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合
」 核融合 核電民進黨真正「神主牌」為和? 賴清德揭2字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18日參加縣市黨部主委會議,據了解,賴會中談兩岸及能源議題,以「民主」貫穿,首度強調「民主」才是民進黨的「神主牌」,「民主、民主 、人民作主」。據了解,18日這場縣市黨部主委會議,賴清德先請學者董立文演講,隨後自己也和主委分享自己的執政想法,由於縣市黨部主委是政黨與基層、民意最近的人,賴清德這段分享,也透露某種含義。據了解,賴清德在會中先以日前他出席分享彭明敏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活動為開頭,分享宣言前言說起,強調「我們要繼續為臺灣民主自由打拚,才不枉費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他反問主委,「主委你們知道,咱的神主牌是什麼?」賴接著說,「兩個字,民主,民主民主人民作主。」談到兩岸,賴清德說,他的兩岸路線就是蔡英文路線的四個堅持,就是民進黨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而台灣前途決議文又源自彭明敏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精神也是一樣,也是「民主」。話鋒一轉,賴清德提到核電,民進黨當初反核,就是要守護這塊土地、讓土地永續,反核的精神就是民主,尊重人民的決定,哪怕是未來發展核融合時,也許有一天沒有核廢料的問題、哪怕5年、10年再長的時間也好,核融合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技術、也沒有核廢料問題時,「我們也必須要跟著科技及技術前進」。賴清德說,民進黨一以貫之都是「民主」,沒有所謂反核就是民進黨的神主牌,或是什麼什麼都是民進黨的神主牌。與會者認為,賴清德這次分享,是要讓民進黨執政做事,不要被一些「神主牌綑綁」,科技日新月異,做任何事,不是一成不變。18日主委會議原本預計四點開到五點,卻開到超時,開到五點半,賴清德花很長時間闡述自己想法,更坐滿全場。對於賴清德在黨部主委會議的談話,民進黨中央表示,總統很重視主委會議,上任總統後都親自參與主持,也希望透過主委會議了解地方黨務,以及相關輿情。同時向主委們傳達政府的施政方向跟當前國際局勢。惟會議不對外公開,故相關外傳談話內容,黨部沒有評論。
童子賢火力全開「擔心缺電很low」 力挺核電是綠能盟友不該被打壓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8日參加活動時,再度火力全開,提到台灣的老百姓還在擔心缺電,「是很low level的困擾」,像是低收入的開發中國家在掙扎、整個社會在原地打轉,政府應該要拿定主意,提供低碳、高品質與穩定的電力,才能確保台積電等護國神山的競爭力,火力發電是不負責任的發電方式;他也透露和碩的綠電使用已倍增到46%,電子五哥們也都很努力,已提升到20到45%不等,台灣能源問題還要注意電網與人才培育。童子賢近期參加許多公開活動,再度擔起核綠攜手的傳教士身分。他在28日參加鏡周刊舉辦的2024碳權交易元年高峰論壇時表示,台電其實一年虧5800億元時,有2千億元是躲在中油裡,能源發展基金也因此被掏空,這對台灣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電力成本就是國家成本,如果台灣努力發展綠色產業,卻只是賺自己人的錢、沒有增值與出口的能力,其實就是內耗,就像麻將桌上,錢從這個口袋、轉放到別人口袋而已。