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
」 楊聰財 精神科 精神科醫師 憂鬱症 性騷擾心理壓力、工作過度都屬霸凌 專家呼籲「尋求職場外的支持」
勞動部職員輕生案,因官方否認職場霸凌,引爆大眾怒火。精神科醫師直指,「這確定就是職場霸凌」,且在心理層面、工作負荷層面都是霸凌。專家呼籲民眾尋求職場外的支持,別在情緒中做出任何決定。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職場主管過度指派不合理工作、故意孤立或施加過大的心理壓力等則屬行為上的欺壓,主管情緒失控、辱罵員工,則屬於言語暴力的一種,這不僅傷害員工的自尊,還可能導致員工長期處於焦慮和壓力之下,進而影響心理健康,例如產生自我懷疑、憂鬱或焦慮,屬於心理層面的職場霸凌。另外,主管在非工作時間(如半夜一點或清晨五點)要求員工立即回覆,並要求短時間內完成,不僅工作過度負荷,也缺乏合理性,可能損害員工身心健康,也是一種霸凌。據勞動部勞安所2022年調查,約有5.8%受僱勞工、約42萬8962名勞工一年內曾遭遇包括霸凌等心理暴力,為遭性騷擾的4.4倍以上;更有高達13.7%受僱勞工曾遭遇職場暴力。職安法並無定義何為職場霸凌,而依部分機關及法定判決指出,職場霸凌為發生在工作場所中,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處置,造成持續性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或受傷,進而折損其自信並帶來沉重身心壓力。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博表示,職場霸凌的糾紛常見,原因是時代的改變。父母輩多受東方文化影響,主張「順從」,即便覺得要求不合理,也將其視為「訓練」;新一代則較西化,在意獨立性,尊重每個人都是個體。若上一代以過去的方式對待下一代,即便不是故意,也容易產生傷害,職場中的糾紛恐會不斷上演。林博認為,即便一些職場聘有心理師,但民眾也不敢去。要維護職場心理健康,他鼓勵民眾對外尋求幫助,找「局外人」,與醫師、心理師聊一聊,別在情緒中做出任何決定,或許就能避免悲劇出現。(珍惜生命,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同事常惹你暴怒?小心已成職場霸凌加害人 醫曝「5大指標」過高應就醫
勞動部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同仁疑似遭霸凌輕生案,勞動部今19日公布調查結果。根據訪談同仁稱,分署長謝宜容會有「咆嘯、、摔公文、人身攻擊等行為」,讓同仁們感受到極大心理壓力,甚至要求24小時待命,還會在凌晨交辦工作,導致許多同仁都需要看精神科。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如果注意到自己在工作上,每天或每週多次因小事發怒,這可能超出正常範圍,恐怕需要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同時也提出「5大指標」,讓大家自我判斷是否已經成為霸凌加害人?據《TVBS》報導,楊聰財醫師指出,如果身為長官,發現自己在職場中常對同事情緒失控,可能就是需要關注的信號。至於是否需要就醫的評估,可以從頻率、嚴重性以及身心狀況、是否影響日常功能等方面來評估。比如「若每天或每週多次因小事發怒」,這可能就超出正常範圍。如果情緒失控導致同事害怕、士氣低落或團隊合作受損,甚至若發現無法抑制情緒失控,這可能是情緒調節困難的徵兆。但是,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成為職場霸凌加害人?楊聰財表示,可以從跟同事互動的5大指標來檢視,如:語言表達是否帶有攻擊性、是否經常使用帶有貶低或諷刺意味的語言對待某些特定同事、是否經常公開批評某人,讓對方感到羞辱或無地自容、是否在會議中有意忽略某些人的意見、是否濫用職位或權力,將無關工作需求的壓力強加於他人等。楊聰財醫師提醒,如持續感到壓力大、疲憊、失眠、焦慮或憂鬱,可能是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建議如果發現工作效率下降、人際關係緊張,或持續帶來罪惡感、無力感,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至於要如何解決這樣的情形,楊聰財建議可以時常自我反思與調整,嘗試記錄情緒失控的時間、情境及引發因素,幫助識別「觸發點」;當感覺情緒上升時,就應採取「暫停策略」,深呼吸,讓自己短暫離開現場。楊聰財提醒,情緒失控不僅影響個人健康,還可能損害職場關係和工作績效。如果透過自我調整仍無法改善,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幫助,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團隊的負責。
心靈課成邪教2/為何被打被罵也甘願? 醫師:學員自我合理化不信被騙
刑事局日前破獲一起心靈課程詐騙案,一名張姓女子以「客製化」課程名義收取高額學費,並以各種藉口責罵、毆打學員,甚至要求學員公開「喇舌」、「愛撫」,不堪體罰者則改繳罰款,斂財上千萬元,有如邪教作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認為邪教及心靈課程有其共通點,兩者均會宣稱獨特真理,且只有通過他們的指導或課程才能達到「覺醒」,並有強烈的排他性與精神控制。學員加入後會遭到張女等人逼迫簽下切結書,不得將課程相關內容分享置於網路上,也必須放棄法律訴訟權益,形成封閉群體。(圖/翻攝畫面)此外,這些領導人或教主通常也具有強烈個人魅力與演講能力,再輔以操控技巧與專制性格,讓學員無法輕易脫離團體,如過往曾在日本犯下驚天沙林案件的奧姆真理教就是如此。常人多半難以理解,為何學員會心甘情願接受不合理的規範,甚至連被打都心甘情願。楊聰財指出,主要是因學員或信眾因已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即使面對不合理的狀況,也會選擇自我合理化以此減少內心的矛盾感,同時輔以情感綁架、懲罰威脅與社會排斥等控制,讓他們無法輕易脫離團體,加上不合理的要求多半是漸進式進行,從每個小步驟的妥協,最終達到極端要求的地步。