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外交
」 歐盟 俄羅斯 烏克蘭 美國 中國國際刑事法院依戰爭罪通緝以色列總理 全球國家組織反應曝光
國際刑事法院於21日依戰爭罪、危害人類罪等罪名,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以色列前國防部長葛朗特(Yoav Gallant)以及哈瑪斯(Hamas)軍事部門指揮官德伊夫(Mohammed Deif)發布通緝令。而消息曝光後,各界對此反應差距甚大,像是愛爾蘭總理表示絕對會配合逮捕,但美國、匈牙利等國家則是堅持不配合,其中匈牙利總理甚至還開口邀請納坦雅胡參訪匈牙利。國際法院的通緝消息曝光後,綜合《路透社》報導,各國態度如下:以色列方面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稱21日是「人類歷史上的黑暗一天」,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已經「成為了人類的敵人」,並強調這是「反猶太主義的一步」,目的是阻止以色列捍衛自己免受敵人侵害。前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以色列已不再被剝奪自我防衛的權利,企圖剝奪以色列正義戰爭中達成目標的權利將會失敗。總統赫爾佐格(Isaac Herzog):認為法院的決定等同於認可恐怖主義和邪惡,這將國際司法系統本身變成了哈馬斯犯罪的保護傘。外交部長薩爾(Gideon Saar):稱這是「國際刑事法院的黑暗時刻」,法院已「失去所有合法性」,並發出了「毫無權力的荒謬命令」。安全部長吉夫爾(Itamar Ben-Gvir):認為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再次表明它「徹底充滿了反猶太主義」。美國方面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表示美國「從根本上拒絕」法院對以色列高層官員發出的逮捕令,對檢察官急於尋求逮捕令及過程中的錯誤表示深切關注,並稱美國正與其夥伴討論下一步措施。加拿大方面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強調遵守國際法非常重要,並表示加拿大將遵守國際法院的裁決。歐洲方面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Josep Borrell):表示對納坦雅胡和加蘭特的逮捕令不涉及政治,所有歐盟成員國應該尊重法院的決定並執行。奧地利外交部長沙倫伯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稱這項逮捕令「荒謬」。法國外交部發言人勒莫因(Christophe Lemoine):表示法國會尊重國際法院的裁決,但未確認是否會逮捕納坦雅胡。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發言人:表示英國尊重ICC的獨立性,但未確認是否會執行逮捕令。挪威外交部長艾德(Espen Barth Eide):強調ICC應以公正的方式履行職責,並相信法院會根據最高的公平審判標準處理案件。瑞典外交部長斯特內加德(Maria Malmer Stenergard):表示瑞典和歐盟支持法院的重要工作,並保護其獨立性和完整性。土耳其外交部長費丹(Hakan Fidan):稱ICC的逮捕令是「希望的」並非常重要,旨在將犯下對巴勒斯坦人種族滅絕罪的以色列當局繩之以法。愛爾蘭總理哈里斯(Simon Harris):表示如果納坦雅胡來到愛爾蘭,愛爾蘭會基於ICC的逮捕令進行逮捕。斯洛文尼亞總理戈洛布(Robert Golob):表示斯洛文尼亞將尊重ICC對以色列和哈馬斯領導人發出的逮捕令,並「全面遵守」。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邀請納坦雅胡訪問匈牙利,並保證在匈牙利不會執行ICC的裁決,稱這些逮捕令為「厚顏無恥、玩世不恭且完全不可接受的決定」。荷蘭、瑞士、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這些國家都表示會履行其對《羅馬規約》及國際法的承諾與義務。哈馬斯方面哈馬斯高級官員奈姆(Basem Naim):對納坦雅胡的逮捕令是為受害者伸張正義的重要一步,並呼籲所有國家支持這些逮捕令。哈瑪斯官方聲明:呼籲國際刑事法院擴大追究所有以色列領導人的責任。人權律師與非政府組織人權律師布羅迪(Reed Brody):認為逮捕令「前所未有、正當且來得太晚」,並指出ICC在過去的歷史上,主要都是針對西方國家的對手,鮮少起訴過親西方的國家或官員。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認為這些逮捕令打破了某些人超越法律範疇的看法,呼籲國際社會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所有受害者爭取正義。
以黎衝突恐成全面戰爭!黎巴嫩至少492死 數千人駕車逃難…美軍將增兵中東
