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瑞
」 楊家瑞 口罩 新冠 武漢 肺炎亞洲第一!台灣愛滋防治奏效 「8大慢性共病」仍是未來隱憂
自愛滋藥物治療革新與廣泛使用之後,感染者的健康狀態及平均壽命早與一般人無異。2016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50歲以上感染者占約17%,但10年之後的2026年,超過3成以上、破萬名感染者將面臨老化議題與慢性共病的挑戰,如何提早做好準備?桃園醫院感染科鄭舒倖醫師表示,在醫界、民間團體與感染者的共同努力下,台灣已連續3年新診斷個案數每年下降12-20%!同時,目前臨床治療趨勢推行「及早診斷、即時治療」,感染者一經確診,即於確診當日或確診7日內接受治療,使得穩定服藥控制的病人已高達95%病毒偵測不到。台灣成為亞洲國家中第一個於2020年底達成「90-92-95」優異成績國家,也就是90%感染者能得知自己感染,92%確診者能接受治療,95%接受治療者病毒量有效抑制。隨著感染者健康狀況與平均壽命獲得改善,愛滋老化的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重視。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指出,現今50歲以上年長感染者共計2845人,僅占總感染人口7%。然而,目前35-49歲感染者將於10年內陸續步入50歲關口,估計超過3成以上、近1.4萬愛滋感染者,將面臨「早期老化」健康問題。因疾病本質長期處於的慢性發炎過程,導致感染者與一般人相比,將提早10年面臨8大慢性病與共病,包含代謝性疾病、心肌血管疾病、肺病、骨質疏鬆、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神經學方面等健康危害。國外研究觀察也顯示,在愛滋本身與共病的相互作用下,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重症風險較一般健康人來的高;長時間的防疫隔離也加重心理支持系統相對薄弱的年長感染者內心壓力、孤獨與負面情緒,也對穩定服藥、固定回診影響甚劇。鄭舒倖醫師表示,5月中旬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社區感染,幾乎全台灣的感染科醫師都忙於新冠疫情控制,雙北地區醫院也縮減感染科夜間門診,使得白天有工作在身的感染者深感不便。同時,因「健保卡」足跡追蹤功能擴充,讓用藥紀錄登載於健保卡上的感染者返診感到無所遁形,擔憂外界異樣眼光。雖然健保政策規劃遠距醫療、視訊看診等服務,但繁瑣的規定與操作對於一般民眾已非易事,對年長感染者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一旦染疫,感染者雙重感染身分也變得十分敏感,「感染足跡曝光」又恐受到大眾放大審視與獵巫,多重因素使然,皆使愛滋感染者承載沉重壓力。楊家瑞醫師說,近期臨床上發現近1至2成感染者規律回診、穩定服藥情況出現波動,有些個案與個管師的溝通也就此中斷,甚至因此造成伺機性感染而須住院治療,一再凸顯「穩定服藥治療」、「固定回診」、「與醫療團隊主動溝通」的重要性!現今9成以上感染者仍為50歲以下壯年,尚未察覺自我健康的重要性;較多60歲以上資深感染者,因早期藥物影響會留意代謝性健康問題,但整體來說,與醫師主動溝通的積極度、自身健康的全面掌握度仍待加強,尤其「愛滋加速老化的健康問題」易使得感染者面對許多突發性感染受到艱鉅的健康挑戰。鄭舒倖醫師與楊家瑞醫師共同呼籲,對抗愛滋、與「愛」和平共存是長期作戰,愛滋感染不再只是專注於「病毒本身」,更多跨科別及照護團隊的全面介入,涵蓋病患身體、心理健康,並給予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與建議,走向「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
愛滋藥物易使體重增加 半數患者不知情