童子賢表示,台灣要做2025非核家園,這理想很好、困難很多,大家像無頭蒼蠅,到處在找解決方法,但RE100好高騖遠,美國現在提倡的是無碳能源計畫。很多人提到核廢料問題,但這可先放在核電廠,等待未來科學進展、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不需要自己嚇自己,自己的垃圾自己收,才是負責任的方法,火力發電才是不負責任的,生產出來的二氧化碳就往大氣排放,代價就是國民的健康。「一直打壓某一個領域多年,人才會跑光光,等到有一年想起來要用的時候,發現沒有人了,要怎麼辦呢」,童子賢表示,台灣不該放棄任何一度不排碳的電,包括氫能、地熱、潮汐發電等都需要持續研究,核融合是未來的夢想,但台灣核工系沒人讀,我們就會離這個目標更遙遠,目前對抗地球暖化才是重中之重,核電不是敵人,是綠能的盟友。
吳欣盈挖角趙少康 邀請他「選後當NCC主委」與總統府發言人
2024大選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今(1日)正式舉行,3位候選人在元旦展開激烈交鋒。民眾黨候選人吳欣盈在交叉詰問階段,對於民進黨候選人蕭美琴在第一輪的能源提問,回答核電是很嚴肅與需持續關注科學問題,不能用意識形態處理進而引發弊案,主張不能強制停止核電、核二與核三延役,核四全面盤查後決定下一步。國民黨候選人趙少康指出,台灣在民進黨治下缺水、缺電,又賴、吳都曾宣誓效忠美國,「台美有衝突時你們效忠誰」?吳欣盈表示,能源政策是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問題,能源昂貴或「不綠」就沒有競爭力,需確保經濟安全保障,例如穩定水供應,並指過去在立院就有提出這類能源與資安議題的討論。台灣也應成立碳排交易所,提升國際競爭力,但沒回應台美衝突問題。(圖/翻攝自直播)吳在第二輪首段說「不要把我當中間的空氣」,呼籲選民不要搞棄保、珍惜投票權利,並回答趙少康針對蕭美琴的提問,表示自己是中華民國國民、台灣小孩,祖先來自大陸福建,且世世代代都關懷台灣。而柯文哲邀請她擔任副手時,直呼「等了20年」,終於有機會在公益意外造福各界。吳欣盈也說,政府要更嚴謹的財政紀律與財政改革,柯文哲有主張進行全國財政會議,進行合理稅收分配,與尋找財務來源如主權基金,並指自己過去在立院有提出退休金180億草案,解決退休金問題與跟上國際潮流。趙少康在第三輪繼續就再生能源與綠電弊案猛攻蕭美琴,吳欣盈則在輪到她時回應,台灣是製造業出口為主國家,要以務實態度面對能源問題,不能意識形態操作,台灣是個小島,不能像歐洲國家跟鄰國買能源,因此在核融合技術成熟前,要深化國際合作,且民進黨當年的操作讓4大公投都不過,但人民不是真的反核能。吳欣盈接著回答蕭美琴問題時,突然挖角趙少康,表示趙曾邀請她在選後出任公職,但她現在要反邀請趙少康「當NCC主委或總統府發言人」與成為「狀世代」的代表人物。
裝置容量是台灣核三廠的4.5倍!日解除禁令 將重啟世界最大核電廠
日本核電監管機構「原子能管制委員會」27日解除東京電力公司旗下柏崎刈羽核電廠的營運禁令,經新潟當地政府批准後即可重啟運作。柏崎刈羽核電廠位於新潟縣,橫跨柏崎市及刈羽村兩地,目前擁有7座發電機組,我國尚在營運的核三廠裝置容量為180.2萬瓩,柏崎刈羽廠裝置容量則高達821.2萬瓩,是世上最大規模的核電廠。柏崎刈羽廠為東電唯一可營運的核電廠,若順利恢復運轉,有助東電填補福島核子事故設備損壞和賠償帶來的鉅額損失,對公司經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原子能管制委員會12月初透露可能解除禁令後,東電股價一度大幅上漲。東京電力長年期待該電廠能早日恢復運作,但柏崎刈羽廠的未來仍必須取得新潟縣政府、柏崎市政府及刈羽村公所批准。