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昌
」 中毒 食物中毒 楊振昌 寶林茶室 米酵菌酸老翁採路邊野菇…吃完竟看到「魔神仔」 醫診斷:是魔菇
來路不明的野菇不要亂採!一名69歲男子在路邊採摘蕈類,以為是雞肉絲菇,沒想到回家之完後,出現頭暈、尿失禁,還出現幻覺稱看到「魔神仔」,就醫檢查發現尿液中有「魔菇」代謝物,確定中毒。台灣已知至少有29種有毒蕈類,國內毒物中心在1986年到2004年間,共登錄43起蕈類中毒事件,多數發生在春季到秋季雨後,因採食蕈類所致,臨床表徵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來,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全世界已知的蕈類有超過5000種,其中100到150種有毒,20多種毒性最強,曾導致死亡。據了解,有一名69歲男子在堤防邊道路採摘蕈類,誤以為是雞肉絲菇,吃下後產生嚴重噁心、冒汗,腹瀉超過10次、腹痛長達3小時,就醫後醫生給予點滴和止痛藥物治療,但仍有發冷、腿部發紫情況,還發燒到39.5度,經治療改善,但隔天仍有腹瀉及尿液滯留的情況,疑為綠褶菇中毒。楊振昌說明,該個案的2份樣本經檢測核基因片段序列,顯示為土生念珠菌,明顯與送驗樣本外觀不同,研判應是樣本寄送與處理過程已造成其他微生物大量滋生,因此無法針對標的物種提供正確的分子鑑定結果。經尿液鹼性藥物檢驗,檢出psilocin,是「魔菇」代謝物,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中毒後30~60分鐘可能會產生頭暈、無力、焦慮、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嚴重者(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死亡。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提醒,看到路邊生長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假如不小心誤食而中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前員工爆超商便當「防腐劑=20包泡麵」 專家打臉:添加物與保存無關
近期網路上熱傳一則爆料,一名自稱超商食品供應商的前員工指出,超商便當的防腐劑含量「等同20包泡麵」,引起不少網友恐慌。對此,專家出面闢謠表示,該傳言對於防腐劑的描述錯誤,不僅超商便當米飯主食、飯糰等鮮食不可添加防腐劑,甚至泡麵也不得添加防腐劑,該傳言是誇大、不正確的說法。針對「超商便當防腐劑等同20包泡麵」傳言,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表示該傳言為錯誤訊息,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哲安也說明,台灣食品使用防腐劑採正面表列,僅特定的食品可以添加,「依現行規範,超商便當的米飯主食、御飯糰等鮮食類產品甚至連泡麵,都不得添加防腐劑」,因此效期只有2至3天。林哲安進一步指出,便當中的配料如醃漬蔬菜、蘿蔔乾、糖漬果實、豆乾、豆棗等,或配菜調味過程使用的醬料如醬油、辣椒醬等,確實可能含有防腐劑,但醃漬類配菜或醬料只佔便當內容的一小部分,因此只要在法規範圍內添加,不致於對人體健康造成顯著影響。此外,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特聘教授兼部主任楊振昌也強調,超商鮮食的保存方式是依靠製造過程中的充分殺菌,以及運送、保存過程中維持適當的溫度,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及口感等,部分鮮食可能會添加符合法規的品質改良劑,不過通常添加於鮮食的主要用途與保存沒有直接關聯。針對超商鮮食的保存,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超商鮮食的上架時間至少會有24小時,為了避免食物腐壞,會使用合法的食物添加物,例如御飯糰的米飯就會被允許添加非防腐劑類的抑菌劑。不過黃淑惠也提醒,每個人對於食品添加物的反應不同,部份較為敏感的民眾,若食用過量的食品添加物,可能會出現眼睛發癢、尋麻疹、鼻炎等過敏症狀,建議肝、腎臟等慢性病的患者食用頻率盡量不要太高。
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驗出農藥「托福松」煮過也除不掉 醫曝搶命7步驟:切勿催吐
