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庫
」 美國 核武 俄羅斯 普丁「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認中國崛起體現在「奧運成績」:成美國全方位競爭者!
巴黎奧運11日正式落幕,中國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對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1詞的哈佛甘迺迪學院(HKS)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Interest)撰文分析,中國從過往的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出該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乃至於體育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不過,若美中2大強權最終進入「以全面戰爭為結局的修昔底德式競爭」,雙方都不可能獲勝。因此2國的政治菁英必須找到既競爭又合作的大國關係。曾擔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國防特別顧問、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國防計畫助理部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9日在美國政治與外交雜誌《國家利益》上,以「中國vs.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China vs. America: TheGeopolitical Olympics)為題撰文指出,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領域的競爭一樣,本屆奧運會僅有2個超級大國斬獲了最多數量的金牌:中國和美國。艾利森感嘆,「中國從1個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該國也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直到40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面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20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面金牌,而美國則獲得了36面金牌。此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隊奪得39面金牌,總獎牌數則為113面,而中國隊則拿下38面金牌,總獎牌數為89面。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曾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所領導的哈佛學者小組,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1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20年中,美中1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而這麽做的目標在於,提供1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上述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5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科技、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資料來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20年發生的未來情境做了總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坦率的判斷。艾利森指出:「5份報告的結論都是相同的:1個本世紀初還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國家,未來將與我們並駕齊驅,在某些情境下,甚至超越了我們。」艾利森指出,雖然美國情報機構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堅稱中國「是日益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不過這是1個過時的錯誤認知。如今問問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他們會告訴你,中國必須被視為1個「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competitor)。艾利森也分析:「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FBI)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採用的衡量國民經濟的最佳單一標準,中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FBI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1。他們還反駁,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4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1大貿易國、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艾利森表示,美國仍然位居先進科技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發展,未來10年可能更為關鍵。