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任
」 林軒任 洗腎天冷吃薑母鴨!82歲翁「1習慣」竟致急性肺水腫險死 醫師揭露原因
寒流來襲冷颼颼!不少人天一冷就喜歡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這類料理「冬令進補」,不僅食材美味,熱呼呼的熱湯更是讓人暖意上心頭!。不過腎臟科醫師林軒任提醒,「1類人」在喝湯時須節制,要特別注意「喝湯的總量」,否則可能造成腎臟功能損壞,甚至罹患急性肺水腫。腎臟科醫師林軒任在臉書粉絲頁「引人入腎・林軒任醫師」分享案例,一位82歲劉伯伯長期規律洗腎,平時也有控制飲食,但最近因為氣溫驟降,他和家人吃薑母鴨祛寒時一直狂喝熱湯取暖,結果當晚就發生呼吸困難送急診,檢查發現是急性肺水腫,經緊急洗腎後才撿回一命。因此,林軒任醫師提醒,洗腎患者冬天喝熱湯「一定要節制」,否則容易因無法排出體內多餘水分,而產生致命性風險。林軒任醫師解釋,對於洗腎患者來說,腎臟功能受損會導致排尿量減少,因此攝取越多水分,體內水分越容易累積滯留,而肺部就是容易聚積水分的器官。當肺部水分積累過多時,就會引起肺水腫,進而阻礙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循環,對呼吸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呼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必須端坐呼吸,才能舒緩不適。一旦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缺氧性昏迷,有致命的風險。林軒任醫師指出,雖然肺水腫狀況危險,但只要找到源頭,通常都能獲得控制。以腎臟病友為例,因腎臟功能損壞導致肺水腫,只需利用緊急透析快速將患者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就能減輕肺部液體負擔,幫助患者恢復正常呼吸功能。林軒任醫師表示,為避免劉伯伯再次遇到類似緊急情況,他特別在出院前叮囑劉伯伯,需要嚴格控制每日的飲水量,建議使用磅秤或有刻度的杯子、水壺,藉此精確量化水分攝取。而除了喝水、喝湯之外,這類患者也要控制含水食物的攝入,如水果、麵條、布丁、果凍、冰淇淋等。此外,過鹹、過辣或過甜的食物會提高身體滲透壓,引發口渴感,導致過量飲水,如同高滲透壓的飲料或湯,就會容易越喝越渴。林軒任提醒,雖然在寒冷的冬天喝熱湯相當舒服,但對於腎友來說,過量飲水會導致嚴重的健康風險,患者應該嚴格控制每日飲水量,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健康度過寒冬。
男病患爬山「對空氣傻笑」 家人以為中邪…就醫檢查超嚇人
不是中邪!有一名男腎臟病患平常肌酸酐指數偏高,但一直抗拒洗腎,某次和友人相約爬山,途中常常發呆,說話牛頭不對馬嘴,家人以為卡到帶去收驚,但情況沒有好轉,送醫檢查才發現是尿毒素過高引發的「失神型癲癇」。這名男子尿毒指數長期偏高,偶爾會出現噁心嘔吐,但認為洗腎後腎功能會更差,所以一直抗拒,某次去爬山,家人發現他出門前就不說話,爬山途中也很沉默,還時常對空氣傻笑,雖然可以說出自己名字,但牛頭不對馬嘴,整個人像傻掉一樣。家人第一反應以為男子中邪,立刻帶去宮廟收驚,但結果反而更糟,於是緊急送醫,經腦波檢查發現有癲癇波,才發現不是中邪,而是尿毒素太高,為尿毒性腦病變引起的癲癇發作。腎臟科醫師林軒任指出,腎臟病常見的症狀,除了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之外,當尿毒素逐漸累積,進而會影響身體其他系統,可能出現皮膚癢、消化功能變差、食慾減退、口臭等症狀。據了解,尿毒症就是所謂的末期腎臟病,也被稱為慢性腎衰竭或第5期腎臟病。而尿毒性腦病變症狀包括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智力減退、嗜睡、癲癇。一般人對尿毒症和洗腎都有迷思,認為洗腎就是被判死刑,但這樣的觀念完全錯誤。尿毒症雖然無法痊癒,但只要妥善控制和治療,病患仍然可以過著與正常人相近的生活。
每日1根香蕉助排便!6旬婦「心跳剩42下」昏迷 醫示警「這類人」注意了