已知柏崎市及刈羽村大致同意重啟運轉,但新潟縣知事花角英世立場尚不明朗。柏崎刈羽廠自1985年啟用,因2007年發生火災,廠內機組一度全數停運,2009年恢復部分運作,2011年東日本震災後再度陷入全面停擺。2021年4月,委員會以職員冒用他人證件進入中控室,以廠內反恐措施不全為由,下令禁止裝填新燃料棒,此舉相當於禁止核電廠重啟運作。歷經長達4268小時的額外檢查,委員會於27日表示因安全管理問題有所改善,宣布解除柏崎刈羽廠禁令。東京電力公司社長小早川智明同日傍晚回應,稱目前尚未確定核電廠可能恢復運作的時期。福島事故後,日本一度關閉所有核電廠檢修,但如今已逐漸重啟。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境內共有33座核能發電機組,目前已通過福島核能事故後制訂的新標準審查重啟運轉者有12座,分別位於鹿兒島、佐賀、愛媛及福井。除現有核電技術外,日本也投資在新的核融合技術,日媒《JB Press》稱,日本擁有將核融合應用於發電的技術能力,技術上可謂領先全球。能源政策學者杉山大志分析,若日本立即投入2兆日圓建造反應爐,有望於2050年成功將核融合發電技術實現商業化應用。
陳揆指核電是綠電被王美花打臉 藍黨團問是測風向還是說漏嘴
閣揆陳建仁10月31日,回答國民黨立委羅明才質詢時說,核能若進入核融合,樂觀其成也可能會很快採用,還斬釘截鐵的說「核電就是綠電」,遭經濟部長王美花打臉行政院長、否認核能是綠電。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天也質問綠營,部長打臉行政院長十分罕見,陳揆究竟是測風向,還是故意說漏嘴?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李德維表示,國民黨團要給陳建仁喊一個讚,也許是陳建仁說漏嘴,也許是說出實話,畢竟核電就是綠電,但反觀王美花,不知道是不是太上行政院長,竟然公開打臉核電不是綠電,違背世界各國主流意見的想法。王美花只是守著民進黨反核神主牌,不能讓神主牌跳票、倒下,甚至消失不見,更要確保反核人士的選票。李德維表示,民眾只想要穩定無虞的供電,沒興趣為民進黨顧好神主牌,民進黨不要核電,也無法穩定供電,面對淨零碳排,也拿不出具體政策,又如何能確保護國神山能夠有穩定充裕的供電呢?副書記長吳怡玎則說,今年9月,國際能源總署公布2050年碳排路徑圖,最終目標是零碳,不是零核,全世界的目標是減碳,不是減核。民進黨宣示在2025要達到綠電配比,而現在民眾都很清楚,民進黨所設下的綠電配比目標是無法達成;即便達到太陽光電20G/W、風力發電6.5G/W,都達不到核一、二、三、四加起來的七成。換句話說,風電、光電發展是很好的方式,但民進黨卻在風光發展的過程中,將核能降低,甚至大內宣稱,現在風光發電已經超過核能,但風電、光電發電量遠遠不及三、四年前核電發電量。吳怡玎表示,工商業界關心的是碳排,除了在製程當中所產生的直接碳排外,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間接排放」,2022年台灣工業、製造業、中小企業所產生的碳排,高達74%是來自於用電。要降到零碳排,除了節約用電、改善製程、更新設備,更重要的是使用的電乾不乾淨。也就是說,台電供電無論有多髒,廠商也只能接受。吳怡玎並引用經濟部能源署資料顯示,近5年台電電力排碳係數為0.495(單位:公斤CO2 e/度),對比OECD平均0.292,以及碳排模範生法國的0.062,台灣碳排是法國的好幾十倍。那麼,法國是如何做到的?因為法國在2022年已經達到85.24%低碳能源,其中核能占比即高達61.42%。她也因此主張,核能已經是成熟的能源,有成熟的技術,為何民進黨放著不用?為何讓國人的肺,當作空氣清淨機?