雖然美國目前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西方的綠色轉型發展將亮起紅燈。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艾利森認為,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獨霸全球,在幾乎每個大陸上也都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和基地網路。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軍事對手。尤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系統改變了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中,中國更以18比0取得勝利。艾利森還引用了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lexander Milley)將軍的名言:當「『所有底牌都掀開』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贏過中國。」艾利森進一步解釋,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1/30。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且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武力量已確保能「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因此艾利森以奧運會做比喻,提出5個值得進一步反思的要點。首先,艾利森認為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如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更大的一塊餅,「用習近平最喜歡的1個詞來說,就是『雙贏』。」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1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賽局理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第三,中國外交官經常否認美國所謂美中2國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者。儘管大陸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前外交部長秦剛還聲稱,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現任駐美大使謝鋒也強調,中美競爭應該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但艾利森認為,習近平本人就是拳擊手,而正如習近平所言,在拳擊運動中,「耐力、力量、場上的控制」是最重要的。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覆滅。包括艾利森本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且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並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是該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各領域的霸權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競爭,而艾利森也提醒,歷史上大多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最終都以「戰爭」畫下句點。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非常類似,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1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所決定的,如果缺乏對方的合作,雙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都有能力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艾利森也舉例:「這2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當初都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蕭條。」,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和中國都並未面臨1場真正的經濟崩潰,但艾利森表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崛起,並最終點燃了第2次世界大戰,我們都不想再看到類似的悲劇重演。而且,預防流行病、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以及核武器擴散的危機,也需要美中雙方的協調與合作。艾利森因此拋出疑問:「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難到這些不是相互矛盾的要求嗎?」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中,似乎一定要有1個人戰勝另1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呢?答案正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生活是很複雜的。」