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榮超市
」三圓都更告成一團4/「老師可能不記得我」 新隆社區兩次都更事隔40年建築師藏師生情
北市新隆社區從四十年前第一次都更到如今再推二次都更,取得實施者的三圓建設預計10月要將設計圖送至北市都市設計審議。CTWANT調查,該社區原為新隆國宅,由知名建築師黃有良所出的設計圖還曾獲獎,而負責此案的三圓建設建築師鄧培華,還是黃在文化大學教書的學生,有這一層師生關係。10月6日,新隆社區住戶拜訪今年80歲建築師黃有良,對他說,「謝謝設計出可以二面、三面採光的國宅,可以四通八達進出的住宅空間!」CTWANT記者也訪問到黃有良,他拿出1977年(民國66年11月)北市府編印的新隆里都市更新資料與圖片,娓娓述說當年他30多歲取得該案的故事。新隆社區(前身為新隆國宅)正在經歷第二次都更。第一次都更是在民國66年市長林洋港先生任內,以都市更新有效利用日據時代遺留下來衰退、窳陋、環境不良的「新榮町公共住宅」老舊木造建物,整體推動公共設施與基地,促進現代化建設。新隆國宅後更名為新隆社區成功的都更案例,於1986年獲得內政部國民住宅優良設計獎,到今天仍是經典之作,當年為該案設計的建築師黃有良說,「為了要符合政府說要容納店鋪設在一樓,就沿著道路四周設計開放式空間,花了好大心思規劃進去了79間店鋪」,「只有將一些原本就沒有店面的攤商,設在地下一樓」,也就是後來的欣榮超市原址。新隆社區更名前為新隆國宅,即是當年北市長林洋港推動都市更新之案,如今由地主推動二次都更,40多年前負責的建築師黃有良接受CTWANT獨家採訪,道出設計原委。(圖/李蕙璇攝)黃有良並說,由於國宅就在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大孝門正前方,考量城市風貌規劃,因此在國宅基地最前方鄰愛國東路,設計闢建一棟辦公大孝大樓;再加上外觀避免搶色,「當年很多建築流行黃色、紅色等,是我極力爭取新隆用灰白色較宜」;他也跟記者說,知道鄧培華在三圓建設。對於CTWANT詢問若新隆二次都案由黃設計的話有何想法?他不假思索地說,「現在不是我做的!重點就是要好好與地主住戶溝通。」三圓建設建築師鄧培華一聽到CTWANT記者,採訪到新隆社區第一次都更建築設計師黃有良,他說,「老師可能不記得我了,我大四的時候有到老師的建築事務所實習過。」記者則轉告老師說記得他這位學生……。現今負責新隆社區二次都更的三圓建設建築師鄧培華,是黃有良的學生。(圖/李蕙璇攝)
欣榮超市退場1/陷股權之亂! 攤商控北市府放任財團入侵
台北市政府過去為推動現代化市場,輔導中正區金華街有證攤販轉型為「欣榮超級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卻爆出股權之亂。原始六十名攤商之一的李美惠控訴,當初配合市府以成立公司的營運方式轉型,市府事後卻棄攤商權益於不顧,任由特定財團入股超市,經減資再增資的操作把原攤商的股分嚴重稀釋;只有少數攤商提告勝訴,拿回自己的股分,其他攤商的當初投入的血汗錢則憑空蒸發。「當初攤商要拿錢出來做超級市場的時候也非常害怕,但市場處一再保證不會讓股權被吃掉,還說會輔導我們、補助設備和人員訓練。」李美惠表示,目前原始攤商的股份已剩不到一半,加上市場位址又因海砂屋必須退場,市府卻依股份核發補助金,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原始攤商擬組成自救會討回自身權益。台北市市場處副處長高群荐指出,因欣榮市場位在新隆社區地下室,108年台北市建管處公告新隆社區建物氯離子含量過高,依法兩年內停止使用,三年內自行拆除,營業場地半年內必須撤離。由於之後無其他場地提供欣榮經營,參照《台北市公有零售市場停止使用核發補助費自治條例》,依原始攤商人數核發共4200萬元補助金,協助攤商退場。數名原始攤商提出兩大質疑,首先,市府依原始股東六十人,每人七十萬元計算,核發金額4200萬元退場補助金,卻未規範核發方式,最後恐為填補公司資金缺口,全落入經營者的口袋,攤商屆時將血本無歸;其次,市府過去以輔導零售市場轉型為由,與有證攤商取得共識成立超級市場後,卻未加以規範股權移轉比例,導致欣榮市場原始攤商總持股比例早已少於一半。「108年公司第一次召開股東會,我發現自己的股份竟從原始的兩萬股變五千股。」李美惠說,民國86、90年公司召開股東會先後進行減資、增資,但包括她在內的多位原始攤商全然不知這兩場股東會結果。股份受影響的另一名股東柯騰晏率先發難,提起民事訴訟,今年三月一審判決出爐,宣告當年減資、增資均無效,並要求欣榮回復柯持有的兩萬股。針對後續退場補助金發放爭議,柯無奈地說,「公務人員誰會負責?只盼七十萬最後能確實發到每個人手上。」對此,高群荐表示:「市場處與欣榮為租賃關係,當初欣榮成立時以公司型態經營市場,市場處簽約的對象為公司,補助金當然是發給公司,但市場處也要求公司應透過股東會釐清股權爭議,並經由股東會決議補助金如何發放。」欣榮法定代理人則表示,相關爭議已進入訴訟程序,將上訴到底。
欣榮超市退場2/轉型現代化超市一場空 攤商:被市府搞慘了
位於台北市新隆社區地下室的欣榮超市,成為北市府輔導零售攤販轉型的失敗案例,早在五年前就有議員提出質疑,冷凍空調設備不良時常跳電,更形容當時的欣榮超市如同「進入加護病房」。股東之一的柯騰晏指出,市府最初的規劃缺乏專業,管線與空調散熱設備全集中在地下室,導致空間無法充分散熱,生鮮食材無法保存,直呼「被市府害慘了!」議員劉耀仁曾在質詢時形容,欣榮超市有如進入加護病房,不但先天不良,後天也失調,批評市場處「你們提議要經營超市時說得天花亂墜,要他們自己當老闆來經營,但是冷凍空調設備不良常跳電,生鮮食品容易壞掉,生意一落千丈,這樣的設備要如何營業?」李美惠指出,市場處曾允諾協助攤商直接向產地進貨,創造價格優勢,最後卻是向大盤商批貨;不僅如此,超級市場化後增加包裝成本,「我們賣的東西都比別人貴,要怎麼經營?」柯騰晏則表示,市場處最初的場地規劃缺乏專業,管路、設備原本設在社區頂樓,卻未事先跟社區管委會協調,導致後來全集中在超市裡。「生鮮食材對溫度控管很嚴格,但水冷式空調設備、散熱水塔都在地下室,空間無法充分散熱,造成溫度過高、頻繁跳電,真的被市場處害慘了。」營運情況不佳,最後只能尋求外援,讓其他超市進駐。事實上,民國83年成立的欣隆超市,並非市府輔導轉型為現代化超市經營的個案,民國76年大安區樂業街的有證攤販組成「芳和超級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入股經營,為全國史上由攤販聚集地直接成為超市的首例;緊接著北投區吉利市場與欣榮市場相繼成立。不過如今均非原始攤商經營,而是由連鎖超市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