學生質疑賴清德態度 校長竟不滿兩度打斷發言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今(26)日下午前往海洋大學演講時,會中有學生質疑賴回答問題的態度「得過且過」,此番質疑竟遭校長許泰文干擾,還兩度打斷學生發問,賴清德對此則連忙緩頰,才化解尷尬場面。賴清德今日赴海大演講,會中有學生指出自己看了賴清德前幾場的校園演講,覺得賴回答問題的態度有得過且過的心態。該學生認為,這種態度對於總統候選人來說不太妥當。沒想到學生的質疑,引起與會的許泰文不滿,直接打斷該名學生的發言。許泰文表示,海洋大學是國際一流的大學,應該針對海洋政策、海洋願景提問。該名學生則不甩校長干擾提問,繼續發言質疑賴清德只有談願景,假設沒有當選的話,只談願景可能沒什麼太大助益?但該發言又引來許泰文不滿,第二度打斷學生的發言。對此,賴清德則連忙緩頰,說「校長沒關係,你再聽一下!」賴清德隨即也請與會者們給這位學生加油鼓勵一下,「沒關係啦,給他問給他問」、「現在的學生有他們的想法,讓同學盡情發言」。該名學生隨即回應說,「謝謝賴副總統的寬宏大量」,引發現場哄堂大笑。該學生還說,如果只談「自由民主」太空泛,希望能夠聽到更明確的未來方針,並呼籲賴清德能多聽人民的需求,也能夠實現對人民的承諾,但這個承諾要建立在政府之上。賴清德則強調,總統候選人在為台灣擘畫願景同時,也要提出具體解決的政策,且解決的工具是要在未來4年或8年內可以做到的。他也說,自己提能源政策,就不會以「核融合」為主,因為何時能夠達成還無法預測,能以具體做到的方式來說明,才是負責任做法。
碳權交易投資術2/碳排收費業者憂綠色通膨 碳人才鍍金月薪翻倍
隨歐美大國開啟碳費、邊境碳稅徵收,台灣今年七月也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碳排放有價化更驅動全民總動員,不只台積電(2330)、台塑(1301)及中鋼(2002)等排碳大戶認真減碳,消費者改買減碳商品,並憂慮減碳成本轉嫁恐引發綠色通膨,就連大學也急著開課培育碳管理人才。針對台灣2024年開徵碳費、以及2026年歐盟上路的碳邊境稅,半導體產業資深分析師陳子昂指出:「台灣電子業都已提前因應,不會措手不及造成營運衝擊,可以有時間進行資本支以及減碳規劃。」蘋果去年就宣告供應鏈「2030年碳中和」,被點名為碳排大戶的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7成排碳量都是在能源使用上,因此去年起接連買下台灣9成綠電憑證、可以優先購買綠色能源。另一家屢被提及的碳排大戶台塑,斥資近千億規模減碳,總裁王文淵2006年成立「台塑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並擔任召集人,月月開會檢討減碳成效,目標2025年減量20%、2030年減量40%、2050年達「碳中和」;旗下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新智能使用生質燃料SRF,並構思碳權相關的商機,如投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新創事業,這些藻類除了集團自用,也接到不少外部訂單。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圖/報系資料照)中鋼自2011年至2020年,已投入約114億元,完成1,163件減碳專案,包括增加製程廢熱回收、提升能源效率、汰換老舊設備與優化製程參數等。石化產業分析師何耀仁向CTWANT記者表示,碳權議題出現,使營運成本上升,加速公司低碳轉型腳步,例如亞泥的本業水泥碳排放較高,便規劃水泥要從對營收貢獻7成逐步降到4成,原有的製程能源也要從燃煤轉為燃氣,未來業界期待核融合發電。台灣消費市場對碳排認識已有十多年。2010年起陸續有產品主動標示碳足跡,像是新竹槓丸、米粉,泰山礦泉水、明基與友達的螢幕、統一麥香奶茶、可口可樂,定期收到的台電繳費單,也會標明當期排碳量。以快時尚崛起國際品牌ZARA,2019年揭示:FAST FASHION IS NOT FASHION ANYMORE(快時尚不再時尚),「這是消費意識的翻轉,購買服飾講求環境和美觀之間平衡、永續,供應鏈重要性大增。」與國際紡織品牌的興采(4433)董事長陳國欽指出:「戶外時尚品牌PATAGONIA的衣服會標明減碳、減水量。」騎車若代替開車,可有效減碳,目前無法賺碳權,但成功帶出減碳意識。(圖/翻攝自捷安特自行車臉書)不只蘋果要求全球供應鏈2030年達到碳中和,「各大國際運動品牌有2030年減碳30~60%的目標,且絕大部分壓力在擔任製造工作的供應鏈。」紡織龍頭儒鴻(1476)副理沈志威告訴CTWANT記者,該公司以能源轉型、能效提升、在地採購、低碳原料4大部分進行低碳轉型,「不是做得好就能有更多單,而是沒做就沒訂單,企業無法永續經營下去。」