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空總署
」 歐洲太空總署 歐洲 熱浪 NASA巨大藍色流星劃破漆黑夜空 葡萄牙驚現罕見奇景
位於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於19日凌晨出現罕見的天文奇景,一顆流星閃爍著藍色的璀璨光芒劃破漆黑的夜空,本來的黑夜也被整個流星的光芒給照耀出來。葡萄牙當局事後也表示,有收到相關「物體墜落」的報告,但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法確認流星是否有墜落地面。根據目前流傳在社群網站上的影片來看,整起事件發生於19日的凌晨0點左右,當時在一片漆黑的夜空中,天際邊突然出現一顆流星,這顆流星一邊閃爍著藍色的光芒,一邊高速劃破夜空,而流星飛行過去的路線,全部都被藍色的光芒給照亮。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這顆流星疑似為某顆彗星的一部分,它從彗星本體斷裂後就朝著地球飛來,並且穿過大氣層,並且以1700英里(約2735公里)的時速飛過天際。也有天為學家估算,這顆流星的直徑可能約在8至12英吋。而根據《sicnoticias》報導指出,在流星飛過之後,葡萄牙維塞烏區卡斯特羅代雷地區的民防組織就接獲通報,指稱「可能有隕石墜落」。雖然當地民防組織隨即派員進行搜查,就連當地重要的風力發電廠也徹查完畢,但截至目前為止是尚無任何發現。
重大發現!銀河系最大「恆星黑洞」BH3 質量達太陽33倍
歐洲太空總署16日表示,距離地球2000光年處發現銀河系迄今最大的恆星黑洞(stellar black hole),質量高達太陽的33倍。因為這項發現太過重大,研究團隊甚至還提前公布細節,方便學界進行進一步觀測。新發現的恆星黑洞命名為BH3,研究團隊在歐洲太空總署的望遠鏡「蓋亞任務」蒐集的數據中意外發現BH3的存在。在檢查觀測數據時,研究人員注意到天鷹座其中一顆恆星有明顯擺動現象,而根據光譜變化觀測擺動是目前尋找星體的手段之一,研究人員便藉此發現了BH3的存在。歐洲南方天文台設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的觀測也進一步證實BH3的質量和上述天鷹座恆星的公轉軌跡,恆星以11.6年為週期繞黑洞一周。歐洲太空總署成員之一的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ris)天文學家帕努佐(Pasquale Panuzzo)表示:「這項發現是一項驚喜,BH3不僅是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黑洞,也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黑洞」。恆星黑洞形成於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末期崩潰時,銀河系中已發現數十個,其中大多數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0倍。銀河系中最巨大的黑洞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其質量總和相當於數百萬個太陽。然而它並非來自爆炸的恆星,而是由巨大的塵埃和氣體塌陷所形成。蓋亞任務的下一批數據預定於2025年末發布,但這一發現的重要性促使團隊提前對外公布BH3的詳細資訊,方便天文學家可以立即展開研究。帕努佐表示,一旦發布消息,人們就會爭先恐後地觀察,這也方便學界釐清黑洞的其他基本性質。
陸射衛星警報大響!2大疑點曝光 國防部致歉:「missile就是飛彈」沒有模糊空間
前天(9日)下午3時03分,由中國科學院(CAS)國家太空科學中心和歐洲太空總署(ESA)等機構合作研製的X射線天文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朝南海方向發射,但當ESA在發文祝賀CAS發射任務順利成功時,我國防部卻聲稱中國衛星的發射路徑偏離,飛越台灣領空,還因此引發全台國家級警報大響,令社會大眾困惑。對此,資深媒體人范琪斐昨(10日)專訪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少將,並針對前天警報引發的各項爭議逐一解釋。孫立方昨接受范琪斐主持網路節目《范琪斐的美國時間》專訪時,被問到前年(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共軍發射數枚飛彈穿越台灣上空,國防部沒有發警報,還要日本防衛省公佈資訊民眾才知情,為何這次只是區區的一顆天文衛星發射,而且也不是首次有中國衛星飛越台灣上空,國家級警報卻大響呢?孫立方解釋,軍方在初期已掌握衛星發射路徑,但火箭到某個點時路徑開始偏移,軍方解算出來發現會經過台灣上方,空軍作戰指揮部即刻要研判發生什麼事,發布簡訊最重要的是告訴老百姓,現在有什麼狀況,衛星在天上也有機會出現不可預期的事情,可能對地面造成傷害;而裴洛西訪台後中共射飛彈,國防部在那次事件後發覺,民眾對資訊透明有高度期待,國防部也聽進去了。