台東「蝸牛小米粽」中毒案,導致3人死亡、6人入住加護病房,衛福部將食材檢體送驗後發現,小米粽裡竟含有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且此毒物無法透過烹煮被破壞。對此,醫師也教戰,若不慎發生疑似農藥中毒事件時,可用「7步驟」救命,切記不可催吐。台東食物中毒案被驗出劇毒型農藥「有機磷劑托福松」(terbufos),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表示,毒性極強的托福松若附著在食材表面可透過清洗去除,但若殘留在食材內部,即使透過高溫烹煮毒性也無法被破壞。楊振昌指出,巴姆(PAM)、阿托品(Atropine)均為托福松的解毒劑,不過「巴姆」需在2天內使用,否則解毒效果將大打折扣,而「阿托品」則不受時間影響,不過需視症狀決定是否適用,病患情況若較嚴重則可2種併用。至於如何在農藥中毒的第一時間搶命呢?東元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謝政勳教戰「急救7步驟」:第1、首要應立刻確認現場環境的安全通風,並通報救護車;第2、確認病人生命徵象,如果沒有呼吸及心跳請盡速開始CPR壓胸,但請不要做口對口人工呼吸;第3、如果自己或病人的衣物有沾到農藥液體,之後請務必將衣物脫下及刷洗身體;第4、不可催吐,通常嚴重的有機磷中毒時,患者都已陷入意識狀態改變,催吐反而可能產生吸入性肺炎風險;第5、在治療方面,抵達醫院後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保護患者的呼吸道及循環,必要時進行洗胃及給予及插管治療;第6、有機磷農藥是少數有解毒劑的農藥,解毒劑有阿托品及巴姆,如使用得宜,可大幅降低患者重症及死亡的機率;第7、其他輔助療法包含活性碳給予,血液透析,血液灌注等等。對此,謝政勳也提醒,如果家中有人出現疑似農藥中毒症狀時,務必將可以找到的農藥瓶罐包裝於密封袋中一起帶到醫院提供醫療人員鑑識,以利醫師快速診斷出毒物、及早對症下藥。
蝸牛小米粽爆12人中毒3死!食藥署驗5可疑物質 醫分析疑點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驚傳集體食物中毒,至少12人送醫,其中3死亡、4人命危。對此,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疑似中毒物質鎖定5項,預計一周內完成調查。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則分析,可能拿來用的葉子或是蝸牛身上有殘留,像是有機磷、胺基甲酸鹽的農業殺蟲劑造成,不過都仍有待調查釐清。林金富受訪時表示,目前共通點是曾吃過「蝸牛小米粽」,所以目前首先列出疑似中毒物質包括蝸牛、血桐、曼陀羅,另外化學物質包括聚乙醛、有機磷農藥等等,食餘檢體由食藥署的稽查人員送到食藥署的研究檢驗組,進行食品的毒物分析。林金富指出,食藥署、疾管署今(18日)已派員前往調查,化學物質檢驗應在2天有結果,其他物質則於1周內完成調查。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針對金峰鄉民疑似食物中毒案,台東縣衛生局已成立食品中毒調查小組,今(18日)一早到場採集食材及周邊植物檢體、並至醫院蒐集人體檢體,分別以最速件送至食藥署研檢組及南港實驗室檢驗,警局同仁同步到場採證,希望盡速釐清中毒原因,社會處、原民處也將全力協助急難救助及後續喪葬處理。另外,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分析,生蝸牛導致的食物中毒通常不會這麼迅速,是屬於慢性的,推測可能拿來用的葉子或是蝸牛身上有殘留,像是有機磷、胺基甲酸鹽的農業殺蟲劑造成,不過都仍有待調查釐清。
台東蝸牛小米粽導致3死!醫師揪疑點「不會這麼快」:應有其他原因
台東今日凌晨發生12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起因於83歲的劉姓老婦人在中秋節自製「小米蝸牛粽子」,眾人吃完後出現抽搐、嘔吐等症狀,送醫後3人不治。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蝸牛有許多寄生蟲,「可是寄生蟲感染一般也不會這麼快死亡,背後應該還有其他原因!極可能是心臟毒性或者神經毒性物質。」蘇一峰醫師對於台東食物中毒案件,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發表看法,「台東驚傳吃蝸牛小米粽,造成數人死亡多人病危」,他表示蝸牛有許多寄生蟲,包含惡名昭彰的廣東住血線蟲,會鑽到腦部與脊髓造成嚴重症狀,不過寄生蟲感染一般也不會這麼快死亡,他研判背後應該有其他原因,因患者死亡前有抽搐導致心跳停止,他猜測可能是「心臟毒性或者神經毒性物質」而導致。劉姓老婦人過世後,家屬不知情拿出剩下的「小米蝸牛粽子」給前來弔唁的親友吃,還煮了蝸牛湯、芋頭梗等食物,今日凌晨3時許,親友們開始陸續出現嘔吐、抽搐症狀甚至昏迷,相繼送醫,其中3人送醫搶救後宣告不治,另有4人命危、5人身體不適。警方追查後發現,小米粽內的蝸牛是部落一名李姓男子提供,李男供稱蝸牛是在農地中撿到的,目前已遭警方帶回釐清案情。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人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
