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朋馳
」 健康2.0 柳朋馳肚子痛誤認肚子餓 男大吃一波後嘔吐「胃穿孔」送急診
現代人壓力大,工作壓力、飲食不固定等壞習慣都容易造成胃部相關的疾病,常常一個不注意就釀成大病。一名醫師在節目中分享案例,一名患者因工作壓力及長期飲食不固定,導致他錯把肚子痛認成肚子餓,大吃一波,結果飯後吐了一地,嘔吐物中還有血,送急診後確認該名患者是胃穿孔。醫師提醒民眾要多注意胃部疾病,有問題還是要盡快尋求治療。節目《健康2.0》邀請了許多醫師討論胃病,其中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節目中提到,一般認知中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的痛感不一樣,胃潰瘍是飯後特別痛、十二指腸潰瘍是空腹痛,但這兩種疾病有時候很難去界定,有可能同時都痛。柳朋馳醫師分享案例,有一名患者因長期工作壓力大,加上飲食不固定,偶爾空腹的習慣讓他難以判斷自己的胃部狀況,不曉得肚子現在是痛、還是餓,也因此患者在肚子痛的狀態下進食,結果隔不到一個多小時,他開始狂吐,吐出血後狂冒冷汗、無法站直,送至急診後馬上開刀。「很多人是把他的胃發炎、胃潰瘍擺著,結果當你一個加重的因子進來,可能酒喝多了、刺激的東西吃多了,或者只要有一個壓力性的潰瘍,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胃穿孔。」醫師用真實案例提醒民眾,雖然傍晚至晚上7點這個時間段血液會變得活躍,但胃穿孔的發生多是不分時間的,當胃不舒服的時候,還是一定要尋求治療。
肚子狂跳以為「心臟掉落」 醫突聽一聲慘叫:血壓沒了
一名身材消瘦的50多歲患者,由於肚子莫名跳動,按壓還能感到脈搏,猶如「心臟掉到肚子」,去急診掛號發現是腹部主動脈瘤,結果這個已達8、9公分的動脈瘤竟無預警破掉,導致男子發出一聲慘叫,頓時沒了血壓,後被推到開刀房緊急輸血仍回天乏術。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指出,動脈瘤在體內隨時可能出現,若主動脈有超過3公分以上的擴大,通常定義就叫「動脈瘤」;5公分以上可能就需手術介入。他指出,動脈瘤的生成因素,包括年齡漸長、三高等身體因素,外加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等習慣,都可導致血管彈性變差,至於主動脈瘤的致死原因,除了破裂,還有生成過程的剝離,後者也會影響很多器官的血液灌流量。柳朋馳表示,主動脈瘤會造成肚子急速疼痛,甚至休克,大多被送到急診也無濟於事,致死率達5成以上。他也提醒,部分高齡且有三高的族群,應多留意是否已有主動脈瘤的問題。對此,外科醫師江坤俊提到,過往在急診室遇到一名50多歲病患,雖然未有任何不適,但被家人發現肚子莫名跳動,猶如「心臟掉到肚子」,按壓還能感到脈搏,後經電腦斷層檢查,竟是一顆大到約8、9公分的主動脈瘤。同時,病患的血壓更是飆升不下,就在醫師紛紛為此奔走,想找心臟外科醫師求助,突然聽到病患一聲慘叫,當場測量不到血壓,將他推到開刀房緊急輸血仍宣告不治。(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
他扁桃腺「反覆化膿」久未癒!醫一驗搖頭:是愛滋病
扁桃腺發炎久久不癒,小心隱藏大地雷!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節目中分享診間病例,曾遇過一名男性病患因扁桃腺反覆發炎前來就醫,沒想到一查竟是愛滋病毒。醫師柳朋馳在節目上《健康2.0》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男性病患因扁桃腺發炎、化膿來看診,他原本以為是EB病毒導致免疫力低下所致,但不久後該名病患又出現化膿症狀二度就醫,覺得事出怪異,他追問患者期間是否有康復過?對方則回覆,沒有完全復原,仍有腫腫痛痛的感覺。保險起見,柳朋馳為病患安排抽血檢驗,發現單核球數值偏高,一問之下才得知,該名病患是同志族群,於是又再進行特殊病毒感染檢驗,沒想到一驗竟是愛滋病感染,「這一種免疫低下的族群,也有可能會用反覆性的感染來表現。」柳朋馳透露,部分慢性扁桃腺發炎也會合併急性感染症狀,只要不適超過3個月就是慢性扁桃腺發炎,一旦遭到急性細菌性感染,可能會出現深頸部感染,如若繼續拓展至縱膈腔,將引起心、肺臟等多重器官損害,死亡率高達八成,不容輕忽。