(圖/翻攝自YouTube/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但事實上,火箭有無偏離、甚至有無進入台灣領空,國防部的說法其實都存在疑點,首先是「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的共同研製機構—歐洲太空總署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MPE),事後並未發布發射路徑偏離的公告或資訊,相反地還在第一時間祝賀中國科學院發射任務順利成功,若發射路徑真的如我國防部所說偏移,如何進入預定的衛星運行軌道?因此若按照衛星原先預定的飛行航道,火箭可能根本沒有飛越台灣領空。疑點二是裴洛西訪台後,中國發射的衛星至少有3次穿越台灣上空,包括去年(2023年)11月9日及12月30日。若按照孫立方的說法,國防部真的因裴洛西射彈事件記取教訓,那為何前3次飛越台灣上空時,國防部都沒有發布類似的國家級警報?為何在距離選舉投票日只剩4天的時間,才大費周章地針對此次天文衛星的發射發布警報?此外,范琪斐還追問,此次發布警報是否為政治操作?到那個層級才決定發布?孫立方則指出,在這類空中有進襲目標狀況時,空作部的一個中將指揮官,要綜合所有情資判斷這件事,有無必要發布時警報,前天就是這樣「決策時間以秒來計算」。孫立方聲稱,以當天的情況為例,就是空作部指揮官黃志偉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國防部長邱國正回報,邱國正也支持黃的決定。范琪斐問,所以最高就到國防部,總統府沒有涉入?孫立方聲稱:「是。」孫立方續稱,在突發狀況處置規定典章裡規定非常清楚,而空防狀況跟其他一般國防狀況不一樣,空中的目標非常快,對岸敵機進襲,通過台海只是幾分鐘的事,如果是飛彈射過來,預警時間更短。空作部唯一要考量的,就是以軍事專業去判斷,抉擇要不要發布警報,發布後,是否引發社會不安,若不發布,出現意外情況也可能造成人財兩失,要做到平衡;而這樣的短時間,政治因素絕對不在軍人的考量範圍內。當然警報英文版將衛星和火箭翻譯成「missile」,還寫出「Air raid」(空襲)這種如此嚴重的字眼,都讓民眾恐慌不已,國防部對此也深感抱歉,孫立方坦承,後續都會進行修正;至於有網友幫政府辯護,表示missile可以有不同解讀,不是只能翻譯成飛彈,孫立方則認為,就以軍語辭典來說,missile就是「飛彈」的意思,沒有模糊空間。
禮客『星空之憶.聖誕浪漫音樂饗宴』邀范怡文、李唯楓、劉行格跨世代歌手 舉辦一場結合音樂與美食的夢幻饗宴!
深受許多狀世代消費族群喜愛的禮客,迎接聖誕佳節到來,特別推出一系列相關應景活動,要為4、5、6年級生打造一站式的吃喝玩樂體驗。像是為了回饋粉絲,禮客除了即日起~明年1/2推出單筆消費滿6,000元送500的好康優惠,在12/24前只要於內湖店累計消費滿10,000元更可參加耶誕驚喜禮物抽獎,有機會抽中Dyson吹風機、FENDI短夾等總共480樣精美好禮!另外禮客還將於12/12、12/13晚間舉辦於內湖1館5樓國際展演廳舉辦「星空之憶.聖誕浪漫音樂饗宴」的主題之夜活動,現場不僅可品嚐到由大直Osteria by Angie 餐飲集團精心烹調的各式義式美食,甚至還邀請到范怡文、李唯楓、劉行格的跨世代知名歌手演出中英文經典歌曲,讓音樂美食體驗不再只能專屬於年輕人,就算是壯世代也可以用這麼享受的方式來度過美好夜晚。由音樂總監莊立帆、時尚CEO禮客董事長溫筱鴻共同策畫製作的「星空之憶.聖誕浪漫音樂饗宴」,將邀請到范怡文(中)、劉行格(左2)、李唯楓(左1)跨世代知名歌手為嘉賓演出經典歌曲。(圖/業者提供)「星空之憶.聖誕浪漫音樂饗宴」的美味餐點是由大直Osteria by Angie餐飲集團精心烹調,嫩烤伊比利豬、海鮮湯、燉飯、起司麵包盤、紅絲絨蛋糕等義式美食讓你大飽口福。(圖/業者提供)而有鑑於耶誕送禮及派對穿搭的需求大增,禮客內湖2館2F禮覓禮品選物店為消費者們嚴選結合科技與藝術的「星空之憶」客製化禮物,你可依照指定日期、時間、地點,將歐洲太空總署發表的星空數據作為畫面,將當下的星空夜景記錄下來,成為專屬於對方的獨一無二禮物!當然大家最在意的超值價格單品,也有充滿節慶感的款式可挑選,例如MOSCHINO俏皮圖騰洋裝、MOSCHINO造型手拿包、Chloé Woody系列條紋包、TUMI繽紛印染後背包、LINDARICO圖騰毛衣…等,多樣色彩豐富的時髦服裝配件通通都有超低優惠價,讓你放心在這裡買好買滿,一定能滿載而歸。禮客耶誕節串聯MOSCHINO、Hama Boutique亞瑪精品、MASSIMO GALLERIA歐洲時尚精品選物店、夏姿、義大利風格女裝LINDARICO…等百大品牌推出聖誕派對穿搭、交換禮物商品,滿足消費者一站式購足時尚風格衣櫥。(圖/業者提供)禮客耶誕節精選節慶單品:內湖1館1樓複合式精品店MASSIMO Galleria推Longchamp皮革側背包,原價16,000元、特價8,000元;內湖1館1樓LINDARICO圖騰毛衣,原價29,800元,特價11,920元。(圖/業者提供)
