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
」 嗎啡 止痛 手術 開刀 腎臟76歲「歌仔戲天王」機場坐輪椅現身 戲迷直擊心疼激動落淚
76歲的「歌仔戲天王」葉青日前受邀到廈門演講及出席影友會,久違的她,在機場露面時卻坐著輪椅現身,大批戲迷因擔心她的健康狀況,竟忍不住心疼得當場落淚。葉青的助理向本報透露,出發前,葉青的膝蓋意外扭傷導致輕微骨裂,醫生建議不宜走太長的路,才會在機場讓她坐輪椅減輕疼痛,這周六(21日)新書發表會仍照常舉辦,這也是葉青20多年以來首次公開露面,戲迷們都十分期待。葉青到廈門大學演講,台下學生聽得津津樂道。(圖/游寶琴提供)葉青平時深居簡出,此次應福建電視台、廈門大學之邀到當地接受訪問並演講,台下學生們聽得津津樂道,台上台下歡樂滿堂;她也出席歌仔戲藝術交流會及影友會,時隔10多年到當地與戲迷們見面,天王魅力不同凡響,大陸影友會的報名人數近10萬,場地還為此改了3次,戲迷為了見偶像一面超瘋狂,激烈搶票程度可想而知,後援會的戲迷們也主動幫忙籌劃這次活動,連戲劇學校的老師、學生都總動員全力協助。葉青獲贈感謝狀。(圖/游寶琴提供)葉青接受福建電視台《聆聽兩岸》節目訪問(上圖),並到台灣藝術研究院與師生交流。(圖/游寶琴提供)影友會當天有103歲老戲迷坐著輪椅到場,也有90多歲鐵粉早早報到,追星熱情不輸年輕粉絲,戲迷們來自四面八方,包括天津、南京、湖南、紹興等,大家舟車勞,戲迷們之間熱心互助,有的甚至前一天就到廈門,住在當地的戲迷家;也有媽媽戲迷當天罷工,逼老公請假在家顧娃,就為了圓夢見偶像,甚至有新手媽媽抱著才剛滿月的娃兒出席,原本想讓葉青抱抱,盼能抱出孩子一生順遂如意的祝福,卻因座位被安排在二樓抱撼而歸。葉青接受福建電視台《聆聽兩岸》節目訪問。(圖/游寶琴提供)許多戲迷特意打扮成戲中人進場,開場時並以歌仔戲曲調作為歡迎曲,當天影友會變驗收成果發表會,戲迷們與戲劇學校的幼童們輪番上陣表演;葉青的作品已成為戲劇學校的教材,學校10年來已培育出2萬個小葉青。此次見到盛況,葉青對當地戲迷的熱情驚喜又感動,也樂見歌仔戲技藝後續有人,為了怕戲迷擔心,葉青踏入會場時堅持站著、甚至忍痛行走,影友會結束後完全癱坐在輪椅上,讓陪同的演員賀連連心疼不已。葉青與戲迷們互動熱絡。(圖/游寶琴提供)影友會現場提問橋段十分踴躍,有戲迷問葉青如何揣摩角色?她說,每個角色都是人生歷練而成,但若是詮釋歷史人物,比如孔明角色,她就會買孔明的相關書籍做角色功課。影友會尾聲的大合照,因為人數破表,大家蜂擁而上,導致場面失控,台上的鐵粉都感覺腳下的舞台是震動的,所幸主辦方反應即時,為了安全考量,緊急疏散戲迷到台下,改讓葉青在台上背對戲迷大合照,才避免憾事發生。有戲迷看到葉青十分激動。(圖/游寶琴提供)葉青臉上露出疲憊感,助理表示,由於3天行程較滿,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一點,一天連跑三攤,加上葉青怕傷腎堅持不吃止痛藥,那幾天睡得不好,166公分的她,現在體重僅53公斤,已被醫生警告,活動結束後要好好休息養病才行;葉青以前茹素,去年已調整回來吃葷,飲食仍以清淡為主,「我們鼓勵她一定要補充蛋白質,日後還有機會到大陸,所以要先把體力鍛鍊起來。」葉青當年演出歌仔戲的百變形象深植人心,76歲的她,身材仍維持得非常好。(圖/游寶琴提供)葉青從17歲拍攝台語電影出道至今,累積上百部作品,多變的演技擄獲無數戲迷,此次《歌仔戲千面戲王—葉青傳記》新書,集結2500張珍貴照片集大量文字資料,除了包含她在演藝歷程的回顧,也對台灣歌仔戲發展有深刻探索,可帶領戲迷回望那段充滿情感的歲月,更能重新認識歌仔戲的魅力;葉青21日下午將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出席新書發表會,她非常期待能與戲迷們見面與互動。
妹子「突然牙痛」狂打20間牙醫約不到診 內行說明「只收預約」原因
許多牙醫都採預約制,因此病患若是突然遇到牙痛的問題就會很苦惱,日前一名網友就分享,自己某天早上突然牙痛,打電話求助了將近20間牙醫診所,不是已滿約就是電話無人接聽,讓她相當崩潰,「想請問有人知道為什麼牙醫都沒有在接現場掛號的嗎」。該名網友在Dcard以「牙醫為何都要預約」為題發文分享自己的崩潰經驗,表示自己因為突然牙痛,且因身體狀況無法隨意服用止痛藥,從早上開始打電話求助了將近20間牙醫診所,不是已滿約就是電話無人接聽,這也讓她忍不住詢問,「牙痛真的好要人命,想請問有人知道為什麼牙醫都沒有在接現場掛號的嗎,那如果臨時牙痛需要去哪裡求診」。原PO也提到,自己去年因為牙線卡在牙齦跟牙齒中間跑去掛急診,結果處理完被罵說以後這種去診所就可以,但是到診所後,即使看到牙線卡在牙齒上,還是會被櫃檯用「預約要到很久以後喔,現場不能處理」之類的理由勸退,讓她相當苦惱。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我是覺得也蠻荒謬的啦,以前都是牙痛直接去看,現在每一間都要預約,還一個月後才有空,哪有人牙痛會提早知道的,就跟感冒一樣,而且不懂現在牙醫越開越多,啊怎麼時間越變越少」、「因為牙醫師都想盡量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多看幾個病人以增加收入,預約相對好掌握」、 「全台灣大醫院有提供牙醫急診,Google牙醫急診就有資訊」、「約不到可以看哪家醫院有牙科掛急診,真的沒辦法忍的話,但是也頂多簡單應急一下。」也有網友說明,「牙醫本來就要預約呀,有的牙醫診所有開放排現場,但等的時間不確定,如若病人太多也可能提早停止掛號,每位病人的療程時長都不同,其實很難抓時間看現場病人」、「妳就把自己轉換成診所櫃台去想。通常患者最常見的臨時牙痛是『牙髓急症』,要有效處理的需求時間估計要20分鐘。而平常普通約診的每一個患者需求時間設定為至少20分鐘。當所有預約時段已經全滿,妳如果是櫃台,請問妳會把患者塞在哪裡?」
