水從冰川大壩冰面較薄的地方經過時,河水直接沖破冰層縫隙,之後就會演變成冰川潰堤。報導中也提到,由於氣候暖化的因素,許多地方的冰川都曾發生類似現象。美國國家氣象局(NWS)表示,6日清晨,門登霍爾湖的水位達到近15英尺(4.6公尺),比2016年的紀錄高出3英尺,比中度洪水水位高出5英尺。好在,整個洪水在6日上午就迅速消退,當局也在上午10點解除洪水警戒。報導中也提到,近幾年來,氣候異常與熱浪襲擊的事情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科學家也估計這種極端氣候所導致的災情會持續增加。在7月份,北美、歐洲、中國就遭遇了破紀錄的熱浪。而在2022年,巴基斯坦地區就因為冰川融化與異常的季風降雨,大片區域遭到淹沒,至少造成1700死亡,農作物與基礎建築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個案數居全台第二!雲林首見群聚 登革熱疫情恐北移
本土登革熱個案持續增加,創下近10年同期最高,截至22日全台累計580例,位居中部的雲林首度出現群聚,且個案數居全台第二。外界憂心登革熱疫情是否逐漸北移,專家認為有風險,由於氣候暖化加上人群南北快速移動,很有可能從零星個案發展成在地局部群聚。根據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監測,截至21日,全台累計580例本土登革熱個案。國家蚊媒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指出,新冠疫情使台灣登革熱幾乎消失,解封後國際旅遊熱絡,又逢雨季和高溫,讓登革熱疫情加溫。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本土登革熱個案分布以南部為主,台南共484例,雲林、高雄皆有本土群聚,分別為73例和20例,台中和屏東亦有2例和1例,屬於零星個案。雲林縣今年首度出現本土登革熱群聚,外界關心疫情是否會持續北移。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溫在弘表示,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2年發布評估報告證實,氣候變遷會明確提高蟲媒傳染病的發病風險,當氣候暖化加上人群南北快速移動,很可能從零星個案發展成在地局部群聚。陳錦生則認為,埃及斑蚊目前只分布在嘉義以南,未曾在北部發現,除非中部發現埃及斑蚊分布,否則「北移」一說尚無明確證據。至於白線斑蚊是次要病媒蚊,分布於全島,因此北部、中部偶有登革熱發生,原因與南部一樣,有境外帶原者將病毒帶入、經由白線斑蚊傳播,並非隨埃及斑蚊北漂而來。陳錦生說明,登革熱共有四型病毒,目前整個東南亞地區四型病毒皆有,很難預測何時、何種會入侵,例如2015年台灣流行第二型病毒,今年台南流行第一型(泰國株),雲林也是第一型病毒(印尼株),但高雄發現有第二型病毒,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各種型別都有可能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