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旻鑫
」 楊旻鑫尿出一身病1/怕公廁髒「半蹲小解」竟傷膀胱 醫透露「這姿勢」最完美
時序已經進入秋天,隨著氣溫降低,許多人變得較為頻尿,尤其是膀胱過動症患者,不只上廁所次數變多,重點是尿意來得又急又快,甚至有可能尿溼褲子。一名50歲的女攤販業者就為此所苦,由於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就醫檢查,才發現一切都是因為她長期在公廁「半蹲尿尿」,最終導致膀胱過動,醫師透露這種錯誤姿勢會傷害膀胱功能,而最完美的尿尿姿勢則是「全蹲」。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台灣約有18%的民眾有程度不等的膀胱過動症,盛行率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上升,以台灣地區2300萬人估算,約有414萬的人患有膀胱過動症,追究原因相當廣泛,而剛出版的《尿失禁診治照護全解》一書中,則揭露「長期用錯誤姿勢上廁所」竟也是關鍵之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亞洲文化大多是「蹲式廁所」,也就是需要兩腳張開、完全蹲下,這種最傳統的上廁所姿勢,其實對尿尿來說最有幫助。「除了能增加腹壓幫助膀胱排尿,兩腳張開、蹲下時,也可以讓骨盆底肌肉放鬆。」坐在馬桶上時,上半身若稍微前傾,可增加腹壓幫助排尿,若能將雙腳墊高,則能讓骨盆底肌肉更放鬆。(圖/123RF)骨盆底肌肉是指包圍在尿道、陰道、直腸出口附近、位於骨盆底部的肌肉群總稱,主要功能是支撐骨盆內的器官,例如子宮、膀胱等。楊旻鑫說,相較於全蹲,半蹲尿姿因為需要出力,就會讓骨盆底肌肉非常緊繃,導致膀胱出口無法完全打開,腹部必須額外出力才能解尿,研究發現,以這個姿勢上廁所,尿流速會減慢21%、殘留尿液多出149%。「長期下來,膀胱無法順利排空而一直處於高壓狀態,會逐漸變得纖維化,最終出現各種疾病,包括慢性骨盆疼痛、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等。」楊旻鑫說,國外曾有統計,約有50~85%女性上公共廁所時,因為擔心衛生問題,所以經常採取半蹲姿勢解尿,很容易引發上述疾病。楊旻鑫透露,曾有一位50歲左右的女患者因頻尿、急尿而求診,問診後發現女患者平常擺攤做生意,所以大多在附近的公廁半蹲解尿,結果長期骨盆底肌肉處於緊繃狀態,就導致罹患膀胱過動症。「一般人的膀胱存有300毫升的尿液時,就會想上廁所,但膀胱過動症患者大約只能容納100毫升的尿液,換算下來不到2小時就需要解尿一次,所以幾乎無法離開廁所太遠,對生活極為不便。」楊旻鑫建議女性朋友在外面可選擇蹲式馬桶,或者準備一次性的馬桶墊,盡量避免半蹲上廁所,以免尿出一身病。
尿出一身病2/男性「坐著尿」更健康 犯2錯誤年輕也會「內褲濕答答」
走進男廁,眼前首見的是一排站立式小便斗,後方才是坐式馬桶區,傳統印象中,男性大多選擇站著尿尿,除了方便快速,或許還有顯示雄風的心理因素,不過,專家指出,其實坐著尿不只更乾淨,對身體健康也更有好處。此外,雖然年長男性較易有排尿問題,但若是生活作息不佳、壓力過大,就算是年輕男性也會有「漏尿」問題,尿騷味纏身非常尷尬。日本生活用品業者「獅王LION」曾針對1500名20至60歲的男性做「小便姿勢」的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6成的男性是坐著小便,而且5成是從「站著尿」改成「坐著尿」,轉變的理由主要是「尿漬易弄髒環境」。「獅王LION」同時指出,若以男性每天小便7次來算,若是站著尿,無論瞄準的是馬桶中央或內壁,「水花四濺」的情況都一樣嚴重,估算大約會有2300滴尿飛散,不只造成惡臭,也可能引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因此近年來愈來愈多男性開始坐著小便。其實,坐著小便不只比較乾淨,研究顯示也會讓身體更健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說,「如果是一個身體健康的男性,採取哪種尿尿姿勢都沒有關係,但如果年齡超過50歲以上,坐著尿尿會更好,因為可以尿的更乾淨。」