《麻辣鮮師》女星罹大腸癌開刀續命 禁食8天老公超心疼曝「靠嗎啡止痛」
47歲女星林利霏當年憑著電視劇《麻辣鮮師》中「Gina」一角打開知名度,近年與同樣是藝人的老公張翰帶著小孩定居台東,一家幸福和樂。不料,林利霏今年12月初突然公開罹患大腸癌一期,準備開刀續命;最近林利霏透露已完成手術,且在禁食8天後終於能喝碗粥,老公張翰也心疼發聲,透露愛妻一開始得靠嗎啡止痛。林利霏公開罹患大腸癌的消息後,也迅速安排手術積極治療,張翰今(15)日透過Instagram向粉絲分享愛妻恢復現況;林利霏在手術第5天有明顯好轉,手術後的幾天她痛到受不了,要靠護理師打嗎啡止痛,現在的她已經能走路,兩人還能用差不多的速度逛台大醫院,並附上林利霏離開病房透氣的照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張翰也誇讚愛妻的努力,恢復速度才會超出預期的好,稱讚她「太太恢復得很好」,在貼文最後也感謝大家的祝福。除此之外,林利霏也在自己的Instagram上發布限時動態,感動地說,「8天不能進食,終於可以吃白粥了,淚流滿面」並附上正在享用的白粥。林利霏為了動手術治療禁食8天,今(15)日分享自己終於能吃白粥。(圖/翻攝自林利霏Instagram)事實上,林利霏在10月時到台東醫院做身體檢查,發現大腸有一顆2公分的息肉,經切除後化驗顯示為惡性,確診大腸癌第一期,必須開刀治療,於是轉診到台北台大醫院,在本周動刀。林利霏12月初在社群透露,胸部已發現鈣化點,在台北一併安排檢驗,慶幸的是鈣化點為良性,每半年追蹤就可以。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體育老師「早發性髖關節炎」疼痛不堪! 微創手術助重回球場
47歲許先生是一位國中體育老師,近3年來右邊的髖關節越來越痛,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每天上班都得吃止痛藥。到住家附近醫院檢查後,發現是右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的早發性髖關節炎,就醫進行微創正前開人工髖關節手術,經過2個月的肌力訓練,現在又回到籃球場上奔馳。接受人工髖關節手術者 以這2狀況居多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部部長黃贊文說明,退化性髖關節炎的病人大多在70歲左右因為軟骨嚴重磨損而接受手術。在台灣大約50-60歲左右就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手術的病人,以股骨頭缺血壞死(飲酒過量或大量使用類固醇導致)和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為主。例如許先生就是因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再加上從小就接受籃球訓練和比賽,長時間下來最終造成髖臼關節的嚴重關節炎,因此還不到50歲就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恢復時間長、易出現併發症黃贊文部長指出,由於許先生是體育老師,除了改善髖關節的疼痛之外,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功能需求高,需要切開肌肉的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會讓已萎縮的肌肉復原更加困難,不但復原時間變長,在籃球運動中也容易有脫臼風險,重建穩定的髖關節也可能導致長短腳的情況。因此,微創正前開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許先生來說是比較適合的手術方式。此外,針對許先生發育不良的髖關節與不到50歲年紀,醫療團隊建議使用3D列印的鈦金屬髖臼杯來促進與骨頭的癒合,使用維他命E墊片加上巨型陶瓷股骨頭,為許先生打造一個穩固又耐用的人工髖關節。微創搭配怡樂適療程 恢復快、降低併發症黃贊文部長建議,近年來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量不只增加,而且年齡層有降低趨勢。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下,治療患者需要傾聽病患的需求,提供個人化的完整治療方案。目前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在微創手術技術搭配「怡樂適(ERAS)手術快速恢復療程」,不僅讓病人恢復快、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也大幅縮短住院時間,98%的病人在手術後24小時內可以下床活動,48小時內即可出院。黃贊文部長提醒,如果有長期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應該及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意見,進一步檢查與治療,開心地享受健康人生。