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4命危…衛生局採檢送驗 毒物醫:可能與農藥有關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目前已有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4人命危,而患者發病前都吃過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台東縣衛生局上午緊急至賓茂村採樣,包括採摘「阿拜」(小米粽)中所需的葉子(俗稱血桐),後續也會將相關食材送驗,並交由食藥署研判結果,另針對患者採集檢體檢驗釐清。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83歲婦人,昨(17)日自製包有蝸牛、竹筍、豬肉、小米粉等食材的小米粽,食用後不幸身亡,部落親友在當日晚間約20人參加喪事守靈。後來,眾人食用老婦未吃完的小米粽,卻釀12人送醫,其中3死4命危。經過衛生局調查,這12人曾吃過「阿拜」,並在食用後2小時左右開始出現不適症狀,而「阿拜」裡面的所有食材,包括血桐、蝸牛等都會送驗,後續由食藥署研判結果。 對此,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接著解釋,聚乙醛中毒可能造成發燒、抽筋、昏迷等症狀,若同時攝取酒精,毒性還會加強,最後還可能導致抽筋、代謝性酸中毒、昏迷,嚴重甚至會致死。楊振昌表示,他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現也傳出台東疑似中毒患者,有出現分泌物多、心跳慢、呼吸受抑制情況,這些症狀也類似於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中毒,若是這類中毒,則有專用的解毒劑可用。楊振昌透露,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員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如果是聚乙醛中毒,目前是沒有解毒劑的,一般會採取症狀治療,這類中毒者需要收治在加護病房,嚴密觀察病症變化。
裸男墜樓亡!情侶用「大麻煙油」助興泡泡浴惹禍 上半年濫用近9成
台中市北屯區11日發生墜樓事故,1名25歲陳姓男子事發前日與女友疑在家中玩「情趣泡泡浴」時,不慎從10樓高墜地,全身赤裸倒臥地面身亡,檢警調查後竟在現場查獲俗稱「孵蛋機」的第2級毒品大麻煙油,經統計,濫用大麻藥物案件2024上半年相較2023年同期增加近9成,共計高達304起案件。據了解,陳男當時與黃姓女友在10樓住處的陽台玩「情趣泡泡浴」,期間陳男突表示想看風景,隨即便爬到陽台欄杆上,未料卻因腳部濕滑不慎跌落窗外,直墜地面當場失去生命跡象,緊急送醫搶救仍回天乏術。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大麻是1種中樞神經迷幻劑,長期使用會上癮,因使用上是燃燒並吸入煙霧恐會造成肺部傷害,甚至吸入致癌物質,但某些歐美國家認為大麻是軟性毒品危害不大,所以全面或部分合法化,例:美國部分州全面開放,但有些僅能使用醫用大麻。食藥署說明,四氫大麻酚「THC」具有神經迷幻作用及成癮性,大麻為第2級管制藥品也是第2級毒品,會讓使用者發生心跳加快、妄想、幻覺、口乾及眼睛發紅等狀況,長期使用甚至會造成記憶、學習及認知能力衰退,還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民眾若未經醫師處方開立就使用,不僅會危害身體及心理還觸犯法規。
小心毒從口入!保溫瓶有「3種現象」就該更換 專家提醒1味道是警訊
在講求環保減塑的時代,保溫瓶已經是許多民眾隨身攜帶的好夥伴,不過營養師雷小玲提醒,若保溫瓶出現內膽變形、受損,或是飲用時有鐵鏽味,一定要立刻更換。不然小心把金屬化合物喝下肚,導致毒從口入!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營養師雷小玲日前參加健康談話綜藝《健康2.0》表示,不鏽鋼保溫瓶算是目前各式杯子中,比較穩定的材質,能承受的溫度、酸鹼範圍也較大。但要注意保溫瓶若是摔到,造成內膽變形、受損,或是喝起來有鐵鏽味時,就代表不鏽鋼的合金結構已受損,使得溶出金屬化合物的機率增加,建議民眾應盡快丟棄換新,以免危害健康。至於不鏽鋼容器的保養方法,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先前在《名醫觀點》強調,最重要的是「喝完立刻清洗」。清潔時,可使用軟刷或專用刷具,並加點清潔劑來洗淨;市面上也有一些專門用來清洗不鏽鋼容器的清潔劑,如檸檬酸。楊振昌建議每週至少用1次專門的清潔劑,來把不鏽鋼容器洗得更乾淨。楊振昌補充,不鏽鋼保溫瓶一般建議選304材質,市面上也有316和200系列的不鏽鋼。他指出,316製品也是可以的,但200系列因品質關係,其抗氧化及抗鏽蝕沒有304來得那麼好,用久可能容易產生鏽蝕,在挑選時要特別注意。此外,「無毒教母」譚敦慈過去也曾也指出,使用保溫杯時,部分飲品要盡快喝掉。有檢驗機構研究發現,將豆漿放入保溫杯內,短短30分鐘,細菌就增長30倍。尤其台灣會長菌的溫度就是攝氏7到60度,「若你買了拿鐵、豆漿這些含蛋白質與含糖的飲料,放到保溫杯裡要趕快喝掉,不要早上買的拿鐵,到中午還沒喝掉,就會長菌了。」譚敦慈還指出,這類飲品喝完,一定要再做一個動作,就是用水洗乾淨,「因為你的蛋白質與還留在裡面,這是會長菌的。」
生食竹筍可致命!常見4食物也要注意 醫:沒處理好恐中毒
竹筍是餐桌上常見美食,其高纖、低熱量特性也深受減重者喜愛,但要切記不能「生食」。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生食竹筍會造成氰化物中毒,嚴重可導致死亡,另有4種常見食物若沒處理好,也會有中毒風險。楊振昌在節目《健康2.0-名醫觀點》表示,吃下含有氰酸的生竹筍會導致氰化物中毒,身體使用氧氣的能力會被抑制,進而出現缺氧、酸中毒,嚴重可產生抽筋甚至死亡,且國內國外都有類似案例,例如泰國曾有食用未烹煮、僅醃漬竹筍,造成10人中毒事件。楊振昌強調,即使是市面上真空包裝的竹筍食品,食用前也需先煮熟才能吃,而樹薯、豆薯、馬鈴薯等薯類,以及金針花,若食用不當也會導致食物中毒。樹薯與竹筍類似,需以加熱、日曬方式破壞氰酸或類似化合物,一般市售樹薯粉已經過處理,不需過於擔心,但若食用未處理的樹薯,會造成B12缺乏,出現貧血、失智或神經系統問題;塊根部可食用的豆薯,其豆莢含有毒的魚藤酮,食用會導致酸中毒,台灣曾有人中毒獲救,但不幸成為植物人案例。馬鈴薯與金針花則分別有龍葵鹼、秋水仙鹼,沒處理好同樣會引起中毒反應。如果不小心中毒則要盡速就醫,多喝水、運動流汗都對排毒沒有太大效果。
