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事件
」 極端天氣 聖嬰現象今年成有史以來最熱夏季! 歐盟:恐成最熱一年
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依舊,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台灣2024年7月平均氣溫達到30.2度,為史上同期第2高,而今年夏季歐洲的平均氣溫也同樣刷新紀錄,奧地利、西班牙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對此,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表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且今年還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儘管英國經歷了自2015年以來最涼爽的夏季,但歐洲大部分地區卻迎來了比平均水平更熱的夏季,其中奧地利、西班牙正經歷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8月期間西班牙與芬蘭並列最熱,瑞士第二熱。「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這同時也是歐洲最熱的夏天,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1.54度,雖然直到去年,全球平均氣溫才創下歷史新高,當時2023年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今年迄今為止,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0.7度,這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準,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熱浪和極端天氣的影響。對此,「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今年夏天目睹的極端天氣事件只會變得更加激烈」。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全球氣溫未來5年恐突破1.5°C標準 聯合國秘書長:我們在跟地球玩俄羅斯輪盤
聯合國氣象機構5日示警,在2024年至2028年間,至少有1年,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以上。這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當時平均氣溫暫時性突破前工業化水準1.5°C的可能性被認為趨近於零,這凸顯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據CNBC的報導,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1份警世意味濃厚的報告,內文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機率在未來5年間,至少有1年會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這與2015年的預測差別極大,當時WMO認為平均氣溫暫時超過前工業化水準1.5°C的機率趨近於零。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5日的演講中感嘆:「我們正在與地球玩自殺式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Russian roulette)。我們現在急需一個能逃離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出口,而實際上我們正掌控著方向盤。」古特雷斯也因此向世界各國領袖喊話,「一切都取決於你們這些領導人已經著手實施或躊躇不前的舉動,尤其是在未來18個月內,現在是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報導補充,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科學家依此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災難性極端天氣事件。WMO副秘書長巴雷特(Ko Barrett)也在1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統計數據背後隱藏著1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必須緊急採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我們將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包括數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的生命威脅,以及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大範圍破壞。」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
