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
」 特斯拉 比亞迪 電動車 中國 馬斯克Nissan全球裁員9千人!大砍全球產能2成 還調降銷售預估
日本第三大車商日產7日在日股盤後,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令人失望,為因應中美銷售下滑窘境,本年度要大砍成本,包括全球裁員和縮減全球產能2成,還調降全年度銷售預估。股價上漲2%收410日圓,尚未反映相關利空。日產7月到9月第二季度營收年跌5%至2.99兆日圓。淨虧損逾93億日圓,市場原估獲利逾490億日圓。營業利益年跌85%至319億日圓,遠低預估652億日圓。4月到9月上半年度淨利,較去年度同期大減93%至僅192億日圓。全球銷售量年跌3.8%至159萬輛,主要受中國和美國各下跌14%和3%拖累。中美占其全球銷售量比率將近一半。日產跟許多外國車商一樣,難以在中國市場跟比亞迪等本土電動車商競爭。另外,執行長內田誠坦承公司誤判油電車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因此錯過油電車銷售快速成長的商機。面對困境,日產正採取緊急措施去扭轉業績,著手整頓業務來因應市場變化。其將削減全球產能20%,把汽車研發時間縮減至30個月,深化跟雷諾與三菱汽車等夥伴的合作關係。全球將裁員9,000人,占全球員工總數逾13.3萬人的6.7%。但內田誠未透露何時裁員和裁員地區。他與多位高層從11月開始自願把月薪減半。由於日產進行重整,讓本年度削減4,000億日圓成本,因此未對全年度淨利做預測。但全年度淨銷售額預測,從原先預估14兆日圓調降至12.7兆日圓。為籌措資金,其將賣出三菱汽車持股,把股權從34%降低至24%。
川普重回白宮 外媒點名市場「5大輸家」:少碰為妙
川普將在明年1月正式就職,其強勢作風讓外界開始研判在市場上,誰會是最大贏家和輸家。歐洲新聞(Euronews)列出美國小型股、俄羅斯資產、特斯拉、比特幣與美國銀行股為五大贏家,至於五大輸家更是投資人少碰為妙。綠能股在拜登執政時期的好日子將結束。外界預期川普將削減綠能倡議的補助,令再生能源類股遭重擊。川普6日確定勝選後,太陽能股First Solar股價當天暴跌逾10%,能源技術公司Enphase Energy股價狂跌17%,再生能源巨擘NextEra Energy股價下跌逾5%,正反映市場對川普上台後會刪除聯邦補助的憂慮。中概股未來走勢雪上加霜。川普提出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誓言上台後要對中國進口貨品課60%關稅,令中國出口商面對難以負荷的關稅壓力。香港恒生指數6日下跌2.6%,至於中國最大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股價更下滑3.6%。歐元貶值壓力將大增。許多專家都認為川普提出的各項政策會令美國通膨抬頭,促使聯準會採取更緊縮而不是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膨壓力。這將會令美元走勢強勁而導致歐元表現更弱。投資人爭相把資金轉向美元,讓歐元兌美元匯率6日下跌1.7%,創2020年3月爆發新冠疫情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美國公債成最大輸家之一,因為川普要擴大財政支出來推動經濟,打算讓國債在2035年前擴增7.75兆美元,使國債與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攀升至143%。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6日急升逾10個基點至約4.5%。債息上升代表債價下跌。德國車商將飽受川普全面調高關稅衝擊,導致保時捷、BMW、賓士和福斯等股價6日均大跌5%或以上。反映投資人擔心川普的貿易政策會進一步侵蝕德國車商的獲利能力。
比亞迪Q3營收首度超車特斯拉 單季賣破113萬輛年增37%
中國新能源汽車大廠比亞迪(BYD)公布第3季營收為282億美元(約新台幣9,035億元),不僅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更首度超越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的252億美元(約新台幣8,049億元)。以全球銷量來說,特斯拉電動車銷量仍領先比亞迪,不過比亞迪的威脅已持續擴大。據比亞迪第3季財報顯示,比亞迪今年前3季營收達新台幣2兆2540億元、年增18.94%;淨利潤1,132億元,年增18.12%。而第3季營收為新台幣9,035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4.04%,顯示在中國政府「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支持下,比亞迪銷售勢頭強勁。隨著中國政府不斷擴大「以舊換新」政策,中國汽車銷售自今年5月以來首次回升。今年前3季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達274.79萬輛,比去年同期成長32.13%;而今年第3季則有113.49萬輛的銷量,年增37.7%,甚至超越市場預期的110萬輛。其中,有44.3萬輛為純電車、68.6萬輛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雖然在中國市場具有強勁增長,不過比亞迪也面臨諸多挑戰,包含全球市場競爭加劇及成本壓力上升等。目前比亞迪超過9成銷量來自中國,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9月報告指出,比亞迪立下今年海外銷量達45萬輛的目標,比起3月設定的50萬輛有下調。在股市方面,特斯拉的股價於30日下跌0.8%,收257.55美元;標普500指數下跌0.3%。比亞迪ADR上漲0.6%,收76.50美元。
豐田、日產大廠試生產全固態電池 集邦:2035年綜合成本有望低於1.79元
根據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調查,豐田、日產、三星SDI等全球製造商已開始試生產全固態電池,隨著業者競相加快量產腳步,預估產量可於2027年前達GWh (1百萬千瓦時)水準。固態電池有望提高電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但仍面臨生產成本高、製程複雜、缺乏完整供應鏈等挑戰。目前半固態電池在電動車的裝車量已達GWh等級,電芯能量密度為300-360 Wh/kg。由於製造規模小,加上製造技術未完全成熟,半固態電池量產初期的電芯價格高於1元人民幣/Wh。TrendForce預期,隨製造規模擴大和技術成熟度提升,半固態電池綜合成本可望於2035年降至0.4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79元)/Wh以下。TrendForce也提到,全固態電池正從樣品電芯進入工程化,同樣將面臨量產初期成本高而墊高產品價格的問題,預估2030年後當全固態電池應用規模大於10GWh,電芯價格將降至1元人民幣/Wh左右;2035年經過市場大規模快速推廣,電芯價格將有機會降至0.6至0.7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69至3.14元)/Wh。全固態電池主要製造商生產進度。(圖/TrendForce提供)分析不同的固態電解質材料,聚合物電解質相對成熟且有成本優勢,如PEO基聚合物鋰金屬固態電池已在歐洲地區實現商業化。然而,聚合物電解質仍需尋求電壓耐受區間更寬、離子電導率更高的複合材料,才能擴大商業化推廣。TrendForce指出,氧化物固態電解質穩定性佳、成本居中,但加工難度高,且有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活性材料「固固」介面接觸差,導致電池內阻偏高的問題。至於硫化物固態電池,由於其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最接近且可望超越液態電解質,綜合性能潛力大,豐田、三星SDI、LGES、SK On、CATL、比亞迪等多家企業皆投入發展。然而,目前硫化物電解質材料成本偏高,且空氣穩定性差、對水分非常敏感,因此對電池製造的環境要求嚴格,生產流程難度高。TrendForce表示,固態電池技術發展審慎且樂觀,雖然現階段充放電倍率和迴圈壽命等關鍵性能指標未達到商業化標準,成本尚難與液態鋰電池競爭,但在各國政策大力支持和資本的推動下,固態電池成本將隨著生產規模擴大而顯著改善。