世界巡迴演唱會前5天猝逝 他百萬門票「幾乎沒人退」原因曝光
54歲日本女星中山美穗原訂於12月6日在大阪舉辦演唱會,但活動臨時取消,官方通知觀眾可透過購票渠道辦理退票。令人震驚的是,消息傳出不久後,中山美穗驚傳辭世,令粉絲和演藝圈深感哀痛。這一突發事件不禁讓人聯想到2009年「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巡演意外。麥可傑克森被尊稱為「流行樂之王」(King of Pop),其在音樂、舞蹈、時尚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加上備受關注的個人生活,使他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2009年3月,麥可傑克森宣布將舉行復出演唱會,並稱這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次大型演出。消息曝光後,全球歌迷熱烈響應,門票在短短不到兩小時內售出超過100萬張,創下史上最快銷售紀錄。然而演唱會即將開幕的5天前,麥可傑克森因服用過量止痛劑在洛杉磯家中猝逝,享年50歲。這一消息震驚全球,他的巡演計畫成為永遠的遺憾。演唱會主辦方隨即召開記者會,承諾透過官方渠道購票的觀眾可全額退費。由於麥可傑克森生前爭議不斷,巡演未能獲得保險公司承保,主辦方需自行承擔約新台幣119億元的巨額損失。為了減輕損失壓力,主辦方推出另一項方案,允許未選擇退票的觀眾獲贈由麥可傑克森親自參與設計的特製紀念門票,具有高度收藏價值。該方案推出後廣受支持,大多數歌迷選擇保留門票以示紀念。官方統計顯示,全球退票人數不到500人。許多歌迷表示,「這張門票是對麥可的懷念,也是一份無價的回憶。」
火鍋煮太久吃了傷腎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得健康又安心
隨著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都會選擇吃火鍋暖暖身子,然而部分火鍋食材和火鍋湯頭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卻是很大的負擔。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日前辦理「慢性腎臟病保健講座」,提供腎臟病的保健及外食的原則,讓腎友了解如何在滿足食慾的同時保護腎臟健康。火鍋越煮越毒?海鮮、蔬菜、加工食品久煮都NG!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莊宗芳提醒民眾,火鍋料理常見的食材經過高溫烹煮後,會在湯裡釋放出大量物質,例如海鮮、肉品以及動物內臟等,會釋放出大量的鉀離子及普林;地瓜葉、青花菜、芽菜類、菇類等看似健康的蔬菜,在滾煮後也會將鉀離子釋放到湯中。另外火鍋常見的加工食品,如貢丸、蟹肉棒、魚餃等則大多含有磷酸鹽的添加物,以上物質如果攝取過量,都可能會造成腎友的腎臟功能持續惡化。多吃原型食材、吃料不喝湯 營養師教你吃鍋又護腎黃淑敏營養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要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素,限制蛋白質與磷的攝取,以及避免鈉和鉀含量高的食物。在吃火鍋時,配料應盡量以原型食材為主,切記吃料不喝湯,會吸附湯汁的食材,如冬粉、凍豆腐、豆皮等也要少吃。至於沾醬的部分,由於沙茶醬、豆腐乳等也屬於高鈉食物,黃淑敏營養師建議可改吃蔥、薑、蒜,再沾點檸檬汁提味即可。黃營養師也特別提醒,生菜含有較高濃度的鉀離子,對腎友的身體容易造成負擔,因此應避免食用生菜沙拉等生食。定期追蹤、規律運動、控制飲食 醫籲生活好習慣要維持莊宗芳主任強調,腎臟病患者需控制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的疾病或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莊主任也提醒患者要謹慎用藥,勿隨意服用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憋尿、不抽菸及酗酒。高危險族群也要定期接受腎臟專科醫師的門診追蹤檢查,積極控制飲食,同時維持規律運動,保護腎臟的健康。
港星妻驚傳罹肺腺癌!「開刀切肺」現況曝光 大讚:台灣醫療真的很好
香港男星杜汶澤來台定居多年,於2022年完成入籍,並正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和健保卡。杜汶澤今(3日)透露,妻子田蕊妮罹患肺腺癌零期,過往動手術需要切掉25%甚至50%的肺部,如今只切了5至8%,慶幸夫妻倆在台灣每年都會做健康檢查,才能及時發現、治療,目前妻子體內的癌細胞已完全清除。杜汶澤今天在臉書發文,「感謝林口長庚醫院所有醫師和護理人員,更感恩現代醫學倡明,過往這種手術需要切掉25%甚至50%的肺部,現在只切了5-8%」,慶幸夫妻倆在台灣每年都會做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馬上求醫,「發現杜太太有肺腺癌時,醫師說如果癌病分1-4期,她屬於0期,所以不用擔心。現在肺部已經100% 沒有癌細胞,不會再復發」。田蕊妮罹患肺腺癌零期。(圖/翻攝自杜汶澤臉書粉專)田蕊妮也在臉書分享治療過程,「之前做身體檢查時驗出肺部有陰影,再三確認下是非常初期的肺腺癌,做手術把它切除就可以了,杜先生知道這個消息後好緊張,除了上網查資料,見了好幾個醫生,還諮詢了香港醫生的意見」,後來決定到林口長庚醫院治療,「從看診到安排入院做手術,杜先生都詢問得很清楚詳細」。田蕊妮透露,自己動手術前一點都不緊張,但術後就算打了止痛針,每呼吸一下都會痛,還要做一些復健,讓肺部慢慢回復正常,所幸手術非常成功,自己的精神狀況也很好,大家不用擔心。她也大讚台灣醫療,「可能是有健保的關係,就算做一些自費的手術也很划算,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他們每一位醫護人員都相當細心」。