以色列在23日五度空襲黎巴嫩南部,黎巴嫩衛生部當日晚間稱,已有492人因此身亡,其中共35名孩童、58名婦女,另有1645人受傷,而這也是2006年黎巴嫩戰爭以來,單日傷亡人數最多。據悉,黎巴嫩南部有數千人驅車逃往北部,美國國防部則宣布,會往中東地區增派更多軍隊。更讓外界擔憂的是,以色列政府高層透過電話會議討論後投票,基於當前的特殊狀況,決定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直到9月30日。綜合《路透社》、《美聯社》、《CNN》等媒體報導,以色列在當地23日清晨起開始轟炸黎巴嫩,以軍表示,當日一共打擊了黎巴嫩南部、東部1600個真主黨據點。以色列在23日數次轟炸黎巴嫩南部。(圖/達志/美聯社)美國五角大廈指出,由於中東緊張局勢加劇,出於高度謹慎,當局正在增派少量美國軍事人員,以增強該地區已有的軍力,但並未透露實際調派人數、任務。據悉,近幾個月以來,美國已數次增加了駐軍人數,目前總人數估計達到4萬人。美國國務院強調,由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持續衝突是不可預測的,加上最近包括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及各地發生的爆炸事件,美國大使館敦促美國公民應盡速離開黎巴嫩。去(2023)年10月以色列與哈瑪斯爆發衝突以來,黎巴嫩真主黨為了支持哈瑪斯,幾乎每日都在邊境與以色列交戰,導致約有10萬黎巴嫩居民被迫離開家園。隨著衝突加劇,數個城鎮的學校轉為難民收治中心,當地志工則幫忙蒐集乾淨的水、藥品和床墊。黎巴嫩南部居民驅車逃難。(圖/達志/美聯社)黎巴嫩南部居民驅車逃難。(圖/達志/美聯社)一名帶著家人從黎巴嫩南部城市納巴蒂耶(Nabatieh)逃離的居民阿里(Yahya Abu Ali)說到,「不要以為飛機或飛彈會擊敗我們,或者死傷會削弱我們,這反而賦予我們力量、決心和韌性」;而另一位帶著家人逃難至西部海岸城市錫登(Sidon)學校避難所的男子哈邁達(Mohamed Hamayda)則坦言,「我們無處可去,我們什麼都沒有」。此外,歐盟外交首長波瑞爾(Josep Borrell)認為,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幾乎成為一場全面戰爭,「如果這不是戰爭情況,我不知道要怎麼稱呼它」。
2019年成為首位女主席!范德賴恩再獲歐盟執委會提名 預計7月投票
27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高峰會上,歐盟領袖就歐洲議會選舉後將領導歐執委會、歐洲理事會和歐盟最高外交官員等官員人選達成協議。現任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獲提名連任,葡萄牙前總理柯斯塔(Antonio Costa)將成為歐洲理事會主席,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則被提名為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據美國之音報導,65歲的德國政治家范德賴恩,預計將連任歐盟執委會主席。包括范德賴恩所屬的德國基督教民主黨(CDU)在內的中右翼歐洲人民黨(EPP),仍是歐洲議會中最大的黨團,為她的連任競選提供了助力。范德賴恩因在新冠疫情危機期間發揮領導力而獲得讚譽,當時歐盟為公民集體購買疫苗。不過她也因為與疫苗製造商的談判不透明,遭受嚴厲批評。另外,范德賴恩也讓歐盟在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的計畫更具體化。然而在歐洲選舉前夕,她對綠色協議政策的承諾受到質疑,因為歐盟似乎謹慎地避免激怒那些認為歐盟環境和氣候法規正將他們推向破產的農民。范德賴恩的第2任期需要歐洲議會的批准,預計投票將於7月舉行。 2019年,范德賴恩以383票贊成、327票反對、22票棄權的微弱多數當選,成為歐盟執委會首位女性主席。62歲的葡萄牙前總理柯斯塔將接替米歇爾(Charles Michel),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任期2年半,可連任1次。柯斯塔所屬的社會黨在歐盟選舉位居第2,這一結果有助於他的當選。柯斯塔因其政府涉及一起大規模的腐敗調查而引起爭議,促使他去年辭去葡萄牙總理職務。柯斯塔本人則否認有任何不法行為,也未受到犯罪指控。柯斯塔以精明的政治協商者著稱,他也將與范德賴恩一起代表歐盟參加國際高峰會。他的前任米歇爾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關係緊張。現年47歲的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是烏克蘭堅定支持者。隨著她被提名為歐盟最高外交官員,她將擔任歐盟有史以來授予愛沙尼亞人的最高職位。儘管她所屬的自由派改革黨在歐洲選舉中失利,跌至第4位,落後於極右翼的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黨,但她仍被選為波瑞爾(Josep Borrell)的繼任者。與范德賴恩一樣,卡拉斯就任也須得到歐洲議會的批准。卡拉斯曾是律師,她是烏克蘭在歐洲最直言不諱的支持者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內部對俄羅斯的強烈批評者,她還敦促北約為與俄羅斯接壤的波羅的海3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提供更全面的防禦計畫。自2021年1月以來,卡拉斯一直領導與俄羅斯接壤的愛沙尼亞,並成為該國首位女性領袖,曾一度對成為北約下任秘書長表示興趣。不過,北約日前已宣布,這項職務會由即將離任的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將出任。
堅持既定立場!歐盟: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