自行車龍頭巨大則喊出「騎YouBike賺碳權」,同時朝吸碳量大於排碳量的「負碳商品」邁進。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指出,聯合國計算碳權有300項方法論,申請方可想方法證明腳踏車跟減碳的關聯性,但是「很難說騎腳踏車就是替代搭車,有時是不想走路而騎,這種情況下騎腳踏車反而比走路排碳量高;不過這確實帶起低碳環保意識。」面對台灣即將課徵碳費,有營建業、製造業者喊出恐加速通膨。「綠通膨」隱隱成形?「通膨本來就會發生的自然現象,近十年每年通膨率約落在1~1.4%,各國政府加速QE使去年通膨上升至3~4%。」劉哲良向CTWANT記者解釋,至於近來營建業喊碳價進一步促漲房價,他分析建材成本約佔總成本10%,會加上碳費的是水泥、鋼筋等,其實轉嫁成本非常有限,對於業者的加速通膨說法,「可能有其他考量,例如多換容積獎勵,不過,多蓋一層得到獲利,仍是放到自己口袋裡。」 與此同時,碳管理,碳人才也成就業市場熱門需求。亞東科技大學校長黃茂全指出,「一般產業工程師入職月薪4~5萬,懂碳管理立刻鍍金成8~9萬元。最好的投資,是投資人才。」據此,亞東科大、元智大學去年邁開第一步、開設SDGs課程培育師資,接下來設計永續及智慧化搭配低碳管理的製程課程,從根本培養學生減碳意識和碳管理技術。
核二除役戰2/「停電一小時損失90億」台積電不怕勁敵怕電力不穩定 科技大咖拋「自建核融合電廠」
台灣缺蛋問題六月可緩解,但核二廠2號機3月14日除役後,電力吃緊恐無人能解。科技界人士指出,供電不穩定比電力吃緊更惱人,尤其是頭號用電大戶台積電,「停電一小時」的後果可能是營收損失約90億,「台積電打算自建小型核融合電廠」傳聞四起。核融合技術被比喻為「人造小太陽」,可貴的是,能量產生過程沒有輻射、不會排出二氧化碳。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不約而同在媒體上公開呼籲,是可以研究的方向。核融合是使用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SMR),用重水一氧化二氘反應,產生極少的核廢料。美國、中國都有成功核融合的紀錄,放電時內部溫度高達1.2億度,比起原本的太陽1500萬度,法國原子能委員會預估還要20年才會有能夠成立電廠的成熟技術。針對民間可否自建核融合電廠,已引起「需(綠)電孔急」科技大廠高度關注。「如果要自建小型核融合發電廠掌握電力,首先要克服的是法規,以及與社會大眾溝通,畢竟『核』仍是敏感議題。」一位不願具名的半導體產業專家指出。 ASML EUV機中極紫外光所蝕刻的電路賦予晶圓價值,但要製造出極強的雷射光也要極高能量,耗電量大。(圖/取自ASML官網)台灣的用電大戶,就是護國神山台積電。外媒預估,台積電2020年用電量占全台灣6%、今年佔8%、2025佔12%。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陳子昂指出:「越先進的半導體製程的耗電量越大,主要是因為ASML極紫外光(EUV)設備用電量驚人」,對當地供電需求造成極大考驗。業界形容EUV機「好像印鈔機」,就是這種極紫外光所蝕刻的電路,才賦予晶圓價值,但要製造出極強的雷射光也要極高能量,還要搭配散熱系統。此外,晶圓製程需要在無塵室中,空調與過濾系統也需要用電。劉佩真指出,先進製程對台積電營收貢獻5成以上,台積電目前約有40台EUV機、為業界最多。半導體產業人士推算,若一台EUV機一天耗能3萬度,一天要用掉120萬度電,在客戶要求下,台積電已經買走台灣9成綠電。因此台積電選址設廠,「首選要有地、接下來就是考慮供電穩定度、再考慮水。」陳子昂說。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去年股東會上,也親口透露對台灣電力穩定度的憂心,市場預估「2021年曾發生南科廠因施工斷電,雖是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僅是幾小時,已讓市場揣測,約有3萬片晶圓因此受到影響、金額約新台幣10億元。」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先進製程對台積電營收貢獻5成以上,台積電約有40台EUV機、為業界最多。(圖/報系資料照)能源經濟學家、中研院兼任研究員梁啟源向CTWANT記者分析,「台積電停電1小時,須花2天換原料、調整機台參數,台積電2天營收約90億元;不過在電力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政策會是台積電等科學園區優先,其他則分區停電。」他提醒,電力不穩定,勢將影響大型公司與外資企業投資意願。這也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在2009年投資太陽能的原因,儘管最終因隔行如隔山鍛羽而歸,但隨著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供應鏈龍頭地位日益吃重,尋求穩定電力的解方更迫切。
