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實驗室
」3年5度送到北極? 倒楣白化症灰熊「喬伊」傳奇又更新了
在網路傳聞中,加拿大北部有一頭患有白化症的倒楣灰熊「喬伊」,因為一身雪白的皮毛,多次被保育人士或野生動物專家誤認成北極熊,一次透過直升機被送往北極,害得牠每次都不得不在極端氣候中掙扎求生,成為網路知名笑談。該網路傳聞雖在2022年已經被證實為來源不明的不可信資訊,不過或許是因為創意實在太有趣,每隔一陣子就會重新在網路上復甦。最近印度媒體再度報導了「喬伊」的事蹟,並且為牠配上了新的圖片,喬伊被送往北極的次數也一口氣追加到了5次,為不死的喬伊傳說增添了新的一頁。據《印度時報》報導,喬伊(Joey)是一隻患有白化症的灰熊,首次是在2021年於加拿大一處茂密的樹林中被科學家發現,由於喬伊一身雪白的皮毛,導致科學家誤認牠是北極熊,出於對健康的考量,科學家們將喬伊麻醉後空運到北極放生。等到喬伊清醒後,發現自己身處陌生的酷寒環境,只好艱難在寒冷的水域中狩獵求生,還經常遭體型較大的北極熊追趕。據稱,不久後北極當地的野生動物專家意識到喬伊不是北極熊,不但行為習慣不同,外表也有明顯差異,因此經過一番調查後,發現牠是一隻來自加拿大的白化症灰熊,又用直升機將牠送回原本的棲息地。然而,喬伊在2022年又一次被自然保育人士誤認為北極熊,再度被送到北極,並且在接下來幾年內多次因為誤會往返於北極與加拿大,,被大家笑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熊」。根據「事實查核實驗室」2022年報導,這則故事2021年開始,透過以不同短片的形式在社群媒體上流傳,不過這些影片都沒有資料來源,影片中的配圖、片段往往來自多個不同來源剪輯而成,引此認定是「不實訊息」。歐美媒體也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追蹤調查,非營利性北極熊保護組織「北極熊國際」 的研究和政策高級總監、野生動物專家傑夫約克(Geoff York)告訴媒體,將一頭……無論牠是棕熊、灰熊還是北極熊,從北美洲轉移到北極,是一件需要「不切實際的國際協調」才能辦到的舉動。約克解釋,一般來說,動物福利組織都不會參與動物運送遷移工作,因為組織本身缺乏達成這種全國性乃至於跨國性運輸動物所需要的權力與資金。光用想像就知道,將一頭熊運送過上述的距離將會非常非常昂貴,還需要國際間的通力合作。約克本人至少有許多年沒有見過這樣的合作案例了。
俄駭客組織「冷河」創建假登入頁面 騙取帳秘入侵美國核實驗室
《路透社》美東時間6日獨家披露,根據5名網路安全專家的說法,俄羅斯駭客組織「冷河」(Cold River)去年夏天曾鎖定3個美國核技術實驗室,騙取登入帳號密碼,並試圖入侵這些實驗室的系統,而攻擊時間點好巧不巧正值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揚言要動用核武捍衛領土時。據《路透社》的報導,根據5名網路安全專家的說法,去年8月至9月期間,一個名為「冷河」的俄羅斯駭客組織鎖定美國的布魯克海文(BNL)、阿貢(ANL)和勞倫斯利弗莫爾(LLNL)3個國家實驗室作為攻擊目標,為此他們創建了假的登入頁面,並透過電郵向核科學家騙取帳號密碼,以入侵上述實驗室的系統,而攻擊時間點好巧不巧正值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揚言要動用核武捍衛領土時。《路透社》稱無法確定這些實驗室為何成為目標,以及是否已遭到入侵。對此,BNL拒絕置評、ANL發言人則將問題轉交給美國能源部,並同樣拒絕置評,而LLNL也沒有回應媒體的置評請求。據網路安全研究人員和西方政府官員稱,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冷河」已經升級了針對烏克蘭盟友的駭客攻擊行動。該組織自2016年被英國外交部視為目標後首次出現在情報界人士的視線中,近年來還參與了數十起備受關注的駭客事件。報導稱,西方官員表示,俄羅斯政府在駭客攻擊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並利用網路間諜活動監視外國政府和企業以尋求競爭優勢。但莫斯科一再否認有主導任何駭客活動。
揭秘「mRNA疫苗」有害人類免疫系統? 專家:沒足夠證據
近期一份論文指出,mRNA疫苗竟會侵害人類先天免疫系統與免疫記憶功能,這意味著人體保護力將大幅下降,病毒更容易找上門。不過,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詢問包括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症專家邱政洵,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等專家,均指出這份論文在mRNA疫苗及免疫力間「無法確立因果關係」,證據也相當不足,而過去mRNA技術也曾用在其他疫苗或藥物開發,但截至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受試者罹癌率增加。人體存在先天免疫系統、後天免疫系統兩種防禦機制,且2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後天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與B細胞扮演抗敵要角,當病毒入侵體內並遭到感染後,細胞隨後會產生「免疫記憶」預防重複感染,免疫系統也可以在下次行動中更快速啟動。另外,先天免疫系統的機制非常簡單,就像是一道可以阻止病毒進入體內的屏障,是人類的最佳守門員。然而,當人體遭到病毒入侵時,受到感染的細胞會分泌干擾素,進一步「觸發」免疫系統開始工作,發揮對抗病毒的作用。干擾素分為3大類別,其中I型干擾素是最重要的干擾素,可防止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症。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研究發現,mRNA疫苗會破壞「I型干擾素」訊號傳遞。科學家表示,施打疫苗之所以可以減輕病狀,很可能是因為干擾素作用減少,以至於沒有「觸發」抵抗訊號,長期已往恐會導致更嚴重疾病的發生。不僅如此,科學家擔憂,先天免疫系統屏障變得脆弱,也間接導致後天性免疫T細胞、B細胞跟著減弱。此外,荷蘭科學家表示,在接種疫苗過後的幾週內,T細胞活性降低、發炎反應增加,代表著人們的免疫系統可能面臨「故障」的危機。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林靖麒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明,MIT這篇論文主要整理了各文獻中所報告的疫苗副作用,再利用美國的VAERS(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文獻中的副作用與美國通報的VAERS吻合。這篇研究同時引用其他基礎免疫學研究,試圖說明這些副作用都是mRNA疫苗影響免疫系統造成。但是,一來數據來源未經過醫師診察,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狀況,再來,此研究的研究方法無法確立疫苗與通報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林靖麒直言,目前接種疫苗已知的風險,短期風險包括過敏、青少年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長期風險則有待五年、十年後的研究與觀察,才有證據討論。目前的證據看來,大部份民眾是適合且應該施打疫苗的。如果民眾不知道如何評估風險,可以請教家庭醫師。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也指出,現階段並無任何證據支持該研究的論述「接種mRNA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干擾癌症免疫」。尤其目前全球已有數億人接種疫苗,國際也沒有觀察到接種新冠疫苗增加其他感染症發生率或接種者罹癌率提升的證據。mRNA疫苗也是相對較新的疫苗,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科學必須講求實證,或許在若干年後會有更嚴謹、更新的研究結果可證明其可能性,但這份論文現階段就直接說mRNA疫苗可能長期破壞癌症免疫力,結論下得太快,也無法說服目前的主流科學領域。關於這份MIT論文內容,可參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此文: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174或是香港事實查核實驗室此文:https://www.factchecklab.org/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