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杏青
」嗨跳「科目三」頻傳骨折受傷! 醫示警「這樣運動」風險高
大陸「科目三」舞蹈爆紅,近期陸續傳出有民眾跳該舞導致骨折、韌帶受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指出,「平面反覆快速彎折扭動」,比起稍微有點負重,順著關節直上直下反覆數次的動作,風險相對較高。建議一般人民眾跳舞時,應循序漸進,以及不要選擇「動作風險太高」的運動,才能確保安全。高雄男跳舞 「喀喀喀」骨折劇痛「科目三」源於廣西婚禮上的一種舞蹈,名字來自於網路熱傳的「廣西人一生中會經歷三場考試,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科目三跳舞」,俗又有力的洗腦音樂,配上一套搞笑動作,加上海底撈店員頻繁跳舞而爆紅。高雄一位朱先生和朋友去KTV唱歌,嗨跳「科目三」助興,未料跳到一半腳踝突然「喀喀喀」劇痛,就醫才發現骨折,親友笑是「骨折三」;杭州也有一名25歲的OL因動作幅度太大,導致踝關節外側韌帶受傷。醫囑:突然做太多是受傷風險之一林杏青醫師在臉書發文表示:「我很少跟病人說你絕對不能做什麼樣的動作,只有動作風險的高低。」比方說,過重患者做高衝擊有氧運動,或是腳踝韌帶撕裂傷患者立刻去打籃球、跑馬拉松或是打排球全程跳高,風險就相對較高。他說明,大部分的傷害很難歸咎於單一因素,例如「突然做太多」,只能說是一個相關風險因素,疲勞的當下註定不可能有好的「動作控制」,這兩者極少有百分之百單獨出現的狀況。因為受傷往往是多因素的,包含不可改變的因素,如個人人體的解剖排列、性別年齡,也包含身體素質,如心肺適能、肌力強弱,以及技巧場地和其他人員因素。在許多技擊項目中,都有新手比較容易受傷的統計數據,證明了技巧性的重要。睡眠等疲勞恢復、運動營養也都是當今運動科學中的顯學。不過正因為受傷都是多因素的,每隔一陣子也都有長年推動的專項運動傷害預防計畫不如人意的研究出現。醫師最後提醒,對一般人而言,循序漸進,以及不要選擇「動作風險太高」的運動,比方說如果肌肉力量不強、反應速度不快、平常對於腳踝膝蓋在關節不穩定的平面反覆快速彎折扭動,比起稍微有點負重,順著關節直上直下反覆數次足以全神貫注完成的動作,風險就是相對高的。
超高齡銀髮族硬舉大賽登場 老人家肌力訓練沒問題嗎?
老人家重量訓練,這件事聽起來很突兀又很冒險,但事實上,全年齡層都能進行肌力訓練,且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開始流失、體力衰退,更應該藉由訓練來維持、增進肌力。日前,就有推廣中高齡訓練的健身房舉辦《聖誕老人硬舉大賽》,吸引68位60歲以上民眾參與,藉此推廣肌力訓練的好處。肌力提升好處多 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活血肌力提升的目的在使生活功能更好、更自由,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表示,力量、功能性訓練都很重要,例如有髖關節動手術換人工關節的案例,術後訓練透過比較強的肌肉力量,漸漸可以自行爬樓梯。訓練上專業的評估重要的是帶來「安全有效」的訓練,不同的身體狀況會有相應需要注意的情形。例如骨質疏鬆不適合扭轉等動作,心臟病要注意血壓的起伏,退化性關節炎要降低衝擊避免膝蓋痛等等,因此動作控制的評估也很重要。循序漸進有規劃的運動並不危險,重量本身不是單一危險因素,動作的品質關係較大。睦霖復健科診所院長蔡育霖醫師身兼中醫背景,蔡醫師從中醫的專業表示,中醫說的五臟對應的大致上其實就是肌腱韌帶神經、循環系統、肌肉、皮膚、骨骼,強調的是整體的保養與增強,因此,中醫也很強調鍛鍊的概念:強身健體、未病先防,這點與現代醫學沒有衝突。當代的肌力訓練以及良好的運動計畫就是可以幫助身體整體增強的方式,採科學的方式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夠避免受傷。