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飲食
」「華航林依晨」為了健康植物性飲食 她被抓包爽嗑生蠔被酸這樣說
有「華航林依晨」之稱的趙筱葳(Ivy)是空姐出身,憑著甜美知性形象成為人氣網紅,過去和「醫界王陽明」賴弘國的婚姻轟動一時。她時常分享兩性關係的看法,日前她在IG限時動態中透露,因為看了一部和飲食有關的紀錄片,她決定要開始嘗試植物性飲食,還附上吃著素食漢堡的照片,怎料,她下一則動態卻貼出她大吃生蠔,引發網友質疑。趙筱葳表示要嘗試植物性飲食,卻大吃生蠔引發網友質疑。(圖/翻攝自IG)從趙筱葳的限時動態上可以看到,她表示看完《人如其食》這部紀錄片後,為了健康決定和男友一起嘗試植物性飲食,而近日她和男友到一起到澳洲旅遊,怎料,她竟貼出一則大吃生蠔的照片,還標註「生蠔自由」的動態,引發網友質疑,和她說的植物性飲食不同,認為她言行不一。對此,趙筱葳親自回應,「大家不要誤會了啊,植物性飲食不是純素食啦,我們主要是為了自己身體健康想這樣做,對我來說其實只是在食物的選擇順序不同而已,先以蔬食為主,再來是海鮮,其次才是其他的肉類。自己的身體自己照顧,沒有什麼對錯囉」!趙筱葳澄清植物性飲食,不是完全吃素。(圖/翻攝自IG)趙筱葳還幫網友科普植物性飲食,「它以完整、未精製或以最低限度精製的植物和食物為主,並避免肉類、乳製品和其他高度加工的食物」,她強調單純是健康考量,沒有強制規定要遵守所有規定。空姐出身的她,憑著甜美知性形象成為人氣網紅,過去和「醫界王陽明」賴弘國的婚姻轟動一時,郎才女貌備受關注,可惜最後離婚收場。趙筱葳也經常分享兩性關係的看法,先前還宣布凍卵,捲過去還曾捲入賣假鞋風波,當時她親發聲明回應,表示會自掏腰包先退款,讓事件順利落幕。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提早進行「個人化篩檢」預防
我國兒童過重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恐成為年輕大腸候選人!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而且世界各國皆有此趨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談討,發現及早篩檢大腸癌可降低發生率,針對年輕大腸癌篩檢提供精準效益實證評估,藉由糞便潛血檢查濃度,可使原有「族群式大腸癌防治」策略走向「個人智慧精準大腸直腸癌防治」,達到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探討年輕大腸直腸癌主題時,通常會與人類發展指數一起評估;人類發展指數越高,代表經濟水準較好,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通常較佳,因此癌症的治療效果應該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發展指數越高,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也越高;代表已開發國家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是罹癌的重要原因(Arnold M, et al. Gut 2017;66:683–691.)。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高於鄰近人類發展指數相近的亞洲國家。無論性別與國別 50歲以下罹癌率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研究發現,年輕大腸直腸癌增加趨勢十分明顯;不論結腸或直腸,50歲以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且不論性別都有類似的趨勢。而且 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觀察到明顯的上升趨勢,世界各國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Siegel RL et al. JNCI 2017;109(8):djw322.)。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比女性高出1.5倍。台大公衛團隊過去曾跟韓國、日本、香港等亞太地區國家進行大腸癌研究,發現無論性別,40至49歲大腸癌比例皆明顯增加,尤其男性大腸癌增加幅度最為明顯(Sung JJ, Chiu HM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而且大腸癌發生率在1965年後出生世代持續上升(Murphy CC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155:1716–1719),原因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兒童時期暴露抗生素和食物鏈中抗生素(改變腸道菌叢)食品業工業化引入化學物質或食品(促使腫瘤形成、改變腸道菌叢)發炎/異位性體質環境輻射或其他環境暴露(區域性)一項研究針對430位小於50歲的族群,進行大腸癌回溯性研究,結果發現26%人的一等親有結直腸癌,10%有基因錯配修復問題,315人有做生殖系基因定序,檢查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亦稱「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基因異常等,有生殖細胞系突變85人中只有43人表示其一等親有大腸癌。因此,小於50歲大腸癌中有20%具有生殖系基因突變,建議對於所有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諮詢與癌症檢驗(Stoffel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341–353),以利及早發現疾患。邱瀚模指出,大腸癌之新興風險因數,亞洲肥胖族群增加幅度快,台灣肥胖人口比例約占6至7%,男童占8%,女童占4%,而且男童逾25%過重,女童也有超過15%過重,這些兒童未來恐會成為年輕大腸癌候選人。除了罹癌危險因數,下修篩檢年齡層也是亟待討論。(Hoffman SJ et al. BMJ 2019;365:l2231)。多國下修篩檢年齡 台灣糞便潛血檢測演進為了及早防癌,多國指引已下修篩檢起始年齡,美國多專科醫學會特別小組(USMSTF)於2012年建議45-75歲成人、40歲成人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於該家族成員診斷結直腸癌年齡之10歲以前)參加篩檢。