以色列地面部隊逼近加薩城 首次宣布停火條件「哈馬斯釋放所有人質」
根據目前最新衛星雲圖與官方資料來看,以色列國防軍的地面部隊目前正在逼近加薩走廊內的加薩城。國防軍甚至聲稱已經完全包圍加薩城。與此同時,面對外界的停火要求,以色列總理內坦雅胡表示,除非哈馬斯能全面釋放所有人質,否則拒絕停火。根據《CNN》報導指出,以色列國防軍自10月30日開始對加薩走廊發動地面推進,部隊從加沙西北邊境沿地中海沿岸出發,分別進入加薩走廊東北部拜特哈農附近、東部邊界沿線,同時也目標進駐加薩走廊南部的加薩城,此舉明顯是希望將加薩走廊直接一分為二,讓加薩走廊南北兩端無法彼此互相聯繫。而根據歐洲太空總署1日所釋出的衛星圖像來看,目前以色列國防軍的地面部隊已經深入加薩走廊,距離完全包圍加薩城僅剩下不到1公里的距離。而根據《CNN》另外一篇報導指出,在面對外界持續不斷的停火要求,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就於3日表示「以色列拒絕接受任何臨時性的停火要求,除非哈馬斯能釋放所有扣押的人質」。納坦雅胡也提到,以色列會持續封鎖加薩走廊,杜絕任何燃料、資金進入加薩走廊。至於目前哈馬斯手上還有多少人質,以色列軍方曾於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哈馬斯7日的突襲行動至少劫持了241名人質。
《即刻救援》男星自編自導自演 搏命挑戰坐火箭太空漫遊
勵志冒險電影《勇闖太空》(L’astronaute)由《即刻救援》尼古拉斯吉羅(Nicolas Giraud)自編自導自演,與「法國第一才子」馬修.卡索維茲(Mathieu Kassovitz)攜手主演。電影描述傑出的航太工程師吉姆從小夢想成為太空人,卻在歐洲太空總署徵選中高分落榜。不願放棄的他,多年來秘密計畫乘坐自己研製的迷你火箭飛向太空。尋夢過程中他幸運遇見志同道合的夥伴組建五人團隊,同心竭力挑戰這項不可能的搏命計畫。《勇闖太空》講述志同道合的五人小組,一起製作火箭挑戰飛向太空的搏命計畫。(圖/佳映提供)《勇闖太空》籌備期間正好碰上疫情嚴峻之際,導致進展窒礙難行。導演吉羅投入一切以至於陷入經濟困境,但仍堅持完成電影的信念,就和片中主角堅持飛向太空的執著一模一樣,令團隊動容。值得一提的是,在沒有任何太空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製片克里斯多夫.侯西諾(Christophe Rossignon)扮演十足關鍵的角色,在他的牽線下,找來真正的太空人讓弗朗索瓦.克萊沃伊(Jean-François Clervoy)擔任本片技術顧問。這位曾三度完成太空任務的退役太空人,起初還感到不可置信,但看完劇本後他說:「這很瘋狂,但太棒了!」最後當他看完成品後更感動表示:「我彷彿重溫了自己在太空任務時的感覺。」《勇闖太空》是首部獲得法國航太公司阿麗亞娜集團大力幫助的電影,提供劇組場地、配備及專業上的諮詢。(圖/佳映提供)該片於於法國上映後,得到法國三大報之一《西法蘭西報》的影評盛讚為:「一部大師之作!」並分別榮獲開羅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及格拉斯哥影展觀眾票選獎的提名。導演吉羅表示:「這並不是一部太空電影,而是『前往太空』的電影,也是關於一群人因為同個目標而相聚,一起成長、逐夢的故事。」《勇闖太空》將於2023年8月18日在台上映。曾三度執行太空計畫的退役太空人讓弗朗索瓦克萊沃伊擔任《勇闖太空》技術顧問(圖/翻攝自Jean-François Clervoy IG)
地中海觀光勝地越來越熱 旅客改挑「更北、更冷」景點避暑
雖然地中海地區過往一直都是知名的旅遊勝地,但由於近年來熱浪襲擊次數的增加、天氣逐漸炎熱,近期有調查發現,旅客開始捨棄氣候逐漸炎熱的地中海景點,改前往更北方、氣候更加涼爽的地方渡假,這也嚴重衝擊到地中海當地景點的旅遊市場。跟據《CNN》報導指出,歐洲旅遊組織協會表示,一份調查指出,捷克、保加利亞、愛爾蘭和丹麥等高緯度國家的旅遊人口正在逐漸增加,已經有超越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克羅埃西亞和希臘等地中海城市的跡象。歐洲旅遊組織協會認為,這可能與氣候有明確關係。由於今年地中海國家出現極端熱浪的情形,不少旅客紛紛放棄前往地中海國家度假的念頭,改選擇一些高緯度國家進行避暑旅行。這也讓仰賴旅遊的地中海國家受到嚴重衝擊。該份報告中指出,旅遊景點的氣候很高程度影響歐洲旅客前往度假的意願,其中甚至有7.6%的民眾表示,如果在旅遊當地遇到極端天氣會讓旅客感到十分困擾。報導中也指出,目前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正面臨熱浪所帶來的極端高溫,而歐洲太空總署則警告,這波熱浪才剛開始,推測義大利羅馬可能會出現45度高溫、塞普勒斯和義大利西西里島城市的地表溫度更可高達攝氏50度。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類熱浪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且更加嚴重,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氣候變遷導致熱浪襲擊 歐美日無一倖免「高溫持續突破紀錄」