運動、訓練的好處包含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氣血、調節五臟六腑,另一方面就是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力、骨質密度,充足精、氣、神,整體狀態可以變得更好!訓練前須經專業人員評估 安全有效為最大考量練健康物理治療師暨總教練鄭宇劭表示,因學員生理疾病各種不同,特殊狀況長輩在訓練前需詳盡了解該長輩相關的禁忌症及動作限制,並且訓練前後需做血壓測量、握力篩檢等,確保學員訓練時強度學員身體能夠負荷,並且必須從輕重量甚至墊上開始訓練,循序漸進,才能安全、有效地穩定成長。長者也可以增肌減脂 訓練外還有四大飲食關鍵叮噹營養師指出飲食攝取有四大關鍵:(1)熱量充足提升(2)蛋白質攝取量(3)注意維生素D、鈣攝取(4)抗發炎。擁有足夠的熱量才可以將營養轉換成肌肉,接下來是每餐的蛋白質份量跟手掌心一樣大即可,維生素D及鈣質則是與骨骼健康、免疫習習相關,最後是要留意減少體內發炎數值,可以降低身體走向分解狀態,避免肌肉流失,除了補充Omega-3(魚油)等抗發炎物質外,維持良好腸道菌環境就避免引發腸漏症讓身體發炎因子增加!飲食之外,也有研究指出,不管是阻力訓練還是有氧訓練,對於認知功能、改變身體組成、甚至提升胰島素敏感度都有幫助。但如果要減少肌肉量流失或增加肌力,則需要靠阻力訓練(重訓)。只要有規律的訓練,再加上良好的飲食控制,長輩想要增肌減脂絕對不是問題!「健康是練出來的!」並非只有健身好手才能站上舞台,只要願意訓練,都能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練健康為推廣中高齡肌力訓練,希望藉《聖誕老人六角槓硬舉大賽》提供長者表演的舞台,也檢視自己的訓練成果,鼓勵自己也激勵他人,活動發起人黃元杰希望在這次賽事之後,能持續喚起大眾對於健康及肌力訓練的重視,一同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除透過訓練擺脫病痛外,更獲得自在人生。
除了運動!阿基里斯腱斷裂與「這些」因素皆有關 如何治療、復健一次看?
UFC終極格鬥冠軍賽輕重量級選手及冠軍-賈馬哈爾.希爾(Jamahal Hill),身為美國職業綜合格鬥運動員的他,前陣子卻因為打籃球導致阿基里斯腱斷裂,必須放棄近期比賽。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暨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表示,阿基里斯腱(跟腱)斷裂是下肢最常見的肌腱斷裂,除了運動意外傷害以外,某些全身體質因素、足部因素可能也與阿基里斯腱斷裂有關。阿基里斯腱斷裂有哪些原因? 如何治療?阿基里斯腱若急性斷裂,通常會突然劇痛,並伴隨「啪啪」聲。林杏青醫師指出,阿基里斯腱斷裂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包含運動不小心全身體質因素: 慢性腎功能衰竭膠原蛋白缺乏糖尿病痛風感染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疾病 慢性腎功能衰竭膠原蛋白缺乏糖尿病痛風感染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疾病足部因素:高弓足O型腿(脛骨內翻)功能性過度旋前(如:扁平足引起)腓腸肌延展性和力量不足踝關節背屈受限阿基里斯腱斷裂後可採手術、非手術治療方式。林杏青醫師表示,阿基里斯腱如果不開刀,只用石膏或是副木固定,和手術相比最後的癒合率並沒有顯著差異,而且無需住院、無傷口、無麻醉風險,但是能重返工作的時間通常較久,墊腳的力量較差,也會有較高的再斷裂比例。