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詠青
」 疾管署 流感 登革熱 腸病毒 新冠2女赴印度旅遊返台確診屈公病! 登革熱、屈公病「境外移入」創新高
疾病管制署24日公布上周國內確認境外移入屈公病,其中兩名女性是前往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有發燒、關節痛等症狀,入境就醫後確診。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為暑假出國潮影響,今年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等兩大蚊媒傳染病境外移入均創5年同期新高,提醒赴南亞和東南亞注意防蚊。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兩人分別是30多歲與40多歲女性一起到印度旅遊,返台前一天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四肢紅疹、倦怠等症狀,入境後就醫一度診斷疑似登革熱,後來經過採檢確定屈公病,這兩人都在家裡休息,臨床症狀改善。另一名個案則是非本國籍男性,林詠青表示,這個個案8月中旬從印度抵台,隔天發燒關節痛,兩天後才就醫,最後通報確診屈公病,目前已經離境。今年累計9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度(4例)、菲律賓(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1例),病例數亦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疾管署指出,鄰近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較去年同期嚴峻,包括泰國和馬來西亞持續有屈公病疫情報告,目前國內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雖以境外移入病例為主,其中以印尼、泰國、印度及馬爾地夫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也公布國內上周(8/20-8/26)無新增登革熱本土病例,但新增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泰國(3例)、印尼(2例)及越南(1例)。今年截至8/26累計183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近一個月共計26例當中,感染地以泰國11例佔4成為首,病例數高於2020年以來同期,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占88%)。羅一鈞也提醒,登革熱的潛伏期有3至14天,國人在國外遭感染後可能回國才發病,而這些回到居住地後始發病的個案,若受到斑蚊的叮咬,此斑蚊經8至12天後,將具有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能力,增加本土病例發生風險,因此民眾如前往登革熱、屈公病等蚊媒傳播疾病流行國家時應留意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另外,民眾若回國後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及落實防蚊措施,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利診斷。
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 該如何預防?食品應加熱多久才能破壞毒素?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素中毒個案,也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經過疫調發現,這名個案曾經有食用過期食品的情形,不過目前個案仍在插管治療中,沒辦法詳細詢問過往飲食史,也沒有食品檢體可進行檢驗,所以還無法確認真正導致中毒的可能原因。南部5旬婦人肉毒桿菌中毒 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南部50多歲女性,林詠青醫師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7月13日開始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隨後出現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困難、吞嚥困難、全身無力等情形,隔日前往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排除腦中風可能性,醫師懷疑這名個案應該是肉毒桿菌中毒,因此通報採檢,於7月19日確診。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症狀持續惡化,因此插管收治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約1個多星期,意識清楚,但還有眼皮下垂、吞嚥困難、肢體無力等症狀,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為外食族,獨居在家不開伙,根據非同住家人轉述,個案有食用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早上有吃過期包子,但事實上包子不太像是容易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嫌疑食品,有請醫院幫忙口頭詢問是否食用罐頭、真空包裝食品等,但個案搖頭否認,所以是否跟過期包子有關,還是有吃其他東西,都有待進一步調查了解。如何預防? 勿吃異常食品、應加熱逾「這時間」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症狀,林詠青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肉毒桿菌中毒類型為「食因性肉毒桿菌中毒」,也就是食用含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導致中毒,通常在食用後約12-72小時會出現症狀,不過也有可能短至2個小時或長達8天才有症狀出現。若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林詠青醫師提醒,除了要低溫冷藏妥善儲存食品外,若外觀異常(如:膨脹、生鏽、凹陷的罐頭)或有變質的罐頭或醃製品等一定要避免食用此外,肉毒桿菌的毒素不耐熱,因此林詠青醫師建議,民眾應將食品徹底加熱至100度,維持十分鐘以上的話就可以有效破壞毒素,避免中毒的情形發生。疾管署也提醒,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中毒的機率。
新冠預計7月中旬前達高峰!但疫苗接種人次急降13% 疾管署分析1原因