若學員無法負擔高額學費及罰款,張女也會要求學員去其開設之咖啡廳打工,或是跑外送賺錢。(圖/示意圖,與本案無關/資料照)楊聰財指出,類似宗教信仰的騙子團體常常會故意放大文化中的「不合群」心態,來維持和鞏固他們的團體結構。宗教信仰騙子事件中的主謀常常針對身心靈脆弱的人下手,以樹立自己的權威,並通過打破受害者的自尊和自信,再重新建立其依賴性和服從性,使得學員之間的黏著度提高,這種手法確實可以與俗稱的PUA(Pick-Up Artist)有所類比,但當這些組織被查緝和摧毀後,對於這些原本就身心靈脆弱的人來說,也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不過楊聰財說,以本案來說,此次心靈課程的招募主要以口耳相傳的招生方式,可能比社群媒體的招生方式更為致命,這是因為受眾在親友推薦的情況下,防範意識較低,且這種方式更加隱蔽,難以被外界發現和制止。 然而,無論是哪種招生方式,防範和識別詐騙都是關鍵,提高公眾的防詐騙意識,加強對可疑課程和活動的警惕,是減少受騙風險的重要手段。如果民眾發現家人可能參與了邪教或怪異的心靈課程,希望民眾也能先站在傾聽與理解的角度,才能進而建立信任,從而提供客觀資料或尋求專業協助,說服家人遠離這些危險活動。
暑假毒陷阱4/藥癮兒「過動症比例居冠」 15歲前染毒成癮率增5倍
正值暑假,當孩子多出很多閒晃的時間,更容易嘗試各式毒品,專家向CTWANT透露,15歲前開始使用酒精及藥物的青少年,後續出現藥癮的機率高出5倍,而藥癮而中以過動症比例最高,推測身心症狀與藥癮會彼此疊加,讓脆弱的孩童更脆弱。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少精神科醫師賴柔吟表示,初次使用成癮物質年齡,與後續藥酒癮出現機率有關,在15歲前開始使用酒精及藥物的青少年,後續出現藥癮的機率高出5倍。衛福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表示,自己過去所做研究顯示,成癮青少年78%有身心狀況,其中最高比率者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占比約4成,其次是憂鬱症占3成。該研究是由身心科醫師親自訪談204位士林地院轉介至台北市毒品防制中心的青少年,進而發現青少年藥癮問題,可能源自於背後的身心問題。陳亮妤認為,此現象除了醫療問題,更是家庭、社會問題。陳亮妤說,社經地位弱勢的家庭,對孩子身心變化難以立即察覺,特別是ADHD的孩子,可能只認為是好動活潑,假若孩子又不慎暴露在容易接觸毒品的環境中,當他們首次碰觸毒品,使用後的反應竟能壓抑不安暴躁,恐從此步上成癮之路。賴柔吟則認為,臨床上青少年藥癮常見的共病、多重診斷,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等,包含ADHD在內,許多藥癮少年的共病與特定腦區發展不良有關,雖未必直接與藥癮相關聯,但身心症狀與藥癮問題會彼此疊加,讓脆弱的孩童更脆弱。法務部保護司科長彭洪麗指出,目前毒品防制是以「個人」為單位,並由衛生單位負責,政府雖已發現毒品使用不單是個人問題,還涉及家庭或是社經等問題,並將毒品防制納入社安網的一環,但社福系統的架構與毒品防制的架構截然不同,是以「家庭」為服務單位。陳亮妤表示,在政策上應該「先看到人」,而非依照單位職掌切割,社福單位輔導的脆弱家庭孩子可能有衛政單位應處理的精神疾病,教育單位負責同儕相處問題,社安網最重要的觀念是轉銜,串連醫療、司法、校園、民間團體等系統幫助藥癮青少年,所以各單位的合作更加重要。彭洪麗說,為確保後續服務精準度,個案在接受毒防中心服務前,必須至現場接受評估,但各縣市僅設有一家毒防中心,對民眾而言近便性不足,經行政院跨部會討論後,決議由衛福部在目前6個藥癮示範中心、140處毒品相關醫療處遇機構,增設個案報導據點,提升服務可近性,再由毒防中心加強與前述單位聯繫,取得評估資料、統一開案。毒品不只是醫療問題,其實也與社福息息相關,高風險家庭下的孩子更容易接觸毒品。(圖/報系資料照)防制毒品深入社區相當重要,40歲的阿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國中時期因同儕的關係,好奇之下誤觸毒品,國中畢業未繼續升學,加入幫派,透過非法管道賺快錢,曾經為了妻小金盆洗手,但鮮少從事正當工作的他,早已與社會脫節,只能接些臨時性的工作,加上十年前婚姻失敗,喪志的阿文因此罹患了憂鬱症,再次接觸毒品,複雜的交友圈,使阿文再次跌進毒品的深淵裡。後來阿文接受南投毒防中心的輔導,毒防中心個管員鼓勵阿文進入治療性社區戒癮,並定時到醫院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成功戒癮 重新回歸社會。南投毒防中心表示,剛開始接觸阿文時他的思緒混亂、自我價值感低落,無穩定工作又被許多生活瑣事困擾,導致無法穩定接受治療,與家人間的關係時常產生衝突。後來在毒防中心耐心陪伴下,慢慢解決阿文生活中的困難,並提供家庭支持服務,協助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漸漸地阿文願意敞開自己的心,分享他的生活,也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主動提出想至治療性社區戒癮居住,學習一技之長,最後終於戒癮成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認為想讓青少年遠離毒品,強化家庭關係是其中的重要關鍵,除了保有良好的親子溝通管道之外,也可提醒孩子毒品危害的後果,以及同儕相處時,不必迎合而失去自已的原則與判斷力,同時也要多關心孩子交友狀況,才能避免孩子不慎染毒。
唐治平「不認母屍」行為脫序 友人透露母子倆過往相處