手術後復健3運動 切記固定期勿過度延展患者可以依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不過,無論是否經過手術,患者都需要針對活動度、力量去做復健訓練,才能回復較好的功能。非手術治療者適合開始進行負重阻力訓練的時間較因人而異。至於手術治療者,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黃彥魁表示,通常可以在術後2-4週進行踝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漸進性強化的阻力訓練、肌肉等長收縮負荷的練習、訓練平衡感以及心肺功能。黃彥魁物理治療師提到,手術後依可分為最大保護期(約0-6週)、中度保護期(約6-12週)、最小保護期(約12週以上),在最大保護期時可以做以下3類運動:肌力維持: 動態直膝抬腿蚌殼運動膝伸直運動仰躺腳踏車 動態直膝抬腿蚌殼運動膝伸直運動仰躺腳踏車柔軟度維持:翹腳動作膝蓋抱至胸前直膝抬腿伸展腳踝活動: 0-2週:不可背屈3-6週:練習腳踝內翻、外翻 0-2週:不可背屈3-6週:練習腳踝內翻、外翻黃彥魁物理治療師特別提醒,阿基里斯腱斷裂後根據手術、非手術治療方式不同,需要固定時間從3至4週或3至9週不等,在固定期間都不應過度延展阿基里斯腱(勾腳背的動作)。
治療脊椎側彎 物理治療師示範4個動作達到「3D穩定」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青少年時期身高快速增長,可能造成脊椎側彎角度急劇的惡化,需要及早透過運動來介入。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與物理治療師王柏昇表示,即使是成年人骨骼發育已經完成,仍然可以透過矯正運動搭配徒手治療,改善脊椎側彎與疼痛。透過4個動作,讓脊椎回到正中位並維持核心,就像將彎曲的繩子拉緊,繩子自然就會變直。男女孩發生脊椎側彎時間點不同脊椎側彎是骨骼成長發育伴隨的疾病,身高的快速增長,有可能造成側彎角度急劇的惡化。一般來說在女生初經的前2年會開始進入快速生長期,到初經來的前半年是生長高峰,而男生則可以透過詢問是否長喉結變聲來判斷。此時惡化的風險最高,就需要及早透過運動來介入,如果本身側彎角度就大於20度,則需搭配背架治療輔助。即使是成年人骨骼發育已經完成,相對來說角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即使如此仍然可以透過矯正運動搭配徒手治療,改善因為脊椎側彎造成兩邊肌肉張力的不對稱,減少出現疼痛的機率,甚至在角度無法大幅度改善的情況下,讓身體外觀趨於對稱,不至於因為外觀而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甚至是心理狀態。大多數脊椎側彎是不明原因產生,也有的與遺傳相關,少數則伴隨神經肌肉疾病一起發生。隨著年齡增長,脊椎側彎可能越變越嚴重,因此如果家長懷疑脊椎側彎,應及早就醫檢查安排治療。就醫時醫師可以協助排除其他伴隨的神經肌肉疾病、透過完整的影像檢查確認脊椎三維曲度,並透過影像判斷成長潛力來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包含除了接受治療性運動外,是否需要使用背架、需要開刀的風險高不高,多久追蹤等等。雖然研究顯示多數輕微側彎應該與背痛無關,但角度非常嚴重的脊椎側彎還是有可能有關。而縱使不影響疼痛,側彎也還是有可能因為影響外觀而造成青少年發展上的問題,因此應積極治療。不同於背架被動控制 物理治療主動運動6大理念 脊椎側彎的運動治療有很多面向,有些人是想要改善側彎的角度,有些人是想要改善頻繁出現的腰痠背痛,有些人則是單純的想要改善外觀,不論是哪一種原因,都需要從運動開始,其中Physiotherapeutic Scoliosis-Specific Exercise (PSSE) 脊柱側彎特定性物理治療運動,能有效治療側彎與預防惡化,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也有越來越多的文獻支持PSSE的療效,不同於背架的被動控制,PSSE強調患者主動的運動,透過自身肌肉控制讓身體回到正中,並提升自我本體感覺達到3D狀態下的穩定。