寶林案31例爆不停 蔣萬安侯友宜預告雙北加強稽查
北市信義區餐廳「寶林茶室」涉入食安風暴問題延燒,統計至1日凌晨,累計通報31人,其中2人死亡、5人住加護病房、3人住一般病房、其餘21人已返家休養。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在與新北市長侯友宜1日同框出席活動時預告,1日中午美食街大食代保險承保公司新安東京保險,將赴北市法務局商討寶林案可能的賠償事宜。蔣萬安強調,北市府目前掌握的91筆消費紀錄,都已經全部上傳,再次呼籲民眾可以自行上網比對,若近期到寶林用餐,身體不適請即刻跟市府聯繫,或是到醫療院所就醫、即刻通報。蔣萬安重申,衛生局已經整理專家學者小組,會聯繫包含感染、食安以及毒物等領域專家,對於全市所有的百貨、賣場,1日起也啟動下階段全面專案稽查。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1日上午向CTWANT說明,當日有望針對米酵菌酸進一步以新標準品進行優化檢驗。楊振昌強調,目前檢驗僅是確定患者體內「有」米酵菌酸,但是否導致疾病「不能直接下定論」,必須透過定量檢驗進一步確認濃度,才有助釐清患者體內米酵菌酸濃度與病況間的關係,假設在102小時半衰期內採檢,但回推原始濃度卻低於國際文獻中可能致病的門檻,「那致病原因恐怕不只於此」。
米酵菌酸罕見現身台灣!專業醫呼籲「勿過度恐慌」 解釋致命條件需「天時地利」
這次寶林茶室信義A13所引發的食安風波,目前仍越演越烈,由於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米酵菌酸釀禍,再加上整起事件影響甚鉅,因此引發外界關注與恐慌。但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受訪時表示,民眾可以不用過度恐慌,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條件才會發生,單是一個適合繁殖的環境就十分難以達成。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楊振昌受訪時表示,要造成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需要滿足2個條件,分別是「適合的繁殖環境」與「足夠的繁殖時間」。楊振昌解釋,米酵菌酸的產生主要是透過「唐菖蒲伯克氏菌」,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土壤中不少見,如要讓其產生米酵菌酸的話,必須讓唐菖蒲伯克氏菌處在22至33度的環境下,環境的含鹽量也要低於2%以下,這環境必須要維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讓唐菖蒲伯克氏菌生產出米酵菌酸。生產出來後不見得有著足以危害健康的米酵菌酸,楊振昌也解釋,如果只有1至2小時的繁殖,基本上即便服用症狀也十分輕微,最多就是出現腸胃道症狀。這個環境必須要維持1至2日,唐菖蒲伯克氏菌所生產出來的米酵菌酸才會達到嚴重危害健康,甚至是致命的程度。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解釋,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A)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毒素,是一種粒線體毒素。而在變質的銀耳、毒菌污染的發酵玉米粉及其製品、米粉製品及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吳昌騰認為「米酵菌酸是一個怪胎!」因為其加熱後毒性不變,在120度的高溫下處理1小時毒性仍不會被破壞,普通的家庭烹飪方式和食品加工處理過程,難以去除或破壞因污染而產生的米酵菌酸。而米酵菌酸的中毒的潛伏期約為20分鐘至12小時,少數病人為1至2天。中毒嚴重程度取決於食物所含米酵菌酸的量以及病人的進食量。一般中毒者普遍會先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等,還常伴有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中毒者會出現肝腫大、黃疸、皮下出血、少尿、血尿、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抽搐、休克等症狀,重症中毒病人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吳昌騰解釋,米酵菌酸一但入侵人體以後,經由消化道黏膜吸收,再由血液流向全身,之後那就跑進了細胞能量供應站粒線體(mitochondrion)。與嘌呤核苷酸轉運體(ANT)結合,對粒線體的運作進行阻礙破壞,讓粒線體沒法做成能量(ATP)讓身體細胞使用,導致身體細胞被活活餓死了。吳昌騰最後也提到,.目前對於米酵菌酸毒素造成的中毒,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解毒藥物。輕症患者主要治療方法就是症狀治療,有的患者可能在短期內自行康復。症狀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進行催吐、洗胃,若病情嚴重程度可併用活性碳吸附毒素。一旦轉進ICU治療,而且毒素到達各臟器,就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寶林茶室累計10案 名醫揭關鍵毒素:恐有更多受害者