歐盟加徵中國電動車「反補貼稅5年」 稅率最高達45.3%
近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宣布,因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歐盟將從3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關稅。根據外媒的報導,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指出,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銷量自2020年佔歐盟市場的3.9%快速增長至2023年9月的25%,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企業壓低了價格,對歐盟產業構成不公平競爭。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宣布,因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歐盟將自3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關稅,這也代表雙方貿易爭端的升級,主要爭端焦點在於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以及中國向歐盟迅速出口綠色技術的影響。歐盟表示,這些關稅將持續五年,並強調歐盟與中國之間仍會繼續進行協商以尋求解決方案,但前提是必須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針對不同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關稅將有所不同,其中比亞迪的產品將被徵收17%的關稅,吉利則為18.8%,上汽集團出口的汽車將面臨高達35.3%的關稅,這些關稅是在現有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的10%基礎上額外加徵,合計一般關稅後,最終關稅將達到45.3%。此外,部分西方公司在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包括福斯和寶馬,也將被徵收20.7%的關稅。而美國特斯拉則獲得7.8%的「單獨計算」稅率。不過歐盟的報復性關稅引發了德國的反對,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和主要汽車製造商所在地,德國對此舉表示擔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負責人希爾德加德穆勒指出,徵收關稅對全球自由貿易、繁榮、就業以及歐洲經濟成長都是一大打擊,並增加了引發貿易衝突的風險。穆勒強調,「德國汽車產業也受中國大陸影響,但認為應透過對話來解決與中國之間的挑戰」。
百達-KY加速汽車零組件布局 砸近24億元收購星國企業
車用零組件廠百達-KY(2236)發布重訊,宣布董事會通過其新加坡全資子公司Patec Pte. Ltd. 以約星幣9,800萬元(約新台幣24億元)收購新加坡證交所上市公司大道工業集團有限公司(Big Industrial Group Limited,簡稱BIG)約43%的股權,預計12月底前完成收購。百達表示,「這是邁向海外併購的重要一步」,為少數台灣上市公司收購海外上市公司股份的案例之一。大道工業集團於1969年建立,現時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經營生產及銷售硬碟驅動器、非硬碟驅動器,以及泡沫塑料。百達指出,公司自2015年於證交所掛牌以來,專注汽車零組件加工設備製造及服務型機器人設計製造業務,近年來展現出穩健的財務成長。此次收購BIG,將透過策略性併購拓展市場版圖,加速百達在汽車零組件產業及相關高價值產品領域的布局。百達說明,這筆收購案籌備已超過半年,在完成新加坡收購交易後,按照當地法規進行後續公告。未來公司會視交易進展適時召開法人說明會,向外界進一步闡述併購細節及預期效益。公司已與BIG的大股東達成協議,將先行收購約43%的股權,隨後針對其他股東展開全面收購邀約。百達-KY成立於2011年,並於2015年6月在證交所掛牌上市,主要生產與銷售汽車及機車零組件及沖壓生產線設備,產品包括汽車排氣系統、門鎖與座椅系統、煞車系統等。百達表示,隨著全球汽車產業需求的增長,百達-KY 的汽車零組件出貨量逐年提升,尤其受惠於主要客戶比亞迪的全電動車項目擴展,以及愛信(AISIN)訂單的增加,未來出貨量預計將大幅增長。
陸港股大暴走2/看好中國大型科技股Q4行情 這三檔ETF後來居漲
在中國大陸924金融新政刺激下,台股水泥、鋼鐵、塑化類股近期股價上揚,投資人笑呵呵。不過,CTWANT採訪多名法人證券分析師,有的認為需進一步了解這些企業真正會受惠中國房市帶來營收成長占比多寡;有的則建議挑選被動性ETF檔數有限之下,也可關注主動型基金。 永豐投信投資長林永祥表示,中國股市已經歷長達3年以上空頭走勢,滬深300指數最大跌幅超過45%,部分中小型股指數更甚,市場投資者情緒十分低迷。在這種情況下,超出市場預期的經濟及救市政策,都有機會使股市產生一定幅度的反彈,且反彈的力道可能相對強勁。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舊面臨通貨緊縮壓力,參考日本經驗,強力且持續的貨幣寬鬆政策是走出通貨緊縮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換句話說,美國現正進入降息循環為中國人行採取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提供了相應環境,但是能否有效扭轉民眾及企業對於未來經濟長期衰退的預期,進而增加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仍有待觀察。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調整房屋限購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抓緊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推動建構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受此影響,近期房地產、金融保險類股帶領加權指數大幅反彈,「這些產業類股漲幅已高,後續持續大幅上漲空間有限。」林永祥表示。 林永祥進一步分析說,反觀在未來長期貨幣寬鬆政策環境,及中國政府特意引導科技領域自主發展的產業背景下,中國大型科技股有望接棒迎來2024年第四季的反彈行情。 CTWANT根據CMoney統計成交量排行榜與公布資料來看,從9月24日到截稿前,台股中國主題非槓桿型的ETF的成交量榜首由中信中國高股息 (00882)奪冠,依序則為中信中國50(00752)、國泰中國A50(00636)、群益深証中小(00643)、復華中國5G (00877)、富邦深100 (00639)等。台股多檔中國大陸主題ETF從924金融新政宣布以來近一周,股價高漲。圖為復華中國5G通信ETF掛牌典禮。(圖/復華投信提供) 進一步觀察2024年以來股價漲幅排名,富邦深100(00639)漲幅達24%拔頭籌,其次為群益深証中小(00643)的漲幅20%,復華中國5G(00877)的漲幅則為19%,國泰中國A50 (00636)、中信中國50(00752)的漲幅各為17%、13%,中信中國高股息 (00882)漲幅則為10%。 以這六檔ETF成分股來看,包含寧德時代、美的集團、五糧液、比亞迪、東方財富、格力電器、立訊精密工業、牧原食品、北方華創科技、順豐控股、中際旭創、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中興通訊、成都新易盛通信技術、兆易創新科技、州茅台、招商銀行、長江電力、中國平安、騰訊控股、CASH、阿里巴巴、拼多多公司等為主,包括電動車、電池的巨頭、電商平台等大型科技股。 至於主動型基金部分,以中租基金平台的統計來看,25038富蘭克林華美中國A股證券基金今年以來漲幅超過15%,31007永豐滬深300紅利指數基金則是上漲了12.60%,36003華南永昌中國A股基金漲逾5%,55010兆豐中國A股基金漲逾4%,以及20028復華中國新經濟A股基金、26014摩根中國亮點基金、30014滙豐中國A股匯聚基金等也都起漲。