躺著看野生動物大遷徙!「萬豪最貴酒店」被洪水淹沒 房客曝驚險過程:就是死亡陷阱
1晚房價1500美元至2200美元(約合新台幣4.85萬至7.12萬元)的肯亞馬賽馬拉JW萬豪酒店(JW Marriott Masai Mara Lodge),是萬豪旗下最貴的酒店,但開業僅1年,這座萬豪旗下首個野生動物園(Safari)奢華度假村就被洪水淹沒了。據紅星新聞的報導,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Maasai Mara)是肯亞西南部的一個大型獵物禁獵區,位於肯亞裂谷省納羅克附近,與坦尚尼亞北部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相接。保護區內擁有大量的豹屬動物以及平原斑馬、斑紋角馬等遷徙動物,每年7月至10月,旅客更可以親眼目睹「野生動物大遷徙」的奇觀。萬豪旗下最貴的酒店。(圖/翻攝自Booking.com)位於馬賽馬拉的JW萬豪酒店如今卻未能從4月延續至今的肯亞大洪水中倖免。5月初,飯店的客房被大水淹沒,客人差點被沖走。雖然該地區在2019年和2020年都遭遇洪災侵襲,但剛建成的JW萬豪酒店顯然沒有考量到如何防範水災。據旅客的描述,當時洪水已經淹到房間入口的最高台階,而且房間裡停電,電話也中斷。許多房客冒險涉水逃出房間才幸免於難,「我這輩子從來沒這麼害怕過,事實上,有那麼一瞬間,我感覺自己過往的生活在腦海中閃現。我辦理入住時並沒有獲得相關的安全警示,洪水來襲時也沒有人來接我們,我只能大聲呼救。」萬豪旗下最貴的酒店。(圖/翻攝自Booking.com)所幸房客最後全數得救,酒店也安排2架直升機把他們接走,並包機送往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事後旅客們得知通往飯店的2座橋已遭洪水沖垮,飯店的部分建築也被沖毀。雖然房客對萬豪的危機處理感到滿意,但這家JW萬豪酒店的建設顯然出了大問題。1位旅客也抱怨:「我們獲救後一致認為,這家酒店根本是一個死亡陷阱,我們之後永遠不會入住此地了。」報導補充,這家酒店的每晚房價在旺季時為2200美元起跳,淡季則為1500美元。目前若實際用網站預訂房間,上面會顯示最早要到2024年12月才能訂到,而且房源不多,房價差不多是每晚1600美元左右。據悉,無法預訂的原因可能是酒店受洪災影響,從5月起關閉至11月,否則不可能跳過野生動物大遷徙的旺季。萬豪旗下最貴的酒店。(圖/翻攝自Booking.com)另根據肯亞內政部的資料顯示,截至當地時間5日,洪水和暴雨引發的事故已導致228人死亡。而且遭遇洪水侵襲的不只是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等東非國家,都遭遇了強降雨引發的洪水災害。不僅如此,東非地區在2023年底上一個雨季也遭遇了創紀錄的洪水。科學家指出,氣候變遷正導致更強烈、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
三星CES大秀串聯特斯拉產品 最快Q2服務啟用
三星今(8)日宣布與Tesla建立服務整合,並將於CES 2024揭示相關應用,未來三星物聯網平台SmartThings Energy將可串聯Tesla相關產品,包含電動車、Powerwall、Solar Inverter、壁掛式充電座(Wall Connector)等,顯示用戶的能源生成、儲能、使用資訊。三星電子執行副總裁暨裝置平台中心IoT開發團隊負責人Chanwoo Park表示,「除了Tesla應用程式,Tesla Energy的用戶可透過SmartThings Energy與三星裝置,管理和監測自家的用電情況,提升數據存取性及互聯性。」他也提到,此合作案為三星將解決方案的應用範疇拓展至家電以外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借助SmartThings Energy與Tesla應用程式Powerwall「Storm Watch」的同步功能,消費者可為電力中斷及停電做好準備。也就是說,當發生颱風、大雪等極端天氣事件時,用戶除了使用Tesla應用程式外,也能透過與三星智慧顯示器、手機互聯的SmartThings,向用戶發出警示。更重要的是,用戶可在停電前、停電期間啟用AI Energy Mode,延長Tesla Powerwall備援時間。來自Tesla的Drew Baglino表示:「我們釋出FleetAPI,除了Tesla汽車,開發者也能與Powerwall、Solar及壁掛式充電座互動。憑藉三星在消費者智慧居家技術的領先實力,消費者將能在多種裝置查看其電網串聯狀況,並在離網時,智慧調節住家負載,延長Powerwall的備援持續時間。」三星將於CES 2024展位上首次展示串聯Tesla Powerwall的SmartThings Energy,實際服務目前正處於開發階段,預計2024年第二季正式上線。