男星唐治平先前傳出母親過世,但不願意認屍的消息,雖然在逾1個月後,唐治平終於認屍,但外界也懷疑唐治平的精神狀況。對此,有醫生懷疑唐治平罹患「解離性失憶症」,導致他時而言行如常,時而完全脫離現實,而唐治平的友人也透露母子倆生前的相處狀況。據了解,藝人唐治平的73歲母親上個月在自家社區頂樓被發現陳屍,但唐治平堅持母親只是失蹤,拒絕認屍,並稱「不是我母親」。他也強調,自己精神狀況正常,不認母屍對他沒有任何好處。然而外界卻發現他行為異常,不斷在大台北地區遊走,甚至迷路至宜蘭礁溪。直到唐治平母親過世後事隔45天的7月19日,唐治平才終於認屍,但他仍聲稱「檢警要我認我就認」,並澄清自己並非不孝。此外,唐治平也曾提到,自己有去警局報告母親失蹤,但一位員警假裝在錄入資料,告訴他報案已完成,然而唐治平向其他員警確認後,才發現報案並未成功,這也讓唐治平難以接受,認為警方吃案。不過後來唐治平認為家門遭人闖入,偷走了母親的兩部手機和備用鑰匙。他與母親的帳號連動,因此常覺得手機使用異常,於是又報警處理,這也讓外界相當擔心他的精神狀況。根據《鏡週刊》報導,唐治平的親友透露,唐母在輕生前兩個月還和唐治平及友人一起吃飯敘舊。當時在場的人表示,母子間看不出任何異狀,互動依舊輕鬆和樂。唐治平頻繁失憶,不願面對母親離去的事實,嘴上一直說要找媽媽,卻整天四處遊走,有時也會與朋友吃飯。友人透露,在母喪兩週後,唐治平主動約朋友在他和母親最後一次吃飯的餐廳聚餐。據悉,唐治平當時與友人聊天,談論自己拍戲酬勞的不公平,並詳細分析為何不認屍,強調屍體特徵與母親不符。他的語氣與在媒體上四處遊蕩的樣貌完全不同。對此,社會心理學臨床教授楊聰財表示,唐治平可能患有解離性失憶症,這種症狀通常在人遭遇重大打擊時出現,會伴隨記憶喪失、身份或地點意識混亂,甚至多重人格。
心靈枷鎖1/《精神衛生法》上路在即 扶養問責與無限期安置爭議未解
近年來公眾交通運輸上頻傳持刀傷人事件,而究其原因多數是行凶者有精神疾患或處於不穩定狀態,類似暴走的公共危險話題備受矚目。2022年修訂的《精神衛生法》即將在今年底上路,然而其中攸關新增「扶養義務」與延長「緊急安置」,被外界視為含歧視與浪費醫療資源之嫌,而政府強打著成立專責心衛中心聯結社區支持,也被質疑服務只做半套。本刊調查,2年前《精神衛生法》完成修法,歷經公告期即將在今12月14日正式施行,而民團和第一線從業人員仍有不少質疑。首先是新法明定「扶養義務」的排序,未盡義務者將面臨受罰,引發外界質疑徒增家屬負擔;其二是原本醫院五天的「緊急安置期」評估,將延長為14天由法院裁定安置期;其三是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責處置精神病友;最後則是規定病友出院後三天內要製作「專屬報告」,民團認為時間上緊迫,難免淪為「複製貼上」的公版產物。身為病患家屬的美鶴(化名)無奈地表示,台灣近9成精神病友都是由家屬照顧,而且《民法》在親權權利已有法條規範扶養排序,修法增列扶養問責,針對性太強,「這是對家屬貼上污名標籤」她說。另名精神病友姊姊則說,新法把緊急安置的天數拉長到 14 日,代表不管病人最終是否要長期留院,一住院就是兩個禮拜起跳,比起原本5天評估期費時更長,等於與醫療有效利用背道而馳。她呼籲有關單位,新法放寬勢在必行,現況要趕緊補足醫療量能。立法院2022年11月29日三讀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公告2年後2024年底將正式上路。圖為時任立委張育美(右起)、林為洲、蘇巧慧、吳玉琴、范雲與王婉諭等人在立院議場內手持標語合影。(圖/報系資料庫)對此,知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憂心地說,現在工商社會以小家庭型態為主,親友之間的關係趨薄弱,但新修的《精神衛生法》有關扶養人卻依循《民法》上規定排序,表定最遠可及於女婿和媳婦等姻親,難怪被質疑的聲浪不小。「現實中不少兄弟姊妹間情誼存在嫌隙,關係已經夠脆弱了,怎麼可能仰賴媳婦或女婿這類姻親扶養?」他直言法律中這樣的規範實在強人所難,執行上有一定難度。楊聰財說,「緊急安置」時間也從5天延長至14天起算,並將決定權從醫院手中交給法院,可以預期這段時間將增加病人與家屬的焦慮和不安,且若初步評估需要加重藥劑或違背患者意願固定等緊急深度處理,而案子在法官還沒拍板處置前,醫師根本不敢進一步動作,一旦患者暴走,恐怕很難避免遺憾發生;遑論評估不需安置的人,延長評估時限更造成其身心折磨,也浪費醫療資源。一名社工便向本刊直言,日前自己處理過一名老翁,縱使幾名專業醫師觀察,皆評估屬於移動變慢、失去平衡的巴金森氏症的中期,同住的次子卻堅持住院「緊急安置」,直到5天評估期走完,才側面了解是二代爭產,次子一家在老翁住院期過戶不少不動產,老翁淪斂財標的,「緊急安置」更莫名成了不肖人士幫兇,未來延長為14天起跳,「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怪事」。衛福部規劃2026年「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置達71處,能替在生活上遇到情緒與精神疾病照護問題的民眾,提供有效援助。圖為台南市鹽水區2022年底,率先成立全市首座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圖/台南市政府提供)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楊添圍也憂心,法律修正對於精神疾病患判定程序正義要求越加嚴格,形成精神醫療工作迫害了病人權利的氛圍,與立法意旨實在搭不上。此外,在要求權益保障還得兼顧時效之餘,唯一解方只有更多人力物力投入,但現有精神醫療人力與資源的限制,根本不容樂觀。對於諸多質疑,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官員強調,現行常有家屬把病人丟在醫院不理,只好從反面入法來提醒扶養者善盡扶養義務,若有正當理由,扶養義務人可以進一步向政府與社福單位求助,輔導仍優先於問責;至於社區心衛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個案管理」,例如精神疾病合併性侵、家暴等牽涉甚廣的議題,才由心衛社工負責,未來也會訂定其中「心理師」、「個案管理師」、「衛教師」與「巡迴醫師」的工作分配指引;有關3天內須完成出院準備報告,是目前各醫院的共識,屬合理要求,暫無調整計畫。
唐治平拒認屍!唐母恐成「有主無名屍」 認領最後期限曝光
藝人唐治平母親3日陳屍淡水區住處頂樓,但唐治平自媽媽離世後,均以「那不是我母親」為由,拒絕參與刑事相驗、簽署領回遺體文件。警方表示,若7月8日仍未領回遺體,殯儀館將用「有主無名屍」方式處理唐治平母親後事。檢警獲報唐母陳屍住處頂樓並現場勘驗後,認定無外力介入,也找到唐治平家的鑰匙、磁扣。但唐治平堅決不認死者是母親,缺席4日下午於板橋殯儀館的刑事相驗,10日晚間現身淡水水碓派出所領取相驗屍體證明書時,再以衣物顏色及風格不符、「媽媽腳很細」等原因,強調「我看到就不是我母親,我怎麼會是死者家屬」?已在板橋殯儀館冰櫃14天的唐母,至今仍未見到其牌位,且依新北市無名屍處理辦法,「應於檢察官相驗完成翌日起14日內,將該無名屍體之性別、年貌、特徵、身材、衣著、形態及遺留物等詳實資料,報請新北市警察局公告認領」。由於警方已於6月14日發布認領公告,換言之,若唐母直到7月8日仍未被領回,將由殯儀館以「有主無名屍」方式收埋處理後事。針對唐治平拒認屍,社會心理學臨床教授楊聰財醫師認為,唐治平可能因長期酗酒影響腦部,出現精神解離,導致他認不出母親,以現階段來看,唐治平恢復最快要3個月,久則恐長達1年。