美國和中國政治菁英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艾利森表示,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competi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的3C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管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的私下溝通。不僅包括2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此外,2國還在台灣、氣候變遷、芬太尼、貿易等議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艾利森文末也引用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2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艾利森補充:「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得起住這項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做到這一點。」
一年過去了!「末日時鐘」維持在「最後90秒」 管理者:凍結並不代表穩定
在2023年年初,運作75年的「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被調快到至23時58分30秒,距離「世界末日」僅剩下最後的90秒。而一年過去了,末日時鐘的非營利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再次公布「末日時鐘」的時間,目前仍維持在23時58分30秒。但《原子科學家公報》強調,時間凍結並不代表局勢穩定,任何一個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加速,各國政府與人類仍需要採取緊急措施。根據《原子科學家公報》報導指出,在2023年,不祥的趨勢依舊影響著全球性的災難,像是俄烏戰爭、對核武器的廣泛和日益增長的依賴,增加了全球核升級的風險。除此之外,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都在花費巨額資金擴大或現代化他們的核武庫,增加了因錯誤或誤判而導致核戰爭的長期存在的危險。在天氣方面,2023年,地球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大規模的洪水、野火和其他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與此同時,生命科學和其他顛覆性技術的快速和令人擔憂的發展加速,而政府只是做出了微弱的努力來控制。但《原子科學家公報》認為,世界可以變得更安全,時鐘可以遠離午夜,只要政府與人民都能共同努力。《原子科學家公報》執行主席布朗(Jerry Brown)表示,目前的世界就像在鐵達尼號一樣,各國領導人正在將世界引向災難——更多的核彈、大量的碳排放、危險的病原體和人工智能。布朗認為「只有像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可以將我們拉回來。儘管存在深刻的對立,他們必須合作,否則我們注定失敗。」據了解,末日時鐘是一個虛構的時鐘,最初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雜誌於1947年設立,該時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以此標示出目前世界局勢距離世界末日的時間,而午夜零點就代表著世界末日來臨。該鐘自設立以來,就已經距離午夜僅剩下7分鐘,但該時鐘前後被調整過25次,其中距離午夜時間最長的17分鐘是在1991年,而目前的90秒是最接近午夜的時候。
嗆明年再射3枚間諜衛星 金正恩:已排除與南韓統一可能性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年終政黨會議中發表了長篇講話,猛烈抨擊美國。金正恩直言,美國的政策將導致戰爭不可避免,北韓誓言2024年發射3枚間諜衛星、建造軍用無人機並增強其核武庫,「現在已經排除了與南韓統一的可能性。」路透社報導,據朝鮮中央通訊社指出,金正恩說,「由於敵人不顧後果地入侵我們,朝鮮半島隨時可能爆發戰爭,這已是既成事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敵方的對抗性軍事行動,『戰爭』這個詞已經成為現實,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命令軍方準備平定南韓全境,包括在必要時使用核彈,以應對任何襲擊。金正恩認為,他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推進其核野心,並與其他反對美國的國家建立更深層的關係。金正恩提到,北韓現在已經排除了與南韓統一的可能性,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對南韓的原則和方向,「南北關係不再是親屬關係或同類關係,而是完全成為兩個敵對國家、兩個交戰國之間的關係。」牙山政策研究所分析師楊宇分析,「北韓正在準備與美國和南韓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至少持續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其強硬政策很可能會伴隨著在美國大選前進行對話的努力。南韓國家情報院(NIS)28日則警告,北韓很可能會在2024年進行軍事挑釁或發動網路攻擊,屆時預計將導致政治局勢不穩定。
拜習會即將登場!外媒爆兩國協議承諾「禁AI用於無人機與核武」