國內COVID-19仍處於流行期,疫情還在持續上升中,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預測,未來一週新冠疫情仍會處於流行期,預期7月中旬前將會達到高峰。疾管署呼籲民眾應盡速接種XBB疫苗。不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XBB疫苗接種劑數較前週下降13%,對此疾管署有進行檢討並分析下降可能有1原因併發症病例數暴增近千例 6個月大女嬰重症住院中疾管署於7月9日公布,上週(7月2日至7月8日)新增98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月25日至7月1日)新增931例上升,另外新增了99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64例上升。其中,有1例較年輕的COVID-19重症個案為北部6個月大女嬰,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有早產病史,還未接種過任何一劑COVID-19疫苗,在7月上旬時開始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發病後2天出現呼吸困難、食慾及活動力下降等情況。前往急診就醫後,進行新冠抗原快篩,檢驗為陽性,胸部X光也顯示這名個案有肺炎的情況,因此收治一般病房治療,目前這名個案仍在一般病房中持續治療、觀察當中。林詠青醫師呼籲,民眾在家中若發現有新冠疑似症狀,可以先用快篩試劑做確認,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將有利於醫師正確判斷及後續處置,同時也建議年滿6個月以上的民眾,尤其是新冠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應接種XBB疫苗。疫苗接種人次較前週降13% 疾管署分析1可能原因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新冠XBB疫苗至今已累計接種285.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63%,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1.03%、2.12%,不過上週(7月1日至7月7日)接種2.6萬人次,較前週(6月24日至6月30日)3.0萬人次下降13%。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疾管署去分析下降的原因,認為可能是有些民眾在等待新的疫苗,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建議,目前高風險族群如果抗體保護力已遞減就應儘快接種XBB疫苗,不需再等待新的疫苗,主要是因為很多國家都是10月後才開始接種新版疫苗,而且目前疫情仍持續,疫苗接種後也要約2週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不論是世界衛生組織或是疾管署都建議,民眾仍應盡速接種疫苗,獲得更好的保護力,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如已接種1劑,間隔12週(84天)則可再接種第2劑疫苗增進保護力。
新冠單週增64死!北部少年高燒42度 急診「心跳驟停」隔天病逝
疾病管制署今(2日)表示,上週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815例上升;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6月下旬出現症狀,急診時高燒達42度,且持續抽搐,一度心跳停止,經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病況持續惡化,隔日不幸病逝。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少年本身有癲癇病史,未接種XBB疫苗,6月下旬先後出現發燒、抽搐、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時高燒達42度,且持續抽搐,新冠抗原呈陽性,急診期間一度心跳驟停,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被收治加護病房,但病情持續惡化,併發腦炎、敗血性休克,住院隔天宣告不治。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評估近期仍呈上升趨勢,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另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47%及38%,仍為國內主流株;KP.2的占比略升,分別為20%及25%,其餘重點變異株分別為LB.1占比為14%及9%,KP.3占比為9%及15%,XDV.1占比為8%及9%,將持續監測疫情變化及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指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JN.1、KP.2及KP.3及近期快速增加的LB.1,皆因具免疫逃脫特性,具較佳傳播力,目前研究顯示無觀察到疾病嚴重度差異性;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方法仍能有效偵測,已核准抗病毒藥物亦持續有效。美國CDC評估接種XBB疫苗對青壯年與高齡者,皆具有效疫苗保護力,建議高風險者補接種疫苗,以得到更佳的保護力。疾管署進一步說明,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接種舊版(雙價BA4/5或單價原始株)疫苗,對於目前疫情皆已不具有效保護力,提醒民眾應接種XBB.1.5疫苗,以獲得免疫保護,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
腸病毒重症併發腦炎!5歲以下是高危險群 出現「8症狀」快就醫
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於今年6月4日開始出現痙攣症狀,2天後因發生痙攣伴有眼睛上吊情形就醫,隔日轉診並收住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0併發重症,個案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防疫醫師林詠青今日在例行記者會中說明,該重症個案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於6月上旬出現痙攣、乾咳等症狀,急診就醫時出現39度高燒、眼睛上吊,且持續出現痙攣症狀,懷疑是中樞神經感染,確診克沙奇A10型腸病毒併發腦炎,所幸治療後病情改善,住院9天後康復出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6月9日至6月15日)門急診就診計17,634人次,較前一週(18,215人次)略降3.2%,可能受端午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評估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疾管署指出,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克沙奇A10型各2例,其中3例為未滿1歲幼童,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家中有嬰幼兒之民眾,更應提高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確實做好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且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皆應落實肥皂勤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要確實做到「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新冠單周確診暴增623例 疾管署估8~9月達高峰
