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相宏
」 林相宏 胰臟癌 癌症 醫師 腫瘤不菸不酒中年男接受健檢 醫師檢查發現2顆超迷你「癌王」
先前衛福部曾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其中有「癌王」支撐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而當時衛福部也表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也分享案例,表示自己在一名不菸不酒的50歲男子體內,診斷出0.5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林相宏醫師在FB發文表示,該患者為一名50歲男性,無吸菸、飲酒習慣,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但有顯著的家族癌症病史。患者的母親罹患乳癌,外婆則是胰臟癌患者,因此他主動接受了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而透過檢查,林相宏醫師發現患者的胰臟內有兩顆微小腫瘤,分別為0.5公分和0.6公分。這一發現打破了他過去0.7公分的診斷極限。林相宏醫師解釋,透過傳統的影像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均是無法檢測到如此細小的腫瘤,而內視鏡超音波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還能進行切片檢查,進一步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家族遺傳風險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一位成員罹患胰臟癌,其他成員罹病的相對風險高達4.5倍;若有兩位,風險上升至6.4倍;三位則飆升至32倍。此外,若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病史,也應考慮接受胰臟癌篩檢。家族史患者往往在50歲前發病,因此提早篩檢至關重要。但林相宏醫師也提醒,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然應留意胰臟癌的風險「僅有一成的癌症與家族遺傳有關,九成則是由於後天基因突變」。林相宏醫師提到,最常見的胰臟癌危險因素就是抽菸、飲酒和糖尿病。此外,肥胖、缺乏運動以及不良飲食習慣,如過量攝取紅肉、加工肉品和缺乏蔬果等,也會增加罹病風險。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林相宏醫師也呼籲,有家族癌症病史或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及早前往胰臟癌篩檢中心接受檢查。
冬天這種肚子痛嚴重恐致命!1病天冷機率增40% 醫勸立即就醫
最近氣溫驟降,台灣天氣正式進入冬季氣候型態,在冬天也好發心血管疾病,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指出,天冷民眾容易進食量大、攝取較油膩食物和溫補等,會引起一系列腸胃型疾病,其中急性胰臟炎發生率就比夏天多40%。錢政弘也呼籲,急性胰臟炎發作會出現上腹部疼痛,痛到背後,應立即就醫,否則嚴重恐致命。錢政弘醫師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中提到,民眾在冬天因為天冷,容易吃得多加上重口味,進而引發胃食道逆流。近期發生急性胰臟炎的患者也增加,比夏天多了40%左右,這與飲食油膩和酒喝多有關,像是溫補吃麻油雞;錢政弘進一步說明,急性胰臟炎發作,會先從上腹部產生疼痛,有別於胃痛,會貫穿到背部,並呼籲有此情形就得立即就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不只急性胰臟炎肚子痛,錢政弘提醒,糞便顏色較黑、出血,加上有貧血、臉色蒼白或冒冷汗的症狀,很有可能是胃潰瘍;腹瀉嚴重還心跳加速,拉肚子超過3天還有發燒跟忽冷忽樂,則是腸胃型感冒症狀,也都應該儘速就醫治療。錢政弘也建議,胃潰瘍患者除藥物治療,還能放暖暖包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胃痛和胃潰瘍風險。事實上,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醫師也曾公開分享急慢性胰臟炎的不同,更表示,急性胰臟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發高燒、細菌感染、腎臟衰竭和腸胃道出血,病程發展速度快到一周內就走向多重器官衰竭或休克等併發症。
愛吃生魚片小心!50歲女胃不舒服 醫檢查驚見5公分寄生蟲
