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雞蛋
」【政府認證不牢靠2】保證能找到源頭 不保證沒有農藥殘留
農委會計畫將推行了13年的4章1Q認證標章,整合為「台灣優良農產品銷履歷」與「有機農產品」等兩大系統。但有民代就質疑,目前標章認證中的「產銷履歷認證」、「台灣農產品生產溯源QR Code」等,雖然有公開產銷流程資訊,著重於安全用藥規範,但功用卻只類似於農產品的溯源平台,根本無法保證食品安全。農委會產銷履歷農產品資訊網頁中就提到,產銷履歷農產品最核心精神就是資訊公開可追溯,消費者掃描貼紙上的QR Code,就能查詢農產品的生產者、驗證機構、產地、生產紀錄及包裝日期等資訊。也強調,產銷履歷農產品可供查詢的生產資訊,和一般的生產紀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這些資訊必須通過驗證的稽核程序,才能被視為有效紀錄,這點讓生產資訊的強度與可信度超越一般農產品。1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有機農場主人說,有機栽培也好,加入產銷履歷認證機制也好,都是農民耕作方式的一種選擇。消費者重視的,是將農產品吃下肚裏的安全性,而農委會這些年為了推行標章認證,也設置了包括拍賣市場優先拍賣權、開闢販售專區、產業補助等獎勵措施,就是希望更多的農民加入認證機制。但台北市議員李柏毅則質疑,雖然有第三方驗證機構把關,但市場上的農產品卻時不時被抓包,一樣被驗出農藥殘留不合格。懷疑目前的產銷履歷,已形同於農產品的溯源平台已。消費者可以按圖索驥,找到生產者的資訊,卻無法信任業者保證的無毒食安。新北市議員金中玉也質疑,目前「產銷履歷認證」、「台灣農產品生產溯源QR Code」等標章,認證過程沒有完善的衛生部門檢測平台監督,實在無法確保食安。他也指出,2017年芬普尼毒雞蛋風波發生後,監委調查報告就顯示,溯源標示制度出了很大的弊端。調查報告中有資料顯示,2015年全面推動溯源標示制度,尤其在散裝雞蛋部分,已要求業者逐箱黏貼雞蛋溯源標籤貼紙。但2017年毒雞蛋事件爆發後,就發現有蛋商,因為換蛋而導致雞蛋流向不明,無法追查,溯源制度如同虛設。另外還有,雞蛋有未黏貼溯源標籤、重複黏貼、標示內容不完整及黏貼位置不正確等各種缺失。這些現象都讓人擔憂。
【政府認證不牢靠3】力推13年 產銷履歷普及率僅1成
2007年,立法院制訂通過「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等相關法規,計畫中就希望自2016年起,全國販售的農畜產品,就都應該具備「產銷履歷」認證標章,打造出國際食安標準。但台北市議員李柏毅痛批,目前不僅認證過程不完善,也因農委會的推廣牛步化,農產品認證的普及率根本不高。實際上,至今有產銷履歷認證的農產品,只佔全國農產品的10%。李柏毅說,產銷履歷等認證標章,應該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橋樑。尤其在2015年時,據他所知全國農產品已有40%的比例,都已加入產銷履歷認證機制,但之後竟一路下滑,加入認證的農產品,比例越來越低,至今也只僅1成而已。他也舉出2017年,影響到全球的「芬普尼」毒雞蛋風波為例子。事件發生後的隔年,就有監察院調查報告顯示,當時農委會共採檢了1453間蛋雞場,多達45間蛋雞場遭驗出殘留除蟲劑成份「芬普尼」超標,問題蛋超過了155萬顆以上。依當時監院調查委員發現,截至2017年6月止,通過「台灣優良農產品」認證的蛋雞業者計有18場,通過「產銷履歷」認證者有50家,同時具有兩種認證的業者只有54家,但當時國內核准登計的蛋雞場總家數為2009家,意謂著同時具備兩項驗證標章的蛋雞場只有2.7%,比例極低。新北市議員金中玉也補充,以當年的雞蛋生產量而言,有這兩種認證標章的雞蛋產量,僅占當時國內整體雞蛋,每日生產量的1成。如果,農委會已落實產銷履歷機制,讓大部分農產品都納入管控中,可能就不會引發那麼大的風波,也不會讓民眾飽受食安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