烏克蘭軍人攜帶無人機和遙控器進行訓練。(圖/路透)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5日在舊金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場邊舉行會晤。香港英文《南華早報》11日獨家報導,屆時拜習將宣布一項標誌性的協議,「承諾禁止」人工智慧(AI)科技使用於無人機等自主武器(autonomous weaponry),以及核彈的管控和部署方面。軍事應用有潛在風險 成討論焦點報導引述兩名知情人士說,AI技術(軍事化應用)具有潛在風險,料將是拜習會一個主要討論焦點。美中兩國都擔心,若不對AI進行規範,將會助長武裝衝突。今年2月,美國提出《負責任地使用AI和自主技術於軍事的政治宣言》,旨在就AI的軍事發展和部署建立國際共識。宣言談到,各國如何發展、部署和使用AI技術於國防,應確保遵守國際法與維持國際安全、穩定。目前已有36國表態支持這項倡議,預計明年共商執行和改善新規的可行之道。無人機成殺手機器人 烏淪實驗場《華爾街日報》8月報導說,中美都在積極嘗試將AI融入軍事系統,開發能夠自行尋找和攻擊目標的AI科技,而烏克蘭戰場成為最早的AI無人機實驗場。這令人憂心,戰爭可能將進入全自主式「殺手機器人」(killer robot)時代。近年解放軍也藉由先進AI技術的整合,探索如何運用到情報和偵察、自主武器及指揮控制等領域。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維持由人來監管及控制核指令非常必要。加州史丹佛大學中國軍事安全政策專家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也說,由於軍事發展和AI日益整合,初步應是避免核指令和控制的自動化。梅惠琳另表示,雖然拜習可能就持續核對話達成共識,但針對軍備管控的磋商還不會展開。她指出,中國對軍控的思維非常「敏感」,因為其核武庫規模遠不如美國,北京不願就此與華府打交道,這個立場仍將不變。拜登將採必要步驟 重建兩軍溝通在拜習會上,重建美中兩軍的溝通將擺在議程首位。一位拜登政府高級官員9日晚對記者說,拜登「決心採取必要步驟」,與北京重建兩軍溝通,相信這將為兩國關係注入更多的穩定性,並減少軍事誤判風險。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10日表示,他上月初就任時,曾致函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劉振立,除了自我介紹,也提到「願意開啟溝通管道」。上月,中國前國防部長李尚福遭免職,劉振立被點名是可能繼任人選之一。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北京為此中止與美國的多項軍事溝通與交流機制。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國力計畫主任林碧瑩(Bonny Lin)指出,恢復兩項交流尤其重要,一個是國防政策協調對話(DPCT,陸方稱為「國防部工作會晤」),這是美中在副助理防長級別進行的討論,這種對話會確定全年兩軍交流日程。另一項是,根據中美1998年簽署《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MMCA)建立的對話,用於討論海上與空中意外事故。林碧瑩說:「如果至少有這些,以及其他一些被取消的軍事交流活動,那將是一個訊號,表明雙方可以在防止發生軍事意外上進行更多合作。它還將為我們的操作人員提供與中國人進行溝通的關鍵管道,以應對我們認為中方在空中和海上進行不專業、冒險行為帶來的日增風險。」
瓦格納僱傭軍叛變落幕…憂俄國境內再次動亂 核武去向備受關注
瓦格納僱傭軍叛變行動24小時後閃電落幕,領導瓦格納的普里格津流放白俄羅斯。整起事件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恐懼再起,西方認為如果俄境內發生動亂,那麼俄羅斯核武去向勢必成一大隱憂。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美國科學家聯盟估計,俄羅斯2022年擁有5977枚彈頭,而美國則有5428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官員表示,收集有關俄羅斯戰略部隊指揮結構以及庫存安全等信息,一直是美國間諜機構的首要任務之一。但普丁2022年8月決定停止美國根據《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檢查俄羅斯核設施,讓美方的資訊收集工作變得更困難。據《路透》報導,美國前情報官員表示,俄羅斯街頭坦克的圖像讓人想起1991年蘇聯共產主義強硬派失敗收場的政變,也引發外界擔憂蘇聯核武庫安全及「不受正規指揮結構控制」(rogue)的指揮官竊取彈頭的可能性。中情局前高官波利梅洛普洛斯說,「情報界將高度關注(俄)核儲備。」曾任俄國分局長的中情局前高官霍夫曼則表示,「你會想知道誰擁有核武器控制權,因為擔心恐怖分子或像(車臣領導人)卡狄羅夫這樣的壞人,可能為了獲得影響力而取得核武。」美國官員表示,他們並不認為俄戰略和戰術武器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脅。美國安委員會發言人說,「我們沒有看到俄羅斯核力量的部署有任何變化。」不過,核武的安全性一直讓華府憂心。一位美國會消息人士指出,克宮近年來投入額外資源來實現其武器庫現代化,「俄羅斯的戰略力量總體上是井然有序的」。霍夫曼指出,美國及盟國很想知道,如果俄羅斯換了領導人,新當局將如何使用這些核武。他說,「他們可能向西方勒索任何想要的東西,可能不會遵循與普丁同樣的規則。」
白俄羅斯允普丁部署 聯合國:核武風險達冷戰後新高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3月31日應烏克蘭要求、獲美國與阿爾巴尼亞支持召開會議,討論俄國總統普丁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武器的計畫。聯合國副祕書長、裁軍事務高級代表中滿泉(Izumi Nakamitsu)在會上警告,當前的核武風險已達到冷戰爆發後的歷史新高,這正反映在俄烏戰爭上。她呼籲:「每個國家都有必要,避免採取任何可能導致局勢升級、疏失或誤判的行動。」普丁2月發表國情咨文演說時,宣布暫停執行美俄間僅存的制核架構《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缺少這項管控後,除了美俄核武平衡被打破,亦恐促使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擴大建立核武庫,全球陷入核風險遽升的危機。中滿泉在會上特別敦促俄國回歸《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並重申所有《核武禁擴條約》(NPT)的締約國都必須恪守承諾與義務。