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實文化
」舒心BAR/吳若權:重建安全感 放下控制欲
學習辨識關係中的警訊,可以有效消除被遺棄的恐懼。每個人都可能會被困在自己的故事裡,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透過了解過去,來展開新的旅程童年成長經驗,對自己後來的人生,會有深遠的影響。就像這次要分享這本書《猜疑、掌控、緊黏:為何你總是缺乏安全感》提到的:童年的經歷會創造我們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會在這一生中餘波盪漾。尤其,在新生兒和孩童時期,基於生存的需要,必須仰賴關係的連結,會很依賴照顧者,給我們安全感和保護。因此害怕失去連結,是一種健康的人類生存本能反應。但是如果這樣的恐懼經驗,太過於頻繁地出現,一旦變成一種常態,長大之後就很容易變成非常沒有安全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害怕被遺棄的恐懼,伴隨而來的就是被這樣的情緒困住,甚至在人際關係上會吸引某些特質的人,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例如:有疏離感、冷漠,面臨有壓力的情境時,可能變得黏人、憤怒、批評、控制,或是切割關係。這些因為害怕被遺棄的恐懼,一旦成為一個人的核心信念,就很容易讓他困在傷害性的情緒、想法和行為當中,導致他無法得到自己渴望擁有、也值得擁有的幸福與健康的親密關係。害怕被遺棄的表現害怕被遺棄,和早期的依附關係,有強烈的連結。但是,就算是「安全型依附的孩童」,也有可能發展出害怕被遺棄的核心信念,這跟先天的性情、家庭的問題、或是童年晚期、或青少年時期,所發生的創傷有關。所謂的創傷,可能包括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破裂,例如:死亡、離婚,或者雖然出現另一位新的主要照顧者,但這位新的主要照顧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給予較少的安全感。對任何人來說,不管在任何年紀,基本的安全感,都是發展依附的關鍵元素。這也就是為什麼,可能會遭到遺棄的恐懼,會強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如果沒有好好面對處理,甚至會因此而面臨焦慮症、憂鬱症、社交恐懼症,罹患邊緣型人格障礙。挖掘負面核心信念如果處於這樣的情況下,根據過去成長過程裡,被對待的方式和接收到的訊息,會對自己和別人形成負面的想法。這些負面的想法,每次被觸發時,都很令人痛苦,而且會帶來極大的情緒衝擊。舉例來說,當你面對一個看起來很無聊、或心不在焉的人,你可能會認定這人遲早會離開你。但或許他只是正好有心事而已,並不如你想的那麼嚴重。如果把你的人生經歷,看作是一則 故事。你的故事裡,會有一段獨白,在你的腦海裡演出,開始詮釋經歷、評判他人、並且預測結果。這用意是要協助你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傷害。但是當你對自己有負面的信念,而且你的獨白中也包 含負面的想法,問題就出現了,你的行為將會反映這些負面的觀點。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陷入惡性循環,而且無法脫身的原因。所以,要終結被遺棄的恐懼,第一步就是要辨識出負面的核心信念,讓自己知道究竟在害怕什麼,以及之所以恐懼的真正原因。然後,才能充新啟動自己的人生。決心展開新的旅程對自身的核心信念有所覺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我們才能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自己,為什麼在某些關係上,總是既受挫又痛難過?記憶,確實會引發強大的反應。透過檢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經歷,來發掘自己的核心信念,可能是個痛苦的過程,它會引發憤怒、羞愧、孤獨、悲傷、焦慮和罪惡感等情緒。但你要記得,這段過程的用意,並不是要責怪自己或別人,而是要理解自己的故事,這樣才能走出過去故事的陰影,發展新的溝通和行為模式。每個人都可能會被困在自己的故事裡,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透過了解過去,來展開新的旅程。當你在嘗試與他人創造新的連結時,很容易會在互動或情境中出些差錯。尤其剛開始和別人約會的時候,充滿著曖昧和不確定性。但要記得,你對自己已經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將幫助你有覺知地去引導社交互動。除了持續管理自己核心信念,也要留意自己如何面對、並處理對方的核心信念。但是,請不要帶著批判的態度,去看待這些資訊,因為問題都不是出在對方的核心信念,而是彼此對這些核心信念的回應,這才是更關鍵的喔。兩個人的價值觀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應該要能夠相容並存。我們在關係中,都會有不確定感,特別是在關係剛剛開始發展的階段。會想要知道之後會怎麼發展,會幻想、會做預測。然而,這時候的我們,就離開了當下,困在未來裡。這時候你一定要提醒自己:停留在過去,是沒有幫助的;相對地,困在不確定的未來;同樣也沒有幫助,甚至還會因此而分心。所以,一定要保持覺察、要保持正念、要臨在當下!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橡實文化出版《猜疑、掌控、緊黏:為何你總是缺乏安全感》,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是不是對於如何避免猜疑與操控,有進一步理解?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猜疑、掌控、緊黏:為何你總是缺乏安全感》書封(圖/橡實文化出版提供)《猜疑、掌控、緊黏:為何你總是缺乏安全感》本書主旨是協助讀者了解並跨越自己的恐懼,消除來自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負面信念,找回安全感,帶著新的行為模式和溝通技巧,開創新的局面,邁向幸福的關係。———————————————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那些死亡後 要面對的事!