520總統就職典禮前夕,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在美國針對台灣議題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我們的既定立場是,我們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未來也不會這樣做。」但他也補充,歐盟將在不承認國家地位的情況下與台灣保持經濟和文化關係。台灣問題沒有任何軍事解決的可能性。波瑞爾於5月12日至16日訪問加州矽谷,期間還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會面。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於當地時間16日釋出對波瑞爾的採訪內容,談及台灣議題、歐美關係、中歐關係及俄烏戰爭和中東迦薩衝突。波瑞爾也在採訪中表示,他不會參加下個月的歐洲議會選舉,這意味波瑞爾即將卸任。波瑞爾被問及大陸入侵台灣的可能性與歐盟會怎麼做時表示,我們一直這麼說:必須減少緊張局勢、排除任何軍事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我們既定的立場是,我們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未來也不會這樣做。「一個中國」意味我們不會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但波瑞爾也補充,我們將在不承認國家地位的情況下與台灣保持經濟和文化關係。我們也呼籲每個人都明白了解,這個問題(台灣)沒有軍事解決的方案。被問到歐盟和美國在一些涉中問題上意見是否一致,波瑞爾表示,我認為我們是盟友,我們擁有相同的經濟和政治模式。我們與華盛頓的距離永遠比與北京的距離更近。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在所有問題上都百分之百一致。波瑞爾指出,美歐應該更好地就與中國技術和貿易方面協調行動。但美國之前在事先未與歐盟進行任何協商、通告和討論的情況下,提出並通過《降低通膨法》。現在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關稅,也是在沒有與歐盟進行任何協調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美國此舉讓吸收中國電動車過剩產能的主要市場變成歐洲。至於有關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度,波瑞爾說,俄烏戰爭讓烏克蘭在創紀錄的時間內獲得歐盟候選成員國的地位。我們在不是軍事聯盟的情況下向烏克蘭提供最強有力的安全承諾,就代表其具備入歐盟資格,但烏克蘭仍需完成相關改革,以滿足成為歐盟成員國的條件。
加薩走廊釀2.9萬死 歐盟26國呼籲以色列應「即刻停火」
自從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後,以色列隨即包圍、進攻哈瑪斯所掌管的加薩走廊,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造成當地2.9萬人喪生,其中大多為婦女、兒童居多。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表示,目前歐盟有26國都發出呼籲,希望以色列立即暫停對加薩走廊的攻擊。一名巴勒斯坦男同抱著哭泣的嬰兒。(圖/達志/路透社)根據《euronews》報導指出,歐盟外交部長之間進行了一次長達十小時的討論,最後除了匈牙利外,其餘26個會員國同意發表聲明,呼籲以色列應即刻停火,對加薩走廊進行人道主義暫停攻擊的行動。在避難的營地中,糧食極為缺乏,兒童們拿著鍋碗等待外界施予救援。(圖/達志/路透社)除此之外,這26個國家所發出的聯合聲明中,也要求以色列政府不要繼續攻擊迦薩走廊南部拉法的安全避難點,在當地有超過百萬巴勒斯坦人正在試圖努力逃離戰爭。聲明中也提到,以色列對拉法的攻擊讓原本已經身處災難性邊緣的人道主義更加惡化,當地急需基本民生資源與人道主義的援助。營地中的巴勒斯坦人排隊領取慈善組織發放的糧食。(圖/達志/路透社)報導中也提到,過往歐盟對外政策都是「團進團出」,鮮少會有分歧的意見,而這次匈牙利卻是拒絕加入聲明來聲討以色列,而且在過去幾個月,匈牙利一直試圖威脅用自身的否決權來延遲、或完全破壞歐盟的外交政策,此舉也逼得歐盟理事會在想盡辦法繞過匈牙利後做出決定。為了躲避戰爭,許多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人只能遷離原本家園,以帳篷或簡陋的鐵皮搭蓋臨時住處。(圖/達志/路透社)而根據《法新社》的資料來看,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於2023年10月7日發動襲擊後,就在以色列南部造成1160人喪命,之後以色列對加薩走廊進行反擊後,也在當地造成超過2.9萬人喪命。加薩走廊現況。(圖/達志/美聯社)
歐盟外交高層指控以色列 哈瑪斯是「納坦雅胡資助的」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激進運動組織哈瑪斯(Hamas)戰火仍未減緩,包括美國在內的盟國,還有許多敵國都力促恢復長期擱置的「兩國對策」,讓巴勒斯坦建國,和以色列並存。不過這項建議遭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拒絕,不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如今公開表示,以色列曾資助哈瑪斯,協助哈瑪斯茁壯!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公開指控,以色列曾資助哈瑪斯。(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多家外媒報導,這堪稱史詩級的爆料並非來自網路或是鄉民議論,而是負責歐盟外交政策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他公開指控以色列曾經在哈瑪斯還不成氣候時給予資助,為的是扶植另一個勢力,以削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而以色列藉此在巴勒斯坦的兩個對立勢力中獲取最大利益。據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引述波瑞爾在回到西班牙的瓦拉杜立德大學(University of Valladolid)獲頒榮譽博士時發表的這段談話,他還提到,「哈瑪斯曾獲以色列政府金援,因為以色列想藉此削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波瑞爾在談話時還強調,為解決當前以巴衝突,有必要讓巴勒斯坦建國。