白俄羅斯總統魯卡申柯3月31日發表行政年度演說時直接表示,如果俄羅斯做出決定,白俄羅斯不僅會在本國境內部署戰術核武器,還有可能部署洲際彈道核彈。如果有必要,他和普丁將決定並引入戰略武器,如果白俄羅斯受到毀滅威脅,在得到俄羅斯同意的情況下,他有可能使用這類武器。與此同時,普丁3月31日簽署批准新版《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將美國定位成威脅俄國安全的「源頭」,這是2016年來這份文件首度更新。文件將華府描述為「西方集體反俄的組織者和執行者」。相較之下,中國和印度被俄國視為「友好、具主權的全球權力中心」,與俄方對世界秩序的展望相同。伊朗、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與埃及也都是俄國重要盟友。俄國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俄方在擬訂此一新戰略時,面臨「不友好國家」帶來的「生存威脅」。俄國上議院議員普希科夫(Alexey Pushkov)說:「從中、長期來看,這份文件將是我們採取實際行動的基礎。」
準備隨時隨地使用核武! 金正恩督導核能武器化項目
北韓領袖金正恩今天(28日)監督指導核能武器化項目,並研討核反擊作戰計劃和命令書。同時還要求核武器研究所和核能部門,務必擴大生產武器級核材料,加快研發具有威力的核武器,使核武庫呈幾何級數增長,並做好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使用核武的準備。據《韓聯社》援引北韓官媒《朝中社》的報道,朝鮮核武器研究所28日向金正恩簡報了該單位在近幾年強化核武裝力量的質和量的相關工作進度和生產現狀。此外,北韓27日還進行了一次模擬戰術核攻擊的射擊演習,在咸鏡北道上空引爆一枚模擬核彈頭。平壤當局此前聲稱,朝鮮人民軍海軍已在21日至23日的軍事演習期間測試了一種能引發「放射性海嘯」(radioactivetsunami),並摧毀敵方海軍船艦及港口的水下核攻擊無人潛艇。報導稱,金正恩還在會中表示,為應對永無止境的威脅態勢,應不斷致力於加強核武力量。只有做好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使用核武的準備,才永遠不會出現需要動用核武器的一天。他強調,只有具備超出想像的超強進攻性核武力量,才能讓敵人畏懼,不敢冒犯國家的主權、制度及人民。金正恩還要求核武器研究所和核能部門擴大生產武器級核材料,加快研發具威力的核武器,以徹底落實黨中央試圖將核武庫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構想。他補充,北韓的強大遏制力核武力量針對的並非特定國家或群體,而是戰爭和核災本身。「本黨強化核武力量的目的,旨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地區的和平穩定。」
拜登訪烏後 俄羅斯總統普丁宣布暫停《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入侵烏克蘭的第1年計劃中發表談話,正式暫停俄羅斯參與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New START),並表示俄羅斯要做好恢復核試爆的準備。據了解,2021年時,美俄雙方同意將該條約延長至2026年,如今普丁宣布暫停合約,美俄間將失去僅存的核武器協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中要求2國將戰略核導彈射器數量不超過800架,部屬的核彈頭不可超過1550枚,已部屬的洲際飛彈以及潛射彈道飛彈和可掛載核武器的重型轟炸機數量均不超過700,並預計在條約生效7年內完成,條約有小期限10年,期滿後可以延期5年。這一官方聲明是在拜登首次訪問烏克蘭後發佈的,先前就有俄羅斯媒體推估普丁會在拜登訪烏後發表演說。普丁在演講中表示,重新簽訂《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荒謬的,俄羅斯將考慮把美國、法國、英國等地的核武庫當作目標。但普丁也說,俄羅斯不會單方面恢復核武試驗,只有在美國恢復核武試驗的前提下,俄羅斯才會跟著做,並聲稱俄羅斯正準備研發新的核武器以因應美國可能恢復核武試驗的動作。
美媒:布林肯下月5日將赴北京會晤秦剛
美媒17日引述華府外交官的話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2月5日、6日赴北京會晤新任中國外交部長秦剛,雙方可能談及俄烏戰爭、台海局勢,中國持續擴大的核武庫、停滯的雙邊緝毒合作和希望中國釋放被關的美國公民,及恢復雙方軍事對話;中國外交部17日就此回應,中方歡迎布林肯訪華,中美雙方正就有關具體安排保持溝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布林肯訪中一事時表示,中方歡迎布林肯國務卿訪華,中美雙方正就有關具體安排保持溝通。中方始終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看待和發展中美關係,也希望美方樹立正確的對華認知,堅持對話而非對抗,雙贏而非零和,同中方相向而行,不折不扣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美媒「Politico」報導,布林肯這趟眾所矚目的中國行,是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在印尼會談的後續行動,在雙邊關係惡化之際,拜登當時承諾與北京「維持開放的溝通管道」。報導稱,這次訪問是為了檢驗拜登與習近平的會面是否為更富有成效的美中關係鋪平了道路,目前中美關係在台灣、貿易政策及美國對北京人權紀錄擔憂等問題上變得越來越敵對。曾在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執政時擔任副助理國務卿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全球政策暨戰略學院「21世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謝淑麗(Susan Shirk)說:「美中關係有時得先惡化到危險地步,兩國政府才會更努力去改善關係。」謝淑麗說,布林肯這次訪問北京,將反映剛扭轉新冠病毒防疫政策的中國共產黨「是否也願意放緩其他對外、對內政策,降低這些政策替中國製造的成本」。報導指出,前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去年8月訪台,北京因此中止多項與美國的合作及會議。布林肯可能將趁這次訪中,力促恢復雙邊高層聯繫,包括反毒合作和軍事對話。布林肯也肩負尋求救出那些被關押在中國的美國公民,並提出美國對中國持續加速擴大核武庫關切的壓力。此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也曾言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會在討論範圍內」。