國內新冠疫情進入Omicron以來第六波流行期,疾管署今(18)日表示,上週(6/11-6/17)新增62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較前一週(6/4-6/10)新增329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8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疫情預計在8至9月達到高峰。此次公布的確診案例中,包含一位3個月男嬰,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男嬰尚不符合疫苗接種年齡,沒有潛在疾病,6月中旬出現發燒、咳嗽有痰、流鼻水等症狀,隔天又出現呼吸困難、呼吸喘,就醫發現為新冠陽性,並且X光顯示有肺炎,因為有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治療後狀況改善,住院第5天康復出院。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Omicron變異株檢出趨勢中,本土病例以JN.1占60%為多,KP.2占13%、XDV.1 占 10%、KP.3占9%,而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77.7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4%,仍然偏低,面對新變異株JN.1、KP.2、XDV.1等仍具預防感染及重症的功效,呼籲民眾儘速接種。疾管署提醒,由於國內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疾管署提醒:COVID-19進入流行期! 預估8、9月才會有下降趨勢
疾管署6月11日公布,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研判將進入流行期。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是Omicron第6波流行疫情,預估疫情或許會持續上升一段時間,到了8、9月才會有下降的趨勢。新增328例COVID-19確定病例 2年輕感染個案皆併發肺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上週(6月4日至6月10日)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5月28日至6月3日)新增263例上升。其中有2例年紀較輕的COVID-19感染併發症個案,皆為北部1歲男童,而且都沒有潛在疾病,也沒有接種COVID-19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其中1例在9月初時發燒將近40度且有咳嗽有痰等症狀,曾到診所就醫但後來症狀未改善,又再到急診就醫,進行COVID-19快篩確認感染,由於症狀輕微因此領取口服藥物後便返家。但返家後這名個案卻出現呼吸急促、食慾及或動力下降等情況,因此再次就醫。林詠青醫師表示,就醫後進行X光檢查發現已有肺炎,而且有呼吸窘迫的情形,因此收治住院給予氧氣治療,經過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住院第5天就順利康復出院。而另一名個案則是再6月初時出現類似至狀,後續出現呼吸喘等症狀,在發病第5天前往急診就醫,COVID-19快篩結果為陽性,X光也顯示有肺炎侵襲收治住院,住院治療第3天症狀已緩解出院。林詠青醫師呼籲,嬰幼兒、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等,感染COVID-19後出現肺炎等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也有死亡的風險,因此須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若有呼吸喘、呼吸急促等可能是併發肺炎的危險徵兆,應盡速就醫。COVID-19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呼籲盡速接種疫苗另外,曾淑慧發言人表示,COVID-19流行閾值主要以前一波去年3月後疫情較趨緩時,每10萬人約有1.47人次COVID-19併發症個案為基準,目前COVID-19已來到每10萬人1.53人次,高於流行閾值,研判有進入流行期的現象。因此,疾管署也呼籲,年滿6個月以上的民眾應儘速接種XBB疫苗,而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也建議應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
上週增328例新冠確診!1歲童併發肺炎住院 疾管署籲儘速做1事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1日)表示,國內上週(6/4-6/10)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5/28-6/3)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6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併發症個案中有2名1歲幼童,均住在北部,2人沒有潛在疾病,也未接種新冠疫苗,陸續在6月初出現高燒、咳嗽有痰、呼吸喘等症狀;其中1人曾至診所就醫,抗原快篩陽性,因當時症狀輕微,開立口服藥物後返家休養,不料之後又出現呼吸急促、活動力下降等症狀。林詠青指出,該個案在家長陪同下緊急就醫,X光檢查顯示肺炎、呼吸窘迫,立即收治住院並給予氧氣治療,5天後出院;另名幼童則於發病第5天因呼吸喘至急診就醫,新冠抗原快篩陽性,X光顯示肺炎,收治一般病房治療,後續症狀逐漸緩解,住院第3天出院。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76.4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36%,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54%、1.55%。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8.9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4.8萬劑。因疫情仍未停息,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速接種。疾管署提醒,由於疫情傳播風險仍存在,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注意!腸病毒單周就診「再創10年新高」 1歲童染腸毒、新冠併發腦炎