人類正經歷「史上最熱一年」!夏季連3月創紀錄 聯合國:氣候崩潰已開始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Copernicus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於當地時間6日表示,2023年6至8月是自1940年該機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全球平均氣溫為16.77°C,較1990至2020年的平均氣溫高出0.66°C,同時比2019年8月創下的上一個高溫紀錄高出近0.3°C。據France 24的報導,C3S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指出,「我們剛經歷的這3個月,是大約12萬年來最溫暖的月份,實際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溫暖的3個月。」C3S的最新數據顯示,繼史上最熱的6月和7月之後,今年8月全球氣溫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該月全球平均氣溫高達16.82°C,比2016年創下的原紀錄高出0.31°C。此外,今年7月和8月的全球氣溫均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5°C,而這也是科學家長期以來警告的一個關鍵臨界點,全球氣溫必須保持在這一臨界點以下,以防氣候變遷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針對C3S公布的數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感嘆:「我們的星球剛經歷了一個有史以來最悶熱的季節,氣候崩潰已經開始。」在北半球迎來史上最熱夏季的同時,南半球也正在經歷暖冬,澳洲、南極和部分南美洲國家的氣溫遠遠高於平均水準。此外,全球海洋平均溫度也突破紀錄。目前尚不清楚今年是否會成為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C3S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還剩下4個月的情況下,今年已是地球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比2016年的最高紀錄低0.01°C。科學家推測,由於聖嬰現象(El Niño)的影響,地球年底及明年的氣溫可能會更高。伯吉斯也示警稱,在人類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前,將有更多、更猛烈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威脅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而古特雷斯則表示:「全球暖化需採取積極行動應對,各國領導人必須立即加大力度尋求氣候解決方案。」
伊朗體感溫度破66達人類極限! 美國出奇招…中暑躺「冰塊屍袋」降溫
氣候變遷危機正在持續惡化,導致破紀錄的高溫及極端天氣事件頻傳。例如:中國16日氣溫便飆破52 ℃創下歷史紀錄;身為地表最熱紀錄保持者的美國加州死亡谷(Death Valley)也於16日出現53.3 ℃的高溫,直逼世界紀錄的56.7 ℃大關。而伊朗更是錄得66.7℃的恐怖體感高溫,這已幾乎接近或超越人體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綜合《華盛頓郵報》、CNN的報導,近日全球多地出現破紀錄高溫,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三寶(Sanbao)觀測站16日測得52 ℃高溫,根據氣象史學家埃雷拉(Maximiliano Herrera)的說法,這是地球北緯40度以上地區,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而德州南部的艾爾帕索(El Paso)也已經連續33天記錄到37℃以上的高溫,18日下午更可能飆破43 ℃,亞歷桑納州鳳凰城(Phoenix)更是連續19天錄得至少43℃的高溫,導致當地有12人被熱死。對此,鳳凰城的醫師甚至搬出裝滿冰塊的屍袋治療中暑的患者,據悉其降溫速度是傳統方法的2倍,而且還有足夠空間讓醫護人員進行各種醫療操作,像是注射點滴、測量體溫,甚至是插管和使用去顫器。與此同時,伊朗波斯灣國際機場(Persian Gulf International Airport)在16日記錄到破紀錄的體感溫度66.7 ℃,空氣濕度接近飽和。報導補充,人體對高溫的承受度非常強,但熱度和濕度的結合,也就是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會使人體更難降溫,甚至當溫度高達35 ℃時,人體便會失去透過出汗來降溫的能力。來自美國風暴觀察(US Stormwatch)的麥卡錫(Colin McCarthy)則指出,當時波斯灣國際機場的溫度為40 ℃,相對溼度則為65%,兩者相結合下,便創造出體感溫度66.7 ℃的高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專門研究熱生理反應的教授肯尼(Larry Kenney)也補充,出汗只有在蒸發時才能有效地冷卻我們的體溫,但這同時會導致脫水,若不及時補充足夠飲水,補充大量流汗與排尿失去的水分,血液濃度將升高變稠,甚至可能導致凝血,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病症,這就是為何極端高溫對年長者和心髒病患來說最具威脅。
憂全球暖化與聖嬰現象影響疊加 中央氣象局示警:明年恐更熱