折翼青鳥2/正當性遠不如太陽花 專家料青鳥展翅「後繼無力」
太陽花運動在2014年掀起一波公民運動浪潮,更一舉將柯文哲、蔡英文等政治人物推上政治巔峰; 10年後的2024年,蔡英文卸下總統大位卸任,當年的太陽花世代頭人也大多走入職場,如今新一代年輕人的「青鳥」運動走上街頭,卻是對於國會改革持有異議,然而由於其背後政黨操作痕跡斧鑿斑斑,且有些師出莫名,專家也直言此次青鳥行動恐怕後繼無力。過去太陽花運動,一時捧紅了林飛帆、陳為廷等學運領袖,而亮眼的參與者劉喬安更一時被譽為「太陽花女神」,名噪一時。然而,盤點近況,林飛帆以近乎空白的國防經驗,隨著賴政府上任,高升國安會副秘書長,月薪新台幣20萬起跳,迭遭外界譏諷。陳為廷則因捲入性平事件,在太陽花事件兩年後,便近乎自政壇銷聲匿跡,於國外攻讀學位後,近期悄悄回台,轉任智庫幕僚工作;劉喬安則在太陽花事件不久,便遭踢爆涉入性交易醜聞,在在都加速了太陽花凋謝。民進黨立委邱議瑩更曾直言:「太陽花已經崩潰了」。立法院審議國會改革五法引爆朝野論戰,場外群眾集結,聲稱反對國會藉改革之名行擴權之實。(圖/記者周志龍攝)至於近期激起的青鳥運動,專家認為「揭竿者」竟是執政者,此舉很不具說服力。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其祿表示,2014年太陽花站在「反黑箱」的道德制高點,當時有強大的社會說服力量,然而青鳥運動卻是「反對國會改革」,民眾聽了只會滿頭問號。張其祿進一步分析,青鳥後勢難以看好原因有三:首先,國會改革本來就是民主社會期待的方向,社運號召卻是要「反」國會改革,動機實在莫名其妙,第一關就難以孚眾。第二,社會資訊已經透明,過去太陽花世代,由於尚屬自媒體學步階段,訊息大多為單向式傳遞,近年則已百花齊放,電子設備更是人手一機,不同年齡、黨派的聲音可以多元呈現,大家有話想說,在網路就好,上街頭的意願陡降。最後,「當家不鬧事」是民眾對執政黨的基本要求,時值賴清德剛上任之際,政績都端不出來,動不動就由執政者動員上街頭,民眾不會接受。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其祿直言,比起太陽花標榜的「反黑箱」,青鳥活動正當性不足,後勢難以看好。(圖/翻攝自張其祿臉書)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認為太陽花運動提高公民意識和媒體關注,但民眾的激情是一時的,當回歸生活後,發現太陽花對自己影響有限,近期再次興起的青鳥運動,民眾不免會與太陽花經驗連結,評估對自己切身影響不大,反而是政黨操作斧鑿痕深,多數人便不再熱情投入。楊聰財呼籲,在群眾激情之外,不妨適時關掉電子載具,出門走走冥想,無論支持或不支持國會改革,都能讓自己平心靜氣,才是社會進步良方。
噁男扮孕婦2/重大挫折引發「性倒錯」 專家:連太陽也能引起他性慾
母嬰網紅「薑媽咪」Ginger Mama日前接獲一則私訊自稱是臨盆在即的孕婦,且身旁沒有親人,因而尋求協助,孰料所謂「孕婦」根本是男的,對方只想聽著「媽媽的聲音」紓解性慾,讓事後察覺的薑媽咪相當傻眼。對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此應為特殊性偏好,又稱為性慾倒錯的一種展現,根據文獻記載「太陽也能引起性慾」。男子用假名創辦女子名稱帳號,以獲得和「媽媽」通電話討論生產事宜的較高機率。(圖/薑媽咪提供)薑媽咪的粉絲去年也曾接過同一個帳號,且內容大同小異的來電,直指對方根本就是「萬年孕婦」。(圖/薑媽咪提供)假扮臨盆孕婦,以聽聞「媽媽」協助其生產的聲音,來滿足其性慾,早在2017年便曾有人遇過,未料近期卻又疑似捲土重來。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這應為「PARAPHILIA特殊性偏好」,又稱為「性慾倒錯」,主要特徵是為了獲得性興奮和快感而進行與正常性行為不同的物體和行為。他表示,此類特殊性偏好通常不被社會接受,更常被認為是「不正常的」,常見的性慾倒錯例子為「戀物癖」、「暴露狂」與「性虐待」等。不過要被診斷確定為性慾倒錯,則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含該行為是否影響他人,或對其個人之日常功能和福祉的影響程度。楊聰財表示,根據過往文獻指出,學者安尼爾‧阿嘉瓦爾曾在其著作中編列547個描述性慾倒錯的術語,但他同時也強調,有些案例無法在臨床上發現,不是因為他們不存在,而是因為他們無害以至於不會被社會發現,「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沒有什麼是不能引起性慾倒錯的,就連太陽本身也可以。」。楊聰財也指出,性慾倒錯的患者其社會心理因素,多半是造成其性偏好障礙的主因,此類患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精神活動異常,但往往會存在程度不同的情慾障礙和人格缺陷,其可能經歷重大生活挫折,而造成患者持久的心理壓力或精神創傷,兩相影響之下,從而引起異常性行為。而針對該類患者的治療,卻相當困難,主因為患者多半不願主動就醫,或患者因其異常性行為侵害他人而受到法律的懲罰,不過楊聰財也表示,儘管這些懲罰沒有直接治療效果,卻是必要的,因為懲罰可以增加患者主動尋求治療的動機;而一般患者通常在短期內難以形成新的、健康的性行為方式,多數患者在無法得到性滿足,或遭到家人反對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心因性抑鬱、自殺行為等衝動攻擊行為,若能發現患者有激烈情緒反應,並可能有極端行為風險時,則應第一時間干預並尋求協助。
水原簽賭滾雪球!盜大谷翔平上億還債 醫揭「嗜賭症」5大徵兆
