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危物種
」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黑龍江驚見「千斤怪魚」模樣駭人 漁網險被撐爆…真面目揭密
大陸黑龍江省近日有漁民捕到一尾身形詭異的「怪魚」,不僅體型巨大,體重還接近1000斤,甚至差點把漁網撐破。據悉,這條巨無霸名叫「達氏鰉」,主要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據了解,達氏鰉通稱鰉、鰉魚、東亞鰉魚、鱘鰉、鱘鰉魚等,是鱘科、鰉屬的一種大型底棲性淡水魚,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多棲息於礫質和沙質水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食量很大,飢餓時會撕咬同類。達氏鰉的身軀前部粗壯,向後逐漸變細。體呈黃褐色,泛灰綠色調,體側顏色略淺;腹面呈白色,微帶淡黃綠色。無鱗片,背部和體側共有5列菱形骨板(硬鱗),為軟骨硬鱗魚的典型特徵。口較大,長在頭部底面,略呈半月形。吻較尖,呈三角形,底面有兩對觸鬚,中間的一對較向前。有長吻和短吻兩種類型。達氏鰉的壽命很長,最高可達百歲。性成熟期較晚,雄魚為12歲以上,雌魚為16-17歲。懷卵量一般為25萬-400萬粒,平均為100萬粒,魚卵可製成珍貴的魚子醬,在歐洲國家乃至全世界被視為上等佳餚。達氏鰉的懷卵量雖大,但稚魚期死亡率高、群體補充量少,又因魚子醬產業而遭到人類大量捕撈,野生種群已瀕臨滅絕,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極危物種。
破世界紀錄了!男釣起114公斤「怪物級」巨鯉 要4人才勉強抬起
破世界紀錄了!英國天然氣工程師馬斯頓 (Kelvin Marston) 於日前使用7英尺長的魚竿,在泰國釣到了252磅(約114公斤)的鯉魚,馬斯頓表示,當時還需要4個人合力,才能勉強將這巨大的怪物釣起來,而後4人也一起慶祝達成這不可能的任務。據《太陽報》報導,36歲的馬斯頓在泰國享受為期12天的釣魚之旅,他於6日釣魚時,使用的是7英尺長的魚竿,並以麵包作魚餌,豈料竟遇到了巨型鯉魚,當下他驚訝不已,並與朋友、爸爸和1位當地人試圖合力將鯉魚釣起,終於在激烈的纏鬥後,成功的把這尾巨鯉釣出水面。而馬斯頓也打破了,於去年由英國釣客哈維(John Harvey)在泰國棕櫚樹湖(Palm Tree Lagoon)創下的舊紀錄,馬斯頓釣到的這尾巨鯉,較哈維釣到的足足重了9公斤。事後,馬斯頓也說,他在2日釣到了另1條重225磅(約102公斤)的魚,那時他的手臂已受了傷,所以當下在和巨鯉纏鬥時,也正準備放棄,但幸好有其他3人一起幫忙,才達成了這不可能的任務,而且當下他也沒有意識到已經突破了世界記錄,至今回想仍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巨暹羅鯉是世界上最大的鯉魚品種,牠們只存在於泰國境內的湄公河河段,由於在原產地是著名的食用魚,因此在2011年時也被列入極危物種。英國天然氣工程師馬斯頓於6日在泰國釣到了252磅(約114公斤)的鯉魚。(圖/臉書Kelvin Marston)
海米保衛戰1/貢寮秘藏消失1世紀瀕危植物 里民守護拒怪手進場