「寶林茶室」餐廳爆發食物中毒事件,風暴愈演愈烈,目前累計10例個案,其中2人死亡、3人重症命危,情況相當嚴重。專家認為,致命原因可能有2種,一種是米酵菌酸,另一種是黃麴毒素,更不諱言可能會有更多受害者。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接受《三立新聞》訪問,提到黃麴毒素生存於含有油脂的玉米、花生,米酵菌酸則不需要油脂,這次事件中,受害者食用的炒粿條屬於油脂少的米製品,推測毒素可能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引發米酵菌酸。江守山指出,米酵菌酸會阻斷細胞的呼吸電子傳遞鏈,危害肝腎等器官,首先會重創肝功能,造成肝昏迷,造成患者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等症狀,嚴重可能有死亡風險。江守山認為,這次食物中毒嚴重,毒素來源可能是料理中的馬來西亞椰子等食材污染米製品所致,過去可能未曾發生料理遭受污染,這次會爆發可能在生產環節中出現問題,災情才會如此慘重,更表示還有未爆彈,「應該還會有更多受害者」。據了解,寶林茶室創始人黎仿軒日前表示,當天自己也有用餐,應該只是個案,而素粿條配料都是蔬菜,強調「素食很安全」。不過,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打臉,說明素食不代表就不會造成食物中毒,只是中毒型態可能和肉蛋類的中毒型態不同,沒有素食就比較安全的說法。
寶林茶室中毒2死 這5類食品易孳生「米酵菌酸」…黑木耳泡錯恐釀劇毒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有10起病例,其中2人死亡2命危。患者疑似食用發酵不當的炒粿條、河粉,也讓民眾聞米製品色變,不過,專家指出「黑木耳」若長期浸泡於不良環境,同樣可能產生米酵菌酸。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米或玉米製品若保存不當,就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會衍生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毒性極高且沒有有效解毒劑,攝入後會影響人體主導能量的粒腺體,並可能導致死亡。中國大陸黑龍江2020年「酸湯子」事件,1家9口即因食用含有米酵菌酸的玉米麵身亡。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發布5類可能因變質而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分別為發酵玉米麵製品、久泡的木耳、酸湯子與臭碴子、糯米麵湯圓、河粉等濕米粉。另據《HEHO健康》報導,「穀物類製品或發酵品」如河粉、腸粉、酸湯子、吊漿粑、年糕、玉米澱粉;「薯類製品」如粉條、甘薯面、寬粉、紅薯澱粉,以及「泡發後」的黑木耳、白木耳等木耳類,都可能因環境衛生不佳、泡發過久引發原料變質或儲存不當,造成米酵菌酸滋長。民眾除「絕對不要購買」超過保存期限的河粉、米粉、粿條和涼皮等米製品,也應少量購買、盡快食用,若有剩餘或暫不食用而存入冰箱,也不得保存超過2天,且要注意溫度是否夠低、冰箱是否被塞太滿影響溫度,進而不利保存。如有自製澱粉類發酵品習慣,也要注意原料是否發霉,儲存時也應注意防潮;發泡黑白木耳要使用乾淨的水和容器,發泡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並把握現泡現煮現吃原則,預防食物中毒。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中毒1天內恐多重器官衰竭 醫:只剩這招能對付它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釀2死2命危。有醫師懷疑禍首可能是無色、無味、耐高溫的「米酵菌酸」;另有毒物專家指出,米酵菌酸並無有效解毒劑,且致死率達到40%至100%之間,中毒者1天內就有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寶林茶室疑似中毒案已知有9起案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其餘則有輕重不一症狀。有醫師依據患者多有食用炒粿條、炒河粉,推測是米酵菌酸釀禍。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國內還沒有該類中毒案發生,但若回顧中國大陸案例,該類中毒死亡率可達到3成。