國內腸病毒持續升高!疾管署今(14)日發布最新監測統計,上周門、急診就診人次多達1萬7895人次,再創十年同期最高。且北部上周出現一名一歲多男童,疑因同時感染腸病毒、新冠病毒併發腦炎,一度被收治加護病房,所幸已退燒,轉至一般病房持續治療中。疾管署公布最新腸病毒監測資料,國內上周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7895人次,較前一週的1萬6564人次,再上升8%。全國上周停班課班級也增加,達到256班,比前一週的226班,再多出30個班級。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目前實驗室監測顯示,國內流行的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國內至今累計1例腸病毒重症病例,為克沙奇A10型,另外有11例A71型及2例D68型輕症。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上週腸病毒的門、急診就診人次多達1萬7895人次,是十年同期新高,且已經超過流行閾值,預估疫情還會持續上升,高峰將落在5月底、6月初。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周新增一例北部1歲多男童,同時感染腸病毒及新冠病毒,沒有潛在疾病,5月上旬出現間歇性發燒、口腔潰瘍,就醫診斷為腸病毒,開立口服藥後返家休息,但後續又出現食慾下降、四肢水泡,發病後4天抽搐送醫,新冠快篩陽性,研判感染腸病毒加新冠病毒併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目前轉入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強調,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為避免腸病毒透過幼童頻繁互動傳播,幼兒照顧者應持續加強手部衛生及做好環境消毒與通風。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醫曝:「這些」食物懷孕別吃!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在潛伏期間沒有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但在懷孕期間曾食用過生菜沙拉、隔餐食品,屬於感染風險較高的食物。不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感染源其實難以追溯,但孕婦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應盡量避免感染風險,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吃生菜沙拉,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女嬰垂直感染李斯特菌 母曾吃沙拉但感染源難釐清疾管署5月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為今年首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的母親在4月中,大約懷孕34週時出現發燒、倦怠、腹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較高,而且胎心音異常,因此在住院隔天剖腹生產一名女嬰。不過,女嬰出生後活動力不佳、臉色蒼白,所以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女嬰、產婦血液培養都檢出李斯特菌,因此研判為李斯特菌症確定個案,而且為母嬰垂直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提到,經過治療後,媽媽在住院將近2週時康復出院,女嬰也在兩週大的時候順利出院。經過疫調發現,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但是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因此不容易釐清確定的感染源。李斯特菌症有哪些症狀? 懷孕該如何預防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外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也有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小於3日(含)的個案占93%。李斯特菌症是一個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受汙染的食物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表示,病原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4度以下仍然可以生長繁殖,因此冰箱內的食品仍可能有病原體存在,並繼續繁殖至可致病的量,常見汙染食物包括生菜、水果、未經消毒的乳製品、即時肉品等。若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免疫力正常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非侵襲性症狀,但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若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有較高的機會會發生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若未妥善治療致死率可達2成。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因此,林詠青防疫醫師提醒,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肉品、飲用未消毒的乳製品,也要避免生熟食交叉感染。同時疾管署也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北部8歲女童染流感併發腦炎 意識不清抽搐「住院第4天死亡」
近期類流感疫情逐漸趨緩,但上周仍新增4例死亡,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其中年紀最小是北部一名8歲女童,本身沒有潛在疾病,4月初咳嗽嘔吐,至診所就醫後好轉,但隔天又出現頭暈、嘔吐、發燒、意識不清、抽搐等症狀,急診後發現體溫飆至41度,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檢查發現有腦水腫,醫師研判為流感併發腦炎。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女童後來轉至加護病房,且以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但意識狀態持續惡化且心律不整,住院第四天過世,死因為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及器官衰竭。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呈緩降趨勢,第16週(4/14-4/20)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8.8萬人次;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B型為多,與A型H3N2呈共同流行,仍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上週(4/16-4/22)新增26例流感併發重症(19例A型H1N1、3例A型H3N2、4例B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4月22日累計757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其中死亡137例,重症病例及死亡個案均有79%以上未接種流感疫苗,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22日,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約655.9萬劑,僅剩約1.8萬劑,請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把握機會儘速至各合約院所接種。由於近期流感與COVID-19傳播風險持續,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除可用COVID-19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外,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疾管署再次提醒,類流感疫情雖趨緩,但仍有新增重症個案,民眾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