近十年來,多項大型國際研究顯示,愛滋感染者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後體重增加。因此最新修訂的美國愛滋病毒治療指引,已針對部分藥物類別標註提醒醫病注意。醫師提醒:體重增加有多方原因造成,感染者體重大幅增加需與醫師、個管師討論,切勿因為擔憂體型、三高、新陳代謝等風險,就自行減藥或停藥。台灣有4萬多名愛滋感染者,其中以20~29歲族群最多,年齡層逐漸下降。愛滋病毒感染者可透過穩定服藥有效控制病毒量,研究顯示,感染者與一般人的壽命已差異不大,代表許多感染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抗愛滋病毒藥物過往較常被關注到的副作用包含失眠、頭痛、皮疹以及脂肪分布異常、骨質疏鬆等,較沒有注意到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亞東醫院感染科楊家瑞主任表示,國外研究顯示感染者用藥平均五年體重增加3~6公斤,而不同抗愛滋病毒藥物對體重影響也有差異,提醒感染者要小心關注。楊家瑞主任分享,近期收治一位30多歲女性感染者,過往體重在正常範圍,治療用藥改變後,每天食量大增,有時候一天得吃五、六個便當才有飽足感,6個月內體重劇增10公斤。由於她並不知道體重增加與治療用藥有關,回診時醫師感覺體型有異才加以詢問,進一步討論後決定再換藥,搭配生活改變後,現已減下6公斤。楊家瑞主任提醒,長期肥胖恐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不得輕忽。感染者若用藥時發現食慾突然變好、食量變大,甚至體重增加導致BMI大於國民健康署建議值(24),建議與醫師、個管師討論。楊家瑞主任也進一步提醒,體重增加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並非增加就是自身使用的藥物問題,須由醫師評估判斷,切勿自行減藥或停藥。為了更了解感染者對於用藥副作用的了解程度,今年6月社團法人台灣露徳協會與嬌生股份有限公司發起「感染者用藥副作用調查」,共發放349份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成感染者覺得用藥後有食慾變好、體重增加的狀況,卻有半數感染者沒意識到體重增加與用藥可能有關,從未與醫護人員或個管師進行討論。台灣露徳協會秘書長徐森杰表示,本次調查顯示,8成以上的感染者認為應將體重影響列為評估的重要依據之一;且過半數感染者決定付諸行動,於下次回診主動與醫師、個管師進行體重控制討論。徐森杰呼籲醫師、個管師及相關工作者,應多主動關心感染者的健康狀態。同時提醒感染者除了要養成固定用藥習慣,更要注意用藥後反應、定期追蹤看報告,若有任何身體變化、或飲食習慣的改變,都應和個管師、醫師、同儕團體提出及討論。
【NG消暑氣2】空氣清淨機別亂用 氣流循環恐讓病毒「繞著屋子跑」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發表在醫學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研究指出,在大陸廣州一間餐廳內,1名新冠肺炎的無症狀感染者,用餐時將病毒傳染給另外5人。這5人分別坐在確診者的隔壁二桌,用餐時間分別重疊53分鐘、73分鐘,由於彼此都沒有接觸,調查之後發現極可能是透過餐廳的冷氣機傳播病毒,確診者的飛沫直接吹向其中一桌,另一桌則是透過牆壁反彈的氣流所傳染。為避免病毒飛散空中,負壓隔離病房內禁止使用電風扇,而是採用特殊抽風系統維持空氣循環。(圖/報系資料庫)「氣流循環可以讓病毒的傳播範圍擴大!」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說,飛沫傳染的範圍大約在1~1.5公尺,所以目前的社交距離也依此規定,但如果有氣流循環,恐怕維持社交距離也沒用。衛福部也建議各醫療院所不要使用電風扇、空氣清淨機,以免空氣對流時,反而增加病毒飄散的範圍,其中又以牙科最需注意,主要是因為牙科治療時必須近距離接觸,而且會產生飛沫氣霧,更增加空氣傳播的危險性。如果求診患者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衛福部也建議牙科醫師適時延後療程,就算就緊急狀況必須進行治療,也盡量避免使用洗牙機、快速磨牙機等,以免造成空氣傳播。(待續)牙科醫師治療患者時,須近距離接觸,加上治療過程易產生飛沫氣霧,會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NG消暑氣3】開不開窗一樣危險 搭乘計程車「2個防護動作」才安全