熱愛生魚片的民眾要多加小心!近日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在進行健康檢查時,醫師竟在她的胃內發現一條活生生的「海獸胃線蟲」寄生蟲,並已導致胃壁紅腫發炎。醫師也提醒,生魚片若未經適當冷凍處理,可能暗藏寄生蟲,民眾應格外留意食用安全。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分享,該患者數月來胃部時常不適,雖然症狀輕微且未影響食慾,但仍前往檢查。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師發現胃壁上有一條可疑的線狀物,仔細觀察後竟發現「那條線會動」。經夾取後確認,這條長約5公分的寄生蟲正是海獸胃線蟲,已造成患者胃壁紅腫發炎,所幸及時移除。林相宏解釋,海獸胃線蟲的蟲卵寄生在海洋甲殼類如蝦、蟹中,當受感染甲殼類被魚類吞食後,幼蟲會寄生在魚體內。若這些魚被捕撈製成生魚片食用,幼蟲可能感染人類。海獸胃線蟲會附著在胃壁上,引發噁心、嘔吐、腹瀉、大便帶血或過敏等症狀,通常在感染後48小時內出現,病程可持續數天至數月。林相宏說明,該寄生蟲的幼蟲無法在人體內長成成蟲或產卵,對人體的威脅不高,治療方法以胃鏡夾取移除為主,目前並無有效的除蟲藥物。林相宏也提醒,高風險魚類包括鮭魚、鯖魚、秋刀魚、竹莢魚、鰹魚、沙丁魚與魷魚等。不過他也指出,台灣確診案例相對稀少,民眾無須過度恐慌。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海獸胃線蟲為可能存在於魚類或烏賊之寄生蟲,若攝食入受感染之魚類,蟲體會侵犯胃壁或小腸壁,出現腹痛、腹瀉、食欲不振、輕微發燒、糞便含血或黏液等症狀。不過海獸胃線蟲症是一種自癒性疾病,病灶大多可在2至3週後自行消失,少部分會持續數月或數年。如以內視鏡檢查發現蟲體或感染病灶,可以內視鏡將之移除,或以手術方式切除。衛福部也提到,目前臨床上並無經證實較有效之除蟲藥物,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食物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因冷凍處理可殺死蟲體,故提供生鮮魚產品之業者,須落實食材管理,如海鮮產品應先以-35°C以下低溫冷凍15小時以上,或-20°C冷凍7天以上,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維護消費者健康。食藥署建議民眾,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鮮產品;調理產品時手部要清潔、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並避免交叉污染。
男「不酒不吃檳榔」…首次健檢驚罹食道癌 醫曝1症狀:恐已3期
定期健檢相當重要,可以及早發現潛藏的疾病並提早治療。醫師近日就分享1起案例,一名略為肥胖的40歲男子,平時沒有吃檳榔、喝烈酒習慣,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沒想到首次健檢,竟然就檢查出食道腺癌。對此,醫師特別示警,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因此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日前在粉專發文分享,先前有名40歲的男子,身高170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為28屬於略為肥胖,雖然有抽菸習慣,但不會吃檳榔及喝烈酒,平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只有偶爾有胃食道逆流、胸口灼熱感等症狀,沒想到首次做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胃和食道交接處有一個腫瘤,切片後發現是食道腺癌,所幸發現當下為早期,可即早接受手術治療。林相宏說明,食道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吞嚥困難,初期是固體食物吞不太下去,經常需要配水,但9成的民眾「要腫瘤阻塞食道近4分之3,才會發生吞嚥困難,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林相宏補充表示,其他不明顯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胃酸逆流、胸痛等,與胃食道逆流通常難以區分,若晚期還會出現體重減輕、吐血、解黑便及咳血等情況。而肥胖與胃食道逆流都是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建議患者要定期做內視鏡追蹤。至於該如何預防食道癌呢?林相宏提醒,食物方面要避免含有亞硝酸鹽,像是醃漬、燒烤、煙燻、加工肉品等;也要避免過燙的食物,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因此當覺得食物燙口時,儘量等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最後林相宏強調,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喉嚨卡卡、咳嗽、常清痰、聲音沙啞、食物逆流、火燒心、胸痛、體重減輕等,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婦人吃藥嚴重胃痛竟「胰臟癌第三期」 醫驚曝:這就是恐怖地方