美國能源部:核融合出現重大突破 數十年後有望應用於能源領域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於當地時間13日透露了一項在核融合能源(fusion energy)方面的重大突破,並表示若企業能夠在未來數十年將這項技術延伸應用到商業領域,這將有助於遏制氣候變遷。據《路透社》的報導,美國能源部表示,12 月 5 日,LLNL首次在近期的核融合實驗中,短暫的實現「能量淨增益」(net energy gain)反應,並產生了2.5百萬焦耳(MJ)的能量,大約是輸入至氫燃料雷射能量的120%。大約一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們就知道核融合為太陽提供能量,而且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在地球發展核融合技術。現今科學家大多採用慣性約束核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技術來引起核融合反應,也就是以世界最大型的雷射去射擊氫電漿(hydrogen plasma),模擬太陽的核融合過程。LLNL的董事布迪爾(Kimberly Budil)在能源部的活動中向媒體透露,「科學和技術障礙意味著實際應用在能源產業可能不會在5、6年就實現,但也不會太久。透過共同努力和投資,數十年後或許能夠讓我們應用此技術建造第一座發電廠。」據CBS News的報導,核融合的支持者希望可以透過該技術生產幾乎無限且無碳排的能源,來取代化石燃料和其他傳統能源。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科學與核融合中心主任、核融合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懷特(Dennis Whyte)教授表示:「我們應致力於使核聚變能源系統應用在氣候變遷的遏制和能源安全上。」為追求這一理念,LLNL已構建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雷射光系統。
日韓歐盟能源動態曝 經濟部:台灣使用核能有兩大面向需先解決
歐盟議會通過歐洲聯盟提出將天然氣和核能投資列入永續綠色能源的議案,引起國際關注。對此,經濟部次長曾文生7日表示,目前歐盟僅是先對融資認定,與台灣情境不同,台灣使用核能有兩大面向需先解決,首先任何新的能源形式都要經過民主程序,且既有核廢料也要有效處理,再回頭談核能運用的機率比較大。歐盟議會投票通過歐盟提案,法國帶頭與多個擁核國家提案將核能列為綠能,德國及部分歐盟國家反對,最終經過投票表決後,最終以法國提出支持將天然氣及核能列為環境永續的綠能,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歐盟法規,歐盟各國都需調整各自國內法規。曾文生7日受訪被問到台灣是否會重新使用核能時表示,歐洲因為有跨國電力公司、也有許多民營的電力公司,跨國供電若是把核電認為是綠電會比較容易,這次歐盟通過的議題是聚焦在投資上,讓相關融資可以更為彈性,現在還未擴及到歐盟各國,因此還未討論到下一階段的能源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企業喊出要發展小型核電廠。曾文生說,核能是持續發展的科技,台電都有在關注,甚至是核融合發展也有在關心。但他強調,台灣必須更務實,台灣的能源使用不可能脫離土地現實條件,就算是任何一種新能源的技術及使用,也是需要通過民主的驗證。他舉例,過去核電三個選址未經過民主程序,但現在光興建地下化的變電所、改建天然氣發電廠,都要通過重重民主考驗、人民的意志的選擇。另外,台電要先把核後端工作往前推動,除役工作能有進展,有效處理核廢料等,再回頭談核能怎麼用機率才會比較大,目前核後端仍難處理,像是新北市核一廠、核二廠的乾貯設施都需要解決,要有具體實績才能說服人民。核後端的處理還未解決,現在要回頭使用核能還太早。
減碳楷模歐盟認核能為綠能 經濟部:要重新選擇須經民主程序