美國在內的盟國,也提議過讓巴勒斯坦建國,不過卻被納坦雅胡否決。(圖/達志/美聯社)波瑞爾指出,「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兩國方案,讓以、巴兩個國家共享這片雙方都已奮鬥100年的土地」,他還指兩國方案需「從外部強加落實」。稍早,包括美國在內的盟國,也提議過讓巴勒斯坦建國,不過卻被納坦雅胡否決。另外,政治新聞網Politico.eu指出,波瑞爾這番爆炸性言論,恰逢歐盟各國外長排定將於布魯塞爾舉行好幾場與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及相關重要阿拉伯國家外長間的會談,各方外長22日會討論當前以色和哈瑪斯的戰事與促進日後和平。其實類似的傳言,過去包括以色列反對派和紐約時報在內的媒體也曾報導,當時納坦雅胡政府曾允許提供資金給哈瑪斯,包括讓卡達向加薩提供資金,不過對於這樣的說法,納坦雅胡則是一概否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公開指控,以色列曾資助哈瑪斯。(圖/翻攝自X)
陸特使翟隽本周將訪中東 加強協調停止戰火、保護平民
以巴衝突持續升級,大陸中東問題特使翟隽接受官媒採訪時表示,唯有盡快停火止暴、推動局勢降溫,才能給政治解決創造必要條件。他指,本周將訪問中東地區有關國家,與各方進一步加強協調,「工作的方向是停火止戰、保護平民、緩和局勢、推動和談」。翟隽14日接受大陸央視《藍廳觀察》節目採訪時首先指出,大陸外長王毅在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共見記者時指出4個要點,就是停火止戰、避免人道災難、推動衝突降級、聯合國發揮應有作用。他說,這些政策主張基於中方在巴以問題上停火止暴、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的一貫立場。翟隽強調,中方一貫認為,武力從來不是解決問題之道,以暴易暴只會陷入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給政治解決製造更多障礙。唯有盡快停火止暴、推動局勢降溫,才能給政治解決創造必要條件。同時,國際社會必須盡快開闢人道救援通道,全力避免發生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合力管控局勢、避免形勢失控。翟隽指出,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在於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夙願遲遲未能實現,出路也在於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就是落實「兩國方案」,實現以巴和平共處。他說,下周將訪問中東地區有關國家,與各方進一步加強協調,「工作的方向是停火止戰、保護平民、緩和局勢、推動和談」。就在以巴衝突中的大陸公民傷亡情況,翟隽表示,有4人不幸遇難,6名傷患正在當地醫院接受治療,2名人員失聯。當前仍有數名大陸公民駐留巴勒斯坦加薩地帶。連日來,協助他們向加薩南部轉移,爭取盡快撤離至安全地區。
美軍援烏恐生變 歐盟承諾會持續援助
美國會9月30日為避免聯邦政府「關門」而火速通過一項臨時撥款法案,但該法案以刪除援助烏克蘭經費為代價。面對美國援烏的不確定性,歐盟10月1日強調對烏克蘭承諾不變,會繼續向烏國提供軍事援助。烏國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2日強調,華盛頓對基輔的支持並未減弱。據《路透》和《美國之音》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在1日發表聲明說,「我要向美國盟友、美國人民和烏克蘭人民保證,你們可以信賴我們的支持。我們不會撒手不管。」他要求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兌現繼續援助烏克蘭的承諾,並要求國會在幾天或幾周之內通過一項新的援助烏克蘭計畫。澤倫斯基在為紀念保衛者日而錄製的一段談話中,並未直接提及美國會通過的臨時法案,而是重申了為勝利而繼續戰鬥的決心。澤倫斯基說,沒有人能夠「切斷」烏克蘭的穩定、耐力、力量和勇氣,還說烏克蘭將繼續頑強抵抗,直到取得勝利為止,「我們正一天天接近這個目標,而我們要強調,只要有需要,我們就會繼續戰鬥下去。」不過,烏外長庫列巴2日針對事件回應說,基輔正與美國會兩黨進行談判,稱圍繞這項臨時法案所發生的戲劇性事件只是一起「事件」,而不是系統性問題。他說,「我們並不覺得美國的支持瓦解了…因為美國明白烏克蘭的利害關係遠不止烏克蘭…這關係到世界的穩定和可預測性,因此我相信我們能夠找到必要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烏國新任國防部長烏梅洛夫(Rustem Umerov)也在社交平台X發文說,他和美國防部長奧斯汀通話,「奧斯汀向我保證,美國會繼續給予烏克蘭援助,在戰場上的烏克蘭戰士將繼續獲得強大的後援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烏梅洛夫1日也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舉行首次面對面會議。波瑞爾會後在社交平台X發文表示,2人討論了「持續的歐盟軍事援助」,並稱「烏克蘭需要更多能力,而且要更快速提供」。烏梅洛夫發文感謝波瑞爾的持續支持,稱這次會議是「偉大合作的起點」。他還說,他們對歐盟軍事援助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火炮和彈藥、防空、電子戰、長期援助計畫、訓練和烏克蘭國防工業在地化等方面。
中美過招!拜登擬限制陸企用美雲端運算服務 恐加劇緊張關係