如果生前沒有完成來到人世間所要做的事,死後就無法去到最好的地方。趁活著的時候,要及早做好靈性的準備,自信地邁向此生的終極旅程。十八年前,父親突然重病離世,我切身經歷過深刻的感傷、痛苦與不捨,持續閱讀很多與生死學主題相關的書籍,也透過佛教與道教等宗教的學習,終於慢慢了解死亡是怎麼一回事。這次要分享的書,是由橡實文化出版的《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書中提到一個觀念,非常精準地描述了我這麼多年來,對於生死學的體悟。死亡,並不是生命、意識、或靈魂的連續性終止;死亡,也不是你從此停止存在。死亡真正的意義是:你不再擁有一具物質身體。這,才是最主要的關鍵。我們在華人世界常聽說的「臨終」,也就是當我們面臨死亡,在這個擺脫物質身體的時刻,其實已經為接下來發生的事,建構了一個可以發展出不同劇本的舞臺。甚至,還要再回溯更久之前,這一生我們想到的每一個念頭、感受到的每一個情緒、採取的每一個行動,是不是都是善用神聖的能量來完成的?或者,我們常常忘了神聖的本源,而是用嫉妒、憤怒、恐懼、懷疑、沮喪等負面性的能量,來限定自己的人生?所有那些不協調的振動,將會加重別人的負擔,而別人會加回來,更加重我們的負荷,造成惡性循環,並且不斷積累。直到我們懂得如何將憎恨轉變成愛,將內心的嚴厲冷酷,轉變成悲憫和寬恕,將好戰的能量,轉變成和平的能量。我們是否善用神聖的能量,會是累生累世不斷積累,而且決定了我們在這一世、和下一世之間的許多情況。理解這個過程非常重要!當一個人面對「死亡」,也就是臨終的過渡轉換期,自己要離開身體的那段期間,有許多變數,可以決定死亡後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要超渡亡魂人死之後,會有幾個可能的去處!生前對宇宙的神聖力量非常虔誠的人,例如他時常禱告、時常奉獻,同時擁有純潔的心靈,很快就會被菩薩或天使帶到天界的靈修區,是比較高的層級,在那裡為重新誕生做準備。這些人當中,某些人具有極大的光動量,因此可以直達天界的靈修區。另一些人,可能也有光,但光量不足以到達靈修區,所以必須靠靈媒或親友,想辦法幫助他們,助他們一臂之力,把這些人們的靈魂,帶到天界的靈修區。當然,還有另一種人,對物質的執念很深,他們面對死亡時,充滿了憤怒,因此沒有能夠被帶到可以休息或學習的地方,甚至他們會拒絕菩薩或天使的帶領。華人世界裡,所謂的「超渡亡魂」,跟書中提到的觀念很近似,也就是透過祈禱來召喚菩薩或天使,帶領已經脫離肉身的靈魂,去到較高階層的領域,去繼續修行或學習。這好比是人去世的時候,如果這個人船帆上的風力,不足以航行到、或者是去到,他本來想去的地方,親友就可以用祈禱的方式,召喚菩薩或天使前來幫忙。靈魂如何離開身體腦,並非心智。腦,只是心智的工具而已。當一個人腦死後,心智仍會持續運作。臨終的時候,會做一次生命的回顧,不僅看見自己曾經做過的每一個動作,而且立即感知到,每一個動作對生命中的其他人們,造成什麼影響。這也可以說是一次業力回顧,包括我們已經發動的原因和造成的結果,也就是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生命的每一個部分。我們有必要,在平衡自己的債務之後,才能繼續前進。歷經稱之為「死亡的過渡期」之後,這通常在佛教或道教裡,稱之為「中陰身」,當你歷經生命回顧時,你將會很清楚你的「業」什麼,也就是你必須在人世間履行什麼義務,才能夠從地球的教室畢業。你有很多的事可做,不只是在今生的這具身體內可以做。我們必須理解,我們是早於這些身體的靈魂,在身體衰敗滅亡之後,還會繼續存在。身體是載具,我們會一直用到它壞掉為止。關於輪迴轉世,最為複雜的道理,其實莫過於被簡化過的這個比喻:就像你的舊車壞了,你會買一輛新車的意思,是一樣的。生前積善因的好處我們活著的時候,所做的選擇,往往在人生過程中,會變成某種習性,當我們往生,也就是離開身體的時候,就會用這些選擇的習性,來決定自己的去向。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好好覺察自己,在人生旅程中所做的事,也就是深刻地覺察因果的本質。我們今生所做的選擇,以及累生累世所做的選擇,決定了靈魂在死亡的過渡轉換時,會被分派到哪一個層級。如果生前沒有完成來到人世間所要做的事,死後就無法去到最好的地方。為了死後達到更高的靈性能量層級,你在生前必須培養心靈的聖火,點燃你的靈性動能。真正實踐的方法是:聚焦在給出愛,不只是人類的愛,而且是神聖的愛、靈性的愛,既能滿足人類需求,又能超越人類的需求,也就是慈悲。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橡實文化出版《死後會發生什麼事?》這本書,我特別為你所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於人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有哪些看法,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書封(圖/橡實文化出版提供)《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每個人死後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本書分享靈魂離世後,會經歷到什麼,讓讀者學習放下各種執念,幫助自己和親人安全而平和地過渡到死後世界。———————————————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面對父母的情緒勒索