世界各地都出現創紀錄的高溫,從美國、歐洲到日本,極端高溫也充分顯現出全球暖化帶來的威脅。不少國家都發不了高溫警報,其範圍涵蓋歐洲、美國與日本。義大利當地衛生部已對羅馬、波隆那和佛羅倫薩等16個城市發布「紅色警報」,預測氣溫將升至攝氏40度,甚至會飆升至43度,打破2007年8月創下的40.5度紀錄。歐洲太空總署表示,義大利西西里島和薩丁尼亞島氣溫可能高達攝氏48度,是歐洲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希臘國家氣象機構EMY表示,國內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可能達到44度,底比斯市中心的氣溫也來到44.2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雅典衛城將連續第3天暫停開放。法國當地國家氣象機構也表示,6月是法國有紀錄以來第2熱的月份,自本月11日以來,該國多個地區一直處於熱浪警報下。日本在本月16日和17日,日本東部部分地區的氣溫預計也將升至38至39度,氣象機構警告,氣溫可能追平過往紀錄。印度在印度北部,季風帶來的豪雨已導致至少90人喪生。美國加州的死谷國家公園原本就是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之一,近期可能寫下新高溫紀錄,當地氣溫可能攀升至54度。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全球氣溫可能會在近期創下歷史新高,因為與氣溫提升的厄爾尼諾氣候模式已經出現。歐洲太空總署警告,今年可能比去年還要致命,去年有超過60,000人因為熱浪死亡。
小行星墜入地球大氣層! 亮光劃破英吉利海峽夜空
英國當地時間13日凌晨3時,1顆約1公尺大小的小行星墜入地球大氣層,摩擦燃燒後產生的亮光照耀英吉利海峽的夜空,被許多英國民眾目擊,歐洲太空總署表示它被名為Sar2667,將掉進法國盧昂上空的大氣層。
宜蘭疑有不明物體墜落夜空還「閃白光」 北市天文館指可能為1物
有網友在9日凌晨時發現宜蘭夜空發現不明物體下墜,並閃爍著白色光,影片傳至社群後引起討論,有人認為是流星或來自外星的不明飛行物。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依據2條件推估,極有可能是從外太空落回地球大氣層的人造物體。有網友在臉書社團「宜蘭知識+」PO出一段影片,指出約8日凌晨3時33分左右在宜蘭三星鄉往羅東方向的夜空出現不明飛行物體墜落,好奇究竟發生什麼事。有網友表示有可能是流星或民用火箭發射後掉落的殘骸,也有人開玩笑說是宇宙飛船。天文館研究組技士謝翔宇則判斷,依據物體墜落速度及樣貌判斷,極有可能是從外太空落回地球大氣層的人造物體殘骸。他解釋,流星運行速度為每秒30公里,從肉眼來看,人們應會看見流星呈現出一條條的光線,轉眼即逝。可是從影片來看,該物體下墜速度相較流星慢上許多,而且帶有許多亮點,再比對美國NASA、歐洲太空總署等多單位提供的影像紀錄,研判極可能是人造物體殘骸落到地球大氣層,燃燒後才閃爍白色光。謝翔宇表示,由於人造物體破碎下墜會導致建築及人身安全,故發射單位通常會將其墜落地點安排在較為偏遠的南太平洋海域,因此,若人造物體墜落被一般人看見並拍攝下來,算是較為少見的情形。他指出,雖然有網友判斷該物體是北美防空識別編號49221的中國神舟12號軌道模組,可是目前中國尚未釋放相關消息,天文館尚無法確認該物體正確身份,僅能推斷是人造物體的殘骸。
搜奇/彗星撞地球係金耶 NASA執行防禦測試成功將行星「撞歪」
電影上經常上演彗星撞擊地球,造成重大災難、人類滅絕的情節,但第一顆已知撞擊地球的流星,卻真實的在8年多前發生過。為了避免「彗星撞地球」,美國航太總署NASA似乎透過實驗找到解決的方法。為了避免「彗星撞地球」,美國航太總署NASA似乎透過實驗找到解決的方法。(圖/翻攝自NASA)根據《CNN》報導,美國太空司令部近期發佈的檔案,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撞擊地球的星際流星。報導指出,這顆星際流星是一種來自太陽系外的太空岩石,這種情況實屬罕見。這顆被稱為 CNEOS 2014-01-08 的流星,於 2014 年 1 月 8 日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北海岸墜毀,幸未釀成重大災害。NASA「行星防禦測試」插圖。(圖/達志/美聯社)為了避免科幻災難電影《彗星撞地球》的情節上演,美國太空總署NASA過去與歐洲太空總署,進行為期7天的模擬演練。狀況是假設,有一顆小行星正衝向地球,結果發現,即便第一時間發現,人類還是無法改變行星的飛行路徑。根據模擬,這顆行星6個月後會墜毀在東歐,造成大規模傷亡。