楊振昌說明,米酵菌酸中毒在國外也不算常見,以中國大陸為例,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共有149人發病,其中139人住院、43人死亡,死亡率近3成,病源多來自玉米、黃豆製品,以及少部分因保存不當產生毒素的米製品。又米酵菌酸毒性很高、干擾人體產生能量,甚至讓身體「崩潰」引發器官衰竭休克,但目前尚無特殊療法或解毒法,也不能透過洗腎排除毒素,僅能運用支持性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指出,米或椰子製成的發酵食品若有發酵不當,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再衍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無色、無味、耐高溫,也無法透過視覺、嗅覺、味覺來辨認,亦無法用烹煮將其破壞;但其有易在PH值7中性環境滋生特性,如在食品製程中加醋或檸檬汁,便可以酸抑制毒素滋生。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主要作用在人類粒腺體,該腺體為哺乳動物產生能量的來源,食用到含有米酵菌酸食物,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症狀;中毒者可能合併有肝、腎等多種器官衰竭,「只需1毫克就會導致死亡」,致死率達到40%至100%。不過,本事件雖已確定為食物中毒事件,但是否為米酵菌酸中毒仍有待食藥署、衛生局檢驗出爐,且微生物檢驗通常需耗時2週以上。
踩到碎燈泡引起「汞中毒」…腳掌潰爛險截肢 專家闢謠:吸入才危險
先前網路曾流傳省電燈泡具有危險性,若不慎摔碎又踩到,就會因為「汞中毒」而傷口潰爛,甚至住進加護病房差點截肢。不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解釋,省電燈泡確實含有汞,但要透過吸入才會中毒,並不會從皮膚傷口進入人體,而當初網傳的嚴重傷口照片,是因傷口反覆感染才造成,而非是汞中毒引起。事實查核中心透露,網傳曾有人在更換省電燈泡時不慎摔破,又意外踩上碎玻璃,最後因汞中毒,腳上的皮膚、肌肉組織持續壞死,住進加護病房整整2周才穩定下來,還差點被截肢,如今只能進行重建手術和復健才行。而根據事實查核中心查證,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楊振昌指出,一般家庭用燈泡的含汞量非常低,並且屬於「元素汞」,如果長時間吸入才會導致汞中毒,進而傷害腦部、肺部,但不會造成傷口潰爛。楊振昌進一步表示,打碎的燈泡需要注意的是刺傷,網傳照片應是產生外傷後,傷口反覆感染造成潰爛,不是因為「汞中毒」。對此,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也認為,民眾如果踩到日光燈的碎片,造成嚴重的傷口,住院,需要清創、治療,是有可能導致網傳照片的情形,但傷口是碎片外傷造成,並非因為「汞中毒」。另外,回收基管會提醒,如果打破省電燈泡,燈泡碎片需要用密封容器包裝後,再交給清潔隊回收。而在蒐集省電燈泡的碎片時,為避免汞蒸氣外洩產生危害,可以讓環境通風,並配戴口罩、手套或用夾子,避免被碎片刺傷或是接觸到燈泡碎片的螢光粉(含汞),也切勿使用吸塵器造成揚塵,反而會讓螢光粉揮發。
「無解毒劑」吃海龜肉釀9死、78傷 醫點嚴重狀況:活下來可能四肢癱瘓
日前非洲國家傳出食用海龜肉集體中毒意外,釀成8名兒童、1名成人死亡,78人送醫,醫師楊振昌表示,海龜毒素依照嚴重程度可分為3級,對人體多器官有獨性且無解毒劑可用,最嚴重情況死亡率可達65%到100%,就算活下來,也還會有四肢癱瘓等後遺症。綜合媒體報導,非洲國家坦尚尼亞的桑吉巴島(Zanzibar)近日發生食用海龜肉後中毒意外,有78人送醫院,其中8名兒童、1名成人死亡。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海龜毒素」除具有神經毒性,對人體多個器官也都有毒性,中毒狀況可分為3個等級。他指出,第1級會在食用後幾小時到4天間發作,症狀僅腸胃道不適及口腔疼痛等;第2級可能在1到2天後發作,症狀從嘴巴發炎到食道或胃可能出現潰瘍;還會出現有昏睡、腎臟衰竭、電解質異常等,患者需要約3週時間。他提醒,最嚴重者死亡率可達65%到100%,就算活下來,也還會有四肢癱瘓等後遺症,可能出現昏迷、器官衰竭等情況,甚至腎臟、肝臟、呼吸、電解質等異常,通常患者是中毒1到3天才開始出現症狀。其中海龜毒素並沒有無解毒劑可用,楊振昌表示,僅能給予症狀治療或支持性療法,其中中毒事件又常發生在醫療資源比較不充分的地方,因此病人無法及時得到好的治療,然而有些人會大意,待症狀出現再送醫時已晚。國內曾有類似的海洋毒素中毒事件,他指出,去年底河豚中毒事件引發關注,多年前國內還曾發生食用貝類西施舌中毒,另外也曾發生有民眾吃海魚中海葵毒素導致1人死亡。他解釋,此類毒素都是神經抑制毒性,會造成神經肌肉麻痺;其中河豚毒素可能導致呼吸衰竭,但若能及時插管治療,24小時後就會逐漸恢復,整體死亡率約10%左右。對於上述海洋毒素,都是熱穩定毒素,楊振昌說,即使高溫烹煮也沒用,跟海中藍綠藻有關,會有季節性變化。