香蕉不僅膳食纖維豐富,也具有良好的通便效果,可謂是CP值相當高的水果,但亞大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曾有一名60歲婦人,每天一定會吃一根香蕉助排便,卻突然昏迷不醒送急診,心跳更只剩下42下,經抽血才發現是高血鉀症所造成的心律不整。林軒任日前在臉書粉專「引人入腎・林軒任醫師」分享,香蕉是CP值相當高的水果,不僅膳食纖維豐富、有良好通便效果,有時趕著出門上班,拿一根香蕉帶在身上,既方便又能填飽肚子;或者一些長跑選手,由於跑步時鉀離子會下降,立即吃根香蕉還能補充體力、預防抽筋,更有助於運動表現。不過,林軒任提醒,根據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的鉀離子攝取量為2000至3500毫克,也就是說,一天只要吃5根香蕉就超標了,但是上述標準不適用於腎臟病患。林軒任提到,曾經有位60歲左右的病人,長期在他的門診追蹤三高和腎臟病,因有排便不順的問題,每天一定要吃一根香蕉,但鑑於患者的鉀離子平時都在5.3 meq/L左右(正常為3.5至5.1 mEq/L),每次回診時都會提醒她「千萬不要吃這麼多香蕉」,一週吃一根已是極限。沒想到的是,這位婦人依舊保持習慣,某天更因昏迷不醒而被送到醫院急診,才發現她的心跳一分鐘只剩下42下,抽血驗出鉀離子高達7.2 meq/L。林軒任接著說明,「這是非常誇張的數字喔」,基本上血鉀濃度大於5.5 meq/L以上即為「高血鉀症」,高到這個程度就會心律不整,嚴重時更會造成心室顫動,「通常遇到這種情形,電擊是救不回來的」。所幸經過搶救,患者才恢復意識,但林軒任也強調,「香蕉誠好吃,性命價更高,千萬不要因為貪食,而賠上性命」。
洗腎率五年來首降!台語歌手陳孟賢跨界化身「愛腎大使」獻唱主題曲
3月14日為「世界腎臟日 World Kidney Day」,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3年發布的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顯示,台灣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但腎病預防仍舊不能掉以輕心。為喚起大眾重視腎臟健康的重要性,超級紅人榜比賽走紅的台語歌手陳孟賢響應世界腎臟日活動,演唱充滿熱鬧秀場氛圍的台語歌曲《出吉治腎轉好運》,同時衛教「護腎五保庇」慢性腎病正確觀念。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林軒任主任一同響應表示,透過在地化結合趣味互動的方式,更能激勵民眾提升腎病識能。擁有婆媽屆男神稱號的陳孟賢,透漏歌迷朋友中不少是「腎友」身分,常不吝與他真情告白「孟賢的歌聲能夠治癒人心,給予面對洗腎的正能量。」、「整間病房30幾人會一起看孟賢的節目表演」等暖心回饋。陳孟賢能量滿滿的表示,希望透過《出吉治腎轉好運》歌曲,提醒大家護腎「五」保庇保護腎臟的口訣,做伙(台語)追孟賢追到老!」 腎臟科林軒任主任,同時也是醫學內容創作者「引人入腎」社群粉專及Podcast節目主持人,因為自己的外婆是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希望透過「醫學白話文」將健康知識傳遞給民眾。林軒任主任形容「腎臟就像一間公司,三高症狀如同工作壓力,久了腎臟受不了,累積太多廢物須排除,需要尋求外力支援就是洗腎的概念。」林軒任主任表示,若腎友及早透過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控制,能減緩腎功能衰退速度、尿毒症狀,臨床上就有位60歲患者因此延緩了一年的時間。也提醒民眾,若出現「泡水高貧倦」症狀,盡快找腎臟科檢查;若有三高症狀及早進行飲食控制,並循醫囑進行治療,讓護腎有保庇!台語歌手陳孟賢響應世界腎臟日活動獻唱《出吉治腎轉好運》主題曲,化身「愛腎大使」宣導慢性腎病衛教。歌曲及衛教影片已上架「出吉治腎轉好運」活動網站https://ckd-blessing.com.tw/ (資料來源:陳孟賢提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林軒任主任響應世界腎臟日活動,邀請民眾至活動網站獲得「護腎吉祥話」,互相留言、匯集正能量,一同為腎「力」微笑!(資料來源:林軒任主任提供)