關鍵就在於體力,楊旻鑫說,站立尿姿的好處是速度快,但站立時兩腳需要支撐體重,括約肌無法好好放鬆,甚至肚子還需出力才能排尿,無法好好完成解尿,容易殘留尿液在膀胱內,長期就會衍生膀胱過動等疾病。加州大學泌尿外科系教授傑西·米爾斯博士(Dr Jesse N. Mills)指出,對於那些難以長時間站立的男性來說,坐著小便是一個更好的選擇,能夠更多地使用腹部肌肉,把最後幾滴尿排出來,徹底排空膀胱內的尿液。若是已有排尿困難的問題,楊旻鑫建議坐在馬桶上時,腳下還可以踩凳子讓膝蓋高於肚臍,可讓括約肌更放鬆、小便解得更順利,不會殘存尿液。男性若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也會有解尿困難的相關症狀,例如尿不乾淨、或是內褲沾到餘尿等。(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另外,隨著年齡增長,男性也會逐漸出現攝護腺肥大的問題,更容易在解尿完一陣子後,才又漏出些許尿液。楊旻鑫說,「這就是台語俗稱的『閃尿尾』,意思就是最後會尿一些在內褲上,導致整個人散發一股尿騷味,門診時我們會教患者解尿後,再按壓會陰部擠出殘餘尿液,就能避免這樣的情形。」別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有這狀況,楊旻鑫透露,門診時也遇過年輕男性有「閃尿尾」的狀況,推測可能是生活作息不佳、壓力大,造成括約肌無法放鬆,所以才導致這種尷尬的結果,建議要調整生活步調,避免括約肌過度緊繃,就能逐漸恢復健康。
尿出一身病3/「陰道電極」刺激肌肉收縮 膀胱打肉毒換一夜好眠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台灣約有18%的民眾有程度不等的膀胱過動症,大約每10人中就有1~2人患有膀胱過動症,發生原因相當多,除了老化、糖尿病、攝護腺肥大之外,無論男女,長期尿尿姿勢錯誤都可能導致罹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曾有一名女患者因頻尿、急尿求診,後來確診為膀胱過動症,後來先讓她服用口服藥物放鬆膀胱肌肉,緩解急尿的狀況,再搭配物理治療師進行骨盆復健。「骨盆復健的其中一個環節是『電刺激』,會將小小的電極放進陰道內,男性則放入直腸,再通電刺激骨盆底肌肉收縮,電力較強時可以促進肌肉放鬆,電力降低時可以增強肌肉耐力,藉此改善膀胱過動的狀況。」楊旻鑫說,電刺激每次約20分鐘,一周大約需進行1~2次,持續2~3個月。另外,有部分患者服用藥物效果不佳,也可選擇施打肉毒桿菌。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副理事長鄒頡龍表示,事實上,肉毒桿菌素能阻斷末梢神經傳導物質而放鬆肌肉,近年因用於美容除皺而廣為人知,但其實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的應用相當廣泛。在泌尿科,以內視鏡注射在膀胱不同部位,就能改善排尿障礙。2010年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的一項研究顯示,313位膀胱過動症患者在接受膀胱肉毒桿菌素注射之後,頻尿症狀改善,急迫性尿失禁次數減少,對膀胱過動症有良好效果,雖然肉毒桿菌的效果只能維持5~6個月,就必須再次施打,但對於深受膀胱過動所苦、而無法好好睡覺的患者來說,起碼安全又能一夜好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之外,也可藉由復健、電刺激、膀胱訓練等方式緩減症狀。(圖/翻攝自中山醫學大學臉書)楊旻鑫說,除了上述治療方法之外,患者平時也要進行膀胱的自我訓練,當尿意出現時,先評估是不是過於頻繁,假如距離上次排尿才經過10多分鐘,又沒有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分,確認不是在「憋尿」,就要先嘗試忍耐,例如看電視、做家事來分散注意力。同時也要避免接觸刺激性食物,例如酒精、咖啡等,以免加劇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