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康檢查
」日小6女童須裸上身讓男醫師檢查!多人抗拒落淚 老師駁:這是規定
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一名小學6年級的女童日前返家後,向家長抱怨他們在學校進行健檢時,被要求裸上身讓男醫師進行檢查。儘管當時有許多學生哭著向老師抗議,但老師卻表示這是規定,消息一出引起許多家長不滿。對此,橫濱市教育委員會表示,裸上身檢查是為了保證檢查的準確性,且都有事前通知學生及家長。根據《週刊女性PRIME》報導,近日有家長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自己就讀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當地小學的小6女兒向她抱怨,指出他們在學校進行健檢時,被要求裸上身讓男醫師進行檢查。當時其實有許多女學生哭著向老師抗議,但卻被對方反駁說「這就是規定」。貼文一出引起許多家長討論,有些人認為學校這樣的行為,讓他們不能接受「我也有一個女兒,我不能容忍6年級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現在還有校醫做這樣的事?而且在橫濱?不可能吧」。不過,也有一些家長認為,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查出身體的問題「如果疾病被誤診或忽視,問題不是更大嗎?」、「如果我身體的病因此被發現,我會很感激」。對此,橫濱市教育委員會回應「我知道健檢是裸上身進行的,但我從沒有聽說有任何孩子因此而哭泣或抗議。」並表示,為了檢查的準確性,裸上身是必要的,之後也會加派一名女性護士陪同檢查。橫濱市教育委員會也透露,進行裸上半身的健檢時,都會提前通知家長和學生「我們了解各校要求進行準確的檢查的重要性,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和隱私、家長的理解。重要的是要考慮兒童的感受,並能夠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發現疾病和異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以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健康。」
江宏恩感慨「現在才看清這個世界」 曝視力危機
江宏恩出席北醫「法布瑞氏症」衛教座談會,以黃飛龍的身份現身,現場上演黃飛龍生病看診的橋段,藉此宣導「法布瑞氏症」的衛教觀念。江宏恩自爆檢康檢查數字很漂亮,卻被醫生警告要注意三高,同時他也很開心分享眼睛雷射手術的成果,笑說現在終於能看清楚世界了。江宏恩與北醫牛道明醫師。(圖/湧承多媒體娛樂)聊起自己身體狀況,江宏恩因為工作關係作息不正常,每兩年都會做全身的健康檢查。不久前剛做完,醫生覺得報告上的數值蠻漂亮,不過有特別提醒需要注意三高的問題,畢竟拍戲工作總是日夜顛倒、飲食習慣再加上也已經邁入5字頭了,所以現在對於飲食跟生活作息更加注意。除了分享自己健檢報告外,江宏恩還分享去年接受眼睛雷射手術的心得,他笑說:「現在才看清這個世界。會去動眼睛雷射手術,主要是因為晚上開車沒戴眼鏡的話,就會視茫茫,多像瞎子摸象,很危險。所以眼睛雷射手術算是救了我的命。」還說自己現在視力可好的,當跟朋友出去時,朋友還在勉勉強強看遠方小字,他都已經清楚看到,十分得意。做完手術後,他唯一不習慣的是,還是會不自覺扶一下眼鏡,扶完才想起來剛剛弄的是「空氣」眼鏡。
遠見x富達投信「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逾七成女性面對萬物飛漲、政局多變而不安
台灣女性喜歡什麼樣的自己?追求人生平衡?享受生活自主?還是活出斜槓角色?她們對工作、生活、財富的掌握度又有多少?遠見雜誌與富達投信共同合作,鎖定25~54歲1000名女性進行「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七成二女性面對萬物飛漲、政局多變的大環境感到不安。在工作、生活與財富三大自主面向中,僅生活(54%)與財富(58%)有超過一半的女性認為能依照自己的想法來規劃與安排;而在工作上能展現十足自主性的女性,則僅有四成(43%)。台灣女性人生自主挑戰大為什麼女性要實現人生自主不容易?富達投信觀察,五成三的女性認為有責任成為家人的依靠,但是近六成女性(58%),同時扮演2種以上角色,必須在女兒、妻子、媽媽、媳婦,甚至主管的責任中不斷變換角色。