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營造
」大甲溪、筏子溪棲地營造奏效 石虎明顯增加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9日舉行「台中綠網保育策略暨階段推動成果分享」大平台會議,透過與在地機關、NGO、社區及企業公私協力,串連大肚台地與筏子溪綠藍帶、大安溪與大甲溪溪流保育軸帶,以建構石虎等關注物種生態廊道。台中分署指出,大甲溪和筏子溪石虎數量明顯增加,顯示棲地營造奏效。林業署台中分署加強推動綠網保育軸帶空間上跨機關整合,透過小平台會議方式,聚焦於溪流生態廊道改善、筏子溪巴氏銀鮈庇護所棲地營造可行性評估成果分享等相關保育迫切議題;另擴大辦理2場大平台會議,以保育軸帶規畫與成果分享,優先推動課題之跨域合作討論及交流,共同營造友善棲地。林業署台中分署說明,會議分享以綠藍廊道串連、生態植被復育、公私協力參與等3大議題執行情形與成果,分署長期與台中市農業局辦理石虎族群監測調查及保育推動工作,逐步完備台中地區石虎等關注物種基礎調查工作,結果發現大甲溪和筏子溪石虎數量有明顯增加,顯示棲地營造達到效益。林業署台中分署指出,為減少棲地破碎,營造生態綠網,委託保育軸帶復育計畫中調查到85科330種物種(台灣特有種38種;列入珍稀物種計32種),成果豐碩。另為恢復原生綠帶及營造關注物種棲地,目前已培育狗花椒、台灣百合、正榕等約60種原生植物,逾10萬株苗木,可供大肚台地火燒跡地造林復育、海岸及河川保育軸帶生態植被復育等,加速植生恢復。
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全臺13位典範農友現身分享、盼更多農友加入友善耕作
2022年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選拔活動,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甄選類別分為「生產操作」、「生態營造」、「土壤碳匯」三大領域。歷經三個月的書面審查、現地評選等階段,遴選出13位典範農友,於11月22日舉辦頒獎典禮,並邀請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共同與會。綠色保育標章旨在促使農業活動兼顧生計與保育的永續發展,在12年間,陪伴農友們累積了許多友善農耕的作法,此次也會將獲獎農友的耕作特色與經驗集結成冊,期盼進一步帶動農友間的經驗交流與技術提升,鼓勵更多人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也讓大眾認識綠色保育標章產品「人與環境共好」的珍貴價值。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頒獎活動現場,同時也以綠色保育食材製作精緻的綠保饗宴,期望大眾支持綠保食材(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首屆「大腳印獎」獎項突顯出友善農業耕作特色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透過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動,藉由農友對土壤的友善作為,展現農業在生態上的貢獻,也為農友帶來生產外的鼓勵。綠色保育標章的圖案設計主軸為「田裡有腳印」,彰顯人與動物共享一塊田的精神,也是農友們的用心所在。「大腳印獎」即是遴選出默默耕耘、守護大地的典範農友,加以表揚、鼓勵,讓社會大眾更能看見綠保農友守護生態的用心。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選拔活動,11月22日舉辦頒獎典禮,匯集全臺13位獲獎者,分享並交流友善農耕經驗與技巧,期望帶動更多農友加入(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每一位符合綠色保育標章的農友,必須在不影響田間生物的棲息和農田附近的自然生態下耕作,除了不施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及除草劑,更積極營造動物的棲地,守護田間的物種與生物多樣性。因此,首屆「大腳印獎」分為三個獎項:「生產操作組」重視土壤、病蟲草的田間管理技術與生產銷售的收益;「生態營造組」則著重在棲地營造與農田生態服務的價值;「年度特別獎」則是以國際聚焦的碳中和議題,特別設立「土壤碳匯組」。期望透過三大面向,呈現綠色保育對生產、生態、環境議題的價值與貢獻。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特別製作「2022綠色保育大腳印農友精選特集」,收錄本屆獲獎及入選者共16位農友的田間風光,以及耕作特色與經驗,輔以評選委員的講評說明,將於慈心基金會官網上架與大家分享,也期待有更多農友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第一屆榮獲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土壤碳匯組」特別獎的農友顏明川分享農場土地透過鋪覆蓋物、少翻耕來增加有機質,維持土壤固碳功能(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設立年度特別獎,鼓勵農友關注並投入「土壤碳匯」本屆榮獲「土壤碳匯組」特別獎的農友顏明川、鄧秋美夫婦,透過鋪覆蓋物、少翻耕來改善土壤、增加有機質,維持土壤固碳功能。同時考量碳足跡,自製堆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積極作為,讓農田土壤的碳匯能力持續累積。林務局表示,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從去年的大旱到今年的大雨,對農業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而因應氣候變遷的根本之道,是從源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宣示台灣將推動2050淨零排放,農委會隨即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顯示農業部門對於氣候變遷政策的高度重視。