歐洲對陸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 外媒:歐盟9/25投票
根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彭博社報導,歐盟計畫於9月25日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額反補貼稅——最終關稅一事舉行投票。除非占歐盟總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以特定多數反對,否則從11月開始徵收最終關稅鋪平道路,時間為期5年。目前歐盟對所有進口電動車關稅的一般稅率為10%,歐盟提議對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和比亞迪分別徵收36.3%、19.3%和17%的關稅。據彭博社此前報導,這些稅率預計將略有下調。特斯拉將面臨略低於8%的附加稅率以及基本關稅。中國和歐盟一直在舉行會談,探討關稅的替代方案,但迄今尚未取得成果。對布魯塞爾來說,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以世貿組織規則為基礎,並解決歐盟調查所發現的潛在有害補貼問題。本周,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將訪問歐洲,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會面,屆時雙方將繼續討論。而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在11日的訪中行程表示:「事實上,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這一決定,不僅是所有歐盟成員國,還有歐盟委員會都應該重新審視。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不需要另一場貿易戰」。德國也一直在推動歐盟委員會尋找關稅的替代方案,因為德國的汽車廠商對這些措施表示擔憂。福斯汽車集團和寶馬集團等德國汽車製造商恐將在歐中貿易爭端中遭受嚴重打擊,它們於2022年共在中國銷售了460萬輛汽車。西班牙是歐盟第二大汽車製造國,正尋求吸引中國投資以發展其電動汽車產業,這也是桑傑士上周訪華的部分原因。
車用電池恐懼症2/寧德時代市占35%占全球第一 國內電動車「使用廠商曝光」
8月1日首爾仁川的「電動車自燃案」,造成重大財產損失、人員受傷,南韓政府除了祭出相關政策滅火以外,也要求各大車廠進行「電池實名制」,讓消費者更了解電池來源,目前台灣並未跟進。CTWANT記者調查,國內歐系、韓系、日系、美系及國產電動車使用的電池品牌,包括寧德時代、LG、SK on及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引發「電動車自燃案」的EQE 350+,依南韓賓士公布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在全球排名第10,屬於次階電池製造商。在南韓政府要求車廠公開旗下電動車電池廠商和型號後,可以發現公布的車型中,有35%電池來自中國企業。南韓企業本身就有許多電池大廠,為什麼要用中國製電池?有專業人士指出,「在全球電動車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搭載比重提高。」韓聯社的調查數據則發現,當地6年來發生的電動車起火事件中,有多達62%電池產地來自韓國生產,包括43例的LG以及2例的Samsung品牌,而中國品牌僅占5例,意味著不只是中國電池存在技術問題。南韓賓士EQE 350+使用的電池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的產品,不過卻被許多消費者質疑豪華車款使用次階廠。(圖/翻攝自孚能科技官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2023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動力電池廠商市占率已超過2/3,又以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市占35%位居全球首位;排名第2為同樣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市占16%,光前兩名的市占就已經超越全球的1/2。第3名則是韓國的LG能源,市占13%。第4名至第10名分別為:松下(日)、SK on(韓)、中創新航、三星SDI(韓)、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與孚能科技。可以發現中國企業霸榜6席,而孚能科技取代欣旺達入榜。報告指出,寧德時代電池裝車量年增48.3%,穩坐全球第一,也是全球供應商中唯一市占35%以上的企業,主要受惠於特斯拉決定擴大磷酸鐵鋰電池比例,因此在大陸以外海外市場電池裝車量年增長近2倍。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0名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不過中國車用電池大廠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於1日表示,「中國市場絕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安全係數遠遠不夠。」至於台灣電動車市歐系、日系、韓系及國產等品牌使用哪一家的電池?CTWANT記者一一詢問,Mini採用寧德時代,Audi Taiwan表示,「以目前最新的Q4 e-tron來說,45是寧德時代,55 quattro則是LG。」Skoda也採用LG電池。韓系車廠Hyundai表示,「Ioniq 5、5N是採用SK on;Ioniq 6原先使用SK on現在為LG;Kona則是寧德時代。」Kia旗下電動車則以SK on為主。台灣賓士內部人士也向CTWANT記者強調,「台灣賓士引進販售的電動車電池模組,由賓士公司組裝製造,針對電池封包、冷卻技術、緊急斷電等皆有完善設計,並經過完整測試,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國內汽車龍頭和泰車回應,Toyota bZ4X、Lexus RZ所搭載的是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於日本生產製造的電池;至於近期相當熱門的Luxgen n7以及目前暫停接單的MG4均使用寧德時代。和泰車旗下電動車採用的電池為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也就是豐田與Panasonic合資公司。(圖/翻攝自Toyota官網、Prime Planet Energy)電動車大廠Tesla則回覆「原廠沒有特別電池來源」,不過據了解,Tesla方形電池全部由寧德時代供應,主要用於標準續航版 Model 3和Model Y;圓柱電池則來自松下和LG,用於長續航版和高端車型。