面對情緒不成熟的父母,你要學會挺身而出,溫柔地捍衛自己,跳脫情緒勒索的掌控,畢竟長期的委屈與犧牲,會更傷害彼此的關係。每個人和父母的緣分深淺不同,關係的深厚程度,也就不一樣。但無論你和爸媽相處得怎麼樣,當他們「盧」起來的時候,你還是會很受傷的。面對情緒不成熟的父母,日常生活中無止境的情緒勒索,你該怎麼做?首先,請你好好想一下,明明爸媽這麼難搞,為什麼你還是沒有轉身離開?甚至有些父母非常傷人,但那些子女就是始終沒有放棄他們?既然跟情緒不成熟父母的關係這麼傷人、令人落寞,成年子女為什麼還是執著地繼續嘗試與父母建立連結?答案是,因為父母偶爾會給我們帶來一絲希望,但其實我們也知道,這種互動模式的調整,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父母終其一生都沒有辦法做出改變。所以,我們也要學習面對情緒不成熟的父母,可能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然後學會挺身而出,溫柔地捍衛自己,畢竟長期的委屈與犧牲,會更傷害彼此的關係。了解父母情緒不成熟的原因當你深入了解父母情緒不成熟的原因,或許就可以對他們多一點體諒與包容。多數情緒不成熟的父母本身,都有的不被愛的童年。由於他們不曾真正感受到被愛,因此讓他們害怕失去舉足輕重的地位。害怕自己會被拋棄,擔心自己遭到嫌棄,使他們更加不安。基於內心深處這些怕自己不被愛的恐懼,他們只有掌控他人才能感到安心。情緒不成熟父母掌控你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左右你的情緒,藉著讓你害怕、羞恥、內疚、自我懷疑來影響你。一旦激起這類負面情緒,有問題的人就變成是你,而不是他們。讓你成為「有毛病」的一方,會讓他們感覺好過很多,但還是無法擁有足夠的安全感。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變得不安、內疚、有罪惡感、壓抑自己真正的感受,於是變成習慣地自我犧牲,否則就是不孝。於是,情緒不成熟的父母,就這樣勒索成功,完全綁架了你。你該有的三個心理建設要如何跳脫這個陷阱呢?你要主動化解情緒接管,拒絕情感脅迫,不屈從於情緒不成熟者的指揮。與其不斷地讓步,你可以自我提醒:既然他們這樣做,我也有我的辦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積極心態面對,就不會一味地陷入他們的問題當中,而讓自己忙得團團轉。以下是三個很重要的心理建設:一、站穩立場:當你決定自主,不再完全聽命情緒不成熟的父母,你就有能力抵抗他們情緒不成熟運作機制,所造成的潛意識拉力和情緒接管。擁有積極心態,你就能為自己思考,而不是乖乖就範!二、提出質疑:現在你對情緒接管已有足夠的認識,開始知道要對情緒不成熟父母的呼天喊地,抱持保留的態度。你要了解,他們實在無權掌控你,他們並沒有比你重要。你當下要考慮到的是父母和你自己,你的人生,不能只有他們,你還有你自己。三、劃清界線:你要學會評估事實狀況,設定自己的底線。這不是要你學會自私,而是教你學會自保。舉個很棘手的情況為例,如果情緒不成熟的父母常嚷著:「我死給你看!」甚至意圖自殺,你應該打電話給警方,或向相關醫療、或社會服務單位求助,而不是獨自承擔。面對父母的五個技巧要有效應付情緒不成熟父母,不接受他們的情緒接管,你可以這麼做:一、離開拯救者的角色:過度承擔也是一種「相互依賴症」,當你使勁地以洪荒之力,滿足父母大大小小,合理與不合理的命令,以求被愛和被重視。結果是,你把自己大部分的人生都花在他們身上了。二、避免正面交鋒:不正面交鋒,是閃開情緒不成熟父母企圖迫使你遂其所願的一種藝術。當父母對你苦苦相逼,側面閃躲會比直接拒絕更為有效。例如,父母批判你沒有做好,你就帶著誠懇地微笑說:「真抱歉,我知道我讓你們失望了!」但你一定要真誠,否則會變成操弄,你就變成跟他們是一樣的人。三、由你主導話題:和情緒不成熟的父母交談,你要嘗試引導、開展更深度的話題,以好奇和開放的問句,讓他們願意說更多、思考更寬闊,例如:「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你有那樣的感覺呢?」「如果是另一個觀點,你覺得怎樣?」而不是被他們抓著走。四、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保持情緒的距離、節制相處的時間、拒絕惱人的話題、安排自己的退路,這些都是可以設定界線的具體作為,讓爸媽知道你很有意願,但已經力不從心,適時、以及適度的抽離,將有助於彼此長久的關係。五、絕不容忍暴力:萬一你的家庭存在語言或肢體暴力,你必須以確保雙方安全為前提,先把情勢緩和下來,找機會趕快離開現場、或在無法脫身時報警。以上分享的是我閱讀完橡實出版的《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這本書,所為你摘錄的重點。邀請你前往《時報周刊》臉書留言,和我分享:你和父母相處時最常發生的情緒摩擦是什麼呢?《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書封(圖/橡實文化提供)《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如果父母的情緒不成熟,將會對下一代產生深遠的影響。透過此書,你將獲得療癒自己的方法,也能對父母產生最大的理解,幫助你重建關係,並與自己和解。———————————————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靈性開悟的起點
通往靈性開悟,先從臣服啟程。臣服,意味著無條件、無保留地接納當下這一刻,學會隨順生命的河流,唯有停止內在的抗拒,才能有真正積極的作為。如果在此時此地,你無法忍受自己不快樂,只要你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必須要在當下做出抉擇,沒有藉口,也不帶著負面的情緒,保持內在的純淨。你要知道:採取任何行動,都會比什麼也不做,要來得好。即使最後行動失敗了,你依然可以從失敗中學習,如果什麼也不做,那就什麼也學不到!《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可以說是靈性學習領域中,最經典的著作之一,也被稱為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當你能夠活在當下,宇宙的神聖目的,就可以在你的生命中展開。你可以看到最真實的你,並且讓自己當下每一刻的臨在,都能夠通往開路開悟的道路。我特別為你摘錄書中三個重點,我認為這是幫助我們學會臣服,最需要知道的事,包括:一、超越二元對立趨吉避凶,渴望快樂、避免痛苦,這是一般人在生活中的追求。但有時候我們所碰到的負面情境,例如失敗、損失、疾病、或痛苦等,被自己解讀成負面的事情,其實具有很積極正面的意義,它會是教導我們最多的老師,讓我們學會:如何放掉虛幻的自我、慾望的小我,而帶來更深度、更人性、更多同理的體驗,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為真實。所有的發生,其實都沒有負面。因為其中必然是有一份功課,等著我們去學習。所以從靈性更高的視野來看,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如果要更精確的來說,情境並沒有分為正面或者負面,當你能夠接納一切本然,用意識清明的方式來過生活,人生中所有的善惡,就不再界限分明的存在。 