類流感新增4死!8歲妹「併發腦水腫」住院4天亡 A型、B型共同流行
疾管署今(23日)表示,近期類流感疫情逐漸趨緩,但上週仍新增4例死亡個案(2例A型H1N1、2例A型H3N2),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據悉,北部1名年僅8歲的女童4月上旬發病,到診所就醫後一度改善,隔天又出現噁心嘔吐、抽搐、意識不清等症狀,送急診時已出現腦水腫,研判流感併發腦炎,住院第4天病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呈緩降趨勢,第16週(4/14-4/20)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8.8萬人次;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B型為多,與A型H3N2呈共同流行,仍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上週(4/16-4/22)新增26例流感併發重症(19例A型H1N1、3例A型H3N2、4例B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4例死亡(2例A型H1N1、2例A型H3N2),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其中3例未接種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死亡個案中年紀最小的是北部1名8歲女童,4月上旬因咳嗽嘔吐到診所就醫,服藥後症狀改善,隔天又開始頭暈、噁心嘔吐、發燒、意識不清、抽搐,經急診量測體溫超過41度,血壓、血氧偏低,流感快篩A流,腦部電腦斷層有腦水腫,判斷流感併發腦炎,住院第4天病逝。疾管署表示,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4月22日累計757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其中死亡137例,重症病例及死亡個案均有79%(含)以上未接種流感疫苗,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22日,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約655.9萬劑,僅剩約1.8萬劑,請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把握機會儘速至各合約院所接種。另目前我國公費藥劑配置於各縣市衛生局規劃之全國約4千家合約醫療機構,配置藥劑包括克流感、易剋冒、速剋流及瑞樂沙。由於近期流感與COVID-19傳播風險持續,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除可用COVID-19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外,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疾管署再次提醒,類流感疫情雖趨緩,但仍有新增重症個案,民眾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民眾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待痊癒後再上班、上學,以免病毒於同儕間傳播造成疫情發生。
腸病毒疫情升溫「酒精消毒無效」 小兒科醫曝「稀釋漂白水消毒液」做法
國內腸病毒和諾羅病毒疫情近日有升溫趨勢,但用酒精消毒都無效。對此,小兒科醫師傑登也在臉書發文分享「稀釋漂白水消毒液該怎麼泡」,同時建議消毒重點區域應集中在容易被觸摸的地方,例如:門把、扶手、電燈開關等,而且混合均勻後,最好在24小時內使用完畢。(圖/翻攝自Facebook/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防疫醫師林詠青曾表示,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方式傳染的腸病毒傳染力相當強,且病毒本身無外套膜,因此就算使用酒精、乾洗手等也無法有效消滅腸病毒,因此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正確勤洗手,並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此,小兒科醫師傑登也在臉書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自製「稀釋漂白水消毒液」的步驟圖,以協助民眾對抗腸病毒。首先製作「稀釋漂白水消毒液」前須先準備「氯系」漂白水,雖然市面上還可以看到氧系的,但請務必買氯系的,因為主要是靠當中的「次氯酸」成分消毒。此外還需準備小量杯和1桶常溫冷水,不過要注意不能用熱水、混合酒精或其他清潔品,因為可能會產生更多刺激性,甚至是致癌物。傑登醫師進一步指出,一般日常環境消毒,可使用1000ppm濃度的漂白水,以1:50稀釋200ml漂白水加進10公升冷水中即可;但若是遇到「感染者、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則需使用5000ppm濃度來消毒,以1:10稀釋,1000ml漂白水加進10公升冷水。傑登醫師也提醒,消毒重點區域為容易被觸摸的地方,例如:門把、扶手、電燈開關等。此外,消毒液具有刺激性,使用時請保持環境通風,並配戴口罩和手套。並務必在混合均勻後,於24小時內使用完畢。最後用抹布或拖把沾取消毒液做擦拭時,還要靜待3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一次。
腸病毒6月恐大爆發 醫示警「小朋友幾乎沒抗體」:疫情或創10年次高
疾管署示警台灣本月(4月)底將進入腸病毒疫情流行期,其中又以71型最引人擔憂,疾管署腸病毒諮詢北區召集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邱南昌指出,台灣已5年不見腸病毒蹤跡,小朋友也因為沒有感染,幾乎沒有抗體,預估疫情恐大爆發、最快6月達到高峰。邱南昌表示,天氣變熱腸病毒爆發的機會就高,過去每3到5年就有一波大流行,但上次2019年爆發後出現新冠肺炎,免疫負債加劇,也導致完全看不到病毒蹤跡,同時因為沒有感染,小朋友幾乎沒抗體可言。邱南昌認為,今年累積了非常多準備被感染的小朋友,又今年4月疫情已經比去年同期高,甚至是近10年來第2高,腸病毒疫情可能在今年夏天大爆發。防疫醫師林詠青則表示,腸病毒傳染力相當強並可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且病毒本身無外套膜,無法有效透過酒精、乾洗手等方式消毒,最有效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與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家長和小孩都應把握「內、外、夾、弓、大、立、完」的肥皂洗手7大步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彭純芝表示,未滿2歲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是積極保護孩童健康方式之一。邱南昌也指,腸病毒口鼻傳染力可達2周、糞便可達2個月,且過去只要有腸病毒,學校就得停課,「家長根本受不了」,若能先以疫苗消滅現有71型,就能先減少重症疑慮,其他型別也相對不用太擔心。目前腸病毒停課標準為:幼稚園–原則上幼兒園、托嬰中心同1班1週內有2名幼童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應停課7天國小– 各縣市標準不一,可能不需停課或由校方決議停課,或視同班級1週確診人數決定。國高中–原則上不用停課,但若有群聚感染顧慮得停課。疾管署數據指出,4月7日至4月13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9256人次, 較上週的7656人次上升20.9%,為近10年同期最高,顯示疫情呈上升趨勢。