歐洲汽車產業形勢嚴峻!福斯汽車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創立87年來首見
由於能源成本上升、錯誤的廢核政策,以及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削價競爭,德國汽車巨頭「福斯汽車」(Volkswagen,VW)2日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關閉德國的生產基地,為該公司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警訊,也為歐洲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綜合France 24、CNN的報導,總部位於德國狼堡的汽車製造公司「福斯汽車」在2日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接下來不排除將關閉其本國工廠,而且恐試圖終止與工會自1994年以來簽訂的就業保護協議。福斯汽車在發給員工的說明信件中坦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甚至不能排除關閉汽車生產和零件工廠的可能性。」對此,「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首席執行官布魯姆(Oliver Blume)感嘆:「歐洲汽車產業目前正面臨非常苛刻和嚴峻的挑戰,經濟形勢變得更加艱難,新的競爭對手正在進入歐洲市場,尤其是作為製造基地的德國,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已進一步落後。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採取果斷行動,而行動的主要目標則是削減成本。」消息一出,工會和政府官員對該集團在國內市場關閉製造工廠的想法深感震驚,因為這是福斯汽車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舉措。而這家藍籌股公司的警訊,也加劇了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對國內經濟的擔憂。報導補充,根據福斯汽車最新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68.3萬名員工,其中在德國約有29.5萬名員工。事實上,福斯汽車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實施10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措施。然而,福斯與此同時也正在失去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中國客戶的汽車交付量較2023年同期下降7%。更慘的是,該公司不但在中國市場輸給了比亞迪(BYD)等本土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現在還開始搶佔歐洲的市場份額。因此在8月份公佈的慘澹業績顯示利潤下滑後,福斯汽車集團的備忘錄稱,儘管已經宣布了成本節約措施,但「汽車市場和德國經濟的當前發展,還是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而該公司董事會也決定「福斯汽車公司內部品牌必須進行全面重組。」對此,德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2日則將福斯汽車的問題歸咎於經營不善,並發誓要為保護就業而奮鬥。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高格(Thorsten Gröger)在聲明中表示:「今天,董事會提出了1項不負責任的計劃,動搖了福斯汽車的根基,並嚴重威脅到工作機會。此種做法不僅短視近利,而且非常危險,它有可能摧毀福斯汽車的核心……我們不會容忍該公司以犧牲員工為代價制定的計劃。」福斯乘用車首席執行官謝弗(Thomas Schäfer)表示,該公司仍然致力於將德國「視為一座業務基地」。他補充,福斯汽車將立即與員工代表進行會談,探討「永續重組品牌」的可能性:「局勢極其緊張,無法透過簡單的成本削減措施就獲得解決。」據悉,隸屬於「福斯集團」(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旗下的汽車品牌奧迪(Audi AG)上個月才宣布,正在考慮關閉其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電動汽車工廠,該工廠約有3000名員工。此外,在德國,包括「采埃孚」(ZF Group)、「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偉博思通」(Webasto SE)在內的眾多汽車供應商已宣布裁員,因為它們無法在電動車新時代,抗衡來自中國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
全球新能源車Q2賣破370萬輛 中國車廠包辦PHEV銷量前4名
根據TrendForce最新汽車研究,2024年第2季全球新能源車(含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銷量為376.9萬輛,較第一季成長近30%、年增24.2%。特斯拉雖維持純電車市占率第一,但銷量較去年下降;比亞迪除純電車銷量穩健,插電混合式電動車第2季的市占率也突破36%。2024Q2全球新能源車銷售排名。(圖/TrendForce提供)TrendForce表示,2024年第2季全球純電動車(BEV)銷量為232.8萬輛,年增8%,市占第一的特斯拉銷量較去年同期衰退4.7%。為提振買氣,特斯拉在中國和美國等2大市場皆祭出降價、優惠利率等措施;比亞迪(不含騰勢)位居第2名,BEV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0%,此外,比亞迪外銷表現強韌,第2季出口超過10萬輛新能源車(含純電車)。而第2季純電車銷售第3至5名則依序為Volkswagen、上汽通用五菱和BMW,三者之間市占率差異不大。蔚來汽車本季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144%,一舉回到第7名的位置;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極氪品牌排在第9名,銷量主要來自極氪001,受到改款和中國新能源車下鄉計畫等政策影響,極氪001第2季銷量大幅提高。TrendForce也統計,2024年第2季全球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銷售143.9萬輛,年成長64.2%,銷量前4名皆為中國品牌。比亞迪品牌市占率提升到36.1%,與第2名的理想汽車拉開明顯差距,第3、4名由傲圖(AITO)和長安汽車拿下。Volvo Cars和Mercedes-Benz分居5、6名,BMW第2季PHEV銷量則與去年同期持平,排名第8。第10名的Jeep雖然銷量、排名皆下滑,仍是美國最暢銷的PHEV品牌,目前美國僅有7款PHEV車取得聯邦政府補助,其中2款就由Jeep生產。TrendForce指出,2024年上半年的品牌銷量排名反映中國對新能源車的置換補助效果,預期近日新推出的補貼辦法將有助中國品牌進一步提升銷量與市占率。根據中國商務部等部門發布的規定,報廢汽車並換購燃油車、新能源車的補助額皆提高一倍,其中,購買新能源車可獲得人民幣2萬元。
台版陸車大戰1/「中國車銷台」經濟部祭出自製率滅火 專業人士:真的是保護國產車?