持續3年的反聖嬰事件在今年春季畫上句點,中央氣象局表示,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正明顯回升,今年秋季可能形成一次強度不弱的聖嬰事件,明年非常有可能發生比今年更熱的極端高溫事件。聖嬰現象為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伴隨大氣壓力變化,導致全球某些地區降雨量偏多、氣溫上升,造成洪水、乾旱、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平均約每2-7年發生一次。氣象局表示,通常聖嬰事件從夏季開始發展,秋冬達到最強,隔年的春季至夏季會減弱,但過去也有2014至2016年維持2年的紀錄。當聖嬰現象發展成熟,菲律賓東方海面易生成反氣旋環流,使台灣冬季降雨及隔年春雨增多,而冬季至隔年的春天偏暖,隔年夏季偏熱。氣象局指出,由於太平洋為全球最大的海洋,對全球氣溫有很大的影響,在過去的歷史紀錄裡,當聖嬰事件發展過後,全球平均溫度偏高,例如在2014年至2015年強聖嬰過後,2016年即為全球最暖的1年;而今年夏季才剛開始,在赤道太平洋海溫發展尚未達到聖嬰事件的標準下,全球溫度就已創新高,今年6月全球溫度打破過去歷史紀錄,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份。氣象局說,全球暖化若和聖嬰的影響疊加,將會使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增加,除了2023年現階段的高溫,仍須密切關注接下來聖嬰事件的發展,當聖嬰發展趨於成熟後,2024年非常有可能發生比今年更熱的極端高溫事件。
地球年度健檢報告出爐 極端天氣影響千萬人
拯救地球人人有責!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最新的地球氣候報告,乾旱、洪水和低冰層等氣候危機,在去年加劇,還有多項紀錄將在今年被打破,極端天氣正影響千萬人。據《CNN》報導,世界氣象組織在地球日前一天,發布對世界的健康檢查報告,分析一系列全球氣候指標,如全球暖化和污染水平、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量,以了解地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氣候監測和政策司長巴杜爾(Omar Badur)說,2022 年是地球充滿極端事件的一年,這延續了前幾年的趨勢,調查結果描繪了一幅鮮明的畫面。報導指出,一些氣候紀錄已被打破,其中許多即將在今年被紀錄:1.海洋達到了創紀錄的高溫,近60%的海洋經歷了至少一次熱浪。2.由於冰川融化和海洋變暖,全球海平面攀升至有史來的最高水平。3.南極海冰面積在2022年2月降至192萬平方公里,為當時有紀錄的最低水平,今年可能再破新低。4.歐洲阿爾卑斯山見證了冰川融化創紀錄的一年,瑞士受到的影響很嚴重,在2021年至2022年期間損失了6%體積的冰川。5.全球暖化污染水平在2021年創下歷史新高。報告指出,這些廣泛的氣候指標反映地球的狀況,而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事件是最直接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Terry Taras)說,去年極端天氣影響千萬人,還加劇了糧食不安,和大規模移民,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和破壞。中國大陸去年遭遇創紀錄的最長乾旱,東非截至今年1月,也有超過2000萬人因為乾旱產生糧食不安的問題;美國西部和南部同樣也受乾旱所苦,歐洲更有1.5萬人因為熱浪死亡。
碳費徵收2024上路!環保署明年決定費率:先大後小、分階段為原則
今年2月公告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授予環保署可徵收碳費,依環保署規畫,首波擬針對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電力及製造業排碳大戶徵收,相關法制擬今年出爐,至於費用等則待明年碳費審議會決定,至於住商大戶則非首波徵收對象,擬用獎勵方式促其減碳。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昨天參與「淨零轉型 攜手前行」氣候論壇簡報時表示,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在今年3月提出的AR6評估報告時指出,2020年較工業革命前已增溫1.1度C,未來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和強烈,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為全球共識。蔡玲儀指出,今年2月15日公告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中,大家最關注莫過於碳定價,規畫碳費徵收先大後小、分階段進行,初期會針對年排放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電力及製造業徵收,並會設計差別費率及免徵條件,預計在今年8月會有草案,同時將有「自主減量優惠費率」、「繳費方式」,但會先召開研商會後再行預告,至於費率則待碳費審議會決定。外界也關心我國碳費是否能夠符合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已支付碳價,蔡玲儀說,CBAM受影響最大產業為鋼鐵及扣件等產業,並從今年10月1日起啟動,首先會要求進口商申報碳排,規畫從2026年起收取,而原產國支付的碳價可減免。她舉例,如果有鏍帽工廠向上游鋼鐵廠購買已繳交碳費的「盤元」製成的產品,取得相關憑證可做為碳費抵免之用。
地球暖化擾亂「極地渦旋」 加劇冬季極端天氣現象