尾牙痛風祭3/歲末聚餐「哪些食物最危險」 營養師列名單一次看
為什麼體內尿酸濃度會過高?雖然台灣患者大多是因為天生體質,但若不想頻繁發作痛風,勢必得調整飲食。首先,營養師建議要「完全禁酒」,研究顯示,就算是只有酒精殘留的薑母鴨、燒酒雞,都可能引爆痛風;另外要避免的還有含糖飲料,尤其是高果糖糖漿的手搖飲,更是造成痛風年輕化的主因,所以在尾牙聚餐時一定要盡量避開這些地雷食物。痛風擁有「富貴病」的封號,土城醫院風濕過敏科蔡秉翰主任表示,尾牙聚會幾乎餐餐大魚大肉,因此痛風發作的人數增加2~3成。「有些患者平時不吃藥,但考慮到之後要吃大餐,所以會自以為聰明地先服用降尿酸藥物,希望藉此讓尿酸不超標,卻可能造成反效果。」蔡秉翰說,尿酸濃度的波動起伏也是痛風發作的原因,突然讓尿酸一下子降、一下子升,反而可能誘發痛風發作,因此不建議患者擅自在餐前服用藥物,不如好好選擇聚餐時的食物,才是比較重要的事。營養師程涵予說,多數人認為只有啤酒較容易誘發痛風,但研究顯示,任何酒類都可能導致痛風發作,而且風險增加4成。「喝酒雖然只會微微增加尿酸數值,但其實卻會大大的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程涵予說,研究發現在24小時內喝超過1-2 份酒精飲料(一份酒精大約等於一罐5%酒精濃度的啤酒350ml),與沒有喝酒相比,痛風發作的風險高出4成,而且喝越多、痛風發作風險越高。另外,2015年的美國醫學雜誌針對724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2個月的研究發現,喝任何種類的酒都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因此程涵予建議痛風患者最好完全禁酒,甚至連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都避吃。「因為就算煮再久,都無法使這些料理中的酒精完全揮發,研究發現煮15分鐘後,酒精殘留約40%;就算煮到2小時,酒精仍殘留10%,而這一點點殘留的酒精,就可能使你的痛風發作。」營養師程涵予表示,並非只有啤酒較容易引發痛發發作,研究顯示,任何酒精都可能增加4成發作風險。合成圖聚餐時要避免吃過多紅肉、海鮮、高脂肪食物,否則吃完後恐怕會導致痛風發作,也會使體內尿酸濃度升高。(圖/CTWANT合成)同時也要避喝含糖飲料,所以尾牙聚餐時最好別碰芭樂汁、柳橙汁等飲料。「研究發現,攝取1公克的果糖,會在之後的2小時內使每公升血液中的尿酸增加1~2毫克,而且喝較多的含糖碳酸飲料的人,尿酸濃度也較高,尤其是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攝取量,與痛風發病風險明顯正相關,由於許多年輕人愛喝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手搖飲,可能也是痛風年輕化的原因之一。」另外,也要少吃一些高普林食物,包括紅肉、內臟和海鮮,以免身體代謝出更多的尿酸。「所有的紅肉例如牛肉、牛排、豬肉、豬排、羊肉、羊肉爐都是高普林食物,另外內臟類如豬肝、腰子、牛舌,及海鮮類包含貝類、干貝、牡蠣、龍蝦、蝦子、螃蟹、魚全部都是高普林食物,記得避免或減少食用。」程涵予提醒,聚餐時經常會出現的酸菜白肉鍋、佛跳牆,由於濃郁高湯含有高普林,因此也要少吃。還有高脂肪食物如培根、香腸、五花肉等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在急性痛風發作期時也要避免大量食用。亞大醫院腎臟科醫師林軒任在臉書PO文表示,一般來說蔬菜都屬於痛風族的安全食物,但還是有些例外,例如豆芽菜、紫菜、筍子都屬於高普林食物,建議少吃,但也不是說高普林就一定會引發痛風,例如香菇、金針菇、杏鮑菇雖然普林高,卻不會誘發痛風。蔡秉翰則提醒痛風族要多喝水,因為痛風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喝水量不足」。「導致體內尿酸偏高的原因,除了體質、飲食之外,還有代謝,如果體內尿酸無法排出,尿酸值自然就會偏高,建議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c.c.的水分,才能幫助體內尿酸排出。」◎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痛風者吃火鍋必閃食材出爐 乾香菇、納豆、蟹黃上榜