我們必須要學習的是:同時允許事件如實地發生,而不再抗拒它。當你能夠愈快速地納所有的情境,就能夠愈快速地擺脫心智的支配,也因此才能夠跟你的靈性本體重新連結。二、清除負面心態 當我們學會不去抗拒所有的發生,就能夠活在輕鬆而自在的恩典狀態。當你對外在的依賴消失之後,你的人生處境就會獲得改善。你本來認為會帶給你快樂的人事物,也會毫不費力的來到你的身邊,你可以在他們消失之前,盡情的享受和珍惜,但是你也要知道,一切最終都會逝去。生命的周期,是周而復始的。當你的依賴感和執著心不存在了,你也就不再恐懼失去。生命,就會在這裡自然的流動起來。所謂的負面,本身就是一種抗拒。這種抗拒,其實是完全違背自然的。你只要去觀察任何的自然生態,花開花落、雲聚雲散,它們幾乎都會教導你如何學習接納本然、臣服當下。例如,有人對你說了沒禮貌或傷害你的話,與其落入無意識的反應,像是攻擊、防衛,或者冷漠、疏離,不如在這個時候,把自己想像成一個透明人,讓那些話,穿透你而消散,你不用去抗拒什麼,因此就不會受到傷害,這就是寬恕。如果你能夠做到,就變得百毒不侵了,如果需要的話,你當然可以告訴對方,他的言行是不恰當的,但不論你有沒有告訴他,因為你不抗拒,讓它自然的消散,對方就沒有支配你內在狀態的力量,決定權重新回到你的手中,被你自己掌握,而不是在對方手中,他無法影響你。因為不執著於任何的境遇,你不再抗拒任何的變化,你的內在平安,就不再仰賴外面的情境來維繫,你會因此而安住在每一刻的當下。三、接納一切發生有些人以為,臣服是一種消極的意涵,代表接受失敗、放棄面對生活的挑戰。但這並不是臣服真正的意義。真正的臣服,並不代表你要消極地忍受一切,無所作為,也不代表你應該停止計畫,或採取其他積極的行動。臣服,是一種簡單卻深邃的智慧,是要我們學會隨順生命的河流。臣服,意味著無條件、無保留地接納當下這一刻,停止對本然的內在抗拒。譬如說,當你陷入泥淖中,所謂的臣服,並不是叫你認命吧,就讓它困住你吧。而是要你能夠接受當下的自己,已經陷入在你不喜歡的處境中,當你能夠接受自己已經掉在泥淖當中的困境,不對它貼標籤,不去評論是非對錯,抗拒的心裡消失,負面的情緒不見,你才能夠採取有效的行動,讓自己脫離困境。如果你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已經掉在泥淖中,可能會產生更多憤怒、絕望和挫折的情緒,反而會讓你錯失脫離困境的良機與勇氣。如果你覺得你的人生處境並不如意,幾乎無法忍受,那麼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先臣服,你才能夠掙脫無意識的抗拒,然後專注於以下這一個問題:我能夠做些什麼來改變它嗎?或是,乾脆離開它。接下來,就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當你覺得臣服,就會將注意力轉向內在,當下就找回自己內在的力量。以上與你分享的是,我閱讀橡實文化出版《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有關臣服這個念,我很有感觸的3個摘要重點。歡迎你前往時報周刊網站,歡迎你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於臣服,有什麼奇妙的體驗與的看法喔!《當下的力量》書封(圖/橡實文化提供)《當下的力量》提及的靈修方法簡單易行,確實能幫助人們經歷到全然地臨在、瓦解痛苦之身、平息小我的騷動,在日常生活中,即能透過練習超越心智的掌控,汲取當下的力量。———————————————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用念力改變命運!
神蹟,並不違反自然。它們只是違反了,我們所知道的自然。善用心念的力量;靠意念就可以改變人生。命運,是可以藉由自己的念力創造。你有沒有看過一種表演,是透過念力而折彎湯匙?有時候,它可能只是一種表演,但更多時候,它是念力的真實展現。這項表演是由異能者蓋勒(Uri Geller)開啟先河,之後有很多科學家,都對這種形式的表演,進行科學的實驗。倫敦大學教授約翰哈斯特德(John Hasted)曾經對兒童進行一個實驗。他把一些鑰匙,懸掛在天花板,然後讓小孩子站距離到3到10英尺之外,以避免他們接觸到鑰匙,最後他請這些小孩用意念折彎鑰匙。在實驗中,這一些鑰匙是都繫著「力量感應測量器」,只要有任何變化,都會被線圖記錄器偵測到,並且記錄下來。進行實驗的期間,哈斯特德不只看到鑰匙輕微晃動,甚至是有很激烈的擺動,還發現:鑰匙突然爆發出,高達10伏特的電壓脈衝。 不只是這個實驗而已喔,《念力的科學》這本書,還透過非常多的研究,和科學的實驗,證明:心靈的力量,有能力改變物理的本質。繼續跟你分享,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念力,並且讓念力更為有效精準之前,我也來說一個跟我自己念力有關的小故事。多次驗證,念力有效十幾年前,我父親剛過世的期間,我曾經面臨人生的一團混亂。連我使用的電腦,都一直出問題。於是我被迫必須要更新電腦的部分硬體,以及應用程式。所以找一天,先把電腦裡所有的資料,都備份到光碟裡。這部電腦裡面所儲存的檔案,都非常的重要而且珍貴。但可能是因為太疲倦,或是匆忙,我竟然對著一片已經錄寫好資料的光碟,按下「覆蓋」的指令,所以原本已經成功備份資料的光碟裡,所有的檔案都被覆蓋而弄不見了。我非常焦急地把這一片光碟,先後交由幾位非常懂電腦的高手處理,看看是不是能夠有機會,恢復原本紀錄在光碟裡的資料。但他們試過幾次之後,都很遺憾地表示愛莫能助。他們用盡各種方法,就是沒有辦法幫我救回,原本儲存在這片光碟裡的資料。萬念俱灰之下,我用雙手把這一片光碟,從書桌前移到我的胸口上,集中意念,認真地祈禱,祈求菩薩保佑,也請求已經逝去的父親能夠幫我這個忙,讓我可以至少可以有一次機會,重新讀取到光碟上的資料。接著我再把光碟放到電腦裡,重新讀取一次,竟然出現奇蹟!所有的檔案,都完全回復!我立刻將這些資料重新備份下來,而更神奇的是,當我第二次試圖再讀取那一片光碟,它已經恢復成一片空白。在我生命中,類似這樣靠著念力而達成心願的事件很多。每一次出現奇蹟,都讓我自己覺得非常震撼!也就是因為這一些經驗,讓我感到十分好奇,而引領自己,一步又一步的走上靈性學習的道路。體育界知名的拳王阿里,是一位念力大師,除了勤加鍛鍊體能與技術,他同時發展一套心靈的技巧,最後終於改變得自己在拳擊場上的表現!比賽之前,他會用各種方法自我鞭策。包括:自我暗示、心靈視覺化、和心智排演。