26%更認為無法照自己想法完成職涯上想做的事,顯見對工作與生活的安排,需要更彈性、效率的規劃。在健康方面,為了撐起各種角色責任,五成一女性表示,通常會等到身體忍受不了才就醫;每年會固定檢康檢查的比例不到三成(26.8%),六成四女性評估,健康沒達到理想平衡狀態。此外,即使高達九成四的女性都有正職或兼職薪資收入,但仍有近六成(59%)的人擔憂收入若中斷,將遭受經濟風險的衝擊,因而五成一女性表示,感受到來自生活的無形壓力。雖然台灣女性要掌握人生自主權,挑戰重重,卻也發揮女力獨有韌性,以不同方式來突破工作、生活與財務的困境。台灣女性用三種樣貌,活出多元人生挑戰中也有新契機,若進一步分析「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可以發現台灣女性展現三種樣貌,活出多元人生:1.人生勝力組:有計畫的人生才有恣意的底氣。擅長規劃、執行力強,追求細水長流財富力,最能在工作、生活中取得平衡。2.剛好躺平組:棉被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工作是本分、獨處樂趣大,生活、工作、財富剛剛好就好,多餘的努力都是浪費。3.成就解鎖組:遵從本心、多方嘗試才不枉此生。常規是用來打破的,勇氣與分享讓人生不留白。「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三種樣貌(圖/遠見雜誌提供)。工作自主》成就解鎖組勇闖斜槓人生數位時代下,新型態工作不斷湧現。面對工作上的變化,逾七成的人生勝力組(78%)與成就解鎖組(73%)都願意「持續進修,讓自己多元成長」,以因應不同挑戰;在這兩個群組中願意以開放的心態「嘗試跨領域工作」的人,同樣有高達七成的比例,因此,自由接案與創業者也明顯較多,分別在上述兩組占比10%、23%。其中,成就解鎖組也相對允許自己按下工作暫停鍵,尋找自我、進修,甚至就乾脆休息一陣子,進行類似Gap Year的安排。相對於不畏變化的人生勝力組、成就解鎖組,剛好躺平組則偏愛安穩工作,受雇比例高達96%,在職場上也較不以升職為工作目標,高達56%不願意「追求升職,承擔更多責任與挑戰」。生活自主》剛好躺平組掌握獨處樂趣三個族群中,人生勝力組最願意被家人依靠(65.3%)、成就解鎖組最願意花時間在家人身上(52.5%),剛好躺平組則秉持獨處樂趣,四成四選擇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希望每個人都能自己照顧好自己。在生活品質方面,人生勝力組重視度最高達77.6%,其次則為成就解鎖組的57.6%。人生勝力組與剛好躺平組對健康把關最盡心,超過三成表示只要一不舒服會去看醫生,也會固定時間進行健檢,以隨時掌握健康情況;反倒是57.6%的成就解鎖組若不舒服,會等到忍受不了才去看醫生,且逾五成很少或幾乎不會安排健檢。財務自主》人生勝力組長投勝利人生談起財務自主,逾九成的人生勝力組表示,通常能照自己的想法去分配收入,進行財務規劃,對財務狀況感到滿意者高達七成一。但是,面對同樣問題,剛好躺平組、成就解鎖組能達到財務自主的比例不足五成,滿意度更不到二成。 而富達投信觀察,人生勝力組勝在長期財務規劃發酵,能降低生活環境中不確定風險,包括近六成進行投資(57%)或被動收入(5%)佈局;逾八成有定期檢視理財規劃的習慣,對投資的期待也以「長期持有、穩定成長」為主,建議可選擇具有未來成長潛力的趨勢主題進行投資,例如科技創新、健康醫療、人口趨勢、氣候變遷等大趨勢,較不受市場短期雜音安擾,掌握長期的超額回報;甚至保險規劃主張,也有62%偏重在「退休後的長期生活支出」。人生勝力組長期規劃財務,被動式、投資收入三組中最高(圖/遠見雜誌提供)。剛好躺平組則採取寧靜投資的隨緣心態,進行投資理財的比例(30%)還低於成就解鎖組(40%),除定存外,則對儲蓄險、不動產、債券等保守型金融工具相對有感,建議可透過專業經理人對股債等多重資產進行彈性調配,來提供最佳投資效率及風險防禦力。至於勇於嘗試但收入相對較不固定的成就解鎖組,建議投資收益類型的產品,亦即定期每月或每年可獲得股息或債息收益,創造穩定現金流的投資。平衡×樂趣×斜槓 暢活人生通通要人是英雄、錢是膽,越來越多台灣女性邁向經濟獨立之路,透過財務自主,實現多元的理想生活型態。富達投信指出,無論對女性或所有人而言,投資是有助增加收益和儲蓄的方式之一。有些人可能因為投資的潛在風險而卻步,但在通膨時代更需要進行投資,若從長遠角度規劃,持續性的投資反而有機會在市場波動中掌握契機,爭取穩定的長線回報。