透過模擬,假設一顆小行星距離地球約3500萬英里,大小介於35到804公尺之間,即使立刻被發現,人類能有6個月的時間應變,但科學家從模擬結果發現,根本沒有改變小行星軌道,或讓地球避免被撞擊的方法,最後這顆小行星被預測墜毀在東歐,從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到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全都受害,造成大規模傷亡。不過,NASA為了保衛地球,還進行了名為DART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由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太空飛行器,飛行器會以時速15000英里撞擊小行星,預計將能夠讓小行星的速度改變1%。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項目的領導者安迪里夫金博士(Dr Andy Rivkin)表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想要做的,是把到來的物體速度改變大約每秒一公分距離,這不是很快,但如果你提前足夠時間完成,你可能會讓它完全錯過地球」。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NASA在2022年的9月底,成功以DART擊中寬160公尺的小隕石Dimorphos,若未來有其他星體或物體要撞擊地球,都可以使用這類技術,使該物體偏離原本運行的軌道,遠離地球,避免人類如恐龍在白堊紀末期一樣,因隕石撞地球而滅絕。
歐洲太空總署推新太空人名單 其中有首位身障太空人
從22500人中挑出17位實習太空人,睽違13年歐洲太空總署推新名單,5職業11儲備1身障太空人,5職業太空人將展開一年基礎訓練,基礎訓練完成後會進入太空站階段,訓練內容會針對具體任務做規劃,而首位身障太空人是英國帕運短跑選手,John McFall年輕時因車車禍右腿截肢,由於這是首位身障人士參與太空任務,歐洲太空總署也將評估未來可行性。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超近「蓋亞BH1」黑洞 MNRAS:質量比太陽大10倍
在偌大的宇宙中,人類所處的地球是一個很渺小的存在。據《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NRAS)最新刊登的一則研究指出,天文學家發現目前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蓋亞BH1」(Gaia BH1),質量約是太陽的10倍,距離地球約僅有1600光年。據外媒《美聯社》、《Sci.News》報導,《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NRAS)最新刊登的一則研究揭露,天文學家日前利用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蓋亞太空望遠鏡(Gaia Space Telescope)對宇宙進行觀測,發現20億顆銀河系的恆星當中,有一顆恆星呈現不規則的移動軌跡,反映其正被某種無形的引力牽引。天文學家隨後又透過位於夏威夷的北雙子星望遠鏡進行觀察,將監測數據與蓋亞太空望遠鏡的結果對照,發現該恆星處於一個未知的「雙星系統」當中。對此,天文學家巴德里(Kareem El-Badry)表示,「北雙子星望遠鏡的發現毫無疑問證實,若不是這個雙星系統涵蓋一顆正常的恆星和一個黑洞,我們實在找不到其他合理的天體物理學原理來解釋這個現象。」另據天文學家推測,黑洞「蓋亞BH1」的質量約是太陽的10倍,公轉週期約為每186天圍繞質心運轉1次。巴德里還說,這項研究透露銀河系中尚存許多未知的黑洞待發現,有助於提高天文學家對雙星系統的了解。
挖掘「宇宙最深處」 韋伯太空望遠鏡拍下46億年前星系團照
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是人類目前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12日公布了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第1張全彩照片,據稱這將是太空望遠鏡拍攝迄今最清晰和最遙遠的宇宙紅外圖像,美國太空總署署長(Bill Nelson)先前也承諾這將是「宇宙最深處的影像」。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12日公布了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迄今最清晰和最遙遠的宇宙紅外圖像,該圖像顯示了46億年前出現的星系團「SMACS 0723」。(圖/達志/美聯社)價值100億美元的韋伯太空望遠鏡於去年12月25日成功發射至外太空,將負責承接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偉大任務。