全球核武庫將出現冷戰以來首度正增長
隨著俄烏戰事日漸膠著,俄軍使用戰術核武的選項漸漸浮上檯面。全球擁核國為求維持核威懾力,也紛紛增加核武庫存量及為其裝備更新換代。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日前發布的報告即指出,全球核武庫將在未來幾年出現冷戰以來的首次增長,也將面臨數十年來最大的核武風險。2022年全球核彈存量。《2022年SIPRI年鑑》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西方對基輔的支持,加劇了全球9個擁有核武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全球核武庫預計在未來10年內持續增長,這是冷戰以來第一次出現核武不減反增,令人擔憂。報告稱,9個核武國家包括英國、中國、法國、印度、以色列、北韓、巴基斯坦、美國和俄羅斯,在2022年1月共計擁有12705枚核彈頭。其中估計已有3732枚彈頭被部署在飛彈和飛機上,約2000枚保持在高度戰備狀態。報告指出,所有擁核國家都在增加或升級核武庫,且大多數都在強化核言論,以及核武在軍事戰略中的作用。美國在對核武庫更新換代,英國在2021年宣布提高核彈總存量,法國2021年啟動第三代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計畫。中國、北韓、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都在擴大核武庫。現在動用核武的風險,比冷戰高峰以來的任何時刻都高。目前最直接的核武風險仍來自俄烏戰爭。今年2月27日,也就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天後,俄羅斯總統普丁即下令核武部隊高度警戒,白俄羅斯也於當天舉行修憲公投,放棄白俄的非核地位,允許俄軍核武部隊進駐部署。俄羅斯近日在占領的頓內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及刻松州舉辦入俄公投,並完成四地正式加入俄羅斯的程序後,對國際宣告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四地及2014年占領的克里米亞等「新領土」,普丁也暗示將不排除動用核武;但烏克蘭及美國、北約不接受威脅,烏克蘭並宣稱一定會奪回失地,美國及北約各國也誓言將持續援助烏克蘭軍備。由於俄軍目前戰事頻頻失利,被烏克蘭收復大量失土,動用戰術核武已是俄軍所剩不多的有效選項之一。支持俄羅斯的車臣總統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日前籲俄羅斯稱:「在我看來,根本就該採取更激烈的措施,例如宣布邊境地區戒嚴,還有使用低當量的核武」。
俄烏戰爭牽連核武 智庫:動用風險來到數十年最高點
瑞典權威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13日在最新報告中警告,未來幾年全球核武庫將出現自冷戰以來的首次增長,俄烏戰爭令全球9個擁有核武的國家之間關係變得更緊張,「核武被動用的風險已來到數十年最高點」。SIPRI並估算,北韓擁有的核彈頭數,最多可能有20枚,首次計入全球總數。SIPRI估計,英、美、俄、中、法、印度、以色列、北韓、巴基斯坦等9個擁核國家,在2022年初擁有1萬2705枚核彈頭,比2021年初減少375枚。又指出,俄烏戰爭加劇全球緊張局勢,除非擁核大國立即採取核裁軍行動,否則全球核武器數量在經歷35年下降後,未來幾年,將出現自冷戰以來首次增長。SIPRI並警告,核武被動用的風險已來到數十年最高點。SIPRI研究專家威爾弗雷德(Wilfred Wan)表示,「所有擁核國家都在增加或升級它們的核武庫,且大多數國家都在加強核言論,及核武在軍事戰略中的作用,這是令人擔憂的趨勢。」俄羅斯擁有5977枚核彈頭,是世界最大的核武庫,美國則擁有5428枚核彈頭,俄美擁有的總量約占全球9成。中國以350枚位居第3,接著是法國290枚、英國225枚、巴基斯坦165枚、印度160枚、以色列90枚。SIPRI還說,中國正處於擴張階段,估計擁有300多個新的飛彈發射井。五角大廈先前稱,至2027年,北京可能擁有700枚核彈頭。此外,SIPRI估算,北韓擁有的核彈頭數,最多有20枚,首次計入全球總數。據分析,北韓核裂變物質庫存在2021年增多,推測足夠製造45至55枚彈頭。SIPRI還認為,北韓「可能已擁有少量用於中程彈道飛彈的核彈頭。」
美發佈2021《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 陸國防部:充斥偏見
北京時間11月4日,美國國防部發佈2021年《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今天(5日)晚間發表談話,斥責美國這份報告罔顧事實、充斥偏見,妄議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捏造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無端指責中方在核領域的力量建設,在台灣等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吳謙重申,中國堅定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中國的軍力發展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了粉碎任何危害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的圖謀,不針對任何國家,也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近年來,中國軍隊積極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維和、護航、抗疫、人道主義救援等公共安全產品,彰顯大國軍隊的責任擔當,為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注入了強大正能量。