例如,他會在嘴邊碎碎念說:「我打包票,在第四回合,就能夠把對方打倒在地。」或是:「我一閃身,右拳一揮,對方就會被我轟到飛出場外!」除了語言的念力,阿里也使用心靈的念力,在腦海裡一再彩排,比賽時的每一個細節,他會想像著:自己的大腿疲累不堪、腹部有點疼痛、新聞記者鎂光燈的閃亮、還有觀眾對他興奮地尖叫。甚至,也會想像裁判舉起他的手臂,宣布獲勝的情境。他發送勝利的意念給身體,而他的身體更是百分之百地遵從他的命令行事!專注覺察,培養念力現在幾乎所有體育界的運動項目,在訓練時都會有一套心智練習的方法,訓練選手。而且,有沒有接受這一套心智訓練系統,就變一流運動員、與二流運動員的差別。專注,確實可以讓念力的效果,更加的精準且強大,但科學證據顯示:當一個人變得和諧,念力的效果會更大!所以使用念力的時候,你應該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靜下心來觀想,用心靈圖像進行心智的演練。大部分的人,生活都非常的匆忙,腦海裡的思緒也相當混亂。心靈很少是處於和諧寧靜的時候,因此你要學習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就像運動員的鍛鍊,你的表現,將會隨著練習的次數增加,而漸漸地更加得心應手。選一個舒適寧靜的環境,調整坐姿與呼吸,讓腦波處於α波的水平,專注於所有的覺察,不帶價值評斷地專注於自己的感覺,練習不執著任何念頭,只專注於當下。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練習專注,打開感官去看、去聽、去想、去紀錄,只是純然地觀察、不妄下斷語。如果你可以帶著慈悲心,發送念力,將會獲得加倍的效力!無論你是不是有興趣培養念力,其實練習念力,都可以幫助你重塑大腦,擁有清明的思緒。《念力的科學》書封(圖/橡實文化提供)《念力的科學》本書是對石破天驚「念力科學」的綜合回顧。以世界各地頂尖科學家的發現為依據,每個意念都帶著具體可觸的能量,如果善加利用,不但可以改善個人生活,甚至可以轉動世界。———————————————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接納痛苦才能迎回喜悅
生活是你的老師,所有的挫折都是你領悟的機會,幫助你學習擺脫限制性的信念;療癒過往的傷痛,讓身心都能安住在當下!請容我冒昧地問:「你,今年幾歲了?」通常,我們的年紀多少,就代表我們在這世界上,迷路多久了。除非你從很早之前,就學會覺察。唯有你覺醒的那一刻,你才真正走向回家的路。在此之前,多數的人,都在和自己對抗。要如何化解這個內在的衝突,重新找到真實的自我,猶如迷途知返,回到當下靈魂的旅程?從靈魂的角度看,只是療癒過去的傷口和創痛,以及釋放業債,並不能使靈魂朝著永生的方向前進。如果要靈魂合一,必須學會一些基本功課。我想,每個人要學習的功課不盡相同,靈魂的課題也很多樣,我想為你精選摘要《回到當下的旅程》書中,我自己很有感觸的三項課題:一、真正的愛愛的真正本質,就像一輪圓月高高地懸在無雲的夜空。它沒有分別心,光輝遍灑萬物。它柔軟,溫和,它用自己的光,沐浴著你。如果你愛一個人或一件物品,那是因為你愛。但如果你過多地,與你所愛的對象糾纏在一起,你就會忘記自己是誰,你把自己迷失在所愛的對象裡。如果你害怕孤單一人,想要有人陪伴,以便不會感到孤單與分離。你想要某個人在生活中能夠完整你,使你感到圓滿。於是,你們發現了對方。你墜入愛河。在一段時間內,你覺得自己完整了。但是這種狀況並不會持久。因為,你無法在自身之外找到圓滿,那是不可能的。愛的源頭不可能在你之外被找到。遲早,頭腦層面的愛一定會以失敗而告終。你會一次又一次,一世又一世地,被迫返回自己的分離狀態。直到你回頭。直到你向內看。直到你記起你是誰。我們在頭腦層面所做的所有決定和選擇,都是由恐懼所驅使。如果你對愛有所保留,或者在分享愛時有分別心,而使有些人被寵愛,其他人被冷落,那麼你就是把本體純真的愛,也就是你的本質,交給頭腦去使用。你就已經把愛帶進了二元對立的世界。你就已經邀請了仇恨進入你的生命,使仇恨成了愛的伴侶。二、完全的接納我們的一切體驗,都發生在二元對立之內。沒有冷,怎麼能知道熱?沒有夜晚,怎麼能知道白天?沒有痛苦,我們怎能知道喜悅?如果你細想人生中的關鍵性主題和事件,尤其是那些被你定性為負面的、艱難的,或痛苦的主題和事件,例如:失學、失業,甚至失婚,你會開始辨認出你來這裡要學習的功課。靈魂本身很清楚,所有的學習都在二元對立之內進行。它知道為了要學習接納,它必須要體驗排斥;因此,在你來到這一世之前,靈魂就很詳細地寫下了自己的劇本。然而,在你被孕育的那一刻,你就會忘記自己是誰,以及自己來這裡的原因。你只知道你在體驗很多的排斥,而且你很不喜歡。你開始拒絕體驗排斥。那些由排斥所引起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受傷和憤怒的感受,被壓抑在你的內在,並累積起來。一直要到你死的時候,這些感受就進入了你的靈魂。在你離世時,你又回到了靈魂層面,重新記起自己應該學到的功課。你想起為自己編寫的詳細劇本。你體悟到自己還沒有學會的功課,因此你開始準備,再一次地,從頭到尾重演這個不幸的劇情。也許,你一世接著一世地,一直在重複同一門功課,重演同一個故事。只是名字不同,身體不同,演員不同,裝扮不同,但都會是同一個劇本!你會想要問我:「如何終止這個永無止境的輪迴?」以我到目前為止的學習,明智的做法是:你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的人生故事。要細緻地審視你的劇本。你的生活環境對你揭示了什麼?你在這裡要學習什麼?你在這裡要療癒什麼?你不要擔心覺醒的時機是不是太晚。其實,永遠都來得及。生活是你的老師,所有的挫折都是你領悟的機會,現在就學習你的功課吧。如果你來這裡要學習、體驗喜悅,你的靈魂就必須在生活中製造一定的痛苦。你不必在痛苦裡不斷徘徊。你所要做的就是:接納和體驗痛苦,它就會將其中的祕密顯露給你。之後,你就會從痛苦裡解放,進入喜悅。三、對自己負全責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摒棄了對自己人生的責任。你在以某種方式為他人負責,而他人也在為你負責。所以,你必須完全放下你對他人的期待,而這就意謂著,當你不能隨心所欲時,不要責怪他人。當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並不是他人的過錯。你要為自己負責。真正負責的另外一個特點在於,要明白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不可避免地會有接踵而來的後果。吃東西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你選擇定期吃漢堡和炸薯條,其後果不僅無法避免,而且也在預料之中——你的體重會增加。如果你選擇壓抑自己的感受,就可能會導致抑鬱或生病。因此,你必須謹慎做選擇,並且學會對每一個選擇負責!《回到當下的旅程》書封(圖/橡實文化提供)《回到當下的旅程》本書揭露了「當下」的奧祕,引導您超越覺醒的障礙,脫離我執頭腦的控制。療癒、釋放壓抑在內在的痛苦層面,進入生命的真理、永恆的現在,處在愛的源頭裡。———————————————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療癒心中的疏離感