2021年,美國胃腸病學院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針對45-49歲成人增加有條件篩檢建議。美國一項研究利用電腦模擬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1990至1994年族群作為參考組,發現現今族群大腸癌風險為過去1.54倍,因此,45歲開始篩檢這項措施可符合成本效益(Ladabaum U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57:137-148.)。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陳立昇教授表示,台灣在檢測技術從「糞便潛血化學法」演進到「糞便潛血免疫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先進的偵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敏感性和精確性方面優於過去的化學法,並且顯示大腸癌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三段五級」策略 各世代精準防治大腸癌 台大公衛團隊過去利用基隆、台南整合式篩檢資料研究發現,45歲開始篩檢族群相較50歲開始篩檢大腸癌發生率低22%,這項實證資料表達提早篩檢具有預防效益(Chiu HM, Chen HH et al.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23, Chicago, US)。建議下列2族群提早篩檢:50至75歲:戰後嬰兒潮及部分X世代45至49歲:這類族群為社會主要人力,一旦罹癌可能影響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損失(As of the population in Dec 2021)。▲▼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具有預防效益。(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陳立昇表示,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人數眾多,為了確保這2個世代能夠在初段和次段預防方面做好防治工作,除了建議參加糞便潛血檢測,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工程,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策略,以實現精準健康的防治目標。初段預防:側重於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轉向植物性飲食、增加運動,以及促進整體健康。這些改變對每個年齡層都至關重要,透過預防老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以免耗費國家龐大資源並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次段預防:針對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應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末段預防:台灣的全民健保體系在三段預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當疾病出現時,體系能夠提供新型治療方法,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以照顧各個年齡層的患者。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登革熱及大腸癌應用
男子罹患肝病30年內多次昏迷! 改吃素成功控制肝腦病變
六十二歲男子罹患肝病長達卅年,等待肝臟移植期間發現蛋白質攝取量太高無法代謝,體內氨濃度過高造成多次肝昏迷。台中慈濟醫院致力於推廣素食,營養師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動物性蛋白質為病人調整飲食,有效控制住肝腦病變,終於撐到肝臟移植而重獲新生。專屬素食餐食 改善身體不適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鄭紹彬觀察病人氨濃度過高,轉請營養師介入後發現洪先生愛吃魚,但過高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會使肝腦病變惡化,故營養師陳筠涵以植物性飲食為主,搭配病人所需營養設計專屬素食餐食,並廿四小時記錄飲食日誌,調整每日蛋白質及熱量的攝取量,試行半個月後,洪先生身體顯著改善,甚至能出院回家休養,等待肝臟移植。肝昏迷應限制蛋白質攝取量 植物性蛋白質可加速代謝氨氨是造成肝昏迷的主要因素之一,營養師陳筠涵建議,肝昏迷病人應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最好控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他表示,植物性蛋白質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排便,改善腸道菌叢,降低腸內有害菌滋生而產生過量的氨。此外,植物性蛋白質含有精胺酸可加速代謝氨,且含硫胺基酸比例較低,代謝後較不易引起肝性腦病變。健康飲食改善生活品質 順利等到大愛肝臟捐贈洪先生出院後持續堅持少葷多素飲食,遵從醫師和營養師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雜糧和豆類,限制攝取肉類和高脂肪食物,確保蛋白質與熱量來源均衡。健康飲食不僅提供足夠營養也減輕肝臟負擔,讓他未再出現肝腦病變,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一個半月後,洪先生幸運等到適合的大愛肝臟捐贈,鄭紹彬主任帶領醫療團隊執行長達十小時的移植手術,讓病人重獲新的人生。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立委舉辦低碳蔬食市集