建議無論是人生勝力組、剛好躺平組、或成就解鎖組,建議可掌握「YES」秘訣,趁年輕「Youth」及早訂下理財目標並開始進行理財和退休規劃,學習簡單且容易實行的方式「Easy way」,透過長期紀律的投資和儲蓄「regular Saving」,發揮時間和複合效益的累積,朝個人財務目標邁進,成就在經濟上變得更獨立。【調查說明】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調查對象:居住台灣地區,25-54歲女性調查方式:網路調查(Online Survey)調查時間:2022年9月6日 至 9月26日樣本規模:最終有效樣本共1000份,其中個人年收入125萬以上配額100人。分析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本次調查,以問卷中關於工作與生活、財務、健康、自主性與滿意度等量表題目進行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將受訪者先以『階層集群分析』方法判定最合適組數,再產生集群結果。本次調查判定最合適組數為3,根據不同群體特性,將其命名為以下:「人生勝力組」:落實規劃、財富生活自主「剛好躺平組 」:不怕錯過、享受自我陪伴「成就解鎖組」:害怕錯過、多元嘗試挑戰註:年齡、地區配額依照主計處公布2022年4月比例分配
盧學叡健康拉警報!半年狂瘦31KG「僅改變這2點」 對比照超勵志
歌手盧學叡自第一屆《超級星光大道》出道,至今發行過2張專輯、一張EP,還曾入圍第53屆金鐘獎「益智及實境節目主持人」,時常在社群平台分享近況的他,透露自己年初做檢康檢查,很多數值都超標,因此花了半年的時間瘦身,狂瘦31.6公斤,成果對比超勵志,讓網友紛紛讚好。盧學叡在Instagram透露,年初做了身體健康檢查,體重、血壓、膽固醇…種種跡象都顯示他這幾年「過度享受」,於是他從睡眠開始改善,「原本不看見太陽不闔眼,到最晚凌晨2點就休息」,也減少了晚上朋友的酒局,少了一頓酒後消夜。盧學叡年初健康檢查數值超標。(圖/翻攝自盧學叡IG)盧學叡坦言,減肥對他「超級易胖體質」又懶惰運動的人來說,絕對是一輩子的事情,醫師提供一套可以「算是正常飲食」的方法,只要改變飲食順序,讓他不用再花一段時間限制吃什麼水煮餐、養生難吃餐…「最後又復胖、更胖、炸胖」。盧學叡指出,過了半年後,很多人看到成果都稱讚他很有毅力,不過他卻表示「比起以前,我真的覺得我只是生活規律了些」,少了酒攤,增加自己的運動時間,他其實不把「減重」放在自律的規畫內,只是針對生活作息、生活型態、生活品質去改變,「外觀上的變化算是附帶價值,卻成為我最顯著的證明」。盧學叡曬出對比照。(圖/翻攝自盧學叡IG)網友看到成果後,紛紛留言驚呼:「真的太優秀了,但也是你要願意去執行,給自己一個鼓勵吧」、「求教學」、「實在是太勵志了」、「超猛的」、「很好!要維持」。
舒心BAR/吳若權:掌握癌症的醫療關鍵
醫生與病患,要一起合作,雙方對腫瘤形成的原因與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有所掌握,才能擬訂一套完整的治療計畫,爭取痊癒的機會。戰勝癌症從理解腫瘤開始!只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就可以提升治癒率,幫助病患與家屬,在面對癌症時,可以更安心。這是蘇志中醫師作品《腫瘤地圖》一開始就提到的觀點。他認為,現代醫療技術愈來愈進步,很多癌症都可以獲得理想的控制,療程結束後,幾乎接近治癒的狀態,而其中關鍵的祕密,就是:把腫瘤當作朋友,仔細觀察、深入認識,充分理解、勾勒它的路徑,在第一時間就能提供完善的醫療規劃與有效的治療,讓罹癌的朋友,可以如常生活。我為你摘要書中三個觀念,幫助你更了解癌症,以及在檢查與治療過程中,必須要知道的幾件事:一、癌症的真正成因究竟為什麼會得到癌症呢?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剛聽聞身邊某些親友罹癌的案例,感到不可思議。例如:有些女性根本不抽菸,平日也不下廚,沒有接觸油煙的問題,卻得到肺腺癌。而且台灣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還在逐年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癌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基因」與「微環境」兩大因素,有很大的關聯。