一名60歲婦人因為確診吃了止痛退燒藥,卻突然出現嚴重胃痛,就醫發現胰臟竟然有腫瘤,最後確診第三期胰臟癌。對此,醫師也說,胰臟癌沒有明顯症狀,建議定期接受篩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發文,「一位60歲的家庭主婦平常沒有任何症狀,沒有胃痛,沒有體重下降,沒有菸酒,沒有家族史,沒有糖尿病,最近因為確診COVID後吃了些止痛退燒藥後,突然間胃很痛,是那種痛到無法忍受的疼痛,不管去吐過上了廁所吃了胃藥都沒有比較舒服。」林相宏說,病患掛了急診,一抽血發現是急性胰臟炎,她沒有膽結石也不酗酒等,「做了磁振造影MRI,發現原來是胰臟裡面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阻塞了胰臟,引發了急性胰臟炎,胰臟腫瘤指數CA199也上升了10倍之多(367U/Ml)而且腫瘤已經侵犯大血管和淋巴。」林相宏指出,患者得第三期胰臟癌,要先化療再看能不能手術,「其實胰臟癌很少會引起肚子劇烈的疼痛,這個病患在引起急性胰臟炎前,就算腫瘤已經第三期了,平常還是沒有任何症狀,這就是胰臟癌恐怖的地方。」林相宏說,「到了有症狀往往是無法手術的第三第四期,還是建議年長者每1-2年,定期接受胰臟癌篩檢。」
胰臟癌有年輕化趨勢 專業醫提醒「1跡象」要特別留意
衛福部日前公佈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第一名還是癌症,第二名為心臟疾病,第三名則為肺炎。而在癌症中,有87%的逝者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但有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提醒,排名第七的胰臟癌在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林相宏更提到,如果血糖莫名上升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在FB發文表示,與10年前比較,胰臟癌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分別上升57.4%及57.5%,順位由第8位上升至第7位。透過衛福部資料顯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胰臟癌、食道癌、女性乳癌、口腔癌的死亡率有明顯上升。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罹患率不僅症在上升,而且是全世界都在上升,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一份研究表明,小於55歲的年輕胰臟癌患者上升的趨勢比年老的還要快,年輕胰臟癌患者已經佔了約10至15%。在美國胰臟癌已經是死亡率第3名 (台灣目前死亡率排名第7),美國預計2030年會上升到第2名。台北榮總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石宜銘表示,罹患胰臟癌的總人數看似不高,但死亡率超過八成,主因是太晚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且無法手術治療。胰臟癌在西方國家的流行率偏高,而國人罹患胰臟癌的原因,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有關。造成胰臟癌的確切原因仍未明,石宜銘認為,跟攝取肉類、高糖、高脂肪、抽菸有關,還有年齡老化的危險因子。胰臟癌的發生年齡多在60歲以上,且男性較高於女性;不過,近年40至50歲即診斷出胰臟癌的例子也不少見,女性的發生率也已接近男性。林相宏醫師也解釋,根據他的經驗,通常出現相關症狀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了,他呼籲民眾如果血糖莫名上升時就要特別當心,因為在診斷胰臟癌的三年前,血糖其實已經開始上升。林相宏醫師更是呼籲有家族史、抽菸、喝酒、糖尿病、肥胖的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接受胰臟癌篩檢。
AI大腸鏡一照「息肉超驚人」 醫:所有員工直接尖叫
近日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分享AI大腸鏡照息肉的畫面,息肉多到AII差點當機,「內視鏡室所有員工,看到這個影像都是直接尖叫出來。」林相宏在臉書發文,「恐怖啊,有密集恐懼症者慎入,最近AI話題很夯,我們的AI大腸鏡,來當我的員工真的很辛苦,這次息肉多到感覺AI差點當機,內視鏡室所有員工(包括我)看到這個影像都是直接尖叫出來,每一個框框全部都是息肉喔,想知道到底是什麼疾病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此文一出,大家紛紛留言「這個是檢查大腸鏡,就會一起檢測出是嗎」、「應該和之前林醫生分享文章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是一樣的吧」、「太嚴重了吧」、「醫生請問這個狀況要怎麼治療」。林相宏在留言區解答,「答案是小腸淋巴增生(terminal ileum lymphoid hyperplasia)最常發生在小腸末端的迴腸,內視鏡會看起來有無數0.5公分大小的結節很像息肉,大部分沒有症狀有些人會腹痛、腹瀉、出血、腸阻塞,可能與一些免疫力不全、寄生蟲感染相關,沒有症狀可以觀察追蹤即可,要小心可能與後續淋巴瘤病變可能有相關,重點在找出源頭問題例如治療感染、免疫問題。」