近期氣溫驟降、天寒地凍,相信火鍋、羊肉爐等熱騰騰的鍋類美食已經成為許多人聚餐的首選。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就臨床經驗而言,在冬天10個發作痛風的病人,有4個就是因為吃火鍋造成的。林軒任也分享了許多食材的普林值排行,其中乾香菇、納豆、蟹黃都被歸類在高普林值的食物中。林軒任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民眾不知道痛風發作到底有多痛,他曾聽聞病人解釋,那種痛的程度,連一陣風吹過都會痛!「所以痛風發作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啊!」林軒任醫師也提到,痛風好發於大拇指近端指節、膝蓋、腳踝、手肘,發作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且痛到幾乎無法活動。至於為何會造成痛風,林軒任解釋,主要是水分突然減少,或是體內的尿酸值突然升高。要治療痛風的話,要判斷是否為急性,如果是急性痛風,主要是採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秋水仙素、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如果痛風沒有發作,這三類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而如果是慢性痛風保養,主要是透過降尿酸藥物,像是第一代 allopurinol、第二代 benzbromarone、第三代 feburic acid藥物,但如正處於痛風發作期,但沒吃過降尿酸藥物,不建議此時開始服用。林軒任也分享容易讓痛風發作的地雷食物,其中高普林值得食物有牛、豬、鳥禽、文 蛤、牡蠣、花枝、 蝦、章魚、鯖魚、鯛 魚、鮪魚、蟹黃、乾香菇、納豆、肉汁、雞精、湯底等,這些食物每100克都有100至1000mg,務必要特別留意。林軒任醫師也在文章中表示,民眾如果痛風發作時,應該吃消炎藥物、秋水仙素,或類固醇。而民眾如果是長期高尿酸,又伴隨三高、腎臟、結石,或痛風石等問題,應長期服用降尿酸的藥物。而如果長期吃降尿酸藥物的民眾,面對到痛風發作時,應該繼續吃降尿酸藥物,如果在此之前沒有吃過,則是等到痛風緩解後再服用。接著最重點的地方就是,平時都要避開容易誘發痛風的地雷食物。
骨質疏鬆狂吃維他命D卻釀高血鈣症! 醫授「正確保骨吃法」預防壞腎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他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每天吞下2-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維生素D3 分活性、非活性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服用活性維生素D3 恐造成致命危機林軒任建議,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長期過量攝取害健康 這樣做才有助防骨鬆林軒任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
他爬山「人突傻掉」整路不說話 家人急帶去收驚!醫師一查要洗腎了