「基因」是先天的,可能是來自遺傳,有家族病史等;而「微環境」是指:是一個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因為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導致細胞形成異變,人體對基因受損的修復力下降,對於致癌物質的代謝處理,和抵抗能力,都變得比較差。所以全球癌症的盛行率,愈來愈高。癌症的成因與發展,有一套可能推演的架構,像是一幅腫瘤地圖,治療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許多基層的勞工朋友,經常抽菸、喝酒、以及吃檳榔,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的咽喉病變的例子很多。一旦得了口腔癌,就很有可能接著得到食道癌,這機率大約是四分之一左右。所以要對腫瘤形成的原因與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有所掌握,並擬訂一套完整的治療計畫,爭取痊癒的機會。二、高價健檢的迷思所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應該是我們常聽說過的一句話,也可能是提升癌症治癒率的重要法則。所以包括各大醫院、還有很多看起來非常專業的健診中心,都有各式各樣、林林總總的健診菜單,可以任君挑選。檢查項目除了套裝方案外,又分標準型、豪華型、精緻型、高階型等各種名目、價格。還會特別標榜專業、效率、最新型尖端的檢查機器等等。我身邊有些上班族朋友,除了公司提供每年一次健康檢查之外,都還要加價購買昂貴的健檢套餐,希望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可以多增加一層保障。但是,這些昂貴的健檢套餐,真的有比較好嗎?如果你仔細看新聞,不難發現很多這樣的案例,一位先生癌症過世,但他其實三個月前才做過昂貴的健康檢查,而且當時的報告出爐,一切都是正常的。傷心的家屬,很生氣地對健檢診所提告,法官認定有醫療疏失,判醫院及健診中心賠償上百萬。因為他們的疏失,導致病患拖了兩個月才發現腫瘤嚴重轉移,延誤就醫而失去性命。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檢查報告,顯示為正常,要在三個月之內,就惡化成癌末,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書中特別幫讀者釐清觀念:檢康檢查,並不是軍備武器競賽,不是這家醫院買了一台一千萬的機器,我明天就再去找一間三千萬的機器來做檢查,除了追求昂貴的檢查之外,一定要了解:是誰來解讀癌症檢查的影像?這些影像代表什麼意義?又是誰來建議後續處理?否則,很容易發生這種令人遺憾的狀況,本來想靠健康檢查,來替自己的身體把關,但發後來發病的時候,發現惡性腫瘤早已經快速轉移!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正確觀念:好的健檢,不應該仰賴高端昂貴的機器,而是一定要有腫瘤專科醫師,來選擇該做什麼樣的檢查,並針對檢查結果做出正確的研判與解讀!三、掌握治療的節奏治療癌症標準的方式,是先做二到三個小療程後,用影像工具、或是檢測腫瘤指數進行評估。醫生有義務告訴病人,目前為他進行的治療到底是否有效果。病人或家屬,也要主動跟醫療團隊做理性的討論。醫病溝通,是雙向的;溝通愈好,就愈能掌握治療效果。如果照著既定的醫療計畫,逐漸出現好的反應,就持續原來安排好的治療;倘若做了二到三個小療程後,發現效果不好,或者是從影像中,發現惡性腫瘤還是存在、腫瘤指數並沒有因此改善,那就應該要改變原本的治療計畫。如果明明治療無效,而不做出醫療上的改變或調整,繼續這樣下去,剩下的都只是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治療的適當段落,停下來檢查評估,給病人最適當的配套方案。而病人也要在彼此互相信任的前提下,主動和醫生討論,確保治療是有效的。以上分享的是,我閱讀完天下生活出版《腫瘤地圖》這本書,特別為你所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網站留下意見,並且和我分享你對癌症的看法,或你所知道親友相關的治療經驗。《腫瘤地圖》(圖/天下生活出版提供)《腫瘤地圖》腫瘤專科醫師蘇志中醫師的最新作品,整合癌症相關的理論與實務,他認為治療癌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掌握腫瘤發展路徑,量身打造治療計畫。———————————————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