美國財長葉倫訪問北京前夕,中國與西方科技戰升級!中國3日宣布,自8月1日起針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鎵(gallium)和鍺(germanium)是製造半導體產品的關鍵材料,中方祭出出口管制,被視為意在報復美日荷限制出口晶片製造設備。拜登政府4日又傳出準備限制中企使用美國雲端運算服務,此舉可能進一步加劇美中緊張關係。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3日聯合發布公告說,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包括金屬鎵、氮化鎵、氧化鎵等在內的8種鎵產品,以及包括金屬鍺、區熔鍺錠、磷鍺鋅等在內的6種鍺產品,「未經許可,不得出口」。出口經營者應通過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向商務部提出申請,並須說明出口的最終接收方和使用目的。美媒分析 中國藉此爭取談判籌碼全球80%的鎵和鍺由中國控制供應,這兩種稀有金屬在晶片製造、通信設備和國防領域有各式各樣的專業用途。鎵用於化合物半導體、電視和手機螢幕、太陽能電池和雷達等。鍺的用途則包括光纖通信、夜視鏡,大多數衛星也都使用鍺基太陽能電池。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稱,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的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她又說,中國始終致力於維護全球產供鏈的安全穩定,始終執行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制措施。此前,北京曾於5月宣布,其「關鍵國家基礎設施」禁用美商美光科技的存儲晶片。葉倫見謝鋒 對話坦誠且富有成效美國正聯手日、荷,擴大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荷蘭政府6月30日公布加強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禁令,重點在阻止艾司摩爾(ASML)的更多先進曝光機出口到中國,新規將於9月1日上路。日本的相關禁令則將在7月23日正式生效。而美國近日也擬對中國祭出人工智慧(AI)晶片出口新限制。《華爾街日報》4日還報導,拜登政府正準備限制中企使用美國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服務。如果新規實施,亞馬遜和微軟等雲端服務供應商將需尋求美國政府許可,才能向中國客戶提供這類服務。據稱,此舉可填補晶片設備出口限制政策上的「漏洞」。因為中國AI公司要使用先進晶片,可透過美國雲端服務供應商獲得,不需要直接購買晶片。葉倫將於6日至9日訪問北京,希望與中方重新建立對話,但此行料涉及美中多年來一直惡化的敏感問題。葉倫3日在華府會見中國大使謝鋒,雙方進行了「坦誠且富有成效」的對話。據美國財政部聲明,葉倫提出令人關切的問題,亦表達美中在全球挑戰,包括宏觀經濟和金融問題上合作的重要性。另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消息,謝鋒也表明中方在經貿問題上的主要關切,要求美方高度重視,採取行動予以解決。歐盟外交首長 訪中行程遭取消歐盟發言人4日則表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原訂下周訪問中國,但北京當局已取消該行程,未透露原因。北京正試圖說服歐洲採取比美國更溫和的立場,如今中國宣布將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歐盟對這兩種金屬和相關產品依賴很大。美媒分析認為,中國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意在藉此增加談判籌碼,邊打邊談。比利時智庫Bruegel一名研究員指出,中國是在提醒人們,誰在這場遊戲中「占據上風」,而西方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消除對中國礦產供應鏈的依賴。多家中國鍺生產商的股價4日出現暴漲。美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商AXT表示,其大陸子公司北京通美晶體技術公司將立即著手準備申請材料,以向中國購買鎵和鍺。
美對烏軍受訓開綠燈 預計學開F-16戰機、M1A1坦克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3日表示,培訓烏克蘭駕駛F-16戰機的行動已經在波蘭和一些其他國家開始;但美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賴德(Pat Ryder)23日也補充說:「F-16對烏克蘭來說是長期的事情。這些F-16不會與烏克蘭即將開始的反攻有關。」美軍預計將在下星期前後開始為烏克蘭提供有關M1A1艾布蘭(Abrams)坦克的訓練。波瑞爾在布魯塞爾的歐盟防長會議上說,美國對培訓烏克蘭飛行員駕駛F-16戰機開綠燈,開啟了一個難以阻擋的趨勢。這將最終讓美國生產的這一高性能戰機用於烏克蘭戰場。他以之前向烏克蘭提供先進而又高性能的豹式坦克為例說:「你們知道剛開始討論時大家都不情願,還有人反對。但到了最後,無論是豹式坦克還是F-16,最後作出的決定還是提供這一軍事支持,因為這絕對是必要的。」荷蘭國防部長歐龍仁(Kajsa Ollongren)也在會上表示,多個力挺烏克蘭的西歐國家正準備盡速開始訓練烏克蘭飛行員操作F-16戰機。這是跟丹麥、比利時、英國和其他盟邦的聯合行動。「既然我們知道(華府)已開綠燈,我們將加快速度。」此外,美國之音報導,烏克蘭軍隊將用已於5月抵達德國的31輛艾布蘭坦克訓練。後續另一批31輛M1A1艾布蘭坦克正在美國翻修,並將在秋季前運交烏克蘭。一名熟悉訓練事宜的高級軍方官員說,大約250名烏克蘭人本星期就會抵達德國參加訓練。這位官員說,在德國進行的培訓預計將持續大約10個星期,重點是如何操作這些坦克、如何在聯合兵種作戰的情況下駕馭坦克以及坦克維修。教程結構將與之前美國主導的布萊德雷(Bradley)裝步戰車和史崔克(Stryker)裝甲運兵車培訓類似,美國今年早些時候向烏克蘭提供了這兩款裝甲車。