神智突然混亂竟要洗腎!腎臟科醫師林軒任近日分享診間案例,透露一名病患在爬山途中「突整個人傻掉」,家人以為是中邪趕緊帶去收驚,怎料情況反倒更嚴重,緊急送醫才發現,原來該患者是「尿毒性腦病變」引起癲癇發作。「他不是中邪了,而是尿毒素太高!」醫師林軒任在粉專發文表示,有位病患與友人相約爬山時,突然整路不說話,雖然可以笑著說出自己名字,但是邏輯顛倒「整個人像傻掉了一樣」,起初家人還以為是中邪,沒想到收驚後意識更差才緊急送急診,經腦波檢查發現有癲癇波,所幸洗腎後尿毒素下降,這才恢復正常思緒。林軒任指出,另一名病患則是反覆出現「短暫的思緒混亂」,起初是腦袋停機幾秒後就恢復,但類似短路情況卻越加頻繁發生,察覺有異後才前往醫院看診,經洗腎後病患已無大礙。林軒任說明,上述2患者的病症就是「尿毒性腦病變」,此疾病相當兇猛,當腎臟病進入中後期,尿毒素會持續積累,導致其他器官受損病情惡化,病患也會出現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智力減退、嗜睡、癲癇等症狀。林軒任透露,其中「癲癇」就是尿毒性腦病變所引起的最嚴重併發症,呼籲民眾若被診斷出尿毒腦病變,應立即接受洗腎治療,否則一旦延誤就醫對腦部的損害就愈大。
5旬婦小便痠痛求救!醫生建議狂灌水 聽到「噹」一聲竟尿出0.5公分結石
「其實1/5男性和1/10女性都有機會得結石,40至60歲是好發族群」!有名50歲的婦人,已多天受腰痛所苦,而後連尿尿都有些痠痛感,到醫院求診後,照X光發現膀胱處有顆0.5公分的結石,醫師建議她多喝水,想不到竟從馬桶撈出結石碎片,順利排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在臉書粉專「引人入腎・林軒任醫師」發文分享,門診近日來了名50歲的婦人,說自己腰痛多天了,但是過不久變成下腹疼痛,甚至連尿尿都有些痠痛感,擔心泌尿道感染所以前來就診。驗尿後發現並沒有感染,但在顯微鏡下觀察出血尿,所以拍了張X光,發現在膀胱處有顆大約0.5公分的結石,婦人聽到自己有結石,非常訝異,因為覺得自己的飲食都很正常,也沒有任何不良習慣。林軒任則指出,其實1/5男性和1/10女性都有機會得結石,且40至60歲是好發族群。他也跟婦人說,因為石頭已經在膀胱,自行排出的機會很大,所以建議她這段時間多喝水,水量至少超過1.5公升。2天後,婦人特地回診報告「真的ㄟ! 昨天我尿尿時忽然感覺到一陣疼痛,然後就聽到一點點聲音在馬桶,低頭看才發現是一個黑黑的結石」,林軒任笑說,大姊很可愛,於是想把照片放上網分享,也呼籲「下次大家尿尿時候,如果忽然聽到噹的聲音時,不妨低頭看一下吧!!」
頭重胸悶肩頸緊繃愛注意! 天氣轉冷6族群小心「心肌梗塞」
天氣轉冷,對於某些族群來說,天氣變化大時反而不是好事,根據腎臟科醫師林軒任表示,如果出現頭重重的、胸口有點悶、肩頸緊繃不太舒服等症狀,一定要特別小心!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圖/翻攝自林軒任醫師粉專)林軒任特別在粉專提醒,111年台灣十大死因,心血管疾病高居第二名;然而,很多人會把「冠狀動脈疾病」和「心肌梗塞」這兩個名詞搞混,其實兩者的因果關係,心肌梗塞是源自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管產生斑塊,當血栓把血管塞住,使得心肌無法獲得養份,就會導致心肌壞死。另外,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疾病最危急的狀況,若未及時就醫,恐延誤治療時間,林軒任也分享在臨床上遇到的案例,大約有兩到三成到院前就心肺停止,死亡率高達10%;即使送到醫院時心肺功能正常,也可能因為長時間心肌未得到足夠供氧量壞死。林軒任醫師也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導管室副主任盧炯睿醫師,在粉專談「冷酷的殺手:冠狀動脈疾病」的三大重點。一、哪些人是高危險群1.年紀大2.有家族遺傳史3.抽菸者4.肥胖5.A型人格6.藥物濫用二、發病前會出現徵兆1.活動性胸悶、胸痛2.呼吸困難3.不規則的心絞痛三、什麼時候要緊急就醫1.突然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2.臉部表情突然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和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林軒任還提醒,由於心肌梗塞的病程相當快速且致命,假如你是高危險群,生活中只要跑步、爬樓梯一下子就開始喘,需要停下休息才能緩解;或是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一定要到醫院檢查,避免遺憾發生。若突然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請儘速就醫。(圖/翻攝自林軒任醫師粉專)