新北市貢寮區龍門沙灘擁有黃金沙礫與海天一色絕美景象,多年來是遊客心中的珍貴秘境,2020年該地發現消失近1世紀的瀕危植物「海米」,更因此成為全球最南界海米原生地,但龍門沙灘過去因填土工程管理疏失而堆放廢棄物,不斷有環保人士期盼盡快剷除,當地民眾則擔心怪手進駐恐害海米再次消失,如今在龍門里長吳世揚的號召下開始自發守護,期望能將這株珍貴的禮物留下。9月22日下午,記者跟隨吳世揚的腳步抵達龍門沙灘,舉目所及滿是湛藍,深淺多變的海洋與濃厚白雲勾勒出絕美景色,天邊還不時有鷹隼翱翔,與一旁熱鬧的福隆浴場相比,彷彿進入遺世而獨立的秘境,在這樣靜謐氛圍中,卻藏著珍稀植物的生存危機。龍門沙灘因填土管理疏失,遭填放大量建築廢棄物,當地居民為守護海米而自發撿拾,希望能避免怪手進場。(圖/讀者提供)「這個就是海米,大家都沒想到自己家門外有這麼寶貴的禮物。」吳世揚表示,龍門沙灘在日據時期就有海米的記載,此後一世紀都沒有確切文獻紀錄,直到2020年,在地團體才意外發現它。據了解,海米過去在台灣植物界被視為夢幻般的存在,學者們多半只知其名,只能從少數的標本窺見其身姿,海米在植物紅皮書中更被列為極危物種,而海米為溫帶薹草,台灣是其生長的最南界,龍門海米可說是全球最耐熱海米,學界認為它們可能攜帶抗暖化基因而十分重視,但這樣珍貴的植物竟長在一片建築廢棄物中。 記者調查,福隆貝悅飯店與台2線興建工程在2011年間,因填土工程管理疏失,把夾帶磚頭等建築廢棄物的石英沙堆置於該處,閃閃發亮的黃金沙灘被大量磚頭和垃圾掩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原想讓機具大規模清理,在當地民眾強烈抗議下才暫時喊停,但龍門里民並沒有因此而掉以輕心。「就有人一直說要讓怪手來清,很怕我們的努力就這樣被輾過了。」吳世揚提到,目前當地里民自發性地發起「保衛海米大作戰」,包括每周都有2次的守望與清理任務,希望透過人手撿拾避免怪手進駐,給海米留下生存空間。新北市貢寮區龍門里位於山海之間,各角落都是美景,傍晚的龍門吊橋更唯美宛如童話。(圖/讀者提供)吳世揚提到,海米的出現凝聚居民對故鄉的情感,除了撿拾廢棄物外,也不斷學習植物知識,以便識別外來種和清除,對這片土地也有更深的認識,期盼能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守護行列,並共同享受龍門的美與溫暖。
行李傳出鳥叫聲!台男「走私29顆鸚鵡蛋」在美國被抓 最慘結果出爐
走私動物代價龐大!一名吳姓台灣男子在邁阿密機場被查出挾帶29顆鸚鵡蛋,立即遭逮捕及指控走私禽島,儘管吳男日前在法院當庭認罪,但仍可能面臨最高20年的有期徒刑。綜合外媒報導,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在今年3月23日攔下搭乘中美洲航空(TACA Airlines)、剛從瓜地馬拉飛抵邁阿密國際機場的吳男(Szu Ta Wu)。訴訟書指出,吳男當時不只行跡詭異,隨身行李還傳出鳥叫聲,而吳男面對海關人員質疑,當場拿出溫度控制器,並從中取出一個小袋子,再拿出1顆蛋給海關人員看,且官員檢視冷卻器,又發現內有更多顆蛋,以及剛破殼的雛鳥,當場拘留準備轉機回台灣的吳男。檢方調查發現,吳男共攜帶29顆蛋,卻沒有運輸這批「貨物」的文件,吳男則透過翻譯,表示他不知道這批鳥的種類,只是接受付錢的朋友委託,從台灣飛到瓜地馬拉領蛋再回國。吳男5月5日承認走私禽鳥罪後,法院將在8月1日進行宣判。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雷洛(PaulReillo)協助調查後指出,鳥群中倖存的24隻鸚鵡來自8到9個巢窩,為個性溫馴的黃頸亞馬遜鸚鵡(yellow naped Amazon)和紅額亞馬遜鸚鵡(red-lored Amazon),但黃頸亞馬遜鸚鵡早已是極危物種,野生數量不到2500隻,紅額亞馬遜鸚鵡數量也不斷減少中。
「像恐龍的鯊魚」台東被捕獲 好心魚販標下野放、真面目曝光