他按摩後「右上腹變悶」 去醫院檢查嚇傻:肝臟腫瘤破掉了
一名病患日前因為身體疲倦去按摩,之後發現右上腹變悶、不適感加重,驚覺有異的他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肝臟腫瘤破裂。對此,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指出,肝臟通常是沉默的器官,患者察覺罹癌當下,多半是病況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而肝癌的腫瘤長大後,若愈靠近肝臟表面,就越有可能受到外力影響破裂。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表示,肝臟通常是沉默的器官,在於其若出現異狀基本上很難立刻察覺,所以多數的病患在發現自己罹癌,又伴隨一系列不適的症狀產生之時,多半是病況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他也指出,一般患上肝癌的「三部曲」是從慢性肝炎,再到肝硬化,最後才是肝癌,但有的患者會跳過肝硬化或肝纖維化,直接惡化成肝癌。柳朋馳表示,肝臟若出現異狀基本上很難立刻察覺。(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柳朋馳說明,肝臟的腫瘤過大,造成器官血管異常增生,而再生的血管對組織的保護效果不佳,此時若腹壓增加或腫瘤自發性破裂,就會產生右上腹悶痛的情況。他也透露,當腫瘤越靠近肝臟表面,進而將肝臟包膜撐大就會產生不適,但有部分民眾會誤以為是肌肉疼痛,直到外力影響而導致腫瘤破裂,才發現自己罹癌。柳朋馳分享,有一名病患因為身體疲倦去按摩,後來覺得上腹變悶,還以為是按摩師用力過猛導致他骨折;不料,隨著該名病患的不適感越發加重,急忙去醫院急診照X光和超音波,才發現是肝臟有約5公分至6公分的腫瘤自發性破裂所致,但他此前卻對自己罹癌絲毫未覺。對此,主持人兼外科醫師江坤俊補充,由於肝癌的腫瘤血管沒有那麼成熟,所以比較容易破裂出血,而一旦肝臟腫瘤流血,組織內部就會脹大,從而刺激肝臟包膜,可能會出現悶痛的症狀;若出血的區域較為表淺,就有機率直接破開,導致血液流滿整個腹腔,最後產生劇痛。他也提醒,因為血液對腹膜來說是非常大的刺激,因此若肚子莫名其妙疼痛,不要以為是腸胃發炎,搞不好是肝癌找上門。
他「轉頭就暈眩」一查竟是大腸癌!醫點名男性族群:貧血要小心
女性因月經緣故較易出現貧血症狀,因此若男性出現貧血跡象,需特別留意是否為其他疾病導致。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分享診間病例,透露曾遇一名40多歲男子經常無故頭暈前來問診,經檢查發現該病患血色素過低,而造成貧血的原因竟是大腸癌引起。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表示,一名職業為計程車司機的40多歲男子,只要變換姿勢或轉頭就會開始頭暈,查驗才得知患者的血色素僅9點多,遠低於一般成年男性的正常值,由於男子並非痔瘡出血造成的貧血症狀,因此醫師進一步做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竟發現是右側大腸癌。柳朋馳說明,急性出血、免疫疾病等都可能造貧血,並非只是大量「補鐵」就能獲得改善,他也特別列舉出下列6種貧血類型與成因:1.缺鐵性貧血(鐵質不足引起)症狀:頭暈目眩、皮膚蒼白、疲倦易心悸。2.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失去造血球能力)症狀:臉色蒼白、易感冒、常皮下或黏膜出血。3.海洋性貧血(遺傳性染色體變異,導致紅血球壽命較短)症狀:輕微貧血、蒼白、脾腫大。4.惡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症狀:舌頭發紅發亮、疼痛或灼熱感。5.溶血性貧血(紅血球過早被破壞,造血速度無法供需)症狀:一般貧血症狀、黃疸、肝脾腫大。6.失血性貧血(外傷或疾病讓體內血液大量減少)症狀:昏厥、眩暈。此外,柳朋馳也提醒,相較於女性,男性若是出現貧血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小心恐是重大疾病,「男生如果出現貧血,有時候是腸胃道的癌症,尤其是大腸癌一定要特別的留意。」