他天天喝超過10罐啤酒,頭暈、走路不穩不是醉 竟是罹「1症」險喝掛
56歲王先生長期酗酒且有肝硬化病史,卻依然從白天喝到晚上,直到步態不穩、頭暈被帶到門診就醫,檢查後發現嚴重低血鈉,加上血液滲透壓及尿液滲透壓都偏低,合併家屬敘述連假期間,他天天都喝超過10罐啤酒,確認是「啤酒性低血鈉症(beer potomania)」,警告務必戒酒,以免危及生命。鈉是重要電解質 缺乏產生低血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鈉離子是人體重要的電解質,對於神經和肌肉系統的運作非常重要,一旦發生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會有頭暈、噁心嘔吐或是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或昏迷。其中以「啤酒性低血鈉症」是特別但不少見的原因,致病原因主要是長期大量攝取啤酒或其他低鈉飲料,加上啤酒中的酒精具有抗利尿效應。啤酒性低血鈉症 酗酒程度決定形成時間林軒任主任提醒,啤酒常被視為高卡路里飲料,酗酒者甚至會偏好啤酒作為營養來源,而忽視其他更營養豐富的食物,導致腎臟中的抗利尿激素(ADH)被壓抑,尿中滲透壓急劇下降,但鈉離子依然攝取不夠,進一步加重低血鈉的形成,而啤酒性低血鈉症往往需要2-5天以上的時間形成,端看患者酗酒的程度。飲酒過量壞處多 節制飲酒量為不二法門林軒任主任建議,飲酒過量不只會造成肝硬化,也會導致低血鈉症,但因為症狀多以頭暈、走路不穩表現,往往與酒醉後行為相仿,因此常常被忽視,所幸啤酒性低血鈉症的治療相對簡單,給予大量食鹽水治療外,並建議限制水分攝取以及酒類攝取量,通常一兩天內症狀就可改善,但酗酒者務必要節制飲酒量,並保持均衡飲食,千萬不要喝酒後幾乎都不進食或應尋求專業來幫助戒斷。
56歲男日飲超過10罐啤酒 診斷出「啤酒性低血鈉症」險送命
長期酗酒又有肝硬化病史的台中56歲王先生,日前在中秋和國慶連假期間從白天醉到晚上,天天都喝超過10罐啤酒,直到暈倒後才被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認是「啤酒性低血鈉症」(beer potomania)惹的禍,醫師也警告他一定要戒酒,以免危及生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王男每天幾乎都會喝超過6罐以上的啤酒,且因為酗酒,常常有一餐沒一餐,沒想到王男在中秋及國慶連假期間,更是天天「無限暢飲」,直到送醫後檢查,才發現已經是嚴重的低血鈉症(116 mEq/L),進一步檢查更被診斷出罹患「啤酒性低血鈉症」。林軒任解釋,對神經和肌肉系統運作非常重要的鈉離子是人體重要的電解質,一旦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低血鈉者(<125mEq/L) 常常會有頭暈、噁心嘔吐或是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意識不清或昏迷。而導致低血鈉的原因也非常多,包括心臟衰竭、腎臟病或是肝臟疾病等都有可能。林軒任強調,其中「啤酒性低血鈉症」更是特別但不少見的原因,根據統計,住院中有酗酒病史的患者約有17.3%可能會有啤酒性低血鈉症,致病原因主要是長期大量攝取啤酒或其他低鈉飲料,加上啤酒中的酒精具有抗利尿效應,在初期幾天會出現大量利尿效果,導致患者尿量暴增。林軒任也提醒,啤酒常被視為高熱量飲品,酗酒者甚至會偏好啤酒作為營養來源,而忽視其他更營養豐富的食物。飲酒過量不只會造成肝硬化,也會導致低血鈉症,但因為症狀多以頭暈、走路不穩表現,往往與酒醉後行為相仿,因此常常被忽視。所幸啤酒性低血鈉症的治療相對簡單,給予大量食鹽水治療外,並建議限制水分攝取以及酒類攝取量,通常一兩天內症狀就可改善,但林軒任也警告,酗酒者務必要節制飲酒量,並保持均衡飲食,千萬不要喝酒又不進食,若有酗酒問題也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戒斷。