首位美總統參選人來訪 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月底訪台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RFA)報導,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將於4月底訪台,成為首位訪台的2024年美國總統參選人。波頓已在今年1月宣布競逐共和黨2024年總統候選人提名,是知名的對中鷹派人士。波頓辦公室表示,他將在台北發表2場談話,首場是周六(29日)在世界台灣人大會上,以《在台灣維持長期和平與安全》為題發表演說,另一場則是5月1日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40周年晚宴的主題演說。報導指出,雖然波頓入主白宮可能性不大,他對美中台議題十分敏銳。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助理教授王宏恩表示,波頓作為總統參選人訪台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可以幫助他在黨內初選獲得優勢,二是體現台灣問題對各政黨支持者的重要性。」另外,據法新社報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3日投書法國周報《星期日報》,呼籲歐洲海軍巡邏台灣海峽,展現歐洲在這一絕對重要區域上自由航行的承諾,因為「台灣在經濟、商業以及科技上都與我們有關」。愛沙尼亞司法部長Kalle Laanet在就職前夕,以友台小組國會議員身分投書愛沙尼亞國家廣播公司《ERR NEWS》,強調台灣經濟實力雄厚,是世界晶片王國,呼籲愛沙尼亞應該共同維護自由民主,挺台灣。法國參議院副議長暨友台小組主席李察今日率團抵台訪問5天,預計將拜會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陳建仁等人,就台海等印太地區地緣政治情勢、我國民主人權價值、台法經貿及半導體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外交部副發言人蕭光偉表示,歐盟近日多次公開表達支持台海和平穩定及現狀,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及任何武力威脅,並強調台灣在半導體供應及維護和平等層面對歐洲具重要地緣戰略利益,充分展現對台灣的重視與支持。
歐盟外交負責人:歐洲海軍要巡邏台灣海峽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2日在法國周刊發表評論,他呼籲歐洲海軍要在有爭議的台灣海峽巡邏,「台灣在經濟、商業和技術上都與我們有關。」據《法新社》報導,波瑞爾在《星期日報》(Journal Du Dimanche)說,台灣在經濟、商業和技術上都與歐洲有關,「這就是為什麼我呼籲歐洲海軍在台灣海峽巡邏,以表明歐洲對這關鍵地區航行自由的承諾。」波瑞爾近日在歐洲議會上,也談到台海議題,他說,台灣是保障歐洲和平地緣戰略的一部分,而中方對台灣的行動必須被阻止,這不僅是道德原因,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也非常嚴重,因為台灣生產最先進的半導體。在波瑞爾發表言論之前,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本月才說,當中國跟台灣發生衝突時,歐洲不應該捲入其中,也不要成為美國的追隨者,此言論引發爭議,引發了美國和歐盟一些政客批評,馬克宏回國後也因此遭到冷落。
內亂3日釀近200死1800傷 歐盟駐蘇丹大使住家也遭襲擊
由達加洛(Mohamed Hamdan Daglo)所率領的「快速支援部隊」(Rapid Support Forces,RSF)於15日與蘇丹政府軍總司令柏罕(Abdel Fattah al-Burhan)發生衝突後,目前這場內亂已經持續3日,據傳已造成近200人死亡、1800人受傷。與此同時,也傳出歐盟駐蘇丹大使奧哈拉 (Aidan O'Hara) 住家也被捲入這場內亂中。根據《BBC》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的緣由蘇丹政府軍的內鬥,蘇丹政府軍總司令柏罕在2021年發動政變之後,就多次與副手、「快速支援部隊」的指揮官達加洛發生衝突與內鬥,最後雙方在15日當天爆發大規模衝突,達加洛所率領的RSF第一時間就宣稱完全控制總統府、電視台、機場等地。聯合國秘書長蘇丹事務特別代表柏蒂斯(Volker Perthes)在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Security Council)的會議上表示,蘇丹的內亂目前至少已經造成185人死亡,另外有1800人受傷。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也曝光,表示歐盟駐蘇丹的大使奧哈拉在自家中遭遇襲擊,「這嚴重違反《維也納公約》,蘇丹當局有義務保護外館與相關工作人員」。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表示,目前蘇丹首都的喀土穆機場呈現關閉狀態,美國政府目前也沒有從蘇丹撤僑的計畫,但他呼籲在蘇丹的美國公民「要以最嚴肅的態度面對這場動盪」。