6月5日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為呼應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塑戰塑決」(beatplasticpollution),立法委員吳欣盈今(5)日邀請林為洲、陳淑華、洪申翰等近20位跨黨派立委及台北市議員陳宥丞及民間團體在立法院舉辦「低碳蔬食市集」,共同倡議「低碳蔬食愛地球」、「循環容器用起來」。立法院長游錫堃表示,立法院今年1月10日三讀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與眾人一起為淨零生活及永續社會努力,自己非常喜歡食用各式青菜,兼顧美味、健康與環保,希望大家一起響應「每周一蔬食」的概念,一起為健康綠生活努力。吳欣盈表示,在立法院舉辦市集,就是希望公部門「由公而私」發揮領導力,在飲食及消費上優先減碳,幫助台灣達成氣候目標。辦公室每週選擇一天無肉日,尤其全素漢堡在國外非常流行,種類多元,兼具美味、減碳、愛護動物。吳欣盈說,自己一直提倡精準醫療降低健保財務負擔,其實一般民眾也能從自身做起,多攝取低碳蔬食,就能為自己的健康盡一份心力。立委林為洲表示,國民健康不能等,儘管我國已有《營養師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和《學校衛生法》,但遺憾改善民眾飲食及營養問題的《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尚未立法。呼籲行政院應儘速將《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送進立法院,並在下個會期三讀通過。立委陳椒華指出,過去在環保團體,多從事環境運動及環境政策倡議,但事實上,日常生活就可以為環境做很多事情,她自己長期隨身攜帶水杯,平日午餐時,辦公室同仁也都會自備便當盒至店家購買,減少廢棄物產生,呼籲大家一起開始實踐環境友善、同時也對自己健康友善的生活。洪申翰表示,全球進入淨零世代,各國紛紛以國家發展戰略回應氣候變遷造成的巨大風險和影響,蔡政府這七年多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50台灣淨零排放路徑及12大戰略等關鍵氣候行動。今天來參加低碳蔬食市集,一起響應每個人在日常可以做的氣候行動,也提醒自己要為了環境永續更加努力。陳玉珍表示,自己平常在立法院工作繁忙,飲食習慣較簡單,在立法院小吃部最喜歡的是豆腐相關的料理,不只兼具營養價值又會有飽足感,同時也可以響應環保,多吃蔬食減少碳排放。她也呼籲大家一同響應世界環境日,使用環保的循環容器,實行每週一蔬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何佳穎強調,最好的低碳飲食,就是植物性飲食。雖然肉類也逐漸邁向永續之路,但純以碳足跡或環境成本而言,植物性飲食依舊是對環境干擾程度相對低的蛋白質來源,期待低碳飲食中的植物性飲食,將能成為你我的首選。
美研究長壽飲食 最高可減少20%死亡率
現在有許多種健康飲食模式,想要靠吃來讓自己長壽到底該怎麼做呢?國外有一項研究指出,有4種健康飲食模式,注重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攝取是它們的共通點,只需多吃就可以降低近20%的早逝風險。此外,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教授胡丙長(Frank Hu)也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選擇健康飲食的時機永遠不會太晚,而且可以嘗試不同的健康飲食法,不一定要一直維持同一種。依4飲食指標遵循度分組 遵循高死亡降20%近日,《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了關於健康飲食與死亡風險關聯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追蹤了75,230名女性、44,085男性的飲食習慣超過36年。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胡丙長教授指出,這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世代研究,以了解《美國飲食指南》中推薦的多種飲食模式與早逝、重大疾病死亡的長期風險。研究團隊針對4種符合美國飲食指南的飲食法,包含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等,並依「替代地中海飲食」、「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指標」、「健康飲食指標」、「替代健康飲食指標」對參與者健康飲食模式遵循程度進行評分、分析。評分後將參與者依遵循程度由高至低分成5組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團隊發現,與遵循程度最低的組別相比,遵循程度最高的組別其全因死亡率降低了約20%。健康飲食不只一種 改善習慣慢性病死亡風險↓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參與者若在追蹤期間朝健康飲食模式改善飲食習慣,某些慢性病的死亡風險也會降低。研究指出,飲食健康程度改善25%的參與者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6-13%,癌症死亡風險可降低7-18%,神經退化性疾病死亡風險可降低7%,呼吸系統性疾病死亡風險降低最多,為35-46%。根據《CNN》報導,胡丙長教授表示,這代表採取健康的飲食模式對健康的影響永遠不會太晚,而且也代表健康飲食對減少早逝死亡數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過去,很少有研究探討不同或多種的健康飲食模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性。透過這項研究也可知道,不止一種方法可以吃得好又為健康帶來幫助。研究中探討的4種健康飲食模式,其共通點為全穀類、蔬菜、水果、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胡丙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意味著健康飲食有很大的靈活性,民眾可以遵循飲食指南並依個人的食物偏好、健康狀況、文化等,創造屬於自己的健康飲食餐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