許多人認為坐計程車時開窗戶比較安全,其實並非如此。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說,「有些乘客會要求計程車司機開窗戶,如果司機身上有病毒、又沒有確實戴好口罩,反而可能將病毒吹向後座。」那不開窗、吹冷氣比較安全嗎?「其實風險都一樣,不管是開窗或冷氣,只要司機或乘客沒戴口罩,氣流循環會讓病毒無所不在,不管是坐在司機正後方或斜後方都一樣!」楊家瑞說,如果計程車能夠在前後座之間加裝隔板,可以稍微減少病毒散播的機會,但無法做到完全阻隔。醫師楊家瑞提醒,氣流循環會讓病毒飄得更遠,保持一般的社交距離恐怕效果有限。(圖/楊家瑞醫師提供)「最好的方式還是戴上口罩。」楊家瑞認為無論開窗或開空調,只要戴上口罩就能降低感染機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之外,另一個優點就是能夠減少雙手觸碰眼口鼻的機率,讓病毒沒有管道能夠進入體內,所以也要勤洗手,才能阻斷病毒的接觸傳染。楊家瑞說,不同於SARS明確以發燒作為症狀,新冠肺炎卻有許多無症狀感染者,所以建議只要一進入密閉空間,就一定要戴上口罩,觸碰公共物品也務必要洗手,只要做好這兩點,相信台灣能安然度過夏天。 (待續)除了飛沫傳染,接觸傳染也是新冠病毒散播的方式,勤洗手才能避免中鏢。(圖/林勝發攝)
【NG消暑氣4】到底能不能開冷氣? 醫師:3關鍵大幅降低風險
電風扇、空氣清淨機能免則免,但冷氣、空調怎樣都難以避免!尤其台灣夏天相當濕熱,不開冷氣實在難以想像,今年五月中旬登場的國中會考,試場便採取一邊開冷氣、同時也打開窗戶的做法,希望能兼顧舒適與防疫。「這或許是個不錯的方式!」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說,很多人以為開窗戶有助於空氣流通,病毒就會因此「飛」出去,其實不然,開窗的主要目的是稀釋空氣中病毒的濃度,盡量降低感染機率。如果是一些不可能開窗的密閉空間,例如會議室、辦公室等等,打開冷氣、中央空調的同時,所有在場人員都要嚴格規定戴口罩,一旦生病、出現呼吸道症狀就應該待在家中休息,不要外出上班。醫師張凱音表示,在密閉空間吹電風扇,會讓人更容易吸入病毒。(圖/張凱音醫師提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說,除了開窗、戴口罩2個原則之外,如果在自己家中,居家隔離、檢疫者建議住在獨立空間中,與家人分開使用冷氣與電風扇,若家中安全無虞,就不必一直戴著口罩,也可以依需求使用電風扇、冷氣,但記得要定期更換冷氣濾網。「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穩定的環境中至少可存在8天,所以也可能存活在濾網中。」張凱音說,相較於公共場所,家中飄散新冠病毒的機率雖然較低,但仍可能藏有其他病毒,所以每隔幾周就更換濾網,才能避免吹到「病毒風」。(待續)由於新冠病毒在穩定環境中可存活8天以上,須定期更換家中的冷氣機濾網,才不會一直吹「病毒風」。(圖/123RF)
【醫護防疫祕招1】感染科下班後先洗澡 孩子3關鍵點必洗手
總算等到開學,卻也出現台灣首位小學生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頓時讓家長陷入驚恐之中,紛紛大陣仗備戰,而家有幼童的第一線醫護人員又是如何防疫呢?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有兩個分別10歲、6歲的孩子,「為了保護家人健康,我回家就會立刻換掉全身衣物,避免把病菌帶回家。」楊家瑞說,與其花時間噴灑酒精、次氯酸水消毒,不如就直接換下衣物去洗澡,再換上居家服,這樣才能真正守護家人健康。由於目前台灣尚未進入社區傳播的階段,所以楊家瑞與家人目前仍以流感規格防疫。「唯一的差別就是我會叮嚀孩子多洗手,只要我有注意到孩子需要洗手,就會一直不停叮嚀它們去洗手,尤其是觸摸外面公共物品如門把、回家後、用餐前,這3個關鍵時機點,我一定要求孩子徹底洗手,因為這是最容易把病毒送進體內的時候。」