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能力不但能穿透宇宙塵埃雲,還能偵測到來自最早星體發出的光,即135億多年前宇宙中第一顆閃耀的恆星。他的主要觀測目標將聚焦在氣體巨行星(gas-giant)和遙遠的星系,以觀察它們是否適合人居。12日首張曝光的照片據NASA稱是迄今為止宇宙最深、最清晰的紅外視圖,圖片為我們展示了飛魚座(Volans)中的「SMACS 0723」星系團,畫面中的光需要46億年才能傳達到我們這裡,等於拍下了46億年前的星系團。接下來NASA還會跟加拿大太空總署(CSA)、歐洲太空總署(ESA)一起合作,並公布恆星生命周期影像,以及太陽系外行星光譜等。對此,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看到這張照片後也表示「這些圖片將提醒世界美國可以成大事,並喚醒美國人民、尤其是我們的孩子,沒有什麼是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我們可以看到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到達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東加火山爆發後「小島瞬間消失」 災後照片曝空氣與水嚴重汙染
鄰近南太平洋地區東加王國(Kingdom of Tonga)的一座海底火山,在14、15日兩天發生大規模爆發,超強的噴發力道將大量火山灰沖向空中。火山爆發時強大的威力,除了在衛星雲圖中清晰可見外,當地的「洪加湯加-洪加哈派」島(Hunga Tonga-Hunga Ha’apai)被炸掉一大塊,幾乎是完全消失在地球上。而天空滿佈的火山灰也嚴重影響當地的空氣與水源,首批災後照片曝光,可以看到東加王國這次災情十分慘烈。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洪加湯加-洪加哈派」是一座於2014年因為火山噴發而生成的火山島,位於東加王國主要島嶼東加塔布島(Tongatapu)北方65公里處。而由於地質脆弱,當時預計只會存留數個月左右,沒想到它就堅毅地存在到2022年1月,期間甚至被NASA拿來當作研究火星地貌的參考地。但是在東加海底火山爆發後,歐洲太空總署(ESA)發射衛星「哨兵-1號」(Sentinel-1)觀測顯示,「洪加湯加-洪加哈派」在3日時還可以看到完整的島嶼,但是到15日火山爆發後,整座島大部分的面積幾乎被炸沉,幾乎是從地球上消失,由此也可以得知當時爆炸的威力有多麼驚人。而由於東加火山連續大規模爆發的關係,相當於釋放出1000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當地也傳出對外通訊完全中斷的消息。外界一直無法竊卻得知東加王國的狀況。而稍早有當地的網友想辦法釋出了一組災後的照片,網友表示照片是在哈派群島(Ha'apai)拍攝,只見照片中,可以看到馬路上散落著大量的混凝土、石頭、木頭,路邊甚至堆積著不知名的物體。該名網友也表示,目前火山灰還飄散在天空,這讓當地的空氣與水源嚴重遭到汙染,政府也呼籲民眾盡量飲用瓶裝水。而雖然當地不斷發出海嘯警報,但政府還是允許加油站、便利商店等販售民生物資的商店,可以在早上十點至下午兩點這段時間內營業,為民眾提供民生必需品。
土耳其遭熱浪侵襲!地表溫度升高「2度飆破50度」 用電激增首都大停電
在熱浪襲擊和數月的乾燥天氣,土耳其面臨多年來最嚴重的野火,在過去幾天內,有30個省發生130多場野火,大多數火災都發生在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以及安塔利亞、穆拉和馬爾馬里斯周圍的度假勝地,消防員仍在努力撲滅大火。對此,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表示,土耳其和賽普勒斯受到熱浪侵襲,導致地表溫度超過攝氏50度,已經是這個月第2次。綜合外媒報導,土耳其野火自7月27日開始,延燒至今超過一周,造成至少8人死亡,也導致地表溫度升高,希臘有些地區,甚至達到攝氏43度,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直言,這是繼1987年致命熱浪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而且這波熱浪還是持續數天。土耳其地表溫度升高。(圖/翻攝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歐洲太空總署近日公佈一份土耳其和賽普勒斯的區域地圖,大塊區域為深紅色,代表該區的地表溫度再度飆破攝氏50度。先前一份來自哥白尼計畫「哨兵3號」(Copernicus Sentinel-3)衛星蒐集的數據地圖,與7月2日顯示的影像類似。據了解,土耳其各地氣溫這幾天都超過攝氏40度,造成近9萬5000公頃的土地被燒毀,上千人被迫撤離家園,用電量也因此增加,安卡拉和伊斯坦堡等多座城市大停電。由於氣候變遷,科學家預估世界各地發生熱浪的機率升高,且影響時間會更長、更劇烈。目前,西班牙和羅埃西亞政府已派出滅火飛機,協助土耳其展開滅火行動,共有16架飛機、51架直升機及,還有超過5000名人員正在撲滅大火。