7月30日,經濟部無預警宣布「國產車自製率」全新政策,隔天立馬上路,消息一出,不僅為車界投入一顆震撼彈,消費者哀嚎「買不到便宜車」,更打碎許多車廠透過中國車賺錢的美夢。多家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告訴CTWANT記者,國產車年銷25萬輛要養8家車廠已經很辛苦,政府想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又要提高自製率,「真的是保護國產車?還是將車市推向進口車?」一家已走出國際、受影響較小的零組件業者二代老闆語重心長地表示,「政府既要保護國產車,提高自製率,又想積極加入CPTPP等自由關稅協定,根本是不符合實際的做法。」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我國對CPTPP會員國出口比重占整體出口額的21.6%,同期自CPTPP會員國進口占我國總進口額比重達29.1%,加入CPTPP將成台灣在現今區域貿易架構中的重要機會。台灣在2021年申請加入CPTPP會員,若未來成為會員,必須調降進口車關稅,而目前卻又將「國產車自製率」提高,也是對國產車的變相調漲。因此針對這項規定,有不少消費者質疑「以後都買不到CP值高的車了嗎?」、「會不會未來進口車會取代國產車?」有業內人士認同表示,「自製率提升之後,未來車輛開發成本恐越來越高,售價跟進口車相差不遠,也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據了解,7月30日中午,經濟部旗下產業發展署(簡稱產發署)署長楊志清出面,邀請國內包含和泰(2207)、中華車(2204)、裕隆(2201)、鴻華先進(2258)、福特六和、三陽工業(2206)、台塑(1301)、台灣本田等8大國產車廠,隔天拍板宣布,「國產車將逐年提高自製比例最低要求,自2026年後須達35%。8月1日正式實施,並且溯及既往。」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楊志清在7月30日邀集國內8大國產車廠,宣布實施「國產車自製率」。(圖/報系資料照)新制做法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也就是車市黑馬MG、剛通過環境部審核噪音的大通Maxus、不斷傳出年底將登台的奇瑞和吉利汽車都中槍。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且溯及既往。經濟部會有此一政策,主因起於裕隆旗下中華汽車於2022年引進中國上海汽車(上汽)集團下的MG品牌休旅車款HS國產化。據了解,MG首年國內供應零件的比率不到10%、其餘多從中國進口,在競爭激烈的國產休旅車市場,以配備豐富及比同級國產車低約10萬元以上的價格優勢,在1年半內迅速累積破萬名車主,重新改寫車市版圖,也令其他國產車廠灰頭土臉。緊接著MG Taiwan再引進小休旅ZS,以及備受矚目的百萬元內純電動車MG4。因為MG的成功,中華汽車去年獲利大增,稅後純益56.52億元,創下近20年最賺紀錄,EPS達10.36元,首度賺進1股本;而今年上半年營收為238.85億元,營業利益達15.8億元、稅前淨利30.1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淨利為24.57億元,EPS為4.5元。中華車引進MG後銷售表現相當優異,更使中華車去年獲利大增,創近20年最賺紀錄。(圖/MG Taiwan提供)從帳面上來看,中華車引進MG,的確為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再往深層挖掘,是「為什麼這間50多年的老車廠,不得不與大陸車廠接觸?」一位在國產車商待了近40年的退休高管說:「除了納智捷外,台灣國產車的新車款都需仰賴合作的母廠提供,所以當母廠不再有符合台灣市場的新車款推出,國產車廠就會面臨『無車可國產』的窘境。」這個現象在Mitsubishi與中華車、Nissan與裕隆車、Honda與台灣本田的合作關係中間都存在著。車廠為了求生存,只好在模糊的法規中找生路,據傳裕隆也與上汽集團的大通Maxus談好合作。此外,福特六和、台灣本田等廠也都聽說正在洽談要引進母廠在大陸獨家開發的休旅車款,不過針對這部分,車廠並未回應;而吉利、奇瑞、比亞迪等大陸車廠,更是對進軍台灣蠢蠢欲動。這接二連三的消息自然會刺激到其他國產及進口車商,甚至影響到國內零組件生產業者。為此,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領銜開炮,3月7日在財政委員會高分貝質詢,怒指國產汽車裕隆把大陸電動車的零件引進台灣組裝成「偽國產車」,可能成為「21世紀科技版的木馬屠城記」。7月底,政府從善如流,火速做出國產車自製率「這個幾乎沒有緩衝期的政策,十分罕見。」知情的業者告訴CTWANT記者。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針對「偽國產車」事件,在財政委員會上率先開炮。(圖/黃耀徵攝)由於該新政策沒有緩衝期,經濟部現正研擬配套措施。「政府真的應該很認真的考慮,台灣需不需要這麼多國產車廠?」一名老牌零組件廠二代負責人直言,台灣每年新車銷售量約在45萬輛左右,其中國產車最多約25萬輛,這樣的比例要養活8家國產車廠,實在很辛苦。「以澳洲來說,每年有百萬輛的新車市場,但還是在2023年10月結束最後一家國產車工廠Holden。」不只一家國產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對本刊表示,「這些配套措施通常是治標不治本,我們看不到長遠的未來。」
Fed鴿派訊號激勵美股「道瓊上漲162.33點」 特斯拉大漲10%
就在外界一直期待美國聯準會(Fed)可以宣布降息之際,聯準會主席鮑爾在最近的發言中釋放了鴿派訊號,大大提振了美股,主要指數全數收紅,不僅道瓊指數上漲162.33點,特斯拉的股價飆升超過10%,達到231.26美元。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也創下今年以來的第32個收盤新高紀錄。綜合外媒報導指出,Fed鮑爾在談話中肯定了美國在抗擊通膨方面的政策,同時也提到,市場需要更多的信心才能進一步降息。鮑爾預計,通膨率有可能在2025年底或明年回到央行2%的目標,同時他也表示,5日即將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將是關鍵因素。有外界分析認為,有六成的機率會在9月降息。在股市方面,道瓊指數上漲162.33點,收於39,331.85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149.46點,收於18,028.76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67.85點,收於5,544.99點。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33.92點,收於5,509.01點。除此之外,特斯拉的股價也大漲10%,達到231.26美元,成為市場焦點,。蘋果的股價也上漲了1.6%,創下歷史新高。報導中提到,特斯拉的股價上漲與馬斯克的高調發言有關,馬斯克在6月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有望讓特斯拉市值增加30兆美元。特斯拉預計在8月展示一款自動駕駛計程車,而Optimus機器人預計在2024年限量生產。投資人也期待特斯拉推出更實惠的電動車車款,馬斯克承諾這些新車將在今年稍晚或明年初亮相。他自信地說,「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不是他們是否想要特斯拉的問題,他們是想要的,只是根本沒有足夠的錢來買」。其他焦點企業還包括藥廠禮來公司,其阿茲海默症藥物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但由於符合市場預期,禮來的股價下跌了0.8%。中國車商比亞迪同期共售出34萬1658輛車,其中油電混合車占多數,同比增長58%,純電動車銷售增長13%,但車輛出口僅2萬6995輛,較5月下降28%。
