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擴散
」抗議對台軍售!北京宣布暫停就「軍控和核擴散問題」與華府談判
北京17日宣布暫停就「軍控和核子擴散問題」與華府進行談判,以抗議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回應:「我們認為這種做法破壞了戰略穩定,並增加了軍備競賽的風險。」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的報導,中新社記者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詢問:「2023年11月,中美曾在華盛頓舉行了軍控與防擴散諮詢。一段時期以來,個別美國高級官員在不同場合指責中國拒絕和美方舉行新一輪磋商,也未對美方有關提議作出實質回應。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對此,林劍回應:「一段時間以來,美方無視中方堅決反對和反覆交涉,持續對台軍售,採取一系列嚴重損害中方核心利益、破壞雙方互信的消極舉動,嚴重破壞雙方繼續進行軍控磋商的政治氣氛。為此,中方決定暫停與美方商談舉行新一輪軍控與防擴散磋商,造成此局面的責任完全在美方。」林劍也補充:「中方願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基礎上,與美就國際軍控議題保持溝通,但美方必須尊重中方核心利益,為雙方對話交流創造必要條件。」另據《衛報》的報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指責中國「效仿俄羅斯」,以雙邊關係中的其他衝突為由,暫停「軍控談判」,「我們認為這種做法破壞了戰略穩定,並增加了軍備競賽的風險。不幸的是,透過暫停這些磋商,中國不再選擇管控戰略風險,並防止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但我們美國還是會繼續針對與中國的協商保持開放態度,以制定並實施具體的風險降低措施。」報導補充,中國目前估計擁有500枚核彈頭,但美國國防部預計北京將在2030年生產超過1000枚核彈頭。根據中國外交部的說法,中美2國在去年11月舉行了5年來首次的軍備管控會談,當中討論了《核不擴散條約》等核安全問題,以及《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遵守情況,此外雙方還針對太空安全和常規軍備等議題交換了意見。
陸裁軍事務大使:美英澳核潛艇合作是「教科書級別的核擴散」
中國裁軍事務大使李松8日在《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上表示,堅決反對美英澳開展核動力潛艇合作,並警示日本和相關國家不得在亞太地區複製「核共享」。據新華社,李松批評,美國大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拼湊排他性的「小圈子」、「小集團」,在亞太地區興風作浪,對國際核不擴散體系構成新的衝擊和挑戰。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和亞太地區「核共享」論調,是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面臨的兩個重大新課題。李松強調,美英澳核潛艇合作史無前例,是「教科書級別的核擴散」。三國的地緣戰略意圖「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英身為NPT存約國,作為核武器國家,悍然決定向無核武器國家轉讓核潛艇動力堆和數以噸計的武器級高濃鈾,構成嚴重擴散風險,充分暴露兩國的雙重標準。李松稱,美英澳三國核潛艇合作威脅亞太各國安全,挑動陣營對抗,刺激軍備競賽,對南太平洋無核區和東南亞無核武器區造成嚴重損害,是對NPT目的和宗旨的公然踐踏。中方敦促三國改弦更張,撤銷開展上述核潛艇合作的決定,為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做些實實在在的好事。李松表示,「核共享」與NPT宗旨和原則背道而馳,本身就是核擴散。中方敦促美國廢除「核共享」政策,將部署在國外的核武器全部撤回本國。值得警惕的是,「核共享」有向亞太地區擴散的跡象。日本等個別國家近來反復出現尋求與美「核共享」的聲音。他質問,在日本向本次審議大會提交的報告中,刪除了以往報告提及的「無核三原則」。這是否意味著日本的核不擴散政策出現重大調整?日方欠締約國和國際社會一個明確的交代。李松強調,任何把「核共享」模式複製到亞太地區的企圖,都是明目張膽的核擴散,必將遭到本地區國家的堅決反對,以及必要時的嚴厲反制。
美俄中英法發聯合聲明 同意避免核武擴散及核戰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昨天發布的聯合聲明,指出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英國和法國等5個擁有核子武器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UNSC)成員國都同意,應避免核武進一步擴散及爆發核子戰爭。從路透社的報導中可見,該份俄文版的聯合聲明上面寫著:「我們斷言,核子戰爭不會有贏家。各國永遠都不應該開啟核戰。」中俄兩國最近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緊張,1970年生效的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PT),原本定在今天(4日)舉行檢討會議,但因為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未獲控制,該場會議往後延期,世界這核武五強在原本開會的前夕,突然發表這項聲明。這世界核武五強表示,「我們都將維持和進一步強化各自國家的措施,防止在未獲授權或無意的情況下動用核武」;美國白宮的英文版聲明中說:「由於使用核武會造成深遠後果,我們也重申,只要核武還持續存在,就應該只用於防衛目的,嚇阻侵略和預防戰爭。」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也告訴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雖然受到國際疫情影響,俄國仍認為,世界的核武國家有必要針對核武問題,舉行一場高峰會。
王之道/蔡政府聯美抗陸一場空
美國總統川普窮盡手段,拖延大選投票流程,最終沒能通過選民檢驗。川普尋求連任功敗垂成,在對外關係上象徵對陸政策的失敗。蔡英文政府過去四年一味服膺美國,換來象徵性的「台美關係空前友好」口號,但實質成果乏善可陳;在「聯美抗陸」的基調下,兩岸關係惡化,台海劍拔弩張。如今白宮易主,美中台三邊關係面臨重新建構,蔡政府若不能亡羊補牢,將是台灣人民的悲哀。特別的是,世界各國多認為民主黨拜登贏得選舉,有利於世局發展,唯獨台灣顯得糾結,尤其綠營「川粉」認為,拜登將修正對陸政策,恐對台灣不利。這凸顯台灣長期依附美國的庇護,但又處處受到美中強權競爭牽制的矛盾心理。客觀分析「後川普時期」的美中台關係,拜登明年元月就職,承襲的是一個仍籠罩在新冠肺炎威脅下,且「地理、意識形態、經濟」分裂的國度,若沒辦法有效處理疫情、脫離經濟困境、凝聚國內共識,讓美國恢復世界領導地位,恐難以嚇阻崛起的大陸。陸美強權對抗層面,拜登反對「新冷戰」及美中「全面脫鉤」的戰略,認為兩強共存並非不可能,與川普的「零和賽局」(只有一方是贏家)完全不同。拜登強調,願意在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大陸合作,包括公共衛生、氣候變遷、核子擴散等,可望為兩國正向發展創造良好機會。至於最敏感的台灣問題,拜登顧問團隊支持回歸傳統「一中」政策,維持「戰略模糊」,避免片面改變現狀,仍是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最佳途徑。他們甚至認為,台灣是美中關係歷史上不為人知的成功故事,在美中靈活、細膩地安排下,台灣得以在模糊空間中成長、繁榮、民主化,甚至可以做為美中處理其他挑戰的典範。事實上,蔡政府直到美國選戰晚期,才意識到這場選舉可能的衝擊。蔡英文近日發表公開談話表示,無論選舉結果為何,都將持續深化與美國共和黨及民主黨的關係。先前民進黨過度押寶川普,已成為台灣與新政府溝通及發展關係的障礙,蔡英文應負責任檢討過去四年的錯誤,並勇敢改變聯美、抗陸、遠中策略,回到親美不仇陸路線。未來,在拜登政府上台、美中關係可望穩定發展前提下,台海緊張情勢應可降低。兩岸要掌握此番機遇,先從降低敵意、避免軍事衝突做起,梳理出模糊或清晰地帶,再尋求恢復對話及合作機會,拋出和平發展的橄欖枝,為新局面創造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