烈日工作狂喝「1飲料」…他尿顏色變深、體溫高達38度 醫示警:別輕忽
最近天氣實在太熱,千萬要多補充水分,尤其是長時間在戶外活動的朋友。腎臟科醫師林軒任指出,大量流汗加上水分補充不足可能會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嚴重時會神智不清、失去知覺,甚至還有病人出現 「可樂尿」,可是有生命危險的,千萬不能輕忽。林軒任在粉專《引人入腎・林軒任醫師》提醒,這幾天台灣就像烤蕃薯一樣,溫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每次碰到這種悶熱的天氣,門診就會遇到大量流汗加上水分補充不足,而導致熱衰竭、熱中暑,甚至橫紋肌溶解症的病人;橫紋肌溶解症可能使人處於體溫升高、嘔吐腹瀉,嚴重時會神智不清、失去知覺,甚至全身性抽搐,之前甚至還有病人出現 「可樂尿」,可是有生命危險的。林軒任舉例,曾碰過一名40歲病患,其每天頂著烈日在工地工作,口渴時僅以能量飲料舒緩疲勞,日前工作到一半,感到全身痠痛、異常疲憊、尿液顏色變深,結果發現體溫竟高達38度,緊急送醫,抽血發現肌酸磷酸脢指數極高,確診為熱衰竭併橫紋肌溶解症,所幸點滴注射治療3天後,順利脫離險境。林軒任指出,患者抽血報告顯示肌酸磷酸脢(CPK)高達7000 IU/L(正常值約38-174 IU/L),血液及尿液更出現大量肌球蛋白,且腎臟功能指數飆升,腎臟指數中的肌酸酐指數2.7mg/dl(正常值約0.5-1.3 mg/dl),若無及時治療,除了可能造成多重器官傷害外,更恐需緊急透析,或有致命危機。林軒任表示,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民眾,往往為了解渴和提神,沒有正確補充水分,僅選擇飲用能量飲料,因其大多添加酒精和咖啡因成份,若單一過度飲用,可能引發噁心嘔吐、腎衰竭、橫紋肌溶解、肝臟受損、心律不整等症狀,通常建議一日攝取量不超過120毫升,以免服用過量而對身體造成危害。
80歲阿嬤「吃錯維生素D」心跳剩50下 醫曝嚴重恐洗腎…1招分辨正確種類
小心有時補錯比不補還糟糕!一名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症的80歲阿嬤,為改善骨質問題持續服用活性維生素D3約3個月後,出現噁心、想吐等症狀,心跳甚至一度低到僅有50下,所幸經送醫救治後已無大礙。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該名阿嬤因聽聞吃維生素D3能改善骨質而每日服用2顆達3個月,導致噁心、想吐、竇性心搏過緩等症狀,且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5.6mg/dl、副甲狀腺素為17.5pg/ml,後經緊急停藥與大量補充水分後,阿嬤病情才緩解並趨於穩定。林軒任表示,阿嬤除罹患骨質疏鬆也患有高血壓與心衰竭,而阿嬤所服用的「活性」維生素D3與非活性D3不同,不必經肝臟及腎臟代謝即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與腎臟,以及提升血中鈣濃度,但如「直接服用」會使身體無法調適,若超標更會導致致命性的高血鈣,他強調「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而阿嬤出現的噁心、想吐即為血中鈣濃度過高的症狀之一,其餘症狀還有疲倦、頭痛、多尿、口渴等。雖然輕度患者如阿嬤僅需飲食控制、停止服用和補充水分即可,但若是重度,就需以洗腎方式迅速移除鈣離子。此外,林軒任先前也就國衛院發表的「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加失智症風險」進行詳細剖析,表示國衛院指的是「活性維生素D」,而非一般人常說與服用的「非活性(或稱營養型)的維生素D3」,其中非活性維生素D為VitamineD3(Cholecalciferol膽促鈣醇),活性維生素D則是「骨化二醇(Calditriol)or骨化三醇(Calcitriol)」,並可用非活性單位「IU」與活性的「mg」單位來區分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