開車神器2/是得力助手還是隱形殺手? Level 3進台灣再緩緩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從警方所記錄的交通事故數據研究發現,車輛安全配備中,車道輔助系統每年可預防近8.5萬件碰撞事故,與未配備該系統的車輛相比,降低約11%的碰撞事故,事故受傷風險減少21%,事故死亡率更大幅降低86%。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指出,全球車險規模一年約7,000億美元,占整體保險業產值的42%,ADAS的發展有助於降低汽車於道路行駛時的風險,保險業出險金額也將隨之下降,短期內將使保險業者獲利提升。長遠來看,全球各大車廠皆已積極投入開發自駕車,未來自駕車上路後,由於車輛具備防撞與速度管控系統,更是有效減少意外發生次數與嚴重性,連帶使理賠金額與車險保費降低。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與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也預估,車險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縮減40%、2040年縮減70%。其中以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危機最大,預估2040年美國車險市場規模將從2,210億美元縮減到740億美元,英國則是從240億美元降至60億美元。觀察國內表現,近年來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在新車上逐漸普及,不過卻也出現車主因太過依賴ADAS,導致車禍事故數量提高的現象。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主委林信得表示,未來只要開啟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車輛出事故,無論是否有死傷都會進行調查。據高公局統計,2021年至2023年9月,國道追撞施工車事故有279件,其中140件車輛有配備輔助系統,占50.2%;配有輔助系統且開啟,但仍發生事故的有60件,占42.9%。林信得強調,「未來配有ADAS的車輛只要發生事故就會立案調查。」運安會執行長林沛達說,因應新興運具如電動車、氫能車、具ADAS車輛等普遍使用,運安會擬修正重大公路運輸事故範圍,朝降低啟動調查門檻及擴大調查範圍方向進行。原先公路調查範圍是死亡4人以上才進行調查,未來改為死亡3人以上就會調查。不過不具名的保險經紀人向CTWANT記者透露,「目前遇過車禍使用車險的客戶多以人為疏失為主,幾乎沒有聽過是因為ADAS系統而產生問題。」自動駕駛是目前需與多車廠積極研發、駕駛也引頸期盼的新科技,國內車款多搭載Level 2輔助系統為主,不過其實在2022年5月Mercedes Benz便取得德國政府Level 3的認證。至於台灣何時會開放?車廠表示,「法規是關鍵。」台灣自駕車技術已達可上路階段,ARTC展示自有技術,驗證台灣已具備可上路能力的自駕技術。(圖/ARTC提供)Mercedes-Benz是全球首個拿到政府核准,讓Level 3自動駕駛上路的車商;緊接著,2023年11月BMW也宣布今年3月推出的7系列車款將導入Level 3自動駕駛功能,只是這項技術僅在德國使用,且不適用於純電i7。除了豪華車廠Mercedes-Benz和BMW以外,最近大陸工信部一口氣批准9家汽車品牌,包括蔚來、比亞迪、長安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北汽藍谷、一汽集團、上汽紅岩與宇通客車,可在規定道路範圍內進行Level 3道路測試。值得注意的是,Level 3可以說是駕駛系統分級的分水嶺,Level 2和Level 3最大的差別在於Level 2是由車主負開車的責任;Level 3則因為由汽車本身主導,所以由汽車廠來負責,也因此,政府對於法規的設置和規範更加嚴謹。但Level 3的發展目前仍未成熟,為避免駕駛者太過依賴駕駛輔助系統,加拿大卑詩省更率全球之先,下令禁止所有配備Level 3駕駛輔助系統上路,甚至嚴格禁止各車商安裝此系統。台灣目前也尚無相關引進計劃。而汽車達人鄭捷也透過CTWANT向車主呼籲,「現階段ADAS系統只是用於輔助和提醒駕駛,並不代表可以在開車時放手做自己的事。」ADAS雖然是得力助手,但過度依賴還是有可能造成隱憂。ADAS日漸普及,但是車主太過依賴而導致車禍事故的事件也頻傳。(圖/報系資料照)
女股神跌落神壇?賣輝達少賺388億元…買特斯拉又慘賠 本人回應了
被譽為女股神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執行長伍德(Cathie Wood),近年投資眼光受到質疑,她自2022年第四季拋售輝達(Nvidia)130萬股股票,錯失至少12億美元(約新台幣388億元),投資特斯拉更遭受慘賠。方舟投資2014年購入輝達股票,依當時按拆股調整後交易價格為4美元(約新台幣130元),可惜方舟創新ETF基金在抱牢輝達,漲至約400美元(約新台幣13萬元)後、ChatGPT引爆股市大規模反彈前,出售大部分部位輝達股票,進而錯失2023年輝達股價大漲的機會。且輝達今年5月24日公布首季營收及第2季財測,大幅超出分析師預期,再度轟動市場引爆新一波股價漲勢。該股自2022年底以來已大漲逾7倍,5日收在1224美元,市值突破3兆美元(新台幣90.75兆元)大關,一舉超越蘋果。伍德在反思減少輝達持股決定後,於6日表示:「如果輝達股價持續快速崛起,我們開始尋找能從AI受益的其他公司。」並指隨著公司重新評估其AI策略,會有一個停頓期,方舟原預測部分概念股營收可搭上AI潮流,但沒發生在這次財報季,例如Salesforce (CRM-US)就是其中1例。伍德指出,她仍不相信輝達天價估值:「輝達自上市以來,我就持續在我的職涯中關注它。這是1檔周期性很強的股票。輝達GPU的過度訂購可能導致該公司遭受痛苦的庫存調整。」另外,她也為公司針對特斯拉(TSLA-US)持續投資決定做出辯護,認為特斯拉在自駕的進步是「地球上最大的AI計畫」。去年方舟預計特斯拉可達到每股2000美元,若有牛市和熊市,目標價分別為每股2500美元與1400美元;今年第1季加碼買進,不過特斯拉當時普遍被投資人冷落,加上比亞迪(BYD)競爭,令特斯拉缺乏上漲動力。伍德認為,隨著通用(GM)、福特(Ford)等同業因獲利顧慮縮減電動車計畫,特斯拉仍會擁有優勢,並可望獲得更多市占率。目前估值64億美元(約新台幣2075億元)的方舟創新ETF,今年已下跌近16%,特斯拉股價亦下跌近30%。不過,在利率見頂及潛在降息預期推動下,該基金去年表現優於大盤,漲幅達 68%。