雖然全球歷史高溫記錄不斷被打破,但致命的「炸彈氣旋」(Bomb cyclone)和「極地渦旋」(Polar Vortex)仍為北美和東亞等地區帶來極端低溫、強風暴雪等劇烈天氣災害。科學家發現,極地地區暖化,事實上將導致部分地區的冬天越來越冷,而不是越來越熱,因為極地冷空氣向南下沉的可能性隨之升高。據美國CNN的報導,2021年2月襲擊美國德州的冰風暴近日再次席捲美國中西部,導致德州部分地區因大量降雪和極端低溫,引發車禍、停電、航班延誤等嚴重災情。與此同時,美國東北部也遭遇極地低溫風暴侵襲,當地溫度一度逼近攝氏零下45度左右的低溫。而在去年12月,被稱為「世紀冰風暴」的「炸彈氣旋」才剛肆虐整個美國和加拿大,「範圍前所未有的」從美加邊境的5大湖一路席捲到美墨交界的格蘭河(Rio Grande),涵蓋3200公里,所到之處除了導致當地氣溫急遽下降外,更帶來強風、豪雨、洪水、暴雪等劇烈天氣災害,估計影響美加2.5億人。而中國位於黑龍江省最北方的城市漠河市也記錄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溫:攝氏零下53度。無獨有偶,世界最冷城市、西伯利亞東部的雅庫茨克(Yakutsk),氣溫也來到攝氏零下62.7度,為20多年來的最低溫度。而日韓兩國也遭遇創紀錄的大雪和低溫,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和更稱1月的霸王級寒流為「10年一遇」,氣候專家更示警,此類極端天氣事件將成為「新常態」。為何全球暖化,尤其是極地地區變暖,會讓部分地區的冬天變的更冷呢?麻省理工學院氣候學家猶大科恩(Judah Cohen)接受CNN採訪時表示,極地地區變暖會擾亂「極地渦旋」的氣流環繞形態,他補充「極地渦旋」就像一個旋轉的陀螺。正常情況下,它的旋轉速度非常快,會讓冷空氣緊貼著極地中心,就像花式滑冰運動員在原地快速的旋轉,雙臂會整齊地交叉在胸前。但「極地渦旋」若被暖化擾亂,就好像滑冰運動員碰上了冰上的裂縫,於是腳步踉蹌、雙臂向外展開保持平衡,「極地渦旋」在如此搖擺不定的情況下,就會拉伸和扭曲,溢出冷空氣南下並影響路徑。報導指出,由於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北極變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快上4倍。而部分科學家便示警,極地變暖正在使「極地渦旋」出現劇烈變化,進而引發更頻繁的冬季極端天氣事件。
2023年聖嬰添亂恐成史上最熱一年 毀滅性極端天候更嚴酷
2022被列為紀錄以來第5或第6炎熱的一年,不過回顧近幾年,全球已經連續三年反聖嬰現象,也造成不少國家出現洪災、乾旱、熱浪的氣候災害,全球各地都受到極端天氣事件侵襲,有分析研究就指出,進入2023年,這類事件只會更常發生。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根據《衛報》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至2020年以來,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反聖嬰現象很不尋常,不過報導指出,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氣象專家指出,全球均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1℃到1.3℃,而2022年世界各地都面臨異常的高溫,更是有紀錄以來前幾熱的年份。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估計平均氣溫首度上升超過1.5°C,並且帶來史無前例的熱浪。英國氣象局長期預測負責人斯凱夫(Adam Scaife)就指出,接下來5年,將出現大規模聖嬰現象,並讓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1.5°C的機率大約是一半,但他也認為,「現在科學可以告訴我們,這些事情將在未來幾個月的時候發生,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利用它做好更多準備」。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按照過往的認知,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在全球導致災難性影響,從聖嬰到反聖嬰(La Niña)震盪循環屬於自然現象,由太平洋海風及洋流溫度驅動,進而造成全球氣溫及降雨變化,卻也可能加劇極端氣候,目前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就是聖嬰現象造成。不過聖嬰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暖化效應需要數個月才會感受到,因此2024年更可能創造全球氣溫紀錄。據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漢森(James Hansen)表示,2024年可能打破紀錄成為最熱的一年,「現在的反聖嬰不太可能持續第四年,即使只有一點點聖嬰現象也足以創造破紀錄的全球溫度」。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另外,英國雷丁大學教授特納(Prof Andy Turner)則表示,2023年聖嬰現象的可能規模仍不清楚,但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對於聖嬰導致極端氣候惡化的程度,其實科學界仍持不同看法,像是牛津大學教授帕爾默(Tim Palmer)認為,「極端氣候和全球平均氣溫的關聯性沒那麼強烈,但氣候變遷的熱力學效應將讓聖嬰年的異常變得更極端」。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圖/翻攝自推特)