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球星大谷翔平的翻譯水原一平,涉嫌挪用大谷帳戶中上億元款項用於非法簽賭,目前已被道奇解雇,但仍引發球迷對大谷前途的擔憂。對此,醫師指出,嗜賭症患者會因賭博的輸贏,導致平時情緒波動劇烈,甚至試圖隱瞞自己的賭博行為,創造更多的謊言,若有5大徵兆就必須注意。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嗜賭症患者會因賭博輸贏,導致平時情緒波動劇烈,甚至試圖隱瞞自身賭博行為,創造更多謊言,若發現自己走不出賭博的輪迴,建議尋求精神醫療團隊協助,包括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等,此外許多地區也設有賭博匿名組織,可以提供支援和康復資源。嗜賭症5大徵兆如下:1、無法控制賭博衝動:儘管試圖停止或減少賭博,但卻無法成功控制賭博衝動。2、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賭博導致財務惡化,影響工作、家庭和社交關係,如果因賭博而經常遲到、缺席工作、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表明需要尋求説明。3、賭博行為變極端:如果自己越來越頻繁賭博,或不斷增加賭注獲取刺激,表明對賭博的依賴已經達到了不健康的程度。4、賭博成為逃避現實手段:如果發現自己通過賭博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或負面情緒,意味著已經沉迷於賭博。5、無法停止賭博:儘管意識到賭博對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但仍無法停止,甚至可能因為賭博而陷入債務困境。
女性罹囤積症高男3倍 醫點6症狀一次看
有沒有在家裡社區見過家中堆滿東西,髒亂不堪,寸步難行,這類人可能是「囤積症」患者。開業精神科醫生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和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其中女性為男性的3倍;列出6大症狀,包括:持續囤積物品、拒絕處分物品、生活空間極度混亂、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情感困擾及健康風險。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也發現,囤積症容易在55歲以上中老年人好發,其中個案常伴隨情緒障礙,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女性為男性的3倍,囤積症從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與拔毛症等屬於強迫疾病相關障礙的一種。他表示,精神疾病、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巴金森病或身體體力不佳等,都有可能使中老年人引發囤積行為,其中最明顯的特徵為不停囤物,從家裡囤置公共空間,影響到周圍家人與居民健康與安全風險。●情感困擾:患者常常因囤積和混亂的環境而感到焦慮、沮喪、尷尬或其他負面情感。●持續囤積物品:患者無法停止收集、購買或保留各種物品,即使這些物品並無實際價值。●生活空間極度混亂:囤積物品會造成家居或工作環境變得雜亂。●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患者會因囤積症影響社交生活和職業,最後產生被孤立、失業或其他社交問題。●拒絕處分物品:患者難以捨棄或扔掉物品,即使這些物品已經破損、過期,或沒有實際上用不到。●健康風險:囤積症可能導致健康和安全風險,例如堆積物品可能引發火災、滋生害蟲或其他危險。囤積症該如何治療呢?他提到,囤積症和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使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需以藥物調整血清素,穩定腦部系統運作,此外還需要以認知行為治療,排解壓力,解決患者的焦慮。
貢寮3死悲劇…他非列管個案 專家分析「這些原因」發現異常有難度
貢寮簡姓男子日前釀成3死悲劇,根據媒體報導,男子曾在衛生所建議下就醫,當日返家,春節期間追蹤時狀況穩定。專家分析,衛生所僅在醫院通報的前提下會取得個案資料,而醫院並非每個精神科個案都通報,一般僅通報住院者。男子沒有住過院,也未曾被強制就醫,才未列入關懷訪視的行列,但這也造成未能及時接住個案的大破洞,致憾事發生。新北市衛生局指出,簡男並非列管的精神照護個案。簡母今年2月9日曾致電衛生所求助,後經衛生所提供相關建議後,由家屬陪同至基隆長庚進行醫療處置,當日即返家。衛生所2月16日追蹤簡男狀況,簡母表示就醫後,春節期間狀況穩定。但專家認為精神科的一次就醫,無法改善主要症狀,母親所認為的穩定,或許僅是表面上的平穩,底下仍暗潮洶湧。衛生所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徐春仕指出,社區中若出現疑似精神症狀者,衛生所要取得資料,須先由醫院進行通報,而精神科並非每個人都通報,通報的多是住院個案。這些個案一旦出院,就會被列為1級個案收案,每月訪視1次,隨狀況穩定調整級別,進入4級1年後,就能在委員會決議下消結案;若曾被強制送醫,衛生所則會間隔2周就進行關懷。徐春仕表示,簡姓男子衛生所第一時間協助就醫,也在未收案時追蹤關懷,在這之下,仰賴的是家人、職場同儕的敏感度,觀察男子有無異常,但因農曆新年剛過,許多人剛結束忙碌的生活,要發現異常也有難度。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幻覺、妄想、自言自語等症狀絕非一日之寒,看一次門診,服用藥物,大多只會初步改善睡眠,或稍微減緩焦慮,主要的症狀並不會這麼快就改善。要穩定改善,至少要規則服藥治療1個月以上。母親所認為的穩定,就專業角度而言,會是表面上平穩,底下仍暗潮洶湧,精神狀況非常不穩定的情形依舊存在。
暴力夫殺狗毆妻2/幼童模仿莽父對母勒脖 專家:恐陷「暴力控制」迷思