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劇升 台灣中部3月嬰中鏢還染新冠
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近期劇升,中國大陸病例數創下10年同期最高,且其中13例死亡,是去年23倍。台灣疾管署公布國內出現今年第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該名中部3個月大的女嬰,只接種完第一劑的五合一疫苗,且就醫發現也確診新冠病毒。疾管署下午公布最新疫情,今年已累計有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而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9例、4例、0例、0例、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0至32例,多為3個月以下嬰兒(占51%),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年的第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中部3個月大的女嬰,沒有先天疾病,雖然接種了第一劑的五合一疫苗,但還來不及接種第二劑,是在3月初開始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就醫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併發支氣管肺炎,住院5天後出院,但出院隔天又開始發燒、劇烈咳嗽。林詠青說,女嬰因為嘴唇發紫,發紺、缺氧再度就醫,發現急性細支氣管炎,確診百日咳,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住院11天後出院。疾管署指出,女嬰有同住家人3人,其中2人亦出現疑似症狀,目前均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評估,並進行健康監測至4月15日。疾管署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自去年起升溫,於近期劇升,中國大陸截至2月累計32380例,其中13例死亡,為去年同期(1421例)近23倍,病例數為近10年來同期最高。另外,菲律賓今年截至3月16日也累計568例,其中40例死亡,病例數為去年同期近20倍;捷克今年疫情驟升,3月中旬單週新增800餘例,截至3月19日累計報告3101例及1例死亡,高於去年病例數,為該國60多年來新高。荷蘭去年6月以來疫情持續上升,今年截至3月15日累計至少1400例,包含4例嬰兒死亡,另丹麥、西班牙、瑞典、挪威等國病例數自去年中以來持續上升。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近年國內百日咳病例多為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3個月以下嬰幼兒,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到36週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疾管署提醒,民眾如計畫至流行地區,建議行前向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評估百日咳成份疫苗之接種需求,旅途中避免至擁擠的公共場所,適時配戴口罩,尤其嬰兒及幼兒出國前,務必事先完成疫苗的基礎接種,並視需要,再追加接種1劑,如發現百日咳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時診斷及接受治療。
流感就診略降別大意!寒流後疫情恐明顯上升 疾管署籲寒流來襲做好5措施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2024)年第3週(1月14日至20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27,638人次。雖然就診人次較前一週略微下降,不過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流感疫情目前呈現高原期,占比已經快和腺病毒打平,由於寒流來襲的關係,預估之後疫情會有明顯上升。流感佔比快與腺病毒打平 春節後恐超越再引一波流行疾管署1月23日表示,近四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呼吸道病原體以腺病毒(39.0%)及流感病毒(38.7%)為多,其次為副流感病毒(8.6%),另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新冠病毒等持續於社區活動,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以A型H3N2為主。羅一鈞提到,流感病毒占比已經快要跟腺病毒打平,目前流感疫情應該將會和先前預估一樣,在春節前一週(1月28至2月3日)達到高峰,預期春節後腺病毒會低於流感,不過會不會在春節後再引起一波小的流行,還需要再觀察。北部20多歲男性染A流 併發肺炎、腦病變病逝而且流感重症、死亡風險持續,民眾千萬不可輕忽。疾管署公布,上週(1月16日至22日)新增30例流感併發重症(5例A型H1N1、22例A型H3N2、3例B型),另新增5例死亡(4例A型H3N2、1例A型未分型)。其中有一例較年輕的流感死亡個案,為北部20多歲男性,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本身有癲癇病史,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根據其過往病例來看,個案平時偶爾會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去年12月下旬又開始有症狀另外還有發燒,幾天後家人發覺個案失去意識、沒有呼吸脈搏趕緊送醫急救。急救後個案恢復生命徵象,經過檢查發現個案感染A型流感且已有雙側肺炎的情形,入院後也有出現癲癇症狀,轉至加護病房持續治療,不過住院期間意識一直沒有恢復,林詠青醫師提到,醫師研判可能是缺氧性腦病變,後來因為肺炎、呼吸衰竭情況持續,在住院4週後不幸病逝。林詠青醫師呼籲,如果有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持續發燒、意識改變、血痰、胸痛、低血壓等症狀,都有可能是流感併發重症的早期危險徵兆,應盡速就醫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以降低併發重症、死亡風險。寒流來襲防範呼吸道病毒 做好5大措施特別在近日國內寒流來襲氣溫遽降,民眾更應留意呼吸道疾病的威脅。林詠青醫師提醒,除了做好保暖外,也應勤洗手、生病戴口罩遵守咳嗽禮節、盡快就醫落實不上班/上課在家休養等原則,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接種疫苗預防,以在春節前即將到來的疫情高峰,獲得足夠保護力。