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認為,目前尚未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採取流感規格的防疫措施即可,他常叮嚀病患戴口罩就是基本措施之一。(圖/楊家瑞醫師提供)至於口罩,楊家瑞還是會讓孩子戴口罩上學,但認為孩子正確配戴的機率很小,不如避免跟人過於靠近接觸,尤其飛沫傳染最遠可達2公尺,所以就算是戶外的大型集會如燈會,最好還是避免參加,而進入密閉空間就一定要戴上口罩。因應防疫措施小學生出入室內外,都將口罩戴好戴滿。(圖/趙世勳攝)不同於許多家長紛紛停止孩子的才藝課,楊家瑞還是讓孩子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但如果有感冒症狀,例如咳嗽、流鼻水,他就一定會讓孩子在家休養,既然生病就不要到處趴趴走。「開學後當然也是這樣,生病的人就要留在家中休息,這樣就能降低校園的病毒量,減少感染機會。」
【破防疫謠言1】口罩噴酒精母湯喔 反倒失去抵擋病毒功效
新冠肺炎疫情不停歇,隨著愈來愈多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也讓人心更加浮動,「理智上,我知道新冠肺炎沒有比之前的SARS致命,但每天看到疫情不斷擴大,網路上一堆消息,心理上就會覺得很恐怖啊!」陳太太坦言,自己要求孩子在停課期間不出門,也停掉所有的才藝課,就是擔心外出感染病毒。除此之外,陳太太還緊盯各種疫情資訊,社群媒體、群組之間流傳的訊息一個也不會錯過,但卻愈看愈困惑,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這些防疫傳言分為用品、消毒、偏方、食物4大面向,「用品中,民眾最關心口罩!」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說,網路流傳各種口罩復活術,甚至其中幾項還獲得部分醫師的「認證」,例如電鍋乾蒸法、紫外線消毒法。「這些方法在學理上的確可以滅菌,但醫療口罩本來的設計就是拋棄式,所以重複利用的效果無法確認。」楊家瑞說,不如更正確掌握使用口罩的時機,例如進入密閉空間、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才使用。專家認為,若口罩沒有明顯髒汙,不必一直更換。(圖/報系資料庫)而且也不必使用一次就更換口罩。「如果口罩外層沒有明顯髒污,例如近距離接觸他人口水;或是自己沒有生病,戴口罩時不會汙染內層,都可以重複使用口罩。」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也發出聲明,表示口罩復活術有各種風險,例如噴灑酒精會減損口罩中靜電棉的效果,進而使口罩失去過濾病毒的功效,假如不在高危險環境之中,口罩可以連續使用3~5天也沒問題。許多地方媽媽也因此發揮巧思製作許多棉布口罩套,再將醫療口罩放在其中,外層的口罩套天天清洗更換,內層的醫療口罩大約每周更換2次,醫療口罩比較不會髒汙,也延長使用壽命。許多民眾自製棉布口罩套,再將醫療口罩放置其中,以延長口罩使用的壽命。(圖/報系資料庫)
【破防疫謠言2】空氣清淨機加裝消毒卡 專家直言有風險
新冠肺炎自從1月爆發以來,至今疫情仍持續不斷升高,日本、新加坡案例連環爆,而且已出現社區感染狀態,而台灣目前已出現第一位死亡案例,也有許多無症狀的感染者,民眾相當焦慮,也讓網路各種謠言滿天飛。其中,空氣清淨機是許多家電業者力推的防疫產品,更打出可以過濾病毒的口號,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說,「一般的空氣清淨機主要是針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並非針對病毒,所以沒有防疫效果。」至於宣稱可過濾病毒的高價機種,楊家瑞仍持保留態度,強調不如多開窗增加空氣對流。近來有業者在空氣清淨機的過濾網中添加二氧化氯,宣稱可殺死冠狀病毒,毒物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說,二氧化氯就是游泳池中添加的氯,自來水中也含有這個成分,濃度必須在1ppm以下才安全,濃度高雖可殺菌,但也有傷健康。