新北市一名30多歲洪姓男子遭控長期家暴妻子,還當著6歲兒子的面怒拿鐵棍狂插寵物犬喉嚨,甚至以西瓜刀將狗砍殺致死並棄屍,而其兒子也學習了父親的家暴動作,在一次和媽媽吵架過程中伸手掐母親脖子。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針對類似高風險家庭,被害人與家屬應懂得使用公權力與社會資源,才可預防再犯。對於長期有虐待動物傾向之人,是否可能會將暴力行為同樣複製在人身上,楊聰財不避諱表示「很有可能」。他強調,「因為都不尊重生命,他們會虐待貓狗,只是因為牠們不會講話、好控制,加害人在潛意識中有機會將相關暴行施加在可以欺負的人身上,例如女人和小孩。」洪姓男子在臉書上常貼出自己和道上兄弟交好的相片。(圖/當事人提供)針對此一個案,楊聰財表示,人的腦部具有豐富模仿神經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全有相當的科學基礎,而家中有家庭暴力施暴者,甚至會虐殺動物,被害者都應儘快對外求救,讓專業的社工、心理與護理等專業人員介入,努力執行「預防再犯」的措施,打破法不入家門的迷思。而對於施暴者,楊聰財認為應安排「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加強其法治觀念,訓練其懂得尊重生命,提升同理心,如果過度殘暴嚴重的犯行,也應接受刑法處置;在此高風險家庭中的幼兒,則需接受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的專業人員輔導,評估是否已養成「用暴力進行控制」的壞習慣或陷入迷思,有需要時應該要安排適切的課程與關懷輔導,養成良好的舒壓方法,避免產生下一個加害人。洪妻發現兒子在生氣時竟會模仿爸爸掐她脖子,因此決心連夜帶著家當逃離。(圖/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湯宏正提供)楊聰財指出,相關被害人及其家屬也應懂得使用公權力以及相關的社會資源,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降低自己無助感、孤寂感、害怕不安的情緒。如真的遭到暴力對待,可以準備預防安全措施,包括準備好逃生包,也要做好保全人證物證的動作;同時善用鄰里長守望相助和派出所警察公權力,千萬不要姑息暴力,也可加入良好宗教團體,提升家庭成員的靈性,培育悲天憫人的胸懷,不要讓暴力代代相傳。
睡不飽又易累?恐是「這毛病」找上門 醫:3招可改善
現代人工作生活忙碌、壓力大,許多人長期作息不正常、飲食失衡,但若經常睡了很久卻睡不飽,或是長期有精神渙散、感到勞累的狀態,那就要特別注意了!醫師提醒,這可能是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該症狀會導致患者多方面的功能缺損,甚至影響到正常日常生活,醫師也建議平時規律運動、搭配均衡飲食,都能有效改善慢性疲勞。據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又稱為「肌痛性腦脊髓炎」,常見症狀包括極度疲倦、睡眠品質不佳、肌肉疼痛等,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表現錯綜複雜的系統性症候群,經常造成病人多方面的功能缺損,且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慢性疲勞症候群好發族群為40至50歲的成年人,其中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多。根據《TVBS》報導,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郭千哲表示,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很多樣性,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也相當大,會造成患者工作學習、家庭生活、社交上遇到困難,「疲勞症候群的病程有可能長達非常多年,造成身心還有家庭的負擔,發生的年齡層有可能是在小孩成人或是老人家」。此外,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指出,「長年沒辦法改善這個症狀(慢性疲勞症候群),注意力會不集中,甚至有時候脾氣不穩定,真的這些不舒服去檢查,卻說找不到病因,這些症狀要注意,因為他如果不處理,他會變成惡性循環」。至於該如何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楊聰財醫師表示,可以服用藥物搭配認知治療,同時進行漸進式的運動訓練,以及均衡飲食、良好的睡眠習慣,以上都能有效改善疲勞症候群的狀況。
回不了的家2/有家為何寧可睡街頭? 精神醫師與社工聯手揭密
台北車站一名70多歲的A姓婦人,平日依靠乞討維生,看似與一般遊民並無不同,卻意外發現她名下有房,地點甚至位在中山區。不過本刊記者實際走訪,發現婦人儘管在中山區有房,平時卻以北車為家,從來不曾回去中山區的房子,該間房屋甚至經警方訪查後,被認定是無人居住的空屋,周邊鄰居更是從來沒見過婦人。對於婦人寧可以天地為家,卻也不願意回家,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造成這些遊民有家也不願意回的原因有千百種,其中不乏因家庭問題或因個人問題、不被家人理解進而形成衝突、不願與家人互動而選擇離家,又或是因經濟問題等,無力找到避風處最終淪落街頭,但這其中也有不少人因為尋求獨立或有「冒險精神」而選擇餐風露宿。楊聰財也分享他曾碰過的個案,他曾收治過一名66歲的陳姓男街友,陳男在一次家庭破裂後便失去了穩定的住所,並喪失社會網絡與家庭的支持,加上經濟來源不穩定,長期的街頭生活讓他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陳男明顯對生活失去興趣、自我價值感降低,長期的孤獨與獨處更讓他感到恐慌與無助,而面對經濟來源不穩定、與隨時可能產生突發狀況的街頭,陳男也明顯受到焦慮症影響,進而影響睡眠,形成藥物與酒精濫用,這不僅影響到陳男的身體健康,更影響其心理健康,從而加重其困境。另外,由於長期的孤獨使他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也進而無法取得工作,使得他進入惡性循環的迴圈,始終無法脫身。老婦對於自己為何會出現在此不願多談,只說自己年輕時做工維生,沒有讀太多書,「沒有用啦」。(圖/本刊攝影組)楊聰財指出,對於陳男來說,其迫切需要綜合醫療與心理健康支援,除基本的醫療檢查外,陳男也須進行心理輔導與物質濫用治療,藉此使其脫離惡性循環的迴圈,同時也需依賴社會支援與定期追蹤,才能使他走回正途。