4歲童滿腿瘀青「醫懷疑家暴」 檢查竟是罹恐怖疾病
孩童身體出現莫名瘀青,除了是否遭受暴力,也可能是健康出問題。曾有一名媽媽帶4歲小孩看診,因為孩子滿腿瘀青,本來懷疑是被霸凌,結果竟是罹患「過敏性紫斑症」,若不及時治療,恐怕會出現嚴重症狀。資深護理師陳麗華在《健康2.0》分享,有位媽媽帶孩子到醫院看診,因為發現小孩不對勁,雙腿頻繁出現瘀青,但詢問之後,孩子在學校沒有被霸凌或跌倒的狀況,還是決定看醫生檢查清楚。沒想到,就連醫生一看,起初也懷疑是否有家暴情形。紫斑症範圍變大就很像瘀青。(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對此,媽媽急忙否認,坦言孩子最近腳才開始腫脹,會感到很不舒服,一直喊痛,在做完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是「過敏性紫斑症」,好發於3歲至15歲,會先從腳出現腫脹,有時候會瘀青,甚至會腫到膝蓋,造成關節疼痛,甚至更嚴重有將近6、7成的人會肚子痛、大號出血,提醒要特別注意血液方面的疾病。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解釋,不管是紫斑或瘀青,最常見的有2個原因,一個是凝血異常,一個是血管本身彈性太脆弱。凝血異常會關係到血小板或凝血功能;若是血管彈性脆弱,則是器官或藥物的影響,最常見的有肝臟、腎臟問題,也與凝血、造血有關,有些人則是因為感染,產生一些抗體,和骨體結合,造成血管炎發作,血管變得很脆弱,這時就容易破裂,容易出現紫斑症,範圍更大就會像瘀青。
男子身上出現莫名瘀青 抽血結果竟是血癌
皮膚科醫生吳吉妮在《健康2.0》節目上提到,曾有一名48歲男病人,並無慢性病史,常手腳冰冷,容易疲憊,身上也會有莫名瘀青,經抽血檢查發現其白血球數超出正常值,轉診至血液科發現罹患慢性骨髓白血病。節目中,吳吉妮分享到,這名48歲男病患因濕疹就醫,太太向她描述丈夫半年來常手腳冰冷,且容易疲憊,患者也自述他前幾天不小心撞到,這次看診才發現肚子有一大片出血。吳吉妮一看覺得不對勁,立即安排抽血檢查,結果發現男子白血球數近3萬,超過正常值,血小板只剩5萬多,而一般正常值是15萬以上。將該名患者轉診至血液科後,經診斷發現罹患了慢性骨髓白血病。吳吉妮說白血病就是血癌,骨髓是造血細胞,被血癌細胞佔據後將無法造血,加上血小板數量過低將導致無法凝血,就會出現如牙齦出血、流鼻血抑或是大片瘀青等症狀,尤其是脖子和腹部,若莫名出現瘀青就要多留意。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也說明急性骨髓白血病常見症狀有3個:發燒、出血及感覺疲憊。而慢性骨髓白血病大部分以疲倦為主。若家中長輩有瘀青、莫名出血或是常感冒、反覆發燒等,也要小心是否為血癌。另外他也提到,肝功能問題也會影響肝臟製造凝血因子,臨床上某些患者長期肝臟發炎或是有病毒性肝炎等問題,會導致脾臟腫大,致使細胞被困住,血小板數量就會掉下來,影響凝血效果也會使病患容易瘀青。節目中醫師們也呼籲民眾若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比較保險。若有身上出現莫名瘀青、容易疲憊等症狀,小心可能罹患慢性骨髓白血病。(圖/擷取自《健康2.0》YT頻道)
女兒患胃癌媽媽超自責 疏追蹤病情「大腸癌竟復發」
大家都聽過不要常生氣,因為會傷身。近日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節目中說,有位媽媽罹患大腸癌,之後女兒又被診斷出胃癌,讓她感到非常自責,之後回診自己的大腸癌又復發。柳朋馳近日在節目《健康2.0》說,他過去遇到一位女病患罹患大腸癌,不到5年女兒也得了胃癌,讓她非常自責「是不是我害了女兒」,儘管醫師告訴她,兩者硬要說的話可能有一些共同基因,不過大部分還是看每個人的狀況。柳朋馳表示,女子花很多心思照顧女兒,疏於追蹤病情,之後她的大腸癌又復發。柳朋馳指出,有時候病患的個性會影響病情,「因為有時候太過於憂鬱,或對於某一些事情太過悲觀。」這會讓病患對醫療行為有延遲,或是把心力放在其他事,導致錯過診斷的黃金期。情緒可能會影響癌細胞突變。然而情緒也可能導致癌細胞突變?German New Medicine的創辦人Dr. Ryke Geerd Hamer曾做過一項研究,分析8種癌症與情緒的關聯性:1.甲狀腺癌:個性急躁,力不從心無力感2.肝癌:對飢餓的恐懼3.胃癌:情緒消化不良、無法消化憤怒4.胰臟癌:與家人的衝突、憤怒或是遺傳5.乳癌:左:與親人衝突有關、右:是與他人或配偶的衝突6.肺癌:對死亡或生活壓力感到恐懼7.大腸、直腸癌:無法消化衝突、情緒較為壓抑8.淋巴癌:沒安全感、不信任自己、指責自己不夠好