業者號稱在空氣清淨機的過濾網中,添加二氧化氯殺病毒,對此,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招名威表示,二氧化氯濃度必須在百萬分之一以下才安全,濃度高雖可殺菌,卻有傷健康。(圖/翻攝自招名威臉書)其他如利用暖氣、掛燙機來殺死病毒,楊家瑞也認為效果不大,「攝氏56度以上才能殺死病毒,暖氣不可能到達這樣的溫度,掛燙機則只有短暫效果,還不如直接更換衣服就好。網路上也流傳各種室內消毒法,包括室內薰醋等方式,楊家瑞表示,這些方式若要施行,必須撤除室內所有人,因為這樣的消毒方式除了殺病毒,也會殺死所有的微生物,所以不太可能經常施行。
【破防疫謠言3】酒精次氯酸水這樣用 殺病毒效果更好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高,相關消毒資訊也很錯亂,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說,「以肥皂洗手是最好的方式,不方便洗手時就以酒精、次氯酸水代替。」楊家瑞說,酒精濃度不是越高越好,95%酒精只能將病菌表面蛋白凝固,無法順利穿透病菌,75%濃度的酒精才能真正殺菌。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表示,以肥皂洗手是最好的防疫方式,除非不方便洗手,才考慮噴酒精等其他替代方案。(圖/報系資料庫)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表示,以肥皂洗手是最好的防疫方式,除非不方便洗手,才考慮噴酒精等其他替代方案。(圖/楊家瑞醫師提供)毒物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表示,「如果會接觸到皮膚,建議使用酒精,例如噴手、噴身上衣物等等,如果想消毒環境、物品,就可以選擇次氯酸水或稀釋漂白水。」招名威說,次氯酸水與漂白水的化學結構非常相似。「兩者都含有氯,可以直接破壞病菌的細胞壁、殺死病菌,比起酒精的殺菌力更強,所以適合用於消毒環境。」招名威表示,次氯酸水與漂白水都含有氯,可直接破壞病菌的細胞壁、殺死病菌,適合用來清潔環境。(圖/翻攝自招名威臉書)招名威說,市售次氯酸水濃度約在30ppm~80ppm,而醫院等容易感染的區域使用的次氯酸水濃度為100ppm~300ppm,而市面上相關商品相當多,濃度不一、搭配各種技術,也讓殺菌效果不同,保存時間從1周至1年多都有。為了強調安全性,部分業者甚至宣稱不含氯,「那殺菌效果就會比較差!」招名威說,次氯酸水商品若是照光、常常打開接觸空氣等動作,都可能影響功效,其他消毒產品的成分也包羅萬象,消費者看了霧煞煞,招名威說常見的二氫檸檬酸銀、二氫檸檬,其實都是一種銀離子,雖可殺菌,但效果相較之下較弱,不如酒精、次氯酸、稀釋漂白水。防疫期間,不妨多用酒精消毒雙手,或以次氯酸水、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與用品。(圖/報系資料庫)
【破防疫謠言5】紅茶普洱茶可對抗病毒? 假消息似是而難分辨
網路充斥各式防疫偏方,包括口含鹽水、喝熱水殺病毒等,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表示都是無稽之談;也有許多人傳說「流鼻涕、咳痰者就不是新冠肺炎」,楊家瑞說這個說法可能來自於冠狀病毒較多攻擊下呼吸道而來。「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都是咳嗽、肺炎等下呼吸道症狀,但不代表就不會有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狀,台灣確診患者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楊家瑞說,似是而非的謠言最容易混淆視聽。例如「高血壓患者容易感染新冠肺炎」,根據大陸醫院的統計資料顯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容易成為重症患者,但這不代表高血壓者特別容易感染。這類的謠言尤其容易發生在食物方面,近來就傳說「紅茶、普洱茶所含的茶黃素可預防冠狀病毒」,這個說法來自之前SARS時的相關研究,但紅茶、普洱茶中的茶黃素含量不夠高,而且也尚未有動物、人體臨床試驗,因此無法證實效果。其他還包括吃素、大蒜水、咖哩、補充維生素C等,網傳都宣稱能預防新冠肺炎。楊家瑞說,這些說法都沒有實際科學研究能夠證實,部分僅能提升免疫力,不代表能夠預防。其他,包括噴灑酒精消毒導致失火、貓狗會傳播病毒等謠言,都導致人心更加恐慌,中國大陸甚至發生貓狗被殘忍殺害的消息,楊家瑞提醒,不要隨意轉傳聳動、未查證的消息,也建議多向專家查證,不要當假消息的冤大頭。