國產肉片驗出瘦肉精「西布特羅」 毒物專家:攝取過量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中市政府食安處於1月15日對市售肉品動物用藥進行抽驗,結果從中發現國產台糖安心豚梅花肉片(冷凍)檢出不得含有的瘦肉精「西布特羅」(Cimbuterol)0.002ppm,食安處也依法開罰。台糖方面發表聲明,推測是委外屠宰時造成交叉汙染所致,在檢出結果出爐前,該批產品會全數下架。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西布特羅與萊克多巴胺一樣,人體一旦攝取過量,會導致血管擴張、心跳變快等症狀。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瘦肉精其實是「乙型受體促進劑」的俗稱,其中種類約有20多種,先前十分著名的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與這次首次檢出發現的西布特羅都是瘦肉精的一種。而其中除了萊克多巴胺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為1微克 (µg) 每公斤體重每天外,其餘瘦肉精均規定不得驗出。報導中也提到,瘦肉精其實是一種類交感神經興奮劑,過往原本是用於治療人類氣喘,但後續被發現如果添加在牛、豬等動物的飼料中的話,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加速脂肪的轉化、分解,增加肉品中瘦肉的比例,另外也可以有效減少飼料的用量,因此該藥品就被俗稱為瘦肉精。而牛、豬在服用瘦肉精後,瘦肉精其藥理代謝主要會出現在肝、肺等部位,由於國人一直都有食用牛、豬內臟的習慣,所以國人所面臨的風險遠高於美日等國家。而如果大量食用殘餘量過高的豬肝、豬肺,即便是全熟食,也可能會立刻出現頭暈噁心心悸等症狀。而本次台糖安心豚梅花肉片(冷凍)則是被台中市政府食安處驗出含有西布特羅0.002ppm。為此,台糖方面表示,公司的肉品從不採購、使用法令禁止的瘦肉精,多年來也不曾被檢驗出有瘦肉精殘留,這次推測應該是在肉品委外屠宰的過程中,與其他業者的肉品產生交叉感染所致,在相關檢驗單位的結果出爐前,出問題的台糖安心豚梅花肉片(冷凍)將會全數下架。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受訪時表示,西布特羅與萊克多巴胺同屬乙型受體素,如果西布特羅或萊克多巴胺攝取過量的話,恐會導致人體出現血管擴張、心跳變快、肌肉顫抖等症狀。台北榮總臨床毒物主治醫師楊振昌醫師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過往未曾驗出西布特羅,這算是首次案例,至於民眾如果服下西布特羅的反應,可以大致用萊克多巴胺等常見的瘦肉精成分來猜測。楊振昌醫師醫師認為,民眾如果服用過量的話,會導致交感神經受到影響,出現心跳加快、手抖、血壓變高、高血糖、低血鉀等症狀,甚至會有躁動、不安、焦慮等情形。
台糖安心豚爆含瘦肉精!毒物醫楊振昌籲查源頭 他揭國內瘦肉精中毒事件症狀曝光
台糖國產安心豚冷凍梅花肉片日前被台中市府驗出含瘦肉精「西布特羅」(Cimbuterol),檢出值為0.002ppm,引發民眾隱憂,對此,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主任楊振昌指出,一般來說,低濃度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認為被驗出瘦肉精「會殘留總有源頭」一定要找出來,而國內也曾發生過有12人的集體瘦肉精中毒事件,個案出現脈搏加速、心悸、手抖等症狀。台北榮總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楊振昌。(圖/翻攝自台北榮總網頁)根據楊振昌表示,如此低濃度不至於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會殘留總有源頭,一定要找出來,否則還會有類似事件發生。特別是Cimbuterol是極少使用的成分,因此目前對於過量危害也缺乏相關研究文獻。他也回顧,2008年曾發生過國內唯一一起瘦肉精中毒事件,當時台南市立醫院向北榮毒物科諮詢,有疑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發生;12名中毒者當天在友人家聚餐,約10分鐘至1小時陸續出現生脈搏加速、心悸、手抖、及其他器官的毒性症狀。主治醫師曾一度懷疑是炸粉中含有鋇劑惹禍,但經比對後排除;至於當時食用的肉類因為已全吃完,並無法針對肉類進行任何化驗。當時楊振昌應邀參與食品衛生處有關瘦肉精(受體素)的審查計畫,因此懷疑此一中毒事件可能與瘦肉精有關,但因為缺乏檢驗證據,最後只能保存相關檢體並以疑似交感神經興奮症候群(sympathomimetic syndrome)之不明原因食物中毒結案。直到2010年,隨著檢驗設備和技術的進步,毒物中心再購置一台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並利用該儀器分析低溫冰存的剩餘尿液檢體。最終發現中毒病患的尿液檢體均含有高量clenbuterol和salbutamol,進而確認此一事件為違法添加2種瘦肉精的中毒事件。此事件也是國內截至目前為止,唯一經檢驗確認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楊振昌表示,相關研究台北榮總也做整理並登上醫學期刊,他特別提醒,瘦肉精若食用過量可能造成生脈搏加速、心悸、手抖和其他器官的毒性症狀,也有可能導致血糖升高、血鉀降低,增加發生心律不整的機會。另外,過去發現若餵食動物高劑量的瘦肉精,將會導致動物躁動不安,增加攻擊性。呼籲衛生單位本次一定要好好找出瘦肉精「西布特羅」的源頭。
海豚灣戀人童星殺人判關17年落跑 最高檢列名「10大重刑外逃要犯」