「法國在台協會」強調對台立場一致 馬克宏:支持台海維持現狀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Macron)本月8日結束為期3天的訪中行程後,於回程專機上接受專訪時指出,歐洲必須避免因「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而捲入台海危機,同時歐洲還要保持戰略自主,並減少對美國人的依賴,成為與華府和北京平起平坐的「第3強權」。對此,法國在台協會(BFT)12日也出來緩頰,表示法國對台灣海峽的立場始終保持一致,支持和平、穩定、法治及航行自由,從未改變。而法國也清楚誰是最好的朋友與盟友,「美國毫無疑問在列」。據ABC News的報導,法國駐台代表處「法國在台協會」針對其國家領導人近期的言論表示,馬克宏因接受不同媒體的訪問,而產生各自的框架。其中,法國《回聲報》(Les Échos)呈現方式是一問一答,訪談的脈絡較為清晰。至於比較爭議的則是《政客》歐洲版(Politico Europe),「文中穿插引述馬克宏的談話內容,整篇比較像是評論,而不是對法國總統的專訪」。法國在台協會補充,政客的評論完全可以被接受,這是在民主國家享有的言論自由,然而仍須澄清,該文所呈現的「評論」,並不能代表法國政府之立場。馬克宏(EmmanuelMacron)在《政客》歐洲版(Politico Europe)的採訪中表示,「作為歐洲人,我們必須回答以下的問題:加速升級台海危機的緊張局勢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答案是不!而且最糟糕的思維是認為我們歐洲人必須成為這個話題的跟隨者,並被美國的議程和中國的過度反應所左右。」「法國在台協會」12日上午也透過臉書發表聲明指出,不論是在2022年8月3日7大工業國組織外長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2022年8月3日的聯合聲明、2022年12月1日法蘭西共和國總統與美利堅合衆國的共同聲明,或是在最近的2023年1月30日法澳第二屆部長會談的聯合聲明、2023年3月10日的第36屆英法高峰會的聯合聲明中,都有相關的闡述。「法國在台協會」還強調,法國與其合作夥伴强調臺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且呼籲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爭端。上述原則也出現在2021年9月所通過的歐盟「印太地區合作戰略」中。此外,馬克宏11日抵達荷蘭展開為期2天的國是訪問後,也在阿姆斯特丹告訴記者:「法國和歐洲人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致的。我們支持維持現狀,這一政策是不變的。這是一個中國政策,和平解決問題。」
俄連發70枚飛彈轟烏 空中火球宛如災難片
烏克蘭於16號遭到俄羅斯超過70枚飛彈轟炸,尤其首都基輔和幾座重要城市為主要目標,造成全國大停電,地鐵站擠滿大批逃難民眾,沒電也沒網路可用。當地居民表示需要吃東西時就用柴火煮飯。另外,中部城市克利福洛一棟公寓大樓被炸毀,造成至少3人死亡,官員表示這是開戰以來當地遇過最大規模攻擊之一。歐盟外交最高代表波瑞爾嚴厲譴責俄羅斯大規模轟炸是無差別恐怖行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則聲明有足夠決心與自信,用同等攻擊回應他們。
歐盟仍有分歧 俄羅斯傳將反制G7限油
上周五(25日),據外媒報導,俄羅斯政府正在準備一道法令,將禁止俄羅斯公司和任何購買該國石油的交易商向任一參與實施俄羅斯油價上限的國家出售石油。媒體稱,該法令將禁止同參與價格上限機制的公司和國家進行交易,但沒有明確説明如何界定參與這一機制。他表示,這基本上將禁止任何購買俄羅斯原油或成品油的合同中提及價格上限,並禁止向任何實施該上限的國家輸送石油。當前,歐盟成員國尚未就俄羅斯原油價格上限達成共識。歐盟外交官周五暫停了有關油價上限提議的談判。該提議將俄油價格上限定為約每桶65美元,遠高於俄羅斯主要出口原油的現價。歐盟分歧的核心,在於對俄羅斯石油價格上限應該多嚴格。波蘭等國反對歐盟提出以每桶65美元的價格上限,認為是對俄羅斯過於寬容;希臘等國不想將價格上限的設定低於65美元。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如果將價格上限定得太高,就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據新華社24日消息,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俄石油產量同比增長2.4%,天然氣產量同比下降13%。分管能源工作的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日前表示,俄羅斯不會向對俄石油實施限價的國家供應石油和石油產品,將為此重新調整出口方向或減少產量。數據顯示,2021年俄石油及天然氣液體產量為5.24億噸,天然氣產量為7623億立方公尺,較上年分別增長2.2%和10%。俄羅斯總統普丁和其他幾位官員也在多個場合表示俄不會向加入價格上限的國家供應能源。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早些時候表示,該國將轉而把石油供應轉向市場導向的合作伙伴,或者減產。印度、土耳其和其他較大買油國尚未正式加入該限價機制。不過,鑑於最新提議的價格上限遠高於當前市場價格,現階段這些國家似乎仍可繼續買入俄羅斯石油,而無需擔心陷入麻煩。
歐盟強化武器聯合採購 計畫狠砸2.2兆補足10年國防缺口