第24例點出防疫破口 這個場所比餐廳更恐怖
中央流行指揮中心昨晚公布國內出現第24例,這名北部60多歲女性近2年無出國史,1/22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於1/22~1/29四度到診所就醫,女病患因症狀變嚴重且呼吸急促,於1/29晚間前往醫院急診,經查為肺炎,於1/30住院,因病情惡化2/10轉入加護病房,並於2/17因該院配合指揮中心的流感併發重症檢體檢驗結果為陰性者進行通報採檢,故轉收至負壓隔離病房,於19日確診,目前正在隔離治療,病況算嚴重。第24例女性生活單純,平日主要活動是包含在家看電視、社區裡面的運動公園運動以及和朋友唱卡拉OK,目前僅掌握患者的女兒有一名同學自杭州返台,1/6曾經碰面,但以接觸、發病等時間推算,感染可能性低,所以引發社區感染的疑慮。觀察這位個案的生活,其中以卡拉OK最可能感染病毒,讓許多民眾恍然大悟,之前一直以為外出聚餐的危險性很高,仔細一想,KTV、卡拉OK唱歌的感染風險更高。亞東醫院感染科楊家瑞主任表示,唱歌、聚餐其實都非常容易感染病毒,聚餐時因為會聊天,所以口沫很容易飛濺到食物上面,病毒也就跟著吃進其他人的肚子裡,萬一沒有使用公筷母匙,那麼食物污染的情況會更加嚴重,而且聚餐時彼此坐得相當靠近,也增加風險。而KTV聚會、卡拉OK等等,同樣會坐近聊天、吃東西,所以口沫傳染的風險和聚餐一樣高,而且更多了一個汙染源,也就是麥克風,麥克風上布滿眾人的口沫,唱歌時又相當靠近口鼻,因此被感染的風險更高,大陸北京就有一位案例因為家族一起唱卡拉OK來感染11個人,十分驚人。楊家瑞說,唱歌、聚餐的風險到底哪個高?站在醫師立場來說,因為無法有精確數字可能難以比較,但只能說都相當危險,站在防疫的角度應該盡量小心一點。
新冠肺炎/社區傳播首例?口罩之亂恐愈演愈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新增確診2例COVID-19(新冠肺炎)個案,台灣累計共20名確診案例,且出現首個死亡案例,也就是第19例的中部60多歲男性,有B型肝炎及糖尿病病史,無出國旅遊史,亦非確診病例之已知密切接觸者。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由於第19例男子無旅行史、明確接觸史,所以有社區傳播的疑慮,但這位死亡案例的職業為白牌計程車司機,很可能載過中港澳乘客,已經就通聯紀錄做清查,希望完全掌握接觸史,能夠發現確切的感染源,未來不排除公布需要注意的地區與範圍。陳時中表示,社區傳播有四個定義。首先要有確定病例且找不到感染源,第19例目前符合此定義,但由於疫情調查尚未完成,現階段可說不排除有社區感染的可能。第二個定義是社區傳播是本土病例人數遠高於境外移入病例人數,第三是已經出現一傳十、十傳百的連續傳播,第四個是有範圍廣泛的傳播。第19例的出現目前只符合第一個定義,後面三個定義,台灣現況都不符合,但可以說已經出現了警訊,所以現在要盡快將疫調做好。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醫師表示,如果台灣進入社區傳播的階段,再加上有無症狀感染者,所以代表需要更嚴密的自我防護,此時口罩的保護就會變得更加重要,而且手部清潔、消毒也必須更加徹底,沒有必要也不要出入公共場合等等,一切的防疫措施都需要更嚴格。一位家長也私下坦言,這陣子口罩之亂弄得人心惶惶,他當時還不以為意,但如果真的有社區傳播,他就覺得一定要去排隊買口罩,「因為開學、清明節返鄉潮都要到了,但口罩真的夠嗎?」家長這個疑問目前沒有解答,但口罩之亂勢必愈演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