40歲女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照斷層驚見胰臟腫瘤 院長示警:7類高風險族群快篩檢
1名40歲女性平時無不良嗜好,也不菸不酒,但不知為何公司體檢後發現胰臟癌指標異常升高,再照斷層掃描,驚見3公分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對此,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也示警,有7成的胰臟癌患者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因此提醒先天及後天7類高風險族群最好在還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去篩檢。林相宏昨(13日)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分享,1名40歲女性平時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不菸不酒,但平常食慾不太好,體重卻也沒有明顯下降,肚子頂多偶爾有點不舒服,也沒有什麼特別疼痛,就是像一般的腰酸背痛。林相宏續稱,她之後因為公司體檢抽血發現「胰臟癌指標」CA199異常升高,不過更令他跌破眼鏡的是,斷層掃描一掃居然有1顆3公分的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高度懷疑是胰臟癌,她唯一的風險,只有媽媽有糖尿病,其他家族史不清楚,像這樣的病例,臨床上其實不時會遇到。」針對胰臟癌早期會有症狀嗎的問題,林相宏解釋,其實7成的早期胰臟癌是無症狀的,運氣好的少數腫瘤會引起胰臟發炎,肚子會痛或是阻塞膽道,導致黃疸,臉色發黃。「不然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就像這個病人 ,其實症狀也是不明顯。」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胰臟癌?林相宏指出,絕對要從高風險族群,還沒有症狀時候就開始篩檢先天風險,尤其是7類人先天風險:胰臟癌家族史,此種病患發生胰臟癌的年紀往往較年輕,常常小於50歲。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除了胰臟癌外,同時也容易罹患乳癌、卵巢癌、大腸癌。後天風險:抽菸:約佔患者30%。喝酒糖尿病:注意約有8成的患者,診斷胰臟癌時會伴隨有新發現的糖尿病或是血糖偏高的現象。肥胖vBMI>25:尤其>30更危險。飲食習慣:喜歡高動物性油脂,常吃紅肉或是加工肉品,缺乏蔬果等膳食纖維。至於做什麼檢查可以最準確篩檢?林相宏列舉,胰臟檢查有腹部超音波、磁振造影MRI、斷層掃描CT、內視鏡超音波EUS,但是針對早期小於2公分的腫瘤,無疑還是內視鏡超音波EUS最準確,搭配舒眠內視鏡、無痛篩檢。
「整形皇后」驚傳大腸癌三期!中晚期竟0症狀 醫勸3類人直接做腸鏡
女星顧婕出道超過20年,有「整形皇后」之稱,近來驚傳罹患直腸癌3期,最近就要住院開刀。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透露,老人家很喜歡把糞便潛血當作痔瘡出血,鴕鳥心態逃避檢查,然而糞便潛血陽性有20分之1的機會大腸癌,甚至有5成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風險的腺瘤性息肉,尤其3類人要注意。林相宏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老人家很喜歡把糞便潛血當作痔瘡出血,鴕鳥心態逃避檢查,很多都是子女硬是把爸媽拖來檢查,常常診間外的畫面就是爸媽一直碎念「沒事幹嘛叫我來檢查害我清腸餓的半死」,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糞便潛血陽性有20分之1的機會是大腸癌,且有5成機率演變為有大腸癌風險的腺瘤性息肉。醫師表示,「這一天一次來了兩個糞便潛血陽性的60歲長輩,而且很不幸的,兩位大腸鏡的結果都是大腸癌。一位早期,大腸鏡直接腫瘤切除根治;一位已經中晚期,需要轉介進一步開刀。不過兩位都沒有任何症狀,就算已經中晚期,也頂多說肚子偶而脹脹的,排便依舊很規律」,如果要到大家熟知的排便習慣改變,腫瘤都已大到阻塞腸道。醫師表示,早晚期大腸癌常常沒有症狀。(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林相宏指出,如果糞便潛血陽性,最後在3個月內即早做大腸鏡檢查,且有3分之1的早期大腸癌,糞便重驗一次會顯示正常,所以絕對不要鴕鳥心態逃避大腸鏡;醫師提到,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都可以下降大腸癌的死亡率,如果就國家公共衛生觀點,糞便潛血是C值比較高的選擇;若就準確度而言,大腸鏡是比較好的選擇。林相宏提醒,家族有大腸癌、過往有3顆以上腺瘤型息肉或是>1公分的息肉,以及已經有先關症狀如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出血等,最好直接做大腸鏡檢查。
基因突變「密密麻麻息肉」!照胃鏡圖曝光 醫嚇呆:跟她媽媽一個模子刻出來
