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祭儀
」朝野拚修法「增加國定假日」 每年有望多放10天假期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即將在週三(23日)舉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公聽會,藍、綠、白3黨皆有共識,想將《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從「命令」升格為「法律」,也提案增加國定假日,若最終提案全數通過的話,未來每年有望多放10天假。台灣國定假日目前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所制定,目前台灣共有10天國定假日,分別為元旦、除夕、春節、228和平紀念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日,其中勞動節只有勞工可放假。時常因配合國定假日發生補假、放假的爭議,朝野立委皆有共識將想將「辦法」升格為法律。新增國定假日方面,各黨皆有意見,民眾黨主張要求將勞動節、教師節列為全國放假日。民進黨團與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將重點擺在維護原住民權益,希望能夠增設原住民族日,同時將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設定為3日。國民黨立委牛煦庭提議,應恢復因「一例一休」廢除的7天國定假日,即元旦隔日、青年節、教師節、光復節、蔣公誕辰、國父誕辰、行憲紀念日。此外,立委陳玉珍則認為,應增設823紀念日,緬懷維護台海和平60餘年的823戰役。至於彈性放假制度,民眾黨團認為若國定假日發生於週二或週四,得讓週一或週五調整成彈性放假,並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補班(課)日,而牛煦庭則主張可直接將當週或前週的週六定為補班(課)日。
發文質疑「初一初二碰六日沒補假?」 鄉民留言吐槽:明明就有
2024年的農曆春節連假是從8日至14日,總共有7天的時間,其中初一、初二正好遇到星期六與星期天,就有網友發文質疑「國定假日不是應該要補假嗎?為什麼初一初二六日重疊沒有補假?」結果文章發出後,反遭其他網友吐槽,表示今年農曆春節連假已經有補假在初四、初五了。有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內容中表示「今年過年只放七天,然後仔細看了一下,初一初二是在禮拜六跟禮拜日欸,六日本來就假日,初一初二是國定假日不是應該要補假嗎?為什麼初一初二六日重疊沒有補假?」而文章貼出後,隨即引發不少網友吐槽,有的是吐槽民進黨政府先前曾表示「台灣的休假太多」,也有網友直言「明明就有」,有網友留言解釋「有補假,初四、初五不就放假了」、「13、14不是補了嗎」。根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中第4條明文規定,除春節放假三日外,包含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均只有放假一日。也就是說,依法規而言,農曆春節只有放「農曆除夕」1天,以及「農曆春節」初一至初三,共計4天的假日。而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也於2023年5月發布公告表示,2024年除夕前一日(8日)調整為放假日,需於17日(週六)進行補班,而初一(10日)、初二(11日)因為例假日,所以於13日、14日(星期二、三)補假。(圖/翻攝自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尊重多元文化!政大學生會提「多元文化假」過關 有證明每學年可請2天