阿聯「希望號」先進入火星軌道! 中美探測器也將加入
地球上農曆春節期間,遙遠的火星也將一反尋常地熱鬧起來 — 來自三個國家的火星探索器即將先後抵達。BBC中文網報導說,它們為一個共同的大目標而來:研究火星地質環境和大氣層,尋找古老的微生物生命跡象,但三者各有使命,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Hope)2月9日首先到達目的地,恰逢50周年國慶;中國「天問-1」 兩天後(2月11日)抵達目標軌道,正值農曆新年除夕;美國「毅力號」(Perseverance)計劃18日著陸。2020年被稱為「火星年」,因為地球和火星距離最近,發射火星探測器需要的燃料最少。這個發射窗口每26個月出現一次。但困難和挑戰仍舊存在,包括聞者心驚的「恐怖七分鐘」,即探索器穿越火星大氣層抵達陸地的過程。迄今為止,所有火星探測任務中有一半都以失敗告終。2020年7月,「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發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歷史上首次火星探測行動。主要任務包括探測、研究火星大氣層;這個課題以前從未被納入任何火星探索計劃。具體而言,科學家們希望通過這次探索,進一步了解火星空氣和水分流失的原因和過程。「希望號」也是這一輪火星探索行動中唯一不在火星著陸的探測器。它的任務是繞火星軌道運行至少一個火星年,相當於地球上687天。它收集的數據預計2021年9月開始陸續傳回地球。但在那之前,「希望號」必須先進入環繞火星運行的軌道,這個過程風險很大,難度很高,但至關重要。預計這個過程將會持續到4月份。BBC科技事務記者喬納森·阿莫斯(Jonathan Amos)稱,「希望號」的意義超出了科學探索。他說:「這被視為一種激勵和鼓舞的象徵,能夠吸引國內和整個阿拉伯世界更多中學生和大學生選修科學。」此前,只有美國、印度、前蘇聯和歐洲太空總署(ESA)火星探測器成功抵達目的地。「希望號」抵達火星時,恰逢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建國50周年。舉國上下已經張燈結彩,準備慶祝這個「國慶獻禮」時刻。據BBC中文網報導,「天問-1號」則承擔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三個月之後在火星著陸。從抵達目標軌道到登陸這段時間內,主要任務是考察評估火星大氣層狀況,為降落做準備。降落過程估計很危險。登陸火星前,需要把探測器的速度從切入時的每小時2萬公里減慢到類似於步行的速度,然後著陸的「起落架」放下。中國計劃讓這艘重240公斤的探索器於今年5月份在一片平原著陸,著陸點位於烏托邦衝擊盆地內。火星探測器配備了折疊式太陽能光板,主要任務是研究這片區域的地表和地下淺層的地質狀況。安裝在桅桿上的攝像機負責拍照錄像,輔助導航,另外五套儀器用於測評著陸區域岩石的礦物成分和機構,同時探查是否存在水-冰。中國科學家們希望火星探測器能工作至少90天。到目前為止,只有美國做到了在火星表面長時間持續運作,前蘇聯和歐洲的火星探測器著陸後不久便失敗,無法繼續探測任務。「天問-1號」已經傳回第一幅火星圖像:一張黑白照片,顯示了火星表面一條巨大的峽谷 — 水手谷和沙帕雷利隕石坑等地質特徵。這張圖片是從距離火星表面220萬公里高空拍攝的。「天問-1號」之前,中國曾經在2011年與俄國合作火星探測,但發射失敗。不過,在那之後中國兩次成功登月,尤其是2020年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成為第一個完成此舉的國家。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毅力號」,則擔負著尋找火星古老生命(微生物)跡象的任務。它將收集岩石標本,希望從中發現無可股價的線索,解答火星上到底是否曾經有生命存在的問題。這是迄今為止送到另外一個星球著陸的最大、最先進的探測器,預計於2月18日格林尼治時間2100點前,進入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澤羅隕石坑(Jezero crater)著陸。負責「毅力號」進入、降落和著陸(EDL)過程的NASA工程師Allen Chen說:「科學家們在我們的著陸點,耶澤羅隕石坑,看到的是令人鼓舞的科研前景:一條進出山口的古河道,認為這正是尋找古代生命跡象的場所。但是我注視耶澤羅隕石坑時,看到的是危險。」他向BBC解釋說,那裏遍地都是危險:「一道60-80公尺高的懸崖正好橫在著陸點中間;懸崖西側是很多隕石坑,即便漫遊器在其中一個坑裏著陸成功,也很難出來;向東看,是一大片岩石,如果把漫遊器在那裏放下,它會很不高興。」幸運的是,「毅力號」在技術上有不少經過實踐驗證的成功經驗,可以確保它在一處安全的地點著陸。這艘火星漫遊器的體積跟一輛小型四驅越野車差不多,重一噸,每天可以自動行駛200公尺距離,配備了19台相機,兩個麥克風,可以用來捕捉錄製火星上的聲音。「毅力號」帶到火星的還有一架1.8公斤重的無人飛機,準備在火星上試飛,那將是無人機在另一個星球環境下首次飛行。儘管看上去不乏鼓舞人心之處,「毅力號」此行收獲如何,只有等到它在火星上收集的樣本運回地球之後才能全面評估。那將是兩年後,它的火星探測任務結束以後。