歐洲議會通過天然氣及核能為環境永續的「綠能」,為爭議不休的擁核反核爭議投下震撼彈。走向廢核的台灣是否可能重新思考把核電為能源選項?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態說,任何新的能源要在台灣使用,都必須經過民主程序選擇。至於比較安全的小型核電站(SMR)有沒有機會被列入供電行列?他則說,SMR與核融合發展都有在關心。曾文生表示,歐洲議會通過部分,比較大效果是在金融上,認定綠電比較容易去融資,但還沒到下一層的各國政策選擇,而且台灣選擇跟歐洲有跨國電力公司也比較不一樣。他強調,台灣已走進民主社會,任何新的能源形式在台灣要使用,都要經過民主選擇。過去三個核電廠選址完全沒有經過民主程序,但今天像協和電廠改建,就要經過審慎完整的民主程序。至於被譽為第四代核能重點之一的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由於靈活性、安全性都較傳統核能電廠高,有機會減少地方反對壓力,是否能源政策上可以列入思考?曾文生表示,SMR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台電包括他在內,都有在關心這個發展,包括核融合在內。言下之意,他並無排斥或反對核能新技術發展可能。可是他重申,台灣能源使用,不可能脫離土地現實條件。個人一再說,蓋地下六層變電站、天然氣發電廠都要通過層層民主考驗,因此任何選擇同樣都要經過此程序。而核後端能不能處理,燃料棒能不能移出,各界是否支持處理核廢料,會是關心能不能選擇核能的前題,能解決,回頭再來談核能怎麼用,機率較大。
比太陽還熱!中國點燃「人造太陽」溫度達1.2億度 預計2040年「正式發電」
一款目前架設於中國四川成都、由中國核工業集團研發、有著「人造太陽」稱號的磁約束核融合(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於4日下午2點成功進行首次放電。而這台裝置的內部溫度高達1.2億度,比起原本的太陽1500萬度還要多上7倍之多。目前研究團隊預計要花費10年的時間建設聚變反應堆、發電裝置,預計在2040年正式發電。據悉,目前已知的核反應有核融合、核分裂兩種,一般的核電廠都是採用核分裂的方式,利用中子撞擊一顆重原子(鈾或鈽)後,重原子會分裂成兩顆輕的原子,過程中放出能量來進行發電。而目前已知最大的核融合能量體就是太陽,而過往之所以不將核融合技術用於發電,主要是因為消耗的能量多於產生的能量。而根據《太陽報》報導指出,目前中國核工業集團所研發的「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已經在4日正式實施首次放電。這款模仿太陽內部自然反應的裝置,曾經在6月份創下世界紀錄,以1.2億度的高溫運作101秒,比起太陽內部的1500萬度的高溫,還要高上7倍之多。目前研究團隊表示,在這次成功發電後,將會花費10年的時間建設劇變反應堆,之後還會追加建設發電機組,推估順利的話,可以在2040年透過這款核融合裝置進行商用發電。
半個世紀夢想逐步實現 攝氏 1 億度南韓「人造太陽」運轉達 30 秒
近半世紀以來,人類為了解決能源議題而提出「人造太陽」想法,而英國、美國以及前蘇聯,也從第二次大戰時期開始設計能產生核融合反應的「人造太陽」又被稱為「托卡馬克」(俄文為 Токамак,英文則為 Tokamak),這是一個外型像甜甜圈的核融合反應裝置,目的是藉由在地球上重現太陽內部核融合的過程,以便產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各國研究院所之後透過前蘇聯的這項研發基礎進行改建,希望利用托卡馬克進行受控核融合研究,如今,南韓的超導托卡馬克高級研究 (KSTAR) 裝置創下新世界紀錄,其離子溫度曾維持超過攝氏 1 億度達30秒。 根據外媒報導,這個隸屬於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計畫的KSTAR ,2007年完工,並從隔年開始產出第一批等離子體(plasma),也就是所謂的「人造太陽」。KSTAR在2018 年成功達到離子體溫度超過攝氏 1 億度,但僅維持運轉 1.5 秒,到了2019 年,時間延長至 8 秒,去年底則維持運轉20秒,接下來,KSTAR進一步強化設備的加熱系統與磁場,才達到目前可在超過攝氏 1 億度運行 30 秒。KSTAR 目標在2026年連續運轉300秒,未來會改良電源供應,增加鎢 (tungsten) 分流器,避免反應堆內壁溫升高,以延長運轉時間。
CTWANT 即時新聞》12歲男孩成功打造核融合反應爐 創下世界最年輕紀錄