現今有許多針對側彎的矯正訓練例如:義大利SEAS、德國Schroth Method、波蘭DoboMed,英國Side Shift、法國的Lyon以及巴塞隆納BSPTS,每個學派有不同的特色跟著重的部位,但治療理念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項脊椎的正中位以及核心穩定3D呼吸擴張個案的主動參與及衛教提升自我對側彎的感知筋膜組織放鬆功能性動作的訓練該做什麼運動?脊椎側彎在臨床上有很多種的表現方式,包含胸椎向左還是向右、是單一的C型曲線還是S型曲線、椎體是否有旋轉等因素,執行運動時都會有所差異,因此若是要執行特定矯正運動,建議要找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評估過後,再來執行會比較安全。以下介紹幾種讓脊椎回到正中位並維持核心的運動,簡易的說,運動的概念是要讓身體維持在正中位,並且做出上下延伸拉長,就像彎曲的繩子從兩端往相反方向拉緊,繩子自然就會變直。動作一步驟一:下腹部收緊,控制地使骨盆往下轉動,此時一節節延展脊柱讓背部下凹,頸部維持放鬆。步驟二:下腹部收緊,將頭部往肚子方向彎,盡量使下巴貼到身體,感受頸部肌肉緩緩拉伸,同時帶動脊椎一節節拱起來。重複上述步驟,以平緩的步驟規律交替約5-10次。動作二起始動作坐在地上雙腳微開,感覺坐骨與頭頂成一直線,想像肚子放了一顆球,將身體慢慢的往前彎,感覺後方的脊椎一節一節的打開,若是後腿的柔軟度不足,可以將膝蓋微微彎曲。動作三面向牆壁雙腳張開,注意膝蓋與腳尖為同一個方向,避免膝蓋過度內轉,雙手舉高放在牆壁上感受頭頂往正上方延伸出去,可在頭上放置毛巾卷給予本體感覺,想像把毛巾往上頂,同時骨盆往椅子的方向延伸。動作四坐在瑜珈球上,若是胸凸往右者,將右手彎曲摸到同側肩膀,若是有骨盆往左側偏移,可用手固定讓骨盆兩邊對稱,感受右手手肘往外側延伸,但維持身體中心不變,同時感受頭頂往正上方延伸出去。
罹癌、化療中到底能不能運動? 專家:罹癌不是運動禁忌
以「抗癌鬥士」為形象的健身網紅麵包包,於6月1日自爆三年來的罹癌人設全為謊言,而在Dcard論壇上也出現幾篇相關討論文章,許多網友表示對罹癌、化療中還能重訓感到存疑,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表示,除非病情惡化或嚴重急性感染、出血等不穩定的病人在癌症手術後不宜立刻運動,正在化療或接受任何的癌症治療「是可以運動的」。無論是一般人或是癌症病友,醫學上都會建議多運動有益無害,可以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睡眠品質、降低疲勞,且對癌友來說,還能適度減緩治療中副作用帶來的不適,也有助於調劑心情。尤其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訓練,還能帶來更好的效果。正接受癌症治療能不能運動? 每個人狀況不同然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能不能運動?林杏青指出,由於癌症種類多元、每種癌症造成的症狀也不同,加上患者個體性差異也大,因此沒有一套共用的運動處方,必須由專業人士按照每個人病情、治療方式、體力、年紀、曾經的運動習慣打造獨立的運動菜單。若是正在接受化學治療,體內埋有人工血管的患者,是否不能提重物?不能重訓?林杏青回應,癌症治療過程中,主治醫師會非常留意病人情況,並且降低所有可能的風險,沒有絕對可以或不行。「如化療中的人,若原本是健力選手或是有固定重訓的人,他的狀況跟一個肌少症的長輩絕對不同,運動目標及禁忌也會不同。」