廣東婦頭痛爆炸「確診腦膜炎」 元凶竟是每天買菜…醫示警:死亡率高
看似小毛病,其實很嚴重!中國廣東河源一名51歲婦人經常出現劇烈頭痛,「痛到想爆炸,很厲害」,整個人像要沒命一樣,起初以為只是頸椎毛病引起,但每天吃6顆止痛藥還是無效,最後才發現原因竟和自己每天到菜市場買菜有關。據《魯中晨報》報導,婦人發燒感冒後開始劇烈頭痛,在當地醫院就診,一聲推測是頸椎病引起的,只是住院治療一段時間,體溫依舊忽高忽低,頭痛症狀也沒有緩解,持續加劇讓她寢食難安,整整10天都吃不下飯,只好到其他醫院,進一步尋求診療。經過檢查,原來導致婦人頭痛的元兇根本不是頸椎病,而是感染隱球菌腦膜炎,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死亡率高。醫生診斷,婦人的顱內壓增高,擠壓到旁邊的腦組織,同時引起顱腦損傷,包括導致視力下降、聽力損傷等,期間左眼差點瞎掉,幸好手術後對症治療,頭痛症狀好轉,左眼視力也恢復正常。追問才發現,罪魁禍首是菜市場裡的家禽,因為婦人每天要買菜做飯,經常會接觸家禽。婦人感染隱球菌腦膜炎。(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生說明,隱球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真菌,在鳥類、禽類和土壤等較常見,尤其在鴿糞中大量存在,患者可能透過吸入含有隱球菌孢子的空氣而染病。隱球菌腦膜炎的臨床表現和其他腦膜炎症狀類似,以發燒、頭痛、惡心、嘔吐為首發症狀,發病率雖低,但若沒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尤其人在長期勞累、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就容易中鏢。因此在接觸鳥類、家禽及動物時,要做好自我清潔,避免感染,免疫力較差的人則應避免接觸。
長期依賴胃藥恐罹癌! 醫教「3招」改善胃食道逆流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許多人會依賴胃藥或止痛藥緩解胃痛。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可能帶來多重健康風險,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他強調,真正改善胃痛及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在於調整生活與飲食習慣,如少喝酒抽菸、多運動、減重等。李思賢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不少人認為胃酸過多是導致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主因,但胃酸其實是人體消化與防禦系統的重要角色,負責分解食物、吸收營養,還有殺菌的功能,幫助我們對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但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多數器官功能會逐漸退化,胃酸分泌亦可能減少。李思賢指出,許多胃痛與胃食道逆流的案例其實源於胃酸分泌不足。他解釋,胃酸分泌不足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影響碘、甜菜鹼、鋅和維生素B群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甚至提高胃癌風險。有研究指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30%患有萎縮性胃炎,胃酸幾乎無法分泌。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干擾消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還可能在糞便中發現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李思賢提醒,常用的胃藥酸阻滯劑(如質子泵抑制劑,PPIs)雖然短期能緩解症狀,但長期依賴可能會引發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胃內和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甚至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胃酸不足還可能導致胃內食物長時間停滯,發酵後產生酸氣,加重胃食道逆流,讓人感覺喉嚨「酸酸的」。