基因檢測真的好準!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近日分享,有母親基因異常,造成她的胃和大腸有密密麻麻、數以千計的息肉,結果有女兒又好死不死遺傳到她的基因突變,於是林相宏幫這位女兒做腸胃鏡篩檢,「我真的嚇到了,我眼前胃鏡的畫面,真的跟她媽媽一模模一樣樣,胃裡面有數以千計的息肉」,連息肉的位置、大小、長相、顏色也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林相宏也說明,這疾病叫「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子女約有一半機會遺傳。林相宏昨(15日)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表示,「今天來說一個鬼故事,如果跟你說一個抽血檢測,能預知你的未來,而且很準,你願意嘗試來做嗎?因為有些事情,其實是命中已注定。」林相宏表示,故事中的母親,其實已知道自己有遺傳基因問題,她的基因異常,造成她的胃和大腸有密密麻麻、數以千計的息肉,所以每年都會定期來做息肉切除,「我告訴她,這個疾病是會遺傳給子女的,建議她把子女都帶來做基因檢測。」結果不幸中的大幸,所有子女中只有一位真的遺傳到媽媽的基因突變,媽媽還開玩笑說,「這個小孩真的從小跟我比較像」,於是林相宏也建議小孩要做胃腸鏡篩檢。「胃鏡做下去的那刻,我真的嚇到了!」林相宏形容,「我眼前胃鏡的畫面,真的跟她媽媽一模模一樣樣,胃裡面有數以千計的息肉,連最大顆胃息肉的位置、大小、長相、顏色,也跟她媽媽一模一樣,我真的心中發麻,驚嘆小孩真的是跟媽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林相宏也驚呼,他對基因檢測的準確感到莫名害怕,他也接著補充說明,這種疾病叫「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簡稱「FAP」,是一種顯性的遺傳性疾病,子女約有一半機會遺傳,且患者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高達70%。林相宏續稱,突變的基因稱為APC gene,好在病患基因突變的點位,還不是最嚴重那種,從20歲開始全身上下都很容易長出腺瘤,尤其是胃部、大腸、12指腸,平均55歲得到大腸癌。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會上升,包括胃癌、胰臟癌、乳癌、小腸癌、甲狀腺癌、肝癌、神經系統癌症,因此建議從18歲開始,每1至2年都要做胃腸鏡篩檢。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也在貼文底下留言補充,「這些癌症基因就跟大家熟知的乳癌BRCA基因一樣,都是顯性遺傳,不分男女,下一代遺傳機率都是1/2。」有網友也好奇,「比較驚訝的是,這麼多怎麼清!」林相宏則回應,「其實這種疾病得胃癌機率不高,只要先處理大顆胃息肉,反倒是大腸息肉切除會比較辛苦一點,需要斬草除根。」
百萬暢銷作家小彤罹胰臟癌! 「3大症狀」小心癌王
百萬兩性暢銷作家小彤,日前因臉色「異常蠟黃」、「眼白極度黃澄」住進醫院,未料經過幾日檢查,竟在體內發現2.3公分的胰頭腫瘤,報告出爐證實為惡性腫瘤。對此,醫生指出,若腫瘤長在胰臟頭部是好發也相對容易發現的部位,但也因為易阻塞總膽管,會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有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據悉,小彤自1月開始鼻竇炎許久未癒,近期她在自家醫美診所工作時,臉色不對勁、略顯疲態,被員工發現後,逼著她去醫院看醫生,才赴急診檢查,豈料竟檢查出了黃疸,後來確認為惡性腫瘤。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雖然發生率相較於其他國人十大主要死亡癌症的發生率其實不高,但最可怕的就是「不易察覺」,等到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發展到中晚期。錢政平指出,胰臟分為胰頭、胰頸、胰體、胰尾,若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則容易阻塞總膽管,也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因此會有黃疸(皮膚和鞏膜變黃)、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胰臟頭部更是好發,卻相對容易發現的部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則提醒民眾,若出現3大症狀,包括「糖尿病」、「腹脹」、「體重下降」,建議就醫檢查。林相宏說,以看診經驗來說,有症狀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尚未出現症狀,血糖開始上升就要小心,也建議高風險族群要定期篩檢,如胰臟癌家族史、抽菸者、喝酒、糖尿病和肥胖者。國健署曾說明胰臟癌前兆,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
男子腹爆痛掛急診抽出「整管粉紅色」血 醫:三酸甘油酯飆到6千