洪水肆虐孟加拉、印度 當地官員:約200萬人受困
孟加拉東北部近日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官員表示,孟加拉國的河流已經決提,約有200萬人受困,目前要等水位下降才能修復破損的堤壩。孟加拉錫爾赫特市行政首長Mosharraf Hossain指出,印度東北部湧出的洪水沖破了巴拉克河上的一個主要堤壩,淹沒了孟加拉薩基甘(Zakiganj)至少100個村莊。Mosharraf Hossain向《法新社》表示,到目前為止,約有200萬人被洪水困住,本周至少有10人喪生。Mosharraf Hossain也提到,要等水位下降後,才能修復薩基甘邊界上破損的堤壩。針對孟加拉境內容易受到洪水侵襲,專家示警,氣候變化正在增加世界各地發生極端天氣事件的可能性,全球變暖每增加一個程度,大氣中的水量就會增加約7%,對降雨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當地居民透露,目前沒有飲用水可以喝,所以大家只好收集雨水,「現在,雨對我們來說是福也是禍。」另一名寡婦則表示,家裡所有家具都毀了,希望水可以快點退去。
極端天氣代價!拜登:美國今年將損失近3兆 比去年還多
美國西部近日遭乾旱與野火肆虐,總統拜登(Biden)日前展開美國西部三州之行,這趟行程主要的重點在於讓人們重視地球暖化造成的破壞,推動更多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拜登表示,今年極端天氣事件將使美國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76兆),多於去年的990億美元(約新台幣2.74兆)。根據《路透社》報導,拜登表示,父母不僅擔心COVID-19,更在意孩子們是否能呼吸空氣,「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警告我們,極端天氣將變得更加極端。」總統提及,去年極端天氣事件給美國造成了990億美元(約新台幣2.74兆)損失,而這紀錄在今年將再次被打破,損失將超過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76兆)。拜登強調,需要採取緊急、果斷的行動來應對全球暖化,必須從大方向開始考慮。他提倡一項兩黨基礎設施法案和一項單獨計畫,稱有助於在10年內應對氣候變化。不過這些措施,在分歧嚴重的美國國會中面臨障礙。報導指出,拜登在他的海軍陸戰隊一號直升機上,親眼目睹了加州的破壞情況,煙霧籠罩呈現乾燥景象,黑色斑塊顯示了火災已被撲滅的區域。據了解,加州的卡爾多山火(Caldor Fire)已經威脅到太浩湖度假區,自它在內華達山脈以東約70英里(112 公里)爆發以來,已經延燒超過8萬8600公頃,並摧毀了1000多間房屋和建築物。
聯合國報告:全球均溫最快2030年會上升1.5℃ 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
聯合國領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9日公布報告,直稱人類活動導致地球變暖。報告推估,全球均溫最快在2030年就會上升超過攝氏1.5度(1.5℃),比先前預測早10年到來。一旦突破這個長期暖化門檻,熱浪、乾旱、洪水和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會更加嚴重和頻繁,帶來莫大災害。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形容,該報告向人類發出「紅色警報」。這份報告題為《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長達約3500頁。這是IPCC繼2013年之後再發布相關評估報告,由來自逾60國和城市的234位氣候科學家歷時3年撰寫,被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報告。專家認為,這份報告是對各國政府削減碳排放政策的當頭棒喝。報告指出,在所有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溫將至少達到1.5℃。即使是最積極的低排放計畫,預料全球升溫會在2030年代達到1.5℃,隨後將超出溫控目標到1.6℃,直到本世紀末才回落到1.4℃。1.5℃是《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先前推估最有可能於2040年左右達到。科學家警告說,近年氣候變遷不斷惡化,北美熱浪、歐洲洪災和南歐山火在在顯示行動已刻不容緩,沒有任何一國能置身事外。古特雷斯在聲明中說,「燃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扼殺地球,並使數十億人面臨直接風險。」他呼籲立即停止使用煤炭能源和其他高汙染化石燃料。這份報告預計將成為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的商議談判基礎,各國料將根據《巴黎氣候協定》進一步提高減排承諾,以求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