中年男痛風卻皮皮…拖1年才回診血壓飆高 驚覺罹患「致命心臟病」
痛風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當涉及到蹠趾關節時也稱為足痛風,經常被描述為週期性發作的刺激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紅、軟、熱、腫等現象,也會導致痛風石、腎結石,或者急性尿酸腎病。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近日在節目中透露,一名50多歲男子飽受痛風所苦,卻未按時回診,最後罹患高血壓心臟病,須放置支架。柳朋馳日前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個案,該名男子年約50多歲,曾因痛風到診所治療,但未規律回診,某次卻跑到大醫院掛號,希望領取效果更強的止痛藥,以緩解痛風症狀;經過相關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收縮壓已達150毫米汞柱,腎臟功能也明顯變差,隨即提醒對方要多注意,避免病情繼續惡化。沒想到,男子依然不以為意,直到1年多後才回診,主述運動時有胸悶感,還會喘個不停;醫生當時先替患者做初步檢查,驚見其血壓已飆至180毫米汞柱,連忙安排運動心電圖,再轉至心臟科,結果顯示對方的血管嚴重阻塞,已達高血壓心臟病程度,需置放支架,否則有生命危險。柳朋馳提醒,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是因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所導致,而高尿酸不僅會誘發痛風性關節炎,也會對腎臟功能造成損害,進一步引發痛風腎病變;由於腎臟功能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兩者互為因果,醫生也強調「民眾勿輕忽偶爾發作的痛風,嚴重都可導致致命的高血壓心臟病。」
女外傭每天狂灌5000毫升水「越喝越疲倦」 醫揭恐怖後果
「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是一句熟悉的廣告台詞,但其實喝水過量,恐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醫師警告,喝水太多會讓電解質失衡,過去有民眾一天狂喝4000至5000毫升的水,結果越喝越不舒服,檢查才發現是「水中毒」。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健康2.0》透露,喝水太多最擔心的就是電解質中鈉濃度可能會下降,正常來說血中的鈉是135至145間,若低於130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度低血鈉的症狀,還可能有些疲倦感;假如是中度低血鈉,可能會有虛弱、噁心、嘔吐、頭痛等,更低的時候甚至會發生意識變化。柳朋馳提到,曾有一名雇主帶著女外傭來看診,因為整個人很累提不起勁,詢問之下才知,這名外傭不知為什麼很愛喝水,每天都喝4000、5000毫升的水,平常沒有不舒服,但看診當天疑似因為脫水,喝的比平常還多,結果人越來越不舒服,還有一點噁心感。抽血檢查發現,鈉離子已經掉到130以下,緊急送急診做輸液治療,這就是俗稱的「水中毒」。水中毒嚴重會導致意識改變。(示意圖/翻攝自pexels)柳朋馳解釋,水中毒並不是水有毒,還是有什麼問題,大部分會依照民眾本身的體重評估,應該喝多少水分,包括潛在環境和工作是否會大量流汗,除了單純的補水,補充適當的電解質也是必要的。外科醫師江坤俊補充,鈉離子是拉住水分的東西,當血管中的鈉離子不夠,水只能往細胞那邊衝,影響最大的就是腦,還可能演變成腦水腫。因此,鈉離子太低,中樞系統神經就會受傷,意識就會改變。那麼一天喝多少水才夠呢?營養師程涵宇曾列出計算公式,每個人的每日喝水量應為「體重(公斤)x30毫升」,若是在減脂期,則應為「體重(公斤)x40毫升」。
醉男送急診竟「全身冒煙」險沒命 醫揭:這3族群最易罹患熱傷害