新冠增44死!50多歲男發病4天「倒地抽搐」不治 20多歲男染A流亡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呈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新增615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另上週新增44例死亡病例,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50多歲男性,1月中旬發病4天後出現抽搐情形,急救確診感染新冠,引發雙側肺炎、缺氧性腦病變,搶院5天後病逝。疾管署指出,國內上週新增615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537例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4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55例下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近4週變異株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以EG.5(48%)及JN.1(41%)為多,其次為XBB.1.5(7%)等;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76%)為多,其次為EG.5(15%)及BA.2.86(6%)等。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北部50多歲男性,無慢性病,也沒接種XBB疫苗,今年1月中旬發病4天後出現抽搐情形,就醫確認感染新冠病毒,併發肝腎功能異常、低血氧、雙側肺炎、缺氧性腦病變,經給予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情仍持續惡化,於住院第5天死亡,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併發肝腎衰竭、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另一方面,上週新增30例流感併發重症(5例A型H1N1、22例A型H3N2、3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其中20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5例死亡(4例A型H3N2、1例A型未分型),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其中3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林詠青說明,死亡個案最年輕為北部20多歲男性,有癲癇病史,沒有接種流感疫苗,發病初期偶有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症狀,去年12月下旬開始發燒,2天後在家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就醫後確認感染A流,開立抗生素、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但仍併發缺氧性腦病變,肺炎、呼吸衰竭,住院4週後病逝。疾管署統計,本流感季自去年10/1起截至今年1/22累計365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86%未接種流感疫苗;其中死亡55例,89%未接種流感疫苗。近期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數增加,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提醒,截至22日,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44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21.7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2.9%,尚未達目標值。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13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呼籲,國內新冠疫情預期於農曆春節前可能達到高峰,請符合接種資格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
黴漿菌之亂1/專家示警「抗藥性細菌株」恐燒進台灣 女星10歲兒病況一度危急
疾管署近日罕見針對中國呼吸道疾病連續示警,主要是中國北方類流感病例數是過去3年同期的2.5倍,尤其中國黴漿菌可能是「強勢抗藥性細菌株」,而台灣7成民眾對主要治療藥物紅黴素等具有抗藥性,藝人可藍的10歲兒子近日染病,一度惡化到「需大家幫忙集氣」,所幸已有好轉。專家擔憂,萬一中國黴漿菌疫情燒進台灣,後果恐不堪設想。疾管署11月分別在24、25、27日針對中國呼吸道疾病提出警告,並且迅速在機場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自中國、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並呼籲近期前往中國的民眾,在當地務必勤洗手、戴口罩。並且也發函給各基層醫療院所,要求提高警覺。為何如此緊張?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說,「如果中國疫情持續上升,勢必影響台灣!」尤其台灣黴漿菌疫情發生頻率約為每4年一次,上一次大爆發是2019年,算算時間差不多就是現在,再加上年底、春節兩岸往返頻繁,更增加疫情爆發的機率,預估明年春節是最危險的時機點。其實黴漿菌已經悄悄在台灣陸續發生,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的肺炎黴漿菌病例數高於過去3年,6成患者年齡都小於6歲,7~12歲孩童則佔17.7%,也就是近7成患者都是兒童。藝人可藍10歲的兒子也得了黴漿菌肺炎,可藍24日PO文表示,「今晚是關鍵點,希望大家為兒子集氣」,因為可藍兒子的黴漿菌具有抗藥性,所以醫師一直在試哪種抗生素治療才有效,幸好26日可藍在IG上報平安,表示孩子終於不再發燒,雖然呼吸稍急、血氧不穩,還需要觀察,但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刻。藝人可藍10歲的兒子感染抗藥性黴漿菌肺炎,歷經多日發燒、使用多種抗生素之後,病況終於好轉,但目前仍在醫院治療。(圖/翻攝自可藍Colleen wei臉書)如同可藍兒子的情況,「黴漿菌具有抗藥性」正是此次專家們最憂心的關鍵。小兒科醫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說,兩岸往返頻繁,若民眾從中國帶回這些對主流治療藥物紅黴素有抗藥性的黴漿菌種,就會引爆台灣疫情。