至於如何改善胃酸逆流的症狀,李思賢建議用以下方法改善:1.調整飲食:調整飲食與習慣:避免可能引發敏感的食物,尤其是睡前不要吃大餐。同時,嘗試抗發炎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VLCD),這對緩解胃食道逆流非常有幫助。減少飲酒、吸煙,並避免過量攝取會放鬆食道括約肌的物質(如咖啡因和巧克力)。對於一些人來說,添加少量蘋果醋(無糖,稀釋20倍)有助於改善消化。2.支持消化功能:可以考慮補充鹽酸(HCL)、甜菜鹼和消化酶,幫助胃部有效分解食物;鋅(如鋅胺基酸螯合物)和益生菌則有助於修復消化道健康。此外,像洋甘菊茶、生薑和鎂這類天然補充品也能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3.生活方式調整:減重(如果有輕中度肥胖)、增加日常運動,並在睡覺時將床頭稍微抬高,都可以有效減少夜間胃酸逆流的情況。胃藥主要用來解決急性問題。李思賢呼籲,要改善胃痛和胃食道逆流,應從根本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才是長遠之道。
長期偏頭痛致無法正常工作、睡覺 中西醫合併治療助恢復正常生活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25歲的張小姐受慢性偏頭痛困擾十年,幾乎天天頭痛,白天無法工作、晚上難以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2歲的劉小姐大學時期偶發頭痛吃止痛藥抑制,卻逐漸演變成嚴重偏頭痛,被迫提前退休休養,每次發作疼痛時間超過24小時且伴隨噁心症狀,讓她無法盡情投入喜愛的志工活動。偏頭痛女性是男性三倍 可能演變每次15天以上慢性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全台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困擾,整體人口盛行率高達9.1%,女性患者盛行率是男性的3倍,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演變為每月發作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且治療更困難,預後不佳,成為青中壯年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偏頭痛治療有健保和療效限制 口服搭配雷射針灸成新選擇臺中榮總神經內科王其聖醫師指出,慢性偏頭痛治療方式多元,以藥物為主,過去研究也發現注射肉毒桿菌或抑鈣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新藥、傳統針灸等方式能幫助患者改善症狀。但是肉毒桿菌、抑鈣基因相關胜肽新藥健保給付有所限制,且尚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有限,傳統針灸則讓易暈針、害怕針扎的患者卻步。現在透過口服藥物搭配雷射針灸,提供患者中西醫共治的新選擇。雷射針灸與傳統針灸原理相同 副作用更低臺中榮總醫院傳統醫學部吳奐昀醫師說明,雷射針灸和傳統針灸的中醫治療原理相同,都是透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幫助身體達到「得氣」的感覺,進而達到治療效果。偏頭痛部分重要穴位,如眉毛前的「攢竹穴」、眉間的「印堂穴」和太陽穴等都位於臉部,傳統針灸施針可能會讓患者感到擔憂,相較之下,雷射針灸是非侵入性療法,副作用低很多,對於懼針或皮膚敏感的患者而言,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8成患者獲得改善 降低發病天數、疼痛程度臺中榮總偏頭痛治療團隊針對頑固性偏頭痛患者給予口服藥物及雷射針灸共同治療後發現,8成患者症狀獲得改善,且病患經過一個月8次的雷射針灸完整療程後,治療效果持續至第3個月達高峰,平均每月可降低7日發病天數,疼痛程度和緩,1/6患者在完成療程後10個月以來未再復發。相關成果已刊登於《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期刊。
心肌梗塞把握黃金時間 醫授「MONA治療法」可自救
衛福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進入冬天,溫度驟降也提升心肌梗塞的風險。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分享,能採取「MONA」自救,步驟分別是嗎啡、氧氣、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和阿斯匹靈。針對民眾家中沒有嗎啡,能服用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止痛;沒有舌下含片,能喝溫開水助血管放鬆。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在網路節目《小宇宙大爆發》提到,患者被送到急診,懷疑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狀況,必須照X光、心電圖到送往心導管室,過程耗時,因此袁明琦分享正確自救方式,能採取MONA治療法,按照步驟爭取更多活下來的機會。