2003年由張韶涵主演的偶像劇《海豚灣戀人》風靡全台,播出至今20年是許多人的回憶,而裡面的童星王欣卻誤入歧途加入幫派,2016年捲入殺人案,遭判17年定讞,卻因為未到案被通緝,最高檢察署2日公布「10大重刑外逃要犯」名單,王欣逸也遭列名其中。童星王欣逸列名「10大重刑外逃要犯」。(圖/最高檢察署提供)最高檢察署2日召開「判決確定案件外逃人犯註銷護照精進作為」會議,為了緝捕判決確定案件外逃人犯,確保偵審結果,落實刑罰執行,並避免人犯於境外繼續享受犯罪不法所得或從事詐欺、毒品及槍砲等犯罪,危害我國及他國人民之財產及治安,邀請全國一、二審檢察機關、外交部、刑事警察局、調查局、海巡署、移民署等機關,共同研商判決確定案件外逃人犯註銷護照精進作為。根據檢察總長邢泰釗表示,「司法機關耗費很多人力、物力查緝重大刑事犯罪,如何在刑事執行的最後一里路上,將其緝捕回國接受調查,同時兼顧程序正義與比例原則,需要集思廣益」。會中決議,判決確定外逃人犯,符合「時」、「刑」、「案」、「逃」4項審查標準時,各檢察機關即可視案情,發函予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廢止註銷人犯護照,讓外逃人犯無法繼續持有我國護照逍遙法外;如屬檢察官偵查中之個案,由檢察官依職權自行裁量。從最高檢察署2日公布「10大重刑外逃要犯」名單,也可見到王欣逸名列其中,王欣逸小小年紀爆紅,但在學校並不怎麼受歡迎,2004年他曾在《康熙來了》節目中提到,與班上同學相處得並不好,經常被挑釁、處處針對,「他們下課都挑釁我,然後跑到我面前說打我啊…還拿鉛筆打我頭」。當被主持人小S問到有沒有朋友時,王欣逸立刻回答「有」,但隨後想了又想,則落寞表示「沒有朋友」但有「徒弟」,不免讓人聯想是在暗示未來發展。依照此標準,最高檢公布首波「10大重刑外逃要犯」名單,名單內包含:(一)楊振昌,判處無期徒刑確定,運輸第一級海洛因純質淨重2066.12公克,危害社會治安重大,後出境至柬埔寨。(二)許教華,判處無期徒刑確定,運輸第一級海洛因淨重3512.5公克,純質淨重3011.27公克,危害社會治安重大,後出境至香港。(三)鄭文源,判處有期徒刑13年6月確定,設局詐賭擄人勒贖新臺幣300萬,被害人1人,危害社會治安重大,後出境至澳門。(四)陳建佑,判處有期徒刑23年2月確定,涉竊盜、搶奪及持刀強盜,專挑女子下手,使被害女子受傷,被害人多達9人,危害社會治安重大,後出境至中國大陸。(五)王欣逸,判處有期徒刑17年3月確定,夥同另2名共犯持鋁棒、西瓜刀等攻擊被害人1人致死,危害社會治安重大,後出境至上海。(六)林政豪,判處有期徒刑16年確定,夥同另2名共犯持鋁棒、西瓜刀等攻擊被害人1人致死,危害社會治安重大,後出境至上海。(七)陳金龍,判處有期徒刑14年8月確定,判決沒收犯罪所得高達新台幣6億5498萬8142元,危害社會經濟秩序重大,後出境至寮國。(八)林和男,判處有期徒刑22年確定,係「臺中縣鄉鎮市民代表會主席聯繫會」顧問,與市民代表會主席等公務員多次共同犯經辦公用工程收取回扣,判決沒收犯罪所得共新臺幣579萬元,嚴重侵害國家法益,後出境至香港。(九)鍾毅錦,判處有期徒刑5年10月確定,跨境電信詐欺機房案,集團詐得逾新臺幣數千萬元,被害人13人,危害社會治安、經濟秩序重大,後出境至吉隆坡。(十)蔡明炎,判處有期徒刑4年4月確定,跨境電信詐欺機房案,專對中國大陸民眾實施犯罪,不法利得總金額高達人民幣274萬4400元,危害社會治安、經濟秩序重大,後出境至柬埔寨。
被稱「最接近天堂的美味」 料理河豚得有證照與專業技術
南投縣仁愛鄉26日有民眾食用河豚後中毒,造成1死8傷憾事。河豚位列日本三大名魚,饕客都認為河豚皮Q彈肉細緻,肉質滑嫩如田雞,細膩似海鰻,滋味誘人,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美味」。然而因河豚具有毒性,並非整條魚都可食用,像是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都有毒素,加熱亦無法破壞毒素,所以河豚料理師得有證照與專業技術。北市「榮和漢酒肴」的料理長簡榮伸,早年赴日習藝,擁有日本河豚處理執照,他表示,河豚種類繁多,不同魚種,毒素分布也不同,若非對河豚很熟悉的人,千萬不要自行處理食用。而河豚魚皮、魚肉、魚骨、魚鰭,皆可烹調,每個部位口感與風味不同,因取得不易,加上處理費時費工,相當珍稀,也因此很多人甘願冒險一嘗這珍饈美饌。擁有30多年豐富漁獲知識的「大鼎仔」,退休前在蘇澳漁村旁開了一家專賣罕見野海鮮的餐廳「蒸煮流野海鮮」,以罕見的季節漁獲加上特殊的料理手法,吸引許多饕客前來嘗鮮。「蒸煮流野海鮮」之前也供應河豚料理,老闆大鼎仔表示,漁業署有公告無毒的河豚魚種,像是黑鯖魚、白鯖魚等,方便民眾查詢,然而即使是可食用的無毒河豚,因為現在變異河豚多,已難辨別毒素在哪,容易有誤認誤食的狀況,且目前沒有解毒劑,還是要找專門的餐廳滿足口腹之慾較妥當。全世界喜歡吃河豚且可公開食用的國家屬日、韓與大陸較多,韓國釜山有不少專賣河豚湯的餐廳,甚至24小時營業,當地導遊表示,常有晚上應酬喝酒的人,翌日早上來碗河豚湯暖胃解酒,河豚湯是釜山人的日常。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目前台灣沒相關考試認證,許多河豚師傅都是到日本學習、取得證照。根據觀察,河豚中毒事件,多發生在10至12月,此時為河豚交配期,以及隔年3至4月的產卵期,河豚在這2段時間,可以說是「最毒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