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國軍隊的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是安全而不是威脅,是機遇而不是挑戰。「國雖大,好戰必亡。」吳謙反譏,「美方近年來加快發展核、太空、網路作戰、高超音速技術等領域的軍事力量,肆無忌憚地退出《中導條約》和《反導條約》,與英國、澳洲建立三方安全夥伴關係,開展核潛艇合作,人為製造核擴散的嚴重風險,對國際核不擴散體系造成巨大衝擊。」吳謙反譏,眾所周知,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卻仍在升級核力量,降低核門檻,美國才是全球核威脅的最大製造者。此外,美方多年來獨家阻撓《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在境外部署200多個生物實驗室,迄今沒有完成庫存化學武器銷毀,美方行徑對世界和平與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尤其要指出的是,在美軍核潛艇水下碰撞事故問題上,美方還欠國際社會一個清清楚楚的交代。吳謙重申,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清晰明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對南海島礁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方始終主張通過談判磋商和平解決爭議,但堅決反對域外國家干涉介入。吳謙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當局在外部勢力的縱容下,不斷謀「獨」挑釁,這是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升高台海局勢風險的根本原因。吳謙強調,中方堅決反對美方打「台灣牌」搞「以台制華」,堅決反對任何外部勢力介入台灣事務,堅決反對民進黨當局「挾美自重」搞「以武拒統」。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對於台灣當局任何分裂祖國的行徑,對於任何挑動台海緊張局勢、蓄意製造地區危機的外部勢力,中國人民解放軍都將用堅強的決心、堅定的意志、強大的能力予以迎頭痛擊。吳謙警告,20多年來,美方一意孤行,年復一年蓄意炮製所謂「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在此,中方必須正告美方,任何試圖干涉中國內政,對中國進行霸凌的企圖與行徑,都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座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拜登通話普丁 同意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5年
美國總統拜登26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電話,儘管雙方同意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不過拜登沒在客氣,上任首度與普丁通話就把新仇舊怨攤開來談,諸如俄方干預美大選、插手烏克蘭事務、俄駭客對美機構發動網攻、毒害反對派領袖納瓦尼等,他都表達警告與關切。這次通話最大的成就,是拜、普就美國希望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達成共識。該條約2010年簽署,效期至今年2月5日,是美俄僅存唯一有效的主要軍控條約。條約規定,兩國須全面削減冷戰期間部署的核彈頭與飛彈,在條約生效7年後,把各自核彈頭削減至1550枚。兩方就延長條約已舉行多回合談判,但沒有重大進展。美方的立場是,希望延長5年。諸多議題待解據俄媒報導,普丁當天已向國家杜馬(下議院)提交草案,建議批准延長條約,國家杜馬27日展開快速審議,有望在本周內完成條約延長的必要程序。但上任才1星期的拜登在其他議題的立場,顯然與避免和俄方槓上的川普政府不同。白宮新聞祕書薩琪表示,雙方討論了跨領域的雙邊事務,以及美國資訊業者SolarWinds旗下網路管理產品,遭疑似俄國駭客利用,對美聯邦機構發動大規模網攻;有關俄羅斯祭出懸賞,以殺害駐阿富汗美軍的報導;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俄國當局涉嫌干預美國大選,以及俄反對派領袖納瓦尼被下毒事件。美力挺烏克蘭薩琪引述,拜登表明美國對烏克蘭主權的堅定支持,並指美國將堅定捍衛國家利益,以回應俄國危害美方或華府盟友的行動。但克里姆林宮發布的普、拜對談,絕口不提上述爭議,僅表示普丁祝賀拜登就職,強調「俄美關係正常化,符合兩國利益」、「考量到兩國對維護世界安全和穩定的特殊責任,這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利益。」克宮並指,兩人討論到經貿、合作對抗新冠疫情的可能性等;普、拜都同意,往後繼續保持接觸,「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坦誠且有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指出,中方歡迎美俄就《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延期達成共識。條約延期有助於維護全球戰略穩定,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中方希望雙方盡早完成條約延期的相關程序。他說,美俄核武器數量仍占全世界90%以上,雙方應按國際共識,切實履行核裁軍特殊、優先責任,進一步大幅、實質削減核武庫,為最終實現全面徹底核裁軍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