和泰車待交訂單近2萬張 今年衝17萬銷量市占37.8%
汽車大廠和泰車(2207)5日舉辦法說會,預估今年車市維持45萬輛,而自家三品牌(Toyota、Lexus、Hino)挑戰合計17萬輛的銷量目標,並衝市占率至37.8%。和泰車提到,儘管今年積極交車消化訂單,但最新統計顯示,Toyota仍有1.3萬輛、Lexus有6,300輛待交車訂單,其中,國產小貨車Town Ace超過8,000張、進口豪華廂型休旅車Alphard也有逾4,000張訂單。為加速消化訂單,目前國瑞已全面二班制生產。而國產休旅車Yaris Cross、Corolla Cross目前缺車狀況已較為舒解,訂車後約可在一個月內交車。豪華品牌Lexus部分,目前LBX、LM待交訂單都在2,000張以上,NX則300張訂單未交,將持續向母廠爭取配額增加。和泰車第一季稅後純益58.85億元、年增16.23%,EPS達10.56元,續創同期新高。下半年7月將導入Camry大改款、第四季GR Yaris小改款,可望拉抬銷售動能。和泰車也說明,除受惠雙品牌銷售持續亮眼,轉投資公司也都有不錯表現,包含持有日本豐田汽車股票評價利益的金融資產同步挹注。而有不少法人關心和泰車電動車的規劃,和泰車也說明,目前公司電動車產品僅Lexus RZ及Toyota BZ4X,近期純電車市場除比亞迪之外,其他品牌並沒有明顯成長,許多純電產品銷售停滯,相關基礎建設發展狀況都是後續觀察重點。
澳洲市場岌岌可危!數千輛電動車滯銷 墨爾本港出現「特斯拉墳場」奇景
隨著澳洲國內的電動車需求趨緩,以及更經濟實惠的中國新銳品牌進入了澳洲市場,數千輛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 Inc.)的車子因找不到買家,被閒置在澳洲維多利亞州(Victoria)的墨爾本港(Port of Melbourne),成為了當地人口中的「特斯拉墳場」(Tesla graveyard)。據澳洲媒體「7NEWS Australia」的報導,雖然每個月都有2000輛特斯拉會抵達墨爾本港,但由於特斯拉4月銷量大幅下降了44%,在苦無買家的情況下,這些車輛被迫停在這個繁忙的交通樞紐積灰塵。對此,產業專家示警,特斯拉銷售成長放緩最主要是因為澳洲缺乏足夠的充電基礎設施,再加上如今又有更多中國新銳品牌被引進澳洲市場,導致民眾對價格越來越敏感。雖然特斯拉為了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電動車市場生存下去,已進行多次的大幅降價。但維多利亞州交通協會的首席執行官安德森(Peter Anderson)卻告訴7News:「突然之間,我們積存了大量未售出的特斯拉,它們就這樣躺在那裡,失去任何動靜。以往特斯拉通常都是採取預售進口的,但這些車不再是了,它們如今坐在這裡等待買家。」「特斯拉墳場」(Tesla graveyard)。(圖/翻攝自YouTube/7NEWS Australia)然而,特斯拉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在經過3年多維持2位數至3位數之間的成長後,澳洲4月電動車銷量共下降了5%。對此,澳洲最大的汽車網站「CarExpert」創辦人馬里奇(Paul Maric)坦承:「民眾已開始收緊錢包。」產業專家分析,該行業正在努力超越新技術生命週期5階段中的第2個階段「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階段,這一階段的消費者僅佔市場的13.5%,且產品的早期版本可能有缺陷或容易故障。此外,更有效率且更便宜的產品版本通常會在首次發布後幾年出現。如今當地充電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及暴跌的轉售價格,皆導致部分澳洲民眾對電動車失去了信心。馬里奇補充,今年早些時候,由比亞迪(BYD)等中國電動車品牌推動的削價競爭正在加劇,導致澳洲部分電動車的價格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暴跌了2萬澳元(約合新台幣43萬元)。儘管馬斯克(Elon Musk)的電動車帝國擁有澳洲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比亞迪正在快速攻城掠地。報導也指出,特斯拉的銷售放緩可能對維多利亞州政府的零碳排汽車目標產生重大影響,當地政府希望2030年銷售的所有新車中有50%是零碳排汽車,但這一比例目前僅佔7%。對此,特斯拉也坦承銷量確實正在下降,但該公司的業務一切如常。
台海局勢升溫!《日經亞洲》:特斯拉要求供應商避開中國及台灣 通用汽車、福特考慮跟進
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獨家披露,由於台海緊張局勢升溫,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龍頭特斯拉(Tesla, Inc.)已告知其供應商,最快於明年開始,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外的地區生產零件。《日經亞洲》援引6位知悉內部消息之特斯拉供應鏈高層的說法指出,為中國境外銷售的特斯拉車款生產印刷電路板、顯示器和電子控制器等零件的供應商,已收到特斯拉的上述要求。消息人士聲稱,特斯拉向他們透露,有鑑於大中華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在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前不斷上升,這項舉措將為非中國市場建立替代供應來源,以防止供應鏈中斷。 事實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23日至24日,才剛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為2022年8月及2023年4月的「環台軍事演練」後,第3次在台灣周邊實施圍島軍演。對此,特斯拉台灣供應商的1位內部人士也告訴《日經亞洲》:「我們收到了特斯拉的要求,他們希望擁有OOC(out of China,避開中國),以及OOT(out of Taiwan,避開台灣)的零件」,且特斯拉「希望這個要求能在明年的新企劃案中實現。」此外,另1位日本電子製造商的高層則證實,特斯拉已與日本、韓國和其他地區的亞洲供應商討論了此事,而他的公司便是與特斯拉接觸過的企業之一。還有1家零件供應商的高層也表示,為了滿足特斯拉的這項新要求,他的公司正在提高其位於泰國的產能,而他也坦承,對於特斯拉在內的許多客戶來說,所謂的避開中國策略「也包括避開台灣。」報導還披露,除了特斯拉以外,通用汽車(GM)及福特(Ford)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也在研擬要求供應商將電子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和台灣以外的地區,但與特斯拉不同的是,它們尚未提出正式要求。