袁明琦指出,在等待救援的15至20分鐘時間,患者能採取醫院急救的MONA治療法。M指的是嗎啡(Morphine),用來緩解疼痛,但民眾家中不會有嗎啡,可服用肌肉鬆弛劑或止痛藥;O指的是氧氣(Oxygen),血管被堵塞時,氧氣無法順利通過,患者要儘快到靠窗觸,保持周遭空氣流通,把氣吸飽後代謝出二氧化碳。N指的是硝化甘油舌下含片(NTG),吃下有助於血管放鬆,家中沒有的話可以喝加鹽或糖的溫開水代替,多少能讓血管慢慢放鬆;A指的是阿斯匹靈(Aspirin),患者血管塞住後,會迅速啟動血小板的凝聚機制,使越來越多血栓形成,服下阿斯匹靈能減少血栓形成,沒有的話也是能喝水稀釋黏稠血液。除此之外,袁明琦也補充說明,身邊有人因為心肌梗塞昏倒,必須將其採頭低腳高的姿勢躺下,避免口水和痰噎住上面位置,還能保護腦部,畢竟腦部缺氧,送到醫院急救往往就來不及。不過袁明琦提醒,若是覺得心臟有問題,及早就醫檢查,有效預防,才是最正確的。
每10人就有1人偏頭痛 40歲女還爆腸躁症「新藥+肉毒桿菌」緩解
40歲的林小姐從青春期開始就有偶發性頭痛症狀,近幾個月天天頭痛,思考不順暢,甚至伴隨腸躁症,嚴重影響工作表現。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診治,使用新型藥物並配合肉毒桿菌注射雙管齊下,經住院三天治療後,頭痛顯著改善,患者情緒穩定,腸胃問題緩解,連思考也變得更順暢,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和交感神經亢奮有關,許多患者對頭痛認識不足,往往長期忍痛,因為頭痛一直吃止痛藥,伴隨憂鬱、失眠,導致腸胃不好,引發腸躁症,甚至胃潰瘍吐血。長期吃止痛藥,對頭痛恐會造成不良影響,影響腎臟功能,建議用正確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頻率,不須吃到止痛藥。偏頭痛為全球盛行的疾病,在台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偏頭痛困擾,許多患者處於經濟主力年齡,若未妥善治療,不僅影響工作成效,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治療近十年來全球發展迅速,幾乎每兩三年都有新藥問世,帶給患者更多選擇。除了已知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及針劑抗CGRP生物製劑外,今年更推出口服專一CGRP通道拮抗劑,惟部分藥物仍需自費使用,不過仍讓許多過去治療失敗的患者重獲「頭腦輕盈」的感受。龔瑋翎醫師指出,偏頭痛跟過敏一樣,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偏頭痛共處,有睡眠問題或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或是長期使用咖啡因,容易造成頭痛頻率增加。透過藥物和打針治療緩解後,需要搭配生活習慣調整,例如運動,降低生活壓力等。神經科陳睿正主任強調,每位患者的病況不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需經神經科醫師審慎評估,單一治療或”偏頭痛雞尾酒複合療法”都需因人而異。本院設立偏頭痛特別門診,透過與神經專科醫師的雙向溝通,患者及家人能在治療後,對工作、生活有積極影響。
懷秋爆膝蓋退化舊疾 曝健康現況:可能要開刀
「大嘴巴」成員懷秋今(15日)出席咖啡品牌活動,他在《角頭:大橋頭》飾演反派蠍子哥再翻紅,被視為金馬入圍遺珠。他演技受肯定,也有不少粉絲關心,已經暫停活動8年的「大嘴巴」何時有機會再合體站上舞台唱歌?懷秋表示:「不排斥一起唱跳,只是沒時間一起聊。」更坦言近年其實有膝蓋退化問題,有考慮要不要開刀。懷秋近來演技受肯定,也多次被問到「大嘴巴」合體時機,他透露其實成員們都沒機會坐下來聊,「有機會的話不排斥。」被問到是否還跳得動?他則表示一直都有維持運動習慣,只是他有膝蓋退化、軟骨磨損舊疾,有時候會感覺到刺痛,「有醫生建議開刀,也有醫生說不要,還在考慮要不要開刀。」如果要激烈跳舞可能需要打止痛針才有辦法。近來影集《影后》演出掀起廣大討論,懷秋表示知道隊友薛仕凌在劇中表現亮眼,「但我還沒看,我下週會花時間一起看完。」也說如果兩人有機會一起合作拍戲,應該會很夢幻,「畢竟我們以前都是一起唱歌。」懷秋在《角頭:大橋頭》飾演瘋魔反派,笑說現在走在路上,不少粉絲會大叫他「蠍子哥」。他也透露金馬公布入圍名單當天,他正在看林俊傑演唱會,發現手機過半小時都沒有震動或訊息,心裡就有底大概沒入圍,「但後來知道施名帥有入圍,很替他開心。」他也預計下週會跟劇組一起走金馬紅毯參與盛會。
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用藥常見10問」你也有嗎? 醫籲:千萬別自行增減藥或停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達12%,相當於成年國人每8人就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有感腎移植和慢性腎臟病患者藥品眾多,易混淆或出現藥品交互作用,影響健康,臺中榮總提醒病友,遵循醫囑用藥,有問題就問藥師,避免自行增減藥或停藥,才能妥善控制慢性腎臟病。