一名30多歲的男子某日突感腹痛,彎腰抱肚坐在輪椅上,被女友推入診間。男子痛苦哀嚎「肚子非常非常痛」,全身更是不停冒冷汗。女友透露,近期他頻繁聚餐,醫生一聽立刻建議進行抽血檢查,结果竟抽出「整管粉红色」的乳糜血,三酸甘油酯飆升至驚人的6000mg/dl,最终被診斷為急性胰臟炎,緊急入院治療。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為了瞭解男子情況,他先是進行問診,沒想到男子突然暴怒表示「我現在有100分痛啦」,要求醫生盡快開藥,身為護理師的女友在一旁回想,透露男子近日聚餐多,進補許多藥酒料理,在看到男子整館粉紅色的乳糜血,也焦急詢問醫生三酸甘油酯的指數。抽血結果出爐後,洪暐傑相當震驚,他表示三酸甘油酯的標準值為150mg/dl,而男子的數值飆到6000mg/dl,立刻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並推測是剁度進補導致三酸甘油酯過高引起胰臟發炎。當下要求男子住院,透過禁食、藥物、點滴的治療下,過了一週三酸甘油酯降到300mg/dl,順利出院。最常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原因,包括膽結石、酗酒、高三酸甘油酯,胰臟先天或腫瘤等後天結構異常、家族史,也會增加相關風險。急性胰臟炎症狀包括上腹、中上腹、偏左上腹疼痛、背痛、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等。而因胰臟炎是全身性的影響,因此嚴重則可能發燒、畏寒,甚至是呼吸衰竭、腎衰竭、休克等,輕微通常7日左右康復,嚴重則可能住院一個月。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曾提到,「急性胰臟炎」可說是他最害怕的疾病,尤其是「壞死性胰臟炎」。他表示,其症狀與胰臟癌不同,疼痛感是非常劇烈且持續的,類似於極嚴重的胃痛,常痛到整個背部,甚至在地上打滾,還會出現噁心、想吐,往往需要嗎啡類的止痛藥才有辦法暫時壓住不適。在近期尾牙、聚餐多的時期,想避免胰臟炎發生,林相宏建議,應該理性飲酒,每日不喝超過2罐啤酒。此外,反覆急性胰臟炎是會遺留長期併發症的疾病,增加未來罹患糖尿病、胰臟癌、慢性腹瀉、營養消化不良的機率,建議平時保持生活正常、避免油膩食物、不酗酒、避免體重過重、規則運動及預防膽結石的產生。
6旬翁偶爾胃痛「檢查驚見5cm腫瘤」 醫示警3症狀:不明顯
許多人常有胃痛的毛病,若輕忽可能會釀成大問題。有一名60歲患者,平常沒有不舒服,但偶爾會胃痛,抽血發現腫瘤指標稍微升高,進一步檢查才知,在12指腸的地方竟長了5公分大小的腫瘤,對此醫師就做出警告了。胰臟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專頁分享,有一名60歲病患,偶爾胃部痛一下,其他並無不適,決定抽血做健康檢查,卻意外發現腫瘤指標Ca199輕微升高,達到53.7 U/ml,正常值應該小於37,因此進一步檢驗,內視鏡看到一顆5公分的腫瘤長在12指腸「壺腹」的地方,趕緊接受手術治療。內視鏡發現腫瘤。(圖/翻攝自林相宏醫師臉書)林相宏解釋,壺腹是12指腸、膽管、胰臟的交會處,這些器官產生腫瘤,症狀都不明顯,可能會出現的症狀有3個:1、黃疸:腫瘤會阻塞膽汁分泌,小便變深色、臉色發黃。2、貧血:腫瘤容易潰瘍微量出血,不過血便或是黑便情況不易察覺。3、腹痛:大多輕微悶痛、脹氣而已。壺腹是12指腸、膽管、胰臟的交會處。(圖/翻攝自林相宏醫師臉書)假如腫瘤指標升高,大型研究指出,得到胰臟癌的機率是小於百分之1(0.9%),因此不用太過緊張,即使是胰臟癌的病患,指數上升的比例也只有80%,但指數若持續緩慢上升到超過100,就得多加留意。林相宏提醒,要早期診斷出膽管、胰臟、壺腹相關腫瘤,還是要靠內視鏡超音波,「內視鏡部分」可以直視「壺腹和12指腸」,直接看到切片最準,「超音波部分」可以掃描膽管和胰臟,所有的壺腹周圍癌都能一次檢查。他強調,壺腹周圍癌有時很難區分來源,進一步影像檢查的確很重要。
40歲男上腹劇痛冒冷汗 膽腫成「士林大香腸」嚇壞醫
一名40歲有膽結石的男子,近日吃了消夜後腹痛冒冷汗,急診後隔天狀況沒改善,就醫才發現膽腫如「士林大香腸」,需要緊急進行手術。開業胰臟醫師林相宏在臉書分享,壞死性膽囊炎等不得,而有膽結石患者要小心,一名40歲男性健檢發現膽結石,平常會胃痛,也曾掛過急診,但都是打針吃藥就沒事,最近男患者吃了消夜,上腹部劇烈疼痛,痛到冒冷汗,「尤其是吃了點東西又會更加疼痛,小便顏色也變得比較深色,半夜去了急診,打個針之後就回家觀察。狀況似乎沒有好轉。」男子膽腫成「士林大香腸」。(圖/翻攝《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林相宏幫男子照超音波後嚇壞,「整個膽腫得像士林大香腸一樣,而且膽囊壁有點不規則,膽囊周圍水腫,像是傷口化膿那樣,高度懷疑是一種膽囊炎的急症,壞死性膽囊炎,趕緊轉診手術。」壞死性膽囊炎死亡率比一般膽囊炎高,「原本應該顏色紅潤的膽囊,已經整個壞死翻黑,而且有些地方已經接近膽囊破裂很像是快破的水球,好險緊急手術,不然一旦膽囊破裂,就變成嚴重腹膜炎外加敗血症,後果以及後遺症不堪設想。」林相宏表示,9成至9成5的膽囊炎,是膽結石導致,而膽囊腫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血管缺血,「如果常常喜歡應酬,加上喜歡吃高油脂的食物,像是速食、炸雞等,都要很小心,年紀大(>50歲)、男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族群是高風險族群,以上這些族群對疼痛的感受性比較低。」林相宏強調,一開始缺血因神經不敏感,所以不會感覺很痛,因此會延誤就醫,「等到後續膽囊壞死甚至破裂,才開始有嚴重的腹痛、發燒等,所以有膽結石族群,有上腹部疼痛,最好即早就醫接受超音波檢查。」