學生如有需要參加族群、宗教等重要祭典或活動,大多可以請事假。不過為了尊重多元文化,政大學生會表示,於上學期提出增訂多元文化假,並增加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天數後,經歷一個多學期與相關單位、專家密切討論後,多元文化假及歲時祭儀假延長於本學期第2次學務會議通過,將在期末公告後,於下學期開始實施。假期則是每學年可請2天,也將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假由1天增至5天。政大學生會提到,台灣的無論是信仰還是族群皆相當多元,而今年教育部便曾召開「高級中等學校因應學生多元文化請假規定研商會議」,會中決議「基於保障學生宗教自由及種族平等,尊重其因應宗教、種族文化不同所需之節慶活動」,開放高中以下學校設置多元文化假,相當認同教育部作法及精神。政大學生會指出,學校內也有大量來自海外以及不同國家的同學,其亦有屬於其自身之群體、文化與宗教相關祭儀的假別,因此在綜合尊重多元文化、推動族群平等以及文化傳承理念的推動下,於是在會議上提案,也於今年和相關單位及專家積極討論後取得共識。政大學生會說,經過幾次與學務處和教師討論,並由生僑組發放問卷詢問教師們想法後,原案所提「每學期1日為限」,為使教師和學生都有更彈性的請假裁量空間,假期修改為每學年2日,「由於自身族群、文化、地方或宗教習俗、祭儀等多元文化範疇之請假」,在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後,教師得准以多元文化假。政大學生會強調,生僑組同時亦向本校教師詢問相關想法及天數建議,最後以總時長5日為共識送至學務會議,教師代表於學務會議上同樣對歲時祭儀假延長表示支持。
走訪高雄拉阿魯哇族1/穿過吊橋入山 觀禮神秘聖貝祭
曾在日治時期被歸類為鄒族的「拉阿魯哇族」,經過漫長的正名運動,終於在民國103年被官方認定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五族,也是唯一以貝殻為祭典主體的原住民族,現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及那瑪夏區瑪雅里。記者藉由原民會與旅遊業者合作推出的「歲時祭儀文化旅遊試辦計畫」,第一次進入這個有神秘色彩的原民部落。索阿紀吊橋是美瓏社對外要道。(圖/魏妤靜攝)當車輛開上吊橋,行人趕忙緊貼吊橋兩側讓車通行。(圖/魏妤靜攝)採訪當天是拉阿魯哇族一年一度的「聖貝祭」,在外族人紛紛穿上傳統服飾趕回家。要到達活動場地的「美瓏社」祭儀會場,得先穿過該社唯一對外聯通的「索阿紀吊橋」,只見所有車輛熟練收起後照鏡、橋上族人迅速往兩旁緊靠讓車輛通行,不由得感到有趣。只見遠處飄出陣陣白煙,原來是祭儀中燃起「生命之火」的象徵,在祭典期間都不得熄滅。美瓏社現又名「美蘭部落」。(圖/魏妤靜攝)帶路人桃源區興中國小學務主任賴昭如提到,拉阿魯哇族傳統由排剪社、美瓏社、雁爾社、塔蠟祫社共四社組成,每個社群都如同一個獨立運作的王國,社群領袖則採世襲制。其中塔蠟袷社相傳因交通不便移至他社居住,而至民國90年間,在那瑪夏區瑪雅里發現有該社部分族人居住,後以那爾瓦社稱之,成了現代的四社。另據傳拉阿魯哇族人最早曾與小矮人共居在日昇之地,隨著人口增加、族人陸續遷離,當美瓏社族人最後離開時,小矮人贈予珍貴且具有祝福的12顆聖貝,並囑咐要祭祀聖貝,這也是聖貝祭的由來。在聖貝祭多個祭儀的最後環節都會加入歌舞,而遠處的男子會所只有男子可進入,女性不可靠近與觸摸。(圖/魏妤靜攝)雖然祭儀以男性族人參加為主,但女性族人會加入歌舞部分。(圖/魏妤靜攝)聖貝祭現已固定於228連假舉辦,方便族人返回參加,同時還將原本長至5、6天的祭典濃縮為1天完成。祭儀雖經濃縮但仍相當嚴謹,例如男子須於清晨迎神、預備柴薪,並到各家戶取祭儀使用的酒水,再以豬獻祭天神,和請出貝神、邀請貝神飲酒,與美瓏社有別於其他社群、獨有的拋貝奪福儀式等,並經慰勞祭、驅魔祭與團獵祭等祭儀,才能宣告完成。