腎移植病人 一天需服用多種藥物臺中榮總藥學部陳秀美主任指出,中重程度的慢性腎臟病常與心血管或代謝疾病伴隨出現,而腎移植病人則有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需服用,這些病友一天得吃10種以上的藥物,而腎病藥師門診就是協助病友處理用藥的疑難雜症,統計110年12月至113年8月已服務2479人,共5955人次;其中逾6成是65歲以上長輩。自行減藥或停藥原因多 影響用藥成效依據「歐洲藥事照護網之藥物相關問題分類系統」分析門診服務,病人曾發生之藥物相關問題共有917件,其中「治療效果不佳」有424件(佔46.2%)最多,其次是「(可能)發生藥物不良事件」有235件(佔25.6%)。進一步分析這917件的原因,以病人「故意使用/服用少於醫囑的藥物」有249件(佔27.2%)最多。臺中榮總藥學部鄭景耀藥師說明,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舉凡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也有擔心藥太多會傷腎,甚至有病友減肥縮減一日三餐變兩餐,隨餐後藥物也自動縮減成2次,影響療效。其次原因為「服藥時間或服藥間隔不適當」,有123件(佔13.4%)。鄭景耀解釋,曾有病友看病吃藥覺得好像沒效果,誤以為是個人體質問題,但經過藥師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揪出癥結是服藥時間錯誤造成。腎臟病友服用止痛藥當心 避免造成腎損傷另一方面,門診統計也發覺有1成的腎臟病友曾使用可能危害腎功能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鄭景耀提醒,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但腎臟病友要特別留心使用,常見病友去看牙醫疏忽說明有腎臟病而誤用,或以為止痛藥都一樣,服用他人藥品造成腎損傷而不自知。腎友常見用藥十問 別害怕開口問醫生臺中榮總腎病藥師門診也整理出病友常見用藥十大問題,並呼籲病友不要因為擔心或害羞而不問。 服藥問題1腎移植手術後服用的免疫抑制劑,是否可併用其他藥物?2我的藥物和食物是否有交互作用?3藥物忘記吃該如何處理?4藥物數量少吃該如何處理?5藥物數量多吃該如何處理?6吃藥時間複雜該如何安排?7抽血/檢查/手術前禁止喝水服藥,之後該如何補吃藥?8不知道處方藥品更改/外觀改變?9藥物副作用如何處理?10移植手術後需要用的抗生素漱口水該如何泡製?以上問題考量每位病人之藥物、服藥頻次與時間、藥物交互作用情況,以及病人生活作息而需個別規劃回覆,請務必與專業藥師討論,以有效解決藥物相關問題。
李亞萍腳傷未癒又重摔 親曝身體現況「不用吃止痛藥」
余天老婆李亞萍先前才在家中跌倒,頭部撞到大理石地板且手部瘀青,當時因余天中風住院,李亞萍並未立即就醫,忍著傷勢痛楚一心以家人為優先。今(13日)李亞萍出席孫女「小元寶」抓周暨周歲派對,未料接受媒體訪問時,一時腳步沒踩穩,直接往後重摔,幸好後方有桌子擋住,沒有造成大礙。李亞萍因軟骨磨損住院,只能靠輪椅代步,連上樓梯都得靠行動電梯輔助,鮮少出門的她今天為金孫1歲抓周難得出門,卻又不小心摔倒,她心有餘悸地說:「腳還有一點點拐,還是有點不舒服,不用吃止痛藥,有好一點。」直言自己目前身體還OK。余天、余祥銓、柔柔、小元寶、李亞萍一同現身小元寶抓周活動。(圖/侯世駿攝)今余天、李亞萍一同出席兒子余祥銓、柔柔的女兒「小元寶」抓周派對,小元寶依序抓到相機、元寶和印章,有當攝影師、理財專家和企業家的寓意。余天現場也喊話兒子余祥銓再拚第二胎金孫,余祥銓則表示目前工作太忙,且明年還要補辦婚宴,第二胎先緩緩。
李亞萍現身孫女周歲宴突重摔!眾人嚇壞攙扶 身體近況曝
余天、李亞萍今(13)日為余祥銓、柔柔的女兒「小元寶」,也是他們的寶貝孫女舉辦周歲抓周派對,小元寶依序抓到相機、元寶、印章,有當攝影師、理財專家和企業家的意思,讓眾人開心不已,余天也表示,孫女抓什麼都好。余祥銓則透露女兒很愛跳舞,若她未來要當「星三代」也可以,隨她的意願。而活動結束後也發生緊急插曲,李亞萍準備受訪時因為重心不穩,導致她往後倒,還好後方有桌子撐住,其他人也趕緊上前扶她,目前沒有大礙。李亞萍今因為有點過敏,臉稍微略腫,原本不想公開露面,不過耐不住大家盛情邀約,她還是美美現身,氣色看起來還不錯。余天還故意在旁大虧老婆:「有點腫!」李亞萍馬上給他一個銳利眼神,余天才趕緊補充:「沒腫會更美。」愛妻心切。李亞萍10月才在家中重摔,上樓都得靠行動電梯幫忙,修養1個月後,狀態看起來真的還不錯,不過今日在趴地看孫女抓周時,一度站不太起來,或許是因為身體仍在修復關係,行動稍微吃力。而她今也被問到傷勢,李亞萍直言還可以,有告訴自己不要一直依賴止痛藥。此外,余苑綺的2個小孩樂樂和弟弟今未出席表妹「小元寶」的周歲趴,李亞萍表示他們要上學。至於女婿陳鑒判緩刑5年的狀況,他們則是避而不談,可以定期看到外孫們,確定他們健康、安全就好了。
亂用痠痛貼布竟造成胃出血、腎衰竭 譚敦慈:最多2片,不可超過6小時