隨著時序進入盛夏,不少人也準備好「抗暑密技」。醫師則提醒,「中暑其實只是熱傷害的一種」,還要慎防其他熱傷害,並透露這「3族群」最容易受到熱傷害的危害,還分享一個「全身冒煙」的嚴重案例,呼籲所有人注意補充水分與別長時間暴露在高熱環境。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表示,熱傷害大致可分「熱衰竭」和「熱中暑」2種程度,並合併有3種症狀。柳朋馳指出,通常熱衰竭的症狀較輕微,如體溫在38至39度、摸皮膚有點出汗,並伴隨噁心、嘔吐或虛弱感,以及有時會有「姿態性低血壓」發生。(圖/翻攝自《健康2.0》YouTube)若體溫超過40度、意識出現變化,就可能是罹患熱中暑,這時若有:電解質失衡導致痙攣,或可能意識出現變化、異常水腫與休克等以上3種情況,就要注意。而「長輩」、「戶外運動或工作者」以及「遊民」這3族群都是最容易因補水不及、出現熱傷害的族群。柳朋馳也分享一個「醉倒卻全身冒煙」的遊民案例。柳朋馳表示,該名晚上醉倒路邊的遊民,於隔天白天「被曬到快40度」,且入院時全身冒煙,當時醫護人員趕緊剪開患者衣物、拿大電風扇吹外,還把冰塊塞到腋下和鼠蹊部等有大血管的地方,以及輸液等「內外散熱」方式才成功降溫。
網傳肺炎鏈球菌疫苗也能抗新冠? 醫:死亡率降3成…診所公告「7月才有貨」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病例數無法明顯壓下來,很多民眾都寄望,靠趕快施打新冠疫苗,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但偏偏國內疫苗短缺,國外大量新冠疫苗還未到貨,有國內醫師建議,可先施打肺炎鏈球菌,以減少重症的機率;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更在接受《東森新聞》訪問中表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後,雖然不是在預防新冠肺炎,但若真的感染新冠,重症率、死亡率,皆可下降約3成左右。先前有網友在PTT上詢問,若此時打不到新冠疫苗,為何不先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其實兒科醫師徐嘉賢就曾在上月28日於臉書粉專《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上發文,建議大家除了要打新冠肺炎疫苗之外,您還需要打「13價肺炎鏈球菌」,另外,「百日咳」與「流感疫苗」也相當重要。他並在文中提到,前陣子美國柏克萊大學也有研究顯示「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的保護作用」另根據《東森新聞》報導,柳朋馳醫師也表示,新冠疫苗是用來對抗新冠病毒,而肺炎鏈球菌疫苗所對抗的是肺炎鏈球菌,但若以大規模的統計看起來,若是有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族群,若真的感染到新冠病毒,重症率、死亡率皆下降3成左右。他並指出,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的年齡,目前最小為2個月,只要打一針就可以,至於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則建議75歲以上的年長者施打。也因此,陸續有消息傳出,想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增加,部分診所甚至排到要7月才有貨,想打疫苗的民眾還要先預訂,才能打到疫苗。
外帶外送如何自保防疫? 專家教你三步驟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目前餐飲業多已暫停內用服務,改採外帶、外送的方式給餐,但外帶、外送餐點,就絕對安全嗎?有什麼該須注意的自保方式,據《康健雜誌》報導,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外送或外帶餐點,還是有可能有染疫風險,民眾最好假定外帶、外送所拿到的外包裝,是被污染過的,可先透過一些方式處理,降低染疫風險。柳朋馳醫師建議,民眾可挑選值得信賴、衛生有保證的餐飲業者;外帶候餐時,必須戴好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另外用餐具食用外帶餐盒時,建議可自備餐具;另外在付費時,也最好儘量以無接觸付款為主,像是信用卡感應付款,避免現金支付。