在成長過程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曾經給予你「足夠的」親密、滋養和接納;成年以後,你才會有能力去享受親密關係。有一種人,外表光鮮,生活獨立,擁有良好的工作技能,經濟收入也不錯,但是私底下卻常常有一種很深的孤獨感,總覺得自己的人生還不夠圓滿,人際關係,也長期處於疏離的狀態。再仔細觀察這些人的家庭,多半擁有善良的父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成長經驗,大部分的記憶也都算是愉快的,並沒有遭受到嚴重的傷害,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孤獨和疏離的情緒,始終是親密關係的阻礙?心理學家鍾妮斯韋伯博士(Dr. Jonice Webb)在著作《童年情感忽視》提出她的見解:「童年情感忽視」,通常是來自童年時期,沒有被說出來,沒有被觀察到,甚至沒有被記得的事情。但往往在成年之後,變成親密關係的阻礙,甚至以憂鬱、焦慮、憤怒,或感情和婚姻的問題,表現出必須求助於心理治療的症狀。也許只是一次很渴望表達開心的感覺,父母卻被手邊正忙碌著的工作而忽略,沒有適時跟孩子分享快樂的情緒。或是童年時候一次失望傷心的經驗,父母沒有及時用同理的方式,傾聽孩子的難過,甚至說:「這根本不值得你傷心!」童年情感忽視 造成情緒逃避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正如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父母,都已經算是「夠好的」父母。他們努力的去為孩子做一些事情,維持一家的溫飽,讓孩子接受應該有的教育,也沒有對孩子刻意虐待。只不過父母在自己忙碌的工作、與充滿壓力的環境中,在教養上的一些環節,忽略的孩子的感受。「童年情感忽視」的研究與發展,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或羞辱父母,而是希望幫助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太多情感忽視的成年人,能回頭面對自己內心永無止境的空虛。正視明明處於圓滿的狀態,卻始終感覺自己不圓滿的痛苦,以正確的方式,療癒自己童年情感忽視的創傷。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個個案。小惠是一個成功的年輕女性,最近剛結婚,在科技公司擔任特別助理,薪水相當優厚。她說服丈夫,在自己父母居住的社區,買了一棟房子。儘管她和父母相處的過程,常常因為情緒的壓力,而幾乎要抓狂,但是她還是希望能夠就近照顧父母的晚年。面對自己事業一帆風順,家庭幸福無比的時刻,小惠卻經常感覺到心中一股難以言喻的沮喪。經過和心理治療師的懇談,小惠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曾經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畫面。她和父親在海邊用沙子堆積一座城堡,而在另外一邊的母親,突然抬起頭來,嚴厲地對她說:「小惠,妳應該玩夠了吧!你爸工作很忙,難得出來渡假,你就讓他好好休息。」在一陣短暫的沉默過後,小惠的父親站起來,放下手邊的小鏟子,彷彿連父親也必須服從母親的命令,而中斷了父女之間開心的遊戲時光。小惠內心覺得很難過,也覺得自己有這樣的難過,是很自私的。因為媽媽總是在照顧著她,而且自己確實也不應該讓爸爸太累。小惠選擇順服地回到媽媽身邊,她沒有辦法繼續和爸爸玩堆沙遊戲的失望,好像也就可以慢慢淡去了……但沒想到卻在長大之後,反撲自己的情緒。試著想像一下,如果當時媽媽的反應改變,是對著這一對正在堆沙的父女,微笑說:「哇,你們玩得好開心喔!讓我也一起加入吧!」或者,當媽媽試圖停止父女堆沙的遊戲時,爸爸可以開心的對著媽媽微笑說:「我一點都不覺得累啊,出來度假,最開心的事,就是和女兒在沙灘上玩耍了!」小惠當時的感受或許會因此而不一樣,長大之後也會對感情有正面的期待。如果童年時期,為人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反應,可以有所接納,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重視自己的情感需求,長大之後,就比較有機會變成一個重視自己內心情感需求的成年人,而不致於經常逃避自己的情緒反應,甚至為了自己的傷心與憤怒而感到羞愧。停止批判自己 學會自我療癒在《童年情感忽視》這本書中,提到:如果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給孩子「足夠的」親密、滋養和接納,子女成年以後,才會有能力去享受親密關係。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遭受情感忽視,以下四個技巧,可以讓已經成年的你,學會以自我療癒的方式,彌補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創傷:一、學習滋養和接納自己。二、建立平衡的自我紀律。三、給予自己滿滿的安慰。四、體貼自己所有的情緒。總結來說,有「童年情感忽視」問題的人,很容易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因此,必須重新把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要務上。就像搭飛機的時候,空服員會提醒:當緊急狀況發生時,若座位上的氧氣面罩落下,成人應該要先確定自己已戴上面罩,之後再去幫助別人。從現在開始,請你培養對自己的同情心;停止批判自己。適度的休息和放鬆,不要把自己逼得喘不過氣來。當你把強而有力的同情心轉向自己,你就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自己面對生活。你要知道:你是值得被愛的,雖然難免會犯錯,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但你能屈能伸。人生雖不完美,但你能夠以愈來愈完整的自己,融入這個世界。《童年情感忽視》書封(圖/橡實文化提供)《童年情感忽視》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好人也有腹黑的一面!