痠痛貼布沒貼對更傷身!無毒教母譚敦慈分享到,過去在國外曾有發生過,由於藥布貼太多,造成胃出血、腎臟受傷害,因此建議想要使用的民眾,最多只能貼2片,每次貼最好不超過4至6小時。譚敦慈日前在節目《健康零距離》中說到,國內國外都有發生過,因為貼藥布貼得太多,結果出現胃出血、腎臟受傷害的案例,有些人一次就在背上貼個7、8片貼布,「其實最多就只能貼2片,而且每次貼的時間,最好不超過4到6小時」。譚敦慈解釋,市售的痠痛貼布,主要有2個成分,1個是水楊酸,另外1個則是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當民眾在使用時,水楊酸會經由皮膚吸收,如果一次貼了好幾天,就可能導致胃出血、腎臟受傷害。譚敦慈也提醒,若身上有紅疹、擦傷,或是出現傷口的部分,切勿再貼上藥布;如果貼了3、4天,症狀都沒有改善,應該趕緊就醫,比較安全。另外,衛福部食藥署曾在官網衛教,民眾在使用痠痛貼布時,請勿自行增加使用量及使用時間,通常痠痛貼布藥效僅能維持4至6小時,使用時間不宜超過6小時,若皮膚有傷口、濕疹、潰瘍等部位,也應避免使用貼布;使用後有起疹子、紅腫、發癢等過敏現象,或是持續使用後疼痛症狀沒有改善,請立即停止使用,並接受醫師診治。食藥署也指出,為正確使用痠痛貼布,應先詳閱說明書,注意1次只可用1種,也避免長時間與大面積使用。食藥署強調,痠痛貼布所含止痛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故須避免同時使用多種止痛方式,如吃的、貼的、擦的、抹的一起來,確實做到一次一種,才安全,「如手、腳、肩膀及背部同時貼,也會造成藥量吸收過多,藥物過量產生副作用及增加肝腎負擔,所以也不要黏貼時間過長或是大面積使用」。
強撐病體帶小孩就診 母親心臟驟停昏倒在醫院「多種奪命症狀同時爆發」
越南永隆省一處醫院日前發生一起意外事故,一名N姓女子不顧自己連日的身體不適,依舊強撐著身體照顧小孩。而在一日他帶著小孩前往當地診所看病時,自己反而突然心臟驟停,直接在診間昏迷。這讓家屬急忙將其送往大醫院急救,好在歷經搶救與照護後,N女順利地恢復健康。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10月23日當天,當時N女已經連續2日出現頭痛、喉嚨痛和呼吸困難的症狀。而當天N女正帶著孩子去當地診所看病,沒想到在等候期間,N女突然昏迷。家人見狀,立即將其送往當地醫院急救,抵達醫院後,N女的心跳已經停止約10分鐘,醫生也緊急進行10次電擊搶救,成功讓N女恢復心跳。但這時候,N女孩是呈現昏迷狀態,並伴有心律不整和呼吸衰竭等情況。後續N女被轉送到芹苴中央綜合醫院進一步治療。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高層表示,病人抵達後,醫院立即略過所有行政手續,將N女直接送入重症監護科抗毒科進行治療。該名高層表示,N女抵達時,心臟幾乎完全無法正常收縮,經診斷為急性心肌炎並伴隨心律不整等併發症。面對如此情況,芹苴中央綜合醫院的醫生迅速為她安裝了臨時心律調節器,並使用葉克膜來支持N女的生命體徵。同時,N女接受了機械通氣、血管加壓藥物治療,並進行了止痛、肌肉鬆弛和抗生素等等治療,以此控制心律不整並增強心肌收縮力。同時由於N女的肝功能嚴重衰竭,同時併有膽道阻塞的情況,醫生也為其進行血漿置換,並積極進行內科治療、營養支持及物理治療等。經過5天的葉克膜治療後,N女的健康狀況逐漸好轉,心臟收縮功能也逐漸正常,心律也恢復穩定。在住院7天後,N女成功脫離葉克膜,並拔除了氣管內插管。到11月4日,N女順利清醒,能夠良好地與人互動,生命體徵穩定,心律幾乎恢復正常,各個器官功能也逐漸穩定。該院的重症監護科—抗毒科的主任楊善福(Dương Thiện Phước)醫生表示,N女的康復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奇蹟,這樣的結果讓醫院的醫護人員感到非常喜悅和自豪。從昏迷、心跳停止到最終清醒,N女的康復之路充滿挑戰,但也展現了醫療團隊的專業精神和現代醫學技術的力量。
老翁採路邊野菇…吃完竟看到「魔神仔」 醫診斷:是魔菇
來路不明的野菇不要亂採!一名69歲男子在路邊採摘蕈類,以為是雞肉絲菇,沒想到回家之完後,出現頭暈、尿失禁,還出現幻覺稱看到「魔神仔」,就醫檢查發現尿液中有「魔菇」代謝物,確定中毒。台灣已知至少有29種有毒蕈類,國內毒物中心在1986年到2004年間,共登錄43起蕈類中毒事件,多數發生在春季到秋季雨後,因採食蕈類所致,臨床表徵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來,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全世界已知的蕈類有超過5000種,其中100到150種有毒,20多種毒性最強,曾導致死亡。據了解,有一名69歲男子在堤防邊道路採摘蕈類,誤以為是雞肉絲菇,吃下後產生嚴重噁心、冒汗,腹瀉超過10次、腹痛長達3小時,就醫後醫生給予點滴和止痛藥物治療,但仍有發冷、腿部發紫情況,還發燒到39.5度,經治療改善,但隔天仍有腹瀉及尿液滯留的情況,疑為綠褶菇中毒。楊振昌說明,該個案的2份樣本經檢測核基因片段序列,顯示為土生念珠菌,明顯與送驗樣本外觀不同,研判應是樣本寄送與處理過程已造成其他微生物大量滋生,因此無法針對標的物種提供正確的分子鑑定結果。經尿液鹼性藥物檢驗,檢出psilocin,是「魔菇」代謝物,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中毒後30~60分鐘可能會產生頭暈、無力、焦慮、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嚴重者(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死亡。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提醒,看到路邊生長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假如不小心誤食而中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