30歲孕媽懷胎竟贈「7小福」…胃痛嘔吐樣樣來 醫曝原因嘆:媽媽真的很辛苦
媽媽們的懷孕過程普遍相當辛苦,不僅可能痠痛、嘔吐,就連覺都沒辦法睡好。而在日前,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林相宏就分享,一名30歲的年輕孕媽媽自懷孕4個月起,開始出現上腹部疼痛、背痛的症狀,若碰到油膩食物就會嘔吐,一查才發現,她的膽囊裡堆滿了7顆如豌豆大小的結石,而這也讓林相宏不免感嘆「媽媽真偉大」。林相宏醫師在25日於臉書粉專提到,那名30歲的孕媽媽從懷孕4個月起,起初是上腹部疼痛,吃了胃藥卻沒有改善,後來從胃痛延伸到背部和右邊背部,不論飯前飯後都很痛,甚至碰到一點油膩的食物就會開始吐,做了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膽囊裡堆滿了膽結石。林相宏表示,隨著孕媽媽的懷孕周數變多,除了寶寶長大外,就連結石也一起變大,膽囊壁逐漸增厚,明顯是屬慢性膽囊發炎、膽絞痛的症狀,在使用了包含胃藥PPI、膽囊放鬆劑、利膽劑、止吐藥、軟便劑、益生菌等保守治療藥物後,卻全部無效,而孕媽媽就這樣帶著結石撐到了順利生產。後來,終於能開刀將結石取出,總共有7顆像豌豆一樣大的結石,讓林相宏也驚呼是「懷1個寶寶附贈7小福8胞胎」。醫師發現孕媽媽的膽結石隨著懷孕周數逐漸增大。(圖/翻攝自臉書/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手術過後,年輕媽媽也慢慢恢復正常飲食,不再嘔吐。對此,林相宏介紹道,懷孕時由於雌激素增加膽固醇濃度,黃體激素讓膽囊收縮蠕動減少,使膽汁淤積並讓膽汁變濃稠,出現膽泥,會增加約30%膽結石的機率,而大約有8%的女性會在懷孕後期產生膽結石,但只有1%會真的出現症狀。如同豌豆大小的7顆膽結石。(圖/翻攝自臉書/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另外,林相宏提醒,懷孕過程仍有4項原則能避免產生膽結石,例如多吃高纖維飲食、選擇不飽和脂肪和omega-3脂肪(深海魚、植物油、堅果類),或減少糖和精緻碳水攝取、控制糖尿病,都有助於保持膽囊的健康。
吃不胖+上腹痛被當腸胃炎…檢查驚見「胰臟萎縮」塞滿結石 醫揭1元凶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一名50歲男姓年輕時為了工作經常應酬,近年開始出現「吃不胖」情形,還罹患了糖尿病,甚至開始出現上腹痛等症狀,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胰臟已經萎縮,且內部滿滿結石,被診斷為慢性胰臟炎,是胰臟癌的高危險群。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在臉書分享個案,「50歲男性,年輕時候因為工作,常常需要抽菸、喝酒,最近幾年始終吃不胖,體重不斷下降,還罹患了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控制越來越不好,最近甚至開始打起了胰島素,也常常會有上腹部疼痛,甚至腰酸背痛的現象,去看門診都被當腸胃炎治療,但都無效,而且體重還持續下降」。醫師透露,患者做了胃鏡、大腸鏡都沒有特別發現,直到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才查出整個胰臟都已經萎縮,所以引起糖尿病,且胰臟裡面被大大小小的結石阻塞,導致胰液排不出來而發炎,「疼痛是典型慢性胰臟炎的表現,先給予胰臟酵素補充,止痛藥控制疼痛,告知務必戒菸、戒酒,飲食高纖、少油。」林相宏表示,慢性胰臟炎是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接受胰臟癌篩檢,「酗酒是引發慢性胰臟炎原因的最大元兇,酒精會使體內釋放出毒性物質,造成胰臟的破壞。其他可能的原因還有血脂過高、基因變異、自體免疫疾病、營養不均、藥物等,早期較難發現,大部分都當腸胃炎治療,晚期常因胰臟萎縮、失去功能,引起體重下降、慢性腹痛、糖尿病等」。(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
尿尿變這顏色要注意! 女子就醫發現「314顆」結石藏體內
胰臟醫師林相宏近日在自己的粉專上發文表示,自已有一名病患在懷孕時就胃痛,嚴重時還會痛到背部去,只能吃胃藥緩解。沒想到前幾個月又再次復發,一檢查才發現,原來膽囊內竟有大量結石,立即進行手術取出。胰臟醫師林相宏8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上發文表示,自己有一名病患,懷孕期間就時常胃痛,嚴重時更痛到背部去,只能吃藥控制。沒想到前幾個月又再次復發,經過問診後才發現,每次胃痛發作時,病患的小便都會呈現深褐色,於是他立即為病患安排胃鏡、大腸鏡、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林相宏表示,經過檢查發現,胃鏡、大腸鏡都非常正常,但是膽囊內卻有滿滿的結石,膽壁還增厚,立即進行手術將結石取出。而林相宏也表示「開完刀後,病人超可愛,她說反正住院無聊,就把石頭一顆一顆倒出來數,結果竟然有314顆結石,我的天啊」。而林相宏也提醒「其實有高達10~15%的人有膽結石,不過其實8成的人,終其一生事都沒有症狀的,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追蹤即可」。不過要是經常攝取高熱量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或是飲食缺乏膳食纖維、體重過度快速上升或是下降、懷孕都會提高膽結石發作的機率。