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治療肺炎黴漿菌的藥物以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為主,近來各國研究都顯示,肺炎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增加,台灣去年發布的研究發現,台灣7成民眾對巨環類抗生素如紅黴素藥物具有抗藥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出警語,若不解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例如管控抗生素用藥等,未來恐怕無藥可醫。食藥署表示,肺炎黴漿菌多為輕症,大部分感染者可自行痊癒,不需要抗生素治療,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抗生素治療,民眾應確實遵照醫師指示,依開立的劑量及時間使用抗生素,切勿自行停藥,倘症狀沒有改善,再回診由醫師重新調整用藥,例如可用四環黴素類抗生素等替代藥物來治療。食藥署也強調,黴漿菌感染使用的抗生素,目前皆有廠商穩定供應中,並無缺藥問題。疾管署則呼籲,長者、幼兒等免疫力不佳之民眾非必要勿前往中國,如必要前往,建議出發前儘早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並於返臺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發燒或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
新冠週增31死「壯年男發病6天過世」死因出爐 疾管署籲做1件事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60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248例上升,新增病例中98%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另上週新增31例死亡病例,其中1名40多歲男子沒有接種XBB疫苗,有慢性病史,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造成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個案為南部40多歲男性,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病史,未曾接種XBB疫苗,11月中旬出現發燒、呼吸喘等,症狀持續2天後就醫,當時有發燒、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律不整及血壓降低狀況,經檢查發現心臟、肝腎功能異常,新冠篩檢確認為陽性。林詠青指出,當時醫師研判,該個案為心因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立即轉入加護病房並給予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治療,然而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呼吸、器官衰竭情形持續惡化,住院後4天病逝,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8%;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新增併發症及死亡病例分別有98%及97%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新冠XBB疫苗可有效對抗各類XBB變異株病毒,推估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分別達50%及61%。疾管署強調,考量新冠可能在冬季再度升溫,且臨近歲末年初民眾探親旅遊活動頻繁,而接種疫苗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提醒6個月以上民眾,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疾管署再次呼籲,民眾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或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避免接觸脆弱族群,保護自己與他人。
13歲男童染A流後「急性腦病變」 行為異常、性格改變仍在治療中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11月12日-18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56,049人,較前一週下降,不過仍高於往年同期。此外,上週更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其中1名13歲男童,更在發病後出現「急性腦病變」,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目前仍在持續治療、觀察中。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 北部13歲男童併發腦病變疾管署表示,上週(11月14日-20日)新增23例流感併發重症,分別為6例A型H1N1、17例A型H3N2,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有21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有19例具慢性病史;另外,新增5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過流感疫苗,且均具慢性病史。在重症個案中有2例未滿10歲的個案,其中1名為北部13歲男童,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沒有先天潛在疾病,也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1月上旬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就醫服藥後雖有改善但又陸續出現呼吸道症狀,再次就醫經過流感快篩確認感染A型流感。醫師開立流感抗病毒藥物予以治療,不過發病後約一週家長發現男童開始出現異常行為、性格改變,除此之外也有嗜睡、下肢抽動等症狀。林詠青醫師表示,就醫後經醫師研判可能是流感相關的急性腦病變,也有可能是因為腦部發炎的症狀造成腦病變。腦炎、腦病變有何不同? 需注意哪些警訊?目前這名男童還在醫院繼續治療、觀察中。林詠青醫師提到,急性腦病變其實也是一種腦部發炎的狀況,每個個案的表現會不太一樣,如果發炎有控制下來,多半是可以恢復的,大部分不會有後遺症。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腦炎、腦病變其實這2個名詞有時是通用的,腦炎這一類的症狀雖然不是那麼常見,可是一旦遇到其實蠻嚴重的,如果感染流感後有意識不清、昏睡叫不醒、抽搐、出現個性或行為上的變化等情形,應前往醫療院所尋求醫療協助。另外,由於這2名年齡較小的流感重症個案皆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但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因此,林詠青醫師呼籲,民眾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目前公費流感疫苗數量充足還可以提供接種,符合條件者應盡速接種減少重症、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