不過,對於社工來說,光是勸說街友們接受收容就是一大難題,不少人因為在外面自由慣了,面對進入收容所後外出需要報備、有門禁等限制相當不習慣,對不少街友來說,進入收容所和當兵幾乎沒有兩樣;而最讓社工感到無力的地方是,就算好不容易輔導他們就業、租屋,有些個案可能會因各種原因失業,失去經濟來源後積欠房租,再次淪落街頭。社工也坦言,社會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他們願意被拉一把。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提醒,成為街友的原因有千百種,導致他們寧可以天地為家,也不願回家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決定,以及提供支持和幫助可能是有益的。如果民眾真的關心某些人、為何要選擇遊民生活,建議與他們建立溝通管道,並嘗試瞭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才能提供最適合他們的解方,使其脫離惡性循環的迴圈。本刊記者直擊,一名全身穿著潮牌的男子向老婦攀談不短時間,過程中更「展示」其身上的金項鍊,疑似為詐團遊說她交證件。(圖/本刊攝影組)
鄧佳華偷拍2/對談中發覺自己疑似「窺視症」 下一步想朝自媒體發展
網紅鄧佳華日前偷拍美髮店女設計師被抓包,事情曝光後他在第一時間即尋求網紅T妹協助,在對談中承認罹患了心理疾病「窺視症」,並透露自己試圖下跪道歉卻被當事人拒絕,鄧佳華和美髮店老闆也接受本刊採訪,出面說明事發緣由。美髮店老闆謝裴遠指出,鄧佳華是在受雇來工作的第2天,就持手機偷拍店內女設計師,後續他在第一時間將監視器畫面完整提供給被害設計師,並停止鄧佳華的工作內容,以尊重被害人。鄧佳華過去在媒體上的形象多以負面為主,還曾拍攝A片當男優,「脫序」、「失控」的標籤似乎黏著他不放。(圖/資料照)謝裴遠表示,當初會願意聘雇鄧佳華作為學徒,是因2人因拍攝MV結識後,才發現鄧佳華並未如媒體上所呈現的失控。他強調,「佳華是一個很認真也很孝順的人,拿到薪水扣掉必要的開支,全部都交給媽媽。」如今發生偷拍事件,他作為老闆除須照顧好受害者,也希望鄧佳華能體認到自己的錯誤,謝裴遠也承諾會帶鄧佳華去看心理醫生,並期望他早日恢復健康。鄧佳華受訪時則指出,他對於偷拍設計師一事感到相當抱歉,儘管第一時間就與設計師道歉,並希望下跪道歉以示負責,卻被網紅T妹批評下跪道歉根本無法解決事情,因為他以往下跪道歉的影片只會引來外界罵聲。雙方在對談過程中,鄧佳華意識到自己的症狀與「窺視症」心理疾病相似,才會失控脫序做出違法行為。 如今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又再次丟失,鄧佳華也透露下一步,表示除了現有的一般工作,自己還是比較想要從事自媒體工作,畢竟對他來說,還是網路自媒體工作最有興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從醫學名詞上來說確實有「窺視症」,窺視症又稱為偷窺症,患者多數會有強烈且無法控制的慾望,企圖觀察他人在私密情境中的行為,對於該類患者來說,觀察他人在性行為或性相關情境中的行為能夠為其帶來性滿足感,且他們多數會有強烈的好奇心,且是一種病態的好奇心,可能會對他人的隱私和尊嚴造成嚴重損害。楊聰財表示,如果民眾確實被診斷為窺視症,應被當成「病患」處理,並積極接受專業心理精神治療與藥治療,同時配合支持團體減輕其孤獨感,並培養其健康性觀念與協助進行法律問題處理。鄧佳華事後表示對於偷拍一事深感抱歉,只希望可以得到被害人的原諒。(圖/趙世勳攝)
詐騙案居高不下!每15分鐘1詐騙 立委轟政府宣導淪虛工
國內詐騙案件層出不窮,雖警方不斷以各種方式宣導防詐,甚至連警政署長黃明昭都親自「下海」上節目拍短片,但詐騙案件仍居高不下,根據警政署統計,今年1至8月,詐欺案件數高達逾2萬件,等於每15分鐘就有1件詐騙案發。國民黨立委游毓蘭認為,這些反詐騙宣導淪為做虛工、苦工,沒有實質效果。針對詐騙案居高不下,游毓蘭直言,這些宣導都是淪為做虛工跟苦工,根本沒有實質效果,最大的原因是源頭控管出了問題,真正有權力、應該做事的金管會、NCC、數位部等中央單位不做事,最後責任都落到了警方頭上。此外,國內對於詐欺的刑責過輕,許多車手被抓了以後,都發現有很多相關前科,加上當前很多詐騙集團在成功騙取金錢後,就立即轉為虛擬貨幣,國內的應變機制根本跟不上,游毓蘭更直指,警方強調的破案率只是「國王的新衣」,追回多少詐騙金額才應該是績效指標。新北市刑警大隊技正廖睿辰表示,目前很多詐騙是屬於投資詐騙,這類型的被害者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認為這是詐騙」,正因缺乏正在被騙的「病識感」,而這也是警方目前宣導的重點。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從人類心理的觀點分析,說明如何預防詐騙,其中最重要的是警惕與教育,當有任何疑慮時,還是要立即向當執法機關求助,且個人責任也是防止詐騙重要的一環,提高教育和公眾對詐騙的認識,是詐騙的重要步驟,需不斷保持警惕與教育自己,學習更多關於詐騙手法和最新的詐騙警示,才能免於遭詐。
群創處長劈3女「性愛片1小時刪不完」…疑大老婆復仇 醫列7影響:很多後悔了
群創光電一名許姓已婚處長昨(16日)突毀滅式爆料自己亂搞男女關係,甚至列出3名女性的個資、性癖好,引發議論。雖許男稱臉書沒有被盜用,但有一說法是,正宮用丈夫的臉書發文,展開大老婆反擊。對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透露,見過太多太太因為先生出軌,把先生也毀了,最後十分後悔的案例。楊聰財在臉書表示,發現另一半出軌,可能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和心理反應,而報復行為通常對改善現況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對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他直言,見過太多太太因為先生出軌,把先生也毀了,搞到最後先生沒工作,自己也沒工作,沒有談判餘地,而十分後悔的案例。楊聰財列出採取報復手段後的7大負面影響:1.