男半夜腹痛到哭睡不著…躺下「肚子鼓一包」 超音波赫見13公分腫瘤
身體有莫名不舒服的症狀,千萬要多留心!有一名年僅30歲的年輕男子,近2個月肚子不舒服,時常半夜痛到哭醒,短短2個月瘦14公斤,但照胃鏡、大腸鏡都無發現異狀。後來求助醫師,醫師只透過簡單的觸診和超音波,一照就發現一顆13公分大的腫瘤,且經過確認,是罹患「惡性肉瘤合併肝臟轉移」。收治該起個案的胰臟科醫師林相宏分享,他遇過這名30歲的男患者,因腹痛就醫,稱前後吃了腸胃藥2個月,但腹痛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常半夜痛到哭, 2個月就暴瘦14公斤。後來林相宏醫師請患者躺下觸診檢查,手都還沒摸,光用肉眼就看到患者上腹部有一坨鼓鼓的東西。經過觸診,懷疑有不規則腫瘤,之後透過超音波確認,這名男患者腹中有一個長達13公分的惡性肉瘤,且已轉移到肝臟,是「惡性肉瘤合併肝臟轉移」。林相宏醫師表示,有時候他會遇到病患對他抱怨,提到自己之前腹部不是去看醫師,「跟他說我肚子不舒服,醫師連我肚子都不摸一下」。他認為,雖然高階精密的儀器很重要,不過有時簡單的醫師觸診和超音波,其實就可以診斷出很多問題。
65歲婦無不適「竟罹膽囊癌」 醫示警5狀況:機率很高
肝臟和胰臟都是「沉默的器官」,等到發現問題時,通常都來不及了。曾有一名65歲婦人,平常沒有任何不適,但右上腹部偶爾會有點疼痛,直到某天上吐下瀉掛急診,檢查發現膽囊有腫瘤,而且已經轉移。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專頁指出,膽囊癌是無聲的殺手,凡是腫瘤牽扯到「肝、膽、胰臟」,往往都沒有什麼症狀,早期不容易發現和診斷。有一名65歲婦人,平時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頂多右上腹部有時會感到疼痛,持續了好一段時間,但因為不是常常發生,也不是很痛,就沒有太在意。不料,婦人某天突然上吐下瀉,情況嚴重到掛急診,結果斷層掃描一掃不得了,赫然發現膽囊有腫瘤,更不幸的是淋巴、肝臟、腹膜都已經轉移,家屬和病患到現在還是不敢相信。膽囊和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那麼要如何預防膽囊癌?林相宏提醒,80%膽囊癌的患者都有膽結石,但是膽結石是常見的疾病,膽囊癌則是罕見的疾病,只有小於1%的膽結石會演變成膽囊癌,所以不是所有膽結石患者都需摘除膽囊。不過要注意,如果膽囊慢性發炎,或是大於3公分,就會增加罹患膽囊癌的機率。另外,膽囊息肉若大於1公分,建議要預防性摘除,預防膽囊癌。婦人檢查發現膽囊有腫瘤,而且已經轉移。(圖/翻攝自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林相宏透露,有以下5種狀況,罹膽囊癌機率很高:1、家族史,上升5倍風險2、抽菸3、女性,罹癌率是男性3至4倍4、肥胖 5、老年,多數膽囊癌年紀超過65歲因為膽囊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大部分被誤診為「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治療,假如發現有食慾不振、噁心、持續右上腹痛、體重下降、黃疸、腹部腫塊,要特別注意。不過往往已經晚期,所以要預防膽囊癌,有相關危險因子,就要定期接受檢查。
無菸酒無家族病史卻「上腹悶脹」爆瘦10公斤 檢查後驚見「棘手癌王」
雖然人們常說「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但「自己也越容易疏忽」。近日就有醫師分享案例,指稱他一名患者平日無菸酒陋習,也沒有家族病史,但是卻上腹悶脹、消化變差,做了一輪檢查後都沒有發現異常,但患者的體重卻是持續下降。而等到幾個月後注意到時,才知道患者罹患有著「癌王」之稱的胰臟癌,而且無法手術,只能透過化療處理。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在FB上發文,他開宗明義就表示「上腹不舒服,不要以為只有胃病,小心胰臟問題」,他分享一名僅有40歲的病患案例,指稱該名病患不菸不酒、沒有慢性病、沒有家族史,但是就近半年覺得上腹悶脹、消化變得很差,排便也變的有點鬆軟,糞便裡面也常會看到沒有消化的食物。也因為吃飽容易脹氣,所以患者就想說少吃一點看看,沒想到體重就這樣掉了10公斤。而林相宏幫其檢查後,發現除了血糖高一點外,有點胃食道逆流外,其餘都十分正常。但看著患者的體重依舊持續下降,一直讓他心生懷疑。最後過了幾個月後,林相宏再次幫該患者檢查,發現其胰臟腫瘤指數有上升情形,最後做斷層掃描後,發現他的胰臟上發現一顆8公分的腫瘤,而且已經擴散到淋巴與血管,無法手術,只能透過化療。但林相宏解釋,好在這是一種是一種黏液性胰臟癌,預期後期會比一般的胰臟腺癌會好很多 。林相宏解釋,雖然早期胰臟癌有7程式毫無症狀,但有3成是腹痛腹脹,也有1成是背痛,這個病例也解釋,很多症狀暗示著胰臟的問題,像是內文提到的血糖上升,可能是胰臟癌早期的唯一症狀。尤其當家族沒有糖尿病史,但是卻只有你血糖上升時,呼籲民眾遇到如此情形時,記得要檢查胰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