林杏青強調,要訓練之前,務必要掌握病史,並尋求主治醫師的許可,了解是否有禁忌,而運動指導者,必須知道病人是何種癌症、目前是否正在接受何種治療、目前腫瘤是否仍然存在、以及有沒有相關副作用及併發症──神經病變、淋巴水腫、造口、骨轉移等。小心監測是否有新的症狀產生,例如出現眩暈、噁心、胸痛,應暫停運動。由低強度運動漸進式入門 免疫力不足者避免到人多處也有許多患者會想,正在接受治療,體力比較不好,是不是等療程結束再訓練比較好?除非嚴重貧血、病情惡化或嚴重感染的病人在癌症手術後不宜立刻運動,正在化療或接受任何的癌症治療並非絕對運動禁忌。林杏青提醒,若是在治療期間較為疲憊,可以以每日多次短時間運動的方式取代長時間大量運動,在不引起症狀惡化下留意症狀緩慢漸進運動,並隨症狀調整運動強度。有氧運動對治療期間的疲勞有改善效果,因此太過保守反而忽略運動本身帶來的好處。如果化療期間有免疫力不足的情形,應避免容易感染的運動空間,如到通風或消毒不好的大眾醫療場館運動或游泳。負重訓練注意安全 強度模式均可調整其他訓練考量上,若有神經病變必須注意負重訓練的安全性,小心跌倒,若風險較高,固定式腳踏車就比自由重量訓更安全;有較高骨折風險就需要調整阻力訓練的衝擊。乳癌病人的訓練必須以不引起進一步水腫為目標調整訓練強度,並建議已有淋巴水腫的病人在穿戴壓力袖套下訓練。若是有腸造口,專家建議需要小心運動引起的腹內壓升高。
運動後腿後肌拉傷 復健科醫:「1動作」減少傷害
大腿拉傷在許多運動中很常見,平均而言運動員每1000小時的運動受傷1.2-4次。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表示,腿後肌(膕繩肌)損傷常見於田徑、足球、舞蹈選手。足球競賽中每個賽季約有22%的足球運動員有膕繩肌損傷,平均因為受傷導致無法競賽的時間約24天。▲三條膕繩肌(林杏青醫師提供)突然加速、跨步過大 都可能造成拉傷腿後肌肉受傷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因為突然加速、衝刺造成收縮過度,如短跑競技衝刺時瞬間用力造成的傷害,較常發生在腿後肌中的股二頭肌,一種是因為過度伸展如跨步踢出時造成拉傷,常發生在半膜肌。跑步時最常出現腿後肌傷害的時間點常常在「擺盪末期」發生,也就是跑步時將其中一隻腳向前離開身體盪出去到落地的瞬間合理訓練避免疲勞 減少運動傷害的重點對運動員而言,訓練腿後肌的力量以北歐式腿後肌彎舉運動最為有效,但受傷後除了重建力量,動作控制上的問題也需要同時注意,例如長跑等運動中,若有太多過度曲髖的步態,有可能反覆過度伸展膕繩肌造成損傷,此時也應同時訓練骨盆/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膕繩肌的彈性。此外,無論對預防或是治療而言,合理的訓練課表避免過度訓練造成疲勞也是減少運動傷害很重要的一環。▲跨步踢出時,若髖關節彎曲延展過度,有可能造成伸展性的傷害▲跑步時擺盪末期腿後肌負責讓小腿減速,是主要出力的肌群,若過度疲勞、瞬間出力過度,有可能造成傷害(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 林杏青)(動作示範:杏仁復健科診所治療師 黃彥魁)參考資料:Danielsson, A., Horvath, A., Senorski, C. et al. The mechanism of hamstring injuries –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1, 641 (2020).Mechanics of the Human Hamstring Muscles during sprinting.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 647 – 658. Schache A.G., Ackland D.C., Fok L., Koulouris G. & Pandy M.G. (2013).