當地興中國小學生製作的貝神手飾,標示出12貝神象徵勤勞、健康、守護等不同意涵。(圖/魏妤靜攝)捕魚祭僅取中大型魚類,小魚會再放回河裡。(圖/高雄市拉阿魯哇文教協進會提供)除了聖貝祭,拉阿魯哇族還有個已經30~40年未曾舉辦的捕魚祭,前年開始在當地重新復辦,今年也預計於春末夏初的5、6月展開。通常會於祭典前一天收集毒藤,祭典當天由族中耆老帶領男性族人前往河川,並先以米糕、小米酒等進行敬神儀式後,再從河的上游敲擊毒藤、讓汁液流入河中,族人會一路奔往下游,沿途將昏迷的魚群捕撈起來,並由帶領的耆老分配漁獲,再將小魚放回河裡,並敲打解毒藤,使魚群重新甦醒,而在這個祭典背後,也蘊藏著珍惜、感念大自然所給予的一切資源的意思。
一年一度拉阿魯哇族「聖貝祭」 宣告將與原民會合辦文化旅遊
在台灣有相當多各具特色與文化的原住民族,而在官方認定的16族中,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對大家來說可能相對陌生。帶有神秘色彩的拉阿魯哇族約有400多人,是原住民中唯一將貝殼奉為神明的族群,還會舉辦大型祭典「聖貝祭」(Miatungusu)。現在為方便各地族人返回參加祭典,每年主要都訂在228連假舉辦,styletc記者昨日(2/27)也到訪聖貝祭現場,近距離感受這個特殊的祭典。原民會主委夷將Icyang(左7)希望透過文化旅遊試辦計畫,讓大眾深入了解不同族群的祭儀與文化。參加祭典時族人都需穿戴完整的傳統禮服進行祭儀。本次聖貝祭除讓拉阿魯哇族人齊聚一堂,主辦單位高雄市拉阿魯哇族文教協進會更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推動「歲時祭儀文化旅遊試辦計畫」,同時與KKday、雄獅旅遊等旅行業者合作,結合桃源區觀光景點、農特產品及傳統祭儀等元素,希望規劃出讓消費者可以了解拉阿魯哇族歲時祭儀與文化意涵的深度遊程。原民會主委夷將Icyang參加祭典時表示,原住民族部落多位於自然優美且具人文特色的區域,適合國旅市場,「在尊重祭儀規範、禁忌及程序的前提下,規劃歲時祭儀遊程,讓旅客貼近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的核心及特質,也期待可以持續推升部落的旅遊產業。」祭典雖以男子參加為主,但女性仍會加入歌舞部分。現場還有興中國小幼兒園小朋友,超萌獻唱族語歌謠。據原民會資料指出,拉阿魯哇族過去由排剪社、美瓏社、雁爾社、塔蠟社,組成一個聯盟組織,史稱「四社番」,現塔蠟社已廢社,但近代部分族人移居那瑪夏區瑪雅里,以那爾瓦社稱之,繼續以四個社群存在。聖貝祭由來相傳是很久以前,拉阿魯哇人與小矮人曾融洽地共居於日升之地,而小矮人受到一個珍貴且法力強大的神祇「聖貝」所保護。某天拉阿魯哇人要遷徙至他處,小矮人便以聖貝相贈,並交代該族要把聖貝當做自己的神虔誠祭拜,於是拉阿魯哇族從此有了聖貝祭。但相傳只有最後離開的美瓏社才獲贈聖貝,據說有次美瓏社邀請其他社群參與祭典時,其他社群族人藉機偷取了幾顆,回到社群發現竟變出12顆,於是每個社群都開始有了自己的聖貝祭。在廣場上舉行刺豬獻祭。「請出貝神」後會讓族人相互牽起藤圈,以表團結。聖貝祭後來衍生出兩種不同版本,一種是美瓏社6天的祭儀,一種是排剪社、雁爾社5天的祭儀,不過現今族人因為工作、學業等原因於各地發展,所以都改濃縮成一天完成。2/27當天是在美瓏社舉辦,流程大致有1.「初祭」:清晨男子迎神,預備祭神所需的柴薪與酒肉;2.「刺豬祭」以豬獻祭,祈求獲得天神與祖靈庇佑;3.開貝甕「請出貝神」,12個貝神分別代表勇猛、健康、平安等不同涵義,主祭會清洗聖貝、請貝神飲酒,並舉行「拋貝奪福」,搶到貝神的族人將之歸還,主祭會告知其獲得何種祝福;4.「慰勞祭」:向社群領群獻上感謝,表示守護部落的決心;5.舉行到各家驅趕惡靈的「驅魔祭」,以火箭送神;6.「圍獵祭」:族人共食酒肉,慰問彼此辛勞,至此祭典便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