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於14日達成多項共識,除了繼續支援烏克蘭之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就是計畫在3年內增加700億歐元(折合新台幣約2.2兆元)的國防支出,這部分除了要強化武器聯合採購外,還有要補足2008年金融海嘯至2018年這段期間的國防缺口。根據《Euro News》報導指出,歐盟外交事務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Josep Borrell)表示,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推動整個歐洲範圍內的聯合武器採購模式,這項模式十分接近在疫情期間的疫苗採購模式。博雷爾強調「重要的是團結一致,避免分裂市場,避免競爭,必須避免發生當年搶疫苗的情況,大家團結才能獲得更好質量、價格與交貨時間的武器」。博雷爾也表示,自從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後,歐盟國家一直下修年度國防預算,2014年甚至達到史上最低的1600億歐元。而這個情形一直到同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之後,情況才有好轉,一直到2018年才把國防預算緩慢提升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博雷爾認為,這段降低國防預算的期間,其實就是「防衛支出不足」(defence underspend),也因為如此,在歐盟國防部長會議上達成多項共識,歐盟將會額外加碼700億歐元國防預算來補足這10年來的缺口,「必須為明日的戰爭做好準備,確保有足夠的能力來因應未來的武力挑戰」。博雷爾也表示,在這次的俄烏戰爭中,不少歐盟國家都曾提供武器給烏克蘭,結果他們在提供的過程反而發現,自家的武器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口,像是缺少彈藥、手榴彈,或是某些專門用途的導彈。
12艘裝載榖物船隻安全離開烏克蘭 全球糧食危機暫時緩解
雖然俄羅斯日前決定中止黑海穀物協議,但昨日12艘裝載35.45萬噸榖物的船隻,冒著戰火的風險,離開烏克蘭港口,顯示全球糧食危機暫時緩解。協調此行動的聯合國官員阿布都拉(Amir Abdullah)表示,「民間貨輪絕不能成為軍事攻擊目標,糧食的運送必須要暢通。」為回應烏克蘭使用無人機攻擊俄羅斯的艦隊,俄羅斯日前決定中止黑海穀物協議。黑海穀物協議允許烏克蘭從黑海港口出口糧食作物,目的在於避免全球飢荒以及抑制通貨膨脹。根據路透報導,由於俄羅斯發起新一波的飛彈攻勢,空襲警報響遍烏克蘭,基輔爆炸聲四起,烏克蘭的能源基礎設施成為攻擊目標,數個區域喪失了電力和水的供應。不過,烏克蘭的榖物恢復出口,至少象徵了可以避免另一種悲觀的發展。國際救援委員會(IRC)先前警告,俄羅斯暫停參與糧食交易將帶來災難性後果。隨著烏克蘭戰爭改變了全球糧食生產和供應模式,低收入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已接近90%,預計今年將有3.45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問題。另外,由於4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東非和索馬利亞仍有數千萬人面臨極度飢餓,瀕臨飢荒,新的封鎖將繼續阻礙從俄羅斯-烏克蘭地區出口的八成糧食,加劇了飢荒。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何波瑞爾(Josep Borrell)周日在推特上發文指出,俄羅斯暫停參與黑海協議的決定使急需糧食和化肥的主要出口路線面臨風險。俄羅斯必須重返協議,歐盟將發揮其作用,以應對全球糧食危機。
為保障國內冬季供暖 消息人士曝:大陸擬停止向歐洲轉售液化天然氣
外媒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稱,中國官方已指示國有天然氣進口商,為保障國內冬季供暖,停止向歐洲以及其他亞洲買家轉售液化天然氣(LNG)。消息人士表示,中國國家發改委已下令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中國石化、中國海洋石油,應維持過冬的存貨以供國內使用。消息人士說,雖然中國銷售液化天然氣讓歐洲買家「輕鬆」不少,但在歐洲庫存加緊補充,加上創紀錄的高運輸成本,都降低了液化天然氣轉手的吸引力。報導指出,北京已承諾滿足民眾冬季取暖所需,如今因預測可能出現小幅缺口而有此舉。中國在現貨市場大舉採購,去年已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LNG進口國。此外,中國的舉措可能導致歐洲液化天然氣供應減少,並在寒冬加重當地的能源危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發表政治報告時表示,將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則在自己的Telegram頻道上稱,她正在等待歐盟外交事務負責人對此問題「創意性的評論」。
不甩第三次世界大戰恐嚇 歐盟警告普丁:敢用核武就殲滅俄軍
俄羅斯近期對烏克蘭主要城市進行大規模的空襲,這也讓北約組織急忙開會,商討著要提供那些武器、資源給烏克蘭。為此,俄羅斯方面提出警告,表示如果烏克蘭這時候加入北約「恐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北約組織方面也回應,如果俄羅斯膽敢動用核武攻擊烏克蘭,屆時西方各國將會「強力」回應,殲滅俄軍。根據《euronews》報導指出,普丁先前曾表示「俄國有各種破壞手段族以捍衛領土完整」,暗示性的提出動用核武的可能,甚至也強調自己並非「虛張聲勢」。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13日表示,「現在有核武威脅,普丁說他不是在虛張聲勢,好吧,現在的他是承擔不了虛張聲勢」。波瑞爾也強調「我確定的表示,那些支持烏克蘭、支持歐盟與成員國、支持美國與北約組織的人,也不是在虛張聲勢」。波瑞爾也警告「如果有人對烏克蘭發動核武攻擊,都只會得到一種答覆,這種答覆不會適核武的答覆,但是會是一種源自於軍事的強力答覆:俄羅斯軍隊會被殲滅,而普丁不應該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