網紅硬舉百公斤漏尿全因重訓? 復健科醫師來解答
適度的重量訓練有許多好處,除了幫助各種族群建立更強的激勵、保護關節,還能提升生活品質;然而高強度的負重競技卻有可能導致骨盆底肌收縮不協調等問題,甚至漏尿。日前就有女性網紅硬舉100公斤時當場漏尿,引發網路上一片論戰,便有人指出,「一定是提重物讓子宮下垂!」然而真是如此嗎?三分之一高強度女性運動員 可能都失禁過事實上,這種情況在高度競技的女性運動員並不少見,舉凡體操、球類、長距離耐力運動都很常見,甚至可能有高達三分之一以上的女性運動員有症狀。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醫師分享,一份涵蓋180名女性和204名男性挪威舉重運動員的研究調查顯示:女性舉重運動員中50%曾有尿失禁,80%有肛門失禁,23%有盆腔器官脫垂;相對的男性中只有9%的人報告在比賽期間尿失禁,63%的人報告肛門失禁。平均而言,女性運動員發生漏尿等骨盆底肌失能的比例比一般人更高,著名運動科學組織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院歸納以下幾大原因,可能與女性運動員骨盆底肌問題有關:賀爾蒙失調運動訓練恢復不足(導致神經肌肉疲勞及醣原耗盡、蛋白質合成減少)維生素D不足肌肉收縮不協調肌肉群不均勻 骨盆底肌疲勞容易漏尿林杏青醫師說明,雖然運動員的四肢大肌肉整體而言比一般人更為強壯,但是運動導致排尿排便相關的肌肉群不均勻、肥大增厚、運動產生腹內壓增加、負責穩定膀胱和肛門開口的骨盆底肌群反而疲勞,導致排便排尿功能問題。如果過度訓練、缺乏足夠營養及休息導致骨盆底肌疲勞無法恢復,可能加劇問題。研究顯示,女性運動員骨盆底肌失能產生漏尿等問題,與過度訓練導致的「運動能量相對不足」相關。女性運動員如果有骨盆底肌相關問題,林杏青醫師指出,針對骨盆底肌群做適度的訓練有助於改善症狀,此類運動對於骨盆相關手術術後、產後或是高齡導致骨盆底肌群功能不佳容易漏尿都有幫助。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發表針對女性運動員的篩檢量表女性運動員若有一項症狀或是雖然無症狀但在「臨床特徵/運動相關特徵」中有大於等於14分,即應該給相關醫療專業人員檢查。
運動員腳掌常「翻船」 腳踝扭傷復發率高
本屆世足賽巴西隊隊長內馬爾在與塞爾維亞隊比賽中,因為與其他球員碰撞導致腳踝扭傷腫脹。腳踝扭傷是足球運動傷害中最常見的診斷之一,多數球員的腳踝扭傷來自場上球員間的相互接觸,但守門員則相反。根據《斯堪地那維亞醫學及運動科學期刊》一份3346人的研究指出,外側腳踝扭傷平均造成15天無法訓練,而且復發率高達17%,復發率甚至比十字韌帶還高。英格蘭超級聯賽中,前距腓韌帶的傷害復發率甚至高達28.6%。足球員常見腳掌「翻船」 韌帶受傷導致結構不穩定在球員身體接觸的時候,來自外側的衝擊力常迫使腳背腳掌呈現「翻船」的姿勢落地,如果此時又因為體重加壓會導致傷害更嚴重,腓骨肌群也常在這樣的應力下連同韌帶一起受傷。當韌帶無法恢復正常時,就會發生「結構性不穩定」。踝關節囊和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拉傷撕裂時,也常會影響掌管本體感覺的神經纖維產生「功能性不穩定」。任何扭傷後的結構和功能性不穩定都可能單獨存在或合併發生,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問題變嚴重。腳踝扭傷的檢查除了透過徒手推拉測試腳踝是否穩定以及可能的受傷位置,影像檢查也可能提供進一步資訊,較常見的如X光與超音波檢查。X光主要用於評估骨折傷害與不穩定,依據渥太華原則(Ottawa ankle rules),若有以下狀況有可能需要X光排除骨折,反之則機率很低。沿脛骨後緣或內踝尖端遠端 6 cm 的骨頭上有壓痛沿腓骨後緣或外踝尖端遠端 6 cm 的骨頭上有壓痛第五蹠骨基部骨頭上有壓痛舟狀骨頭上有壓痛立即(或前往急診時)無法負荷自身體重走四步超音波檢查則可以確認受傷處肌腱與韌帶撕裂的情形、是否合併關節積水或血腫,對骨頭表面上的小傷害也具有高敏感度。