台東縣成功鎮漁民捕獲1尾「長得像恐龍的鯊魚」,經水試所人員鑑定,是已列入IUCN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波口鱟頭鱝 」,這尾罕見大魚在新港漁港拍賣市場由魚販陳文榮標購,陳文榮說,並不是每條鯊魚都要殺來吃,難得這條大魚還活著,將予以野放。新港漁港「漁隆1號」在成功外海活捉1尾重36公斤、長約1米的大魚,今天在漁市場拍賣,由魚販陳文榮以近3000元標購,陳文榮說,過去標到的鯊魚多數都已死亡, 發現這尾大魚還「活跳跳」很開心,先將牠安置在池裡,等牠穩定後,再予以野放,讓牠重回大海的懷抱。被形容為「長得像恐龍的鯊魚」,經水試所東部中心鑑定,中文名稱為「波口鱟頭鱝」,俗名為「飯匙鯊」,雖然名字中有「鯊」,卻是魟魚的近親,IUCN在2019年已列入紅色名錄中極危的物種。在台灣的沿近海偶可捕獲,但是並不多見。據悉,波口鱟頭鱝主要吃螃蟹、貝類,頭部前圓而寬闊,魚體背面為藍黑色、有白色圓斑,長像十分獨特,個性溫馴,是大型水族館中餵食秀的動物明星。
中國漁民捕獲3公尺怪魚 驚人身世遭專家曝光「1億年前的活化石」
中國黑龍江省當地漁民先前捕獲到一條罕見的怪魚,這條魚長約3公尺,體型十分巨大,要出動多人才有辦法移動牠。而在專家檢查之後,發現這條魚名叫「鱘鰉魚」,起源於1億多年前,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根據《網易新聞》報導指出,先前有黑龍江的漁民在河流捕魚時,意外地捕獲到一條長相奇特的淡水魚。該於不僅身材巨大,長度至少3公尺。為了將魚從船上拉到岸邊,還出動了不少人出力搬運。最後在眾人的努力之下,才將這條怪魚安置在巨大的水箱中。後來也有專家前來查看,經專家研判後,認出這條怪魚名為鱘鰉魚(學名:Huso dauricus)。專家解釋,鱘鰉魚起源於1億3千萬年前的白堊紀,與部分恐龍都是同期生物。鱘鰉魚除了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外,也是目前世上已知體型最大的淡水魚。根據紀錄,鱘鰉魚最多可長至5公尺,體重約有1公噸重。而且鱘鰉魚壽命很長,甚至有紀錄顯示,曾有鱘鰉魚存活超過百年。但也由於鱘鰉魚的魚卵十分美味,古早時代,歐洲地區的貴族喜歡品嘗鱘鰉魚製成的高級魚子醬,也因為濫捕的關係,造成鱘鰉魚的數量大幅減少,目前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而這條不幸闖入漁網中的鱘鰉魚,目前也在專家的指導下,讓漁民將其野放。
福隆北方海濱發現「神秘植物」 竟是消失96年極危物種「海米」!
在植物紅皮書中被列為「極危物種」的「海米(學名Carex kobomugi)」已在台灣消失96年,而在地團體受林務局羅東林管處委託,在福隆海水浴場北方海濱發現了一種植物,經鑑定就是在台灣消失已久的極危物種「海米」。(圖/翻攝維基百科)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新北市的福隆海水浴場北方海濱,黃金沙中混雜著黃土、紅磚、混凝土塊,這個地方10多年來一直是個被人忽視的建築廢料堆棄場,監察院於去年9月糾正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局對此地進行修護,而林務局羅東林管處委託在地團體進行盤點計畫時,在生態敏感區找到了消失96年,且被列在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中的「極危物種」海米(學名Carexkobomugi)。《聯合新聞網》報導指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表示,海米在植物學領域中,是一種稀有又夢幻的植物,過去幾乎沒有人親眼看過,僅在台大植物系的標本館中,有一件海米標本;而關於「海米」上一次的紀錄,是在1924年於澎湖縣龍門沙灘發現,此次發現可以說是相當珍貴,且更是海米在全球最南界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