為多家美國汽車製造商提供服務的電子供應商高層也透露:「特斯拉是最積極致力於規避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地緣政治風險的車商」,但他坦承「要做出OOC和OOT的零件確實很困難,成本也非常高,因為那是成熟的供應鏈所在。」據悉,中國和台灣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電子零件,包括顯示器、印刷電路板、相機鏡頭和半導體。根據《日經亞洲》分析,大約有87%的蘋果頂級供應商在中國設有生產設施。報導補充,特斯拉的上述要求,是在美國宣布大幅提高對中國電動車及電動車電池的關稅,以及賴清德於5月20日上任前提出的。在特斯拉追求安全供應鏈之際,該公司也面臨了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競爭壓力。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便顯示,2024年第1季,比亞迪(BYD)在全球「純電動車」(BEV)市場的份額已上升至15%,進逼從去年的22%降至19%的特斯拉。然而,龐大的競爭壓力並不意味著特斯拉即將棄守中國市場。事實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才剛在今年4月出訪中國,希望讓該公司最先進的全自動輔助駕駛(FSD)能夠在他們的第2大市場獲得批准。對此,北京方面已表示將給予全面支持,並將特斯拉稱為「中美經貿合作的成功典範」。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電子供應鏈分析師邱世芳也在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時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電動車成為中美科技戰的最新戰場,這一趨勢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邱世芳還認為,在中國境外建構供應鏈對特斯拉來說是有意義的,「相較於其他西方或日本品牌,特斯拉與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的競爭更為激烈。」她表示「為應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避免供應鏈中斷,特斯拉這樣的汽車製造商向供應商提出此類要求,是『合乎邏輯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那麼多的零件供應商試圖加快其在東南亞和墨西哥的布局。」對此,特斯拉目前並未回應《日經亞洲》的置評請求。福特和通用汽車也拒絕就具體細節發表評論,不過福特也透露,他們正在「努力建構1個具有韌性及成本競爭力的高品質供應鏈。」
日本3大車廠合作研發車用SDV 打「團體戰」抗衡海外業者
外媒報導,日本3大知名車廠豐田(Toyota)、日產(Nissan)、本田(Honda),試圖透過合作抗衡海外業者,已開始考慮從2025年度開始聯手研發車用軟體,將在政府的主導下,共同衝刺軟體定義汽車(SDV)發展,為2030新一代汽車鋪路。日經新聞報導,有關汽車數位化的國際競爭相當激烈,尤其在美國與中國的電動車數位化技術領先之際,日本3大車廠等業者希望透過「團體戰」,致力研發次世代汽車軟體來跟海外業者競爭。SDV意即透過軟體、而非引擎或零件等硬體來提升汽車性能,而豐田、日產等公司計劃從2025年起推出SDV車款。在日本經濟產業省即將公布的汽車產業數位轉型策略中,聚焦SDV發展,並鼓勵日本汽車製造商在七大領域合作,以集中資源。主要製造商將突破企業框架,而業界將簽署合作策略、設定標準化規格,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降低開發成本和時間。這七大領域分別為晶片、連結汽車軟體和系統的應用程式介面(API)、虛擬模擬、應用生成式AI之車輛自動診斷系統、防範網路攻擊的安全措施、用於自動駕駛的高精度3D地圖,以及感測器技術。其中,API扮演著連接車用軟體及系統間的角色,這3大車廠若統一API規格,車用電池及感應器等汽車相關零件得以互相通用。報導分析,豐田、本田、日產之所以急於協調合作,是因為全球車輛設計與開發理念正在進行革新,尤其是美國與中國的新興車廠都採取把重點放在軟體研發與設計的戰略,以提高汽車價值。像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和中國比亞迪等電動車市場領頭羊,在現有部分車款中已經具備SDV功能。隨著半導體技術和AI的發展,各國汽車製造商如何因應軟體趨勢,將對未來全球汽車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馬斯克快閃中國行特斯拉大漲15% 富國銀行潑冷水「影響有限」
繼去年5月後,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4月28日再度拜訪中國,知情人士透露馬斯克此行是為了討論在中國推出「全自動駕駛」(FSD)軟體,還有宣布跟百度擴大合作關係,消息一出,特斯拉29日股價大漲15%;不過分析師隨即潑冷水,表示這對收益影響有限,且交易細節遠未確定;30日特斯拉也因傳出裁員消息,讓股價再度走跌。《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中國農業大學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王國業表示,特斯拉FSD將在中國落地是肯定的,因為允許落地後,特斯拉FSD需要對國內銷售車輛的行車資料進行深度學習,這樣才能訓練出比較好的效果,不過「收集到的數據不可能傳到國外,只能在中國進行演算法訓練。」當地的競爭對手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公開表示,「Tesla擁有非常好的自動駕駛技術和品牌,特別歡迎Tesla FSD進入中國。只有更多好的產品、技術進入,才可以讓整個市場和客戶有更多好的體驗,讓市場更向良性發展和加速跑。」不過美國富國銀行分析師Colin Langan表示,與百度的合作有助於緩解監管機構對數據安全的擔憂,然而雙方在經濟和數據共享方面的合作細節尚未公佈,且特斯拉的FSD系統僅基於視覺,不依賴地圖,因此百度在FSD技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還要注意共享數據可能會受到限制。外媒也特別關注,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是「快速的追隨者」,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已成爲中國主流,像是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與比亞迪,可能在定價上與特斯拉形成競爭。然而才剛大漲一日,特斯拉又傳出裁員計畫,砍掉超級充電站團隊約500人,導致股價在30日下跌近6%至183.28美元,今年以來已經累計下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