居住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12歲男孩歐斯華特(Jackson Oswalt),在他距離13歲生日的前幾個小時,他使用電力融合2個氘原子變成1個氦原子,透過中間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中子來加熱水源、轉動蒸汽機,成功打造出小型的核融合反應爐。他也將此成果遞交給金氏世界紀錄,沒想到因此獲得「最年幼的核融合反應爐製造者」,一舉創下世界紀錄。據悉,歐斯華特所打造的核融合反應爐,其原型概念是取自於Fusor實驗器,是陰極射線管發明人法羅‧法恩斯沃斯(Philo T Farnsworth)於1964年所發明的,它以電場來加熱離子,直到產生適合核融合的情況。由於製造難度不高,而且十分容易學習,Fusor實驗器成為許多實驗室的教材,也是不少手作愛好者喜歡挑戰的項目。但由於這種裝置的輸出功率遠小於輸入功率,目前無法當作能源使用。
12歲孩童成功打造核融合反應爐 創下世界紀錄
一名居住在美國田納西州的12歲孩童,日前完成了小型的核融合反應爐,如此成果讓他獲得了金氏世界紀錄中「最年幼的核融合反應爐製造者」。根據《Futurism》報導指出,居住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12歲孩童歐斯華特(Jackson Oswalt),在他距離13歲生日的前幾個小時,他使用電力融合2個氘原子變成1個氦原子,透過中間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中子來加熱水源、轉動蒸汽機,成功打造出小型的核融合反應爐。他也將此成果遞交給金氏世界紀錄,沒想到因此獲得「最年幼的核融合反應爐製造者」,一舉創下世界紀錄。歐斯華特受訪時表示,他是受到威爾森(Taylor Wilson)的啟發,威爾森曾於2008年、以14歲之姿成功打造Fusor實驗器,在歐斯華特創紀錄之前,威爾森是金氏世界紀錄中「最年幼的核融合反應爐製造者」的紀錄保持者。據悉,歐斯華特所打造的核融合反應爐,其原型概念是取自於Fusor實驗器,是陰極射線管發明人法羅‧法恩斯沃斯(Philo T Farnsworth)於1964年所發明的,它以電場來加熱離子,直到產生適合核融合的情況。由於製造難度不高,而且十分容易學習,Fusor實驗器成為許多實驗室的教材,也是不少手作愛好者喜歡挑戰的項目。但由於這種裝置的輸出功率遠小於輸入功率,目前無法當作能源使用。其實曾經也有台灣民眾挑戰Fusor實驗器成功,2014年時,當時就讀台東大學物理系一年級的陳國益,就曾製造Fusor實驗器成功而登上媒體版面,消息曝光後,一度引起原能會的關注。
二戰時期就有! 核子試驗後出現新礦物「玻璃石」
1945年8月6日,美國對日本廣島投下名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彈,產生大量的人員傷亡。但在正式投下原子彈前先做的實驗中,科學人員發現原子彈投下後會出產生「人工礦物」,目前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Museum)也在網路上揭露這個「玻璃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為了對抗軸心國,所以製造原子彈,被命名為「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由科學家羅伯特(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負責進行研究,首枚原子彈,在1945年7月進行試爆。被稱為「三位一體(Trinity)」的實驗,在距離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索科羅(Socorro)東南方48公里處進行試爆。研究者將命名為「小工具(gadget)」的原子彈,試置在20公尺高的鐵塔上,原訂為7月16日上午4點引爆,因為大雷雨而延後,改到5點半進行。當時像棒球一樣大、呈現球體狀的鈽(Plutonium),引發的核融合反應,等於1萬9千噸的黃色炸藥(TNT), 1億度的火球產生的高溫將鐵塔熔化,直接落到地面,沙漠上的沙粒被巨大的力量捲起然後融化,火球之後迅速上升,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核蘑菇雲,沙漠也因此形成一個3公尺深、寬330公尺的的小山,其中有許多新物質「玻璃石(trinitite)」產生,原來是高溫把沙子中的矽晶體熔化,凝固後形再的再結晶物質。1945年9月,《時代》雜誌將玻璃石稱為「碧玉湖」。玻璃石長像奇特,大小不到1公分,外表上有泡沫、綠色蟲狀的多節片狀。它們主要是由石英和長石構成,被沙漠中的礦物質染成海綠色,裡面密封著凝結的鈽。在1940至1950年代,有很多人會偷偷跑去實驗現場,採集玻璃石,但美軍在1952年把實驗位置埋起來,並明定採集是違法的,但在當地商店或網路上,現在仍可買到這個「歷史見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