全球首個太空清理任務!歐空局「斥資28億」預計2025年發射太空爪
歐洲太空總署預計將在2025年發射「太空爪」,將近100萬個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清理乾淨,而此項計畫預估要花費超過1億美金(約新台幣28億元)。根據《CNET》報導,目前約有2800顆人造衛星繞地球旋轉,數量聽起來很多,但與太空中的垃圾相比,這並不算什麼,若是這些小碎片與人造衛星相撞,可能將造成災難。因此歐洲太空總署瑞士初創公司《ClearSpace》簽約,預計在2025年發動首次清除太空垃圾任務ClearSpace-1,屆時將會發射「太空爪」,將太空中近100萬個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清理乾淨。而太空爪的第一個目標,將是質量112公斤、大小接近於一顆小衛星的Vespa(織女星二級有效載荷適配器),其自2013年幫助發射織女星運載火箭後,就被留在了太空中。ClearSpace這項任務預計耗資超過1億美金(約新台幣28億元),相當昂貴,不過隨著衛星使用的增加,這項任務也應該繼續發展。
火星人是真的?科學家發現地底下有鹹水湖 可能有生命存在
電影絕地救援(The Martian)中,好萊塢男星麥特戴蒙飾演的太空人,因一場行動意外讓他必須在火星上求生,電影中,他藉由創造溼度和溫度在火星上製水,再用來灌溉馬鈴薯,幫助他活下來。不過根據研究人員發現,火星南極地面下可能有一座鹹水湖,為火星可能存在微生物生命帶來進一步的證明。根據《美聯社》引述科學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28日發表論文顯示,約40億年前,火星和地球一樣溫暖且潮濕,但因為時間的演變,成了現在大眾熟知的貧瘠和乾燥面貌。科學家發現火星隱藏至少3個地下湖泊。(圖/翻攝自AP Twitter)科學家兩年前透過「火星地下與電離層探測先進雷達」(Mars AdvancedRadar for Subsurface and Ionosphere Sounding,MARSIS)發現了火星地下湖泊後,這次利用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火星探測衛星「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追蹤更多數據,並將探測範圍擴大到數百公里,發現這是一座鹹水湖。這個被探測到的鹹水湖,長寬約20公里至30公里,深度在地表下1.5公里以內。除了這座鹹水湖以外,周遭還有3個較小的水域但與鹹水湖互不相連;37億年前在地球上有生命誕生時,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有一片海洋,同理可證,火星地底出現鹹水湖,可證明生命的存在。不過專家表示,這並非表示火星上真的有火星人,而是地下鹽湖可以為生命體提供一處避風港,避免遭受最惡劣的地表環境影響。科學家認為,火星上的地下鹹湖,有助單細胞生物和藻類存活,從而為更高級的生物提供食物來源,但由於目前人類沒有那種能夠直通火星湖底的太空設備,所以要證實火星上的鹹湖,至少還要再花好幾年的時間。
飛機、衛星離奇故障 「兩極反轉」曝大範圍地磁衰退
地球磁場對生活在地表上的所有生靈與萬物相當重要,不僅會影響許多生物行為,更保護人類不受太陽風及宇宙射線襲擊,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最新發現,從非洲延伸到南美洲的地球磁場正在減弱,已對人造衛星與飛行器構成影響,懷疑是地球南、北極點反轉的跡象。歐洲太空總署20日發表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南美洲到非洲南端這個涵蓋海洋和陸地的區域,近年頻頻發生不少人造衛星和航空飛行器陸續出現技術問題,事後經證實該區域地磁場因為不明原因持續減弱。這段磁場強度降低的地區,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South AtlanticAnomaly),研究人員指出,從1970年到2020年,這個區域的磁場下降了將近1成,同時,異常區域以每年約20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動,過去5年,第二個最小強度中心出現在非洲西南部,代表著南大西洋異常可能分裂成2個獨立個體。研究人員坦承,目前科學家對地球南大西洋異常地區的歷史了解不多,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數據,但若是磁場持續減弱下降,未來勢必有更多的飛機與衛星發生技術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