增情緒困擾:進行報復行為往往會加劇情緒困擾,包括憤怒、恐懼、傷心和沮喪,這些情緒可能會讓你更難以應對和處理情況,並可能影響情感健康。2.增加壓力:進行報復可能會引發長期壓力,因為需要處理報復行為可能引發的後果,同時也需要應對原本已經存在的情感困擾。3.破壞關係:進行報復行為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和另一半之間的關係,報復行為可能會引發更多的爭吵、誤解和不信任,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4.導致後悔: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做出的報復行為可能會事後感到後悔,這些行為可能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5.影響心理健康:報復行為可能對精神健康造成長期影響,持續的憤怒、焦慮和負面情緒可能導致壓力增加,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可能導致抑鬱或焦慮等精神健康問題。6.影響社交關係:報復行為可能影響社交關係,如果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對另一半或其他人採取激烈的行動,可能會引起身邊人的擔憂和迴避。7.阻礙個人成長:將時間和能量用於報復行為可能阻礙個人成長和發展,這可能會無法專注於更有建設性的事物,影響自我價值和未來目標。楊聰財指出,報復行為可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在面對另一半出軌的情況下,較為健康的應對方式可能包括尋求心理支持、對話和溝通,或者在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應對情況並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性防法第13條今上路!網路平台如不依規定移除私密影片 最重「封網」
數位性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受害者很難將私密影片從網站移除,成為夢魘。《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今(15)日起上路,為保護性影像遭侵害者的權益,網路平台業者接獲主管機關通知,若未將影像下架,除罰60萬元,屢勸、屢罰不聽者最重可封網。衛福部保護司昨公布成人性影像案件現況,今年2至6月,共計1327件申訴案、888名成年被害人,女性占58%、男性占42%,較去年同期成長5倍。進一步依年齡分析,以18歲至25歲居多,占總體53%、26歲至35歲次之,占35%。36至65歲各年齡層都有受害人,年齡最大是一位70多歲的女性,可以說「沒有人是局外人」。令人擔心的是,過半受害者未報警,報警比率僅44%。網友是最主要的加害人,占82%,第二大加害人則是前任及現任伴侶,占16%,甚至連朋友都可能是散布者;散布平台以社群平台35%最多,成人影音平台33%次之,成人論壇13%為第三。衛福部主管的《性防法》第13條今起施行,當主管機關得知犯罪嫌疑情事,就會通知業者,業者應於期限內限制瀏覽或移除,同時保留犯罪資料180日,供檢警調查偵辦。保護司長張秀鴛說,過去平台業者下架性影像要10天,新法上路後,若業者處理未在72小時內完成下架,可開罰6萬至60萬元,如境外業者完全不理會,地方政府可透過電信業者直接採取封網處置。性影像處理中心計畫主持人劉昱均提醒,遇上數位性暴力,須謹記「2不3要」,先保持冷靜,不刪除任何資訊,不驚動或挑釁加害者;要保留證據,截圖或錄下全版網頁,要留存加害者ID及連結,也要求救提出申訴。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數位性暴力是指透過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數位平台施行的侵犯、恐嚇、騷擾、貶低等行為,受害者可能產生焦慮、憂鬱、自卑等,且擔心再次受攻擊,一些受害者會選擇遠離社交媒體,與朋友、家人聯繫減少,加劇社交孤立感。過半受害者不願報警,楊聰財指出,多是擔心報警後面臨更多問題,或對法律程序不了解,其實法律可以保護受害者免受進一步的侵害,並追究加害者的責任。
憲法法庭為一級毒品毒販減刑 精神科醫師氣憤:販毒者都在放鞭炮
販賣第一級毒品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重則死刑,最輕也要判無期徒刑,有人不滿遭重判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昨日宣告此規定「部分違憲」,「幫毒販減刑」消息曝光後引發社會譁然,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更萬分氣憤,表示昨日所有的販毒者都在放鞭炮,並唾棄做出此裁定的恐龍法官。楊聰財在臉書上表示,他在門診認識許多個案,包括黑道和白道,病患常跟他發想生活日常,而昨日有許多黑道弟兄向他傳達自己的欣喜之情,並表示有一群恐龍法官「拯救了」他們。楊聰財在文章提到,台灣因判刑刑度太輕,犯嫌秉持著「不會關多久,出來還會更大條」的心態一犯再犯,也使台灣被很多國家評為「滋養詐騙集團、走私毒品囂張的地方」。楊聰財說,如今社會三天兩頭有槍聲、販毒、用毒和作奸犯科等罪刑,而根據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以上環環相扣、高度相關,也讓他質問「所以以後連販毒都要輕判,那還有什麼惡劣的犯罪不敢做呢?」楊聰財表示,他當年率全國之首,配合政府,帶著精神醫療團隊進行「海洛因替代療法」,讓想要很難戒毒成功的個案改用口服美沙冬,不要再用針頭注射,產生愛滋病和C型肝炎的風險,但藥頭仍像蒼蠅一般圍繞著個案,誘惑他們花錢買毒品以謀取暴利,但「恐龍大法官竟然要協助這些惡魔減刑,這不是給全國一直在努力進行毒品防制的警政、醫療、檢察官等人員潑一盆冷水嗎?」如今選舉將至,楊聰財也呼籲民眾要所有候選人,對於大法官憲法法庭判決「違憲」要有所表態,他將會支持有勇氣批判這些恐龍法官的人,也會唾棄不表態、甚至贊同今天判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