而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也建議,要外送取餐的民眾,可於住家門口設掛鈎,避免直接、近距離的接觸過多的人。而據《康健雜誌》報導,柳朋馳也分享自己外帶餐點的防疫SOP,第一,最好先以電話、網路方式預定餐點,減少自己在外等待時間;其次,取完餐後,最好把餐點外盒視同已遭到汙染,外層包裝與餐盒,可用拋棄式酒精濕紙巾,擦拭消毒一遍。最後,消毒完餐盒後,務必在食用前,要確實清潔完手部,並以自家碗盤、餐具進食。柳朋馳強調,無論是外帶、外送,最重要的是做好消毒,餐前嚴格落實手部清潔,就能大幅降低自己染疫風險。
確診者「肺部恐怖對比」照片曝! 醫:一旦演變重症、恐造成不可逆傷害
全台疫情延燒,進入三級警戒狀態,確診和死亡人數持續增加,有醫師日前就在網路分享,內容是確診者和一般人的肺部X光片差異,貼文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據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一旦變成重症,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後半人生可能都要帶著氧氣筒。醫師分享確診者和一般人肺部X光片差異。(圖/翻攝自東森新聞)據《東森新聞》報導,有醫師在網路分享一名高齡確診者的肺部X光片,對比正常人的肺部X光片,明顯可見患者肺部「白了一片區域」,狀況並不樂觀,經詢問醫師柳朋馳的說法認為,「那位醫師提供的X光片來看,兩側都已經白掉了,就是我們所謂實質化的情況,整個肺部支氣管呼吸道,裡面都是痰液跟積液,情況就是一定是很糟」。據柳朋馳表示,單看X光片,要判斷患者是否罹患新冠肺炎,其實是有困難的,因為病毒性所造成的肺炎,都會造成瀰漫性感染,像SARS與新冠病毒都很雷同,「X光的表現……,尤其是輕症或是無症狀的,七到八成都是正常的,很多是後面變成重症,才看得出來這樣的(照片中全白的情況)變化」。柳朋馳還指出,初期新冠肺炎患者的X光片可能看不出差異,一旦演變成重症,就會出現大片白色的情況,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他指出,大部分出現重症,決定能否存亡,時間約在感染後的三周,「可能就在一周內,看到他的病情急轉直下,肺泡裡面都是積液,通氣量更糟」,柳朋馳最後也指出,就算重症痊癒後,患者的後半輩子可能都要帶著氧氣筒。
打噴嚏捏鼻子損傷4部位!醫提醒:恐導致中耳炎、喉嚨破裂
有些人打噴嚏為了避免發出驚人聲響,會習慣性地捏住鼻子,希望能忍住噴嚏、降低音量。然而這種行為在醫師看來卻是相當危險,可能造成耳朵、喉嚨損傷。家醫科醫師就表示,打噴嚏時鼻腔所形成的氣流速度極快,若捏著鼻子忍住不打噴嚏,可能造成耳朵、喉嚨承受極大的壓力,嚴重恐導致耳膜破裂、或引起中耳炎等問題。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在臉書專頁「健談」指出,打噴嚏是鼻腔自清的過程,也是身體自我防護的機制之一,打噴嚏時會形成強大的氣流,把髒汙、病菌向外噴出。耳、鼻、喉3處是相通的部位,若靠捏住鼻子來忍住噴嚏,噴嚏的氣流無法從口、鼻排出,就可能轉而衝向耳朵或喉嚨處造成損傷。常見的損傷包含:1.耳膜破裂:噴嚏的氣流會經由耳咽管直通耳膜,若壓力過大時可能造成耳膜破裂。柳朋馳醫師補充,雖然輕微耳膜破裂可自行修復,但若破裂程度較大時,則須採手術修補治療。2.中耳炎:一個噴嚏中可能存在超過30萬個微生物,若在感冒、生病期間的噴嚏中,細菌、病毒的含量會更高,若用手捏住鼻子可能造成病菌直衝耳朵,就可能增加中耳炎或耳道感染的風險。3.喉嚨破損:忍住的噴嚏氣流除了往耳朵跑之外,也可能流向喉嚨,過大的壓力,嚴重可能導致喉嚨破裂,進而造成吞嚥困難或影響發聲,需要進一步治療。4.血管損傷:若打噴嚏時口鼻緊閉,噴嚏所形成的壓力就可能衝往體內各處,造成眼、鼻、甚至腦部的細小血管損傷或破裂。 因此醫師提醒民眾,最好以衣袖遮掩口鼻後,直接讓噴嚏打出來,一方面可清潔鼻腔,同時也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及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