「被動式攻擊人格」的養成,通常來自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沒有明確自我界線的小孩,長大後會成為習慣採取「被動式攻擊」的大人。一個平常看起來很友善的朋友,突然從背後捅了你一刀,你完全想不通,怎麼會這樣啊?其實所有好人心裡,都有最腹黑的一面,這是心理學「被動式攻擊」的典型行為。很可能表面上說:「沒事啦!」其實心中很有事!阿偉是主管眼中的愛將,他平日工作非常賣力,但對最近的加薪非常不滿意,卻沒有讓主管知道,強顏歡笑繼續上班。然後他卻故意選在公司業務最忙碌的時間,以身體不舒服,需要詳細的檢查為理由,不斷請病假。最後甚至堅持提出辭呈在家休養,讓主管措手不及。以上就是很典型的「被動式攻擊」,又稱為消極抵抗。就是習慣用看似沒有敵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在的憤怒。《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提到:「被動式攻擊人格」的養成,通常來自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者當他害怕他對某件事情的反應,可能會招致不好的結果,造成雙方的衝突,或關係的決裂。這種暗自發動攻擊的應對方式,就啟動了。被動式攻擊人格 來自童年記憶家庭裡父母的相處模式,可能直接導致子女養成「被動式攻擊」的行為。如果父母其中有一方很強勢,另外一方比較弱勢,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幾乎難免都會有點「被動式攻擊」傾向。因為父母親當中,個性比較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用「被動式攻擊」來對付強勢的一方,在不知不覺中為孩子樹立了榜樣。當孩子長大之後,終其一生當他在面對比較有威權的人物,像是感情對象或是辦公室主管,這時候具有「被動式攻擊」傾向的童年記憶,對強勢父母的憤怒和報復的念頭,就從內心深處升起。再加上整個社會過度強調快樂,並不鼓勵大家表達憤怒情緒。隱而不宣的憤怒累積在心裡,就會變成「被動式攻擊行為」的癥結。如果在你的人際關係裡出現以下的徵兆,那就表示你們彼此的關係,已經陷入了「被動式攻擊」的惡性循環當中。例如你發現跟某一個很在意的人相處時,常常覺得很沮喪,兩個人都很容易生氣又不明說,直到彼此走到貌合神離的地步。這時候你要開始學習,覺察自己內心憤怒的情緒,肯定它的存在,不要一味地壓抑或逃避,試著學會和憤怒的情緒共處,傾聽它想要告訴你什麼樣的訊息。透過這樣的覺察,可以療癒自己內在受傷的記憶。才能透過溝通和自己真正在乎的人,建立更深刻的關係。當你明白自己的界線被對方踩到了,你才能夠採取恰當的行動。當你能夠更清楚自己內在的需求,就可以向對方提出具體的要求,說出你真正感覺,拒絕對方繼續用不合情理的方式對待你。當你能夠辨識痛苦的情緒,或追溯受到壓抑的情緒,究竟跟自己童年的成長過程,有什麼樣的關聯?這樣的理解將會減輕你內心的負擔。例如我很討厭浪費時間等待遲到的人,如果對方遲到超過十分鐘,我就很容易對他反感。但是當他趕到現場好聲好氣道歉,我又會勉強對他說:「呃,沒關係啦!」可是接下的相處時光,我很可能會因為內心還在生氣,就無法認真投入跟他進行討論或溝通。我仔細回想自己的成長經驗,就知道因為小時候我爸常去打牌,我媽會深夜等他回家,如果爸爸延遲太晚回家,他們隔天就很容易吵架,造成整個家庭氣氛很差。學會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找到憤怒的源頭,才能夠放下控制局面的慾望,重新和對方建立友善的溝通。捍衛自我界線 重新認識衝突你必須能夠真正地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夠捍衛自己所想要保有的界線,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明確自我界線的小孩,長大後會成為習慣採取「被動式攻擊」的大人。之所以會採取「被動式的攻擊」,通常是因為心中有所憤怒,但卻又不願意面對兩個人之間正式發生衝突。若要改變這種行為模式,除了覺察自己憤怒的根源之外,還要重新認識「衝突」。其實衝突並不全然是壞事。「衝突」有助於滋潤人際關係,營造更深刻的情感連結。儘管處理衝突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因此你必須要學會: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以不帶指控、也不批評對方的方式,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並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讓對方也有說出自己感受的機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需求,這些需求有時候會和別人的需求相互牴觸,唯有透過果決的溝通,同理的傾聽,才能夠讓彼此的情緒和意見,得到充分的交流。《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書封(圖/橡實文化提供)《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安卓雅醫師賦予「被動式攻擊」清楚的定義,並指出「被動式攻擊」的種種特徵,最終提出八個自我轉化的金鑰,帶領讀者將「被動式攻擊」轉為有效溝通,突破關係的僵局。———————————————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舒心BAR】吳若權:停止批判自己