腳踝扭傷的復建原則目前對於一般腳踝扭傷,如同多數軟組織傷害,在評估傷勢與承重限制後應及早復健訓練,早期回復活動度、漸進式訓練力量、之後再漸進訓練敏捷協調爆發力以進入專項訓練,同時在不違反負重禁忌下可維持心肺功能訓練,避免因為無法適度運動而導致心肺功能退化。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圖:杏仁復健科診所黃彥魁治療師參考資料:Walls RJ, Ross KA, Fraser EJ, Hodgkins CW, Smyth NA, Egan CJ, Calder J, Kennedy JG. Football injuries of the ankle: A review of injury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World J Orthop. 2016 Jan 18;7(1):8-19. doi: 10.5312/wjo.v7.i1.8. PMID: 26807351; PMCID: PMC4716575.Time-loss and recurrence of lateral ligament ankle sprains in male elite footbal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Zacharias Flore,Karen Hambly,Kyra De Coninck,Götz Welsc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Volume32, Issue12. December 2022. Pages 1690-1709.
7歲男童柔道課遭重摔27次腦死!醫感嘆:受傷久了不會讓你變強
台中市豐原區南陽國小一名7歲黃姓男童,21日在私人柔道館練習時,遭教練、學長輪流重摔27次,導致顱內嚴重出血,宣告腦死,事情爆發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有醫師跳出來直指整起事件可能有「3大錯誤」才會釀成悲劇,並強調所有訓練「受傷久了都不會讓你變強」。據了解,該名台中7歲男童21日前往私人柔道館進行課程,而他僅上課2週,似乎就連基礎的受身、保護身體的方式都尚未學會,卻遭何姓教練及小學4年級的學長當成對練對象,即便男童不斷哀求卻依然被當沙包輪流摔地,他當時不斷痛苦哭求「我的頭」、「我的腳」,但教練和學長仍不為所動,繼續側摔、過肩摔。教練不但未即時制止,反而抓起男童繼續練習,最後男童翻白眼送醫,因顱內出血開刀,目前處於腦死狀態,只能依靠呼吸器維生。事後該名教練被警方帶回偵訊,台中地檢署23日複訊,認為何姓柔道教練無逃亡之虞,裁定請回,但24日晚間出現逆轉,檢方偵訊後認定何男涉嫌傷害致重傷罪,且有串證之虞,改向法院聲請羈押。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就跳出來針對該事件指出,以目前所知的訊息,他推估教練不會分辨已出現腦震盪的症狀,直言「這是很大的錯誤」。林杏青說明,通常腦震盪症狀包括,顱內出血、神經方面症狀、眼歪嘴斜、手腳無力、麻木且無法控制等,同時伴隨噁心、暈眩,還有情緒無法控制和意識混亂等症狀。林杏青也提到,教練開始運動課程前,做到「篩檢」也是很重要的環節,要先基礎確認學員有無疾病,能否進行這項運動等評估,如果有確實實施,基本上可以先保證職業行為沒問題,反之則代表未盡責任,有其疏失。再來,從練習的部分來看,摔下去且重複很多次的動作,理論上教練要從旁觀察,且柔道訓練時,無論是施展技術或被摔者,應該都要有保護機制。尤其「不應該以頭部著地」,且被摔的人要先學會用背部或其他地方著地,假設被摔者沒有能力反應,就應立即停止,不可再繼續練習。最後,林杏青語重心長表示,不論什麼訓練,年齡不會是最大的問題,希望大眾都能了解「受傷久了並不會讓你變強」這件事,應將觀念矯正。