慈心基金會關注農田生態系以外,更在2021年加入千分之四倡議聯盟,更著力宣導土壤碳匯的重要性,也提供農友施作建議,並邀請農友進行試驗,期望能夠藉由農友們的參與,累積更充足的資料與經驗,進而推廣土壤碳匯的農耕技術。因此,首屆「大腳印獎」的年度特別獎以「土壤碳匯」為主題,期望農友關注並投入土壤碳匯的操作,一同為地球環境做出貢獻。第一屆榮獲綠色保育「大腳印獎-生態營造組」獲獎者大合照(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綠色保育重視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健康,原本即有利於固碳,在此基礎之上,慈心基金會建議農友做重點調整,積極採取增進土壤碳匯的措施。包含:以不耕犁或少耕犁的方式耕作,來避免土壤壓實;用草生栽培的方式或以覆蓋物保護田區,減少土壤裸露;施用堆肥、有機肥、稻草、落葉等方式增進有機質。再配合定期觀察、記錄與採土檢驗,以明確的固碳操作方式,讓更多二氧化碳轉為土壤有機質,來增進土壤碳匯的效益。長期支持綠色保育標章商品的有機通路里仁公司董事長李妙玲感謝農友的用心與堅持(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以綠色消費共同守護田裡的大小腳印截至2022年10月底止,全台共有459位農友取得綠色保育標章,通過面積逾742公頃,保育物種達到42種,棲地保育已有263件,綠色保育理念於全台遍地開花。「每一次消費,你都在選擇你想要的世界樣貌」,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產品可於全台里仁門市及部分家樂福、全聯門市,或是天天里仁、直接跟農夫買等電商平台選購,希望透過「大腳印獎」的舉辦,使消費者有更多機會隨著農友的大腳印,守護田間野生動物的小腳印,陪伴臺灣生態環境復甦。
台灣中油營造小燕鷗棲地 自然繁殖率大幅提升至七成以上
台灣中油公司與桃園市政府及桃園市野鳥學會合作,3年前開始在桃園沿海地區營造保育類野生動物小燕鷗棲地,吸引越來越多小燕鷗築巢繁殖,自然繁殖率大幅提升至七成以上。今(20)日台灣中油在桃園市竹圍漁港舉辦「111年度小燕鷗繁殖成果發表會」,再次宣示守護生態的決心。小燕鷗為二級保育鳥類,每年4月會北返到台灣,並於5至7月間群聚在開闊的海邊沙礫地築巢,是唯一在本島繁殖的鷗科鳥類。依往年桃園過境及繁殖紀錄,每年平均約150隻出現,近3年最高200隻左右,今年根據桃園市野鳥學會調查,截至6月初,竹圍漁港約觀察到150隻成鳥。小燕鷗為二級保育鳥類,每年4月會北返到台灣,是唯一在本島繁殖的鷗科鳥類。(圖/中油提供)為信守三接環評承諾,台灣中油從108年開始與桃園市政府及桃園市野鳥學會合作,在桃園海岸進行小燕鷗繁殖棲地營造工作,營造地點包括竹圍漁港、白玉海岸、大潭海岸及許厝港國家溼地,共設置4個繁殖棲地,並於各營造地點進行繁殖監測調查。由於白玉海岸及竹圍漁港北堤等營造區土地非台灣中油所有,因此初期費了一番努力且經多方協調後逐步達成共識,展開營造工作,才讓竹圍漁港棲地營造規模日益擴大,越來越多小燕鷗在此落地築巢。桃園鳥會及八德大伙房書院小朋友布置假鳥及庇護瓦。(圖/中油提供)營造棲地過程包括在竹圍漁港北堤整地並搭建圍籬,再配合布設假鳥及庇護瓦以減少小燕鷗受到野生動物及人類行為的干擾,安心繁衍下一代。這些棲地的小燕鷗繁殖成功率,從原本自然繁殖率不足三成,大幅提升至七成以上,109年竹圍漁港棲地甚至達到九成繁殖成功率,營造及繁殖成效可說相當成功。董事長李順欽再次宣示台灣中油保育小燕鷗等生態的決心,他表示,未來台灣中油將繼續與各界合作,持續推動小燕鷗的棲地營造工作,盤點小燕鷗築巢數量並監測其孵化率,讓竹圍漁港成為小燕鷗的第二個家,也願提供各單位共同推動保育的參考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維護及復育三接周邊生態環境,達成生態永續與經濟進步雙贏的願景。
亮起來! 台積電努力4年終於復育200隻螢火蟲
除了公司獲利、員工薪水傲人,台積電也持續發揮綠色製造力量,在工廠導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管理,率先成為全國第一座在廠內復育螢火蟲成功的企業。台積電表示,歷經四年不懈的努力,累積至去年4月,台南廠區出現超過200隻螢火蟲的成蟲,目前正同步將螢火蟲棲地營造的經驗,擴展到新竹以及台中廠區。為讓螢火蟲穩定繁衍後代,台積電去年更專注水質與植被環境管理,監測食餌螺類數量使其繁殖成長,讓黃緣螢幼蟲順利生長化蛹。此外,台積電以友善方式維護棲地,除了模擬螢火蟲自然生長環境,去年進一步管控夜間光害,降低路燈燈桿高度、使用LED 590nm螢火蟲專用燈,有效減低螢火蟲棲地干擾。台積電積極打造生態友善的廠區環境,去年9月與生態學者合作選址,預計新增廠內三處螢火蟲棲地營造點,未來將規畫選育適合的目標物種、調整棲地環境,一步一腳印累積綠色能量,創造科技與生態的平衡。同時,台積電在台中Fab 15B廠旁營造首座近自然林,已成功復育九種稀有植物,讓科技與環境共榮,並攜手學界恢復環境原始生態。由於台積電Fab 15B廠緊鄰生態資源豐富的台中都會公園,為確保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在廠區興建初期即攜手在地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推動近自然林與稀有物種的生態復育計畫。截至今年3月,Fab 15B廠近自然林共計復育204種植物,原生種比例達78.4%,其中涵蓋九種稀有植物,包含被農委會評定為易受害(VU)等級的狗花椒等。Fab 15B廠為台積電首座成功營造近自然林的示範廠區,未來將做為大肚山稀有植物復育基地,逐步串聯周邊綠帶,透過台灣原生種數量及植栽歧異度提升計畫的持續推展,擴大既有近自然林與生物圈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