只要去除愛的障礙,就會讓你重新看見愛。真正的阻礙,都不會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內在的恐懼,那是一種自我設限。如果我說:「愛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你會同意這個見解嗎?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不至於太過反對這個論述。不過,如果我用相反的陳述再說一遍。也就是當你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對別人付出愛、或自己不被愛的時候,那樣的感受又是什麼呢?很多人會直接把「愛的反面」聯想到「不愛」,或是認為「愛的反面」就是「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愛的奇蹟課程》這一本書,用更簡潔也更究極的方式,來告訴你「愛的反面」其實是「恐懼」!所有不愛的感受,都是因為「恐懼」而來。愛,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反而恐懼是透過後天學習來的。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會透過物質的追求,去印證愛的存在。可是如果我們賦予金錢、車子、房子和名聲的意義,並不是出自於內心真正的愛,就等於我們在愛著不能夠回來愛我們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企圖在根本沒有意義的東西裡,去尋找意義。到最後,就會覺得自己窮盡了一生的力氣,卻一無所獲。與愛分離 僅剩恐懼只要你沒有對愛保持覺知,很自然地就會產生恐懼的心態。而恐懼就像是一座囚禁的牢籠,一旦你把自己關在裡面,就會產生憤怒、痛苦、貪婪、成癮、墮落,甚至是疾病。華人父母常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教養的心態裡,都隱藏著父母覺得孩子不夠好的恐懼。如果父母已經認定孩子是龍是鳳,就毋須苦苦巴望他們成龍成鳳,卻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了恐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也因認為自己不夠好,會沒有辦法得到別人的認同,所以才要不斷努力。可是你要知道:恐懼無助於學習。恐懼會是一種綑綁也是一種阻礙,讓每一個人都變得神經緊張,而且不斷地否定自我。但你也不要因為這樣,就把一切的罪過都歸咎在父母的身上。你不要直接論斷,說是父母讓孩子的自信心低落,甚至有一種妄念,認為當年的父母,如果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我,今天的我就會更懂得如何愛自己了!如果你仔細比較就會發現:父母曾經施壓在你身上的責罰,遠比你今天對自己所做的批判,要來得溫和許多。你的父母也許非常的嚴苛;你卻更不放過你自己!很多人耗盡一生大部分的力氣,就純粹是在對抗自己。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裡,他是與愛分離的。當一個人一直覺得自己和愛處於分離的狀態,他的心中就只剩下恐懼而已。 學習排毒 清理障礙聊到這裡你已經很明白,愛和恐懼的差別了。接下來,請你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截至目前為止你這一生所努力追求的一切,是建構於愛或恐懼的基礎上呢?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它不只影響了你追求成功的過程,甚至也決定了你追求成功之後的結果。如果你把這一生追求一切的努力,建構於愛的基礎上,努力的過程和結果,才會是穩固的。相對地,如果你所有的努力都建構於恐懼的基礎上,就像把房子蓋在流沙上一樣,整個過程搖搖擺擺,即使最後把房子建構好了,它終究還是東倒西歪。所以在展開所有的努力之前,必須要先學會清除內在的恐懼。人類所有的瘋狂偏執、焦慮和創傷,大部分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就像天空永遠是藍的,但如果你一直籠罩在烏雲下,就會誤以為:天空其實是灰的。真正的愛就像藍色的天空,是不需要追求的,它恆常存在。如果你一直誤以為天空是灰色的,當務之急是去除那些阻礙你視線的雲霧。有人曾經問過米開朗基羅,當初是如何能夠雕塑出像大衛這麼偉大的雕像。米開朗基羅說,他並不是刻意去雕刻出那一些雕像,其實那些雕像,早就已經存在於大理石裡面,他的工作只是去刨除那一些包覆在雕像外面,不屬於它的東西而已。每個生命本身都是完美而且充滿愛的。如果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或沒有被愛無法去愛,你此刻最需要做的,是將內心充滿恐懼的思想拋除。只要去除愛的障礙,就會讓你重新看見愛。真正的阻礙都不會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內在的恐懼,那是一種自我設限。所有負面的情緒都來自於內在最深的恐懼。當你生氣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害怕。當你掌控慾很強的時候,你也是在害怕。所有負面的觀點都來自內心恐懼的投射。靈性的學習就像是個排毒的過程。唯有勇敢去面對眼前的痛苦,才能夠將內在恐懼的毒素釋放。只有真正誠實的面對自己,療癒才會在這裡發生。《愛的奇蹟課程》美國頗具知名度的心靈導師瑪莉安威廉森分享了自己的生命經驗,如何從一個對愛缺乏安全感、生活渾渾噩噩,甚至憂鬱到精神崩潰的人,在歷經奇蹟般的心靈成長後,蛻變成能真正愛人並接納自己的人。吳若權身兼暢銷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企管顧問、生涯顧問、情感與親子專家,以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9期《周刊王》和2165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8/14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